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
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试室号、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
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
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 代 文 阅 读 Ⅰ (本 题 共 5 小 题 , 19 分 )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 完 成 1~ 5 题 。
材料一:
发展经济学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
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
二战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主流发展经济学是结构主义。当时发展经济学
家的目标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成发达国家。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
水平高是因为他们有当时先进的资本密集型大工业,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水
平较低是因为以农业或自然资源产业为主,两者产业结构不同。这一说法似乎
有理。因此,当时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政府,
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病,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大产业。“斯大林
模式”就是这一特点。实际上,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框
架都一样,即通过政府的直接干预,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的先
进产业。这种政策框架,通常能在开始时带来五至十年由投资拉动的快速经济
增长,等这些产业建立以后,就陷入停滞状态,导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未
缩小,反而拉大。换而言之,按照发展经济学“第一版”——“结构主义”制
定的政策是失败的。
到了 80 年代,发展经济学进入第二版:“新自由主义”。当时观点认为,发
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
用未能充分发挥。单纯靠政府干预,很容易建立理论模型证明,不仅会导致资
源错配,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增加国民财富,也会创造租金,导致寻租而生腐
败和贪污,拉大收入分配差距。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广为传播,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以“休克疗法”推行市场化、
自由化与私有化,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政府干预,并紧缩政府开支,保持财政收
支平衡,这样才能把市场经济成功地建立起来。
但是,从理论上看是正确的政策,在实践中往往不成功。比如,亚洲“四
小龙”和中国大陆等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都是市场经济,或转向市场经济,
似乎与新自由主义强调的市场作用一致,但他们同时都有非常积极有为的政府。
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所采取的发展和转型思路既不是结构主义所主
张的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
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者兼而有之,有机结合。
当然,并非违背主流理论制定的政策一定成功,但我们没有看到按照主流
理论制定政策取得成功的。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在采
用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时,必须考虑其具体条件和适用性。
因此,作为知识分子,如想以我们的努力贡献于国家的现代化,必须注重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当遇到问题时,不是照搬现成的理论,而是
深入分析考察问题的本质和决定因素,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之路。
(摘编自林毅夫《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与重构》)
材料二:
201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来自 MIT 经济系的两位教授 Abhijit Banerjee
和 Esther Duflo 及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 MichaelKremer 共同获得这一经济学领
域的最高奖项。
尽管此次诺奖得主的学术背景无可挑剔,且三位也均在学术界享有着至高
声誉,但对于本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笔者还是颇有遗憾的。
发展经济学应多多鼓励重要宏观话题、重大实践的深入研究,有时通过常
识便可以辨别的结论,不应代表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方向,获得经济学最高荣誉。
毫无疑问,贫困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大问题,田野实验提倡通过大量的微观
数据与精心设计自然实验进行问题研究,虽然研究方法具有创新价值,研究者
也需要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作业,十分不易,但由于其关注点过于细微,往往
依靠常识判断便可得到大致结论,如是否应该通过发放蚊帐解决疟疾问题,为
贫困儿童发放驱虫药物是否会帮助孩子提高上课出勤率等问题,其现实意义和
政策影响都非常有限。缺席对中国、韩国乃至亚洲其他取得经济增长奇迹国家
研究的发展经济学具有天然缺陷。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
是对全世界脱贫工作贡献最大的国家,过去 70 年,中国减贫人数达到 7 亿人,
占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 70%以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中国政策层要
求在 2020 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因此,中国政策实
践是全世界消除贫困的绝佳案例。中国政策制定者从未通过自然实验来解决贫
困问题,但在实践的道路上,却根据中国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通过渐进式的
政策措施,由设立经济特区开始,慢慢积累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并根据全球
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通过结构性改革实现了脱贫与经济发展目标。如此
绝佳的发展经济学案例,却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方向,这是有缺陷的,
很难令人信服。
(摘编自沈建光《发展经济学的创新还是歧途?——评 2019 年诺贝尔经济学
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战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同是因两者产业结构不同。
B.“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框架均为
通过政府直接干预,以发展现代化的先进产业。
C.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的发展不是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
不是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
D.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消除各种政府干
预,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建立市场经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纯靠政府发展经济,不仅会导致资源错配,效率低下,也会因寻租而
生腐败和贪污,造成社会不公。
B.201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授予,忽略了中国对全世界脱贫工作的贡献,
其现实意义和政策影响是有限的。
C.发展经济学理论上看是正确的,在实践中却往往不成功,说明发展经济
学本土化问题很重要,不能照搬。
D.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发展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发展中国家采用
这些理论要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势分析。
B.中国民众个体储蓄行为研究。
C.巴西区域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D.中国中部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发展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 分 )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6 题。(16 分)
清 风 拂 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
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
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
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
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
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
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
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
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 50 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
