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北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
的变化,意味着政府政策方针和发展理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
的提高,目前,中国 GDP 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在这种
情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供求矛盾,而是人民群
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总
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面对这一变化,如果
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
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满足老百姓的高品质需求。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广义的精神文明,不仅包括文明礼仪,
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追求,当下人们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
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加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除了继续
发展生产力,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建设民主
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时贸然进行改革就可能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因此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
力,做大经济蛋糕。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日益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当前,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既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那么新时代的工
2
作重心就是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例如,通过收入调节政策减少收入差距,通过精准扶贫减少贫富差距。
过去中央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区发展差距。若能做到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其成就不亚于从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而做出的科学论断。
B. 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实际上是应对供给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
C.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论断,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的最要依据。
D. 既要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又要分好经济蛋糕,实现平衡式发展,这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辨析了改革初与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即从供求矛盾到需求不平衡的矛盾。
B. 文章例举了减少贫富和地区差距的一些做法,指出这如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
C. 第四段将美好生活需要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D. 文章从需求不平衡、追求品质、整体发展、公平分配等四个维度解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姓已不满足于吃得饱,更希望吃得好,这启示企业生产应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质。
B. 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才可能取得成功。
C. 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把握,但终归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
D. 如果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得到充分满足。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分析】
3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以及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而做出的科学论断”说法强加因
果,由原文不能得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且据常识可知,
即使是也绝非唯一的依据。
B.“……实际上是应对供给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说法张冠李戴,应是应对“需求侧”转变做出的正确
选择。
D.“这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说法以偏概全,选项中“这”指“既要……也要……”两个方面,由原文第
五段可知,分好经济蛋糕,“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才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这如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说法错误,原文第五段确实例举了减少贫富和地区差距的一些
做法,但效果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尚不能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不能将其成就归于“不亚
于从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即“如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理解辨析文中观点态度能力。
D.“如果……就”说法过于绝对。文章第一段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二段说“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但并非“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
的需要就会得到充分满足”。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4
心中老磨房
钟法权
①在我的记忆中,磨房已经是非常遥远的景象了。哪曾想到,几十年后的 2016 年盛夏,在美丽的甘
南,偏僻的冶力关镇池沟村,我见到了仅存于记忆中的磨房。
②池沟村的磨房建在穿村而过的河沟上。河沟不宽也不深,也就一米五多的样子,水深不到一米。只
因坡度大,水流湍急,垂伸于水中的木头桨叶,在激流的冲击下,匀速地旋转起来。磨房里的石磨便开始
了运转,喂进磨口的麦子,经过石磨碾压,出磨时变成了面粉。
③磨房没有地基,地基是横在河沟上的两根粗实的圆木。磨房不大,充其量 10 个平方。房子是木板
房,天长日久,风吹雨淋,木板房上如缀满补丁的衣服一般。那一块块补丁的颜色有深有浅,深的已经发
黑,浅的已经发灰。磨房如今像一头卸了套的老牛,立在河沟上,一派沧桑。好在磨房下的水,一刻不停
哗哗地唱着同一首歌向前奔流。蹲在磨房一旁抽旱烟的老农说:“磨房停歇十多年了,房子也破旧不堪,
可我们一直不舍得撤掉它。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我们吃的粮食都是水磨磨的,可以说是磨房供养了我们
池沟村一代又一代人。”
④池沟村的磨房并没有因为时代进步了而被当做多余之物拆掉。不由让我想起老家磨房的命运,心里
好不感叹。我老家也有一座磨房,那磨房要比池沟村的大。老家的磨房全由清一色的青石条砌成,建在悬
崖峭壁之上,有人称它为好看的石房子,更多的人则叫它石磨房。石磨房一共 3 间房,一间是磨米磨面的
加工房,一间是囤粮食的仓库,一间是磨房主人睡觉做饭的房子。那磨房建在河岸边上,石磨靠悬在水里
的木桨带动,可以说省人省力。用现在的话说,是典型的绿色工业。
⑤磨房一年四季生意兴隆,四邻八乡的乡亲,都会挑着装满稻谷的箩筐,到磨房加工。自我记事时起,
就常随父母到磨房磨米磨面。当大人在磨房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时,我则坐在磨房山头前一棵大柳树下的石
条上,欣赏那冲击桨叶之后一泻十米之远的水流,那水柱是白色的,在阳光下闪着白光,水落在河滩时,
深滩被水流冲出比簸箕还大的水窝,那水纹用力地向外扩散,最终又被上游的来水所覆盖。
⑥周而复始,石磨房、大柳树成为我儿时最美丽的乡村风景。随着电力的快速发展,电磨很快替代了
水磨,磨房自然而然受到冷落,加上年久失修,如今磨房只剩下残墙断壁。那棵二人牵手才能环抱的柳树,
据说被磨房的主人砍伐,做了自己的寿木。为什么冶力关镇池沟村的磨房能够被完好地保留,而我故乡那
用石条砌成、远比眼前木板磨房坚固百倍的磨房,却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为什么会这
样?
