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ID:691959

大小:145.46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5-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江西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西省赣州市十六县(市)十七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 月 15 日,一场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北方大地——北京、河北、内蒙古、陕西、山西等 12 省(区、市) 被沙尘覆盖,多地 PM10 浓度达到上千微克每立方米。截至 15 日,此次沙尘天气过程已影响我国西北及 华北地区,达到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级别,是近 10 年来我国遭遇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 在沙尘天气下,污染物可通过眼、鼻、喉等黏膜组织及皮肤,直接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或 过敏反应。沙尘颗粒还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低能见度会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 在强沙尘暴天气来袭的时候,建议大家尽量避免室外活动,如须外出,一定要做好健康防护措施。 (摘编王绍绍方经纶《北方地区遭遇近十年最强沙尘暴?》,《人民网》2021 年 3 月 16 日) 材料二: 中国天气网分析师石妍指出,每年进入 3 月后,我国北方沙尘天气进入高发期。春季气温回升迅速, 北方沙源地开始解冻,加之降水较少,难以抑制沙尘,便为沙尘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个时节, 北方冷空气活动仍然频繁,大风天气多发,就容易把地表的土或沙吹起来,从而形成沙尘天气。 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分析,这次沙尘天气成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受下垫面条件影响, 热力条件好。前期蒙古国以及我国西北部气温明显偏高,降水较少,地表逐渐解冻,沙尘粒子容易起沙。 二是受较强的蒙古气旋影响,动力条件充足。新疆北部、甘肃中西部、内蒙古,甚至华北北部都先后出现 了 9-11 级的阵风,为这次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张碧辉说,近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益于我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 2 作的整体推进,沙尘天气已经得到了明显有效的改善。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根系的固沙、蓄水功能,可抑 制、改善起沙条件,也可减小局地风场的扬沙。 (摘编邱晨辉《“最强”沙尘天气为何卷土重来》,《中国青年报》2021 年 3 月 16 日) 材料三: 经过持续的治理,近几年京津冀地区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了,雾霾似乎正在远去。但实际上,京 津冀地区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产业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员彭应登表示,从 3 月 14 日晚开始,蒙古国南部的沙尘南下,与中国内蒙古西部、宁夏中北部等地 区的沙尘叠加,再向东南输送至京津冀地区,同华北地区近日的雾霾天气益加,最终形成了此次复合型污 染。 可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蓝天保卫战”虽卓有成效,但还需久 久为功。雾霾治理、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治理依然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 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不能松弦。 另外,此次沙尘暴天气是跨国界的重污染天气现象,蒙古国亦受灾严重,3 月 13 日晚至 15 日上午 9 时,蒙古国的暴风雪和强沙尘已致 9 人死亡、12 人失踪。这也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生 态治理是全人类的事,世界所有国家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共享治理经验,才能换来持久的蓝天白云、 绿水青山。 (莫鑫《沙尘暴再敲警钟,生态治理仍不能放松》,《新华每日电讯》2021 年 3 月 16 日) 4.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次沙尘暴在我国是从北京首发,进而影响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是近 10 年来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 沙尘天气,各地 PM10 浓度超高。 B. 有过敏性反应或哮喘的人要特别注意,在沙尘天气时做到应有的防护措施;市民朋友应对沙尘天气最 好的办法就是尽量不外出。 C. 此次沙尘暴跨国界性明显,不但对我国北方大地的环境、交通等带来危害,也对邻近的蒙古国带来了 很大的损害。 D. 此次沙尘暴的突发性,既检验了我国近几年在防沙治沙的成效,也给我国今后的生态治理以警示,需 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气象专家的角度看,诱发此次沙尘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方春季气温升高、降水量少、大风天气 等气候因素不容忽视。 B. 材料二与材料三都从多方面分析了此次沙尘暴突发的原因,但材料三侧重从客观原因方面分析,分析 显得更全面、更透彻。 C. 气象专家对此次沙尘暴成因的分析,既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也对人们应对恶劣气象灾害 有指导意义。 D. 此次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影响,提醒人们“绿水青山”关乎生产、生活等方面,环境保护是一项漫 长而艰巨的工作。 6. 为了尽量避免类似强沙尘暴天气的出现,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B 6. (1)植树造林防沙治沙;(2)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常抓不懈;(3)世界各国应当携手合作,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进行生态治理。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此次沙尘暴在我国是从北京首发”错,材料一说“3 月 15 日,一场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北方大地——北 京、河北、内蒙古、陕西、山西等 12 省(区、市)被沙尘覆盖”,材料三说“从 3 月 14 日晚开始,蒙古 国南部的沙尘南下,与中国内蒙古西部、宁夏中北部等地区的沙尘叠加,再向东南输送至京津冀地区”。 可见并非“从北京首发”。 故选 A。 4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但材料三侧重从客观原因方面分析,分析显得更全面、更透彻”错。材料二主要从气温、降水、大风 等角度分析此次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属于客观原因;材料三则侧重从沙尘暴天气是跨国界污染角度,强调 生态治理是全人类的事,属于主观因素。且二者构不成比较,无所谓哪个分析全面、透彻。