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角度四:
标题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小说标题的含义的答题方法
2、 掌握小说标题的作用的答题方法
3、 能够规范答题
1 .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战争》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
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
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2. (2010全国新课标卷)《保护人》 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
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
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3.(2011山东卷)《 审丑》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4. (2012年辽宁卷)《最后的黄豆》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
何在?(6分)
高考真题展示(你要知道试卷中怎么出题来考你)
1.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2.把标题“××”改为“××”,你认为是否合适,谈谈你的观
点和理由;
3. “××”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
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
的观点作分析。
4. .“××”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理解。
一、小说标题常见命题形式:
小说的标题的类型
分析标题作用题解题指导
题型一:小说标题的含义
明含义
小说的标题含义
表面义 深层义
指代义
比喻义
象征义
双关义
双关义
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
喻或象征意义。
《变色龙》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
善于变色的蜥蜴
见风使舵的沙皇警察
解析:变色龙是蜥蜴类的一种,能随时改变皮肤的颜色,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联系课文
内容,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态度发
生五次变化,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
因此,文题的含义其实是指像奥楚蔑洛夫这样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沙
皇警察。(结合主旨)
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爸爸的花儿落了》
夹竹桃凋谢
父亲去世,也预示我长大了
解析:文题一语双关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
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结合文末主旨句揣摩标题深意,“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
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因此文题也暗含着另一
层含义:我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
了。
小结: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的方法
(一) 联系表层含义
(二) 体会深层含义
(三) 联系全文内容
(四) 结合文章主旨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
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
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
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
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
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
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
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一种美味 巩高峰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
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
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
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
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
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
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
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
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
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
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
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
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
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
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
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
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
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
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
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
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
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
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
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
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
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
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
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
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
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
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
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
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
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
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
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
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
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
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
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
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解答此类题,要从两个角度进行
考虑,即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标题的表层含义一般指标
题的字面意思,联系全文可知此处指的是鱼汤的美味。标题的深
层含义则是指标题的比喻义、指代义、象征义、双关义等。要答
出这方面的含义需要看标题中是否运用了艺术手法,同时联系小
说的主旨进行分析。
(1)小说以“一种美味”为题,有何含义?请简述。
理解标题的含义,既要指出标题的表层含义,还要分析其深层含义。
解析:
①标题“一种美味”的表层含义是指美味的鱼汤;(1分)
②深层含义则是指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抓来的一条大
鱼让家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2分)
答案:
(1)小说以“一种美味”为题,有何含义?请简述。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
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
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
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
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
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
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
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
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
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
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
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
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
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
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
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
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
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德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
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
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
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
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
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
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
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
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
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
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晬上几点
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
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
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
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
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
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
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
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
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
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
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本题考查标题的寓意。寓意可从标题的浅层含义和深层
含义两方面入手,即从锄的本义、指代义、象征义、比喻
义以及语境义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癖
住在紫来桥边上的陶先生,出门总是干净的长衫,黑色礼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架
在鼻梁上的一副金丝眼镜。 起初,小城人对陶先生这身装扮很好奇。后来才知道,
陶先生留过洋,在东门街开了这家西医诊所,名号曰“济仁堂”。
陶先生医术如何高明,知道的人并不多。但陶先生有洁癖,却是人人皆知。
他家的碗筷,隔几天就得用开水煮一遍;被褥呢,也得隔三差五就在烈日
下暴晒;给人看病,嘴上也总是蒙块白布片儿。
有年冬天,大家都聚在街上的“龙眠茶馆”喝茶聊天。却听见有人一声
连着一声咳嗽,一路捂着心头,往“济仁堂”走去。却见那陶先生早已立在
堂外,嘴上蒙着块白布片儿,手上还举着一个,一言不发向那人走去,就要
把白布片儿往那人嘴上蒙。那人骇了一跳,更加猛烈地咳嗽起来,边摆手边
往后退:“陶,陶,陶医生,咳咳,你想,咳,干啥?”陶先生从白布片儿
里传来低沉的声音:“这是口罩,快戴上!”那人一看身后,喝茶的全出来
看稀奇了,觉得当众受了奚落,急了:“陶医生,你这,啥意思?我不就是,
咳咳,咳嗽吗?我,咳咳,不看了!”人们又看到陶先生的怪模样,不由一
片哄笑。
从此,小城里的人都觉得陶先生行为怪异,不好接近。紫来桥边上的中医
刘先生那里,却是人来人往,谈笑风生。
这几天,东门街上来了个老头,头发蓬乱,衣衫全破成了布条条,老远就
闻到了臭味。老头倒也安静,就靠在街边的一堵破墙边,面前放一破碗。偶
尔有人经过,就“咣啷”一声丢下个铜子儿。 ……这天,老头突然“轰”地一声,
倒在街面上,张着大嘴,双目无神,呼吸不得!周围有不少人,却都是干着
急没办法!
