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1届高三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市2021届高三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ID:691958

大小:19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5-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 2021 年高三毕业班联考(二)语文试卷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精准扶贫是 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湘西时首次提出,之后逐渐成为我国扶贫工作新阶段 的一项核心战略,并推行到各地农村。在精准扶贫中,精准识别是其中的重要基础和首要环节,利用一系 列标准和程序,准确识别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识别贫困对象按照科学、民主及透明的程序,做到公开、公 平及公正,真正识别出最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精准识别之后就是精准帮扶环节,这对于精准扶贫具有关 键性作用。精准帮扶就是针对扶贫对象情况,确定帮扶人,同时制定帮扶措施。精准帮扶与传统的帮扶方 式不同,对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充分考虑,基于此有针对性的设计帮扶措施。精准扶贫以精准管理作为保证, 精准管理利用信息系统,实时监测扶贫对象,对其动态情况加深了解,及时退出已脱贫对象,在系统中纳 入新贫困对象。精准管理操作透明,对扶贫资金严格管理,确保在阳光下利用扶贫专项资金。 (改编于申军《加快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对策研究》) 材料二 对贫困户实行建档立卡的做法,早在 2000 年就已经在某些地区开始实行。该年,新疆就率先在我国开 始对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管理。2013 年“精准扶贫”政策提出后,将贫困户建档立卡作为“精准识别”的 重要手段和方法,向全国大力推行。2014 年 4 月,国务院扶贫办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要求 在 2014 年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电子信息档案,为精准扶贫 工作奠定基础。下图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流程。 (改编于何治民《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基于 S 村扶贫实践的反思》) 材料三 贫 困 户 建 档 立 卡 工 作 示 意 图 前 期 准 备 贫 困 户 识 别 结 对 帮 扶 系 统 管 理 监督管理 组织力量 制定方案 宣传发动 人员培训 农户申请 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 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 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县扶贫办复审 第一次公示 第二次公示 公告 制定计划 联网运行 数据录入 数据更新 明确结对帮扶关系 填写《扶贫手册》 为摸清脱贫实际成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的决定。2020 年至 2021 年年初,21 万多名普查人员对中西部 22 省(区、市)开展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普查结果显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 人口全面实现了脱贫。 一是贫困人口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有保障。根据国家农村贫困监测调查,2020 年国 家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588 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 11.6%,高于全国农村居民 2.3 个百 分点。在吃的方面,建档立卡户平常都能吃得饱,能够摄入身体所需的蛋白质;在穿的方面,一年四季都 有应季的换洗衣物和御寒被褥;在义务教育方面,适龄少年儿童除因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都有学 上、上得起学,绝大多数在校就学,少量因特殊情况不能到校的送教上门;在基本医疗方面,建档立卡人 口都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在住房安全方面,原住房经鉴定或评定 不安全的,均通过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有效措施,保障建档立卡户都住上安全住房。此外,在饮水 安全方面,建档立卡户生活饮用水达到了当地农村安全饮水评价准则的要求,能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 洁净的生活饮用水。 二是精准帮扶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对贫困人口全面实现脱贫发挥了关键性决定作用。产业、就业、 健康、教育、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社会保障、残疾人、生态扶贫等帮扶政策瞄定贫困人口精准发力, 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户按实际情况均不同程度地 享受过相关帮扶政策。 三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对贫困人口全面实现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贫困地区通硬化路、通动力电、通宽带互联网、通广播电视信号和集中供水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常见病、慢性病能获得及时诊治;教育文化设施及服务水平大幅 提高,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 (改编于国家统计局《普查结果显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普查工作答记 者问》) 4.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工作人员精准识别,然后进行精准帮扶,其中精准帮扶起到关键性作用。 B.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流程分五步走,其中“贫困户识别”流程需要进行公示。 C.本世纪初,对贫困户实行建档立卡的做法就已经在新疆等地区实施,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为 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精准管理利用信息系统保证精准扶贫,该系统实时监测扶贫对象,了解其动态情况,及时清退脱贫对 象,纳入新贫困对象。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不愁三保障”分别指的是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饮水安全有保障。 B.目前,根据国家对中西部 22 省(区、市)的脱贫攻坚普查的结果,我们可以断定在现行标准下农村 贫困人口全面实现了脱贫。 C.在贫困户建档立卡前期工作中,工作人员组织力量,制定相应的方案,然后进行宣传发动,最后对相 关人员进行培训。因此,扶贫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实现了精准扶贫。 D.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以后,道路硬化了,宽带互联网通了,常见慢性病治好了,孩子也有学上了。 6.下列不属于...“扶贫”做法的一项是 A.北师大毕业的黄文秀书记为了解决白坭村的难题,申请到了 1.8 公里的通屯硬化项目,新建了 4 个蓄 水池。 B.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带领贫困户在 1.5 万亩的荒山岗种植薄皮核桃,使得原来的荒山变成了“摇钱树” “花果山”。 C.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高的校长张桂梅建立免费女子高中。12 年间,帮助 1804 个可能辍学的女孩走进 了大学。 D.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疫情来临的时候,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 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 敲。 