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避免类似强沙尘暴天气的出现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于沙尘暴的治理,材料二最后一段中提及“张碧辉说……得益于我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的整体推 进……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根系的固沙、蓄水功能,可抑制、改善起沙条件,也可减小局地风场的扬沙”, 可见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材料三中说“但实际上,京津冀地区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产业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雾霾治 理、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治理依然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生态文明建 设永远在路上,永远不能松弦”,可见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常抓不懈。 材料三还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此次沙尘暴天气是跨国界的重污染天气现象”“这也再次证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生态治理是全人类的事,世界所有国家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共享治 理经验,才能换来持久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可见世界各国应当携手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 同进行生态治理。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馆成为公众喜爱的文化“打卡”地,一些精品大展现场经常出现排长队的景象。但是线 上展览的观展热度似乎远远不及线下。是什么阻挡了观展热情? 5 首先,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欣赏文物、浏览展厅,与身临其境面对实物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震撼 是不一样的。线上展览受到观展设备、展示程序、网络环境等因素影响,操作不便捷、画面不清晰、切换 不流畅,都会让观展体验大打折扣。 其次,线上展消弭了空间感,也隐去了观展同伴,参观者难以直观地感受展厅布置的精美、展线设计 的巧妙,在观展过程中也没有伙伴可以交流,相应地减少了一些乐趣。 线上展览存在不少局限,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它在云端持续开放,没有闭展时间,让亿万观众可以 随时随地自由参观。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文物图像可以多角度清晰显示,让观众看到一些现场看不到的 细节。独自观展省去了排队、拥挤的烦恼,能让人更专注地欣赏文物。 线上展和线下展在很多方面都有显著差别,因此,线上展不应是简单地把线下展览搬到网上,而是要 对展览进行延伸、拓展,甚至“再创作”。从三维到二维,少了空间的束缚,线上展览可以打破原有展线 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线下展览无法实现的检索、细读等功能,在网 络平台都可以实现,以更好地满足文博“发烧友”(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 线上展览还应在增强互动性上做文章。博物馆要改变“我展你看、我说你听”的传统思路,让观众更 多地参与其中。线上展可以借鉴网络游戏的方式,带给观众生动有趣的体验。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文物报 社、全国近 30 家博物馆与腾讯“博物官”合作推出《2020“生肖之力”创意文物 H5》,将线下举办的《庚 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展》转化为可以互动参与并分享给朋友的网络小游戏,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优秀的线上展览,需要扎实的研究、整理、策划工作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博 物馆一方面要修炼内功,另一方面可以和先进的网络科技公司开展合作。随着文博机构不断探索创新和跨 界合作的深化,线上展览必将绽放更多精彩。 (摘编自吉光《线上展览靠什么“圈粉”》) 材料二: 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受众,敦煌文化如何更好地面向社会,适应当下,打造时代新坐标,是我们一直 在思考的命题。而文物数字化、“数字敦煌”项目建设、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汇集,正是我们对 该命题的重要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莫高窟等石窟不得不停止对外开放, 如何让广大群众在家也能体验、欣赏敦煌艺术,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 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敦煌文化数字创意”、“精品展览”等 6 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动,有效推动了文物数字化,为新时代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云游敦煌”让用户可以“云”参观敦煌艺术,利用腾讯云的技术优势,可以看到敦煌石窟艺术的细 节,仿佛进入真实洞窟。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科技+文化”的方式,让千年传统文化“飞”入更多寻常百 姓家,与大众产生互动。与此同时,“云游敦煌”小程序也在 QQ 上线,让大量年轻人宅家上课之余可以 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 除了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我们还尝试用音乐、游戏、文创产品等形式,结合数字科技融合线上线 下。让古老的敦煌文化释放新的活力。让文物“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使其成为引领时代风尚、构 筑时代美学、满足美好生活的新动能。 线上数字化展览和线下展览是相辅相成的,可以“比翼齐飞”。前者加速了信息传播,用户也能够打 破时空界限,以更低的成本观展。同时拥有线上和线下两个展览渠道,能够取得信息发布更广、内容传递 更深、互动形式更多、展览效果更持久的效果。这对我们下一步持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都有所启发。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给文博界带来挑战,也推动我们进一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 借助 5G 和云计算带来的高速率的传输,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多渠道传播敦煌文化蕴 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 (摘编自赵声良《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 材料三: “云游博物馆”,并非简单直接地将线下展览、博物馆搬到网上,相关方需要在视觉呈现、展品设计、 观众互动等方面整体设计,这些都需要资金、人才等的支持。目前来看,与一些起步快、资金相对充足的 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在这轮数字化发展中还有提升空间。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就指出,博物 馆管理和运营更加智慧化、定制化和科学化,特别需要一大批既懂博物馆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复合型 人才参与。由于项目周期更长、科技含量更高,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才。 互联网时代,创意显得更为重要。与知名的大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可以在创意上下功夫,做好 观众的互动和体验,增加用户黏性。