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北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ID:691982

大小:34.84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5-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河北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下列小题。 山寺见牡丹 刘子翚【注】 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 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 【注】刘子翚(huī)(1101~1147),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 14.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的新奇惊艳之感。 B. 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穿”“傍”二字也暗示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C. 颈联表现了诗人年华逝去之愁和难以再回中原之恨,而中原战乱正是诗人漂泊 原因。 D. 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因此感到意兴阑珊。 E. 前两联叙写了诗人在洛阳载酒傍花的经历,表明他出身富贵,为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 15. 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 【答案】14. DE 15. ①虚实结合(想象、联想也可):前三联虚写回想过去十年由喜到悲的人生经历, 后一联实写眼前所见的暮春时节山寺的牡丹,虚实结合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②对比(反衬也可): 通过前两联写自己十年前游历洛阳在富贵人家见到牡丹的喜爱之情与后两联写现在年老漂泊、在山寺见到 牡丹感到失落的对比,更突出诗人现在的处境和伤感之情。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D 项,分析片面,根据原文,“意萧索”的原因除了只看到残花外,还有诗人对白己、对牡丹 命运的感伤。E 项,理解错误,说诗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不当,前两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结合诗歌情感分析艺术手法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辨析手法然后分析情感。如此 题分析“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诗中的词语“曾”“回首”可见诗歌的前三联是回忆属于“虚写”,最后 一联“山房”等景物,应是“实写”,由此可知是“虚实相生”,结合“意萧索”可知是一种失落感,整 理即可得到答案。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 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 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 效果。如此题的虚实相生和对比的手法。 河北省沧州河间市第十四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醉中出西门偶书(注) 陆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3 (注)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 年),此时作者免官闲居成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作者赋闲、住在古寺里面无事可做、只能以酒来消解心中苦闷的生活状况。 B.颔联中的青山、白发,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视觉冲击,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C.颈联在今昔对比中叹时光流逝,诗人满怀悲伤遗憾,只能靠追忆少年时的抱负自我宽慰。 D.同为出猎场景,“极目寒芜雉兔骄”与苏轼“西北望,射天狼”所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16.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8 分) 【答案】 15.C C. “叹时光流逝”“自我安慰”错误。颈联“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意思是人 生仕途不顺悲伤自己孤独终老无所事事,从年少起便立志征战沙场可是不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表达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本诗写作背景是他在满怀壮志豪情之时被从前线调往后方蜀地任职的,心 中压抑不已,郁愤难平,而在蜀地为官这八年的时间里,也是频遭调动,甚至几个月就调动一次。 16.①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②负于朝廷的愧疚感、 为征战的宏愿、不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有壮志豪情和高尚品格。 解析:愤懑表现在首联、颈联、尾联,借酒浇愁、悲伤终老属地,极目寒芜凄凉,凸显了诗人的逆境, 诗人写自己四处奔波的时光,实在是令陆游心力交瘁,精疲力竭,他的命运也确实称得上多舛,有才不得 重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心情自是抑郁难平。但是,意志并不消沉,虽然感觉有负圣朝,但未曾坠落青 云之志,反倒是具有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心境,比如“雉兔骄”“挟箭西郊去”都可以见证。诗人饱经磨 砺,游荡四方,却不颓废消极,志向常在,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白发向人羞折腰”,一头白发了,要保 住晚节,不要向人折腰!身怀浩然正气,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他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唾弃奴性、奴颜、媚骨,尤其是对于那些失去了人格、尊严和脊梁,最终沦为奴 才的人,更是不屑一顾!他自己又怎么会为了能够返回家乡,调离蜀地,而去低眉折腰,讨好朝中权贵呢? 这句“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其实是他埋藏最深处的心声,是源自心底最彻底的自白。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存瑞中学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罗浮山父与葛①篇 李贺 4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②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注:①罗浮山,山名;与葛:织葛布。②博罗老仙,即罗浮山人,因罗浮山在博罗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善用修辞,生动新奇。“江雨”比喻织葛的经线光丽纤长,“兰台风”,以人的感觉写出了葛布 的疏薄凉爽。 B.颔联山人不时走出洞来,把织成的葛布拿给前来求取的人;鬼工都为之啼哭,从侧面烘托出山人织技 的巧妙高超。 C.尾联与首联呼应,“湘中一尺天”指的是犹如湘水碧波一般柔软光洁的葛布,面对如此精细光滑的葛 布,吴娥也不忍下手裁剪。 D.这首诗一开始写山人织葛的精妙,结尾却吴娥裁葛的难舍,将罗浮山人与吴娥作对比,突出了葛布的 精美绝伦。 16.结合全诗赏析颈联的妙处。(6 分) 【答案】 15.D 16.①山洞由于溽暑熏蒸,毒气不散,凝成水滴,布满洞堂;江里的鱼热得无法容身,衔沙直; ②运用大胆的想象夸张,表现天气的炎热; ③为下联作铺垫。正是由于天气炙热,所以人们才希望穿上凉爽疏薄的葛布。 