恰好,陶先生穿着长衫,戴着新礼帽,匆匆路过。一抬眼,陶先生快步上
前,分开人群,蹲下身子,伸出白净净的手,用拇指指甲在老头人中穴上用
力掐下去。接着又张开左手,按住老人心口,右手握拳,敲打左手背,如此
敲了几十下,老人仍无好转。
人们都屏息紧张地看着,陶先生白净的脸上也冒起了热汗。突然,陶先生
左手捏住老人的鼻子,右手掰开老人的嘴,接着一弯腰,嘴对着老人露出黄
牙的嘴,送了一口气。看见这一幕,大家都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看
病都让人戴布片儿的陶先生,怎么会这样?他不是有洁癖么?
如此几下送气吸气,老人渐渐呼吸顺畅,两眼也回了神。陶先生往人群
里瞄了一眼,时“龙眠茶馆”的吴掌柜道:“吴老板,麻烦送碗茶来!”吴
掌柜一拍脑袋,“哎!”待吴掌柜亲自端来一碗“桐城小花”,喂老人喝下
时,陶先生已走远了,只留下一堆人议论纷纷。
这天晚上,吴掌柜提了一纸包上等的茶叶,敲响了陶先生的门。 “陶先
生好,大家平时都忙,也很少走动。”
“我这人好奇心重,有点事弄不明白,我觉都睡不好。”“今天的事?”
陶先生看着天边的那轮明月:“我知道,大家都认为我有洁癖。其实,有些
疾病具有传染性,像上次的病人,我观色听声,知他病得不轻。如果不戴口
罩,可能传染他人。”
“那,今天,您就不怕那老人有病会传染于您?”
“哈哈,你只知医者有洁癖,却不知医者更有救人癖啊!”
(有删改)
6.小说标题“癖”有何意蕴?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①表层含义:“癖”指陶医生的行为在乡民的眼中,是洁癖;
②深层含义:这是一名医生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传染的自我保护意
识;
③主题上:“癖”还指“救人癖”,即陶医生不顾乞丐的脏臭进行人工
呼吸的治病救人之心。突出了他的医术高明、医者仁心。
小结:小说标题含意与用意答题注意事项
1、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2、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双关象征比喻;
3、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
4、吸读设悬,线索情节呼应,强调主旨情感;
5、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题型二:小说标题的作用
作者为何会取这些题目?从小说题目中我们明白了关于小说的什么?
《甄嬛传》
《原 乡》
《北京青年》
《步步惊心》
《流浪地球》
《苍 狼》
《共产党人刘少奇》
《创业时代》《欢乐颂》
明确小说中人物
暗示小说内容
地点,人物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设置悬念,暗示主题。拟人手法,生动
交代人物以及人物特征
交代人物以及人物特征
故事发生的环境
1、交代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征。《装在套子里的人》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清兵卫与葫芦》
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项链》 《药》
4、展开情节,前后呼应。《祝福》
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
读的冲动。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引发读者思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小说标题的作用
6、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
感情基调。(或: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牲畜林》《荷花淀》《在烈日和暴雨下》
7、作为情感的载体,寄托作者情感。《狂人日记》
8、运用手法、生动形象,意蕴丰富。(象征、比喻、双关等)
《变色龙》
9、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祝福》
小说的标题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小说标题的作用
小说标题的作用
标题作用题思路
1.人物层面(突出、丰富 )
2.情节层面(概括情节、暗示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等)
3.环境层面(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故事背景,渲染氛围等)
4.主题层面(暗示、体现、寓意、双关等)
5.思路结构层面(线索、抑扬、呼应等)
6.读者感受层面(阅读兴趣、引人深思、新颖生动等)
1.以人物为标题,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六指
猴》……
2.以物象为标题,比如:《药》《项链》……
3. 以事件为标题,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范进中
举》 ……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标题,比如:《荷花淀》《在
烈日和暴雨下》……
5、以问题为标题,比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分析各类标题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二、各类标题的作用
1.以人物为标题,比如:《六指猴》《装在套子
里的人》……
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
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③ 暗示故事情节;
2.以物象为标题,比如:《药》《项链》……
作用: ① 线索,贯穿全文;
②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
③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象征,寄 托某
种情感;)
④突出或暗示文章主题。
3. 以事件为标题,比如:《林黛玉进贾府》 《范
进中举》 ……
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展现人物形象
③紧扣中心、便于突出主旨。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标题,比如:
《荷花淀》《在烈日和暴雨下》……
作用:(1)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2)设置悬念
(3)衬托人物
(4)象征、双关,暗示主题
(5)展现情节或线索
5、以问题为标题
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用:
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②暗示主旨。
1、以“祝福”为题有什么好处?
