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语文小说精读精练:2021 年哈三中二模:
哨兵北舞(节选)
编者寄语
曾剑,出生在大别山南麓,一家四代,代代有军人。他生活经历比较丰富,从乡村到城
市,从田野到军营,不断地挖掘出最为熟悉的人,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他从军,忘却在现实
生活中遭遇的种种艰辛与窘迫,时刻“愿意为身边的战友们发声”。他凭借对文学创作的执
着追寻,开垦出文学芳草地,万紫千红总是春,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的《哨兵
北舞》采用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战士韩泽中内心成长的历程,时时洋溢着青春
担当的热情,处处回荡着青春有为的旋律;语言朴实真挚,又不乏深意,引导青年有理想、
有责任、有担当,坚持将个人与社会的理想形成合力,如此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
文 本 研 读
(注:>>>处为文章精析)
哨兵北舞(节选)
>>>起笔不凡,统摄全篇
作者:曾剑
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拟人、动
作描写,“摆脱”“钻出”富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感染力,颇有军旅特色之果敢,活化出
人物摆脱城市喧嚣的坚决意志)
韩泽中觉得,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将是他辉煌人生的开始。(为什么说此时是“开始”,
设下悬念)
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他们换乘汽车,辗转到一个小镇。在这里,他开始了他的
军营生活:站军姿,走队列,跑步,周而复始,亦步亦趋。
>>>情节的开端:军营生活拉开他辉煌人生的帷幕
一个月后,韩泽中被一辆“勇士”接走。(引号表示特殊称谓,军车有“勇士”与“猛
士”之别;环境描写用笔简约,前文的“莽莽丛林”及后文的江声夜风、皑皑风雪、璀璨星
光,此处的“勇士”与后文的“真枪实弹”“夫妻哨所”等,既展现边境部队独有的风光,
又为战士活动提供一个阔大的舞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
湾,远远地,一抹红色跳入眼帘,那是飘扬在哨所塔楼上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骤然把他
一路颠落的力气召唤了回来。(环境描写,前文的“换乘”“辗转”,此处的“漫长”“颠
簸”,后文的“离国界线只一步之遥”共同体现边境幽僻、苦寒的特点,反衬出边境战士的
英勇无畏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欢迎仪式,其实就是自我介绍。
“我叫韩泽中,来自山东临沂。”
“简历上说你是在读大学生,哪个大学?”
“北舞。”他说。
“‘北舞’是哪里?”一个老兵问。
“北京舞蹈学院。”他的声音极轻极细,好像来自那儿,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北京
舞蹈学院被誉为“舞蹈家摇篮”,由此可知他的回答“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其实出于主观
原因,这为后文写他来部队的缘由作铺垫)
“啊!”老兵们发出感叹。他们恍然大悟,难怪这么瘦弱,这么白净。(对话、心理
描写,老兵们恍然大悟中暗藏信息,既照应前文众人的疑问,又为下文交代当兵的缘由及以
后的变化作铺垫)
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班长将自己与他排在同
一班,不知是关切,还是不放心。
不过,这不重要。国旗如此之近,就在头顶飘扬。他觉得这是世上最醒目最好看的国旗。
离国界线只一步之遥,两道红漆画的线,上面是齐腰高的不锈钢栅栏。他,一个舞者,抬腿
就能过去但他不能,他是战士!(交代他两种看似矛盾的身份——舞者、战士,保家卫国,
职责在肩,他的战士身份渐次明朗)
夜班岗如期而至,哨所的夜是寂静的,只有江声被风吹送过来。一只壮实的军犬伴在他
身旁,隔一段时间,它会摇晃一下尾巴,巡视一圈,然后重回哨位。(以动衬静,突出边境
环境的幽寂,正衬人之孤寂;军犬忠实而无言的陪伴,增加哨位的警戒性,看似简陋却不简
单的军队防御布署,足见军队管理精细化)
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时而穿插些巡逻任务。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白天,秋日
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夜里,站在哨位上,他会下意识寻找北极星,那璀璨的
星光让他感到一丝焦虑,这就是他盼望的“光辉岁月”?回北舞后,怎么跟同学们说起他的
军旅生涯?难道对他们说,自己就像“北舞”门口的保安一样,天天站岗?而他们,在他离
开的这两年时光,在舞台上是多么风光无限。(心理描写,单调枯燥、丝丝焦虑在寂寞中不
断侵袭着他,原本并不自信的他,出现意志动摇,为下文思想转变张本,故而才见那懒散懈