这方面,国外博物馆的做法值得借鉴。荷兰阿勒姆的弗兰斯·哈尔斯 博物馆有着新奇的线上展厅。观众除了观赏画作外,还能参与一些颇具巧思的互动小游戏。新的视角、新 的创意,无疑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7 (摘编自王珏《博物馆数字化进程加快》)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线上观展让观众身临其境,与面对实物的线下观展相比,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冲击力更令人震撼。 B. 线上展览在观展过程中减少了与伙伴交流的乐趣,但也省去了排队、拥挤的烦恼,能专注地欣赏展品。 C. 打造优秀的线上展览,研究、整理等只是基础工作,更重要的是跟网络公司合作以寻求强大的技术支 持。 D. "云游敦煌"让用户"云"参观敦煌艺术,仿佛进入真实洞窟,但是作为微信小程序,忽视了年轻用户群 体。 5.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敦煌研究院为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有效推动文物数字化,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要探索和 实践。 B. 敦煌研究院致力于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结合数字科技融合线上线下,让文物“活”起来。 C. 如果没有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和推动力,敦煌文化就不会汇集文物数字化、“数字敦煌”等 成果。 D. 与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存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问题,在此轮数字化发展中还有提升 空间。 6. 博物馆线上展览有哪些优势?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C 6. ①打破观展的时空限制,观众可以自由参观;②借助数字技术,可以看到线下看不到的细节;③打破原 有展线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④发挥网络平台检索、细读等功能,更 好地满足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 【解析】 【分析】 8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冲击力更令人震撼”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欣赏文 物、浏览展厅,与身临其境面对实物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震撼是不一样的”,线下获得的审美体验、 艺术震撼更强烈。 C.“跟网络公司合作以寻求强大的技术支持”理解错误。原文是“需要扎实的研究、整理、策划工作为 基础,同时也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 D.“忽视了年轻用户群体”理解错误。据原文“云游敦煌”小程序,根据原文“与此同时,‘云游敦煌’ 小程序也在 QQ 上线,让大量年轻人宅家上课之余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可见并未忽视年轻用户群 体。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C.“如果没有……,敦煌文化就不会汇集文物数字化、‘数字敦煌’等成果”分析错误,据原文“这次 新冠肺炎疫情既给文博界带来挑战,也推动我们进一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敦 煌文化文物数字化及数字敦煌等成果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已有。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由“博物馆线上展览的优势”“它在云端持续开放,没有闭展时间,让亿万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自 由参观”概括为:打破观展的时空限制,观众可以自由参观。 由“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文物图像可以多角度清晰显示,让观众看到一些现场看不到的细节”概括为: 借助数字技术,可以看到线下看不到的细节。 由“线上展览可以打破原有展线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直接提取出: 9 打破原有展线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 由“线下展览无法实现的检索、细读等功能,在网络平台都可以实现,以更好地满足文博‘发烧友’(线 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概括为:发挥网络平台检索、细读等功能,更好地满足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 求。 江西省赣西外国语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像牛一样耕耘 像牛一样奋发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 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 2021 年春节团拜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 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牺牲精 神;在现代诗人藏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 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精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 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 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霭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 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 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 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 “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 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 10 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 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 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 5 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 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 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 ;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 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 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 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 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 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 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 (摘自《人民日报》,2021 年 2 月 11 日) 材料二: 人类驯养牛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东北、华中、华南等地区 均有相关考古发现。