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
环 境
小说之环境
如果说小说中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
架,那么环境则是一个大的背景,就像传
统戏剧舞台上的布景一样,是人物活动的
场景。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
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
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
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
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高考指向:
近年来,高考对小说环境类题有如下
命题规律:
考查环境描写,一般是分析其特点,
鉴赏其技巧(手法),概括其作用,俗称“
一景三考”。
三考中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
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
点和作用相结合。
一、环境分类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 作用:
§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
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
或决定人物性格;
§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
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和文
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 ②渲染故事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
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
实性。
§ ③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
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
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
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 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
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
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
§ ⑤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
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
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
。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
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做是社会环境的暗
示。
§ 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
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
环境的认真考察。
§ ⑦、象征和暗示。
二、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作用
§ (1)、一般情况,环境描写处于开头部分,侧重于:
§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 ②自然环境(前后对比)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
风情;
§ ③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或生活片段作铺垫或依据。
§ (2)、环境描写处于中间部分,侧重于:
§ ①烘托与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 ③渲染故事氛围,与前面或结尾环境呼应或形成对照。
§ (3)环境处于结尾,侧重于:
§ ①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 ②表现生活特点;
§ ③表达或暗示小说主题;
§ ④与上文环境或生活故事形成照应,突出情感氛围。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简介
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或暗示社会环境; ③渲染气氛; ④为下
文的情节作铺垫
中间: ①渲染气氛; ②揭示人物心境,表现
人物性格; ③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
展。
结尾: ①照应开头;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
物形象; ④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⑤深化主题
。
旧课举例
《林黛玉进贾府 》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
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
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
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
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
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
,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
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
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①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贾府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
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
②林黛玉的性格特点:“细心、多虑与自尊”,
《故乡》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
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
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
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
悲凉起来了。”
①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
②烘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边城》
“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
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
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
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
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①人物心里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
②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
(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
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曹操煮酒论英雄》
《药》
结尾一段: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
,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
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
,铁铸一般站着。
①渲染出了坟场一种凄凉、死寂的氛围;
②以此来烘托夏四奶奶悲伤麻木的心情;
③同时也影射和批判当时社会民众的愚昧
和麻木。
三、题型分类
区分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与描写环境的特点。
§ 前者指环境( 景色)的特点,后者指表达艺
术。
§ 表达艺术可以参考散文阅读对景物形象描
写的思路与方法,首先从描写角度、表现
手法方面去分析,然后分析其中部分语言
的修辞手法。
§ 环境特点、环境描写技巧、环境描写作用
设问形式:
1、小说某处(画线处)的景物(环境)有
何特点?
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环境的(景物的、
人物生存空间的)的特点。
题型一.概括分析小说环境的特点
§ 解题步骤:
§ 1、分清环境类型
§ 2、找出对应语段
自然环境很好找到,社会环境不是那么
明确,需要关注:人物活动场所,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人的身份地位,语言交流内
容,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的时间
§ 3、全面概括,重新组合,注重把握整体
特色
§ 4、具体分析,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环境特点常用术语:生机盎然、宁静祥
和、清新明丽、轻松和谐、绚丽多彩、庄严肃静、
雄浑壮阔、萧条冷寂、低沉压抑、阴冷悲凉、凄
凉冷清……
§实战演练
§ 峡谷 阿城
§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
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
低。
§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
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
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
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
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
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
子,与石头们赛呆。
§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
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
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
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
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
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
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
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
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
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
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
,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
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
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
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
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
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
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
,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
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
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
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
去了。
§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
,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
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
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
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
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
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
到柜里。
§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
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
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
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
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
,放在桌上冒气。
§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
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
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
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
呆着。
§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
。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
。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
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
越小。
§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
声和布旗的响动。
§ 1.文章开头四段描写峡谷主要突出了它哪些特点?请
简要概括。(4分)
§ 【解题流程点拨】解答本题,要按照下面步骤进行:
§ 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思维方向→“峡谷”是分析
§ 的对象,“概括”是答案组织的要求。
§ 第二步:锁定区域,筛选信息→“开头四段”是筛选
§ 信息的范围,“山被直着劈开”“把大树唬得跑,一
§ 跤仰翻在那里”“石头生铁般锈着”等是概括特点的
§ 依据。
§ 第三步:整合信息,概括特点→要根据筛选出的信息,用两字
词语或四字词语概括其特征。
§ 答案:奇特;险要;寂静;荒凉。
(1)描写的技巧: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虚”指作者想象
和联想)、
正侧描写、细节描写、
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地刻画)
白描(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精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
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
题型二.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方法
(2)从修辞角度看:借助比喻、拟人、夸张
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题型二.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方法
(3)从写景角度看:①感觉角度——视觉、
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味等角度对
景物进行具体细致地描写);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
仰视、平视,等等;
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
高到低(或由低到高)。
设问形式:
§ 1、小说是如何描写某处的(画线处的
)景物(环境)的?
