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训:(新高考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类 教师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训:(新高考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探究类 教师版

ID:692051

大小:53.47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5-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训:(新高考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之探究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社区体育活动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 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锻炼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在公共行政力量的支援下,就地就近开展的 区域性体育活动。在社区体育活动中,社区居民可以自发自愿地以各种方式自由灵活地组织在一起,充分运用公共 自然环境和全民共享的休育设施(包括社区内学校设施)进行具有生活娱乐性和低竞技性的体育健身活动。社区 体育是国家城市发展日趋成熟以及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伴随体育的大众化而来的就是它的社区化,即由国家统 一办体育,推演到整个社会,各个社区都在兴办全民体育,提升社区体育场地的容量和质量,开展形式与内容丰富 多样的健身活动,吸引社区内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员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它能够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改善居 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的居民社交关系,促进社区精种文明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全民健身计划 (2016-2020)》的实施。 (摘编自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体育发展》) 材料二: 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一,中国正大力推广全民健身专项行动国际在线报道(记者郑 宇):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数据表明,影响健康 60%以上的因素是行为和生活方式。体育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 要内容,科学的身体活动可以预防疾病,愉悦身心,促进健康。日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在全国 展开,大力推广全民健身行动。 国家体育总局对全民健身活动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 33.9%,其中 20-69 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仅为 14.7%,成人经常锻炼率处于较低水平,缺乏身体活动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 原因。为普及公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让科学运动走进公众的生活,中国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专项行动,并制定 了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郎维介绍:“到 2022 年和 2030 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 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 90.86%和 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 37%及以上和 40% 及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达到 1.9 平米及以上和 2.3 平米及以上。” 中国努力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自 2009 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 例》以后,明确了每年的 8 月 8 日是全民健身日。中国的许多城市建设了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城市慢跑步 行绿道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让想健身的群众有适当的场所。同时,有关部门一直在大力推广普及广播操和工间 操健身制度。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邱汝女士说:“力图通过这种活动,提高老百姓健身的意识,弘扬我们 体育的文化、健身的文化,让老百姓养成自觉健身的意识和自觉健身的习惯。在此,我们也希望号召全国各界的 朋友们,每天做两遍广播操,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好处的。” 近年来,在公园、体育场、马路上,随处可以见到跑步健身爱好者的身影,马拉松、徒步等运动也出现了井 喷式的增长,而手机计步、微信运动等小程序、APP 也成为“网红产品”。太极、瑜伽、健身、马拉松等,已成 为部分中国人生活的一种方式。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对预防和改善超重、肥胖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具有积 极的作用。但运动需要遵循科学规律,如何科学运动、适度健身,降低在健身过程中受伤的风脸?健康中国行动 推进委员会专家厉彦虎说:“运动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适度、柔和、均衡、循序渐进、个性化,这是科学运 动的五大基本原则。健身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儿童和成年人、老年人运动方式、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包括运 动频率有所不同,需要通过科学的评定,指导科学健身。” 材料三: 美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已有 100 余年,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美国政府推 出“健康公民 2020”计划,增加城市社区体育中心的数目是其主要指标,城市社区每万人修建一英里野营、自 行车或健身路径,每 2.5 万人建一个公共游泳池,每千人建造一个 4 英亩的开放式休闲公园。美国国会还通过了 “土地与水资源保护法”,要求政府每年投资 7.8 亿美元修建公共体育设施,并批准了在城市社区建设步道和自 行车道的计划。可见,政府的资金投入为发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美国的很多社区中均建有公 共的休闲公园,这是公共运动场和休闲公园的综合。社区里还有社区体育中心,有各种样式的体育设施,能够进 行多种活动,它们可以被社区居民全天免费或低价享用。 中国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在社区体育建设方面,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修建, 加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不断增加社区居民健身活动场地。以广东省为例,早在 2013 年,广东省就制定了《广 东省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指引》,设立了 12 个试点单位。到 2018 年,广东省已修建社区体育公园 2025 个。 在使用与管理方面,以属地为原则,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由有资质的组织负责管理与服务。社区体育公园 市政公共设施纳入当地市政公共设施养护管理体系,由财政出资,保障社区体育公园的维护和正常使用。而市民 在发现社区体育公园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故障时,也应及时向政府管理部门反馈。可以说,社区体育的发展不但使 居民能够就近就便开展健身活动,而且在市民与政府之间建立了一条“相互沟通的纽带”。 (摘编自李冬等《国内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经验及启示》) 1.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社区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运动方式,就地就近,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有政府支持,形式多样,满足 了居民的各种健身需要。 B.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偏低,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的人格比例偏低,所以推广《全民健 身条例》势在必行。 C.居民运动健身方式很多,其中跑步健身、参加马拉松、徒步运动的人数最多,所以手机计步、微信运动等小 程序受到人们的喜爱。 D.居民在运动健身时,要遵循五大基本原则,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健身方式,不要盲目跟风,降 低在健身中受伤的风险。 2.