怠)
他怕荒废了专业,偷偷练功,他不能大张旗鼓地练,这里只有哨兵,没有舞者。
>>>情节的发展:哨兵、舞者身份矛盾交织,他学会自我克制与砥砺前行
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了,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过渡,承接上文,
正侧面描写,他偷偷练功,时刻不忘舞者身份,给人以砥砺,但其站姿却将矛盾心理外化得
明显,不免让人担心,由此开启下文哨长带其上山的情节;此处突出哨长敏锐细致、关心下
属的性格特点)
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上了山。荆棘丛生的山路,又陡又窄,韩泽中虚汗直冒,几次
不留神,脚下一滑差点滚落下去。(此处动作描写,暴露他身体素质的问题,照应上文老兵
们恍然大悟的情节,为下文其成长留下线索)他们走了很久,直把头顶的太阳走到西边去了,
才到达山顶。这里是一个废弃的瞭望哨,哨长讲起一个叫沈海洋的兵。十四年前,沈海洋与
另一个战士被分到这里。无水无电、条件艰苦。后来同伴被抽调去边防团,得再派一个人上
山,沈海洋申请让妻子余香义务当哨兵。余香支持丈夫,辞掉了工作,一守就是六年,韩泽
中问哨长,你说的是咱们班长沈海洋?哨长说,是他。现在科技发达,设了电子监控,“夫
妻哨所”成了历史,但它像一座灯塔,在这边地上闪亮着。(比喻手法,“夫妻哨所”由具
体到抽象,像一座灯塔闪亮着希望的光芒,引导航向,可见哨长心系国防,对如他这样的新
兵们充满着同样的期待,此处照应上文曾经他不明白哨长是关切还是不放心的疑问)
回哨所的路上,韩泽中一直在回想,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
是一时冲动,更像是冥冥中的必然。(此举促使他思考军人的价值,这反思质疑是其思想转
变的关键一环)第一学期专业课考核,同学说他秀气,建议他男扮女装,跳一段“贵妃醉酒”。
他当时没想太多,只是想挑战一下。他成功了,收获了鲜花与掌声。然而,喜悦太短暂,同
学们随后喊他“韩媚娘”。他们并无恶意,但他听着刺耳。那个夜晚,敏感而脆弱的他一夜
未眠,天亮后,去食堂,路旁的征兵标语攫住了他的心:“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
就是在那一刻,他萌发了从军的想法,而且那么强……但,这好像又不是最初始的缘由。他
记得,小时候爷爷常指着电视上国旗护卫队说,你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他自我反思,
来此当兵的真正缘由:出于成为众人眼中的男子汉,更出于爷爷对他的期望;插叙学校的故
事,增添行文起伏感,丰富内容的立体感,由此开头“人生的开始”“不光彩的事”有了眉
目)
从“夫妻哨所”回来后,韩泽中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他学习控制情绪,让自己变得阳刚
沉稳:他开始主动工作,从细小工作开始。(他从“夫妻哨所”的故事与哨长的教诲中学会
自我激励、自我反省、自我发展,逐渐变得越发沉稳淡定,与其之前的敏感脆弱形成鲜明对
比)
这里是雪的故乡,大地有三四个月被白雪覆盖。那晚大雪,他站在岗亭外,一动不动,
一股来自体内的力量告诉他,战胜严寒其实是战胜自己。他就那么笔挺地站着,上级查看视
频,以为是假人,来电责问,哨长说,是真人呢,是我们的韩泽中在站岗。(哨长话语中透
着关爱与自豪,侧面体现韩泽中的坚守与成长)上级说这么冷的天可以进岗亭,提高警惕就
行。可韩泽中不进去。他觉得这样的时刻,哨兵岗位是不平凡的。他站得笔挺。(正面描写
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两次写到“笔挺”,风雪里站岗,站姿标准,他笔挺得让人误会,这挺
起的是腰杆,这挺起的更是脊梁!这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应对挑战的军人风范,让人欣
慰)
>>>情节的高潮:哨长讲“夫妻哨所”的故事,启发并改变了他
边防急需驾驶员,哨长让韩泽中去学。“可是,我晕车。”他怯声道。“学完汽训,就
不晕了。”哨长说。那是一段紧张的日子,让他自己都不解的是,他竟然无数次想念那个让
他寂寞得落泪的哨所。回到哨所,已是第二年春天,他的肌肉强壮了,还长高了两厘米。没
有比这身材更适合跳舞的了,他骄傲地想。他依然站岗,偶尔巡逻时,他驾驶“勇士”,穿
行在林海间。果然,他不再晕车了。(哨长将伯乐一当到底,再次开导他、引导他,多元化
培养他、发展他)
>>>情节的结局:应边防之急需,他学会驾驶技术
一切都在改变,他身上已有老兵的味道了。那张脸黝黑,比刚入伍时棱角更分明。先前
嘴唇上不易觉察的汗毛,已全然成了黑色的胡须。细嫩光洁的双手也粗砺了,骨节变大,但
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敬礼,更神圣。他比以前成熟了,哨长和班长都这么说,他自己也
这么觉得。(在爷爷、哨长等众人的期待中,他从外到内发生着改变,由瘦弱、白净到黝黑、
粗砺、肌肉强壮,新兵变老兵,外在的变化正是其素质不断积累、不断更新的结果--没有
比这身材更适合跳舞的了--战士与舞者的身份已然内外统一)
天黑下来,他来到哨位,持枪上岗。
以前,他习惯遥望北极星;现在,他的目光总被边境线上家家户户的点点灯火吸引。他
