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作文时事素材积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目录:
01 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
02 凝聚团结合作抗击疫情的力量(和音)
03 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人民论坛)
04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讲好党史故事(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05 搭建技能成才人生出彩的舞台(人民观点)
06“焦桐”花开 精神永恒(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现场评论·红色足迹①)
07 成果受关注 创新迈大步
08 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正文:
01 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
本报记者 朱 磊 孟祥夫 宋静思 邹 翔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5 月 18 日 第 01
版)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在这里,共产党人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在这
里,我们党开辟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从这里,红军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
征……
2019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
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
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初夏的赣鄱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发。记者来到江西,倾听历史的回响,追寻红色
的记忆。
“现在的幸福日子真是做梦都没想到”
蒙蒙细雨、云雾氤氲,五百里井冈气势磅礴。
来到黄洋界脚下的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4000 亩毛竹林连山成片。山道弯弯,竹影
婆娑。走进村里,一栋栋小楼拔地而起。在自家开的农家乐里,村民彭夏英洗菜、做饭,
忙碌不停,不一会儿,饭香扑鼻而来。
回忆起 2016 年 2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家里的场景,彭夏英仍然兴奋不已。“总书
记一间一间屋子看,跟我们算收入支出账。”那天的对话,彭夏英记得很牢,“总书记
问,黄桃、茶叶收入稳定吗,可持续吗?我说有分红,还拿股权证给总书记看。问电视能
收几个台?我说有四五十个,总书记就拿起遥控器查看。”
彭夏英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丈夫早年在外务工时摔伤了腿,干不了重体力活,
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落在她一个人肩上,全家人住在破旧土坯房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几年前,在当地政府和干部的帮助下,彭夏英开了村里第一家民宿,随着游客渐多,
彭夏英的民宿也经营得风生水起。去年,她一次性安装了 10 台空调,民宿舒适度提高了,
口碑也越来越好。如今,彭夏英家每个月的纯收入超过 1 万元,在外务工的儿子也回来帮
忙。“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也坚定了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现在的幸福日
子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彭夏英说。
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是一个有着 700 多年历史的赣南小村落,小村里绿树成
荫,清渠净水汇入一方方池塘。走进村民孙观发家里,习近平总书记与他们一家亲切交谈
的照片就摆在正厅。
2019 年 5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村考察。在孙观发家里,总书记从前厅走
到后院,从厨房走到卧室,看到厨房里有米有油,卫生间也很干净,连声说“好”。
前些年,孙观发的妻子患病,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2018 年,村里通过医疗救助、发
展太阳能等方式给予帮助,孙观发一家已经脱贫,年收入有 7 万多元。这两年,孙观发又
在村里开起了民宿和小超市,流转了 4 亩多土地给旅游开发公司,家庭收入超过了 20 万
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苏区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孙观发笑呵呵地说。
“产业发展好了,老区振兴就能持续发力”
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的大棚绵延成片,像涌动起伏的海浪,大棚内,一株株丝
瓜正开花挂果,整齐地攀援在架子上。
“我是这个大棚的管理员,一个月有 2700 元工资,家里还种了 10 亩丝瓜、10 亩辣
椒,一家人一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脸上洋溢着笑容,村民郭月华手不停歇,熟练地挥
动剪刀,修剪着枝叶。
2017 年,梓山镇举全镇之力,流转 9 个村 3200 户群众 8600 亩土地建成富硒蔬菜产业
园。2019 年 5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考察时强调,“共产党就是
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今后日子会更好!”