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
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
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
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
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
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
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
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多岁,未出茅庐,先定
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
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
“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
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
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
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 10 元 20 元的一扔
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
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
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
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
少汗。”
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
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噘噘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
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
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
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
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
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 2 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
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
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
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 50 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年轻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
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
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
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
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
票……”,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
师傅已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
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
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4 分)
9. 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6 分)
二 、 古 代 诗 文 阅 读 ( 35 分 )
( 一 ) 文 言 文 阅 读 ( 本 题 共 5 小 题 , 20 分 )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言 文 , 完 成 10~ 14 题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
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
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
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
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
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孟子(前 372-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
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
B.孟子 30 岁左右收徒讲学。44 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
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
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
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
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
据。
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
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
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行王道,那
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1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请简要说明。(3 分)
( 二 ) 古 代 诗 歌 阅 读 ( 本 题 共 2 小 题 , 9 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緒,鸣噪自纷纷。
【注】:此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晚年旅居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
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以孤雁“不饮啄”“声念群”,写出孤雁有品骨,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B.颌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
这小小的孤雁仅是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
焦虑和迷茫
C.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嗓自纷纷”表达了诗人感情。作者对孤雁无比怜
悯,对野鸭也是羡慕,野鸦们全然不懂,它们无忧无虑、热闹非常,自得其乐。
D.“谁怜”二字直抒胸隐,凝聚了诗人对抓雁的怜惘之情。这一联以“谁
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16.这首诗“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 三 ) 名 篇 名 句 默 写 ( 本 题 共 1 小 题 , 6 分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是基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得到的结论。
(2)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李煜在《處
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表达
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3)《次北固山下》中采用对偶,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的 句 子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 20 分 )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 完 成 18~ 20 题 。
任 何 题 材 与 类 型 的 戏 剧 都 是 以 塑 造 鲜 活 的 人 物 形 象 为 目 的 ,
( ) 。 将 英 模 的 真 人 真 事 改 编 为 戏 剧 , 看 似 容 易 其 实 非
也 , 过 度 虚 构 或 刻 意 拔 高 有 与 真 人 真 事 不 符 之 嫌 , 最 重 要 的 是 这 两
种 方 法 均 有 可 能 导 致 英 模 形 象 的 失 真 , 使 戏 剧 的 主 题 表 达 大 打 折
扣 。 话 剧 《 谷 文 昌 》 因 为 塑 造 了 一 个 接 地 气 的 英 模 形 象 而 从 同 类 题
材 中 。 话 剧 《 谷 文 昌 》 , 没 有 走 常 规 路 线 是 将 其 塑
造 成 一 个 具 有 人 间 烟 火 气 的 英 模 形 象 ,他 拿 出 工 资 接 济 百 姓 而 与 妻
子 周 旋 , 被 妻 子 识 破 之 后 的 窘 态 令 人 。 该 剧 虽 写 了 英
模 人 物 的 家 庭 生 活 , 但 丝 毫 没 有 损 伤 英 模 人 物 的 精 神 高 度 , 反 而 令
观 众 看 到 了 一 个 可 亲 可 敬 的 英 模 形 象 。 我 们 知 道 , 之 所 以 英 模 令 人
敬 仰 , 是 因 为 他 们 具 有 高 尚 的 道 德 品 质 和 崇 高 的 理 想 追 求 的 原 因 。
让 英 模 形 象 从 舞 台 回 归 生 活 , 在 现 实 中 做 人 民 的 精 神 引 路 人 , 主 动
将 戏 剧 里 的 “ 那 一 个 ” 被 艺 术 激 活 的 形 象 送 回 到 百 姓 身 边 , 是 当 代
戏 剧 人 的 责 任 。 不 可 否 认 , 当 前 , 戏 剧 艺 术 的 观 众 人
数 减 少 , 在 人 民 生 活 中 的 影 响 力 也 有 所 下 降 , 戏 剧 舞 台 上 不 太 可 能
再 出 现 那 种 的 作 品 , 但 是 , 这 些 并 不 意 味 着 人 民 不 再
需 要 戏 剧 , 不 再 期 待 精 品 力 作 的 出 现 。
18.下 列 填 入 文 中 括 号 内 的 语 句 , 衔 接 最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A.英 模 形 象 亦 是 如 此 , 有 真 实 的 情 感 反 应 , 所 谓 鲜 活 是 指 人 物