【解答】(1)C.从材料二“2014 年 4 月,国务院扶贫办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要求在 2014 年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电子信息档案,为精准扶贫工作奠 定基础”可以看出,“为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的是 2014 年 4 月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扶贫开 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 故选:C。 (2)A.从材料三第二段“一是贫困人口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有保障……”可以看出,“三 保障”分别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个方面。 B.正确。 C.依据材料二“2014 年 4 月,国务院扶贫办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要求在 2014 年年底前,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电子信息档案,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 强加因果,只是“奠定基础”。 D.从材料三第四段可以看出,是“常见病、慢性病能获得及时诊治”,而不是“常见慢性病治好了”。 故选:B。 (3)D.张定宇是抗疫英雄,跟扶贫无关。 故选:D。 答案: (1)C (2)B (3)D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 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 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 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天津市红桥区 2021 届高三第二次质量调查(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7 年 9 月 1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就国歌的 地位、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的宣传教育、监督 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国歌法并非中国独有。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都有单独的国歌法,对播 放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时的相关礼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新加坡,如果有意不按官方安排奏唱国歌,或 奏唱国歌时无合理原因不起立致敬的,将被起诉,并最高处以 1000 美元罚金。美国有关法律规定:在演唱 国歌时,如果有国旗展现,穿制服的军人行军礼,其他所有人都应该向国旗立正,右手放在心口,行“效 忠礼”。 (摘编自杜茂林《“为歌立法”:国歌背后的理智与情感》) 材料二: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来了,你用“正确姿势”爱国歌了吗?》) 材料三: 国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在校园、奥运赛场、边防哨 所……每次奏响国歌都是对祖国和民族精神的一次礼赞。”国歌展示馆馆长杨春霞说,“国歌是代表国家的 歌曲,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局长金雪萍表示,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 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法律中对于如 何正确使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武增说:“那种把维护国歌尊严与所谓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 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国家要对公民合法的权益予以保障,同时公民不得滥用自由和权益。对辱没国 家的尊严、损害民族感情、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摘编自朱宁宁《维护国歌尊严权威 奏唱国歌有法可依》)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通过并颁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征询了香港特别行 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 他们均认为,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符合两部基本法 的规定,是适当的。香港、澳门社会普遍认同这部全国性法律属于两部基本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法律。 2017 年 10 月 31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 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和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的说明。两个决定草案 的说明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 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说明还指出,近些年香港发生了一些不尊重国歌的事件,挑战 “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包括广大香港居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为有效防止 并处理这类行为,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具 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拟列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国歌法,具体规定国歌地位、奏唱形式和礼仪等。 B. 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不维护国歌尊严,损害民族感情,会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 C. 国歌法属于两部基本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法律,得到香港、澳门社会普遍认同。 D. 香港部分市民不尊重国歌,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包括广大香港居民在内的全 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公民缺乏对奏唱国歌时的一般礼仪的了解,这无疑是人们在奏唱国歌时嬉笑 打闹、态度不够严肃的主要原因。 B. 我国制定国歌法,与一些国家的做法一致,并且在我国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C. 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港澳社会普遍认同,是将国歌法列入两 部基本法附件三的民意基础。 D. 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这是可以将国 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一个法律依据。 6.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概括说明国歌立法的现实意义的一项是 A. 明确表达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 B. 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 C. 能维护“一国两制”的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 D. 接轨国际上有关奏唱国歌的场合和相关礼节规定。 4-6.BAD 天津市河北区 2021 届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农历五月,依照十二地支的月历次序,属午,又称午月。