“总书记的话让我们备受鼓舞。产业园的知名度提升了,原来是我们找市场,现在是
市场找我们。”梓山镇党委书记江文元表示,今年 95%的大棚种上了果蔬,预计年产果蔬
4.5 万吨,可以带动周边 2000 多户村民增收,户均增收 1.3 万元。
“得益于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县的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于都县农业农村局经作办主任欧阳天泉介绍,2020 年末,于都县 50 亩以上规模蔬菜基地
109 个,总面积 4.5 万亩,全县蔬菜综合产值达 30 亿元。“产业发展好了,老区振兴就能
持续发力,加快推进。”欧阳天泉说。
江西,这片红色的热土,正在掀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热潮。
细雨中,走进井冈山古田村,房屋鳞次栉比。墙面上,画着各类红色故事宣传画;研
旅基地训练场上,数十名外地学员正穿着红军服,开展户外拓展活动;路旁的摊位上,摆
放着村民们自制的工艺品、土特产;村头食堂里,妇女正忙着为学员准备午餐……
“古田村多年来产业发展一直是难题。”土生土长的古田村人、井冈山古田研旅基地
主任谢炎军表示,“2016 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给我们带来了机会和灵感。2019 年,我们回村投资建设这个研旅基地,主打红色研学。”
目前,基地已完成红军街特色区、住宿生活区、教学体验区等三区建设,建成精品民
宿 71 栋,接待床位 626 张。“现在全村都吃上了旅游饭,基地可吸纳 100 余名村民就地务
工。农户每接待一名学员吃住,每天可获纯利 25 元左右。”谢炎军满怀信心,“今年 1—
4 月,基地已接待游客 5 万多人次,预计全年接待量将达到 15 万人次。”
古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玉荣说:“通过这种研旅形式,我们不仅要让老区
人民增收得实惠,还要让更多人了解党的历史,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更加坚信跟
着共产党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以精品民宿为抓手,井冈山市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努力构建“山上引领山下、山
下支撑山上”的旅游发展新格局,累计建成民宿点 22 个,新增接待床位 6000 余张。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郁郁葱葱。
“在一排排烈士姓名背后,镌刻着两个大字——青春。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牺牲时
22 岁,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张子清牺牲时不到 30 岁,红四军参谋长王尔琢牺牲时 25
岁……”讲解员章婧向前来瞻仰的游客动情地介绍。
青山有幸埋忠骨,无字碑上铸英魂。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
有 4.8 万余人,其中有名有姓的仅有 15744 人。
2016 年 2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深情地说:“井冈山是革
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
心灵都产生触动。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
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红色是井冈山的底色,井冈山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有 100 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
保护单位 22 处,处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哎,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哪,照亮中国
革命万里程。”八角楼的灯光早已为人们熟知,毛泽东同志当年住室里的桌、床、凳等原
物得到了妥善保护。同样在八角楼革命旧址群,过去红军宣传队在墙上写下的标语,至今
仍能清楚地辨认。
于都,是“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在中央红
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钟敏介绍了一组数字:“苏区全盛时期,于都总人口达到了 34
万人,长征主力部队和留守苏区的部队转移之后,于都的人口只剩下 17 万。”
2019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
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
“我们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常态化走访慰问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保障体
系,在村里配备专人,为退役军人、优抚对象、烈士后代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于都县退
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黄冬民介绍。大力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相关政策出台以来,
大到经济社会发展,小至村民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喜人变化。2020 年,赣南革命老区实现
整体脱贫摘帽。
“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在讲好党的故事、传播红色文化方面下功夫,用好红色
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做到饮水思源。”钟敏说。
02 凝聚团结合作抗击疫情的力量(和音)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5 月 18 日 第 03 版)
加强团结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才是人类战胜疫情的希望
所在
2020 年 5 月 18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致
辞,宣布中国为推进全球抗疫合作的五大举措,呼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
康共同体,对提振全球抗疫信心、推进国际抗疫合作产生重要积极影响。一年来,中国坚
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落实有关倡议,坚定携手各国抗击疫情。实践充分证
明,加强团结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才是人类战胜疫情的希望所
在。
世人记得,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召开于人类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彼时,个别西
方大国将疫情政治化、对他国污名化,无理指责世界卫生组织,破坏全球团结抗疫大局。
习近平主席应邀发表致辞,提出全力搞好疫情防控、发挥世卫组织领导作用、加大对非洲
国家支持、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的建议。中国在大
会上分享疫情防控经验,凝聚国际合力,指明合作方向,充分展现应势而为、勇于担当的
大国作用。一年来,人类命运与共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成为众多
国家的自觉行动。埃及病毒学专家马格迪·巴德兰表示,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
同体理念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出珍贵价值。
中国言必信、行必果,为全球团结抗疫注入强大信心。中方最早作出并积极践行将疫
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积极同二十国集团成员一道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
倡议”,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开工……中国行动有效助力全球抗疫,赢得各
方积极评价。中方正在以不同方式向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急需的疫苗,并同埃
及、阿联酋等 10 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技术转让和合作生产。中国国药集团疫苗近日获得世
卫组织紧急使用审批后,正积极推进向“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供苗事宜。据阿联酋媒
体报道,中国国药集团与当地企业合作生产的疫苗被命名为“生命之苗”。英国《自然》