形 象 要 血 肉 丰 满
B.英 模 形 象 亦 是 如 此 , 所 谓 鲜 活 是 指 人 物 形 象 要 血 肉 丰 满 , 有
真 实 的 情 感 反 应
C.所 谓 鲜 活 是 指 人 物 形 象 要 血 肉 丰 满 , 有 真 实 的 情 感 反 应 , 英
模 形 象 亦 是 如 此
D.有 真 实 的 情 感 反 应 , 所 谓 鲜 活 是 指 人 物 形 象 要 血 肉 丰 满 , 英
模 形 象 亦 是 如 此
19.依 次 填 入 文 中 横 线 上 的 成 语 , 全 都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A. 崭 露 头 角 喜 不 自 胜 义 不 容 辞 路 人 皆
知
B. 脱 颖 而 出 忍 俊 不 禁 义 不 容 辞 家 喻 户
晓
C. 脱 颖 而 出 喜 不 自 胜 当 仁 不 让 路 人 皆
知
D. 崭 露 头 角 忍 俊 不 禁 当 仁 不 让 家 喻 户
晓
20.文 中 画 横 线 的 句 子 有 语 病 , 下 列 修 改 最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A.我 们 知 道 , 英 模 之 所 以 令 人 敬 仰 , 是 因 为 他 们 具 有 高 尚 的 道
德 品 质 和 崇 高 的 理 想 追 求 。
B.我 们 知 道 , 之 所 以 英 模 令 人 敬 仰 , 是 因 为 他 们 具 有 高 尚 的 道
德 品 质 和 崇 高 的 理 想 追 求 。
C.我 们 知 道 , 英 模 之 所 以 令 人 敬 仰 , 其 原 因 是 由 于 他 们 具 有 高
尚 的 道 德 品 质 和 崇 高 的 理 想 追 求 。
D.我 们 知 道 , 之 所 以 英 模 令 人 敬 仰 , 其 原 因 是 因 为 他 们 具 有 高
尚 的 道 德 品 质 和 崇 高 的 理 想 追 求 。
21.在 下 面 一 段 文 字 横 线 处 补 写 恰 当 的 语 句 , 使 整 段 文 字 语 意 完 整
连 贯 , 内 容 贴 切 , 逻 辑 严 密 , 每 处 不 超 过 12 个 字 。 ( 6 分 )
为 什 么 在 寒 冬 时 节 , 人 容 易 抑 郁 呢 ? 心 理 学 研 究 发 现 ,
① ,因 为 光 照 直 接 影 响 了 人 体 内 血 清 素 和 褪 黑 素 的
分 泌 , 而 这 两 种 物 质 又 直 接 影 响 了 人 的 情 绪 状 态 , 一 方 面 , 人 体 分
泌 的 血 清 素 是 天 然 的 情 绪 调 节 剂 , 可 以 让 人 的 情 绪 更 平 和 。 冬 天 日
照 不 足 , ② ,导 致 情 绪 状 态 不 佳 : 另 一 方 面 , 由 大 脑 松
果 体 分 泌 的 褪 黑 素 可 促 进 睡 眠 。 褪 黑 素 白 天 分 泌 少 , 夜 晚 分 泌 多 。
冬 季 昼 短 夜 长 , 褪 黑 素 分 泌 增 多 , 容 易 让 人 昏 昏 欲 睡 。 专 家 提 醒 ,
每 天 在 阳 光 下 坚 持 至 少 15 分 钟 的 散 步 , 有 助 于 血 清 素 的 分 泌 , 让
人 心 情 愉 悦 , 同 时 ③ ,不 易 产 生 困 倦 感 。
22. 请 对 下 面 这 段 新 闻 报 道 的 文 字 进 行 压 缩 。 要 求 保 留 关 键 信 息 ,
句 子 简 洁 流 畅 , 不 超 过 70 个 字 。 ( 5 分 )
2020 年 10 月 1 日 , 在 举 国 欢 度 国 庆 、 中 秋 双 节 之 际 , 国 家 航
天 局 发 布 我 国 火 星 探 测 任 务 “ 天 问 一 号 ” 探 测 器 飞 行 图 像 , 图 上 的
五 星 红 旗 光 彩 夺 目 , 呈 现 出 鲜 艳 的 中 国 红 。 这 是 “ 天 问 一 号 ” 探 测
器 首 次 深 空 “ 自 拍 ” , 茫 茫 宇 宙 中 银 色 的 着 陆 巡 视 器 和 金 色 的 环 绕
器 熠 熠 生 辉 , “ 天 问 一 号 ” 以 此 向 祖 国 报 告 平 安 , 表 达 生 日 祝 福 。
“ 天 问 一 号 ” 探 测 器 于 7 月 23 日 成 功 发 射 , 由 长 征 五 号 运 载 火 箭
直 接 送 入 地 火 转 移 轨 道 , 飞 行 期 间 已 成 功 完 成 地 月 合 影 获 取 、 两 次
轨 道 中 途 修 正 、 载 荷 自 检 等 工 作 , 飞 行 状 态 良 好 。
23.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 分)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大军南下,逐刘备,进逼东吴。东吴方面分化
为主降派和主战派,主战派主张联刘抗曹。刘备也有联吴抗曹之心,派诸
葛亮前往东吴游说。诸葛亮先用激将法,后分析时局,孙权听后心动。都
督周瑜力主抗曹,并指出了曹军的不利因素,最后孙权断案立誓,联刘抗
曹。
在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大家围绕这个
故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面对强敌,孙权、诸葛亮、周瑜均有出彩的表现,
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呢?请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
案
1.C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 项,“而是市
场和政府有机结合”错误,根据材料一第 4 段“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所采
取的发展和转型思路既不是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新自由主义
主张的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者兼而有之,有机结合”可知,
这些国家的发展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而非“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故
选 C。
2.D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 项,“发达
国家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发展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 1 段“发展经济
学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
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和第 5 段“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
不断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在采用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时,必须考虑其具体条件和适用性”
可知,发展经济学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
故选 D。
3.B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 项,“中国民众个体储蓄行为研究”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范畴。由材料一可知,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宏观上的,从政府和市场两大角度出发来研究发展中国家
的经济问题,B 项“中国民众个体储蓄行为研究”属于微观上的研究。是从个体研究出
发的,因此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的范畴。故选 B。
4.发展经济学是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
的现代经济学的子学科。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体的方向指向“下定义”。解答此类试题,
首先要了解“下定义”的模式,一般为“……是……的……”;然后分析所给的材料,
如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给发展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考生需要到材料中
找到有关“发展经济学”的内容,筛选出关键信息,找到属概念,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
式进行答题即可。如材料一第 1 段中提到“发展经济学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许多发
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
独立出来的子学科”,由此可知,发展经济学的属概念是现代经济学,它产生的时间是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得到“发展经济学是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的现代经济学的子
学科”;再由材料二第 3 段“毫无疑问,贫困问作为修饰语或种差填入上面的句式,适
当调整语序,即可得到发展经济学的简要定义。
5.①首先概括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研究目的;②然后结合实例,阐述了发
展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主流观点及其历史局限性;③最后提出发展经济学的本
土化(反思和重构)问题。
【解析】5.本题考查分析行文思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材料一首段先介绍发展经济
学的产生时间及其背景,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发展经济学这一子学科;接着 2 至 4 自然段
以时间为界,论述了发展经济学的两个阶段: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结构主义的观点
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病,直接动员
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大产业”,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家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并介绍
了两种观点的局限性:结构主义只靠政府,忽略市场;新自由主义只靠市场,政府退出;
最后第 5 自然段进行总结,指出“必须注重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对问题
要进行深入地分析,不能照搬现成的理论。
6.【解析】选 B。“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分析欠当,“悲惨命运”
用词过当,只是表现他们生活不易。
7.【解析】选 C。“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理解不当,应当是为了表现理发师傅一
家的生活艰难。
8.参考答案:①捡钱之前,吹着口哨,悠闲无聊;②捡钱时,装模作样,兴奋紧张;③捡钱后,
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④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决定放钱,内心悔悟。