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 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 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 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也被民间视为财富的象征,用作交换媒介。 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特”“物”“犁”等,由此可 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 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 11 物的大地的象征物。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牛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 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 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人与牛形成了亲密的共生关系,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 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 “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 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 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 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 文化》,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任劳任怨、勇于开拓、乐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 B.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所以牛成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精神的象征。 C. 传统社会中,牛价值巨大,既是作为役力的重要生产资料,又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当作交换媒介。 D.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会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发扬光 大。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 赞美的对象。 B. 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和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 的解说是大体意义致的。 C. 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 12 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D.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 神。 6. 两则材料的写作对象都是牛和牛文化,但其内容的侧重点和行文脉络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 认识。 【答案】4. B 5. C 6. (1)内容侧重点:材料一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及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为中华文明 史中牛的重要地位及精神价值。 (2)行文脉络:材料一先指出牛的精神品质及新的时代内涵,再依次展开论证,最后号召人们学习牛的 精神;材料二从牛被驯养写起,围绕牛文化,对牛在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精神价值依次论述。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为……所以”错误,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一“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 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判断,“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是“牛都是任劳任怨、 无私奉献的象征”。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C.“首次技术变革”错误,原文是“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错误, 根据原文,奠定中华农耕文明基础的,应该是这次技术变革引发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 故选 C。 13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侧重点: 材料一第一段为总领段,由“‘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 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 2021 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 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孺子牛、拓 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及新的时代内涵。 由材料二标题“《牛年漫话牛文化》”和“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 愈发凸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可知,材料二侧重论述中华文明史中牛的重要地位及精神 价值。 行文脉络: 材料一:第一段先指出牛的精神品质及新的时代内涵,然后论述“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 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精现”,接着 3、4、5 三段分别从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新时代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 荒牛、老黄牛精神。 材料二:第一段先写牛被驯养,点明牛的特殊地位和精神价值;然后从先民对牛的崇拜,牛被作为财富的 象征,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牛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 响,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等方面依次论述。 江西省抚州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从《尚书》里的“民为邦本”,到《礼记》里的小康图景,数千年的民族冀望最终落实于中国共产党 根本宗旨与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被定格在举国事业的高度,以远超 西方国家选举周期的时间跨度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脱贫攻坚战略始终保持如山定力,一往 无前稳步推进。