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守卫,它们才那么恬静地亮着。(对比,他以前遥望北极星,那是对璀
璨舞台的吸引与焦灼,有点好高骛远,而此处遥望万家灯火,把“寂寞得落泪的哨所”当成
吾心安处的“家”,舍小家为大家,将对国旗的崇敬、对国家的守卫外化,成为真实切实的
沉着行动,让人心生敬佩;心理描写与以景结情,山河无恙,岁月静好,这就是边防官兵的
神圣使命所在,点面结合使意蕴深远,这既是人内外与外在的和谐共情,又是人与人的团结
共鸣,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情节的尾声:点点灯火、恬静的夜色吸引着他
(综观全文可知,“北舞”乃“一石三鸟”,既是北京舞蹈学院的简称,又是指向“北
极星”,这代表着韩泽中的舞蹈梦想,又是对北部边地士兵们的人生起舞,不辜负岁月的美
好期许,是主题的切入点)
(有删改)
知 识 建 构
//物象的作用//
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
物象衬托人物品格,从心理、行为、语言等方面突出人物形象。如文中首尾出现的“北
极星”,是主人公理想的象征,也是成长的变化的见证,有力衬托人物的转变。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如文中多次出现的“红旗”,串起前后主人公
成长的过程,使结构严谨。
3.从环境方面思考
一是指揭示或暗示时代特色氛围,二是指刻画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如文中的绿皮列车、
“勇士”,突现环境独有的苦寒氛围,以此侧面突出人物的品性。
4.从主题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如文中的“红旗”是主
人公部队中成长与成熟的标志,心中始终有理想,并为此担当前行,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有为的大主题。
5.从读者感受方面考虑
对读者,具有引起兴趣、激发想象、引人遐思等作用。如文中的“真枪实弹”“边境线
上家家户户的点点灯火”,引发读者对其产生联想与想象,有身临其境之感。
试 题 解 析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一名北舞大学生到普通哨兵的成长,讴歌青春的价值,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
融入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时代主题中,建奇功、立伟业,成就辉煌人生。
B.小说叙述视角灵活,主要以主人公韩泽中这一特定视角讲述故事,借他的眼睛来观察
边地环境和哨所官兵,通过他内心深处隐秘的情绪波动,真实生动地展现其蜕变过程,而欢
迎仪式、哨长观察韩泽中等情节则采用了全知视角。
C.文中的哨长关爱新兵、敏锐细致、成熟老练,和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奉献的班长一样,
是主人公成长的引路人,更是边防官兵群体的缩影。
D.小说使用了很多简短的句式,叙述简洁有力,节奏鲜明生动,既符合军营生活内容简
单、作风硬朗的特色,又能加快故事情节的推进,具有独特的韵味。
【答案】
A
【解析】
“建奇功、立伟业,成就辉煌人生”有误,小说的主旨在于引导青年学会责任担当,鼓
励青年脚踏实地,从平凡中成就不凡。
2
小说反复提及“北极星”,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北极星”是小说典型环境之一,璀璨星光折射出边境阔远、苦寒,营造壮阔意境,
渲染冷寂氛围。
②烘托主人公心境,凸显人物成长变化。起初,主人公“下意识寻找北极星”,璀璨星
光与平凡现实的落差,令其焦虑;最后,主人公不找寻北极星,而关注百姓灯火,心境平静
成熟。
③深化主题。通过主人公对北极星态度的变化,突出小说引导青年在平凡中追求不凡的
主旨。
④“北极星”最初是主人公追求“辉煌人生”的象征,结尾处主人公理想未变,对理想
的内涵有新的认识。
⑤在结构上,既前后照应,又构成对比,使小说更加严谨完整。
【解析】
①他习惯站岗遥望北极星,这与哨所、大山、风雪构成边地典型环境,渲染边地氛围。
②现在,他的目光总被边境线上家家户户的点点灯火吸引,这是他成长成熟的标志。
③深化主题,从“夫妻哨所”回来后,韩泽中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控制情绪,让自
己变得阳刚沉稳:开始主动工作,这鼓励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
④韩泽中夜雪中依然站岗执勤,坚决不进岗亭,这是哨兵岗位不平凡的表现,他站得笔
挺,勉励青年不懈奋斗,这是他对“辉煌人生”的追求与实践后的重新认识。
⑤开头与结尾都出现,首尾照应,结构严整。(答对三点得满分。其他合理理解,酌情
给分)
3
有人说,结构的艺术是小说的最高艺术。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结构艺术的特点。
【答案】
①以“哨兵北舞”为题统摄全篇,将哨兵和舞者并立,反差强烈,引发阅读兴趣。
②以主人公成长为主线,通过外貌、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前后对比,塑造人物形象,表
现主题。