5
⑦星星布满了整个宇宙,月亮与繁星的光辉将山村照得如同白昼。我望着眼前轮廓分明的磨房,仿佛
是一座神殿立在眼前。月光下,抽着旱烟的老农对我说:“你不知道,用水磨磨出的包谷和面粉是多么好
吃,蒸出的馒头是又软又甜,煮出的玉米糊香甜可口,用水磨加工谷物,省工省时省钱省力。现今的年轻
娃太图省事,没有耐心到磨房加工粮食,习惯拿钱到镇上的粮店去买现成的米面。”
⑧如今的池沟村早已今非昔比,全村的人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楼前养着花草、种着蔬菜,
不少农家将沟里的水直接引到庭院里,小桥流水别有一番风味。池沟村以磨房为中心,修建了休闲广场和
文化墙,古朴与现代的反差,勾勒出池沟村新农村的独特韵味,成为甘南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⑨磨房虽小,在池沟村上了岁数人的心里它却最重要;磨房虽旧,在面貌一新的池沟村它却最为显眼;
磨房虽然已经成为过去,可它却成为了池沟村人永远的回味。在络绎不绝前来参观池沟村新农村建设成就
的人们眼中,磨房又成为池沟村的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一个乡村的地标、一个让人思古忆今回味无穷的
地方。
⑩水在轻声歌唱,磨声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摘自《解放军报》2017 年 03 月 22 日)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开头由冶力关镇池沟村的磨房勾起了“我”的回忆,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心中的老磨房
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B. “我望着眼前轮廓分明的磨房,仿佛是一座神殿立在眼前”,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在
自己心中磨房的地位是神圣的。
C. 文章前半部分写池沟村的磨房,极力写此磨房的破旧与空间的狭小,目的是为了衬托自己家乡的磨房
不仅坚固而且空间很大。
D. 心中的老磨房代表了艰苦朴素和不忘根本的精神,在作者看来,这些精神是有价值的、值得回忆的,
但是今天他们正在淡去。
5.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 3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6. 文中说:“磨房又成为池沟村的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一个乡村的地标、一个让人思古忆今回味无穷的
地方。”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
【答案】4. C 5. 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磨房年代久远,一派沧桑之感。②视觉、
听觉多种感觉结合,如“一刻不停哗哗地唱着同一首歌向前奔流”。③长句短句、整句散句交错使用,节
奏感很强,有音乐美。
6. ①新农村建设中,在磨房的旁边修建具有现代特色的风景,所以古朴的磨房和现代特色风景形成强烈的
反差,所以说磨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②磨房是农耕文明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后,
它就像一个里程碑,承载了那个特定时代的荣光,所以说磨房是个乡村的地标。③在缺吃少穿的年代,人
们能够去磨房是非常幸福的事情,磨房供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定格了人们很多美好的回忆,所以说磨房是
一个让人思古忆今回味无穷的地方。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写“池沟村的磨房”和写“自己家乡的磨房”都是客观描述,并没有衬托的意思。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 3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是对池沟村的磨房的介绍,“房子是木板房,天长日久,风吹雨淋,木板房上
如缀满补丁的衣服一般。”“磨房如今像一头卸了套的老牛,立在河沟上,一派沧桑。”将“木板房”比
作“缀满补丁的衣服”,“磨房”比作“一头卸了套的老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磨房年代久远,一派沧
桑之感。
“那一块块补丁的颜色有深有浅,深的已经发黑,浅的已经发灰”,“一刻不停哗哗地唱着同一首歌向前
奔流”,将视觉、听觉多种感觉结合,表现磨房经过时间的洗礼,历史的沉淀,成为池沟村一道不容错过
的风景。
“房子是木板房,天长日久,风吹雨淋……立在河沟上,一派沧桑”“深的已经发黑,浅的已经发灰”这
7
些是短句及整句,其它还有长句、散句,长短句、整句散句交错使用,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美。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本题作答时可以从本句的表层意义、句内意义和句外意义三个层面进行考虑。
说“磨房又成为池沟村的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是指“池沟村以磨房为中心,修建了休闲广场和文化墙,
古朴与现代的反差,勾勒出池沟村新农村的独特韵味,成为甘南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说磨房是“一个乡村的地标”,是指“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我们吃的粮食都是水磨磨的,可以说是磨房
供养了我们池沟村一代又一代人”,磨房是农耕文明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像一个里程碑,承载了那个特定
时代的荣光。
说磨房是“一个让人思古忆今回味无穷的地方”,是指“磨房虽小,在池沟村上了岁数人的心里它却最重
要;磨房虽旧,在面貌一新的池沟村它却最为显眼;磨房虽然已经成为过去,可它却成为了池沟村人永远
的回味。”
河北省沧州河间市第十四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留下长江的人
冯骥才
①“很少一位摄影家能够如此强烈地震撼我。为此,在他这些惊世之作出版之际,我要为他写一些动心的话。”
②郑云峰的行为是完全个人化的。
③他自 1988 年就不断地只身远涉长江和黄河的源头,用镜头去探询这两条华厦民族母亲河生命的始由。十
年后,随着长江大坝的加速耸起,三峡的湮灭日趋迫近,郑云峰决定和大坝工程抢时间,在关闸蓄水之前,将三
峡的地理风貌、自然景象、人文形态、历史遗存,以及动迁移民的过程全方位地记录下来。这是一位年过半百的
人所能完成的么?然而,历史使命都是心甘情愿承担的。于是他停止了个人的摄影,负债办起一家公司来积累资
金。他用这些钱造了一条小木船放入长江,开始了摄影史上富于传奇色彩的“日饮长江水,夜宿峡江畔”的摄影
生活。整整六年,无论风狂雨肆,酷暑严冬,他一年四季,朝朝暮暮,都生活与工作在长江。两岸的荒山野岭到
处有他的足迹,许多船工村民与他结为好友。他日日肩背相机,翻山越岭,呼吸着山川的气息;夜夜身裹被单,
睡在船中,耳听着江中浩荡而不绝的涛声。
④也许他本人也不曾料到,这样的非物质和纯奉献的人生选择,最终得到的却是心灵的升华。
⑤郑云峰与我大约是同龄人,但他个子不高,瘦健又轻爽,胳膊上的肌肉轮廓清楚。在三峡两岸随处都可以
8
看到如此样子的人,他受到了长江的同化,已是长江之子。
⑥同他对座而谈,很快就能进入他的世界,他这些年在长江充满冒险经历的摄影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以及
他的激情,他的忧虑,他的焦迫,还有对长江那种无上的爱。他几乎不谈他的作品,只谈他的长江。一个热恋的
人满口总是对方,独独没有自己。我被他深深地感动着。
⑦为此,他爬上过三峡两岸上百座巍峨的峰顶。在那些乱石嶙峋、荆棘遍布的大山里,他的衣服磨出洞来,
双腿磕破流血。可是有一天,他忽然感受到那些绊倒他的石头或刺疼他的荆条是有性灵的,是沉默的大山与他的
一种主动的交流,他忽然感觉长江的一切都变得有生命、有情感、有命运的了。
⑧最使他刻骨铭心的是三峡两岸的纤夫古道。那些被纤绳磨出一条条十几厘米凹槽的石头,那些绝壁上狭窄
的纤夫的路,乃是长江最深刻的人文。他曾经在大雨中遇到一条纤夫古道,地处百米断崖,劈空而立,下临万丈
深渊,恶浪翻滚,这古道只有肩宽,仅容双脚。千百年来,多少纤夫由于崩断纤绳,或者腿软足滑,落崖丧命?
郑云峰要去亲身体验那些纤夫们的生命感受。尽管心惊肉跳,但他还是冒死地匍匐过去了。
⑨还有哪一位摄影家、画家、作家和诗人这样做过?
⑩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这样做?
⑪他说,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江河,一定是庄严神圣的。
⑫长江给予中国人的,绝不仅仅是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它的百折不回的
精神,浩阔的胸襟,以及对人们的磨砺。数千年来,人们与它在相搏中融合,在融合中相搏,它最终造就的不是
中华民族豪迈与坚韧的性格么?
