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西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ID:692555

大小:106.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山东省太原市 2021 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个人 [阿根廷]博尔赫斯 事情发生在 1969 年 2 月,地点是波士顿北面的剑桥。 那是上午十点钟光景。我坐在查尔斯河边的一条长椅上。灰色的河水夹带着长长的冰凌。河流不可避 免地使我想到时间的流逝。 我的长椅的另一头坐着另一个人。 我宁愿独自待着,但不想马上站起来走开,以免使人难堪。另一个人自得其乐地吹起了口哨。 乐曲的调子把我带到一个已经消失的院落,想起了多年前去世的阿尔瓦罗·拄菲努尔。接着他念起词 句来,那是开头一节十行诗的词句。声音不是拉菲努尔的,但是学拉菲努尔。我惊骇地辨出了相似之处。 我凑近对他说:“先生,您是乌拉圭人还是阿根廷人?” “阿根廷人,不过从 1914 年起我一直住在日内瓦。”他回答道。 静默了好久。 我又问他:“住在马拉纽街十七号,俄国教堂对面?” 他回说不错。“那么说,”我蛮有把握地说,“您就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也是豪尔赫·路易 斯·博尔赫斯。我们目前是 1969 年,在剑桥市。” “不对,”他用我的声音回答,声音显得有些遥远。过了片刻,他坚持说:“我现在在日内瓦,坐在罗 丹诺河边的一条长椅上。奇怪的是我们两个相像,不过您年纪比我大得多,头发也灰白了。” 我回说:“我可以向你证明我不是瞎说。我可以告诉你陌生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那幢房子里有一个银 制的马黛茶罐,底部是盘蛇装饰,是我们的曾祖父从秘鲁带回来的。鞍架上还挂着一个银脸盆。你房间里 的柜子摆了两排书。” 他回道:“这些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我在做梦的话,你当然知道我所知道的事情。” 他反驳得有道理。 为了让他和让我自己安心,我装出绝不存在的镇静。我对他说:“我的梦已经持续了七十年。说到头, 苏醒时每人都会发现自我。我们现在的情况正是这样,只不过我们是两个人罢了。你想不想稍稍了解一下 我的过去,也就是等待着你的未来?” 他不做声,但是点头同意了。我接着说:“我不知道你写了多少本书,只知道数目太多。你写的诗只讨 你自己喜欢,写的短篇小说又太离奇。” 我发现他根本不注意听我讲话。我见他手里捏着一本书。我问他是什么书。 “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邪恶的人》,这位俄罗斯大师,比谁都更了解斯拉夫民族灵魂的迷宫。” 他不无卖弄地回答。 我问他在写什么,他说他正在写一本诗,书名打算用《红色的颂歌》或者《红色的旋律》。解释说他的 诗集要歌颂全人类的博爱。 我陷入沉思,接着问他是不是真的对所有的人有兄弟之情。比如说,对所有的邮递员,所有的潜水员, 所有无家可归的人等等。他对我说他的集子谈的是被压迫、被遗弃的广大群众。 我们不可避免地谈起了文学,不过我谈的无非是常向新闻记者们谈的话题。我的另一个我喜欢发明或 发现新的隐喻,我喜欢的却是我们的想象力已经接受的隐喻:人的衰老和太阳的夕照,梦和生命,时间和 水的流逝。 我回想起先前他曾热切地重复沃尔特·惠特曼的一首短诗,惠特曼在其中回忆了他与人同享的、感到 真正幸福的海滩上的一个夜晚。 “如果惠特曼歌唱了那个夜晚,”我评论说,“是因为他有此向往,事实上却没有实现。假如我们看出 一首诗表达了某种渴望,而不是叙述一件事实,那首诗就是成功之作。” 他朝我干瞪眼。“您不了解,”他失声喊道,“惠特曼不能说假话。” 半个世纪的年龄差异并不是平白无故的。 我们两人兴趣各异,读过的书又不相同,通过我们的谈话,我明白我们不可能相互理解。我们不能不 正视现实,因此对话相当困难。每一个人都是对方漫画式的仿制品。情况很不正常,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说服和争论都是白费力气,因为它不可避免的结局是我要成为我自己。 