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山东省德州市实验中学德州市实验中学 2020 级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2020.5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
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
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
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ト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
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
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
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
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
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风、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
王照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
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
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
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
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オ子见缠绵,革
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
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
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
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
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
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
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
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
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売的“礼”反
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
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披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
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
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
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
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
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
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
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
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迷姥进大观国是穷人
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
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
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
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风、宝玉、黛玉。熙风和宝玉都映现在黛
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风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自算见了。”她夸黛玉长
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
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
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
泣合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
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
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
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
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
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 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
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 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
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 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
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
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2 / 6
B. 《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风、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
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 《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
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D. 《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
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3. 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
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 《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 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
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D. 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
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 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独霸角 李方
第一次去帮扶户赖青久家,是队长龚海鹏陪着去的。车从刘湾、滴垴、下寨几个小队驶过,七
扭八拐,从谷底爬上梁顶。道弯路窄,但都已硬化,还不算太难走。远远地看到,山嘴上有几株落
完了树叶显得灰黑的树木和一户人家高耸的蓝色屋顶。龚队长让停车,说:“前面车不能走了。秋天
的时候已经挖好了路基,打通最后一公里,现在天冻了,没法硬化,停工了。”
我只好拿上扶贫手册、各种表格,步行前往。我一边躲避着挖虚的土,一边听龚队长讲赖青久。
“这人是个独霸角,跟谁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大集体的时候,几乎和队里的每个人都闹过别
扭。别说其他人,连跟自己一母同胞的两个弟弟都不对付,打架吵嘴住不成邻居,搬到这个山嘴上
来了。”
我心里一沉。“独霸角”是西海固的土语,谓人性格孤僻,待人生冷硬倔。摊上这么一个扶贫对
象,工作怕是难以顺利。
还未到门口,当路一根绳索,拴在路两边的枯树上。龚队长说:“看!如何?好端端的人、车走
的路,给你用绳子拦了。”
赖青久五十七岁,眼不花,耳不聋,腿脚灵便。赖青久问:“干啥的?扶贫的?拿的啥?”
我说:“今天只是来认个路,见个面,填表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你抽烟吗?不抽?那我也不抽了,
免得让你受二手烟的害。”我拿出烟敬他,以便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见他不抽烟,只好作罢。我又
问:“老赖,干吗在路上拉绳子啊?”
赖青久很生气:“硬路挖成了虚土,又不硬化,人来车往,尘土飞扬,挡住,不让他走。”
“这是路啊,怎么能挡呢?”我劝他。
赖青久大手一挥:“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里不让走,他可以绕着走。山下边还有一条路,全硬
化,又不远,不过多走 15 公里罢了。”
初次见面,不好搞得太僵,了解完大致情况,填好表格,我就道别离开了。
清明前后,栽瓜点豆。抽了空,我第二次去老赖家。这次因为正在硬化道路,施工车辆较多,
所以车停得更远,我和陪同的妇女主任一同在人欢马叫的施工路段的边上走。
妇女主任说:“独霸角就是独霸角,说话办事就是跟人不一样。前些年湾里种西瓜,也是个收入。
他拉瓜到街上去卖,别人问瓜价:‘多少钱一斤?’他说:‘一毛。’别人说:‘少价吗?’也就是那
样随口一说,实际上瓜价人人都知道,就蹲下来挑瓜。结果他说:‘少价。两个五分。’你想谁还买
他的瓜?去年搞养殖,他老婆养了头母猪,下了猪娃子,让他用摩托车捎到集上去卖。别人问:‘猪
娃子好着吗?’他给人家来一句:‘不好,害着病呢!’”
我说:“这不纯粹跟人抬杠吗?”
妇女主任躲着驶过的车辆笑着说:“就是呀,害得他老婆背篼里装上猪娃子集集不落地去卖,又
不会骑摩托,被害惨了。”
好容易到了赖青久的门前,绳子没有了,换成了两根长竹竿,打着叉挡在路中间。进了门,妇
女主任说:“老赖啊,市上……”
老赖背着背篼,手里提着铲子要出门。老赖问:“干啥的?扶贫的?”