⑬它又是一条流淌与回荡着民族精神的万里大江!郑云峰正是在这样的虔敬的境界中举起他的相机的。
⑭为此,在整整六年对长江抢救性的拍摄中,他给我们的不是一般性的视觉记录,而是长江的精神,长江的
魂魄,长江的气息,以及它深层的生命形象。
⑮同时,这些出自于如此激情的摄影家手中的作品,每一帧都是情感化的。无论是对山花烂漫的三峡春色的
赞美,对风狂雨骤的长江气势的讴歌;无论是对一块满是纤痕的巨石的刻画,还是对一片遍布暗礁的险滩的描述,
都能使我们听到摄影家的惊叹、呼叫、欢笑与呜咽。如果不是他数年里在长江两岸的荒山野岭中来来回回地翻越,
我们从哪里能获得如此绝伦的视角?特别是他站在那些峰巅之上全景的拍摄,会使我们出声地赞叹:这才是长江、
三峡!
⑯然而郑云峰会骄傲地告诉你,住在长江边上的人天天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景色!
⑰他已经是长江人的代言人了。惟有他才称得上长江的代言人!
⑱自 2000 年 11 月长江便开始拦江蓄水。就此,传统意义的长江很快消失。无数历史人文和自然风景随即葬
身水底,世代居住在两岸的百姓迁徙它乡,最重要的是,长江由“江”变为“湖”,由“动”变为“静”,不再有
急流险滩,不再有惊涛拍岸,何处再能见到“大江东去”和“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样的豪情?
⑲一时我竟落下泪来,我联想到唐人的那些咏叹长江的诗篇都已成为匪夷所思的神话了!
⑳然而,上苍竟在此时,赐给我们一位摄影家。他苦其体肤,劳其筋骨,以生命之躯去博取大江的真容。他
以六年时间,倾尽家财,拍摄照片三万余帧,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真切的、立体的、完整的三峡——三峡之魂!
9
㉑艺术家不能改变历史,却能升华生活,补偿精神,记录时代,慰藉心灵。这一切,郑云峰全做到了!
㉒我深信,将来的人们一定更能体会到郑云峰的意图。这便是这本图集真正的价值。因为,尽管长江三峡不
复存在,却在这里获得了永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他忽然感觉长江的一切都变得有生命、有情感、有命运了”,这表明郑云峰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深化了对长江
的认识。
B.郑云峰在纤夫古道上匍匐前行,用生命记录长江,这是因为纤夫以命相搏的艰辛历程引起了他内心的悲悯之情。
C.在作者看来,长江截流将唐人曾经咏叹长江的诗篇变成了匪夷所思的神话,作者因而流泪,并为此感到哀伤。
D.作者评价郑云峰是“长江之子”“长江人的代言人”“长江的代言人”,这表明郑云峰在作者内心的崇高地位。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瘦健又轻爽,胳膊上的肌肉轮廓清整”,这一外貌描写既刻画出了长江对郑云峰外在的影响,也写出了郑云
峰内在的精神特质。
B.本文既写了郑云峰对长江的认识,也有作者对长江的深刻思考,两种感悟交织在一起,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
C.本文没有对郑云峰摄影作品进行评论,但是对长江的评述颇为用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强化了郑云峰摄影作
品的意义。
D.本文既有对人物拍摄活动的叙述,也有对人物品格和长江精神的评论,能让读者产生情理上的共鸣。
8.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9.文章最后作者说“将来的人们一定更能体会到郑云峰的意图”,你认为郑云峰的意图是什么?(6 分)
【答案】
6.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这是因为纤夫以命相搏的艰辛历程引起了他内心的悲
悯之情”错误,从后文“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江河,一定是庄严神圣的”信息可知,这是因
为古道诠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民族精神。
7.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没有对郑云峰摄影作品进行评论”说法
错误,“惊世之作”就是对郑云峰摄影作品的评论。
8.①强调郑云峰的行为不是响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完全是个人的行动自觉,突出了他弥足珍贵的历史责
任感与文化情怀。②引出下文对郑云峰个人行为的具体描述。(每点 2 分,大意相同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本段独句成段,从内容上看并不是必须独立成段,而是作者有意
为之。即为了取得特殊效果而让某些句子独句成段。独句成段的作用一般有显示文脉、调整节奏、突出强
调、呼应开头、写出寓意等作用,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
9.①希望曾经的长江模样在他的摄影作品中获得永生。②希望将来的人们在享受大坝建成之后的经济利益
的同时不要忘记长江对于我们的人文意义。③希望将来的人们会通过他的摄影作品更深刻地领悟中华民族
10
的精神。(每点 2 分,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理解句子含意,既要指出语句的表层意思,又要指出
深层内容。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意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同时必
须把语句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辨析,通过对具体语句前后句含意的分析,弄清所问语句的深层内容。
系,更新转化,吸收消化。(4)提高文化反思与省察意识,自觉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存瑞中学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我的祖父
汪曾褀
我的祖父名嘉勋,字铭甫。祖父中过拔贡,是前清末科,从那以后就废科举改学堂了。他没有能考取
更高的功名,大概是终身遗憾的。功名道断,他就在家经营自己的产业,他是个创业的人。
创业不外两途:置田地,开店铺。
祖父手里有多少田,我一直不清楚,印象中大概在两千多亩,这是个不小的数目。但他的田好田不多,
一部分在北乡,北乡田瘦,有的只能长草,谓之“草田”。年轻时他是亲自管田的,常常下乡。后来请人
代管,田地上的事就不再过问。
祖父所开的店铺主要是两家药店,一家万全堂,在北市口。一家保全堂,在东大街。这两家药店过年
贴的春联是祖父亲自撰的。万全堂是“万花仙掌露,全树上林春”,保全堂是“保我黎民,全登寿城”。
祖父的药店信誉很好,他坚持必须卖“地道药材”。药店一般倒都不卖假药,但是常常不很地道。尤其是
丸散,常“神仙难识丸散”,连做药店的内行都不能分辨这里该用的贵重药材,麝香,珍珠,冰片之类是