杂志网站日前发文指出,“对许多国家来说,中国疫苗是唯一可及的疫苗”。
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团结合作抗疫仍是紧要任务。当前,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已超 1.6 亿例,死亡病例超 336 万例,个别国家甚至陷入了与疫情的“拉锯战”。美国
《洛杉矶时报》不久前发表评论指出,人类战胜疫情需要“像作战一样努力”。不容乐观
的形势面前,个别国家奉行“疫苗民族主义”,大量囤积疫苗,对国际抗疫合作构成严重
威胁。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日前再次强调,全球合作是结束新冠肺炎疫情的唯一选择。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在第七十四届世界卫生
大会即将到来之际,各方理当遵循倡导凝聚团结抗疫合力的主张,为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
命和健康而积极行动。中国将一如既往,同各方真诚携手,风雨同舟,不断为构建人类卫
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03 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人民论坛)
赵应云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5 月 18 日 第 04 版)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在社会各界特别是
社科界引起热烈反响,再次引发人们对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关注与思考。
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学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
起人类文明的大厦。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
的涵养与修为。
让人文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
的硬实力,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为重要内容的软实力。一
个国家的发展,不能让民族精神、国民素质缺位,而应兴民族之人文、启民众之精神。清
华大礼堂有一块“人文日新”的牌匾,就是提醒人们要常怀人文之心。人文思想之光,可
以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
气和底气,并对民族未来有更理性的把握,从而点燃实现梦想的激情与希望。特别是在全
球化背景下,实现民族复兴,更要弘扬人文精神。要通过加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
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
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一部人类文明史,一方面记述着科学技术创造的无数
奇迹,另一方面也烙印着人文社会科学不断演进的足迹。从“诸子百家”到“二十五
史”,人文之光烛照中华民族数千年,今天依旧给我们温暖和力量。“两弹一星”元勋钱
学森说过,“一个理性的时代会在人类的进步发展中产生。在这个时代中,不仅是存在决
定意识,而且人类的高尚思想追求将影响世界。”建设一个如晨曦般澄明、如日升般进步
的社会,如果缺乏精神的滋养和引领,社会文明将失去自己的内核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
说,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
程度。
让人文之光照亮公众生活之路。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不但
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而且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以带来认知社会
的新视野和新境界。培养人文情怀,不仅仅要读文史哲,更要培养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
重,对真理的探索和敬畏,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定。新时代需要造就知识丰富、情操高尚、
意志坚定、素养深厚、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只有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
的“单面人”。让人文精神照进现实,并照亮每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
最醒目的标识之一。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对个人对社会之“大用”,对国家对民族之
“大用”,通过涵养人文精神,更好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
力,让人文之光照亮复兴征程、照亮民族未来。
04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讲好党史故事(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本报记者 孟祥夫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5 月 18 日 第 04 版)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
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检查,创新学习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往
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服务全党学习教育,精心部署自身学习
作为中央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把组织开展并服务
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一方面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全方位服务全党
党史学习教育;一方面精心部署、扎实推进,确保自身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紧扣主题主线,编辑编写好党史学习教育的权威读本和生动教材。第一、第二、第三
研究部和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等部门,认真完成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
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和《中国共产党简史》
等学习材料的编写和出版发行任务。
选派专家参加宣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党史观。中央党史和
文献研究院认真做好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有关工作。截至 4 月 22 日,院里 14 名党史
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分赴 15 个省区市,由中央安排宣讲或应邀宣讲 56 场次。宣讲团
成员走进礼堂,深入高校、社区、企业、厂矿,围绕党员干部关心的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
互动交流活动,让党史学习通俗易懂、走深走实。院里其他在职干部也应邀到各地、各部
门宣讲 64 场次,离退休干部应邀宣讲 38 场次,共计宣讲 158 场次,受到好评。
在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时,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时间成立了院党史学习教育
领导小组,3 月 2 日,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并制定印发实施工作方案,对全院学
习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随后,全院 18 个部门党支部立足部门职责和
党员队伍实际,制定了本部门党史学习教育具体方案。
结合单位实际情况,院领导小组每月对全院党史学习教育主要工作作出安排,编辑印
发简报 34 期,为党员干部配发党史学习书籍 12 种近 1.5 万册,还编印相关资料近 16 万字
发给党员干部学习。
为了将党史学习教育落到实处,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成立了督导组,各督导员坚持
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书面向督导组提交了各部门学习情况报告,做到了督导工作全覆
盖。
创新方式方法,确保入脑入心