端午,指五月的首个第五天,即农历五月初 五。 中国古代的四个节日,中秋、春节、清明、端午,都以敬畏天地、尊敬自然为前提。每个节日各有清 晰的内涵和具体的指向。中秋节是丰收节,是向月亮致敬。春节是农历新年,是向太阳致敬。清明节以风 命名,清明风是东南风。清明节是祈福节,也是环境保护节,礼敬先人,念祖追宗。清明风从东南吹来, 大地气象景明,万物茂盛生长,“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古人对天地的观察细致入微。端午节的“午”,在一天中对应 11 时至 13 时之间,是最热的时段,在一 年中对应农历五月,是最热的季节。农历五月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端午节正是处于这两个节 气之间。夏至,不是夏天到来,而是夏之极至,“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礼记·月令》),这 一天,白天时间最长,是“阳极”。中国哲学讲究辩证法,“阳极”之中藏着“阴变”。这一天,阴气由地心 开始上行,称“一阴”,“夏至一阴生,阴动而阳复于静也”(《周易正义》)。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对农 历五月的概括为“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夏至一阴生”,荠菜、麦子、葶苈子等植 物在五月枯黄。 进入农历五月,长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热、潮湿,易产生霉变。在黄河流域,害虫现身,北方 最怕干旱,旱则百虫生。从汉代开始,端午这一天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今天许多地方的民俗中,仍延续着 相关传统,如门前悬菖蒲、艾草,喝雄黄酒等。 取材于《端 午节的由来》(穆涛) 材料二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众多民俗中最有节庆气氛的场面。唐代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竞渡与屈原相关:“竞渡 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这也许只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还 不能看作是竞渡起源的真实因由。 端午竞渡的由来,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 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又据《曹娥碑》说与伍子胥有关,或引《越地传》说与越王勾 践操武有关。这说明至迟在南朝时,长江中游地区已将竞渡标示出屈原背景。唐代除白居易外,刘禹锡及 李群玉等都在以“竞渡”为题的诗作中提到屈原。 考古发现了一些装饰有“竞渡纹”的文物,揭示竞渡可 能起源较早, 甚而早于屈原生活的年代。宁波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战国时期的 羽人划舟纹青 铜钺,为国家一级文物,1976 年出土于宁波云龙镇甲村的一 座土墩墓。钺 的背面光素无纹,正面通体施纹饰。在边框线内,上方有两条 相 向 的 卷 尾 龙,前肢弯曲,尾向内卷,昂首向上。下部以边框底线表示狭长的轻舟,乘员四人,头戴羽冠,双手持桨 划舟,整个画面勾画出一幅竞渡的生动场景。 图为战国划舟纹青铜钺纹饰拓片 越人素以擅长水上航行闻名,划舟的越人头戴羽冠,体现了越族风俗特色。根据纹饰特点,可以称之 为竞渡纹铜钺,时代认定为 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也有研究认为,这件铜钺更接近粤地风格,值得进一 步探讨。 初夏时节,竞渡成了南方水乡水上活动正式开启的序幕。当它与屈原故事发生了联系,也就带上了一 丝忧郁的色调。不过飞舟竞渡,更多体现的是振作的士气和协作精神,成为古今人享受自然乐趣的水上狂 欢。 竞渡也出现在唐宋诗词里。如唐代卢肇有《竞渡诗》,写的是端午竞渡,“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 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很正规的比赛,而且应当是龙舟赛。又有刘禹锡的《竞渡曲》, 记述了楚国故地沅江一次彩舟竞渡,“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 联”。竞渡由刺史临流揭竿,评定雄雌胜负,官民同乐。 飞舟竞渡,已成为中国节日的文化符号。由古器物上留下的纹饰记忆,由古诗词留下的文字记忆,我 们知道了这符号的久远历史。 取材于《说说古老的竞渡图》(王仁湘) 材料三 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 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推动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端午节临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场等公共场所,龙舟、菖蒲等为节日平添了文化意蕴,不仅为公共空间 拓展了文化内涵,也对端午节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具有当代意识的阐释,让人们近距离体验了一次有“文 化味”的端午节。 古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 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我们在端午节纪念 2000 多年前的爱国者屈原,就是为了忆念其伟 大,传承其精神。又因为农历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 阳节”。这些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 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然而,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度被人们淡忘,不少人索性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 仿佛节日除了吃粽子再无别的含义。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 …… 这些是通过饮食的方式 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但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生活节奏也发生了很大 变化。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让人们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如何将传统 节日更好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这些都构成了新的课题。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提升,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适应 当代生活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 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今天,传统节日也可以过得很时尚。 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养和传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性 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 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推动传统文化与最新的网络视听方式相结合, 不仅能为网络视听节目的创作带来更有分量的题材和内容,也有助于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 为传统习俗更好走近年轻人搭建平台。 取材于《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刘阳) 4.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春节、清明、端午,都有清晰的内涵和具体的指向,都以敬畏天地、尊敬自然为前提。 B.端午节正是处于“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之间,是最热的季节,在一天中也是最热的时段。 C.夏至这天的白天时间最长,是“阳极”,“阳极”之中藏着“阴变”,阴气由地心开始上行。 D.端午这一天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是从汉代开始的,今天许多地方的民俗中,仍延续着相关传统。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众多民俗中最有节庆气氛的场面,此习俗起源于屈原。 