§ 2、请对小说某处的(画线处的)景物
(环境)描写作简要赏析。
§ 解题步骤:
§ 1、指出环境描写的具体手法;
§ 2、概述环境特点。
§ 3、结合文本展开分析。
§ 细描 白描
§ A、细描: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描绘、刻
画,像工笔画一样,纤毫毕肖。细描可以用来记人
、记事、写景、状物等。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
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
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
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荷塘月色》
§ B、“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
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
明生动的形象。
§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
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
§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
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相翠,
观之不已。
——《三国演义》
§ 评:好美的一句话哦!虽然用词平凡、朴
素,却给人感觉很舒服,能让人像似真的体会
到了那种悠闲的感觉,而且寥寥几字,就勾画
出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自然景画面。可以知道图
中有秀雅的山,澄清的水,平坦的地,茂盛的
林,面貌一新。还动静结合,有猿鹤鸣叫,确
实很让人回味难忘,是理想中的住境。叫人观
之感叹不已!
——梁彩霞
§ (1)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
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
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
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
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
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
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
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
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 (2)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
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手法
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
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
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
了事态的发展。
§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
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
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
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
我初进宫的那一天,是个非
常晴朗的日子。乾元十二年农
历八月二十,黄道吉日。站在
紫禁城空旷的院落里可以看见
无比晴好的天空,蓝澄澄的如
一汪碧玉,没有一丝云彩,偶
尔有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鸿
雁高飞,据说这是一个非常好
的预兆。
毓祥门外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无数专送秀女的马车,所有的人都
鸦雀无声,保持异常的沉默。我和来自各地的秀女站在一起,黑压
压一群人,端的是绿肥红瘦,嫩脸修蛾,脂粉香扑鼻。很少有人说
话,只专心照看自己的脂粉衣裳是否周全,或是好奇地偷眼观察近
旁的秀女。
选秀是每个官家少女的命运,每三年一选,经过层层选拔,将
才貌双全的未婚女子选入皇宫,充实后庭。……
——《后宫·甄嬛传》
请简析第一段自然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
1、手法:运用比喻、白描等手法,如“无比晴
好的天空,蓝澄澄的如一汪碧玉,没有一丝云
彩,偶尔有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等句,勾勒
出一幅纯净明丽,清新旷远的画面,渲染静谧
悠远的氛围。
2、作用:烘
托人物心理,
突出此时甄嬛
天真活泼、纯
净烂漫的性格
特点。
§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 作者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
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
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
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
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
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
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
§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
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
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
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
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 虚实结合
§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
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
前视听之景。
§ 如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李
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
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
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
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
的。
§ 衬托(正衬、反衬)
§ 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
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
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
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
报春的特征。
§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四万
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
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
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
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
凉的心情。
§ 点面结合
§ 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的详
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
概括描写。点面结合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
结合。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色彩渲染
§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
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
反衬思归的感伤。
§ 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
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
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
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
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 修辞
§ 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
法,可以有效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看:
§ (1)蜘蛛也惜春归去,网住残红不放飞。
§ 以“残红”代落花,鲜明生动;用拟人手法
,生动地表达出惜春之情。
§ (2)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 用对偶,有音乐之美;用拟人,不仅表现出
环境的优美、幽静,而且渲染了一种让人心旷神
怡的浓郁的书卷气。
§
§ (3)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
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 用博喻刻画白妞的眼睛:“秋水”见其清澈纯净
,“寒星”见其晶莹明亮,“宝珠”见其圆润光泽,
“水银”见其黑白分明、水灵生动。这双眼睛真是顾
盼传情,美丽动人。
§ (4)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
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
声,方不虚此生耳。(张潮《幽梦影》)
§ 运用排比,列举一连串悦耳之声,令人浮想联翩
,心旌摇荡。
§ 多个角度结合:
(1)观察角度
§ 苏轼在《题西林壁》诗中写道:“横看
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同一景物,观
察点不同,获得的印象就不一样。同是庐山
,由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观察
角度,呈现的景物姿态以及给人的感受也不
同。
§ (2)感觉角度
§ 可以从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觉
去描写,将景物真切再现,富有立体感,做
到绘形绘声又绘色,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
妙。
§ 如《荷塘月色》描写月色下的荷花时,
从视觉上看到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
打着朵儿的……”,从嗅觉上“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这里尤其是最后一句还用上了“通
感”的修辞,让这个句子有着独特的韵味。
§ 写景顺序
§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
内外、远近,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
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
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 苏轼的《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
、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 (2)感觉角度
§ 可以从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觉
去描写,将景物真切再现,富有立体感,做
到绘形绘声又绘色,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
妙。
§ 如《荷塘月色》描写月色下的荷花时,
从视觉上看到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
打着朵儿的……”,从嗅觉上“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这里尤其是最后一句还用上了“通
感”的修辞,让这个句子有着独特的韵味。
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的从
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江畔一排数十
株乌柏树,叶子似火烧般红,正是八月天时。
村前村后的野草刚起始变黄,一抹斜阳映照之
下,更增了几分萧索。两株大松树下围着一堆
村民,男男女女和十几个小孩,正自聚精会神
的听着一个瘦削的老者说话。那说话人五十来
岁年纪,一件青布长袍早洗得褪成了蓝灰色。
只听他两片梨花木板碰了几下,左手中竹棒在
一面小羯鼓上敲起得得连声。唱道:“小桃无
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
向来一一是人家。” … …
——《射雕英雄传》金庸
请赏析文段中景色描写的语段,指出手法及作用。(4分)
运用了比喻、白描等手法,“叶子似火般红”,“野草变黄”,
勾勒出初秋季节特征,渲染氛围,营造一种萧索、苍凉的气氛。
第一次:“天色愈阴暗了,下午
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
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
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
糟。”
第二次:“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
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
更加感到沉寂。”
第三次:“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
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整个鲁镇。”
(比喻)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拟人手法,感官描写:视觉、听觉)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
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
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
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
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
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
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
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药》鲁迅)
白描
……我不知道在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
但给我讲这个故事的人和他的妻子当时就在前一
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去吸烟处吸烟。他边吸着
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的时间啊?”随后
他向车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
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大片
草原,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