我说:“老赖兄,去年冬天我来过,今天来是核实一下,给你的化肥和薄膜送到了吗?送到了?
送到了好,请在手册上签个字,也不敢耽误你上地。可是,赖兄啊,干吗还挡着路啊?拿掉吧。”
赖青久气得把手里的铲子扔了,说:“拿掉?拿掉还不把我家门口当骡马市场了?化肥是拿来了,
往家里抬的时候把袋子扯破了,化肥撒了一路,害得我扫了好半天。”
妇女主任脸上挂不住,说:“他叔,你把路挡着车上不来,这么远的路抬上来,可不得扯破了?”
赖青久仰头怒目:“你又没来,你又没抬,你见了?”
赖青久弯腰拾起铲子回手扔到背上的空背篼里,就要走。
我沉下脸,拦住他:“赖兄,撒了的化肥再补给你一袋都行,但你得把路障撤了。这是众人走的
路,你不能这样。”
“咦,一袋化肥两卷薄膜就能指挥我了?路是众人的,但家门前这一截儿是我的!”
我们只能跟在他的屁股后头出来,先走了,他在身后恨声恨气地锁着大门。
到了秋天,基础母牛入了栏,非得签字不可。但我心里发冷,不想再上山爬洼到山顶上去。我
跟村支书说:“你啥时候去老赖家顺便把扶贫手册带去,让他把字签了。”年轻的支书连忙摆手说:
“那绝对不敢。别人的可以,老赖不行。你去了他多少还给点儿面子,我去了那是拿着鸡蛋往石头
上碰呢!”
这也是实情。现在村上的工作不好搞,村民和村干部之间,有着一层看不见摸不着的隔膜。我
只好憋着气再去。车一直开到赖青久家门前不远。一根粗壮的长椽横空而过,两头用长钉死死地钉
在路两边的那两棵枯树上。车只能停在这里了。
村支书说:“我们钻过去吧。”
我说:“不。”
我掏出手机拨打赖青久的手机。
“谁?打电话啥事?”
老赖将头从大门里伸出来,望了望,关了手机,向我喊:“基础母牛已经拉回来养在圈里了,没
啥事我关门了。”
3 / 6
我厉声喊:“老赖,过来!”
老赖趿拉着棉拖鞋,吸着鼻子,边走边说:“天气冻得人淌清鼻呢,出来干啥呀?”
我说:“天寒地冻是实情,一万块钱的母牛也养到圈里了,签个字你都怕麻烦?你这人是不是太
有点儿不知好歹?”
老赖签了字,手扶着拦路的横木,平视着我的眼睛说:“别说一头牛,就是给上十头牛,也是政
府给的,又不是你给的,我有啥不知好歹的?不是看你大冷天跑一趟,我连字都不给你签。”
我和村支书站在寒风里,显得很无奈,甚至看上去可能还有点儿滑稽。老赖看着我们,突然就
笑了,是那种憋了很久终于绷不住的笑,他越笑越畅快。天上飘起了雪花,我和村支书仰头看看天,
看看越笑越畅快的老赖,终于忍不住也笑了。 (选编自《小小说》)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开篇对赖青久家的环境描写,“灰黑”的树木,“一户人家高耸的蓝色屋顶”,既符合季
节和农户的特征,也营造了一种冷僻的氛围,为下文写赖青久的性格造势。
B. 小说中以“我”为代表的扶贫干部工作认真负责,但在面对赖青久这样的独霸角时,也难免
灰心、生气,这更好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形象。
C. 龚队长和妇女主任对赖青久的介绍侧面表现了赖青久性格孤僻,生冷硬倔,说话做事与众不
同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他致贫的真实原因。
D. 赖青久家门前挡路的路障从绳子到竹竿到粗壮的长椽,既体现了他的自私、狭隘,也可以从
中看出他故意跟人对着干、唱反调的心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明线暗线交织相照,明线是“我”对赖青久的帮扶工作,写出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实际