不是上色足量。万全堂的制药的过道上挂着一副金字对联:“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并非虚语。我
们县里有几个门面辉煌的大药店,店里的店员生了病,配方抓药,都不在本店,叫家里人到万全堂抓。
中年以后,家道渐丰,但是祖父生活俭朴,自奉甚薄。他爱喝一点好茶,西湖龙井。饭食很简单,他
总是一个人吃,在堂屋一侧放一张“马杌”——较大的方凳,便是他的餐桌。坐小板凳,他爱吃长鱼(鳝
鱼)汤下面,面下在白汤里,汤里的长鱼捞出来便是酒菜——他每顿用一个五彩釉画公鸡的茶盅喝一盅酒,
没有长鱼,就用咸鸭蛋下酒。一个咸鸭蛋吃两顿,上顿吃一半,就把蛋壳上掏蛋黄蛋白的小口用一块小纸
11
封起来,下顿再吃。他的马杌上从来没有第二样菜。喝了酒,常在房里大声背唐诗:“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但是他曾有一个时期舍得花钱买古董字画。他有一个奇怪古董:浑天仪。不是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
台和北京观象台的那种大家伙,只是一个直径约四寸的铜的溜圆的圆球,上面有许多星星,下面有一个把,
安在紫檀木座上,就放在他床前的小条桌上。我曾趴在桌上细细地看过,没有什么好看,是明代御造的。
其珍贵处在一次一共只造了几个。祖父不知是从哪里买来的,他还为此起了一个斋名“浑天仪室”,让我
父亲刻了一块长方形的图章。祖父有两件宝,一是一块蕉叶白大端砚。据我父亲说,颜色正如芭蕉叶的背
面,是夏之蓉的旧物。一是《云麾将军碑》,据说是个很早的拓本,海内无二,这两样东西祖父视为性命,
每遇“兵荒”,就叫我父亲首先用油布包了埋起来。
我弄不清祖父的“思想”是怎么回事,他是幼读孔孟之书的,思想的基础当然是儒家。他是学佛的,
在教我读《论语》的桌上有一函《南无妙法莲花经》。他是印光法师的弟子。他屋里的桌上放的两部书,
一部是顾炎武的《日知录》,另一部是《红楼梦》!更不可解的是,他订了一份杂志:邹韬奋编的《生活周
刊》。
我的祖父本来是有点浪漫主义气质,诗人气质的,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使他的个性不可能得到发展。
有一年,为了避乱,他和我父亲这一房住在乡下一个小庙里,即我的小说《受戒》所写的菩提庵里,就住
在小说所写“一花一世界”那间小屋里。这样他就常常让我陪他说说闲话。有一天,他喝了酒,忽然说起
年轻时的一段风流韵事,说得老泪纵横。我没怎么听明白,又不敢问个究竟。后来我问父亲:“有那么一
回事吗?”父亲说:“有!是一个什么大官的姨太太。”老人家不知为什么要跟他的孙子说起他的艳遇,
大概他的尘封的感情也需要宣泄宣泄吧,因此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
(选自汪曾褀散文《我的祖父》,有删改)
文本二:
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说什么:“散文的诀窍就在一个‘散’字。”散者,松松散散之谓也。又
有人说“随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随者,随随便便之谓也,有些作者自己有时也感到单调与贫乏,
想弄点新鲜花样;但由于腹笥贫瘠,读书不多,于是就生造词汇,生造句,企图以标新立异来济自己的贫
乏。结果往往是,虽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读者偏不买你的账,奈之何哉!读这样的散文,就好像吃搀上
沙子的米饭,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进退两难,啼笑皆非。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玩味和体会,我发现,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
12
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描摹,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
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
(选自季羡林《漫谈散文》,有删改)
6.文本一体现了汪曾褀散文“淡而有味”的特色,下列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选材淡而有味。“祖父开药店”“祖父喝酒背唐诗”“祖父向我讲情感往事”,事例常见又典型,寓
拙于巧。
B.主旨淡而有味。叙说的是平凡普通人的情感、往事,但抒写的是对祖父浓烈、深厚的肯定崇敬之情。
C.语言淡而有味。文字平淡质朴、文白相间,如“家道渐丰,但是祖父生活俭朴,自奉甚薄”,平实中
含有儒生的雅致。
D.人物淡而有味。运用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的祖父形象虽平凡普通却又饱满丰富、蕴含无
穷。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药房里三副对联,对仗工整,语言雅致,且前两副运用互文的手法,巧妙地暗合了“万全”“保全”
的堂名。
B.“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既表现了万全堂对药材加工品质和信誉的追求,也暗含对同行药
材不地道的批评。
C.散文家常从散文的特点出发,谈散文本身的外在特征,而季羡林是从散文家创作态度角度,谈散文家
没有一个是“散”的,是“随”的。
D.文本一结尾“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言尽而意无穷,读来如食橄榄,恰是季羡林散文需“惨淡经营”
这一主张的力证。
8.汪曾褀最后写道“因此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请结合全文分析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 分)
9.季羡林认为优秀的散文“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
请结合季羡林的观点分析文本一的行文思路(6 分)
13
【答案】
6.A
7.D
8.①诚信善良。祖父开的药店信誉很好,他坚持必须卖“地道药材”。②生活俭朴。他饭食很简单,饭
桌上没有第二样菜,一个咸鸭蛋吃两顿。③有才华有内涵。他亲自为药店撰写对联,收藏古董字画,既学
儒佛又关注新思想等。
9.①全文看似平铺直叙,自然天成,实则遵循了人们由外而内的认知逻辑,思路清晰,煞费苦心。②介
绍祖父的生活经历。先写了祖父“拔贡”的经历,接着写祖父因功名道断而在家创业,之后着重描写创业
成功后的简朴生活和文雅志趣。③描写祖父的思想与情感。先写他新旧夹杂的复杂思想,再写他尘封的情
感。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
A.“寓拙于巧”错误,作者的构思和技巧应该是“巧”的,蕴藏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应为“寓巧于拙”。