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顶层设计逐层细化。来自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 位的 300 多万名干部进入贫困乡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他们手持“责任状”来到扶贫一线,为脱 贫攻坚奉献出自己的时间与热情,甚至生命。最近 10 年,投入脱贫事业的资金年均达千亿元;有 960 万 14 贫困人口通过异地搬迁实现脱贫。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落实于脱贫实践。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还在于,它让人 们看到了在西方价值观之外,还有一种来自东方的解答。摆脱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答卷。中国在这 方面取得成绩,相当于在国际社会共识性最强的议题里,展现中国的制度与文化优势。脱贫攻坚,由此 构成了文化自信在今天的一个重要来源。当代中国人,以肉眼可见、亲身感知的方式,理解了何谓“历 史跨越”。 (摘编自《光明日报》关铭闻《写在大地上的史诗-从文化视野看脱贫攻坚》) 材料二 材料三 俄罗斯专栏作家米哈伊尔·莫洛佐夫撰文指出,中国社会各界都参与到消除贫困的斗争中,高度发 达的互联网技术帮助村民推广、销售产品,为战胜贫困创造了更有利条件。俄新社的报道指出,中国在 脱贫攻坚方面综合采取多项措施,使贫困地区也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文章表示,中国政府和企业为 农村灌溉项目等提供补贴,修建了道路,改善了供水网络,还为长期贫困的村庄提供教育资源和有针对 性的财政援助。南非广播公司日前在其网站推荐纪录片《摆脱贫困》,影片讲述了中国成功消除贫困的故 事,展示出“应对贫困的艰巨斗争需要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中国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政 府向贫困村派出优秀人才担任“第一书记”,有效开展扶贫工作,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脱贫致富。 (摘编自人民日报《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外国媒体热议中国脱贫攻坚 战取得全面胜利》) 材料四 1963 年时,肯尼亚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是中国的 1.5 倍。但到 2020 年,中国仅用了数十年就使 逾 8.5 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成为实现联合国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第一个目标的首个发展中国家。许 多国家的发展往往维系于对城市和中心区的投资,但中国在其减贫努力中却优先考虑农村地区,而且农 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行动为肯尼亚的社会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经验。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业领域经历了一系列进步,从自给自足到综合性农业生产的 转变为绝大多数中国农村人口赋予了经济能量。与中国一样,肯尼亚必须将传统的单一农业发展为由科 技推动的多方面工程,如此方能实现农业价值链的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率。肯尼亚 72%以上的人口生活 在农村地区,因此减贫方案应针对这一群体,而农业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和粮食安全的最有力工具。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肯尼亚的耕作方式也应基于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措施。肯尼亚依然首当其冲地承 受着全球变暖的影响,肯尼亚必须高度重视环保,包括水土保持。在各国努力使经济摆脱疫情引发的动 荡之际,绿色复苏成为优先事项。农业是兑现这一承诺的重要工具,还可以促进制造业和加工业等相关 产业发展。 因此,肯尼亚需要借鉴来自全球的最佳做法,同时提高本国能力,从而对减贫问题采取更具针对性 的措施。在利用农业实现农村转型、加速包容性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肯尼亚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还有很 15 多。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肯尼亚学者:中国脱贫提供“良好经验”》)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派出 300 多万名党政机关干部进入贫困乡村担任“第一书记”,这一史无前例的举措引起了外 媒的关注和赞誉。 B.我国有 960 万贫困人口通过异地搬迁实现脱贫;最近 10 年,投入的脱贫资金年均达千亿元:这些 都是脱贫攻坚的“大手笔”。 C.以五年为一周期,我国经济增长率最高的阶段是 1990-1995 年,而进入 21 世纪后,减贫人口每个 周期都多于 20 世纪各周期。 D.列于中国贫困户致贫原因前三位的是因病致贫、技术和劳动力短缺及资金短缺,其余单项原因, 致贫比例都在 10%以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尚书》提出“民为邦本”,《礼记》很早就描绘了小康图景,先民的期望和愿景,经历多年接续 推进的脱贫攻坚,终于成为了现实。 B.摆脱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的价值理念和实践为此提供了来自东方的解答,这体现了 我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 C.依据材料二图一,我国 2000-2005 年减少贫困人口最多,是唯一减贫超过 3000 万人的周期,可见 这五年的脱贫攻坚成效最为显著。- D.俄罗斯、南非和肯尼亚的学者、作家和媒体关注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视角及具体内容各有不同, 但都表达了肯定、赞赏的态度。 6.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在肯尼亚学者看来,中国经验对肯尼亚的减贫和发展有 何借鉴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答案】 4.A (据材料•,300 多万名扶贫「部并非都来自党政机关,还来自企事业单位;此外,他们并非 都担任 “第一书记",有的是驻村干部。) 5.C ("可见这五年的脱贫攻坚成效最为显著”错,不能仅以减贫人数多少作为唯•标准来评判脱贫 攻坚 的成效。) 6.(1)胜利原因: 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2 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3 各方群策群力,政策、资金、人员都能落实到位。 4 综合采取多方面措施,坚持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 (每点 1 分,大意对即可) (2)借鉴意义: 1 高度重视环保(水土保持),实现绿色复苏。 2 重视农业和农村的经济转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每点 1 分,大意对即可) 江西省赣州市八校协作体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16 随着全社会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地方及部门将信用措施运用到社会治理的多 个方面。但是一些地方在缺少政策和法规依据的情况下,仅通过地方规范性文件甚至是地方部门的文件, 确定信用信息纳入范围、失信惩戒措施运用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纳入,一些地方出现了信用措施运用范 围的泛化和扩大化。