①是小说的线索,贯串起祥林嫂一生的遭遇。
②交代了小说的情节(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几次写到
祝福)。
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④暗示了主题。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而祝福
是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集中体现,以“祝福”为题,表现了小说
反封建的主题。
2.标题“沙之书”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
②作为文章的线索贯串全文。
③采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象征了无限之物——无始无终的时间、无穷无尽的空间、永无止境的欲
望、浩瀚无垠的知识等(“那本书象沙一样,无始无终” “页码是无穷尽
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
⑤暗示了文章主题——人类在无限之物前的渺小感恐惧感。(可怕的怪物、
烦恼的根源)
3.“小说标题‘半张纸’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①半张纸是小说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
往事的回忆, 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段;
②半张纸是主人公对爱妻思念之情的载体;
③半张纸与“两分钟”“两年”一起深化了小说主题 。
4.“小说标题‘荷花淀’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②让人物在芦苇洁白、荷花飘香的环境中活动,描绘出一幅诗情
画意的风俗图,
③更能突出中华儿女为了保卫美好的祖国河山浴血奋斗的主题。
5.“小说标题‘药’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①三层含义: 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2.
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群众的觉
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才能根治脱离群众
这一症结的新药。
②“药”指的是人血馒头,是线索。这一事物使小说的明暗两条线索紧密
地联结在一起,揭示了华、夏两家故事的底蕴。
③“药”有概括情节的作用,买药、吃药、谈药……等情节,都围绕“药”
展开。
④“药”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蘸有革命者鲜血的馒头决不是愚昧的群众
所想像的医治病苦的良药。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不幸的
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注意。”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
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
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
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
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
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
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
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一种美味 巩高峰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
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
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
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
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
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
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
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
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
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
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
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
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
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
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
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
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
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
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
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
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
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
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
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
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
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
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
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
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
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
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
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
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
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
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
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
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
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
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
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
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2)小说以“一种美味”为题有何作用?
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以从标题的类型入手。本文标题属于题
旨类。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可从标题对人物、情节、
环境、主旨的作用来思考。本题中的“一种美味”与人物无关,因此看其
对情节的作用,看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是否概括了主要情节、设置悬
念。显然,标题“一种美味”设置了悬念,同时也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
的线索;然后看标题对主旨的作用,“一种美味”不仅仅指美味的鱼汤,
更是暗指“他”一家人对生活的希望,因此标题“一种美味”意蕴丰富,
暗示了主旨。
解析:
(2)小说以“一种美味”为题有何作用?
①标题未说明“美味”的具体内容,设置了悬念,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②“一种美味”表面指鱼汤的美味,它是全文的
线索,贯穿整篇小说。(2分)
③“一种美味”又暗指全家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该标题意蕴丰富,起到暗示主旨的作用。(2分)
答案:
(3)结合文本,简析小说是如何围绕“一种美味”展开情节的?