故选 A。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互文”错误,应是藏头,两副对联开头两字合起来分别是店名“万全”“保全”。
B.“暗含对同行药材不地道的批评”错误,从“药店一般倒都不卖假药,但是常常不很地道。尤其是丸散,
常‘神仙难识丸散’,连做药店的内行都不能分辨这里该用的贵重药材,麝香,珍珠,冰片之类是不是上
色足量”可见,作者特地解释了药店药物可能不地道的原因,表现出体谅他们的意思,并没有暗含批判同
行药材不地道的意思,选项过度解读。
C.“谈散文家没有一个是‘散’的,是‘随’的”错误,文本二原文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
一个是‘散’的,是‘随’的”。
14
故选 D。
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祖父的药店信誉很好,他坚持必须卖‘地道药材’”“我们县里有几个门面辉煌的大药店,店里的店
员生了病,配方抓药,都不在本店,叫家里人到万全堂抓”可见,父亲为人诚信,心底善良,不肯欺瞒顾
客赚昧心钱,坚持卖“地道药材”。
“中年以后,家道渐丰,但是祖父生活俭朴,自奉甚薄”“坐小板凳,他爱吃长鱼(鳝鱼)汤下面”“一
个咸鸭蛋吃两顿,上顿吃一半,就把蛋壳上掏蛋黄蛋白的小口用一块小纸封起来,下顿再吃。他的马杌上
从来没有第二样菜”可见,他生活简朴,饮食简单,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从“这两家药店过年贴的春联是祖父亲自撰的”“万全堂是‘万花仙掌露,全树上林春’,保全堂是‘保
我黎民,全登寿城’”“喝了酒,常在房里大声背唐诗”“他是幼读孔孟之书的,思想的基础当然是儒家。
他是学佛的,在教我读《论语》的桌上有一函《南无妙法莲花经》”“桌上放的两部书,一部是顾炎武的
《日知录》,另一部是《红楼梦》!更不可解的是,他订了一份杂志:邹韬奋编的《生活周刊》”可见,他
有才华,有内涵,喝醉了背唐诗,从小学儒,又学佛,还卖《日知录》《生活周刊》等新思想的书籍。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行文思路的能力。
作者在塑造祖父形象时,先写其外在表现,如“中过拔贡”“经营自己的产业”“生活俭朴”,古董收藏
及书本等外物,最后两段才写他的思想和他内心丰富的情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逻辑。
写祖父的经历时,略写不重要的拔贡、创业,重点写了他在家道渐丰后祖父简朴的生活,以及他对古董收
藏的特别趣味、对新旧思想的多方涉猎等,详略得当,安排得恰到好处。
文章最后两段写他的思想,作者通过“幼读孔孟之书的,思想的基础当然是儒家。他是学佛的,在教我读
《论语》的桌上有一函《南无妙法莲花经》”“一部是顾炎武的《日知录》,另一部是《红楼梦》!更不可
解的是,他订了一份杂志:邹韬奋编的《生活周刊》”,前后两种思想对比,加上作者的“不可解”之评
语,更可见他思想的新旧夹杂,内涵丰富。最后一段写祖父曾喝醉了向“我”说起年轻时的风流韵事,这
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祖父是一个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真正的“人”。
15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邯山区一中,永年一中等六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
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过 年
茅盾
天是阴沉沉的;天像在发闷,又像是没有睡醒,没精打采似的。虽然说不上是喜欢,老赵可是向来就
不觉得他有理由来反对这样的天气。一年到头,他白天上公事房,公事房里他所占有的那个角落反正是不
论阴晴都得开电灯的,晚上呢,他当然有个家,一丈见方那样一间,尽管外边太阳晒得狗吐舌,他这家还
是得不到什么阳气。
“我见鬼么,来看这种年货!”老赵偷偷叹口气,心里说。抽身就想走。
现在他觉得街上走的人,好像都是办年货的;而且又觉得手提着糖果、饼干、年糕、瓶装酒等等诱人
的东西的,也特别多——比空手的人多。他惘然想起昨天也是在这条街上走过,偶然朝一家食品店望一眼,
看见高高挂在那里的一提一提的东西,其实也不过小小两个纸盒的蜜饯,再加两瓶酒,几块红白年糕,可
是标价就要几万。
有人说:“大减价的铺子真多,几乎一条街上没有不是大减价的,可是一看标价,比上月不减价的时
候倒又提高了。”
“这是为了下月不减价时再提高作准备呀!”又一人立刻接着俏皮地说。
各种的报导,各种的预测,于是纷纷而来。
老赵坐在他的“岗位”上,只是倾耳谛听,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心里也不起任何反应,大减价的铺子
跟他向来很少关系,正像早上他路上碰见的鲜花摊儿一般。和他有切身关系的物品,向来是无所谓大减价
的。
他一边想,一边惘然看着那些闲谈的同事们的脸。他忽然觉得这些脸都很陌生,这些脸虽然各有各的
表情,而且是极善变化的表情,可是又都那样勉强而刻板,好像是些不同形式的面具。而且即使是高声的
笑,那笑声也极不自然,似乎本来不想笑,也并无可笑之处,不过为了闲谈中间总得夹一点笑声才合适,
于是就官样文章的笑了起来。
16
这一个新的感觉,使得老赵心里发毛,不敢再抬眼看了,而且又不敢想象自己的脸是否也跟面具似的,
如果是,那又是怎样个谱式?
老赵心里感到点空虚。逢到过年这么一个习俗相沿的佳节,要是单位里干脆不放假,那他这做父亲的
不带孩子们乐一天,似乎也不算有亏父道,可是偏偏又放了假了,他怎么办呢?站在马路上茫然四顾的时
候,他的第一个念头是要设法曲尽为父之道,反正一年只这一次。于是心里就默默地计算他的口袋里的全
部财产。难道他做父亲的就连一些口福都不给他的孩子们么?不用什么山珍海味,有这么一点甜甜的,富
于脂肪的,便够叫孩子们快活得跳了;而这,似乎尚在他能力范围以内。
“贵得怕人呀!”老赵低声说,便也伸手去摸一下那块宝贝。
取钱的时候,手又碰到自己正楷抄写的那张单子,老赵微微一怔,但是他仍然很痛快地付了钱,拿起
年糕,奋步走出了那店铺。
现在只有老婆交办的差使了。要是这也顺利完成使命,那就连夫道也尽了,老赵真可以自傲是一个善
良的堂堂公民。而手里的一斤猪油年糕又那么重甸甸地怪窝心,一丝开朗的皱纹掠过了老赵的苍白的面孔。
天黑的时候,老赵回到家里了,这时候,在他这家所在的那条小巷子外边,而且麻雀的煞拉煞音的也
在那整齐的楼房里响起来了。
在小巷子里,也有个醉汉扯紧了嗓子,似哭非哭地,在哼着什么小调。从那些破烂平屋里闪出来的点
点桐油灯光,加倍衬出了这地段的阴森——但并不冷落。挤在这里的人家照例是不能哑起嘴巴来的,今晚
当然不会例外,不过跟坡上那一带整齐的楼房比起来,这里是另一种调子罢了。
老赵的家也是这样。他的老婆检点着丈夫买来的东西,检一样,就问一次价钱,又唠叨了一回;两个
小孩子拉住父亲一会儿问他明天放不放假,一会儿又夸说他们天黑以前在坡上那一带楼房前面所见的好吃
的好玩的种种;这个说了一遍,那个又抢着重说一遍,似乎光是说说也够快乐似的。
老赵不作声。回头看一眼两个睡着的孩子,好像自己回答自己似的说:“总也快过完了,抗日战争就
要胜利了。”
“哦,打完了仗,天上就落下金子来么?”老婆生气地大声说着。
老赵低了头,半晌,这才偷偷叹口气说:“人,总得有个希望呵,人是要希望来喂养的罢!”