B.古器物的纹饰与古诗词证明了作为中国节日文化符号的飞舟竞渡历史久远。 C.龙舟、菖蒲等内容只对端午节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具有当代意识的阐释。 D.选择适应当代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就一定能更好地涵养和传承传统文化。 6.结合文章观点,下列属于“把传统节日过得很时尚”的一项是 A.初夏时节,人们头戴羽冠,开启南方水乡水上正式飞舟竞渡活动。 B.在一些公共场所,龙舟、菖蒲等让人们近距离体验有“文化味”的端午节。 C.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通过饮食的方式对传统节日的纪念。 D.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推动传统文化与最新的网络视听方式相结合。 4.B 材料一第二段原文的表述是“端午节的“午”,在一天中对应 11 时至 13 时之间,是最热的时段,在 一年中对应农历五月,是最热的季节。” 5.B A 材料二第一段“这也许只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还不能看作是竞渡起源的真实因由。”第二段“端 午竞渡的由来,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可以得出端午节起源起源于屈原的结论 没有根据。C 材料三第二段的表述是“龙舟、菖蒲等为节日平添了文化意蕴,不仅为公共空间拓展了文化 内涵,也对端午节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具有当代意识的阐释”。D 材料三最后一段“推动传统文化与最新 的网络视听方式相结合,不仅能为网络视听节目的创作带来更有分量的题材和内容,也有助于传统节日及 其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传统习俗更好走近年轻人搭建平台。” 6.D 天津市滨海新区 2021 届高三模拟检测(三模)语文试题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在 2021 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 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 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牛具有 “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 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 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 他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 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 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 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还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 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 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 5 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 始得其神”的真功夫。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 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 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已至,我们要有一股子“牛劲”,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 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摘自《人民日报》,2021 年 2 月 11 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 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 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 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 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 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 物的大地的象征物。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 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 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 “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 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 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 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唯一原因。 B.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 C.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事例告诫我们,只要有像牛一样的勤奋精神,就能收获真功夫。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在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我们才给牛的精神赋予更新的内涵并 将之发扬光大。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 美的对象。 B.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与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 的意思是相似的。 C.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 文明奠定了基础。 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6.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 B.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 C.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 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 7 年铺就一条 8 公里的“绝壁天路”。 4.B【解析】A.“唯一原因”错。材料一中写到“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 劲头。”说明原因不止一个。C.“只要......就”太绝对。D.原因分析不准确。 “牛的精神在淡出人们的 视野”,牛的精神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故选 B。 5.C【解析】“首次技术变革”错误,原文是“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奠定中华农耕文明基础的,应该是这次技术变革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 故选 C。 6.A【解析】.《酌贪泉》主旨为做官清廉,与材料一的观点无关。 意思:人们都说喝了这泉水,就会贪 财爱宝,假若让伯夷叔齐那样品行高洁的人喝了,我想终究不会改变那颗廉洁的本心。故选 A。 天津市 2021 年高考语文压轴卷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近年来,哈 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 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 度。