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
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
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2011年浙江卷《第9车厢》)
【答案示例】
①运用白描手法,“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
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人物心理,突出了人物的孤独、无助的心
情。
③衬托故事情节,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
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
了对照。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5分)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
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
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
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灰色峰顶,
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
老人周围形成了一派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
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
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
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
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
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
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
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乌米》 〔苏联〕阿•马•高尔基
【答案示例】
手法:①运用衬托(以动写静)手法;
②“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
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灰色峰顶,
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由近及远,分
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的写景手法。
作用:①渲染小说氛围,突出肃穆静谧的气氛;
②衬托人物形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
③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暗示人物的命运。
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
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
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
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
听听。
§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
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
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
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
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
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
。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
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
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
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
。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
,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
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
,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
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
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
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
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
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
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
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
,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
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
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
,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
”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
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
”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
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
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
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
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
”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
那块石碑去了。
§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
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
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
,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
,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
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
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
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
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
§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
,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
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
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
作想。
§ 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
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
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苹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
,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
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
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
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
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
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
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
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
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
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
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
轻松多了。
§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
。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
§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
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
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
,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 1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
简要分析。(6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答案】
§ 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
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的心理感受,暗
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试题解析】要概括景物特点,关键在于看描写什么景物对
象或其哪个一侧面,其次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特别注意
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归纳。文中画线句中,那山是春时的
;那春阳是暖融融的;那枯草是冒出青青的芽子的;并且那
芽子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张力的。所以这些景物共同的特征
是有生机,有活力,生机盎然。
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心理
作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面。
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该景为下面罗永才心理变化提供动
力,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对情节发展
起推动作用。对人物的作用是一方面烘托了罗永才此时的颇
不宁静的心理,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有所启发
,对罗永才后来的心理转化起关键作用。对主题方面的作用
主要暗示了生命有厚味,生活有春意;人要达观的看待世事
,要乐观地看待生活。
题型三.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 解答环境作用类题“两个大角
度”“四个小方面”
§ 1、环境方面(环境本身)
§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 B、渲染了……气氛,奠定了……基调
§ C、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
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一、自然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药》——鲁迅
§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
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
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
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
弥满了青白的光。
§ 作用:
§ A、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为后文买“人
血馒头”埋下时间伏笔。
§ B、 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
: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
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渲染……气氛
)
——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
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
晨空里了。
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
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
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
怡的美感。
(浙江卷《乌米》)
§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
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
前面,
§ 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
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
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
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
般站着。
§ 分析: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
,“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
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
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
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 作用: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渲
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渲染故事气氛)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 林冲自到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
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