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下列不属于社区体育活动的—项是() A.在社区体育馆举行家庭羽毛球比赛。 B.居民到社区内私营健身房训练拉力。 C.青少年自发组织到社区学校踢足球。 D.社区老人在小区广场上练习太极拳。 3.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区体育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化的发展成熟而产生的,它的发展需要依赖国家力量而由各社区自行兴办 并管理。 B.中国许多城市建设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等健身场地设施,就是要提高老百姓健身的意识,弘扬体育文化、 健身文化。 C.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健康公民 2020”计划等多项举措,促进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公共体育设施,居民享用时 不完全免费。 D.中国居民很多都想通过体育运动来提升个人健康水平,但如果不懂得科学运动、过度健身,就会给身体带来 损害。 4.中美两国在社区体育发展的成功路径上有何异同?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5.根据材料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的调查结果”,请给“全民健身运动”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D 2.B 3.B 4.同:政府制定计划,并给予政策支持,投入大量资金修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 异:美国侧重增加城市社区体育中心的数目;中国侧重建设社区体育公园,先试点后推广,并在使用和管理上采 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 5.从政府来看:①加大政策支持,投入资金修建多种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提供全民健身运动的场所。②加大宣 传力度,普及各种健康知识,推动全民健身专项活动,提高民众健身意识。 从民众来看:①积极参与运动,加强自身体育锻炼,参与国家、社区推广的各种体育健身活动。②选择科学运动, 要遵循科学运动规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适度健身。 【分析】 1. A 项,混淆时态。“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各种健身需要”错误,材料一“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锻炼需求” 是社区体育活动的目的,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B 项,理解错误。“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的人格比例偏低”错误,, 原文“到 2022 年和 2030 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 90.86%和 92.17%”, 意思是现在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但应该接近于这个标准。C 项,推断错误。原文“在公园、体育场、马路上,随 处可以见到跑步健身爱好者的身影,马拉松、徒步等运动也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而手机计步、微信运动等小程 序、APP 也成为“网红产品”只是告诉我们运动健身的人越来越多了,不能说是人数最多,因为后文“太极、瑜 伽、健身、马拉松等,已成为部分中国人生活的一种方式”说明人数也不少。故选 D。 2. A 项,所涉及场地分别是“社区体育馆”,符合材料一中的“运用公共自然环境和全民共享的体育设施”, 其活动是“家庭羽毛球比赛”,符合材料一种的“娱乐性和低竞技性特征”。C 项,“自发组织”符合材料一的 “自发自愿地以各种方式自由灵活地组织在一起”,“社区学校”符合材料一中的“公共自然环境和全民共享的 体育设施(包括社区内学校设施)”。D 项,所涉及场地是“小区广场”,符合材料一中的“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 设施”的公共性特征,其活动是“练习太极拳”,符合社区体育活动特征。 B 项,“私营健身房”在材料中没有涉及,且不符合“公其自然环境和全民其享的体育设施(包括社区内学校设 施)”等特征,不在“公共行政力量的支援下”。故选 B。 3. B 项,张冠李戴,“中国许多城市建设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城市慢跑步行绿道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的目的是让想健身的群众有适当的场所。“大力推广普及广播操和工间操健身制度”的目的才是要提高老百姓健 身的意识,弘扬体育文化、健身文化。故选 B。 4.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问题仅涉及材料三,重点比较中国与 美国在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路径,根据材料三的第一段,美国的做法主要包括:推出“健康公民 2020”计划; 将增加城市社区体育中心数目作为其主要指标;通过相关法律要求政府投资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批准相关计划; 资金投入;建设社区休闲公园。中国做法主要包括:修建公共体育设施,尤其是加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制定了 相关政策文件,并首先试点然后推广;在使用和管理中采取政府购买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同样也有资金和政策投 入等。再依据题干所问,对这些信息进行合并或分列,回答异同问题,就能准确回答这道简答题。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的探究。根据题干要求,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全民健身活动状况的调查结 果”,我们从民众来看,要分析出不足,然后针对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如针对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比例偏低 的问题,我们建议: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各种健康知识,推动全民健身专项活动,提高民众健身意识;城 乡居民参与国家、社区推广的各种体育健身活动。针对居民国民体质合格比例有待提高的问题,我们建议:城乡 居民要积极参与运动,加强自身体育锻炼。针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大的问题,我们建议: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 投入资金修建多种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提供全民健身运动的场所。针对运动方式不科学等的问题,我们建议:选 择科学运动,要遵循科学运动规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适度健身。综上,本题从政府和城乡居民这两个 角度提建议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 题。 材料一: 1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 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 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 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2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 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 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 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 2017 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 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 “看”,不如说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看到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关于事物的数据、程序、编 码等内容。通过分析所“看”之物的数据,人工智能再调动内存数据库,找到合适的模型、编程进行所谓的“艺 术创作”。 3 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到一种不同于日常 生活的状态。如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志向、思想等内容通过艺术表达出来。而对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来说, 其艺术创作过程仅仅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人工智能并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艺术为 何物,对于它们来说,这些艺术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毫无温度的符号而已。