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事件素材专题:书记河南之行的三个关注点
5 月 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当天下午,他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
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随后他考察了当地月季、艾草等特色产业的发
展情况。
13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听取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介绍。
时政内容的背后可以分以下三部分思考。
中医药发展背后的“文化自信”和“中国方案”
张仲景,河南南阳人,年少时拜师学医,并立下“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
亦当为良医”的志向。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瘟疫流行。亲历瘟疫带来的人间惨剧,张仲景决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研究治疗伤寒病的方法。他继承前人的医学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创造
性地总结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张仲景也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从《黄帝
内经》《伤寒杂病论》到《本草纲目》《温热论》,中医药学成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华
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中医药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疫出良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三药三方”。
它们就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融合而来。去年 6 月,总书记指出,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
新的生动实践。”“中国药方”还助力全球战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古老的中医学以其独
特价值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2010 年,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5 年,屠呦呦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从中医典籍中受到启发,用
现代科技手段提取出青蒿素,转化成一种强有力的抗疟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乡村振兴”背后的小产品与大方略
5 月,河南,月季、艾草;
4 月,广西,葡萄、螺蛳粉;
3 月,福建,茶、沙县小吃;
2 月,贵州,苗绣、蜡染……
总书记如此密集地考察特色产业,有何深意?
去年 5 月,在山西大同云州区考察时,他提出期望,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
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去年 4 月,在陕西考察柞水木耳时,他称赞当地村民把
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
从黄精、马铃薯,到黄花、木耳,再到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这些“小产品”,都蕴
含着产业振兴的“大方略”:只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对接市场需求,小产品也能做成大产
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
经济的一大实招……
水背后的精神力量和生态责任
“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在 2014 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
到南水北调等一大批重大工程。上天入地、穿山越岭,南水北调用“硬核”技术攻克难关,
南来之水万里情长的背后,正是大国重器的实力支撑。
古往今来,水运与国运紧紧相连。可以说,一部泱泱大国的治国史,也是一部不屈不
挠的治水史。从 1950 年治理淮河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到三峡工程使长江
中下游防洪标准由 10 年一遇提高至百年一遇。“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巨变的背后是
不变的初心,指引来路、造福当下。
强调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考察三峡大坝时指出“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
必须靠我们自己砥砺奋进、不懈奋斗”……日月千秋照,江河万古流。生生不息的是精神,
感天动地的叫力量。
不久前在广西漓江,总书记说:“这次来,我最关注的就是你们甲天下的山水。什么能
比得上这里的生态好?保护好桂林山水,是你们的首要责任。”
“上善若水”。中国人说起水,似乎有一种特殊而又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千百年来,人们总是逐水而居。在传统文化中,讲遇水则发、以水为财。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在和水旱灾害作斗争,而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治污、
抗旱又成为治水的新课题。
变水患为水利,使之真正“善利万物而不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重塑人水关系,事关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