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
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
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老军自和
差拨回营里来。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
就坐上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
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
,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 作用:
§ A、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
、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
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 B、暗示情节,推动发展。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
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
——渲染了肃穆的气氛,烘托
人们沉重的心情,也能看出总
理是多么的受人爱戴。;
§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
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
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
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花淀》
§ 作用:这段文字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
点,而且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
溢的环境中展开;不仅如此,对荷花的形象传神
、充满寓意的描写,还在暗示着白洋淀妇女的成
长前途——粉色的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
哨兵,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
的战士。(暗示社会环境)
§ 暴风雪在飞扬着……一九四三年的海莱山区,颤
栗在凛冽的寒冬里。
§ 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
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
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
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
、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的驯顺的奴隶
,它可以任意地蹂躏他们,毁灭他们……
§ 作用:这些景物描写,暗示了时代背景,借暴风雪
肆虐,反映了海莱山区白色恐怖的残酷。黄淑英为收
藏保护党员登记表而从容就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
的社会环境里。(暗示社会环境)
《党员登记表》——峻青
§ 沉默、寂静。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
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听得见沟底下水在冰
下流动的丁冬声,听得见不远处狗子们为争吃
死尸的咆哮声,也听得见四面村落里雄鸡报晓
的喔喔声。(刑场环境)
§ 作用:黎明前的黑夜,寒风的沙沙声和狗子的
咆哮声象征着罪恶势力的挣扎,而冰下流水的
丁冬声和雄鸡的报晓声,则预示着春天和黎明
的到来。(暗示社会环境)
§ 2、人物方面
§ A、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
物心境。
§ B、暗示命运。
§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
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
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
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
同的自然环境,用以烘托人物,以记录其种种
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 峻青的《党员登记表》,有一段文字是写黄
淑英走向刑场时黎明前山野的景色和人物的感受
的:“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大地
是一片寂静。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
气,抬起头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
,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啊!妈
妈,天晴啦!”
§ 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黄淑
英此刻是走向刑场,而她感受到黎明前的雪野是
一个粉妆的世界,因为她正是为这无限美好的江
山而献身;她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无比坚定。
§ 《我的叔叔于勒》中“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
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是菲利普一家人
出发到哲赛岛旅行时的自然环境描写。
§ 见到落魄的于勒后,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
处仿佛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两处自
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v 分析:以上两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或人
物心情、感情)。
v 以上自然环境描写的景色从明丽到阴郁,正烘托
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在见到于勒之前轻松、欢快的
心情,见到落魄的于勒后沮丧、沉重的两种迥然不
同的心境,从而突出了他们虚伪、冷酷、自私的性
格特征。
§ 《荷花淀》开头有一段文字:“月亮升起
来了,院子里凉爽的很,干净的很。白天破好
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 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洁净
又温馨的自然环境。有力地烘托了水生嫂的
形象:美丽、勤快、利落、善良。
§ 鲁迅《药》中写华老栓去为儿子买药,有
这样一段:“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
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
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
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 揭示人物心境:马上就能买到人血馒头了
,儿子的病也就能够得到根治了,如此,华老
栓心里怎不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呢?
《驿路梨花处处开》中有一段描写梨花的景物
描写,“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
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
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
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
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我们正在劳动,突
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那哈
尼姑娘从梨花中走来。
这里借助梨花烘托哈尼姑
娘的心灵美。
§ 3、情节方面
§ A、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
§ B、为后文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 C、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风雪的描写
,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
”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风雪的变化不断
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
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
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
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
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
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
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
现了质的飞跃。
《智取生辰冈》
§ (1)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
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
§ (2)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
不可当。
§ (3)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
§ (4)那十一个厢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
§ 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可以烘托气氛,同时
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
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吴用的
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实现,说明就天时而言,
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力描
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 4、主题方面
§ 揭示(深化、升华)主题
§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
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
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
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
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
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 作用: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
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
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
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
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
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
的主题。(深化作品主题)
§ 《骆驼祥子》“在午后一点的时候,他又拉上个
买卖。这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又赶上这一夏里最热
的一天。”“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
,露出一大片血似的。……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
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
……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
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
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
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
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 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
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
悲惨的主题。
§ 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还能孕
育人的气质,涵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
成的原因,进而深化小说的主题。
小扇轻摇的时光
§ [解析]这是一题两问,第一问,考查“表现技巧”,
第二问考查“作用”。回答“景物描写”的作用,一
定不要漏掉“渲染了……,烘托了……”这两个阅读
术语,再结合上下文“我与母亲很清闲地在纳凉”,
结合中心背景“农村夜晚生活的恬静”,我们可以组
织答案为:
§ 画线部分是景物描写(表现技巧);交代了(阅读
术语)人物活动的场景(结合上下文),渲染了
(阅读术语)农村夏夜安适的气氛(结合中心背
景),烘托出(阅读术语)“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结合上下文)。
§(2011·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题目。
晚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
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
他,嘲笑他,鄙视他……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
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
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
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
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
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
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
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
不停地数落他,
§ 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
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
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
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
了一个女儿。
§ 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
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
治疗……
§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
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
重要!