困难;暗线是最后一公里的修路进程,象征脱贫工作即将取得成功。
B. 小说使用有限视角来讲述故事,虽然局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能拉近小说和读者之
间的距离,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便于带动读者了解我国的扶贫工作。
C. 小说没有快速发展、紧张的故事情节,“我”三次到赖青久家的扶贫工作都不顺利,情节的
摇摆更好地展现了基层扶贫工作的艰辛。
D. 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人物的语言贴合其身份特点。比如“跟谁都尿不到一壶”“干啥的?”
“害着病呢!”,方言口语的运用使西北农村农民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活。
8. “我”三次到赖青久家,对赖青久的称呼从“老赖”到“赖兄”再到“老赖”,不同的称呼体现
了“我”怎样的心理?(4 分)
9. 小说结尾赖青久笑了,“我”和村支书也笑了。他们的笑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三、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
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巳。”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
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
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
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阏秦,将焉取之?阙泰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
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园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
“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
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
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
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
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曰之夜,赵氏
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
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
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
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
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面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原
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B.《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
家作品。
C.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执事,办事官员。此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
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
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两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
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
人安危,令人尊敬。
4 / 6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 分)
(2)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 分)
14.赵襄子赏有功之臣,众大臣认为首要的功劳是谁的?为什么赵襄子却首先奖赏是高赫?(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5~16 题
山居杂咏[注] 黄宗羲
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着多!
[注]本诗作于明亡后,诗人抗清兵败,隐居于浙江四明山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诗人回忆了自己半生刀剑牢狱生活,用“取次”一词表达了内心的不屑之情。
B.第二句用孔子“困于匡而弦歌不辍”的典故,借以表现自己此时像圣贤样的心境。
C.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死”和“贫”的态度,运用反问,读来荡气回肠。
D.颈联对仗工整,真实地描写出了诗人冬日里被褥单薄、食物匮乏的艰难生活现状。
16.本诗整体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子路在与孔子交流志向时,表现的坦率而又急切。
他认为只要三年功夫,就可以让国家达到“ , ”的状况。
(2)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点评了几位弟子的志向,其中
“ , ”表达了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3)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为齐宣王列举一系列治国措施后,提出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2020 年“双 11”,不少平台都把直播带货作为增加用户、带动销量的发力点。专家指出,运用
“直播+电商”这种新兴的网购引流方式,消费者对于网红流量的关注度、对于体验互动的认知度、
对于商品的兴趣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观看网络直播下单购物。主播
们的卖力讲解,真切的体验分享,商品直观的 ,刷屏的评论,也让消费者乐于下单。
不过,中消协投诉部主任陈剑表示,( )。据中消协统计,消费者反映的“槽点”主要有:
直播带货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证照信息公示义务;部分主播在直播带货过程中 存在夸大宣传产
品功效或使用极限词等违规宣传问题;产品 ,兜售“三元”产品、假冒伪劣商品等;部分商
品售后无保障,消费者难享“三包”权利等。为此,中消协提示,坚定理性消费心态,切记量需而
入, 。要尽量选择正规平台且具有专业选品团队的头部主播,尽量选择有品质保证且有售后保
障的商家和商品,同时不要被直播间营造的“超高性价比”“热卖”“抢购”“秒杀”等气氛所感染,
避免冲动下单,盲目消费。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表现 涉嫌 鱼目混珠 精打细算 B.呈现 涉嫌 货不对板 量入为出
C.表现 涉及 货不对板 量入为出 D.呈现 涉及 鱼目混珠 精打细算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在直播带货“光鲜”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之处,一桩桩带货主播“翻车”事件也引
发了不少消费者吐槽。在销售量不断攀升的同时,暗藏一些消费陷阱
B.在销售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一桩桩带货主播“翻车”事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吐槽,在直播