对外合作交流局党支部把集体过“政治生日”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为
5 位一季度入党的同志集体过“政治生日”。新党员受赠贺卡和书籍,并分享了入党故事
和感受,全体党员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找准载体,以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方式讲
好党史故事,推动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办公厅党支部同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内设党支部联合
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交流经验,提升业务水平;科研规划部党支部举办“加强党史学习、
提高业务能力”系列讲座,为支部年轻干部“加油”“充电”……
为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生动性,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制作大型原创栏目
《党史百年·天天读》并在全网推出。截至 4 月 30 日,此栏目转发量超过 12 万次,累计播
放量达 10.8 亿次。推出微纪录片《百炼成钢》,在 10 家重点卫视及各大门户网站推出,3
月 29 日上线开播,全网播放量 25 天即突破 10 亿,在年轻人中引发强烈反响。中央党史
和文献研究院还推出“百年先锋”移动听音频作品,计划“七一”前推出 100 位革命先烈
事迹的移动听音频作品,目前已在“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上线 50 件作品。这些形式新
颖活泼的党史内容,不仅受到全院党员干部的欢迎,也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富素
材。
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实事
学史力行,实干为民。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注重把学习教育同
推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发挥自身优势,向甘肃省镇原县、河南省南召县和河北省唐县
3 个定点帮扶县捐赠学习材料 9000 册,还将选派党史专家赴 3 个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
和专题辅导。
3 月 9 日,甘肃省镇原县郭原初级中学举行了“恩来奖学金”发放仪式,自今年起,
该校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将连续 3 年获得“恩来奖学金”的奖励资助。奖学金是第二研究
部党支部联合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女士设立的,是第二研究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
活动的具体举措。第二研究部分管的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将学习和宣传老一辈革命家
精神风范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3 月 26 日,为安徽省阜阳市首批“周恩来班”命
名授牌,以这种形式激发青少年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学习热情。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表示,要进一步增强抓好党史学习教育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引导大家沉下心来学、联系实际学,学出坚强党性、学出信仰担当。要认真落实
实施方案和各项具体工作方案安排,以党史学习教育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新时代党史和文
献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 100 周年。
05 搭建技能成才人生出彩的舞台(人民观点)
——奋斗“十四五”,技能报国路正宽④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5 月 18 日 第 05 版)
劳动者的人生出彩,就绽放在千锤百炼、焊花闪烁、刻刀起舞的岗位上,就迸发在
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产品、托起一流产业的拼搏中
有理由相信,中国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载着中国创造的梦想启航,怀着技能报国之志出发,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
巧匠、大国工匠就会不断涌现
“一技之长,能动天下”“青春有梦,技无止境”“奋进新时代,技能创未来”……
在上海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主题口号征集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征方案,寄托着
人们对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憧憬,饱含着技术工人掌握技能、实现梦想的期待。近年
来,在这个被誉为“技能届奥林匹克”的舞台上,中国青年技工也在用精湛的技艺、出色
的成绩,凝聚着“技能改变人生,技能成就梦想”的社会共识。
当前,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重塑着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
赛道发生转换。这是世界发展大势为“技能报国”搭建的舞台。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
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
是新时代为“技能成才”创造的机遇。面对这样的舞台与机遇,劳动者的人生出彩,就绽
放在千锤百炼、焊花闪烁、刻刀起舞的岗位上,就迸发在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产品、托
起一流产业的拼搏中。
人人出彩,技能强国,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创造更多圆梦舞台。从微观个体观之,
营造成才的良好环境,提升技术工人的“职业含金量”,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的
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让技能人才更有获得感;从宏观发展来看,培育一支懂
技术、会创新、精业务的产业工人队伍,是“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至关重要的一
环,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
励制度,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
位,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才能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为了拓展技能人才成长空间,政策正不断发力,改革正不断破冰。职业教育止步于专
科层次的“天花板”被打破,《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带来了“涨薪”利好;在浙江杭
州,20 名外卖骑手获得“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初级证书,享受政府培训补贴、
城市积分落户加分和个人所得税专项抵扣等优惠政策;在广东广州,27 年工龄的高级技师
评上高级工程师,“90 后”汽车装配工获评助理工程师,展现了职业发展新的可能……越
来越多的技能人才正在通过钻研技术创造美好生活,把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牢牢握
在自己手中。
有理由相信,中国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迎来黄金发展期。翻开“十四五”
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
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和技能等级认定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水平和
社会地位”等内容令人期待。现如今,从举办各类技能比武,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到开
展青少年职业启蒙、职业体验,播下“技能梦想”的种子,政府部门、企业、院校正在协
力同行。正如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金牌得主袁强所说的那样:“青年的
成才之路有很多条,希望更多人能抛开固有的偏见,勇于选择技术行业,相信‘三百六十
行,行行出状元’!”