§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
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
也得一大笔钱哪!
§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
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
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
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
可怜的补偿金。
§ 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
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
贫困线之下。
§ 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
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
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
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
§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
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
,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
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把目光移到了别处
。
§ 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
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
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
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
,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
§ 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
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
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
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
地骂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
似的!”
§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
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
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
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
§ 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
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
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
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
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和装饰链在阳
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
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
§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
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
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
。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
,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
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
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
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
去。
§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
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
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
§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
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
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
得自如了。
§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
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
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
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选自《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2期,有删改)
§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4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要考虑此处景物描写与全文的关系及景物
描写的作用。描写了秋天的景物,自然想到题目
“晚秋”,景物特点是萧瑟的,可以联想到后文
瓦萨卡的处境、心情,以及小说渲染的气氛。刻
画人物心理、渲染气氛等是景物描写的作用。
§ 答案:(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
照应标题(或渲染气氛)。
§ 木笛
§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有一名木
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
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
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
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 终试在艺术学校阶梯教室。
§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
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
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
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
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
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
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
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
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
,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
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
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
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
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
《四小天鹅舞》。
§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
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
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话
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 主考官们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
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是12月13
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答:"南
京大屠杀纪念日。"
§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
天是什么考试吗?"
§ 朱丹答:"没有忘记。"
§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
当懂得珍惜。"
§ 朱丹答:"请原谅……"
§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决而
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听到这句话,朱丹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
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
绒套,转过身,走了。
§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着雪片又超越
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
§ 朱丹不知不觉地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
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
§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光萌动,像蓓蕾
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 走近一看,竟然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
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
。
§ 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
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
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
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