我提出第二天再见面,在两个时代、两个地点的同一条长椅上碰头。他立即答应了,他没有看表,却 说他已经耽误了时间。我们两人都没有说真话,每人都知道对方在撒谎。我对他说有人要找我。 我们没有握手便告了别。 第二天,我没有去。另一个人也不会去。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时空和场景,并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将读者带入故事情境中,给人以真 实感。 B. “我”和“他”邂逅在河边的一条长椅上,“我”在剑桥的查尔斯河边,“他”在日内瓦的罗丹诺河边。 河流隐喻着时间的流逝,打通了两个不同的时空。 C. 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没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通过“我”与“他”相遇后的对话来传达作 者对于人生的一些感悟。 D. “我”和“他”约好第二天再见面,但我们都不会去,作者意在告诉读者:“我”和“他”身处两个时 代、两个地点,再次相遇已无可能。 8. 两人在长椅上的对话是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请结合这些对话分析“我”与“他”有何不同? 9. 小说就是通过叙述虚构的世界与人生,抵达必然和应然的真实。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小说“虚构”和“真 实”之间的关系。 【答案】7. D 8. ①“他”年轻、富有同情心:“我”年老、更加理性。 ②“他”富有创新精神,喜欢发明或发现新的隐喻;“我”更传统,喜欢人们的想象力已经接受的隐喻。 ③“他”认为“(诗人)不能说假话”,强调写实;“我”认为艺术能超越生活的真实。 9. ①老年的博尔赫斯和年轻的博尔赫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同一条长椅上邂逅,通过对话发现彼此是有 很多不同的“另一个人”,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一种人生感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思想和认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种 感悟是真实的具有哲理性的。 ③“真实”是“虚构”的基础、源泉;用“虚构”的故事传达“真实”的人生感悟,拉开与现实的距离, 使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作者意在告诉读者:‘我’和‘他’身处两个时代、两个地点,再次相遇已无可能”错误,作者意在告 诉读者:随着时间的流逝,从年轻到年老,思想和认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彼此可能无法理解。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我们两个相像,不过您年纪比我大得多,头发也灰白了”可见,“他”更年轻,而“我”更年老。 从“他说他正在写一本诗,书名打算用《红色的颂歌》或者《红色的旋律》。解释说他的诗集要歌颂全人类 的博爱”“他对我说他的集子谈的是被压迫、被遗弃的广大群众”“我陷入沉思,接着问他是不是真的对所 有的人有兄弟之情”可见,“他”富有同情心,而“我”则有着更理性的思考。 从“我们不可避免地谈起了文学,不过我谈的无非是常向新闻记者们谈的话题。我的另一个我喜欢发明或 发现新的隐喻,我喜欢的却是我们的想象力已经接受的隐喻”可见,“他”富有创新精神,喜欢发明或发现 新的隐喻;“我”更传统,喜欢人们的想象力已经接受的隐喻。 从“‘如果惠特曼歌唱了那个夜晚,’我评论说,‘是因为他有此向往,事实上却没有实现。假如我们看出一 首诗表达了某种渴望,而不是叙述一件事实,那首诗就是成功之作’”和“‘您不了解,’他失声喊道,‘惠 特曼不能说假话’”可见,“我”认为诗歌可以是虚构的,用以表达某种渴望,超越现实生活;而“他”认 为惠特曼不能说假话,诗歌必须是真实的。