题干明确要求分析标题与情节的关系,因此不
需要从其他角度切入。
本题考查标题的线索作用。解答此题,要先筛选和“一种美味” 相关的故
事情节,再提炼概括。小说开头叙述了“他”因捉到一条小鱼,引发一家人
对“美味”的期待和体验。一个从没吃过鱼的六岁孩子,亲手抓到一条鱼,
能给全家带来一顿鱼汤,这对他来说,是从未品尝过的“一种美味”。
接下来写这样的“一种美味”也给家人带来了短暂的欢乐,父亲、母亲
和哥哥一反平常的压抑与沉默,心态变得平和而轻松,从而也带来了家庭
氛围的变化
解析:
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结尾突转,发现鱼没有
入汤,家人喝的是豆腐汤,但这也不失为一次对
“美味”的享受。
解析:
题干明确要求分析标题与情节的关系,因此不
需要从其他角度切入。
(3)结合文本,简析小说是如何围绕“一种美味”展开情节的?
小说围绕标题“一种美味”设置情节,(1分)先
写“他”捉住一条小鱼,引发了“他”和家人对美味的
期待。(1分)接着,写母亲换豆腐烹制美味,(1分)
再写一家人享受“一种美味”的美好氛围,(1分)最
后以“鱼未入汤”暗示美味的真正意义。(1分)
(3)结合文本,简析小说是如何围绕“一种美味”展开
情节的?
答案:
(4)“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探究标题的意蕴,在结合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作品中的时代背景和
作者的态度、情感倾向。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标题的意蕴。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
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文字。如出现“美味”的几个地方:
如母亲煮鱼汤时,尤其是第十四段提到“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到底是什
么意思,要从表层到深层,逐层探析。从满足口腹的鱼汤这个物质意义上
的“美味”,到一条小鱼换来家庭成员间气氛的改变,这种精神意义上的
“美味”,再到“他”听到父亲的话和见到哥哥们的反应后,由天真懵懂
到初通人事的心理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种“美味”。
①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
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1分)
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
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2分)
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
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2分)
答案:
(4)“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探究标题意蕴题解题指导
方法便签 探究标题意蕴题解题指导
(5)有人建议把标题“一种美味”改为“鱼汤”,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
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设置的合理性。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
观点。不论支持与否,都要从标题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的关系切
入,同时分析标题自身的特点。但具体分析时,它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
的。若选择“一种美味”,则侧重从情节和主旨角度答题。情节方面,
标题设置了悬念,而“一种美味”本身也是全文的线索。主旨方面,
“一种美味”意蕴丰富,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若选择“鱼汤”,则侧
重从情节和标题自身的特点入手答题。情节方面,“鱼汤”与小说情节
的关系更为紧密,并且也能起到线索作用。标题自身的特点方面,将
“鱼汤”作为标题,具有象征意义,以小见大,寓意丰富。
解析:
(看法一)以“一种美味”为题更合适。(2分)理由:制造悬念,
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联想;(1分)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小说的主要
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一种 美味”展开的;(1分)具有象征意味,“一
种美味”寄托着“他”及全家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分)
答案:
(5)有人建议把标题“一种美味”改为“鱼汤”,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
适,谈谈你的看法。
(看法二)以“鱼汤”为题更合适。(2分)理由:“鱼汤”是小说叙述
的主要事件,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1分)“鱼汤”作为实物,贯穿全
文,更能起到线索作用,结尾的突转,使“鱼汤”变得意味深长;(1分)
“鱼汤”同样具有象征意义,以小见大,通过一碗鱼汤,寄托“他”及全家人
在困苦的生活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能突出主题。(1分)
探究标题设置合理性题目解题指导
突出人物形象,贯穿全文的线索,概括主要情节,制造悬念,
暗含讽刺、双关,暗示主旨。
与人物形象联系不紧密,不能完全概括小说情节,不具有深意,
不能暗示小说主旨。
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旨入手,将其与所支持的遍体
进行比对,多角度挖掘两者之间的联系。
方法便签
(6)小说结尾点明“鱼未入汤”,这与标题“一种美味”是否矛盾?请
具体分析。
本题并非开放性试题,因此解题时要仔细分析题干,切忌生搬硬套。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情节与标题的关系。回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观点——不矛盾;
然后分析“某个情节”的深层意蕴;最后探究此处情节对标题的印证和深化。本文标
题含义有表里两层,表面是指豆腐鱼汤,实质是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结尾用了
一欧·亨式的反转,表明这一家人其实没喝到鱼汤,而喝的是豆腐汤的现实,然而一
家人还是体会到了“鱼汤的美味”,即鱼汤烹制的亲情的美味。情节设置增强了故事
的冲击力,也让文章更具力量感,读后回味的余地更大。“一种美味”的深层意蕴正
是在“鱼未入汤”这一情节中充分展现出来,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鱼汤这一种美味固
然重要,但是对美味的向往,也就是人的希望才是真正的“美味”。
解析:
(6)小说结尾点明“鱼未入汤”,这与标题“一种美味”是否矛盾?请
具体分析。
不矛盾。(2分)
①虽然“鱼未入汤”,但作者一家人却品尝到了“美味”,即家人难得
的轻松与和谐。(1分)
②“鱼未入汤”突出了题目“一种美味”的深层内涵,即在物资匮乏的
年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暗示了精神对人们行为的引导作用,揭示了小
说的主旨。(1分)
③结尾“鱼未入汤”的情节设置使人眼前一亮,可以引发读者对标“一
种美味”进行深度思考与探究,使“一种美味”在思想上更有冲击人心的力
量。(1分)
答案:
(2011山东卷) 《 审丑 》 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
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小臭儿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
就跟我们年轻那时候,媳妇们都得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
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
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
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
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
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 “审丑”原则的学生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
许多杂志都刊出了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
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
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
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男主人对他叫:
“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
“大件儿”, 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唉,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
了饺子,三鲜馅儿,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青岛的啤酒。瞅你赶得这个
巧!”
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
爷爷!”
“我哪儿来的爷爷?他老脸不要,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
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
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混浊两副嗓
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
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沤烂了,成浆了。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
把块钱。无定揣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
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
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
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
门边一辆垃圾车……
“哦,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
去年冬天死啦!”
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
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
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诉街
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
(节选自《审丑》,有删改)
19.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4分)
19.①外貌丑陋;②吃苦耐劳;③深爱自己的孙子并
为之全力付出(或“隐忍小臭儿的不孝);④晚景凄
凉。
20.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4分)
20.①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
曾老头的丑陋(或“在‘不少人’世俗的眼光里,曾老头
做人体模块是‘丑’的)。
②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内心感
受),表现出此时无定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
的反感。
21.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
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21.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无定对闲人的话感
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还是理解了他的一片苦
心;屋顶憎恶小臭儿的不孝(或“忘恩负义”),却
仍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人隐瞒真相。
22.“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
解。(6分)
(1)手法上: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1分);
(2)表层含义:“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
格”“理论”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1分)
(3)深层含义: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
(1分),但这“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1