【解析】 5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将罗浮山人与吴娥作对比”错误。并非对比,尾联与开头二句遥相呼应,突出了葛布的精美绝伦。 故选 D。 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颈联“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意思是:天气闷热,毒蛇粗喘把山洞弄湿;江中的鱼儿也停止 觅食,含沙直立。 这两句极写天气之热。诗人写暑热,不提火毒的太阳,不提汗流浃背的劳动者,也不提枯焦的禾苗,而是 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洞蛇和江鱼:“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洞堂和江水本来是最不容易受暑 热侵扰的地方,如今热成这个样子,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诗人挑选、提炼出盘绕在洞中的毒蛇和翔游 在水中的鱼这两种生物,写出这样奇特的诗句,来形容天气溽暑郁蒸。这里,诗人奇特的想象和惊人的艺 术表现力,具有鬼斧神工之妙。 同时正是因为天气溽热难消,诗人想到了剪裁葛布,这两句为后两句写剪裁葛布做衣服做铺垫,间接赞美 葛布质量之好,可以抵御炎热,让人产生舒适凉爽之感。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邯山区一中,永年一中等六校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 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州夜饮 张说①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②,能忘迟暮心? 6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茄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①开元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此诗是他在幽州都 督府所作。②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突出了边地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 B. 诗歌开篇不先写宴饮场景,而先写宴饮的环境,为诗歌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 C. 第四句化用《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诗句,表达了愤懑之情。 D. 颈联写观看舞剑、聆听胡知吹奏,反映出宴会的活动安排,表明诗人的心情转为愉悦。 16.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从尾联看,诗人似乎将被贬的愁苦忘得一干二净,转而感激皇上的深恩,以在边城 做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诗人在尾联运用反语手法,表达了对被遣赴边地的不满、怨愤。 河北省邯郸市学本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题镜湖野老所居 马 戴 湖里寻君去,樵风①往返吹。 树喧巢鸟出,路细葑田②移。 沤苎③成渔网,枯根是酒卮。 老年唯自适,生事任群儿。 [注]①樵风:顺风。②葑田:将湖泽中葑泥移附木架上,浮于水面,成为可以移动的农田。③沤苎:沤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7 A.诗人到镜湖边寻找的“君”,就是题目中的“野老”,即村野老人。 B.颈联写渔网是沤麻织成,酒杯是枯树蔸制成的,突出了野老的贫困。 C.尾联说老年唯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至于生计的事则任儿子们去做。 D.全诗描写了野老的生活环境和简朴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其生活的羡慕。 16.颔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赏析。(6 分) 【答案】 15.B(“突出了野老的贫困”赏析不正确,应是突出野老的自然本性) 16.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镜湖野老所居的安宁自适环境。(2 分)“树喧巢鸟出”用鸟在树上的巢中 啼唱的喧闹之景衬托鸟出之后湖边一片安宁的静景;(2 分)“路细葑田移”则用湖边小路蜿蜒的静景衬托 湖中葑田在风中移动的动景。(2 分) 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9.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 高启① 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 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 鸟②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人。诗题中刘将军和杜文学是他的好友。②鸟:大鹏鸟。《庄子•逍遥游》中有“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首联写诗人和朋友晚登西城,触目所及,树木凋零,仰望夜空,北辰闪烁,不禁悲从中来。 B.颔联中诗人写自己客居他乡飘零江湖,不禁悲叹:偌大天下竟然没有一个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 C.颈联中“生”字生动传神,好像鹏鸟借助风力才长出了翅膀,突出了风对鹏鸟展翅飞翔的重要意义。 D.尾联和首联遥相呼应,情绪一改悲伤为豪迈健壮,语言平实,感情真挚,于沉郁中见昂扬。 8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概括。(6 分) 【答案】 14.B.“不禁悲叹……“错误,此处运用反问,暗指刘、杜二位友人就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 (3 分) 15.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首联写与友人同登西城,眺望到秋天萧条之景,草木零落,众星拱卫北斗,想 到现在祖国大好河山满目疮痍,不禁悲从中来,流露出①对天下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忧伤。颔联后句“经 济岂无人”采用反问的句式,说治理国家怎会没有人才呢?刘将军和杜文学就是这样经世济国的人才,这 是②对朋友出众才能的赞美。尾联说我们相约一起努力,收拾这个烽火连天的局面,说明诗人与友人都是 有抱负之人,既是自勉,也是③对友人救世济民的勉励。 (6 分) 河北省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枕 上 作 【宋】陆游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①自笑穷耽酒,李广②何妨老不侯。 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③著句写清愁。 【注】①郑度:唐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曾被唐玄宗赞为三绝,晚年困顿嗜酒。②李广:汉代大 将,一生屡建奇功,但终未封侯。③吴笺:吴地产的一种小幅纸张。 14.下列对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想到当年那些意气相投、以恢复万里河山为理想的老友相继辞世,而今自己白发萧疏,不禁 满腔悲愤。 B.五更时分,四面的山秋风秋雨惊醒了诗人的梦,把他从魂牵梦绕的万里关河拉回现实,诗人深为 醒来恼恨。 C.而今的诗人虽白发萧疏,人生老大,但仍然心有《书愤》中写的少年时的“中原北望气如山”的 豪情壮志。 D.诗人无法实现收复之志,如今只能挥笔写下清愁诗句,这颇有“白头不试平戎策,虚向江湖过残 生”的意味。 15.诗中“郑虔自笑穷耽酒”与“李广何妨老不侯”两句各自应该怎么理解?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 分) 【答案】 14.B(“诗人深为醒来恼恨”没有依据) 15.①晚年的郑虔因困顿嗜酒,面对这样境遇他只能一笑,(1 分)诗人用此典故,表达了对晚年困顿失意 的无奈;(2 分)②李广已老,再不能战场建功,不封侯又有何妨呢?(1 分)诗人反用典故,为李广不平 的背后是报国无门的愤懣。(2 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