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 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相关要求,坚决依 法依规开展相关工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指导意见》要求,按照依法依规的 总体思路,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规范和完善失信惩戒、信用修复 等机制。 (摘编自《对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一些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进展,为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总体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方面的进展很不平衡,个别地方出现了信用泛化倾向,引发了一些批评和质 疑的声音。 信用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完善的社会信用 体系可以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经济社会治理水平,建设高标准的市场经 济体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相信我国信用建设将进入更加法治化、规范化 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支撑我国“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新格 局。 2018 年修订完善的《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办法》,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内控规范、守法守信等客观情 况,科学、公平、公正地将企业划分为高级认证企业、一般认证企业、一般信用企业和失信企业。截至 2020 年 5 月底,中国海关共认定 3236 家高级认证企业,25624 家一般认证企业,142 万家一般信用企业,6788 家失信企业。目前,中国海关已经签署了 15 个 AEO(指 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经认证的经营者) 互认安排,覆盖 42 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 AEO 互认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值已经超过中国进出口总值的 50%. 大部分 AEO 企业境外通关查验率有明显降低。AEO 认证和信用分类监管机制的建立,大大提升了高信用企 业的贸易便利化程度,有效地改善了跨境贸易的营商环境。 (摘编自《推动信用建设进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 材料三: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和实践探索中,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一是严格依法依规,失信行为 记录、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和失信惩戒等事关个人、企业等各类主体切身利益,必须严格在法治轨道内 运行。二是准确界定范围,准确界定信用信息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范围,合理把握失信惩戒措施,坚 决防止不当使用甚至滥用。三是确保过惩相当,按照失信行为发生的领域、情节轻重、影响程度等,严格 依法分别实施不同类型、不同力度的惩戒措施,切实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四是借鉴国际经验,既立足 我国国情,又充分参考国际惯例,在社会关注度高、认识尚不统一的领域慎重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相 关措施与国际接轨。 (摘编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显示,《指导意见》的印发跟我国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视而一些地方却出现信用措 施的运用没有文件作依据这一情况有一定关系。 B.2018 年修订完善的《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将企业划分为四类:高级认证企业、一般认证企 业、一般信用企业和失信企业。 C.截至 2020 年 5 月底,中国海关认定企业信用中,认定数量最多的是一般信用企业,最少的是高级 认证企业,前者是后者的四百多倍。 17 D.我国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既要立足国情,又要充分参考国际惯例,在某些领域慎重推进信用体 系建设,推动相关措施与国际接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信用措施运用范围泛化、信用修复不规范、失信惩戒 失度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信用体系建设的长远发展。 B.材料二显示,虽然我国个别地方出现了信用泛化倾向,引发了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但是我国社会信 用体系建设已经规范化,已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C.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一些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进展,有利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 化营商环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D.中国与 AEO 互认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值在中国进出口总值的占比过半,多数 AEO 企业境外通关查验 率降低,这些得益于 AEO 认证和信用分类监管机制的建立。 6.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 分) 【答案】 4、A.“没有文件作依据”理解错误,原文是“缺少政策和法规依据”,从“仅通过地方规范性文件甚至是 地方部门的文件”可知,只是没有政策和法规依据,但还是有地方文件依据的。 故选 A。 5、B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规范化,已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分析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我 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并没有完全规范化,“总体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故选 B。 6.①第一则材料侧重于介绍《指导意见》颁布的背景及要求。②第二则材料侧重于阐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③第三则材料侧重于分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把握好的重要原则。(每点 2 分,其他答 案酌情给分,能扣住内容即可) 江西省、洪都中学等七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6 月 25 日 2 时 9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 46 颗北斗导航卫 星。 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 21 颗卫星,包括 18 颗 MEO 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 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 颗 GEO 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 2 颗 IGSO 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 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 焦亚太地区跳 8 字舞。