9.参考答案:①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②指理发师傅的言
行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③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知错能改,像清
风一样使“我”舒畅。④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10.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为: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
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为由“而”连接的转折关系的两个句子,
句意完整而紧凑,而且两句结构一致,所以各句中间不宜断开,排除 AB。
“非我也”“ 岁也”是两个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各自单独成句,中间要断开,排
除 D。
故选 C。
11.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故选 A。
12.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表明害民的是君主,是君主把责任推给了年成。故选 C。
13.(1)有的人跑了上百步之后停止,有的人跑了五十步之后停止,凭借五十步而耻笑
别人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
(2)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义告诫给他,头发花白的人就
不用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14.应从发展生产、教化百姓、除虐政三方面入手。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
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
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
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
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
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
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
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
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
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
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
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
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
从未有过。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
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
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15 答案:C(3 分) 【鰥析】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嗓自纷紛。”用了陪衬的笔法,表
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村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
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坚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
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嗓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猪”是孤
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已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
无聊的心绪。
16(6 分)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高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
泊生瀝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6 分,思念、漂泊感慨、
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一点 2 分,任意三点即可)
17 题考查名言名句默写,能力层级 A。(6 分)
(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18.C(“ 所 谓 鲜 活 ”衔 接 上 句 的“ 塑 造 鲜 活 的 人 物 形 象 ”,宜 放 在 最 前 ;
“ 有 真 实 的 情 感 反 应 ” 是 解 释 “ 鲜 活 ” , 要 放 在 “ 所 谓 鲜 活 是 指 人 物 形
象 要 血 肉 丰 满 ” 之 后 ; “ 亦 是 如 此 ” 是 指 “ 人 物 形 象 要 血 肉 丰 满 , 有 真
实 的 情 感 反 应 ” , 所 以 放 在 最 后 )
19.B ( 脱 颖 而 出 :锥 尖 透 过 布 囊 显 露 出 来 。比 喻 本 领 全 部 显 露 出 来 而 与
众 不 同 。崭 露 头 角 :头 上 的 角 已 明 显 地 突 出 来 了 。指 初 显 露 优 异 的 才 能 。
根 据 语 境 , 第 一 空 应 填 “ 脱 颖 而 出 ” 。 忍 俊 不 禁 : 指 忍 不 住 要 发 笑 。 喜
不 自 胜 : 指 喜 欢 得 控 制 不 了 自 己 。 形 容 非 常 高 兴 。 根 据 语 境 , 第 二 空 应
填 “ 忍 俊 不 禁 ” 。 义 不 容 辞 : 指 道 义 上 不 允 许 推 辞 。 当 仁 不 让 : 强 调 遇
到 该 做 的 事 , 积 极 主 动 去 做 。 根 据 语 境 , 第 三 空 应 填 “ 义 不 容 辞 ” 。 家
喻 户 晓 : 家 家 户 户 都 知 道 。 形 容 人 所 共 知 。 路 人 皆 知 : 比 喻 人 所 共 知 的
野 心 。 根 据 语 境 , 第 四 空 应 填 “ 家 喻 户 晓 ” )
20.A ( B 项 , 关 联 词 位 置 不 当 , “ 之 所 以 ” 要 放 在 “ 英 模 ” 后 。 C 项 ,
“ 其 原 因 是 由 于 ” 语 意 重 复 , 去 掉 “ 其 原 因 ” 。 D 项 , 关 联 词 位 置 不 当 ,
“ 之 所 以 ” 要 放 在 “ 英 模 ” 后 ; “ 其 原 因 是 因 为 ” 语 意 重 复 , 去 掉 “ 其
原 因 ” )
21.( 6 分 )① 示 例 :( 抑 郁 )情 绪 与 光 照 有 关 ② 血 清 素 分 泌 不 足 ③
减 少 褪 黑 素 的 分 泌 ( 每 点 2 分 , 意 思 对 即 可 。 )
22.( 5 分 )示 例 :【 答 案 】2020 年 10 月 1 日( 1 分 )国 家 航 天 局( 1 分 )
发 布 我 国 火 星 探 测 任 务 “ 天 问 一 号 ” 探 测 器 ( 1 分 ) 首 次 深 空 “ 自 拍 ”
图 像( 1 分 ),“ 天 问 一 号 ”以 此 向 国 报 告 平 安 ,表 达 生 日 祝 福 。( 1 分 )
23、作文改卷标准
一、完成写作任务:
1,是否完成基本写作任务 1:未能在题目规定的“孙权”“诸葛亮”“周瑜”之
间择其一展开论述的,如,写其中两人,或三人都写,视为未能完成基本写作任
务。最高不超过 30 分。
2,是否完成基本写作任务 2:未能在题目规定的“孙权”“诸葛亮”“周瑜”之
间择其一展开论述的,如,写“刘备”,视为未能完成基本写作任务,且离题。
最高不超过 25 分。
3,是否完成文体要求:发言稿格式(改卷以“称呼”为统一标准),未完成,总
分扣 3 分。
4,是否完成核心写作任务:未能体现“鉴古知今”主题,不能判为 50 及以上的
分数。(参见标杆文四、五之间的区分)联系现实
5,是否完成隐含写作任务 1:未能体现“最欣赏”这一比较逻辑,或未能体现“权
衡取舍”这一过程,不作为必要判分依据,但判 50 以上的文章应该有所体现。
体现”最”
二、文章论述的核心:
1,能紧扣材料事件,分析人物对错得失和出彩之处,并能结合现实生活(今天社
会的普遍现象)展开论述,即具体体现“鉴古知今”这一主题,可判 54 及以上,
(参见标杆文一、二)
4,基本能扣材料事件,基本能对人物对错得失和出彩之处进行分析,但思想浅显,
内容单薄,即是结合了现实生活(今天社会的普遍现象)展开论述,“鉴古知今”
二者之间也缺乏内在逻辑,生拉硬拽在一起,不判 45 及以上。(参见标杆文六)
5,基本能扣材料事件,基本能对人物对错得失和出彩之处进行分析,但思想逻辑
混乱有偏差,价值观模糊不清,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判 36 左右。(参见标杆文
七)
6,文章开篇基本能扣材料事件,基本能对人物对错得失和出彩之处有所分析,但
之后开始脱离材料,无边无际,自说自话,更不能“知今”,判 36 以下。(参
见标杆文八)
三、文章完成度:
1,文章完整,但字数不足:600 至 800 字,正常给分,按照距 800 字,每差 50
字扣 1 分;600 字以下:600 字 30 分,500 字 25 分,400 字 20 分,300 字
15 分,200 字 10 分,100 字 5 分,只有标题 2 分。
2,文章不完整(☆明显残文,慎判敢判),且字数不足:600 字以下,按上一条
“600 字以下”给分;600 至 800 字判 30-32 分。
3,文章不完整(☆明显残文,慎判敢判),且字数足:36 分左右。
标杆文一:57 分(24+23+10)
读三国,借古悟今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在“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发表我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的
一些想法。面对曹操之兵强势南下,孙刘联合亦是大势所趋,相较孙权、周瑜二
人,诸葛亮的表现最令我由衷敬佩。
肩负使命,临危不惧,方显大勇。在强敌南下之时,诸葛亮受刘备之命,前
往东吴进行联合抗曹的游说。试想,如果诸葛亮没有对天下人安危记挂于心,没
有身临危险仍一往无前的勇气,他又何能在危难面前接受使命呢?这不由让我想
起了这些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抗疫天团,他们在 2020 年初的新冠疫情里响
应国家号召,把“为国”与“为民”装在心中,肩负起保卫中国人民健康的使命,
以面罩护卫服为盾牌,以专业知识与满腔关怀为利剑,临危受命驰援武汉,从古
至今,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他们在危难面前,用责任心与勇气筑造起坚实的城墙,
捍卫他们的心之所向。同学们,诸葛亮那种“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的勇气,又是否打动了你们?