与艺术家有生命的人的身体不同,影 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 4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当人通过 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毫无疑问,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 劳动实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另一方面对象的特 质也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正所谓“文如其人”——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 时“人如其文”——人也会受到文的反作用。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过程来说,即使它可以对人工智能 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仅仅是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经验和情感的积累,而且这些积累是作为一种数据和符 号保存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器之中,这显然与人类本身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 5 以上从身体的角度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人类的“身体”不同于人工智能机械化、数字化的“身体”。正因如此,我们才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 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 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这里的媒介不再是人类的身体和基本的艺术创作工具,而是变成了具有某 种智能的工具而已。所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变得 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 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材料二: 1 在媒体沟通会现场,技术团队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的部分绘画作品,不论是构图、色彩还是虚实,小 冰的作品都已经趋近于真人的绘画表达。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同 时,因其对 200 余位艺术家画作的全面学习,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相关专业人士评价 小冰画作:构图很好,静物抽象的涂抹,动物造型的表现能力,艺术的感觉很准,假装不经意的表现。看起来极其不 经意,但是该到的点都到了,而且又都能点到为止,整个画面随意而灵动,敢于大虚大实,敢于让很多东西淹没在黑 暗之中。 2 在小冰的命题创作《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系列中,观众可以惊喜地看到很多绘画先贤的“复活”:比如使 用弗兰茨·马尔克的笔法绘制的在稻田中停落的飞机;比如好似莫奈绘画的人物徜徉在花海中,远处却是明灭的 灰霾城市。可以想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3 可以这样认为,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并不应以击败人类为目标,而应着眼于在达到与相应人类创造 者的同等水准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 (摘编自“中国美术家网”)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板桥画竹和微软小冰“看图创作现代诗”都是通过“看”进行艺术创作的,这说明艺术家和人工智能都可 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 B.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过程是数据的整合、模型的筛选等计算、推理过程,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 艺术创作的水准。 C.从微软小冰创作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看到绘画先贤的“复活”,这是人工智能把自己本质力量通 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人类艺术而具有一些人文 历史的独特视角。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诗人写诗之前强调要进入到“虚静”的状态,这可以看出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过程。 B.“人如其文”这--说法说明了艺术创作对象的特质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对艺术创作主体形成了某种反作用。 C.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的。 D.人工智能在创造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和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更好的 未来。 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艺术从主题、形式到技术都令人惊叹,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公众和学界都应保持理 性和宽容。” B.“当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理念、常识或将不复存在,也会导致对人 类艺术的取缔。” C.“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里面有多少劳动的成分,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多少,并且 现在已经实现了。” 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能模仿人脑的某些作用,但仍然不像人类身体那样感知外部环境、进人创作状态,只是 ‘人工’而非‘人类’行为。” 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0.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的认识。 【答案】6.D 7.C 8.D 9.①材料一先使用设问开篇,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引发关注,并引出“艺术创作 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这一观点。②然后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动力、过程以及对包括身 体在内的整个艺术家个人的反作用,并分别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进行了比较。③最后, 得出了“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10.①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 来。②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 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③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为艺术创造提供 更多可能性。 【分析】 6.A 项,“都可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艺术家的“看”可产生艺术创作的 冲动,而人工智能的“看”却与艺术家的“看”有着本质的不同。B 项,“可见其数据库的大小决定着人工智能 艺术创作的水准”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影响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是它数据库的大小以及学习能力 的强弱”可知,影响因素还有“学习能力的强弱”。C 项,“通过艺术对象化的结果”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第 四段“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这显然与人类本身 的艺术创作截然不同”可知,人工智能不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艺术对象化出来。故选 D。 7.C 项,“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因为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艺术创 作的”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可知题干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不能否定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存在的合法性,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终究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故选 C。 8.A 项,表述的是人们对人工智能艺术应当持有的态度。B 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艺术形成“人格”之后,对 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冲击与颠覆。