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19 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 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 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2010 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 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2019 年 6 月至 10 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 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 136 台 264 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从 2020 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 10 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将东起中 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 10 公里地带打造成一条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 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娄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 材料二: 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 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 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建筑本身 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 神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象符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城市文 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 等。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这 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 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改造。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延续着传统的历史 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采用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 600 多年历史的城隍庙牌坊,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 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色彩、形态、均衡、比例等造 型元素,体现着建筑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建筑美不美观,好不好看,它需要经历岁月的检验,这 些都是与建筑的色彩、形态、光影、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往往这些就是设计师们所要表达的。中国有 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即通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运用“象征”“引用”等表现 手法来展现它深刻的寓意。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那些缺乏高意的造型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那些蕴涵 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高意。 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城市建筑 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 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不仅提高了使用价值,也提高了其艺术欣赏价值。在 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类的法则,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 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三: 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的报刊亭就能实 现。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市民以及阅读爱好者的美好回忆。但 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 正在逐渐消失。在第 24 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 “以前的报刊享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个,现在两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甚至有些新的小区 周边乃至整条街上都没有一个。”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但 像他们这拨人都已经保持了 30 多年的阅读习惯了,每天一份报纸是必不可少的。 经营者也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经营者章女士告 诉记者:“原来一天从早到晚开门 12 个小时,现在能有 4、5 个小时就不错了。没有生意守着也白守,你看 现在好多人都增加了很多‘副业’,要不然真没办法。” 每天在报刊享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 2 个小时,才有一人路过购买一份报 纸。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阅读的那些杂志和期刊,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现在工作部比较忙,能 闲下来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 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但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讲,回家的途中路过报 刊享,买上一份读物,很方便的,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生活’。”李女士说,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 那么方便了,但就算多走两公里也还是希望到店里翻一翻、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希望这一抹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风景线不会消失,而是更好地为那些心存情怀的阅读爱好者们营造一 个文化驿站、一个心灵港湾,也为这个城市,留下充满人情味的无限美好与遐想…… (摘编自《海口城市“文化符号”——报刊亭现状:经营难“副业”多》)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哈尔滨着力打造冰城符号,提升城市魅力,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境界和文明高度。 B.各种符号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符号体系,形成了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文化。 C.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符号诸如文字、色彩等可成为城市的标志。 D.材料三以记者实地调查的形式报道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的现状,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音乐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演出常态化、多样化,而且深入市民内心,成为 城市文化印记。 B.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这些符 号的深刻寓意。 