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本文中,“您就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也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们目前是 1969 年,在剑 桥市”“我现在在日内瓦,坐在罗丹诺河边的一条长椅上”可见,“我”与过去的“我”竟然能在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的同一条长椅上见面并对谈,且过去的“我”不能理解现在的“我”,现在的“我”也并不能完全 理解过去的“我”,简直就像是两个陌生人,这种情节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故而这是虚构的。 但文中作者想表达的道理却是真实的,经过“半个世纪的年龄差异”,我们的思想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 化,比如现在的“我”更理性,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是艺术超越现实;而“他”则更感性,同情弱势群体, 并认为诗人不能是“假话”等,这就表明,即使是同一个人,年轻时与年老时的思想认识会有巨大差异, 这是因为年龄增长、经验增长而发生了变化,这种感悟是真实的。 文中用虚构的故事,过去与未来的自己对话,来传达出真实的感受,看似荒诞无稽,却能够启发人进行深 刻的思考,让小说内涵更深刻。 山东省太原市 2021 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二)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归 来 莫泊桑(法) 浪涛拍打着海岸,蓝天一望无际,疾风劲吹,朵朵白云像鸟儿似的飞快地从天空掠过。 坐 落在山口 海边的小村沐浴在阳光里,暖洋洋一片。 马丁-莱韦克家正好坐落在村口。这是一幢渔家小屋,墙是黏土的,屋顶铺了一层茅草, 上面长了一 簇簇蓝蝴蝶花儿。 男人出海了,女人在屋前补渔网。园地口上一个 14 岁姑娘在缝补一件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破衣服。 还有一个女孩,抱着一个小男孩哄着。两个两三岁的男孩面对面坐在泥地上玩耍。 补衣服的姑娘突然喊了一声:“妈!” “什么事”” “他又来了” 母女俩从早晨开始就心神不安,有个男人总在屋子边上转来转去。母亲总觉着他的眼神 怪 里怪气。 母亲叫马丁,丈夫叫莱韦克,人家管他们一家叫马丁--菜韦克。她原先的丈夫水手马丁 所在的那条船 “姊妹”号出海时失踪了。船上的水手也一直音信全无,大家都认为这船连人带 货都 沉没了。 女马丁带着两个女儿含辛茹苦等了她男人 10 年。当地一个叫莱韦克的渔民是个鳏夫, 带着个男孩, 向她求婚,女马丁于是改嫁给他,三年中间又生了两个男孩。家里几乎没有见 过肉,面包很贵,冬天刮大 风的那几个月他们有时候只得赊账买面包吃。几个小家伙倒长得很结实。 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刮起了大风,她男人莱韦克本想出海,看到风大走不成,于是帮妻子 一 起补渔网。 9 点钟,大女儿买面包跑着回来,神色慌张:“妈,他又来了。” 母亲的脸刷地变白,对她男人说:“莱韦克,叫他别这么偷看我们,我心里直发慌。” 莱韦克是个身 材高大的水手,他神色从容,朝那游荡的人走去。 莱韦克带着陌生人一起朝屋子走来。女马丁一下慌了神,直往后退。她男人对她说:“给 他 拿点面 包,倒杯苹果酒,他打前天就没有吃东西了。”他们都进了屋。游荡的人坐下,在一双双眼晴的注视下低 头吃起东西来。 母亲站在一旁盯着那人看,两个叫小马丁的姑娘背靠着门,其中一个抱着最小的男孩, 都馋得目不转 睛地看着那人。 莱韦克拉一把椅子坐下,问陌生人:“您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 “我从塞特过来。” “就这么走来的?” “没错,走着来的,身上没有钱,只能用脚走。” “您去哪儿?” “我就来这儿。 “您在这儿有认识的人吗?” “也许吧。” 他脸色憔悴,布满皱纹,整个脸都是瘦骨嶙峋。 莱韦克突然问他:“您叫什么名字?” 他没有抬头,只是回答说:“我叫马丁。” 