此次发射的第 46 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 2019 年 6 月 27 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 5 月 22 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 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 6 至 8 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20 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 19 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 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 18 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 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 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于 2003 年建成了北斗 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 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 GEO/IGSO 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 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 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 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 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 2019 年 5 月 27 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北斗三号工程 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 20 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 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斯蒂金斯表 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 (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 2018 年 9 月 25 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 46 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第 21 颗卫星。 B. 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奋斗密不可 分。 C.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 D. 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 20 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 断出现。 B. 2018 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 年再发射 6 至 8 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 时代。 C. 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全球覆盖,为全 球提供服务。 19 D. 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作出自 己的判断。 6. “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答案】 4. C “目前 C 项“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于文无据,原文说“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 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 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 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5. B B 项,“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一段“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 6 至 8 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可知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时代早已开启,2019 年 只是要继续加快步伐。 6. ①提高国产化率,拥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精神;②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③攻坚克难、追求卓 越的精神;④无私奉献、久久为功的精神。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社会治理》记者: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哪些关键性扶贫政策? 章文光(国务院扶贫项目检查负责人):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 展,我国扶贫工作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政策措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事业摆到治国理政 的突出位置,先后就扶贫开发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涉及扶贫开发的重点任务、制度 保障、体制建设、实施路径等,并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政策体系,是对以往扶贫开发战略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扶贫领域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脱贫攻坚战略。 此外,全国各地要按照“中国的脱贫标准”精准发力补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中 央一号文件几乎都对扶贫工作进行了部署。整个“十三五”时期间,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脱 贫攻坚,每年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重要会议,针对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部署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社会治理》记者: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 了群众生活质量。您认为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得到的最大实惠是什么? 章文光: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得到的最根本实惠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收入达标、不愁吃不愁穿、 卫生医疗、义务教育、住房保障,这些在现实中都已经实现。