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
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
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
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
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
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
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
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也一身雪
白,手中也擎着一根燃烧的红烛。
§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
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
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
正式录取了。"
§ 朱丹问:"为什么?"
§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
,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
着木笛。
§ 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
一种悲壮的气氛,
§ ②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
的美好心灵,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
白无瑕。
菊 花 [美]约翰·斯坦贝克
§ ① 萨利纳斯山谷笼罩在浓厚的、灰色绒布般的冬雾
之中,上与天空下与世界完全隔绝了。浓雾像扣在周围
山巅上的锅盖,把偌大一个山谷变成严丝合缝的一只铁
锅。萨利纳斯河这边的山坡上有个农场,残存着庄稼茬
的黄色田垄浴在薄薄的、冷冷的阳光中;但在这十二月
份,阳光是射不到谷底的。
§ ② 河这边,亨利·埃伦家位于丘陵上的农场里已经
没什么活计了。爱丽莎·埃伦正在山坡的花园里干活。
她三十五岁,脸庞瘦俏并透着坚毅,一双眼睛清澈如水
。她头上戴着一顶男式的黑帽子,拉得很低,直到她的
眼睛。她这会儿正用一把锋利的小剪子剪掉去年残留的
菊茎,与她那充沛的精力相比,菊茎显得纤细柔弱、太
不堪一击了。她的丈夫亨利正在篱笆外面和人谈着什么
,她很好奇,又觉得有点无聊,瞧了一会,又接着干自
己的活。
§ ③ “又侍弄你的花儿啦,”亨利说,“它们今年长
势好啊。嗨,对了,今年卖出的30头小公牛,成交的价
钱和我要的差不多。”
§ ④ 听到丈夫搭话,爱丽莎直起身,顺手把那只手套
又戴上:“对,今年长势会很好。”不管是言语中还是
脸上,她都洋溢着得意。
§ ⑤ “的确有点本事,”亨利说,“真希望你去侍弄
果园,也结出那么大的苹果来。”
§ ⑥ 爱丽莎目光锐利地望着他。“也许我能,我确实
有一套本事。”
§ ⑦ 这时,从公路那边传来了车轮的吱嘎声和马蹄的
声响。一个男人赶着大篷车走来,对她说:“我是补锅
磨刀的,我一天没找到活干,今晚多半吃不上晚饭了。
”
§ ⑧ “对不起,”她急躁地说,“我没东西让你修。
”
§ ⑨ 他的目光离开她的脸落在地上,四处张望,
最后看见她刚刚修整过的花床。“这是些什么花?菊
花吗?公路那边的一个太太要我替她讨些良种菊花
……”
§ ⑩ 爱丽莎听到这句话,十分兴奋,她立刻在花
床边的土地上跪下,手套也忘了带,直接用手指挖出
一些沙土,捧进花盆里,然后捏起她刚才掘起的菊苗
。强有力的手指把菊苗栽进沙土里,用指关节把菊苗
周围的松土捣实。她朝他递过花盆,轻轻地放到他的
怀里。又来到后院破罐头堆里扒出两只变了形的平底
铝锅,交给他。
§ ⑪锅很快修好了。爱丽莎从屋里拿来五角硬币放
在他手心上。“说不定有一天我也要出去,我也会磨
剪刀、敲平锅底,我可以让你相信这些事女人也能做
。”她高声说。
§ (12) 爱丽莎站在铁丝网前注视着缓缓离去驶向
城里的篷车,她的唇动了几下,无声地说:“再见—
—再见!”接着她低语道,“那边真亮,那儿有发光
的东西!”低语声把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她甩了甩头
,使自己清醒过来,然后朝四周看看是否有人听见。
§ (13) 回到屋里,爱丽莎仔细地梳好头发,画了
眉,涂上口红,穿上最漂亮的衣裙,在家里等亨利带
她去城里看电影、下馆子。亨利回来后,匆匆拾掇,
抬头看到爱丽莎后,一下子站住,盯着她看,“嘿嘿
,爱丽莎,你真漂亮!”爱丽莎自豪地说:“我的确
身强力壮,以前我从没发现自己这么身强力壮!”
§ (14) 那辆双人敞篷小汽车颠簸在沿河边,奔向
城里。不一会,爱丽莎看见路前方远处有一个小黑点
,她知道那是什么。他只带走了花盆,扔掉了她精心
挑选的菊苗。
§ (15) 汽车转了一个弯,她看见篷车就在前
面了。为了使汽车走过时不看见那篷车和牲口
,她把整个身子扭过去,转向她的丈夫。她把
大衣领子竖起来,为的是不让他看见她正像老
妇人那样——虚弱地哀哀哭泣。
§ (16) 刹那间,汽车驶过去了,一切都结束
了。她没有回头。
§ (选自《人与鼠》,上海译文出版社,张澍智
译,有删改)
§ 小说开头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分析第一段的环境描
写,抓住主要景物:①“浓雾”,浓雾笼罩,使山谷完全隔
离,体现了封闭的特点;②“阳光”,阳光是“薄薄的、冷
冷的”,且“射不到谷底”,体现阴冷、毫无生机的特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烘托人物形象
,推动故事情节,暗示作品主题等,这里压抑的环境渲染了
阴沉郁闷的气氛,暗示了现实的压抑,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
了铺垫。
§ 答:封闭冷寂、毫无生机;(2分)渲染阴沉郁闷的
氛围;(1分)暗示现实令人感到压抑;(1分)为后文
写爱丽莎向往自由、渴望走出农场做铺垫。(2分)
一、自然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 1、环境方面(环境本身)
§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 B、渲染了……气氛,奠定了……基调
§ C、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
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 2、人物方面
§ A、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
示人物心境。
§ B、暗示命运。
§ 3、情节方面
§ A、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
§ B、为后文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 C、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 4、主题方面
§ 揭示(深化、升华)主题
§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
环境描写,两者的作用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
之处。社会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
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
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
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
,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
,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以
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高尔基将它比作是风俗
画。我们打开小说这半亩方塘,常常会欣赏到
社会环境这天光云影,徘徊其间,摇曳多姿。
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一、环境方面(环境本身)
§ 1、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
§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从而增强故
事的真实性
§ 在小说的开头,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
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例如课文
《曹操献刀》(《三国演义》选段)的开头,写司徒王
允以过生日为名,把众位官员约邀到家中,忽然掩面
大哭:
§ 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
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帝
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
手。
§ 这段话,是借王允之口,向读者传达了,曹操献
刀这段故事的时代背景: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留
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引得朝野震怒。乱世出英
雄,为曹操的出场提供了社会环境。
§ 《吴老太爷进城》(《子夜》选段)开头,有这样一段描写:
§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
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
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
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
,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
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
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
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
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
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
里灌满了轰,轰,轰!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 这段社会环境描写,借吴老太爷的所见所闻,交代了故事的
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与纽约一样,既是天堂也
是地狱。吴老太爷却觉得自己被送到了魔窟,上海在他看来满
街是怪兽。
《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
《变色龙》中开头的环境描写句子“警官奥楚美
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
的广场。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连人影也没
有。小铺和酒店敞开大门,无精打采地面对着上帝
创造的这个世界,像是一张张饥饿的嘴巴。店门附
近连一个乞丐都没有。”分析其作用。
分析:这一开篇的社会环境描写是压抑的社会
环境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
写照,交代了狗咬人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四周沉
静,广场无人,商店和饭店无人,反映了沙皇统治下
俄国社会经济萧条的现实。
§ 二、人物方面
§ 1、交代人物身份(地位),为人物性
格的形成,提供环境依据。