母亲莫名其妙地颤抖。她像是要走近些好好看看这流浪汉。来到他面前,她双臂垂下, 张大着嘴,不 禁呆住了。 莱韦克最后又问了一句:“您是这儿人?” “我是这儿人。 这时他终于抬起头,女人的目光和他的目光相遇,顷刻两人的目光仿佛交织到一块儿凝 住不动了。 她声音发抖:“是你,当家的?” “没错,是我。” 原来,马丁他们的船在非洲海岸触礁了。除了马丁,其他人都不幸遇难。而马丁又被野人 部落扣了 12 年,直到最近才有机会回来。 女马丁拿围裙捂着脸哭了起来。 莱韦克说道:“现在怎么办?” 马丁问:“她男人是你?” 莱韦克回答说:“对,是我。” 他们相对看了看,谁也没有说话。 这时马丁看了一眼在他身旁围了一圈的孩子,朝两个女孩点头示意说:“她们俩是我的吧?” 莱韦克说:“她们俩是你的。” 他说:“上帝呀,她们都长那么大了!” 莱韦克又说了一句:“现在怎么办?” 马丁心乱如麻,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下了狠心说:“我嘛,照你的意思办吧。我不想为难你,各 人的孩子归各人。孩子妈归你,还是归我?你怎么定我都答应。不过这房子该归我,这是我父亲留下的,而 且我就是在这房子里出生的。” 女马丁用围裙捂着嘴发出一阵阵抽噎。两个女孩忐忑不安地望着她们的父亲。马丁站起 身朝他妻子走 去,她一头扑到他怀里呜咽了起来:“我的男人呀,你终于回来了!” 几个男孩子看到母亲哭也哭了起来。莱韦克站在一旁等着。 他们决定找神甫裁决,两个男人一起走了出去。走过咖啡馆门前,他们决定一起喝一杯。 “呃,希科,来两杯费尔酒,要好的。马丁回来了,我妻子原先的男人,你是知道的, 那条失踪了的 ‘姊妹’号上的马丁。” 老板一手拿着三只玻璃杯子,一手拿着长颈大肚玻璃酒瓶走过来,神色从容地问:“噢! 你回来了,马丁?”马丁回答说:“我回来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篇蓝天、白云、阳光营造了一份美好而温暖的氛围,茅草屋顶反映了马丁-莱 韦克一家生活 的贫困,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 B.“母亲总觉着他的眼神怪里怪气”埋下伏笔,“她”原先的丈夫出海时失踪的插叙,都使 后文情节 发展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C.小说在两位丈夫去找神甫解决问题路上到咖啡馆喝一杯中戛然收束,这样的结尾留白 韵味悠长,人 物命运到底如何引人深思。 D.小说描写的马丁一家的故事虽然悲惨却又温馨感人,但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伦理 道德和人性的 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答案】D 【考点】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分析 【难度星级】★★ 【解析】小说的深刻之处并非对于伦理道德人性的反思,更多的是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生活艰 辛的 反 映。 8. 文中画线句子三处写到女马丁的哭泣,这三处哭泣分别体现了女马丁当时怎样的心情? 请 结合内 容具体分析。(6 分) 【答案】第一处,在得知马丁为何在 12 年之后オ归来时,她“拿围裙捂着脸哭了起来”,这里主要 是表现对丈夫的心疼与丈夫平安归来的惊喜。 第二处,当男马丁谈到女马丁、孩子和房子的归属时,她“用围裙捂着嘴发出一阵阵抽 噎”,这里主 要是她面临新的分离的不舍与为难。 第三处,当男马丁向她走来时,“她一头扑到他怀里鸣咽”,这时的她百感交集,有 12 年的辛酸悲 苦,有对丈夫的依恋,有对过去的生活的回忆,还有目前处境的尴尬。(每点 2 分) 【考点】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 【难度星级】★★★ 【解析】继续在去年真题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在体会人物三处心理时要注 意结合上 下文的信息提示,第一处的上文交代了女子的“声音发抖”以及马丁在 12 年间的遭遇,可见她对于丈夫 能够归来的惊喜、激动;第二处的上文交代了马丁说出的对于孩子、女 子和房子的安排考虑,可以结合这 点去分析此时女子的心理有分离的不舍。