带货“光”的背后,暗藏一些消费陷阱,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之处
C.在直播带货“光鲜”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之处,暗藏一些消费陷阱,在销售量不断
攀升的同时,一桩桩带货主播“翻车”事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吐槽
D.在销售量不断攀升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之处,暗藏一些消费陷阱,在直播带货“光
鲜的背后,一桩桩带货主播“翻车”事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吐槽
20. 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 分)
21.《红楼梦》中大量使用谐音的手法,暗示人物性格命运,寄寓作者思想情感。例如“元春”“迎
春”“探春”“惜春”,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位贵族女性病死宫闱、受虐而亡、远嫁他乡、出家
为尼的悲惨命运,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请从《红楼梦》人物中另选两位,根据作品中人物的性
格命运,推测其人名谐音,并解说寓意。(6 分)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4
分)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1 月 28 日 20 时 58 分,嫦娥五号探测器经过约 112 小时奔月飞行,
在距月面 400 公里处成功实施 3000 牛发动机点火,约 17 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根据实时遥测
数据监视判断,嫦娥五号探测器近月制动正常,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据介绍,近月制动是月球探测器飞行过程中关键的轨道控制之一。高速飞行的探测器在靠近月
球时,实施“刹车”制动,目的是使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916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
外图贡献于其群”的新青年。
1919 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如今,中央领导人寄语新时代的我们,要走出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
春梦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成
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
校团委举行“新青年,敢不同”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
与思考。
5 / 6
山东省德州市实验中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B (B 项,“从始至终都是”“梦幻色彩”说法错,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也都有
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而不是说从始至终,另外,“梦幻色彩”说法也不对。)
2.D (D 项篡改原文,“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说法错。材料二中“若如此看待红
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3.C (A 项,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B 项,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意,具
有言外之意。C 项,是从“情”的角度来谈宝玉的,所以可以论证《红楼梦》的主题。D 项,是作为
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
4.①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作者引用了鲁迅、刘鹗的
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让自己的论证更清晰、更有
说服力。②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
说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③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通过比喻、对比、举例等手法,
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展示, 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5.①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 ②善于使用人物视
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著贾宝玉和贾府盛衰; ③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
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④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
⑤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6. C( “也揭示了他致贫的真实原因”错。龚队长和妇女主任对赖青久的介绍主要是侧面表现
赖青久为人生冷硬倔,喜欢与人抬杠,两次买卖做不成不能片面地推断为致贫的真实原因。)
7. A( “暗线是最后一公里的修路进程”错。最后一公里没有硬化,到正在硬化,到车开到了
赖青久家门前不远,展示了扶贫的时代背景,不是小说的暗线;且“即将取得成功”说法刻意拔高,
路通了是扶贫工作的进步,不代表扶贫工作即将成功。)
8. (1)第一次我称呼“老赖”,是想跟赖青久拉近距离,以方便开展工作;(2)第二次称呼为
“老赖兄”“赖兄”,是想通过对赖青久的尊称来赢得好感,缓和关系;(3)第三次称呼“老赖”是
被赖青久的言行激怒了,表达了对赖青久的不满。
9. (1)赖青久的笑,表面是笑“我”和村支书的无奈和滑稽,为抬杠难倒“我们”而得意;
“憋了很久终于绷不住”说明赖青久内心深处对扶贫干部是理解和感动的。(2)“我”和村支书的笑,
表层原因是被赖青久的笑感染,深层意蕴是从赖青久的笑声中体会到了赖青久的理解和善意,是欣
慰的笑。(3)以笑结尾,代表着村民和干部之间关系缓和,彼此的隔膜渐渐消除,象征着农村的基
层工作、扶贫工作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10.D(其中,“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是并列结构,两句各自断开,排除 AC 项;“见”是谓语,
“韩魏之君”是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
11.A(A 项,“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错,应当是“春秋末年”。)
12.C(C 项,“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错,结合原文“佚之狐言于
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可见烛之武不是主动请缨,而是佚之狐
向郑伯推荐了他。)
13.(1)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能到这个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
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微:没有。夫人:那个人。因,凭借;敝,使动用法,使……受到损害;所与,同盟者;知,