(有删改)
17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天是阴沉沉的”“没精打采似的”,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晦暗,给全文打上了暗淡的底色,
奠定了感伤的情感基调。
B. 老赵在大街上,“心里感到点空虚”,既指对那些同事们闲谈中间夹一点笑声的不解,也指自己面对
物价飞涨的不知所措。
C. 老赵回到家,两个小孩子缠住不放,“这个说了一遍,那个又抢着重说一遍”,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
活泼以及对父亲的关心。
D. 小说前后两次出现“偷偷叹口气”,都很好地反映了老赵的心理,同中有异,前者是无奈中有愤慨,
后者则是无奈中有期待。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惜墨如金,既叙写了老赵过年买东西的行为、感受,也交代了老赵单位的情况和同事的言论,使
社会环境更具典型性。
B. 整齐的楼房里麻雀的煞拉煞音、醉汉的小调、破烂平屋里的点点桐油灯光,反衬出小巷的冷清和阴森,
揭示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C. 小说多处运用反语,其中“真可以自傲是一个善良的堂堂公民”句,诙谐风趣,调侃中却一语道尽老
赵生活的心酸,是含泪的幽默。
D. 小说以老赵的自言自语收束全篇,辛酸中不乏温馨,艰难中看到希望,朴素中蕴含深思,直接揭示主
旨,提升了小说的思想境界。
8. 有人说茅盾的作品体现了“矛盾”,请概括老赵生活中的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
9. 文中老赵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人物,虽然生活不易,但老赵身上依然有许多亮色,请分析小说是如何刻
画这种亮色的。
【答案】6. C 7. A
8. ①物价飞涨,但又囊中羞涩(不得不“尽父道”“尽夫道”,给家里买点年货);②对生活绝望,又怀
有希望;③人际关系虚伪,但要曲意逢迎。④心里满是感慨,但脸上不表现出来。
18
9. ①尽父道:用心理描写,虽然生活很苦,还是觉得要让孩子乐一乐,享一点口福。②尽夫道:用心理描
写,写老赵完成老婆交办的差使,自傲于自己是堂堂的公民;③怀希望: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对抗战
胜利充满希望;
河北省邯郸市学本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十二岁出门远行 李永康
鸡叫第二遍,妈就把我喊起来。妈说,先洗一帕冷水脸清醒清醒。我知道妈不会为了一小盆水浪费一
小捆柴火。一小捆柴火可以卖两角钱,两角钱可以买两斤多盐,买十多盒火柴了。但我确实需要冷静冷静。
昨晚,妈试探着问我,敢不敢一个人进城去看看你爸。我夸下海口说,敢!妈说,我还是担心。我缠着妈
说,就让我出一趟远门嘛。妈好不容易同意了,我兴奋得一夜也没睡落实。
洗过脸,妈拿出一个鼓鼓的半旧军用帆布包斜挎在我的肩上。妈边挂边叮嘱,一路上要小心。我边啃
昨晚蒸的玉米窝头边“嗯”着。遇到啥事,你要端端地走,千万不要去凑热闹,千万不要去爬车。妈说着,
又将我的腰带一根帆布绳子解开,从裤裆里扯出一个布袋对我说,钱就装在这里面,路上千万不要和陌生
人说话。见到你爸才把它拿出来。妈试着将布袋拖了拖,感觉结实了。才又塞进去。然后,蹲下将腰带绾
了几个死结,用牙咬着扯得紧紧的。妈直起身子又说,路上口渴了也不要去田边水塘捧生水喝,走拢你爸
那里有糖开水。我用兴奋的口吻催着妈问,可以走了吗?妈紧紧地捏了捏我的手弯,似乎才刚刚下定决心
说,走吧。
推开院门,雾像浓烟一样涌过来包围着我和妈。四周白茫茫一片,脚下的路只能见着簸箕大一团。妈
陪着走了几步,犹豫了一下把我叫住,说等雾散开了再走。我极不情愿地停下。路边的马蹄子、线线草,
还有不知名的小花像刚刚被一场小雨淋过一样,绿的黄的叶子颜色越发的亮,叶尖、花瓣挂着水珠儿像举
着放大镜一样——我有点吃惊自己的发现,正要蹲下身拿食指去逗亮晶晶的水珠玩。妈又说。算了,走!
我在前,妈在后——上了大路——碎石路,我才发现。我要妈回去。妈说,等雾再散一下。我在前,妈在
后,又走。
路上没有行人,也没有车。不晓得走了多长时间,可以朦朦胧胧地看到远处一些人家的竹笼和房屋了,
我才想起该叫妈回去了。转过身,妈不知啥时候已经回了。空荡荡的路上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心里一片茫
然。
19
我静立了一分钟,把搭在屁股上的包移到肩胛下,那里面装着两件给爸用来换洗的衣服和两个我的午
饭——玉米面窝头,最最重要的是衣服里还藏着一张纸条,那上面记着爸的地址,弄丢了,我去城里就会
成为瞎子——找不着爸。我在包上轻轻压了压,又摸了摸裤裆处,就挺挺胸,迈开大步带劲地走了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门远行啊!
起初,我目不旁视,只埋头走路。渐渐地,顽皮性就显露出来。时不时把一小块浮石踢着在路上滚得
远远的。有时,劲用得大,石子碰着石子飞溅到路边的农田里。我就不由得伸伸舌头,四下里瞄瞄,生怕
被人看见挨骂。农田里还有一些稻草垛,东一块西一块堆放着,像教科书上画的蒙古包一样。收割后的稻
茬儿已长出一些尺把长的粗粗的墨绿色秧苗。田里东一团西一团正由嫩黄返油绿的,远看如针一样细的秧
苗密密的,那是打谷机作业过的地方。
公路弯了又直,直了又弯,好像没有尽头。
一段坡路上,有辆驴车拉着尖尖一车蜂窝煤在道路中间很吃力地往上爬。我赶快过去帮忙。推上坡后,
车把式抹把汗,看了我一眼笑着问我,去哪里?
和车把式说了地点后。我才想起妈的叮嘱,就有点后悔。
车把式看也不看我一眼拖长声调漫不经心地说,还远着呢。
我脸上有些不快地问,还有多远啊?