最后一处女子“一 头扑到他怀里”, 并说“我的男人呀,你终 于回来了”,体现出她的心里还是惦记着丈夫,想到了过去一起的生活,过去自己的艰难与选择,而感到 心酸而尴尬。 9.以小见大是短篇小说的主要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莫泊桑在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6 分) 【答案】(1)以小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在小说中,作者写韦克这一人物,当他得知马丁处于饥饿 中时就直接把马丁领回家,在自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不仅让妻子给他面包,还拿果酒:带着马丁去找神甫的 路上,路过咖啡馆,能平和地请马丁喝酒,并且要好酒,这些小细节都表现了莱韦克是一个光明磊落而又 善良的人。 (2)以小事件(小人物)反映大社会。女马丁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妇女,她的遭遇不仅是她的困难,也是 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底层百姓的写照:咖啡馆老板的从容平静也能反映出这不是 一个家庭的遭遇,而是整个 底层社会的缩影。(每点 3 分,观点 1 分,分析 2 分) 【考点】考查学生对于小说情节和主旨的分析 【难度星级】★★★ 【解析】以小见大的分析为 3 点,首先结合文本去找出“小”的方面:小的底层人物,小的发 生背 景:渔家小屋,小的故事事件在他人眼中早已不见怪,老板“神色从容”的反应。以此对 应的“大”的方 面上升到人物的形象面貌,生活艰辛以及个人命运无法主宰等社会现象的问题。最后两 者的结合更加凸显 主旨,引发读者在复杂情感中的悲叹。 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 2021 届高三 4 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女人与花朵 迟子建 ①大约没有女人不爱花的。 ②在爱花上,乡下女人比城里女人要运气多了。她们可以在自己的田园上种植花卉,譬如在窗前种上 一排金灿灿的向日葵,在墙角种上开喇叭花形状的爬山虎,在花圃的边缘种上风风光光的矢车菊。这样的 花朵,总是与风雨同呼吸。它们最能真切地感受到阳光的照拂,能够感受到蝴蝶与蜜蜂的触角抚弄它们时 的那种甜蜜的疼痛。 ③城里的女人怎么养花呢?她们没有自己的土地,至多不过在阳台上养些盆花,杜鹃啦,茉莉啦,菊 花啦或者含笑、玻璃翠、月季等等。这些花也会开,但由于没有开在户外,总给人一种贫血的感觉,往往 是才开两三天,花朵就不精神了。而乡下女人种的那些花,根本不用侍弄,它们开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 的。即便是有鸡或狗刨了它的根,或者是狂风吹弯了它的腰,它也能顽强地继续开着花朵。 ④能养盆花的城里女人算是幸运的。这样的人家多半人丁兴旺,因为养花缺不了水,而浇水是需要人 的。对于那些经常外出的人家来讲,只能养从花店买回来的花了。不然你在家摆了几盆花,一个月外出回 来后,会发现它们枯死在盆中,看上去像一团垃圾。 ⑤花店里的花,普通的如康乃馨和剑兰,稍好一点的是玫瑰和百合,名贵的当属马蹄莲和郁金香。养 这样的花一定要透明的玻璃花瓶,能清楚地看到水的位置、水中碧绿的茎叶等等。如果用密不透光的瓷瓶, 看不到茎,养在其上的花朵就给人一种突兀感。不过这样的花即便天天剪枝和换水,也不如开在大地的花 来得持久。玫瑰三四天就会蔫软,百合开得再长也超不过一星期,康乃馨如果侍弄好了倒能开个十天左右, 不过你天天剪枝,最后把她剪得瘦小伶仃,茎短了,叶子少了,一堆光秃秃的花簇拥在一起,实在没什么 美感了。其实赏花不单单看花朵本身,也要看它的茎和叶子。所以古人写那些赏花的句子,极少对着居室 里的花朵抒发感情的。他们大多去花园或者荒野里赏花,这样的花有了草或者山的映衬,有了月光的点缀, 有了流水的烘托,才有了灵性和美感。