分析时局,全盘把握,尽得大观。在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之时,诸葛亮肯定对
天下之局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战争的背景进行了综合评估,他深知曹操虽
兵力强盛,但毕竟北方之兵不习水战,长途征战必水土不服。而孙,刘地处南方,
虽力量微弱,但共同联合则足以拒曹。在当今,21 世纪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疫情撕裂美国,脱欧累垮英国,恐袭威胁法国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我们拥有分
析时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如此,才能应对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时局里层出不穷的危
险与挑战。其实,不仅仅在国家治理层面,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应有分析问题,
把握全局的能力,我们应对各个学科有充分的自己认知,正如诸葛亮在分析各个
势力兵力战斗值时一样,我们也应对自我能力有全盘的分配与认识,各位同学,
这一方面你们又是否认同呢?
灵活运用,另辟蹊径,是为大智。诸葛亮面对的孙权是敌亦是友,而相较于
苦苦恳求与强硬胁迫孙吴来联合抗曹,诸葛亮运用的是激将法,将关乎对方重点
利益的问题摆到桌面上,从而利用对方的弱点达成自己的目标。这种灵活运用以
及创新亦是当今的我们应当学习的。在我们解决一道数学难题的时候,我们又是
否囿于传统的思路,而被他们蒙蔽了我们发现题目要害之处的目光呢?尝试灵活
运用,另辟蹊径来达到解题的目的吧!
同学们,古时的人物和故事释放出智慧的光辉,对如今我们做事看问题有许
多可贵的启示,读三国,借古之道,知悟现今之事。
谢谢大家!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审题精准,有三大优点:其一,较好地完成了写
作任务。以发言稿的形式,呼应了“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发言的情境,较
为清晰明确地回答了题目的问题,并紧紧围绕“鉴古知今”的主题,从三个方面
论述了诸葛亮对今天的借鉴,联系自身实际,谈得非常具体。其二,观点独到,
思维清晰,结构谨严。阐述诸葛亮为什么值得欣赏,“肩负使命,临危不惧,方显
大勇;”“分析时局,全盘把握,尽得大观;”“灵活运用,另辟蹊径,是为大
智。”三个角度的回答清晰独到。其三,材料使用灵活自然,对话感强。“知今”
的材料论据准确有力,从全国抗疫天团到 21 世纪的世界格局再到自身学习生活
实际,视角多变,表达灵活。由三国讲到当今的现实价值,再又回到听众的身份
进行交流,对话感和现场感很好,这也是本文最突出的亮点。
标杆文二:55 分(23+23+9)
做心有大局的领航人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鉴古知今”的读书会上发言,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
做一个心有大局的领航人,在通读三国史后,我认为其中的领导者——孙权,最
值得欣赏。若无孙权执大局之举,领航东吴,也不会有联刘抗曹之决策。
一个好的领导者,往往是一个团队,甚至是一个大国成功的关键与核心。从
孙权的领导决策中,我们可以从中悟得身为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品德与智慧。
首先,身为领导者,需要有知人善用之智慧。孙权在此决策中不仅利用了自
己的得力战将周瑜,还借了诸葛亮一臂之力,巧妙地听取各方意见,最终为我所
用,这正是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而不是充耳不闻,一意孤行。唐太宗与魏征之
间的相互依靠也成了千古佳话,太宗多年来一直将魏征喻为“明镜”,任凭魏征
进尽忠言,指其过失,他都欣然接受,最终促成流芳百世的“贞观之治”。由此
可见,领导者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带领一个团队走向成功。
反之,若是无法协调人力资源,便会使团队的优势丧失殆尽。
其次,身为领导者,需要有能屈能伸之气度。领导者的本意并不是一个人的
理念决定团队之成败,若是如此,便可完全照个人思想行事,无需团队了。所以,
仅凭个人观点处事一意孤行,实为自私自利的表现,再看孙权,身为一个领导者
怎能轻易为他国使臣所动摇?这么做岂不是大失脸面?他却没有计较,而是听取
了诸葛亮的意见更改决策,这实在体现了他的胸襟与气度。看近代中国共产党又
何尝不是这样?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亦或是民族被侵略危急存亡之秋,两党
之争相较之下,已不值一提,我党放低了姿态,与昔日的敌人团结起来,朝着共
同一致的目标携手合作,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最后,作为领导者,需要有当机立断之决心。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
认为其中也包含了抓准机遇的智慧。若是犹豫不决,踌躇不前,反会失去良机,
一去不返。孙权在最后的时机中斫案立誓,联刘抗曹,这便是一种当机立断的决
心体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也体
现了机遇的重要性。同样的我们也应学会沉住气,耐得住寂寞,沉淀下来把握内
涵,再抓住最后的关键机遇,纵身一跃。中国的发展史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在数
十年前,中国看似默默无闻,实际上却是在不断的提升自己与综合实力,数年后
抓住全球化的浪潮与科技的发展,我们也最终实现了经济腾飞。
同学们,倘若我们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必须有掌舵人应有的智慧、
气度与决心,像孙权一样,心有大局,以小我改变大我!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各
位!
【点评】
本文以“领导者心有大局”为核心立意,从“知人善用、能屈能伸、当机立
断”三个方面论证了孙权作为东吴领导者的素养,对材料中人物品质概括准确。
主体段落能紧扣材料,就事论事,分析孙权在联刘抗曹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领导
智慧,并能联系古今领导者的相关论据深入分析,体现了作者较丰厚的素材积累
和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国共合作”“中国的发展史”等论据的使
用符合“鉴古知今”的读书会主题,使历史事件具有了时代价值。不足之处是分
析人物时未考虑材料中强敌压境的情境设置。总体来看,本文是一篇审题立意较
为准确的考场作文。
标杆文三:52 分(22+22+8)
鉴古知今效孔明
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本次读书会上发言。掩史沉思,曹操大军压境之际,纵
有周公瑾力主抗曹,不畏强敌之谋略,孙仲谋权衡利弊斫案立誓之胆略,我最欣
赏的,还是不负使命,洞悉时局的诸葛亮。就其才略,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
认识与思考,鉴古知今,不妨一效孔明。
不负使命,终成千古佳话,这是跨越古今的担当。
酌古,孔明只身赴东吴,力挽狂澜。曹操统一北方,部众何其强大,大军南
下,逐刘备,势不可挡。岌岌可危之际,诸葛亮被刘备派往东吴,游说孙权联手
抗曹。倘若诸葛亮不是那个胸怀天下,致力于兴复汉室的孔明,倘若他并未拥有
如此强烈的使命感,试想,他又如何能担此大任?东吴方面存在着主降主战两种
声音,孙权举棋不定,诸葛亮想必也深知此行非易,可他还是毅然前往,给历史
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
斟今,使命担当,是我辈今人助国家富强的精神底色。我们这一代人,欣承
历史变革的重大节点,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与三国之群雄逐鹿何其相似。
而今美国之科技战、“卡脖子”正力图扼杀共和国迈向科技强国之契机,我们又
如何能不效孔明之使命担当,勇担时代使命,助推国家富强?又如何能不效孔明
之使命担当,助成赤壁佳话,让国家矗立于强国之林?