车把式又说,其实说远呢是逗你的,我天天走这条路,不紧不慢的,我从来就不晓得这条路有多远。
你跟着我走吧,消磨一定的时间自然而然就会到的。
我跟着驴车走,它快我也快,它慢我也慢。听着驴踢鞑踢跳,还有车轱辘吱呀吱呀的声音,我心里的
不快也烟消云散。
过了桥,就进城了。
我从书包里搜出纸来问了一位老大爷。经他的指点,我很快就找到了爸住院的医院。一打听,爸早上
已经出院回家了。我二话没说,撒腿就打了转身。
那天,我回到家夜已经很深了。爸妈还坐在灶房的煤油灯下焦急地等待着。见着我,爸说:我也是走
走停停休憩着回的家,咋在路上就没有看见你呢?
20
我默默地摇头。
妈把书包接过去打开,取出压扁的玉米窝头问,你中午都没有吃饭?我才感到肚子饿得发慌。爸用虚
弱的声音吩咐妈,赶快去抱捆柴火进来烧盆滚水给娃烫烫脚。爸说,娃娃今天走了八十多里地呢。我再也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伏在饭桌上就呜呜呜地大声哭了起来。
那年,我虚岁十二,刚上初一。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母亲一方面希望“我”独自远行,另一方面又无比担忧,所以在雾中送了又送,叮嘱了再叮嘱,然后悄
悄离开了“我”。
B.车把式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和前文母亲的叮嘱呼应,并且表现出孩子眼中成人世界
的辛劳和善良。
C.“我”与父亲的错过,并非巧合,而是父亲与母亲的一次精心策划,是为了让“我”能够迅速成长而人
为设置的考验。
D.小说讲述了一个有关成长的故事,这其中有欠缺,有遗憾,有辛酸,甚至浸透着泪水,但充满真诚,表
现着至善至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插叙前一晚母亲让“我”自己一人出远门的情景,交代了故事情节的起因,也写出了“我”的兴奋
和母亲的担心。
B.小说首尾照应,以洗冷水脸开始,以洗热水脚结尾,一冷一热,都流露出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倾注的
深沉而隐秘的爱。
C.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大量使用细节描写,如“我在包上轻轻压了压”,写出了“我”独自出门时的悠闲自
在与信心百倍。
D.小说通篇以“我”的孩童视角进行叙事,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了
小说的艺术性。
21
8.请概括主人公“我”的心情变化。(4 分)
9.本文画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6.C(是小说创作中的巧合,并非父母的有意为之)
7.C(表现出的应是“我”单独一人时的紧张和谨慎)
8.①出发前,兴奋激动:睡不踏实,早上催促母亲出发。②远行开始时,新鲜好奇: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
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③远行中,有些不快和懊悔:在路上久走不到,因与陌生人说话感到有点
不快和懊悔。④到家后,委屈:与父亲错过很晚回到家中,感到委屈而痛哭。(每点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用环境描写写出了雾之大,交代了母亲不让“我”走的缘由。②写出了孩子眼中的新奇世界,能够更
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了“我”的天真好奇。③通过对“我”眼中透彻清亮、充满生机世界的描写,暗
示了少年成长的美好。④清新美好、富有诗意的语言,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可读性。(每点 2 分,
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文本一:
老橡树的歌
【韩】赵南柱
时间应该足够通过人行道,可是出租车就开始减速,没等红灯亮起,就停在了等待线前。
“想听首歌吗?”
突然,年纪大概有 60 多岁的出租车司机拿起放在副驾驶位置的木吉他,开始演奏。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
一首常听的歌。《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是结束监狱生活回家的男人送给妻子的歌。他对妻子说,如果你
还在等我回家,那么请在村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我记得很久以前在杂志上读过。绿灯亮起,司机
赶忙把吉他放回副驾驶位置,重新握起方向盘。
“做歌手是我的梦想,以前还谱过曲,现在彻底放弃了。”
“原来是这样啊。”
我喝醉了,只是礼节性地回答。
22
司机并不介意,继续说道:“我想唱歌,也有想见的人。如果您不喜欢听,请告诉我。”
我偶尔会以大学生记者的身份在新闻网站上传文章,突然觉得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可以成为新闻主人公。
在交叉路口,在人行道旁,我又听了几段,到达家门口的时候,我正式做了自我介绍,并且说我还想和他
多聊会儿。司机有些尴尬,我决定不关里程表,问他想见的人是谁。
“我那时很不像话,说要做音乐,一分钱也不给家里,还指手画脚……”
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加入组合,前往音乐咖啡厅和活动现场唱歌,可是连零花钱都赚不够。
也曾带着试音带找过多家唱片公司,最终也没有得到机会。他对通过媒人介绍认识的妻子没有丝毫感情。
双胞胎女儿出生的瞬间,他还在和一起做音乐的人通宵喝酒,抱怨这个世界让他怀才不遇。即使如此,妻
子也没有埋怨过他,而是独立抚养着两个女儿。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妻子当时是怎样维持生计的。
除了这些,他还出过轨。任何情况下都没发过牢骚的妻子,唯独这件事不肯放过他。闻味道,翻口袋,不
让他换电话。他外出的时候,妻子悄悄尾随,带着两个女儿去音乐咖啡厅,从早到晚监视他。有一天,妻
子和两个女儿突然失踪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和亲戚朋友联系。这已经是 20 多年前的事了。
“现在我知道她们在哪儿。女儿们还是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也帮不上忙,怎么好意思主动联系她
们呢?我盼着她们偶然坐上我的车,曾经在她们附近转来转去。我在孩子们的学校附近转来转去,一次也
没遇到,可能她们不坐出租车。我应该去开公交车……”
他搔着后脑勺,难为情地笑了。车费持续上涨,我说我想把歌听完。他又拿起吉他。
我觉得他可能会不喜欢露出自己的脸,就主动要拍摄他弹奏的手和轮廓。
“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
唱到“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的时候,他的眼角含着泪水。我也有点儿感动。付他的车费比平时
高出 3 万韩元。
报道反响不错,还上了门户网站的主页。大部分评论都说自己重新思考了家庭的意义,或者希望得到妻子
的谅解,希望妻子幸福。几家电视台想要采访出租车司机,可我并不知道司机的联系方式。故事似乎就在
余韵中结束了。
傍晚时分,有人留言说见过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 --前面的头发已经花白的出租车司机,副驾驶位置上放着
木吉他,每次等信号灯时都会弹唱经典老歌。不过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
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为了寻找贫穷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为
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随手给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
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
我感到气愤而羞耻!我给留言的网友发邮件,向私人出租车工会咨询,辗转出租车停车场四处打听,还是
没能找到他。当时为什么没想到记下他的车牌号呢?现在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
23
做。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打动。
但又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多的伤痛?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
从那之后,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仍然在寻找那夜的出租车司机。
(节选自中信出版社《她的名字是》,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刑期已满 /正要赶回家/我必须知道有哪些东西还属于我/若你收到了我的信/告诉你我将重获自由/
那么,你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你还要我的话/在老橡树上系条黄丝带/漫长的三年过去了/你还要我吗/如果
我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我会留在巴士上/忘了我俩的过去/责怪我自己/如果我看见老橡树
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司机先生/请帮我看一下/因为我无法承受即将看到的/我其实仍在监牢/只有吾爱
握有钥匙/我需要的仅是黄丝带/即可将我释放/我已写信告诉过她/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
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
(《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词)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 分)
A.时间足够通过人行道,但出租车却减速停车,可见司机的心里非常想在乘客的面前演奏一曲。
B.面对弹唱,“我”开始并不感兴趣,打算继续聊是因为“我”认为司机适合做新闻的主人公。
C.在到家之后,“我”仍想跟司机聊聊,而对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过往经历,司机感到尴尬。
D.虽然司机有编故事谋钱财之嫌,但故事内容引发广泛共鸣,这说明社会生活中存在类似问题。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由有限视角展开叙述,逐步揭开司机“曲折的人生经历”,吸引读者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B.作者采用“我”与司机的对话的方式来还原司机的故事,既保证小说的现场感,又让叙事集中紧凑。
C.作者选择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作为叙事的切入点,真实自然,叙述语言平实质朴,使小说有很强的纪实色
彩。
D.结尾写“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但仍想寻找那夜的司机,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了
丰富的想象空间。
8.撤回报道后,“我”为什么会感到气愤、羞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请根据你对文本二歌词的理解,谈谈文本一中引用歌词的作用。(6 分)
【答案】