C 项,表述的是人工智能对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的完成和对艺术创造里面劳动成分 的代替,与“艺术创作也是人类的一种劳动实践”的论点相反。故选 D。 9.材料一共有 5 个自然段,通过通读原文,可以知道这段材料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 论点。第一自然段中首先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这样的问句来开头, 可以说吸引了读者的兴趣,接下来就阐述两者之间的区别,如“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 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最终得出“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的观点。其次,分析论点。第二 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这部分三个自然段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讲述的内容分别是“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家的身体状态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也在改造 着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自己。”都是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论述对艺术家艺术创作作用力。在其中也阐述了艺术家的 创作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区别,并进行了比较。 最后,总结论点。第五自然段对以上阐述进行总结,并得出“人类的艺术创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完全取 代”的结论,并概括了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 10.要想谈谈“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光明前景”,需要结合材料一中的第五自然段以及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 分析和概括。如:①材料一原文“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一、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使得艺术创 作变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二、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 更多选择性;三、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使得艺术创作变 得智能化、模型化与便捷化;为艺术创造提供更多可能性;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以使艺术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让 人们的艺术欣赏具有更多选择性。②材料二原文“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优势,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 容产业未来”可以知道,人工智能还可开启“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产业未来。③材料二原文“可以想见,人工智 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会给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可以知道,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视觉艺 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④材料二原文“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从现实的数据学习中融入了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 还能在小冰的画作中看到人文历史的独特视角”可以知道,人工智能可融入一定的情感表现能力,体现人文历史 的独特视角。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 材料一: 记者: 祝晓宏:语言景观是由语言形成的、具有语言学意义的实物性景观。Landry 最先提出并使用这一概念,并 将其界定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 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景观有了更新的语言介质,也包括涂鸦、电子广 告牌、移动广告牌、网络视频广告等。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生态、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的关系往往是很复杂的。我们可以借由语言标牌中目标语 言的各种信息来描写公共场所的语言使用情况,从而揭示这种关系。同时,语言景观打破了语言的口语和书面二 维对立关系,提醒人们注意语言的多维存在形式。语言景观研究唤醒了我们对视觉化语言符号资源的重视,拓宽 了语言研究的范围。 记者: 祝晓宏:短短几年,语言景观研究迅速崛起,这些研究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应用倾向,有助于弥合社会语 言学领域内语言使用和宏观语言政策研究脱节的情况。当然,目前对于拍摄到的语言标牌还没有达成标准化的标 注意见,因为缺乏一致的编码框架,资源库搭建的基础工作也只能各自为政,这也限制了大规模比较研究的开展。 另外,当前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小城市极少,农村地区尚属空白。 记者: 祝晓宏:语言景观研究还在升温,可以预见更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将会关注这一领域。为凸显语言景观的应用 品味和交叉属性,研究视角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例如思考语言景观与母语教育、外语学习的关系,语言景观与语 言经济的关系等。 (选自《语言景观研究视角需进一步拓展——访暨南大学祝晓宏教授》,有删改) 材料二: 近年来,语言景观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语言标牌可以为当地居民或来访 者提供诸如位置、方向、店铺的经营业务等最基本的信息,并反映某种语言的使用状况及该地区的语言生态。此 外,语言标牌上某种语言使用的普遍性、语言呈现的先后顺序、双语或多语的使用等都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公 共空间话语建构背后的权势关系、意识形态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进程。 语言政策是政府、机构或个人对语言及其社会功能的管理行为。语言景观有时跟语言政策并不一致,这是因 为语言景观作为一种语言实践,具有灵活性和能动性,体现出复杂的语言使用现实和社区语言权势博弈。此外, 语言景观还能体现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隐性语言政策。在人文交流比较深入的地区,语言景观能够反映出语言政策 的包容性和价值取向,人文交流影响力越大,语言政策和语言景观越有可能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征。 经济因素也会对语言景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往往会考虑将语言作为驱动 经济增长的工具。“一带一路”沿线绝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这些国家最重要的议题。 一些国家的私人商铺为招揽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对其招牌、广告牌上的语言加以设计,使用游客熟悉的一种或 多种语言。这些语言的使用也会给当地居民留下新奇的印象,从而引发潜在的消费行为。 同时,各国在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将对各自的语言景观产生影响。定期举 办的文化博览会、文化交流论坛、艺术节等活动甚至会长期使用语言标牌,从而对公众的文化认知产生长远影响。 此外,各种中外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层出不穷,加深了中外文化间的理解、欣赏和融合。中外文化的共生共荣、互 学互鉴对各自的社会语言生态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会从语言景观中直观体现出来。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促进了民心相通及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汉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共空间的使用 情况反映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沿线国家语言景观中使用汉语的场所增多,汉语出现频次更高,汉语放 置顺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彰显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文化在当地影响力的提升。语言景观是讲好中 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沿线各国的语言景观共同构成“一带一路”语言景观的全貌,也成为各国 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纽带和重要标志。 (选自王辉《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与语言景观》,有删改) 材料三: (一)研究对象:人民路百货大楼周围、山河路中段、复兴路万达广场附近。这几条街道比较繁华,集中了 我市比较有名的一些商铺和公司,涉及的行业也较为全面,包括饮食、服饰、娱乐、教育等诸多行业。 (二)研究方法:采取拍照法获取资料,对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进行拍照,共搜集到 308 张照片。其中,官 方标牌 98 张,私人标牌 210 张,包括路牌、传单、菜单、海报、广告、通知等。 (三)研究结论:从用字情况来看,语符类型多样化且纯汉字语符数量最多;音节个数符合认知规律; 简 体字的使用占主导地位。从命名要素来看,商铺命名要素的格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审美功能方面来看,大部分 的店铺名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但是,本地区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现 象,主要表现为拼写错误、选字庸俗、繁体字使用不当。 (选自某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有删改)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景观是指公共领域中可见的用以展示语言文字的各类标牌,如路牌等。 B.语言景观研究拓展了传统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使其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征。 C.语言景观的功能具有多重性,既有隐性的信息功能,又有显性的象征功能。 D.语言景观承载着文化信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体现出文化交流的功能。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景观选择使用何种语言,主要受语言政策、经济发展、人文交流等因素的影响。 B.语言景观是具有灵活性和能动性的语言实践,并非完全受语言政策的管理和约束。 C.经济因素会影响着语言景观的形成,语言景观也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D.“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可通过沿线国家的语言景观体现出来。 1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马来西亚政府规定,公共场所标牌上必须使用马来语,若需写有英语、华语,必须将马来语列在第一排。 B.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举办“我眼中的中国”摄影展,设有“山水风景”“文化遗产”“中国艺术”等主题。 C.埃及政府并没有规定英语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但开罗的街道路牌上一般都使用阿拉伯语和英语两种语言。 D.每逢春节,迪拜哈利法塔会有大型灯光秀,呈现“恭贺新禧”等新年祝福语及龙、长城等中国文化元素。 14.根据材料一中受访者的回答,推断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填在相应横线处。 15.如果学校组织一场“家乡语言景观研究活动”,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开展这一活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1.D 12.C 13.B 14.①应该如何界定语言景观这一概念?语言景观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②如何评价近年来的语 言景观研究?(或“请谈谈语言景观研究的成绩和不足。”)③未来如何推进语言景观研究? 15.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地点。②广泛搜集资料,针对不同类别做好信息标注。③拓宽研究视角,挖掘象 征意义,不能仅局限在语言使用规范等方面。 【分析】 11. A 项,“公共领域中可见的用以展示语言文字的各类标牌”错误,根据语言景观的定义,语言景观指的应 是各类标牌之上的语言,不是“标牌”;B 项,“研究拓展了传统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使其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 征”因果关系表述不当,“使其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征”于文无据;C 项,“隐性的信息功能”“显性的象征功 能”表述错误,信息功能是显性的,象征功能是隐性的。故选 D。 12. C 项,“关键因素”表述错误,原文“这些语言的使用也会给当地居民留下新奇的印象,从而引发潜在的 消费行为”,只是说语言景观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故选 C。 13. B 项,“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举办‘我眼中的中国’摄影展,设有……等主题”不属于语言景观,不能作 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故选 B。 14.本题语境在材料一,是根据受访者的回答,推断采访者提出的问题,根据下文受访者的回答,第 1 段“语 言景观是由语言形成的、具有语言学意义的实物性景观”主要是分析语言景观的概念,第 2 段主体分析语言景 观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表现,据此推断第 1 空应填的问题是“应该如何界定语言景观这一概念?语言景观研究的 价值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第 2 空,下文的回答主要说的是语言景观研究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推知此 处应填“如何评价近年来的语言景观研究?”;第 3 空,根据回答的信息重点“为凸显语言景观的应用品味和 交叉属性,研究视角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推知应填“未来如何推进语言景观研究?”。 15.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结合语境筛选。开展“家乡语言景观研究活动” 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信息有:研究对象上,根据“这几条街道比较繁华,集中了我市比较有名的一些商铺和公 司,涉及的行业也较为全面,包括饮食、服饰、娱乐、教育等诸多行业”概括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地点”; 研究方法上,根据“采取拍照法获取资料,对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进行拍照,共搜集到 308 张照片”概括出“广 泛搜集”,“官方标牌 98 张,私人标牌 210 张,包括路牌、传单、菜单、海报、广告、通知等”概括出“做好 信息标注”;研究思路上,“为凸显语言景观的应用品味和交叉属性,研究视角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例如思考语 言景观与母语教育、外语学习的关系,语言景观与语言经济的关系等”概括出“拓宽研究视角”,“语言标牌上 某种语言使用的普遍性、语言呈现的先后顺序、双语或多语的使用等都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公共空间话语建构 背后的权势关系、意识形态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进程”概括出挖掘象征意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20 题。 材料一: 我国音乐文化已有 8000 多年历史。时至今日,现代音乐创作依然延续着某些传统音乐的创作方式。 我国历史上,传统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周朝的礼乐;西周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及一系列 礼乐制度。尽管周公“制礼作乐”的初衷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稳定,却也历史性地将之托举为中国传统音乐的 滥觞。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周代宫廷音乐中的雅乐主要适用于重大仪典、祭祀等场合,其音乐风格庄严肃穆,乐 句缓慢悠长,富有端庄高远之美。雅乐被历代文人士大夫奉为音乐正宗。先秦雅乐的遗风余韵,影响了中华民族 的文化心理、伦理观念和审美倾向,是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开篇。 当代古典音乐演唱家哈辉提出“新雅乐”概念,并着手创立“新雅乐”体系。为了取得多元化视听效果,也 为给观众尽可能还原古代社会生活真实场景,新雅乐演唱者在舞台造型上力求符合古代中国女性贤淑、优雅的特 点,在服装和饰品上也试图对汉服进行复原,举手投足间尽显周代的礼仪风范。此外,新雅乐还注重运用现代配 器、编曲技法甚至流行音乐元素,使其表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特点。 “新雅乐”取材不仅限于古代雅乐。还有的取材于古典诗词,把经典古诗词用今天的旋律重新谱写,代表作 品有《游子吟》《关雎》等;有的则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取德、礼等思想范畴进行全新创作,代表作品有 《礼》《孔子曰》等。“新雅乐”创作始终坚持“以礼修身、以乐化性”的艺术宗旨,不仅在曲调形式上保留了 古风意境之美,而且将古代雅乐所承载的“仁德”精神用现代手法进行表现,这既是对传承千年礼乐文化的“复 活”,又发扬了儒家以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 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被称为“礼乐文化”。