剖析时局,运筹帷幄之才,这是跨越古今的才干。
鉴古,孔明循循善诱,终促孙刘联合。是的,孙吴方面不乏主战的将领,譬
如周瑜,但孙权仍在观望,尽管曹操威胁深重,尽管强敌压境,孙刘想要联合,
就少不了刘备一方传达的信号。而负责传达的,倘若没有诸葛亮的辩才,没有诸
葛亮的智慧,自然也无法先激将、后分析,更遑论谈及更深层的利益交换,达成
抵抗曹操这一强敌的共识,也不必提孙权能为此斫案立誓了。唯有孔明之才略,
才助成了赤壁之战。
知今,洞悉时局,我辈今人联结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处于人生
的起点,我们唯有看清前路,才能更好出发,唯有效孔明之智谋,才能推动国家
行稳致远。否则,也只会沦于庸碌,一事无成。斯人已矣,精神长存,你我又何
妨一效孔明,不负使命,洞悉时局,在古今中成就自己,成就国家。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主题鲜明,时代感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紧扣“鉴古知今”
的读书会主题,挖掘材料中人物事迹的现实意义,“知今”部分所列举的人物有
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新颖独特,别具一格:鉴古、知今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析理准确,合乎时局:析古人孔明之使命担当,看今人我辈之强国重任;析智囊
孔明运筹帷幄之才能,明当今栋梁之才洞察时代之智慧。完成作文任务,人物身
份明确。
同时也要看到,本文后半部分的“知今”,内容较为空洞,缺乏较强的说服
力。希望作者不仅是立足时局空谈“看清前路”,还能补充事实论据,使析理更
透彻,增强实践意义。文章的现场感颇有欠缺。
标杆文四:50 分(22+20+8)
寄一段团结之慧,品一腔善纳之胸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在广佛中学“鉴古知今”主题读书会上发言。三国之
争,面对突来强敌,孙权、诸葛亮、周瑜三人皆展现了过人的智慧。而我最欣赏
的人当是孙权。鉴古人流芳,吾辈青年亦应学习孙权展现出的团结之慧,广怀善
纳之胸。
面对强敌,联手奋进,流千古之传颂。面对曹操率兵南下的威胁,孙权深思
熟虑,最终拍案决定联刘抗曹,偕刘备之手,走更长远的路。若没有孙权联刘的
智慧,或许历史早已改写易主。团结自古便是华夏文明所推崇的精言要义。团结
是冬日坚冰上缓缓温热的一簇火光,足以将困难融化涌成热泪两行。观之今年战
疫一事,江城疫起,九州蒙尘。新冠病毒肆虐,带领中华民族星河长明的仍是团
结二字。医疗支援队从全国汇于武汉,正如张定宇所言:“神兵天降!”毛青所
带领的援鄂队奋战七十二天,将团结的力量镌刻进我们的血脉。援鄂队星星之火
联结一致,方成燎原之势。吾辈青年鉴史知新,当秉团结之心,抗难敌、闯险关。
面对强敌,当机立断,余后世之品读。面对主降派和主战派纷争莫衷一是,
诸葛亮和周瑜的建议纷纭,在最危难的紧要关头,孙权当机立断,斫案立誓,挽
救危亡。通常若有巨石横亘眼前,慌忙与焦虑会充斥我们的头脑,此时仅有迅速
决断坚定决心,方能战胜巨石以启山林。华为事件爆发后,创新的难题又一次暴
露。华为天才少年张霁,在面对中美制裁的危急局面,毅然选择回国加入华为天
才计划,坚守志向便笃志前行。如孙权般,张霁也临危不惧,选定一条路便一直
走。鲁迅曾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迎着诡谲云涌
的国际形势,吾辈青年鉴史明新,当秉决断之心,迎风险、破巨浪。
面对强敌,广纳忠言,传今人之敬重。孙权作为东吴领导者,诸葛亮和周瑜
的谏言成功打动了他。孙权吸纳建议,耳善广纳的胸怀为我所敬仰。当今有的浮
躁青年耳目闭塞,却殊不知旁人看事情更全面,听取旁人的建议方能行至星河彼
岸。纵观中华千年,古有魏征唐太宗的纳谏佳话,今有樊锦诗听谏良言。在去敦
煌前,樊锦诗面临国家急需保护传统文化的局面,但敦煌的恶劣环境、孤独凄清
仍让樊锦诗面对抉择难以定论,最终她听取了导师和同学的建议,义无反顾踏上
敦煌苦行之路,一生择一事。广佛中学的同学们,高三生活艰难劳累,经需吾辈
青年鉴史悟新,当秉善纳之法,乘长风、破万涛。
寄一段团结之慧,品一腔善纳之胸,高三固然苦泪交织,困难接踵,我们当
鉴史知新,如孙权般,持团结与善纳之才,抟扶摇直上,入云霄长啸!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审题准确,行文逻辑清晰。开篇点明情境、任务、主题,完成任务的意
识较好,明确回答最欣赏的就是孙权,接着通过与诸葛亮、周瑜的横向比较,分
别写出孙权面对强敌时“联手奋进、当机立断、广纳忠言”的独特的领导者风范,
并结合材料中的“面对强敌”这个背景,联系当今实际,结合毛青援鄂医疗队、
华为张霁决断回国、樊锦诗远赴敦煌等面对强大的困难的事例,写出材料的现实
意义。能时刻紧扣发言听众的特点,强调青年责任、高
三学生身份,有很强的现场感。
论证过程能结合材料,对孙权的领导者身份特征进行准确分析,又能在此基
础上结合“面对强敌”向外延展,内容丰富。语言较有文采,多处运用对偶句、
名言,富有韵味。但本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分论点有概括不太准确的问题,如材
料中孙权刘备是“合作”关系,但本文写成“团结”,论据中张霁、樊锦诗都是
知识分子,与材料中孙权的领导者身份有不一致之处。
标杆文五:48 分(20+20+8)
扭转乾坤真英雄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最欣赏诸葛亮在危机时刻能扭转乾坤,今天我发言的主题便是:扭转乾坤
真英雄。
《三国演义》中刘备联吴抗曹那一章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彼时曹操,平定了
北方的袁绍,幸“八十万大军”南下,逐刘备,进逼东吴,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就在那时,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各自发挥了不同影响,促成了孙刘联军,
一场赤壁之战打的曹操落荒而逃,在结盟的过程中,我最佩服诸葛亮,他是扭转
乾坤的真英雄,正是他的努力,加速了孙刘联军,换言之,他的努力改变了局势,
