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ID:691980

大小:37.8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5-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江西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江西省赣州市十六县(市)十七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忠诗,完成下面小题。 悲陈陶①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②。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公元 756 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②都市:唐都城 长安。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杜甫具体描写了四万唐军溃散的场面,并用郑重的笔墨大书这场重大事件的时间、牺牲的籍贯和 身份。 B. 颔联写战争之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地间已经听不到战争的声音,仿佛天地也为此而肃穆,写出 诗人的主观感受。 C. 尾联写了长安百姓北向而哭,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渴望官军收复长安。 2 D.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杜诗有“诗史”之称,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陈陶之战的历史,体现杜甫诗歌“以 史入诗”的特点。 15. 诗歌标题着一“悲”字,诗中表达了诗人哪些“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首联:对战事惨败的悲痛;②颔联:对阵亡义军的悲悼;③颈联:对群胡骄横的 悲愤;④尾联:对官军到来的悲切呼唤。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天地间已经听不到战争的声音”错。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 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 “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目要求围绕“悲”字来分析作者情感。学生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诗中描写对象有四万牺牲的义军,有 此次战争的惨败;有胡人的骄横;有百姓的期盼。可从这些方面分析,且都与“悲”字关联。 首联就用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 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 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表达了对战事惨败的悲痛; 颔联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 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表达对阵亡义军的悲 悼; 颈联和尾联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 3 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表达对群胡骄横的悲愤。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 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 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表达对官军到来的悲切呼唤。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度浮桥至南台① 陆 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用船或筏作为桥墩、上铺木板的桥。此处浮桥横跨南台江,后建成万寿桥。这首诗是陆游 担任福州决曹时所作。②九轨:浮桥上多辆车子。九,表示多数,形容浮桥之宽。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 离,此处指代车。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废”字既写出诗人寓居福州、困于多病、久未登山临水的境况,也流露出诗人郁郁不得志的情 怀。 B. 颈联视听结合,诗人听钟鼓、看云烟,感悟自然变化、人事变迁,深感时光易逝、壮志难酬。 C. 尾联写诗人虽“豪气”犹存,但最终在报国无门的痛苦中,吹笛自遣,落入借酒浇愁的消沉。 D. 本诗虽只是记游之作,但意境阔大,风格瑰玮,内容又曲折有致,读来情感起伏跌宕,动人心弦。 15. 古人评价颔联“写浮桥,语颇伟丽”,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 【答案】14. C 15. ①形容词运用矫健有力。如“怒”写出了江面怒涛汹涌奔腾的壮阔景象,“横”写 出了千帆竞发、横锁江面的磅礴气势,营造了壮丽奋发的意境,融入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②数 词运用富有表现力。如“九”轨、“千”艘,运用夸张手法,形容车辆之多、船只之密,写出了行走浮桥 所见的壮观景象,融入了诗人奋发有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但最终在报国无门的痛苦中,吹笛自遣,落入借酒浇愁的消沉”错误。诗人醉坐吹笛,流露了抑郁不 得志的情怀,但最终诗人却没有沉湎于这种消极的情绪,而是更向往能一展壮怀。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 本题要紧紧围绕颔联,抓住“伟丽”去分析作者是如何彰显这一豪壮瑰玮语言特色的。对诗歌语言风格的 赏析需要注意遣词造句,也就是要注意动词、形容词、叠词修饰语等的运用,尤其要注意语法现象及修辞 手法。本诗颔联的形容词、数词运用都很有张力,这些都彰显出写浮桥“语颇伟丽”的特点。如“怒”写 出了江面怒涛汹涌奔腾的壮阔景象;“横”字用得极有气势,无数的船只,横锁江面,境界已是十分壮阔, 何况横锁住的是一条大江,一条怒涛奔腾的大江,气魄更为壮大。在客观的景象描绘之中,鎔铸着诗人创 功立业的热望。如“九”轨、“千”艘,运用夸张手法,写无数的车马缓缓行驶、千百条船儿连结在一起, 形容车辆之多、船只之密,写出了行走浮桥所见的壮观景象,融入了诗人奋发有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江西省赣西外国语学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三闾祠 查慎行 5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萧条冷 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 B. 颔联诗人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充满了哲 理,蕴涵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C. 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 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 D. 