礼乐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古人对音 乐的理解并不单是以声音表达情感的“艺术”,更非只是休闲生活的娱乐和点缀,而是要通过以和为德的“乐” 来陶冶人的心性情操,实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礼记·乐记》就指出:“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 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于乐”就是要 通过“乐”的陶冶和调节,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人格。 当前,有一部分人沉迷于刺激、热闹、宣泄的“快餐音乐”。有些现代流行音乐作品为盲目取悦听众,过于 注重情感的宣泄与感官的娱乐,而缺少文化内涵、精神品质的追求,其文化理念、审美定位都与古人对音乐的理 解大相径庭。 总之,现代音乐创作有必要放弃一味追求“新奇特”“短平快”的趋势,而着力向民族传统、向古代雅乐回 归,创作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扩大中 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孙甜甜《激活古典雅乐的端庄之美》) 材料二: 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至今就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市场经济起步并不断高速发展之时, 我国港台地区、日本、欧美、韩国的流行音乐先后大举进入内地市场,冲击着人们审美思潮,影响、改变着时代 中青少年的音乐认知。青少年在这种音乐文化环境中,塑造着个性化的文化观念。“追星族”“粉丝群”纷纷涌 现,他们高昂的激情,不断刺激着流行音乐市场的勃发。 人们欣赏流行音乐的工具也在发展。从收音机、录音机到手机视频、Ipad 等高科技成果,这些产品越来越 “近距离”地满足了人们的欣赏需求。今天,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在街头戴着耳机,在地铁低头凝视手机视频欣赏 流行音乐的年轻人。流行音乐深入地介入到青少年人的生活中,深刻地影响着青年人的思考方式与社会行为方式。 流行音乐不像传统音乐、古典音乐那样深具严肃性,也不需要欣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以便深刻理解 作品的意义与内涵,不论是否学习过音乐知识,都能够很好地欣赏、模仿,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去 理解音乐内容。 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看,20 岁上下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他们的情感与意志都已基本塑造完 整,只需要合适的机会和环境来表达个人情怀。众多青少年在种类丰富的流行音乐中,可以找到与之心态相适应 的欣赏对象,尽情聆听,陶醉其中,使情感得以疏导,心境变得平和,精神得以升华,最终获得美的享受。此外, 流行音乐在青少年中不仅仅用来自娱自乐,同时还是娱乐消遣、交际交往的有效方式。卡拉 OK 使他们从音乐欣 赏者转变为参与者,这不仅使年轻人在消费的同时获得了身心愉悦,培养了乐观的性格和心态,还使人与人交流 了感情,获得了改善、增进人际关系的益处。 (摘编自李春沐《建设良好的流行音乐文化氛围》) 材料三: 从民间俗乐到国家仪式正乐,丝路上音乐交流涵盖演奏技巧、乐器等的互通;既有对家国的颂美咏唱,也有 对人类和平相处、睦邻友好的呼唤赞美。“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音乐弥漫丝路沿线地区人民的“生活世界”, 浸润人民的身心情感,成为各个时代丝路上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先行者、奠基者和典范形态。 我们要以传统音乐为素材进行现代音乐的加工展演,根据传统乐器的特殊性及表现潜力,充分考虑“一带一 路”沿线地区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取向,改编优秀的传统乐曲;从内容或形式上对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进行再 创造再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强化音乐艺术与技术发展的融合。比如“一带一路”世界合奏的音乐视 频,就是利用中国元素的特色和数字技术手段,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京剧与说唱、虚拟与现实融 为一体,受到广泛传播和好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交”,而音乐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正是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相 亲相交的最佳媒介。我们要在认清自我文化特征、树立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遵循文化发展规 律,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务实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丝路音乐文化的交流融通,以音乐为纽带联结丝路沿线各国 人民的情感与感性经验,架起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友谊之桥。 (摘编自孙晓杨《音乐交流: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纽带》)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雅乐,周代亦称礼乐,因周公制礼作乐而产生,被奉为音乐正宗,影响绵延至今。 B.从模仿古代雅乐表演转为注重发扬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意味着新雅乐走向成熟。 C.域外流行音乐大举进入,丰富了内地的音乐市场,彻底改变了青少年的音乐认知。 D.作为“一带一路”的使者,音乐是物质互通媒介,也是文化融合和感情交流纽带。 17.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立足当下,追根溯源,提出现代音乐创作要继承民族传统和古代雅乐的主张。 B.第五段主要运用了引证法,重点论证了“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作用。 C.文章对“快餐音乐”的辩证分析,能引发人们对现代音乐创作走向进行深入思考。 D.文章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 18.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雅乐,就是用现代配器、编曲技法和流行音乐元素来演绎古代雅乐的艺术形式。 B.新雅乐尽管借鉴周代典礼、祭祀上宫廷雅乐的表演形式,但却与之有着质的区别。 C.追星族、粉丝群的广泛存在,体现出青少年对于流行音乐文化的公开化拥护态度。 D.改编传统乐曲,既是对各地受众文化消费习惯的尊重,也是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 19.流行音乐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0.当下我们应该如何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6.D 17.C 18.A 19.①我国经济腾飞、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呼唤文化的多元化,吸引了外域流行音乐进入;②科技进步带动了 流行音乐的快速传播;③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的特点适应了人们的娱乐需求;④流行音乐种类丰富,契 合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20.①从继承的角度:大力推广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的传统音乐,陶冶人们的心性情操,提高人们的 审美鉴赏能力。②从创作的角度:创作富有民族特色、具有正能量的流行音乐,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③从交流 的角度:加强与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交流,互相学习,提升技艺,促进文化融合与情感沟通。 【分析】 16.A 项,“雅乐,周代亦称礼乐”混淆概念,从材料一“我国历史上,传统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周朝的礼 乐;西周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及一系列礼乐制度”“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周代宫廷音乐中的雅乐 主要适用于重大仪典、祭祀等场合,其音乐风格庄严肃穆,乐句缓慢悠长,富有端庄高远之美”可知“雅乐”只 是“礼乐”组成的一部分,选项错误;B 项,“从模仿古代雅乐表演转为注重发扬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理解错 误,“意味着新雅乐走向成熟”于文无据,材料一第 4 段“‘新雅乐’创作始终坚持‘以礼修身、以乐化性’的 艺术宗旨,不仅在曲调形式上保留了古风意境之美,而且将古代雅乐所承载的‘仁德’精神用现代手法进行表现, 这既是对传承千年礼乐文化的“复活”,又发扬了儒家以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是关于礼乐教化的内容,但是没 有选项的信息,可知“从模仿古代雅乐表演转为注重发扬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于文无据,“意味着新雅乐走向 成熟”在文中也没有相关信息。C 项,“彻底改变了青少年的音乐认知”说法过于绝对,从材料二第 1 段“上世 纪 70 年代后期至今就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市场经济起步并不断高速发展之时,我国港台 地区、日本、欧美、韩国的流行音乐先后大举进入内地市场,冲击着人们审美思潮,影响、改变着时代中青少年 的音乐认知。