促进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试想如果没有诸葛亮的游说,孙权有很大可能听信主降派的谗言,投靠曹操,
帮助曹操拿下蜀汉,最后却引狼入室,唇亡齿寒,一样会被曹操一并收入囊中,
因此诸葛亮功不可没。
诸葛亮是扭转乾坤的真英雄,他的勇气和临危不乱的气势令我欣赏。彼时刘
备刚刚起家,兵寡将少,实力羸弱不堪,倘若曹操虎狼之师进犯,不费吹灰之力
便可拿下。此紧要关头,能去东吴求援,需要极大的勇气,诸葛亮在东吴不卑不
亢,舌战群儒而不倒,将众东吴大臣辩得五体投地,不愧为临危不乱的典范。他
的气势令孙权折服,他只身一人,“虽千万人吾往矣”,用勇气和临危不乱的气
势使主战派占了上风。
诸葛亮凭借着智谋和远见,真正的扭转了乾坤。他先用激将法讽刺了孙权的
懦弱,激起他战斗的想法,然后再冷静的分析时局,分析联合的可能性,使得孙
权“斫案立誓”,“联刘抗曹”。诸葛亮用计谋,激将法俘获了孙权的野心,用
远见的谋略彻底击溃了孙权的联刘的心理防线,成就了孙权,也成就了刘备,这
是我最欣赏诸葛亮之处,他是扭转乾坤的真英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人,虽然我们可能不会遇到
诸葛亮眼下的境遇,但我们应学习诸葛亮怀揣着一腔的勇气,在大事前,不骄不
躁,临危不乱,用智谋和远见攻克难关,做自己生活中扭转乾坤的真英雄。
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选择诸葛亮角度来写,明确回应了 “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这个写作主
问题,亮明了“诸葛亮是扭转乾坤的真英雄”这一观点,立论切题。文章能围绕
材料故事展开议论分析,紧扣写作问题、紧贴自己选的角度“最佩服诸葛亮”展
开行文论述。文章主体部分从“诸葛亮的是扭转乾坤的真英雄,他的勇气和临危
不乱的气势令我欣赏”“诸葛亮凭借着智谋和远见,真正的扭转了乾坤”这两个
方面谈欣赏诸葛亮的理由,论述重心把握较恰当,结构清
晰,语言流畅。
本文主要问题有这几点:首先,本文谈了两点欣赏诸葛亮的理由,但论述分
析显得粗浅简略,议论分析不够深入。其次,缺乏比较的意识,内容上在“知今”
方面也显欠缺,只在结尾处稍微点了一下。
标杆文六:44 分(18+19+7)
巧用方法,得以成功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巧用方法,得以成功。
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雅士都会灵活运用方法,最后取得成功,诸葛亮是我最
欣赏的人,他在劝说孙权抗曹时,懂得先用激将法后分析时局,最后成功使孙权
心动,他就是一个懂用方法的榜样呀!
在我看来,懂得运用方法巧用方法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它更像一种技巧性的
东西,会在人生道路上提供有需要的帮助。巧用方法可以事半功倍。灵活运用才
能把完成事情的效率提高,减少花费时间达到更好效果。诸葛亮巧用方法快速劝
动孙权,曹刿会利用敌人战时军队形势来判断是否可以进攻,最终获胜,古人懂
得的道理我们也应该要懂,就犹如郭志红列车长,巧用画高铁路线图的方法,熟
悉掌握了全国高铁站的信息与路线,可以马上为客人提供最优出行方案,他们都
会利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运用在现状中,提高效率,最好取得成绩,得以成功,
这不就在告诉我们巧用方法的重要性吗?
巧用方法可以有所获,取得成功。每当运用完的方法都会让你有一定的收获
与经验,这些总结都可以带你走向成功。就好比如学习生活上,考试成功运用的
方法,可帮助你灵活运用到其他学习上的困难之中,慢慢把其记录总结下来,日
积月累肯定会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中国在脱贫致富这条路上灵活运用了不同的方
法,因地制宜成功的地方,不断积累经验,帮助下一个地方脱贫,渐渐的许多乡
村地区都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巧用方法,它会让我们积累更多经验,让
我们将其在灵活运用到各处,让我们走向成功。
我们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巧用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许多方法上,都
可以灵巧运用方法,包括学习、工作等,也应该像诸葛亮看齐,学习他是如何巧
用方法劝孙权心动抗曹,不断地灵活运用,才能增加我们的智慧,像诸葛亮一般
聪明,最后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焕发光彩,取得成功。
在当下我们更要灵活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不断的锻炼自己,处理事情的灵
活性,为自己以后光明的未来奠下坚实的基础。
【点评】
本文从诸葛亮角度来写,开头回答了“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这一写作主问
题,能够从材料出发写作主要从“巧用方法”这一个点展开谈欣赏诸葛亮的理由,
相对谈得清晰。文章由诸葛亮懂用方法这点联系谈“中国在脱贫致富”和“在现
实生活中处理问题”等实际问题要巧用方法,这较好地体现了 “鉴古知今”的意
识,也有扣写作任务语中的“面对强敌”(面对困难、挑战)的意识。
此文主要问题在于:首先,论述欣赏诸葛亮的理由单薄,只有“巧用方法”
这一个理由,并且行文论述主要在谈“巧用方法”的重要性,而非着眼于谈为什
么最欣赏诸葛亮,论述重心有所偏离,行文重点把握不得当。其次,该文论述分
析没有体现比较意识,文章缺乏紧扣材料行文写作的意识。另外,本文语言表达
一般,缺乏感染力,开头有发言稿的格式,但结尾没有体现发言稿的形式要求。
标杆文七:37 分(15+16+6)
毫无胜算的事,不值一做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的主题读书会,我分享的题目是《毫无胜算的事,不值得一做》。
经过我和我们小组成员的讨论后,在孙权、诸葛亮、周喻中,我最欣赏的是
周喻。因为他在大家讨论联手抗曹与否时,指出了曹军的不利因素,看到了战胜
曹操的希望,说明了与曹军作战并不是毫无胜算的,倘若与曹军做战是没有胜算,
那一切的讨论不都是不值得的吗?