C.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城市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城市文化符号又居于建筑立面改 造的重要地位。 D.城市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的文化特征,对城市建筑立面的恰当改造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的实用功能 以及审美价值。 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四合院屋檐上雕刻的蝙蝠与寿字等,使北京四合院成为蕴涵着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 B.徽派建筑,以白墙黛瓦,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黛色又称青色,合在一起谐音为:清白。 C.旧时南京秦淮河两岸商铺林立,许多文人在乌衣巷、朱雀桥边尽显诗酒风流,一片繁华。 D.随着 2008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鸟巢、水立方传遍世界,这些建筑无疑成为北京的代表。 4.【答案】A【解析】B 项,“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错误,主观臆断,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二是“文 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 文化符号”,没有说要“按既定规则”。C 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错误,程度太重,文中材料二是“构成 城市文化的最外层”,二者表意有区别。 D 项,“更具权威性”说法错误,写作的内容和目的决定了表现的形式,材料一哈尔滨通过“城市文化 底蕴和人文特色”,为“打造冰城符号”进行的一系列举措与材料三“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 地走访”相比,只是报道的方面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故两则材料在这一方面无法比较。 5.【答案】B【解析】B 项,“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子建筑丰富的精 神文化内涵”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二第一段“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 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可知,赋予建筑精神文化内涵需要“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 建筑设计中”,以及材料二倒数第二段说到的“只有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 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寓意”。 6.【答案】C【解析】C 项,“旧时南京秦准河两岸商铺林立,许多文人在乌衣巷、朱雀桥边尽显诗酒风 流,一片繁华”错误,材料二主要的论述对象是城市建筑中的文化符号,如“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 “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而这个选项陈述的秦淮河相关的历史事实不属于“城市建筑中 的文化符号”。 2021 年高考语文考前 30 天决胜卷 01【天津卷】语文试题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如何从文本细读出发,打通文本“内外”,构建合理有效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一直是当代中国 文学亟待完成的目标。 针对当前的文学史教学现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说过,学生们往往能对文学史理论框架、文 学概念和流行的学术话题侃侃而谈,而一提到具体的文学作品却瞠目结舌,几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 在今天数字化的快速阅读时代,文本细读的所指和内涵又有一些新的变化。当我们面对浩瀚信息,获 取知识包括文学作品固然比任何时代来得容易,却也身陷“信息爆炸”的困境。面对如此多的资讯和文本, 如果没有文本细读的训练和习惯,最终只会停滞在“奇观化”阅读的粗浅层面。日本学者斋藤孝在《深阅 读》一书中指出,“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 中” 承续文本细读的精神资源,由浅阅读,泛阅读走向深阅读,也就成为当下文学阅读的重要议题。从这 个意义上看,文本细读既包含了文本内部的专业文学阅读,也指向新媒体语境中“流水化”阅读的深阅读 内涵。如何汲取和传承当代中国文学文本细读的资源,应对当下阅读形态和方式的变化,重建文本细读的 方法和路径,是当代中国文学阅读和研究应该直面的问题。 ((如果没有文本细读的训练和习惯,只会停滞在阅读的粗浅层面》)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新批评理论被引入中国,因其异质文化和特有的局限性,很快被冠之“形式主义”的 帽子被其他新潮理论所取代,但新批评却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遗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本细读。 以往人们对文本细读的质疑,多源自新批评理论对文本内部研究的过分强调,割断了文本与社会、作 家、读者的联系。实质上,在当代新的文化语境下,文本细读既可以使读者聚焦作品,把握文本的细节要 素,更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作品内部,展开广义的语境阅读,打通文本的内外空间。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丰满和深刻的文学细节,透露出作品的氛围、结构和气韵。一个真正喜欢文 学和阅读的人,总会在文本细节感受到情感和思想的共鸣。 老舍善于表现和反思民族文化,其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多是通过细节获得艺术表达和升华的。《断魂枪》 中的沙子龙作为“断魂枪”的最后一位传人,小说对其形象并未进行正面的描述和分析,面对孙老者的挑 战,他避不应战,只在文末凄凉地叹气“不传!不传!”那么该如何理解沙子龙的情感,他对“时代转型” 是何种感受?读者只有在细节的阅读中方能深入沙子龙的内心一一“沙子龙正在床上看着本《封神榜》”。 沙子龙对《封神榜》故事的荒诞感慨,也正是挣扎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市民阶层的真实感受。只有在聚 焦作品、把握文本细节要素的细读过程中,才能理解作品人物的心理内涵,也才能把握作者在塑造人物时 复杂的心绪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深入作品内部,展开广义的语境阅读,打通内外空间》) 材料三: 中国本土意义上的文本细读,并不纯然指向西方兴起的新批评理论。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强调的评点和 鉴赏,正是建立在以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读”并非舶来 品,而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理论。在新媒体时代,需要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和方法再次擦亮“文 本细读”,重建其特有的价值和方法。 这就需要在当代性的视野中重建文本细读的价值。文学阅读和文学研究针对的是当下的生活,我们所 展开的一系列思想文化活动都将参与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实践。文本细读并非停留在学科知识内部的“循 环”生产,而是具有文化的主观能动性,“要参与、回应、影响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想建构”,参与和回 应当代社会生活的文化情感实践。 同时需要在总体性的视野中重建文本细读的理念和方法。“总体性”之于思想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在 于,只有“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 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文本细读已经是融化生活的细读,能够打开和连接文本的内外空间,实则构成 对当下生活总体的一种观察、理解和思考。 (《以现代的眼光和方法再次擦亮“文本细读”》)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目前,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批评,需要进一步强化文本细读的训练和习惯。 B.在互联网数字化阅读时代,海量的信息文本导致了阅读现状停留在粗浅层面。 C.国外的新批评理论过分强调文本内部的阅读,因此被定义为形式主义方法论, D.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评点和鉴赏,在新媒体时代仍然具有其积极地价值和意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关注文学史的理论框架、文学概念和流行的学术话题,而不进行文本细读的训练,就不会真正提 高阅读能力。 B.尽管文本细读割断了文本与社会、作家和读者的联系,但其引导读者对文本内部要素进行研究的思 想极具价值。 C.建构新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需要运用现代的眼光去借鉴国外新的文学理论,还要把中国传统的 文论与当代文化实践结合起来。 D.组织网络读书共同体和举办社区共读,是在新媒体时代围绕一本书进行文本细读和交流阅读感受的 形式之一。 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细读”理论的一项是(3 分) A.怎样引导浅阅读、泛阅读走向文本细读,仍然是中国当代文学教育亟待解决的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 主要问题。 B.领悟沙子龙阅读《封神榜》并产生感慨的细节,能够使读者体会到在社会转型时期市民阶层典型的 心理状态。 C.科幻作品《三体》开始并不被人看好,但将其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中细读,才能使读者读懂 作品情节。 D.文本细读要求读者从文本细节要素展开广义的语境阅读,打通文本内外空间,去体会作品深刻的内 涵与意蕴。 4.B 5.B 6.C 2021 年高考语文考前 30 天决胜卷 02【天津卷】语文试题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此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群 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 秦汉至宋元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国 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民本思想、文治主 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得到丰富和完善。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 因素愈益彰显。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 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 历史从来都不是冰冷的过去,相反,我们一直生活在历史进程中。今天的现实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同 时又是通向未来的起点。缺乏历史关怀、历史自觉的民族,不可能拥有远大的未来。坚定文化自信,首先 要坚定对我们民族历史文化、历史道路的自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有改动) 材料二: 所谓学问,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与对材料的融会贯通、对问题的融会贯通 紧密相关。为此,推动历史学科融合发展,首先要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既要在整理材料上做到融会贯通, 也要在思考问题时把相关联的问题联系起来一并考虑,还要把问题与材料融为一体,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 相间的正确联系。要想使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并形成重大成果,必须把不同历史学科的材料与问题融会 贯通起来。 做到融会贯通,需要遵循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使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真正科学的理论必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反映,是思维逻辑与历史进程的高度统一。 只有真正做到历史与逻辑有机统一,才有可能贯通古今,使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形成的研究成果有 思想穿透力,能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摘编自王震中《以融合发展推动史学创新》有改动) 材料三: 做好汉语言文字研究,要突破学科过于细分的制约。中国古代学术研究讲求贯通,因为研究对象往往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左传》为例,它是重要的汉语研究材料,又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同时较全面地展 示了先秦的哲学思想。突破界限、融合发展应成为汉语言文字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从大的方面说,不论 是历史、哲学、文学还是语言文字,都是对同一文献材料的研究,这文献材料本是彼此依存的有机整体; 从小的方面说,无论是汉语还是汉字,都是有限的要素依据一定的结构规则构成的,是有着内在严密逻辑 的系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把某个方面、某类要 素孤立成单一对象进行研究,难以对其有深层次的认识,更不可能做到全面把握。因而,推动汉语言文字 研究向纵深发展,需要广大研究者在深耕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提下,致力于实现学科内部纵横的贯通和相邻 学科的贯通。只有以贯通的方法推进汉语言文字研究,才能催生更多学术增长点。 (摘编自王贵元《努力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新局面》,有改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先秦是其创生期,秦汉至宋元时期“大一统”的价值追求成为主线。 B.中华文化生命力顽强,即使在历史的变革中也表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在古老中焕发新生,不断发展。 C.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需要我们有整体的意识,尊重历史的客观,讲求逻辑的准确,综合使用各种研 究方法。 D.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基于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我们摒弃了“细分学科”的做法,从而提升了研究的 纵深程度。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历史从来都不只是对过去的回顾,只有自觉地关怀历史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B.学问就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基于此,要学好历史,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就要注重学科的融合。 C.在史学的创新过程中,尊重历史是前提,正确运用逻辑方法是路径,两者缺一不可,互为条件。 D.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的新局面,不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而是要实现跨学科的贯通融合。 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费孝通先生在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文献研究之后,结合自身扎实的学术知识,完成了学术著作 《乡土中国》。 B.某生选择报考古汉语方向研究生,导师建议他除了古汉语,还要学习一些训诂学、古文字学、历史 地理学、古代哲学等学科知识。 C.在语文课堂开展《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时,老师整合各类史料及相关文学评论,为学生搭建学习 框架,让学生在“史中学”、在“文中学”。 D.我们在鉴赏唐诗时,除了分析遣词、理解字面意思,往往还要结合诗歌的艺术手法去理解,这样才 能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4.D 5.A 6.D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