比如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苏轼《望江南》中“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黄庭坚《水调歌头》中的“溪上桃花无数,花上 有黄鹂”等等。没有一个不是在大自然中抒发对花的情感的。如此说来,居室里的花朵是可怜的,它们没 有清风明月的抚慰,呼吸的是室内缺氧的污浊的空气,感受到的是透过玻璃窗疲惫地钻进来的阳光,吸吮 的是带着漂白粉气息的自来水,它们的哀愁又有谁知道呢?我们这些爱去买花的城里女人,也许正是用花 儿的哀愁来给自己换来愉悦的心境。 ⑥女人爱花,是天性使然。我觉得花也是母性的,它水性十足,娇柔、脆弱、艳丽而多情。它的这些 特点,是男性们所不能有的。这些花也喜欢女人柔软的手指抚弄它们。而花朵的芬芳也滋养了女人。 ⑦我发现,一个地方的花朵的脾性与那个地方女人的脾性有很大关联。比如我的故乡大兴安岭,最常 见的一种花是野菊花。这花从夏天一直能开到深秋下霜时节。它朵不大,花心黄黄的,圆圆的,硬硬的, 像颗纽扣。而围绕花心的那些匀称、细碎的紫色花瓣,看上去那么密实、浑厚。这花不怕风吹雨打,很皮 实,极像我故乡的那些女人,坚强、隐忍、安静而朴素。在南方,我见到最多的一种花是池塘里的荷花, 它们看上去滋润、优雅而娇羞,极似那些身姿婀娜的江南女人。 ⑧当然,花朵并不都是美好的。也有“恶之花”,有一些漂亮的花确是有毒的。就如同女人群中也有如 蝎如虎的人一样。但不管怎么说,世界上有了姹紫嫣红的花朵,有了形形色色爱花的女人,这世界才显得 丰富多彩。 ⑨由于爱花,女人还喜欢做一些关于花的美梦。我就曾经在梦中见过比澡盆还要大的桃花,见过能开 上百朵花的百合。梦里的花比现实的要火爆多了。 ⑩我想花朵也许是女人的灵魂。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里女人在养花上是没有什么乐趣的,她们没有自己的土地,至多不过在阳台上养些盆花,这些花总给 人贫血的感觉。 B. 文章第⑦段写到野菊花,目的是要表现所有北方女人的坚强、隐忍、安静和朴素,从而证明一个地方的 花朵的脾性与那个地方女人的脾性的关联。 C. 文章娓娓道来,既高度赞美了花的美好,女性的善良,又指出了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值得喜爱的,正如女 性也不一定都是善良的。 D. 文章托物言志,借描写花朵来寄托作者对人生深刻的感悟,表达了迟子建文字独有的那种淡淡的哀愁。 8. 请鉴赏文章第⑤段划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9. 请简要赏析文章首尾两段。 【答案】7. C 8. (1)语言古朴典雅,三处引用到了古诗文(答“用到了引用的艺术手法”也可以); (2)句式整齐,运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表达的感情更为浓烈;(3)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说居室里的花“感受到的是透过玻璃窗疲惫地钻进来的阳光”,它们是哀愁的,赋予花朵以人的感情;(4)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它们的哀愁又有谁知道呢”,强化了情感。 9. (1)艺术特色:文章首尾两段语言凝练简洁;尾段运用了暗喻(比喻)的手法,将花朵比喻成女人的 灵魂; (2)作用:①首段总领全文,尾段总结全文;②首尾两段都起到了点题作用,都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女 人与花朵”。③首尾两段前后呼应,使得文章结构紧凑;④点明主题,都体现了女人与花的亲密关系。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城里女人在养花上是没有什么乐趣的”错误。文章并没说“城里女人在养花上是没有什么乐趣的”,只 是说城里养花的条件不如乡下,养的花也没有乡下养得好。 B.“目的是要表现所有北方女人的坚强、隐忍、安静和朴素”错误。原文说的是“极像我故乡的那些女人”, 迟子建的故乡在黑龙江,并不是指整个北方的女人,而且“所有”一词也过于绝对。 D.“表达了迟子建文字独有的那种淡淡的哀愁”错误。本文没有“淡淡的哀愁”,“托物言志”的提法也不 准确。