分)
(4)主旨上:小臭儿不孝(或“忘恩负义”),嫌弃爷爷,是真
正的“丑”。(2分)
战争【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
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
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
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
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
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
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
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
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看不进。午
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 受,
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
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
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
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
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
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
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
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
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
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
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
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
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
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
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
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
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
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
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
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
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
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
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
“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 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
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 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
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
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1)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①喜欢读书,待人礼貌。
②饱受苦难,热忱坚强。
③真诚善良,敢于信任。
④厌恶战争,热爱生活。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
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①线索集中,便于贯穿全文。
②想象自由,便于结构安排。
③抓住语言,便于刻画人物。
④首尾呼应,形成情节落差。
⑤控诉战争,揭示小说主题。
2016年《战争》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
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
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
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
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
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知识引起情节变化的
背景。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
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
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
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
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
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
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
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
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
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
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
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
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
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
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
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
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
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
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
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
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 ……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
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
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
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
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
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
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
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
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B.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
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C.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
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
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
“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CE不给分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2)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
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
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
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
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4)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
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
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
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
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
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
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
反差;
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
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
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
井然有序;
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
中见奇。
活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
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
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
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
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
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
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嗒吧
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
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
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
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
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
“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
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
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
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
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
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
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
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
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
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
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
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
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
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
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
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
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
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
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1.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4分)
1.①老迈年高;
②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
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比较老人与牛的相似之处,要总览全
文,可从名字、年龄、举止等表象角度出发,也可从生活态度、命运轨迹等
深层角度出发进行对比。通读全文,按顺序分析提炼,由表及里,同时注意
结合文本。从文中可看出,老人和牛都上了年纪;老人的生活很艰辛,甚至
一个亲人也没有了,牛不能干很多活了,差点被人杀死;老人和牛都顽强地
活着。根据这些意思概括。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
(1)运用比喻,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
望。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2)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
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1)句“拉着个孩子似的”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把老牛比作孩子,体现了福贵对老牛深厚的感情,从而反映出老人对亲人的渴望。
(2)句属于细节描写,将老人“福贵”与老牛“福贵”相提并论,可见二者相依为命、同
甘共苦的深厚感情,也暗示出福贵和老牛都已是风烛残年,老态毕现。
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
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
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
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背景、渲
染气氛、烘托心情、衬托形象、推动情节、升华主旨等,本文最后一段景物
描写可从以上几个角度和结构角度进行思考。最后一段描写了宁静、祥和的
傍晚乡村景象和人的活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渲染故事气氛、烘
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等作用。本题结
合小说具体内容和两个“福贵”的形象进行解答即可。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4.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
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
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
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文章题目可从内容、结构、情
感、主旨等角度进行。从字面上看,“活着”是指两个“福贵”活在人世的
一种状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看,老人丧亲后孤独地活着,老牛被从屠刀
下救出和老人相依为命,可知“活着”是向读者展示人应该有承受磨难、顽
强地活下去的精神和意志,活着就是一种不屈的力量。答题时观点明确,言
之成理即可。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
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
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
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
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
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
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
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
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
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
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
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
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
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
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
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
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
幻德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
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
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
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
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
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
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
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
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晬上几点
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
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
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
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
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
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
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
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
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
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家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
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
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
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
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
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1)BD。A项中“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家形象以及他与村人的分歧”
说法欠妥当;C选项小说的主题并非环保,E选项“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
俱进”与文意不符。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1分)
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1分)
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分)
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
他对土地的告别。(1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标题含意分析题,要想答对答全,首先要根据题干要
求,必须是挖掘标题的寓意,然后简要回答其对表现人物与主题的作用。
【名师点睛】含意注意象征义、比喻义、主旨义,作用题采用三位一体分
析法: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
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锄》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
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
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本题考查关键词语含义分析。小说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主
要强调了百亩园的历史悠久,西湾村人多年来的辛勤劳作,百亩园回馈给人
民的粮食之多,村民与田地的相互依赖,村民深深地爱着这片肥沃的土地。
这与下文田地被天价售卖形成强烈对比,更能凸显现代社会的残忍,历史悠
久的农耕文明艰难的生存现状,即将消失在时代大潮之中,农耕文明的根就
这样轻易被割断。首先应该清晰夸张和反复的作用是强调,其次作用可以从
内容作用和结构作用两方面去分析。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
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六安爷层面:
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
特征;
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
“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
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
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
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本题考查特定语言的作用分析,实质是对小说主旨的分析。可从人物形象(性格、情感、
身份)和主旨两方面去分析。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语言反应人物性格和心理,对小说主旨
的理解,重点在于“过瘾”二字的理解,“过瘾”说明是一种爱好,是一种精神需求,对
土地的热爱,作者对劳动者精神需求被剥夺的惋惜。
癖
住在紫来桥边上的陶先生,出门总是干净的长衫,黑色礼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架
在鼻梁上的一副金丝眼镜。 起初,小城人对陶先生这身装扮很好奇。后来才知道,
陶先生留过洋,在东门街开了这家西医诊所,名号曰“济仁堂”。
陶先生医术如何高明,知道的人并不多。但陶先生有洁癖,却是人人皆知。
他家的碗筷,隔几天就得用开水煮一遍;被褥呢,也得隔三差五就在烈日
下暴晒;给人看病,嘴上也总是蒙块白布片儿。
有年冬天,大家都聚在街上的“龙眠茶馆”喝茶聊天。却听见有人一声
连着一声咳嗽,一路捂着心头,往“济仁堂”走去。却见那陶先生早已立在
堂外,嘴上蒙着块白布片儿,手上还举着一个,一言不发向那人走去,就要
把白布片儿往那人嘴上蒙。那人骇了一跳,更加猛烈地咳嗽起来,边摆手边
往后退:“陶,陶,陶医生,咳咳,你想,咳,干啥?”陶先生从白布片儿
里传来低沉的声音:“这是口罩,快戴上!”那人一看身后,喝茶的全出来
看稀奇了,觉得当众受了奚落,急了:“陶医生,你这,啥意思?我不就是,
咳咳,咳嗽吗?我,咳咳,不看了!”人们又看到陶先生的怪模样,不由一
片哄笑。
从此,小城里的人都觉得陶先生行为怪异,不好接近。紫来桥边上的中医
刘先生那里,却是人来人往,谈笑风生。
这几天,东门街上来了个老头,头发蓬乱,衣衫全破成了布条条,老远就
闻到了臭味。老头倒也安静,就靠在街边的一堵破墙边,面前放一破碗。偶
尔有人经过,就“咣啷”一声丢下个铜子儿。 ……这天,老头突然“轰”地一声,
倒在街面上,张着大嘴,双目无神,呼吸不得!周围有不少人,却都是干着
急没办法!