今天,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跑道上全力奔跑。对于每一名技能人才来
说,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舞台。载着中国创造的梦想启航,怀着技能报国之志出发,当
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照亮梦想的天空,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
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就能蓄势待发,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就会不
断涌现。
06“焦桐”花开 精神永恒(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现场评论·红色足迹①)
常 钦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5 月 18 日 第 05 版)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
平总书记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强调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即日起,本版推
出系列评论,回顾红色足迹背后的革命历史、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展现百年大党团结带
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编 者
走在河南省兰考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泡桐树。正对着焦裕禄干部
学院大门,有一棵树格外引人注目,乡亲们叫它“焦桐”。这棵 1963 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
“小麻秆”,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每年春天都会绽开朵朵桐花。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从“泡桐”到“焦桐”,饱含兰考人民对焦裕
禄的怀念和感恩。在“焦桐”下,笔者见到年近八旬的“守树人”魏善民老人。他数十年
风雨无阻,到树下扫落叶、浇水。走进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抬头就能看到这样两句话:
“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把沙丘治
好”。当年,焦裕禄起草《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不准搞特殊化;身患癌症仍坚持
工作,藤椅被顶出大窟窿……焦裕禄以身作则、忘我奉献,把一切都献给了兰考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强调:“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
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
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
过时。”奋进新时代,焦裕禄精神从未离开。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当地驻村干部来到村民
家,育产业、促就业,掏心窝子帮助群众,“总有使不完的劲儿”。靠着接续奋斗,张庄
村从“风沙窝”变成了“金银铺”,村里的“幸福路”上店铺林立,越来越多的张庄人实
现“农民就地变工人,就业增收不离村”。
“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
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焦裕禄的朴实话语,展现
着公仆情怀和求实作风。为了治理“三害”,焦裕禄抽调 120 名干部、群众、技术员组成
调查队,跑了 120 多个大队,行程 5000 余里,跑出了第一手资料。正是向群众请教、同群
众商量,他基本掌握了内涝、风沙、盐碱的规律,探索出“翻淤压沙”“贴膏药”“扎
针”等土办法,以苦干实干把沙丘变成了沃野。如今,泡桐花开、麦田碧绿,兰考泡桐种
植面积近 10 万亩,“三害”土地变成丰收良田。兰考已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跻身小
麦、棉花、油料生产百强县。
“救灾树”变身“摇钱树”,泡桐奏出了致富曲。随着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兰考
泡桐带动板材加工和民族乐器制作,成了百姓增收的“绿色银行”。在“乐器村”徐场
村,通过将泡桐制成各类民族乐器,这个 100 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建成了年产值高达 1.2 亿
元的产业。现在,兰考的泡桐产业链已经带动 4 万多人就业。事实证明,乡村要振兴,因
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立足实际,坚持联农带农、惠农富农,产业的发展空间就能
不断延伸。
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焦桐”树下凝聚着前进的澎湃动能。沿着红色足
迹,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持续用心用情浇灌,兰考泡桐树一定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繁荣
发展之花。
07 成果受关注 创新迈大步
本报记者 喻思南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5 月 18 日 第 07 版)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持
续提升,刊发的一流学术成果越来越多,有力促进了学术交流,提升了科技话语权,增强
了科技界自立自强的信心。
首发原创成果,引领研究走向前沿
如何开发好新一代新冠病毒基因工程疫苗?今年 3 月,《国家科学评论(英文)》刊
发的一篇研究论文提出了思路。该研究提出了基于抗原、抗体结构的疫苗设计理念。业界
专家评价,该研究有望推动疫苗研发提档升级,让我国在新一代自主创新疫苗上走在世界