云南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饮水问题可能比 住房问题更严重,这些地区千年来靠天吃水,储备雨水饮用,缺水、卫生问题非常严峻。国家投入很多资 源,包括大量的资金、技术的创新,把洁净的饮用水泵引到山上,千年来没有解决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现在已经全部解决,群众从中得到的实惠不言而喻。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还得到了“溢出性实惠”。从某种 角度上看精准扶贫可以理解为财富的再分配,在再分配过程中会产生“溢出效应”。比如在精准扶贫过程 中实现的移风易俗,人民群众就得到了很多实惠。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因婚、因丧也是致贫原因,在农 20 村流传着“一个媳妇半条命”“一场丧事两头空”的说法,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婚丧嫁娶请客吃饭连续几 天,就吃空了吃穷了,还因此借外债,从而导致贫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通过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 活动等举措,实现了移风易俗,现在因婚丧致贫的家庭已经很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贫困地区人民群 众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得到了额外的、溢出性实惠。 (选自访谈《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和未来展望》,2021 年 1 月《社会治理》) 材料二: 2020 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有 1 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 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书写了世界反贫困史上的伟大传奇。 首先,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开展减贫树立了“标杆”。从 减贫速度看,中国明显快于全球。在中国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政府是贫困识别、贫困干预、贫困退出以及 脱贫成效评估等减贫全过程的主导性主体。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政府加大财政专项投入,通过“中央统 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多层级政府间合力协作制度安排提升政府扶贫整体效能,激发并形成 扶贫合力,不断完善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以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的大扶贫格局,凝聚 摆脱贫困的强大动力。中国政府发挥减贫主导作用为全球应对经济增长带动减贫普遍弱化的挑战树立了典 范。 其次,中国精准扶贫方略的成功实践,为解决贫困治理一系列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按照精准扶 贫方略的顶层设计,中国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自上而下(指标规模控制、分级负责、逐级分解)与自下而上 (村民民主评议)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对国际减贫瞄准方法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围绕解决好“扶持 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构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的工作机制,为解决 一系列贫困治理难题提供了方法。此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仅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 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强调要发挥脱贫主体的能动性,“智”“志”双扶,从而激 发脱贫内生动力。其中包含的内源式扶贫、合力扶贫、制度扶贫等理论及实践,对于为国际贫困治理理论 创新提供了借鉴,对于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 高度肯定中国的减贫方略,他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 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摘编自黄 承伟《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与世界贡献》,2020 年 7 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这与我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制定了符合国情的 扶贫政策与措施是分不开的。 B.我国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脱贫攻坚战略,并依照“中国脱贫的标准”精准发 力补短板,因此,脱贫是必然的。 C.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一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二要发挥脱贫主体 的能动性。 D.中国的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同时也获得了全球人 民的高度肯定。 5.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不属于“溢出性实惠”的一项是(3 分)( ) A.扶贫干部在“重男轻女”严重的工作村公开选贤举能,选拔了有才能的女干部做村主任。 21 B.扶贫干部大力鼓励村民种植“土家莓茶”,并帮助村民网上卖茶,让不少家庭实现了脱贫。 C.因脱贫需要,扶贫队在碗米溪村开发集体经济,这一举措让村民有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D.凉水村的村民田老八总在村子里散布不利团结的信论,后因扶贫工作队的帮助而被感化。 6.中国的脱贫攻坚经验能给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你认为材料中哪些脱贫方案可以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 供有益的借鉴?(6 分) 【答案】 4A 解析:B.逻辑错误。依据原文“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扶贫领域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制定了精准扶 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脱贫攻坚战略”,脱贫的因素有很多,这几个因素推不出脱贫的“必然性”。C.曲 解文意。依据原文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不属于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条 件。D.以偏概全,原文只提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高度肯定中国的减贫方略”不能表明中国脱贫攻 坚战获得全球人民的肯定。 5B 解析:溢出性实惠,在文中指扶贫工作中超出预期的效果。本项是脱贫必达效果。 6 ① 制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脱贫攻坚战略,并精准发力补短板。 ② 发挥中国政府减贫主 导作用,同时多层级政府间合力协作,形成大扶贫格局。 ③ 发挥脱贫主体的能动性,“智”“志”双扶,激 发脱贫内生动力。(每点 2 分,三点 6 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