青少年在这种音乐文化环境中,塑造着个性化的文化观念。”可知原材料没有“彻底”之意。故选 D。 17.C 项,“辩证分析”分析错误,从材料一第 6 段“当前,有一部分人沉迷于刺激、热闹、宣泄的“快餐音乐”。 有些现代流行音乐作品为盲目取悦听众,过于注重情感的宣泄与感官的娱乐,而缺少文化内涵、精神品质的追求, 其文化理念、审美定位都与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大相径庭”可知文中原文分析的是“快餐音乐”的弊端,并不是辩 证分析的,选项分析错误。故选 C。 18.A 项,表述不全,从材料一第 3 段“为了取得多元化视听效果,也为给观众尽可能还原古代社会生活真实场 景,新雅乐演唱者在舞台造型上力求符合古代中国女性贤淑、优雅的特点,在服装和饰品上也试图对汉服进行复 原,举手投足间尽显周代的礼仪风范。此外,新雅乐还注重运用现代配器、编曲技法甚至流行音乐元素,使其表 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特点”的“此外”一词可知新雅乐除了选项中的表现形式以外,还有其它的表现 形式。故选 A。 19.本题从材料二第 1 段“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至今就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市场经济起步 并不断高速发展之时,我国港台地区、日本、欧美、韩国的流行音乐先后大举进入内地市场,冲击着人们审美思 潮,影响、改变着时代中青少年的音乐认知”可知我国经济腾飞、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呼唤文化的多元化,吸引 了外域流行音乐进入;从材料二第 2 段“人们欣赏流行音乐的工具也在发展。从收音机、录音机到手机视频、Ipad 等高科技成果,这些产品越来越“近距离”地满足了人们的欣赏需求”可知科技进步带动了流行音乐的快速传播; 从材料二第 3 段“流行音乐不像传统音乐、古典音乐那样深具严肃性,也不需要欣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 以便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与内涵,不论是否学习过音乐知识,都能够很好地欣赏、模仿,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 的情感需求去理解音乐内容”可知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的特点适应了人们的娱乐需求;从材料二第 4 段“众多青少年在种类丰富的流行音乐中,可以找到与之心态相适应的欣赏对象,尽情聆听,陶醉其中,使情感 得以疏导,心境变得平和,精神得以升华,最终获得美的享受。此外,流行音乐在青少年中不仅仅用来自娱自乐, 同时还是娱乐消遣、交际交往的有效方式”可知流行音乐种类丰富,契合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20.从材料三第 1 段“从民间俗乐到国家仪式正乐,丝路上音乐交流涵盖演奏技巧、乐器等的互通;既有对家 国的颂美咏唱,也有对人类和平相处、睦邻友好的呼唤赞美”可得出应该大力推广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的传统音乐,陶冶人们的心性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从材料三第 2 段“我们要以传统音乐为素材进行 现代音乐的加工展演,根据传统乐器的特殊性及表现潜力,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 和取向,改编优秀的传统乐曲;从内容或形式上对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进行再创造再展示”可得出应该创作富有 民族特色、具有正能量的流行音乐,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从材料三第 3 段“正是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相亲相交的 最佳媒介。我们要在认清自我文化特征、树立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海 纳百川的胸襟、务实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丝路音乐文化的交流融通,以音乐为纽带联结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的情 感与感性经验,架起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友谊之桥”可得出加强与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交流,互相 学习,提升技艺,促进文化融合与情感沟通。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5 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 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 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 年前后,大革命高潮 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 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 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只有他们,才能担 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 年 2 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 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 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 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 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 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 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 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 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译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 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 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 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 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 精种,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因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 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 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 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 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 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 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宋;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 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式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 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 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升建主 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 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 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 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 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式、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 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 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文气 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文的风格特点。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 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 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 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力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2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24.