§ 2、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突出特
点
§ 3、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 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 如课文《做客》(《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
段描写:现在没办法拒绝了,少平只好跟着润叶姐起
身了。他一路上跟着,和润叶姐进了县革委会的大门
。进了大门后,他两只眼睛紧张地扫视着这个神圣的
地方。县革委会一层层窑洞沿着一个个斜坡一行行排
上去,最上面蹲着一座大礼堂,给人一种非常壮观的
景象。在晚上,要是所有的窑洞都亮起灯火,简直就
象一座宏伟的大厦。
§ 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孙少平
跟润叶进到县革委会,两只眼睛紧张地扫视着这个神
圣的地方,县革委会,像一座宏伟的大厦,非常壮观
,这段描写烘托了少平的身份——农家子弟,未见过
世面的,其特征性格是腼腆、拘谨的。
§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
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
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
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
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
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
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
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
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
,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
,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
§ 鲁四老爷信奉儒家思想——封建社会
的统治思想,是统治者阵营中的一员,有
权维护这个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对那些
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行为作出裁决。可见,
对鲁四老爷书房的布置不仅别出心裁,而
且意味深长。书房的陈设反映了书房主人
的志趣修养、思想观念,是解读人物内心
世界的一把钥匙。在《祝福》中,对鲁四
老爷尽管着墨不多,但看了他的书房,再
联系他对祥林嫂的态度,一个旧礼教的化
身和假道学先生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三、主题方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方面(环境本身)
1、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二、人物方面
1、交代人物身份,为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环境依据。
2、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
3、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三、主题方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
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
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
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
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
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
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
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
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
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
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
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
坛井的陈皮匠。
§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
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
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
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
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
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
,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
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
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
正宗的土著。
§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
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
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
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
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
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
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
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
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
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
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
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
,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
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
§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
。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
。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
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
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
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
〉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
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
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
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
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
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
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
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
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
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
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
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
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
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 ⑬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
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
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
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
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
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 15.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
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
分)
§ 【试题解析】理解文段要抓住“古城”的建筑,“古
城”的人,即是古城的文化。环境的作用在题干中很
明确——指向人物,为主要人物成长的提供了环境。
§ 【试题答案】(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
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蘊。(2)为陈皮匠
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 广陵散 宗利华
§ 那时,聂政坐在一个酒肆里,面如止水。秋日的
风已露出了峥嵘气象,吹得檐角枯草,咝咝作响。聂
政的目光掷向窗外,有一稀稀落落的丧葬队伍缓缓走
过,灰黄纸片散乱了黄昏的半个天空。那队伍寂静而
行,竟不闻半丝泣声!
§ 看来,又有一个人,像父亲一样,被暴君害死了
。聂政眼里,有恶恶的光一闪而过。
§ 该去了。聂政抹一把脸,左手将腰间的短剑一捏
,凛凛地出了酒肆。
§ 风舞得正邪。
§ 次日黄昏。修建宫殿的工地。
§ 和聂政目光不经意地一撞,国君韩哀侯就明白了
,这群匠人里头,有个人是来取他性命的。他不动声
色,转身就走。聂政手里瞬时已多了一剑,脚步也迅
疾跃起。哪料韩王早有防备,躲得自是恰到好处。聂
政再出手,已然迟了。卫士水般围拢过来!聂政趁势
翻墙而逃!在父亲坟前,聂政跪了整整一夜。
§ 现在,他需要藏匿了。他的画像,已挂在了韩国
的角角落落。
§ 三年后的一天,一个消瘦的身影出现在韩国的街
市上。那身影正踽踽前行,面前忽地就多了一个女人
,一个男孩。那人浑身悄然一震!