前列。
生命科学是国际研究的热点,《细胞研究》是我国在该领域的代表性刊物。近年来,
该期刊接连发表多篇重磅论文:去年 2 月,在全球首发了关于抑制新冠病毒药物筛选的工
作,获得国际极大关注,浏览量超过 120 万次;今年 1 月,发表了发现新冠病毒进入人体
细胞的新受体的研究,为开发新冠肺炎治疗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原创成果首发,是科技期刊影响力的重要体现。《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程磊介绍,
2018 年之前,国内科技期刊很难抢发到有如此关注度的论文,科研人员将文章投给《细胞
研究》,体现了对本土期刊的认可。去年 6 月,知名科学数据公司科睿唯安发布的报告显
示,《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达到 20.507,这是我国原创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
20。
在信息技术领域,去年 7 月,《科学通报(英文版)》发表了中科大团队的一项成
果。该成果首次在“神威·太湖之光”上实现了千万核超大规模并行计算。
在植物学领域,今年 2 月,《分子植物》发表的一篇论文,揭示了豆科物种的起源分
化、基因组多倍化以及根瘤菌固氮共生演化假说,为了解新生代物种多样性提供了重要视
角。
在地质学领域,今年 3 月,《地学前缘》发表论文,总结澄江动物群研究成果,初步
破解地球动物树如何起源成型,什么是寒武纪大爆发的本质内涵等科学难题。
“本土科技期刊做强后,有助于减少对外投稿时不必要的滞后,让国际同行更好、更
早看到我国科研人员的工作,扩大我们在科技界的声量。”程磊说。
聚焦产业难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聚氯乙烯(PVC)是世界最重要的工程塑料之一,我国是全球第一大 PVC 制造国。限
于资源禀赋,我国 90%的 PVC 都基于煤化工的乙炔法进行生产,其中氯化汞催化剂是目前
唯一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催化剂。虽然该催化剂经济高效,但热稳定性差、使用寿命短,存
在一定的隐患。
“找不到稳定的催化剂,产业根基就不牢固。”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李瑛说。她带领团
队攻关多年,研发出单层分散的催化剂体系,不仅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而且可用于放大生
产。
“研究快做出来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放在《催化学报》上发表。”李瑛回忆,
产业界人士也读得懂《催化学报》,论文发在上面,能加快新技术应用。据了解,目前国
内多家氯碱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团队研究产品。
我国煤矿生产普遍采用长壁开采 121 工法。针对这一工法的不足,今年 2 月,中科院
院士何满潮提出了一种开采新工法。该方法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和开放的安全性。相关
成果发表在《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是电机工程行业的专业期刊,也是产业界关注的学术标杆。近
年来,该期刊紧贴产业需求,策划组织一系列高质量文章。《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编辑部
主任李泽荣介绍,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行业急需了解相关研究动态。为
此,他们与多个期刊策划了“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能源电力关键技术”联合专栏,介绍
相关创新成果。
业界专家表示,在一些优势学科,我国部分研究领先全球,学界和业界渴求相关研究
进展。针对行业焦点,本土科技期刊组织文章,及时回应了产业界需求,更好服务国家战
略。未来,本土科技期刊还应继续提升品质,努力成为各自领域的旗舰期刊。
利用全球资源,扩大学术话语权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刊出专题,介绍“绿色化工软物质”。这组文章由
哈佛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戴维担任主编,汇聚了来自美国、荷兰、德国等国科
学家的思考。
“中国的工程科技水平逐步位居世界前列,工程领域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迫切需要
建设世界一流工程类综合学术期刊。”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执行主编陈建峰说,通
过《工程》向全世界发出声音,能够引领学科方向。
国际化理念支撑起国际化视野。《工程》国际编委比例达到 51%,刊发文章中一半以
上来自国际科研团队,每篇论文至少有 1 位来自国际学术同行的审稿意见。
当前,学科加速融合,新的研究需要新的交流阵地,我国一批新兴刊物应运而生。
2018 年 3 月,上海大学主办的《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创刊,这是全球首本专注电化
学能源领域的英文综述期刊,填补了该领域英文期刊的空白;2018 年,我国与英国科学家
共同担任主编,创办了《生物设计与制造》,这是国际上 3D 生物打印和制造领域的首本
科技期刊。
2020 年第四期的《电化学能源评论(英文)》,刊发了 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
坦利·惠廷厄姆的文章《高容量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挑战与发展》,在同行中引起较
大反响。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说,高起点创办本土科技期刊,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在
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还将提升国际影响力、提高学术话语权。
在聚集学术资源基础上,更多本土科技期刊承担起推动学术交流的工作。《纳米研究
(英文版)》组建网格化学学术研讨会。2020 年 12 月举行的一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 8