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楚地的风物人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 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 15.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14. D 15. ①开头以写景生发,荒凉景物触动诗人遐思,诗人由眼前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 入中间两联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悲愤惋惜。②尾联则与首联相呼应,对眼前景物忽 发奇思,设想屈原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情回到景,虚实结合。③整首诗由景到情,最后又回归到景, 最后以想象的场景作结,结构圆合,情感自然流转,情韵悠长。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6 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错误,对诗句理解有误。没有拟人。不是湘兰沅芷想见,而是作者能够想象得 到。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构思特点的能力。 此诗首联以写景兴起。“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 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由远及近,渐渐地收回目光,却看到古老的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作者 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端,一种故宫黍离之感,油然而生。 颔联触景兴怀,作者自然地联想起诗人的平生遭际,屈原以光明正直存心国家民族的忠贞之士,竟至落入 谗言的深海而尽忠无路报国无门,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可谓千古奇冤:“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 忌才”意谓用不着嫌怨举国难觅知音。诗句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 诗人无限的同情。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颈联是一个转换,正面抒写对诗人 沉痛惋惜之情。 尾联“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一个浪漫的美丽想像作结:“湘 兰元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这首诗首联写景,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颔联写对屈原的 劝慰之辞,蕴涵了悲愤及同情;颈联正面抒写对诗人的沉痛惋惜之情;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 想像作结。全诗沉郁而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 江西省抚州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 赵鼎【注】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7 【注】1138 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秦桧做宰相 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藉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1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A 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误,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写的是青草茂盛,雨点飘落。从接着 的后一句“还是春残”可以看出,诗人写的是晚春的景色,不是乐景。故选 A。 15、第一,“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谩凝眸、老泪凄然”,写出诗人长久客居异地,纵然久久凝视,也难 以见到长安,见到内地的人和物,不禁老泪纵横,抒发诗人被长期贬谪海上的孤独、落寞之情; 第二,“试倚危楼,将远恨”,从诗歌注释可以看出,诗人是因为得罪秦桧而被一贬再贬,此时靠着栏杆, 将自己对秦桧等权奸的愤怒之情寄向远方; 第三,“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诗人尽管身在远离都城的海上,但仍心系国家,担心国家命 运,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贞。此时诗人用“凭阑”的动作,表达自己空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的失落之情。 江西省赣州市八校协作体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少年游·草 高观国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14.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写春风吹绿了芊芊芳草,在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 翠可爱,“晓梦”点明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场春梦。 B.“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写软草映衬飞花,随流水蔓延天际,一眼望去,无边芳草 已被流水阻隔,“香尘”一句,补足梦境。 C.“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写姜萋芳草给人留下多少相思别离的江南之恨,在“翠罗裙” 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多了一个曲折。 D.“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融会,并与上片 “一望隔香尘”暗合,勾起人满怀的愁绪。 8 15.简要分析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6 分) 【答案】 14.B“无边芳草已被流水阻隔”应为“美人芳踪已被流水阻隔”。 15.虚实结合:全词虚实结合,上片借助梦境来表达芳踪的难觅的失落和惆怅,下片描写实景来抒发愁情; 借景抒情:下片结尾三句借“冷怜落闲门”“凄迷古道”濛濛“烟雨”的凄清冷落之景来抒发诗人浓浓的 离愁别恨。直抒胸臆:下片首句“多少江南恨”,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之情(每点 2 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江西省、洪都中学等七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渔家傲引 洪适 子月①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②,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洪适(1117~1184)南宋诗人、词人。 ①子月:农历十一月。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 活的深渊。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 B.“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 难酬的无奈。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 C.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D.“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 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 15.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 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6 分) 【答案】 14.B【解析】B.“志不在鱼”“壮志难酬”错,对巨鱼漏网,渔人也是无可奈何。 15.《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沽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明显地带有某种政 9 治色彩的隐士。(3 分)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 世多离别”,一家人能聚首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满足的。(3 分) 赏析 首句“子月水寒风又烈”,是在描写“子月”(即农历十一月)的特定环境下,渔家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情趣。 词的上片,写渔人顶烈风,涉寒水,捕鱼落空。“水寒风又烈”,是“子月”的气候特征。但这里并非泛写气 侯,而是下文诸多内容的张本,渔人的劳动、生活、思想,皆与这种特定气侯相关联。尽管水寒风烈,渔 人仍须下水捕鱼,可叹的是“巨鱼漏网”,圉圉而去,渔家生活,便无着落,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 成为“虚设”了。“圉圉”一句,写巨鱼的逃跑,形象逼真。“圉圉”,困而未舒貌,语出《孟子·万章上》:“昔 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管理池沼的小吏)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 则洋洋焉,攸然而逝。’”“丙穴”,本来是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其地有鱼穴。左思《蜀都赋》有“嘉 鱼出于丙穴”句。这里是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活用典故,如同己出。“从”,“任从”的意思,任从那巨鱼 摇头摆尾地回到深渊。一个“从”字,把渔人的那种无可奈何的怅惘之情表现淋漓尽致。上片结句进一步写 渔人的心理活动:“谋自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 渔人毕竟是旷达的。 在这片中,作者对渔人所流露的感情,是同情和怜悯的。词的下片,变换了笔调,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 描写渔人的生活。“昨夜”、“今宵”两句,是全词仅有的一组对句,描绘了渔人少有的闲适生活图景。“醉眠”、 “独钓”是写渔人自己的有代表性的生活内容以少见多,以少总多:“昨夜”、“今宵”和“西浦月”、“南溪雪”, 是通过时间与场景的迅速变换来表现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妻子一船衣百结”则转写渔人全家的经济生活 状况。此句字字用力,既有其具体性,又有其概括力,“衣百结”三字尤其着力,渔家的窘迫困顿,种种艰 辛,都浓缩在这三字之中。如此一家,偎依在“子月”的寒水烈风之中,不言而喻,在这种形象画面里,凝 聚着作者的同情。这也是当时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结句则再转一笔,写渔人家 庭生活中“贫也乐”的精神,虽穷困但团聚,自有其天伦之乐,而没有、也不知有人世间的那种离别之苦。“不 知”一句,脱鞲而出,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猛宕一笔,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且藏辞锋于婉 转之中:明明是慨叹“人世多离别”,却又加“不知”二字,其实这里渔人的“不知”,正是作者所“深知”,唯其 深知,才能这样由此及彼,不失时机,予以指斥,慨乎言之。这种结尾,如豹尾回顾,相当有力。 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把渔人写成了劳动者,写成了真渔人。以前此类词中出现的渔人形象,主要是 杂有政治色彩的隐士,他们或是“蓑笠不收船不系”的懒散,或是“一壶清酒一竿风”(均见《敦煌曲子词》) 的安逸,或是坐在钓船而“梦疑身在三山岛”(周紫芝《渔家傲》)的幻想。他们“不是从前为钓者”,而是 政治失意之后才“卷却诗书上钓船”(均见《敦煌曲子词》)别寻出路的,总之是“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 人只为鱼”(五代李珣《渔父》)。洪适这首词笔下的渔人却是“为鱼”的,他靠撒网为生,不同于垂钓不设 饵、志不在鱼的隐士。他也有“醉眠”的时候,但那酒,是“长把鱼钱寻酒瓮”(见“正月东风初解冻”首), 是自己劳动换来的。在这首词中,“西浦月”、“南溪雪”两句,点缀意境是很美的,再加上“醉眠”与“独钓”, 似乎渔人也有点儿隐士风度了,但是词的下句便是“妻子一船衣百结”,直写其全家经济生活的艰辛,这是 最能表现渔人处境的一笔,也正是以前词人笔下的“渔人”形象所独缺的。至于“西浦月”、“南溪雪”,那是 大自然的美,是造物主赋予全人类的,而渔人在烈风寒水中能够享受的,也就是只有这么一点点儿。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红蕉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摵摵①无遗芳。 [注]①摵摵: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15.本诗的尾联堪称精妙,请简要赏析。(6 分) 【答案】 14C 解析:“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错误。“远物”仅指红蕉,对于从京城到来的诗人 来说,此地的红蕉就是“远物”。 15 ① 结构上,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②内容上,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 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尾联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③情感上, 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若从以景结情的手法作答也可酌情给 分)(每点 2 分,三点 6 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