通“智”;易,代替;不武,不符合武德。)
(2)登记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
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籍:登记。判断句式。所以:……的原因,出入: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14.晋阳能够保住,众大臣认为是张孟谈的功劳。赵襄子认为作战的功劳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
高贵。
(第一问:众大臣认为首要的功劳是谁的?结合原文“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而高赫为赏首,何也?’”,可见晋阳能够保住,众大臣认为是张孟谈的功劳。
第二问:为什么赵襄子却首先奖赏是高赫?结合原文“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
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
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可见赵襄子认为作战的功劳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
【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
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
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
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些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两国的君王,
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国的君王,游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
率领你们两国来攻打我们赵国,赵国就要灭亡了。赵国如果灭亡,你们两国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
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国头上了。”韩、魏两国君王说:“智伯这个
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
位君王口中出来,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呢?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
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两国的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
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
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边打过来,赵
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了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
于是奖赏有功之人,但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
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我的国家社稷危难灭亡的
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
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有战胜敌人,挽救国家的功劳,也比不上施行忠义
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志在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选自《淮
南子•人间训》)
15. D(“真实”错,应是夸张手法)
16.①面对强敌坚贞不屈,不肯服输。即便遭遇到死的威胁,诗人也不会屈膝求全。②面对生活艰
难从容乐观。在贫困面前,弦歌不辍,毫不怯懦。③面对国家危亡,奋身挽救。为救国诗人在枪刀
剑戟、牢笼囚禁中奔走不息。
17. (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3)老者衣帛食肉 黎
民不饥不寒
18.B(结合“商品”应选“呈现”,结合语境应选“涉嫌”,此处应不在强调产品真假,应用“货
不对板”,根据前文,应选“量入为出”。)
19.C(结合后文,可推知前句应以“吐槽”收束;“光鲜的背后”对应的应该是“暗藏一些消费
6 / 6
陷阱”,故选 C 项。)
20.(平台通过“直播+电商”这种新兴的网购引流方式,使消费者对网红流量的关注度、对商
品的兴趣度、对体验互动的认知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主语补充“平台”;语序先“兴趣”再“体
验”;“加强”改为“提升”。每点 1 分,全对 4 分)
21.示例:贾政,谐音“假正(经)”。整天一本正经,满口仁义道德;治家无能,为官失败;教
育宝玉死板苛刻,不苟言笑;却又偏偏喜欢恶俗不堪的赵姨娘。
娇杏,谐音“侥幸”。她本是甄士隐的丫头,偶因一回头,被贾雨村看好,嫁给了雨村,很快扶
正生了孩子,成了人上人了。(6 分)
22.①11 月 28 日 20 时 58 分,②嫦娥五号探测器经过奔月飞行,③成功实施近月制动,④顺
利进入环月轨道。(4 分)
23. 这是一道“主旋律”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话题的背景叙述。材料以古今逻辑,先列举了两位历史伟人对青年的激励话语。
陈独秀号召青年摒弃升官发财的庸俗思想,对内则修养自我,对外则奉献自我,做一个对社会和国
家有价值的人。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的大声疾呼则体现其敢于挺身而出,承担家国使命的思想。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直接指向了写作主题中的“敢不同”。
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不同时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
第二部分,是任务背景和写作要求。校团委准备举行“新青年,敢不同”的主题征文活动,要
求考生写一篇文章表达感受与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深二模和广二模一样,都特意强调写作者
的“青年身份”和“青年立场”,这也是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广二模写作情景是在“世界
青年交流论坛”上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发言,这就使作文多了一种国际场景,行文时不能忘记自己代
表什么,在跟谁对话。相比而言,深二模则没有强调这一点,也没有应用文语体限制。从这个角度
来看,深二模作文难度要比广二模要低一点。
【深入探讨】
这次深二模作文,不由得想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鲁迅的文章
里,“青年”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生活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一个“因袭的
重担”压得人难以承受的中国,鲁迅曾把革新的希望寄托于青年。“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
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他心目中的中国青年,应该是敢于前行、无所畏惧,勇于对“无
声的中国”发出真的声音的前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