名著名科学家做分享,吸引参会人数上万人,观看人数达到 15 万人次。该刊物还设立了
纳米研究“新锐青年科学家奖”。
08 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本报记者 江 琳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5 月 17 日 第 06 版)
近年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把加强政治建设作为创建模范机关的起点和落脚点,为落实中
央关于基础教育重大部署、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努力呵护
2.3 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基础教育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千家万户福祉。作为基础教育业务主管部门,基础
教育司必须始终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待基础教育各项工作,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基础教育
司政治机关属性的内涵。支部学习中,司党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引导全司党员干部从基
础教育战略地位来强化政治使命,从基础教育办学方向来把握政治要求,从基础教育司的
职责定位来突出政治担当。
在基础教育司,专题党课这样开:视频连线基层中小学校长、教育管理人员和家长,
听他们提意见、谈看法。“我们感受到了基层群众对基础教育的热切期望和做好基础教育
工作沉甸甸的责任。”基础教育司党支部书记、司长吕玉刚说,“基础教育承担着‘为党
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努力把基
础教育办得更好。”
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破解“两张皮”,基础教育司党支部用模范机关创建引领
业务政治方向,在业务中贯穿模范机关创建政治要求。制定完善《重点工作督办办法》等
15 项支部工作管理制度;采取视频连线、集体联学、典型宣传等活动,并邀请教育系统人
民满意公务员集体作先进事迹报告,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模范机关创建,要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人民情怀,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
思想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2020 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针对广大
家长“延期开学后孩子学习怎么办”的问题,基础教育司全体党员放弃春节假期,加班加
点,仅用 12 天就筹备完成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电视“空中课堂”课程资源上
线准备工作,云平台 2 月 17 日正式开通,去年平台访问量达 24 亿人次,有效支撑了 1.8
亿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工作,服务了疫情防控大局。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控辍保学”则是实
现目标的重要任务。2020 年,基础教育司全力开展攻坚行动,严防因疫情造成新的辍学,
截至 2020 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 60 万人降至 682 人,其中
20 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2020 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5.2%,圆
满完成了“义务教育有保障”这项重大政治任务。
进一步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聚焦重点地区,基础教育司指导大班额最严重的 50 个
县“一县一案”制订完善工作方案,推动完成化解任务,截至 2020 年底,全国义务教育
大班额比例降至 1.16%,在 2019 年已提前一年完成基本消除大班额(控制在 5%以内)
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降低了大班额比例。
完成高中普及攻坚任务,2020 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1.2%,全国及各
省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均实现了达 90%以上的目标;加快推进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全
国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从 2019 年的 19.39%下降到 9.45%,下降了近 10 个百分点。
啃下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这块硬骨头,2.02 万所小区配套园全面完成整改,全国新增
普惠性学位 416 万个,有效破解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顺利完成特殊教育普及目标,“一人一案”做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安置,残疾儿童义
务教育入学率实现了 95%以上目标任务。
在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基础教育司党支部认真制定工作方案,着眼于学党史、悟
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扎实推进“以史润心、以史培根、以史鉴行”三大行动,开展了
丰富多彩的专题学习活动。同时,印发了中小学生作业管理、手机管理、睡眠管理等文
件,制定了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开展了预防校
园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
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