恰好,陶先生穿着长衫,戴着新礼帽,匆匆路过。一抬眼,陶先生快步上
前,分开人群,蹲下身子,伸出白净净的手,用拇指指甲在老头人中穴上用
力掐下去。接着又张开左手,按住老人心口,右手握拳,敲打左手背,如此
敲了几十下,老人仍无好转。
人们都屏息紧张地看着,陶先生白净的脸上也冒起了热汗。突然,陶先生
左手捏住老人的鼻子,右手掰开老人的嘴,接着一弯腰,嘴对着老人露出黄
牙的嘴,送了一口气。看见这一幕,大家都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看
病都让人戴布片儿的陶先生,怎么会这样?他不是有洁癖么?
如此几下送气吸气,老人渐渐呼吸顺畅,两眼也回了神。陶先生往人群
里瞄了一眼,时“龙眠茶馆”的吴掌柜道:“吴老板,麻烦送碗茶来!”吴
掌柜一拍脑袋,“哎!”待吴掌柜亲自端来一碗“桐城小花”,喂老人喝下
时,陶先生已走远了,只留下一堆人议论纷纷。
这天晚上,吴掌柜提了一纸包上等的茶叶,敲响了陶先生的门。 “陶先
生好,大家平时都忙,也很少走动。”
“我这人好奇心重,有点事弄不明白,我觉都睡不好。”“今天的事?”
陶先生看着天边的那轮明月:“我知道,大家都认为我有洁癖。其实,有些
疾病具有传染性,像上次的病人,我观色听声,知他病得不轻。如果不戴口
罩,可能传染他人。”
“那,今天,您就不怕那老人有病会传染于您?”
“哈哈,你只知医者有洁癖,却不知医者更有救人癖啊!”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文章第一段有对陶先生长衫、礼帽、眼镜等衣着打扮的描写,这陶先生
“留过洋”的经历与开“西医诊所”的身份很符合。
B.文中通过对比陶先生和紫来桥边的中医刘先生,突出表现了主人公陶先生
行为怪异、不好接近、对人较为冷淡的特点。
C.在乞丐老头倒地后,文章通过“分开人群,蹲下身子,伸出白净净的手……”
等动作描写表现了陶先生救人的急切之心。
D.文中多次写到陶先生戴口罩,其实这本是医生的正常举动,却遭到了眼界
不够开阔、卫生知识很少的乡民们的误解。
4. B 详细解析:“陶先生行为怪异、不好接近、对人较为冷淡”说法不当,这
是人们不了解陶先生时的一种错误认识。
5.文中作者设置乞丐老头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用意?(5分)
①对人物:有助于塑造陶先生的人物形象,陶先生不顾脏臭的救助行为,突
出了他的医术高明、医者仁心;
②对情节: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陶先生在救助乞丐老头之后,人们对他
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不理解甚至嘲讽,变为吴掌柜的“登门拜访”;
③对环境:营造出人心良善的社会氛围。如:……,乞丐老头晕倒后人们都
“干着急没办法”。
④对主题:赞扬了陶先生医术高明、医者仁心,突出了人心良善的社会风气。
6.小说标题“癖”有何意蕴?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①表层含义:“癖”指陶医生的行为在乡民的眼中,是洁癖;
②深层含义:这是一名医生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传染的自我保护意
识;
③主题上:“癖”还指“救人癖”,即陶医生不顾乞丐的脏臭进行人工
呼吸的治病救人之心。突出了他的医术高明、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