老师、同学们,借由周喻这件事,我们要从中吸取一些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启
示。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毫无胜算的事。比如上课把老师笔记一个字不漏地
抄下的同学的行为,每天熬夜到很晚也要把六科作业做完的行为,这些我认为都
是让我们在高考毫无胜算的行为。因此,周喻告诉我们,做事前要指出这件事我
成功的几率。先有这个,我们也许就不会陷入一些低效的学习之中。
再者,在社会中,也有很多类似周喻的事件发生。当新冠疫情研究专家在讨
论要不要研究疫苗并大规模生产时,必然会有专家指出了新冠病毒的不利因素,
让研究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才有了如今正在大规模生产的疫苗。知道一件事的落
实是否有胜算,再去执行有胜算的事,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和金钱。
当然,社会同我们学校一样,也存在着做毫无胜算的事的人。在网吧,有很
多没工作的人,没日没夜地打游戏,还有人,躺在床上,无休止地刷着手机,他
们在这些放纵之后,有人总会问:“为什么成功的不是我?这真是不公平的世界。”
然而,假设他们也读过周喻的故事,并真正理解了其指出不利因素的内涵,那他
们也许会在玩游戏,刷手机前问自己一句:“我做这件事能帮助我成功吗?”如
果他们停下了放纵,那他们一定将离成功不远了。
无意识的低效学习,无休止地放纵自己都是毫无胜算的事情,它们却实是不
值一做。老师、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变成更好的自己,因此,我们都
应劳记周喻这种指出其弊端的精神,不做毫无胜算的事,让自己变得高效起来,
最终,在今年的高考中,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审题不准,立意有偏差。本文符合发言稿格式,在开头回答了写作主问
题“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有较强的发言对话交流意识。
本文问题不少。文章未能把握住题目材料的基本指向,更多是“借题发挥”
来谈了一些“启示”,而谈论的内容不仅和材料关联并不密切,而且没有紧扣写
作主问题立论写作,其写作立足于“引申”而不是材料本身,偏题较明显。此文
缺乏材料意识,未能紧扣材料行文,缺乏对材料语境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必要的讨
论,本文简单处理为一句“借由周喻这件事”就转移了写作语境,变成了“空对
空”的议论。思路不清晰,逻辑不能自洽。文中“低效学习”和“放纵自己”实
则是关系不大的两个论点,至于论证“毫无胜算的事,不值一做”这一“核心”
论点更是无从谈起。文章整体较为散乱,议论的逻辑略显牵强,把不同的论点勉
强整合在一起最终是导致了文章逻辑的混乱、无法自洽。此外,本文有较为明显
的错别字,如“周瑜”写成了“周喻”。
标杆文八:34 分(14+15+5)
以退为进,是为大成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感悟。今天我演讲的主题
是:以退为进,是为大成。
曹刘孙三方争霸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不同的见解。面对强敌,孙权、诸葛
亮、周瑜均有出彩的表现,其中我最欣赏的是才略过人的诸葛亮。
诸葛亮,历史上有名的谋士、思想家,为汉朝的兴盛繁荣贡献巨大。他一生
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就被后世记载、叹为观止。曹刘之争中,他也发挥着不可
或缺的作用。
曹刘之战,诸葛劝孙。刘备在曹操的压迫下,主张联吴抗曹,派诸葛亮前往
东吴游说。起初孙权多次质疑,不予信任,因此,诸葛亮已退为进,使用激将法,
撼动孙权,随后分析时局,让孙权了解联刘的有利之处,最终成功劝说孙权联刘
抗曹。在劝说过程中,诸葛亮不畏质疑,沉着冷静,有勇有谋,是为谋士之典范。
三顾茅庐,刘备请亮。“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刘备钦佩诸葛
亮的才华与谋略,特意到诸葛亮所居的草庐请见,以求诸葛为己所用。然诸葛亮
不谙政事不愿置身于官场,拒绝了刘备,但刘备并未放弃,三次亲自到草庐求见,
且一次比一次坚定,最终诸葛被刘备的诚心打动,愿意出仕。其实早在第一次请
见时,刘备向诸葛亮讲述了当时汉朝的遭遇,诸葛关心天下疾苦,自然不会坐视
不理,但当时的刘备并未拿出他的诚心,因此才有“三顾茅庐”之说,这何尝不
是诸葛亮“以退为进”策略的一种体现呢?
草船借箭,“胜之不武”。在一场持续了几天几夜的战争中,诸葛亮一方的
武器告急,已无法撑到战争最后。若当时带兵撤退,必定引来敌军追赶,结果可
想而知,然而,诸葛亮让士兵们做了许多稻草人,捆绑在船边,夜深时将船操控
到敌军领域,引来敌军的疯狂箭雨,待敌军意识到船上没人,船已经带着大量箭
矢,满载而归,这也让敌军心理防线崩溃,最终大败,由此可见,诸葛亮是一个
把“以退为进”策略运用到极致的人啊!
以退为进,是为大成。一时的防守,只是为了更好的进攻。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在立论和论述上均存在明显的偏离题目材料的失误。
虽然本文回答了写作主问题“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表达了自己的认识与
思考,开头部分尚能扣材料论述行文,符合发言稿的形式要求。但其硬伤不容忽
视:首先,本文立论“以退为进,是为大成”,这个观点与材料中所言的“诸葛
亮用激将法”相背离,“以退为进”和“激将法”是两个不同的策略概念,此文
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逻辑不清,所论观点与材料欠吻合。其次,本文主要内
容谈“三顾茅庐”和“草船借箭”,以这两个材料以外的三国故事来论述,虽然
也是“鉴古”,但抛离了题目中的故事材料,另起炉灶谈“以退为进”的策略,
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作文题目材料的作用和地位,文章大篇幅的内容弃材料不顾,
缺乏材料意识。第三,读书会主题是“鉴古知今”,本文未见任何落实“知今”
这一写作任务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