6.C.“而对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过往经历,司机感到尴尬”错误。由上文司机主动提到自己经历来看,
司机有一定的表达欲望;由下文“我”决定不关里程表后,司机即继续叙述的表现来看,司机尴尬并非因
陌生人好奇自己。 故选 C。 (3 分)
24
7.B.“作者采用“‘我’与司机的对话的方式来还原司机的故事”错误。作者是通过直接对话与间接转述
两种方式来还原故事。 故选 B。 (3 分)
8.“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为
了寻找贫穷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
随手给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
撤回原来的报道”,①自己付出精力与钱财,却原来是被司机欺骗,引来反对留言与抗议电话而不得不
撤回道歉,所以作者感到气愤。
“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打动。但
又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多的伤痛?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②因被骗受辱而感
到羞耻,又因自己的疏忽与无情而羞耻,不论事件是否属实,自己把他人的不幸当做素材写成故事传播,
对故事中的受害者也是一种伤害,所以作者感到羞耻。 (4 分)
9.“唱到‘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的时候,他的眼角含着泪水。我也有点儿感动。付他的车费比
平时高出 3 万韩元”“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①引用
歌词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歌曲背景故事为后文我受到触动、司机形象的反转等情节做铺垫。
“头发已经花白的出租车司机,副驾驶位置上放着木吉他,每次等信号灯时都会弹唱经典老歌。不过每段
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为了寻找贫
穷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随手给他
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②司机把曲中浪子与生活中的追梦者的曲折人生都演绎得淋漓
尽致,体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行骗时的精明,表现了人物形象。
“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打动。但
又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多的伤痛”,③歌曲引发“我”关于家庭关系、对“无辜
的人承受着更多的伤痛”的思考,暗示了主题意蕴。 (共 6 分)
河北省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回 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絮,像蝉翼,清
澈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
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
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搂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
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
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儿?”
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
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
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25
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 这已经是
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
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
了白茸茸的雪花。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
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
吃起来。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
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
“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
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
“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
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
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
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
“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
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
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
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
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
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
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
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
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
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
“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裹下了车。
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肖锦云眼睛里流出一种不知喜忧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不知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是因为丈
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
26
B.列车上的年轻夫妻,生活中虽有小小的争吵,更多的却是宠溺与关爱、温馨与甜蜜,从他们身上可
以看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C.“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这里既写出女人深切感受到肖锦云内心无法
言说的痛苦,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重新认知。
D.“回家”一词意蕴丰富,既指肖锦云带着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警察的牺牲换来了无数人能够回
到温馨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心充满幸福的新婚女子形象。
B.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读者对现实生
活的思考。
C.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儿子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凉色彩。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进行全知视角的叙述,细致地展现两对夫妻的生活经历,
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8.“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它的丰富内涵。(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A(“脸上呈现出不知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错
误,结合“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
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可见,她为丈夫去世而难过,但又为自
己能与丈夫“相处”,去探望丈夫父母而感到心酸的欣慰,因而“流出一种不知喜忧的奇妙神色”。“脸上
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则是被他人的幸福引起对丈夫的思念,并非“生活无助,
人生茫然”。)
7.D(“细致地展现两对夫妻的生活经历”错误,对于肖锦云夫妇并未“细致地展现”,而只通过寥寥几句
话来展现。)
8.①美丽轻盈、晶莹剔透的雪花喻指宁静、美好的现实生活。②寒风中的雪暗指肖锦云一家遭受重大变
故,以及充塞心中的悲痛。
分析:第一段“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营造出宁
静美好的氛围,象征着美好的现实生活;“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
思”“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勾连六年前的雪和现在的“雪”,暗
示肖锦云的丈夫遭遇不幸,同时也烘托出人物的悲伤之情。
9.参考答案一:是警察。理由:①情节上以“警察回家”作为小说主线贯穿始终;②人物上肖锦云、年
轻夫妻、老人都是侧面衬托伟大的缉毒警察;③主题上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缉毒警察的伟大,引发人们对幸
27
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刻思考。参考答案二:肖锦云。①情节上。以“肖锦云带丈夫回家”作为小说主线贯
穿始终;②人物上,小说用大量笔墨从正面、侧面刻画了肖锦云的形象。③主题上,小说是通过默默付出、
隐忍坚强的肖锦云,表达对英雄家人的崇高敬意这一主题。
分析:本题开放式作答,可认为主人公是肖锦云,因为文章主要描写了肖锦云带着丈夫的骨灰回家路
上的经过,刻画了她作为烈士家属的坚强、隐忍的人物形象,表达对默默奉献的英雄家人的敬意;也可认
为主人公是缉毒警察,文中的肖锦云带丈夫回家,其实她是缉毒警察故事的叙述者,缉毒警察才是作者想
要歌颂赞扬的对象,表达作者对警察的赞美之情,通过小夫妻启示人们要珍惜平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