③设置伏笔照应,如主人公对“辉煌”的理解、对国旗的特殊情感、夜哨时关注北极星
和灯火等情节,使作品结构严密,立意鲜明。
④穿插叙述相关情节,如哨长讲述沈海洋的故事、韩泽中回忆入伍原因等,丰富作品内
容,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解析】
①以“哨兵北舞”为题统摄全篇,设想自己以后跟同学们说起他的军旅生涯,不想被说
成像“北舞”门口的保安天天站岗,相比他们在舞台上何等风光,是将哨兵和舞者并立,引
发阅读兴趣,暗示主题。
②“一切都在改变,他身上已有老兵的味道了……更神圣。”以主人公成长为主线,通
过外貌等方面的前后对比,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
③设置伏笔,“远远地,一抹红色跳入眼帘……骤然把他一路颠落的力气召唤了回来。
国旗如此之近,就在头顶飘扬。他觉得这是世上最醒目最好看的国旗……那璀璨的星光让他
感到一丝焦虑”“现在,他的目光总被边境线上家家户户的点点灯火吸引”这些情节前后照
应,使作品结构严密,立意鲜明。
④听完哨长讲起“夫妻哨所”的故事,插叙在北舞路旁的征兵标语萌发了强烈的从军想
法,他记得,小时候爷爷对他的期望,穿插叙述这些,丰富内容,深化主题。(答对三点得
满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理解,酌情给分)
反 馈 检 测
1.从全文来看,这支边防队伍面貌如何?请结合文本分析。
2.好的环境描写可谓“重头戏”,红旗在文中也有过多次出场,你认为它是小说的重头
戏吗?请结合原文作解析。
相 关 链 接
相逢意相同:两次斗笠描写看《红楼梦》日常物象的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
作为描写清代贵族生活的鸿篇巨著,《红楼梦》借用名目繁多,造型各异的新奇物件,
用以加强小说内部结构,强化情节、叙事要素之关联,以及辅助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的重要
艺术手段,目前关注较多的是“顽石”“扇子”“手帕”“汗巾”“手炉”,“斗笠”反倒
是被忽视,笔者发现,《红楼梦》中两次集中的斗笠描写,不仅是营造生活的真实感,调节
叙事的节奏,更在塑造人物性格发展,表现小说主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笠的文献记载
“笠” 是雨帽,往往与蓑衣相配,以竹编为常,原为御暑遮阳之用具。《诗·小雅无羊》:
“ 何蓑何笠。” 毛传:“笠所以御暑。” 又可以御雨。《诗·周颂·良耗》:“其笠伊纠
‘纠’” ,戴笠貌毛传:“笠所以御署踢雨也。”孔颖达疏:“笠之为器,暑雨皆得御之,
故兼言也。”
到了明代,笠的制作愈发精致,明文震亨《长物志·衣饰》曾总结明代之笠,曰:“笠,
细藤者佳,方广二尺四寸,以皂绢缀檐以行,以避风日;又有叶笠、羽笠广后二种,屠隆《游
具笺》日:“有竹丝为之,上以棚叶细密铺盖,名叶笠。有竹丝为之,上缀鹤羽,名羽笠。”
可见诸笠是以细藤或竹蔑编札笠架,再铺衬薯壳;或以竹叶、树叶,鸟羽为铺衬物。
文学作品中亦常有描述,《列子·力命》:“吾君方将被蓑笠,而立乎吠亩之中。” 《太
平御览》卷七六五引曹植《九咏》诗:“被蓑兮戴笠,置露兮践蓖。”唐柳宗元《江雪》诗: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和《渔父》之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到了明清的叙事文学,《三言二拍》《水浒传》中都有这类描写,但其中多提到“毡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多次提到“毡笠”,其他江湖好汉宋江、武松、鲁智深大都有这
方面的描写。《醒世恒言》第十四卷“闹樊楼多情周胜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
摔琴谢知音”,也曾多次提到斗笠,只不过,这些描写只是简单地充当道具,别无他用,更
无深意,勉强起到刻画人物的作用,《红楼梦》中出现“斗笠”的次数亦不多,大概因为“毡
笠”为平民所用,“斗笠”仅为雨具,所用场合有限,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作者借此刻画人物
表达主题的作用。
二、“斗笠”在塑造人物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斗笠”第一次在小说中出现时在第八回,宝黛到梨香院看望宝钗,二人吃酒以后准备
离开,小丫头忙捧过斗笠来,宝玉便把头略低一低,命他戴上。那丫头便将着大红毡斗笠一
抖,才往宝玉头上一合,宝玉便说:“罢,罢!好蠢东西,你也轻些儿!难道没见过别人戴
过的?让我自己戴罢。”黛玉站在炕沿上道:“啰嗦什么,过来,我瞧瞧罢。”宝玉忙就近
前来。黛玉用手整理,轻轻笼住束发冠,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
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整理已毕,端相了端相,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宝玉听了,
方接了斗篷披上。
这段情节大家的关注点往往是黛玉前面的“半含酸”,借着手炉奚落宝玉,宝黛钗三人