§ “你,像极了一个人。”女人盯了他道。“谁?
”那人的声音嘶哑、冷漠。“我的丈夫。我足足三年
没见到他了。你浑身上下,有一个地方非常像他。”
§ 那人腮边的肌肉一抖。“哪儿?”
§ “牙齿。”
§ 那人仰天大笑,“你这女人,莫不是疯了?”说
完,直直地过去了。
§ 眼角,却兀自有了泪。
§ 转眼,又是三年。
§ 这一天,韩国都城城楼下,蓦地就多了一个盘膝
而坐的黑面男子。面前横摆一张满身断纹的古琴。此
人轻挽双手,在那古琴上抚出第一个音符时,众人便
止了手头活儿,齐齐地扭头来瞧。再听,愈加不同凡
响了,时而清虚淡远,时而酣畅淋漓,时而冰泉凝咽
,时而深沉凝重。人愈来愈多,静静围拢过来。路侧
,立了数匹骡马,竟高昂其首,寂然无声。不久,琴
音把韩王的属下给吸引来了。
§ 国君韩哀侯的寿诞到了。宴上需要这么一位抚琴
高手。
§ 再打量那弹琴者,实在太丑陋了。脸似锅底,发
如乱麻。张嘴一笑,那里面竟一颗牙齿也寻不见。一
开口,噪音竟像破锣一般怪异。
§ 众人皆感叹,奇人自有异相啊!
§ 就这样进了宫。
§ 韩王寿诞宴上,男子施了浑身解数奏琴。把韩王
及周围卫士听得如痴如醉。琴音突然陡地一转,瞬时
激昂起来。众人闭目去听,竟在那里面听出了战马嘶
嘶,铁蹄踏踏,兵车喋喋。琴音愈走愈急,似乎是两
军对垒,厮杀开来。众人心旌慌乱,却又欲罢不能。
§ 猛地一下,琴音戛然而止,随之一声惊呼!
§ 细瞧,韩王胸前竟早就被刺入一剑!
§ 韩王双手抓着剑柄,拼着最后气力问,你是谁?
为何要杀我?
§ 男子哈哈大笑。我是谁,已不重要了。如果说六
年前我杀你,是为了替父报仇,现在,我则是替天行
道!
§ 男子说罢,抽出韩王腹中之剑,往脖子上只一横
,鲜血四下崩溅开来!次日,男子尸体和那柄剑一起
被挂在了城楼下。旁边有一白纸,上书“知此人是谁
者,赏金千两”。
§ 数日后,有一老妇跌跌撞撞而来,立住,号啕大
哭。“儿啊!虽说你变得面目全非,但我只需看这剑
一眼,就知道是你。你,终是为你爹报仇啦!”
§ 说罢,取剑过来,笑道,“没想到,咱一家三口
,都死于这柄剑身上。”旁边有人待要阻拦,那剑已
直直地刺入老妇胸膛了!
§ 日光毒毒地照着火火的大地。
§ 很远很远处,静静地,站了一个女人,一个男孩
。女人默默地弯了腰,悄悄道:“孩子,你不是想知
道你爹的模样吗?瞧,挂在上面的那个就是。三年前
,咱娘俩见到的那个人也是他啊!而且,我现在可以
告诉你了,你爹的名字,叫聂政。”
§ “为什么爹要那样做?”
§ “当年,暴君要你爷爷为他铸剑,你爷爷铸成后
怕他滥杀无辜,并没有交给他。他把你爷爷杀死了。
”女人已是泪眼朦胧!
§ “那,我该找谁报仇?”男孩抬了头问。
§ 女人缓缓地直起身子。女人无法回答。
§ 据说,聂政抚过的那张古琴,后来为一方士所猎
,遂创制了千古名曲——《广陵散》。
§ 4.小说第一段所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它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答案 环境特点:凄冷肃杀,沉闷压抑。
§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②渲染了沉闷
、压抑、死寂的气氛,③烘托了聂政冷峻的形
象,④推动情节发展。(答出三点,意思对即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