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 25.请简要分析梳理材料一的行文结构。 【答案】21.C 22.B 23.D 24.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②应多 方面结合史实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 评价。 25.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①第一段总说,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毛泽东诗词是其中杰出的代表。②第二至五段分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 主义情怀;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 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③最后一段总说,以毛泽东诗篇为例,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 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 【分析】 21.C 项,“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文的风格特点”理解 有误。选项前后文句内容是因果逻辑关系文句,阅读材料一第四段文句“毛泽东诗以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 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千精神的火红 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 的精神标识之一”分析得知,原文只是概括了毛泽东诗词的特点以及对人们的影响,原文内容无选项中因果关系, 故此项强加因果了。故选 C。 22.A 项,“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理解有误。阅读材料一第三段文句 “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分析可知,原文是“浪漫主义手法”,非“现实主义手法”, 故“现实主义手法”表述错误。B 项,此项内容是对文中作者观点的高度概括,此项正确。C 项,“说明‘焚书 坑儒’并非事实”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二文句“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 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分析得知,文中语意是毛主席的看法,说此话是为了佐证“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这个观点, 并不能由此推出“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之结论,故此项表述错误。D 项,“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 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二文句“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式帝、唐太宗、宋太祖 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分析可知,原文表述是“评说”,但并不意味着“肯定”;另外 “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力面的高超指挥才能”的表述也与原文不符,依据原文文句“就个体而言,他多 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分析可知,毛泽东只是“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但不等同于“秦始皇在军事力面 的高超指挥才能”。故选 B。 23.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 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意思是“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岿然不可撼动”,体现了毛泽 东诗词中斗志昂扬,坚守阵地的乐观的革命现实主义风格。B 项,“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意思是“军 马踏在山路上发也细碎的哒哒声,军号的声音时断时续,深沉悲壮”,此暗示了战斗的壮烈。能体现毛泽东诗词 现实主义风格。C 项,“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意思是“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 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 主义风格。D 项,“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的现实主义风格。这两句诗节选 毛泽东的《贺新郎.别友》,写于 1923 年 12 月,党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将于 1924 年 1 月举行 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时杨开慧正在娘家坐月子,而毛泽东奉命要到外地工作。于是,他写了这首词 赠给爱妻杨开慧。此句句意是“像昆仑山崩倒悬崖绝壁,像台风横扫整个宇宙一样”,诗中,“昆仑崩绝壁”和 “台风扫寰宇”,表达了作者(毛泽东)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以及作者所预想的未来革命风暴的猛 烈壮阔诗人运用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这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 怀。故选 D。 24.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具体分析, 材料二的主要内容侧重于毛泽东诗词中对帝王将相的评价。①阅读文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式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 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可以概括总结,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但同时采 取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对他们评说;②阅读文句“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 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 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可以概括,毛泽东认为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评价;③阅读文句“毛 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元太祖成吉思汗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可概括得出,毛泽东认为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答案不是唯一,考生若能围绕原文内容, 言之成理即可。 2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的能力。因此应先从整体上把握,确定中心观点,然后按照说理顺序进行梳 理。答题思路为“文章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在此框架内,可以对说理的角度和方面再进行细 化。具体分析,材料一共有六个文段,阅读文本可知,文章结构是总——分——总的结构安排。第一段总领全文, 引出话题,“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 的代表。”文章第二至五段分说,作者分别从两个角度分说,其中二至三段,依据原文“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 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父情怀”,这是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 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且举例论证;其中四至五段,原文“毛泽东诗以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 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这是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 在精神,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也分别列举了毛泽东诗句加以证明; 最后一段总说,作者以毛泽东诗篇为例,意在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 的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在结构上和第一段相呼应。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