第一次汇聚,黛玉因为宝玉和宝钗的亲密而“含酸”,却忽略了是“半含酸”,“斗笠”的
情节更多的是体现黛玉情浓之处。蒙府侧批:知己最难逢,相逢意相同。花新水上香,花下
水含红。
且看其中的几个动作描述,宝玉骂小丫头蠢,心情不爽,黛玉仅仅一句话,就“忙就近
前来”,其中一个“忙”字,既有小男孩的鲁莽,还有宝黛发自心底的自然亲近。我们常常
说袭人侍奉周到,其实黛玉也很细心,“笼”“掖”“扶”“端相”,几个动作连贯顺畅,
叙事简洁,小女孩对有好感男孩的亲昵之情跃然纸上,一切那么自然,完全是动作随心。最
妙的是后面的那个端相,黛玉心细由此可见,又带着小女孩的俏皮,活泼可爱。
当然红楼梦的可贵之处是“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我们结合下面第二次描写斗
笠,窥探宝黛性格的发展。
小说第四十五回,有一次集中描写斗笠,宝钗和黛玉互剖金兰语之后,宝玉又来探望黛
玉,看他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
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
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
了。”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
道穿上不象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
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
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
男女都戴的,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
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度,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
及,羞得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对比这两次的描写,黛玉添了几分稳重,也更明显的关心宝玉的穿着,主动询问“鞋袜
子”,最后竟然失口提到了“渔婆”,从上次只是懵懂的好感,希望宝玉关注,经过与宝玉
“诉肺腑”,与宝钗“互剖金兰语”之后,对于以后的夫妻是如此的憧憬,宝黛心意相同,
都向往闲淡的渔家生活,只是渔翁渔婆终究是画上的,不过是个想象,终究是个悲剧!难怪
庚辰夹批: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
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儿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
如果再联想警世通言第二十二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最后宋小官夫妻因为毡笠团圆,实
在符合中国古代圆满的写法,红楼反其道行之,斗笠最后可能还在,可是人呢?
三、“斗笠”在揭示主题的作用
如果我们细读全文,可以发现,作者多次写宝玉戴着斗笠,第四十九回,湘云和宝玉商
量芦雪庵烤鹿肉,众丫鬟婆子见他披蓑戴笠而来,却笑道:“我们才说正少一个渔翁,如今
都全了。姑娘们吃了饭才来呢,你也太性急了。”
其中把宝玉比作渔翁,不禁让我们想到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张志和《渔父》之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更有李渔号“笠翁”,
无一不是渲染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再结合前文着力描写的《鲁智深
醉闹五台山》“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
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后面提到的“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
挂’。”只是“谈及此句,不觉泪下。”故庚辰夹批:还是心中静不了,斩不断之故。宝玉
此时仍有牵挂之情!
也许宝玉最终还是“悟了”,窃以为最后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搭配的应该不是那个猩
红的斗篷,反倒应该是“烟蓑雨笠”,如鲁智深一般,终究知道“我还是我”。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中的“斗笠”作为文学物象,它不仅再现了生活
的真实,也与主题、情节、人物等相结合,成为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是粗浅写个个例,
明清小说尤其是《红楼梦》中类似未被发掘的物件很多,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此类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