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由原文“比如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苏轼《望江南》中‘试上超然 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黄庭坚《水调歌头》中的‘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等等”可知,引用了 白居易《忆江南》、苏轼《望江南》、黄庭坚《水调歌头》中的诗句,三处引用到了古诗文,语言古朴典雅。 句子“呼吸的是室内缺氧的污浊的空气,感受到的是透过玻璃窗疲惫地钻进来的阳光,吸吮的是带着漂白 粉气息的自来水”运用了排比句式,句式整齐,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表达的感情更为浓烈; 句子“感受到的是透过玻璃窗疲惫地钻进来的阳光”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说居室里的花“感受到的是透过 玻璃窗疲惫地钻进来的阳光”,“疲惫”一词,表现它们是哀愁的,赋予花朵以人的感情; “如此说来,居室里的花朵是可怜的,它们没有清风明月的抚慰,呼吸的是室内缺氧的污浊的空气,感受 到的是透过玻璃窗疲惫地钻进来的阳光,吸吮的是带着漂白粉气息的自来水,它们的哀愁又有谁知道呢?”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它们的哀愁又有谁知道呢”,强化了情感。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段落作用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艺术特色:首段和尾段分别是一句话“大约没有女人不爱花的”和“我想花朵也许是女人的灵魂”,首尾两 段语言凝练简洁;尾段“我想花朵也许是女人的灵魂”运用了暗喻(比喻)的手法,将“花朵”比喻成“女 人的灵魂”。 作用: 首段“大约没有女人不爱花的”总领全文,文章全篇都在讲女人喜欢花,尾段“我想花朵也许是女人的灵 魂”总结全文,表明女人都爱花。 首段“大约没有女人不爱花的”和尾段“我想花朵也许是女人的灵魂”都是在讲女人和花的关系,都起到 了点题作用,都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女人与花朵”。 首段“大约没有女人不爱花的”在讲女人与花,尾段“我想花朵也许是女人的灵魂”也在讲女人与花,首 尾两段前后呼应,使得文章结构紧凑。 首段“大约没有女人不爱花的”和尾段“我想花朵也许是女人的灵魂”都是在讲女人和花的关系紧密,点 明主题,都体现了女人与花的亲密关系。 山西省临汾市 2021 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三)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城市的鸟 谢志强 又是红灯。足足一个钟头,我开的这辆小轿车不过行了半条街的样子。前前后后都是鸣叫的喇叭声。 自行车、摩托车在汽车之间的空隙绕行。我知道要按时到达已经无望。我打开车内的收音机。交通台小姐 频频播报各条街严重堵塞的情况。好像我这辆车陷入了重围。 我的手脚发起痒来了。我一急,手脚就痒。我烦躁地挠着,像一个勤劳的农民侍弄土地,挠过的皮肤 很快留下一道道红色的线条。前边的司机索性走出车门,伸展着肢体。显然,一时片刻车前进不了。 我钻出了车门。望着前前后后整条街停满的各种颜色的车辆,我想起小时候看着地面蚂蚁搬家的繁忙 景象。我的手时不时地抓挠着胳膊的痒处,仿佛爬满了蚂蚁。这时,我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我一惊,循 着声音,看见一张熟悉的面孔。 他是我中学的同窗,同在一座城市,却有近八年未曾谋面了。他西装革履,手插在裤袋里。我欣喜地 奔过去——仅隔了五六辆车的距离,他却没伸出手接迎我的手。我闹了个没趣,心里直犯嘀咕,我闻知他 生意场上春风得意,是不是不把我放在眼里。 我说:“你发福多了。” 他像心事重重,说:“是吗?可你没变。” 我注意到他插在兜里的手,好像很费力。我记得他的汗毛很密很黑很粗。现在,他抬起手,袖子缩起 来,我几乎惊讶地喊出来,拿着烟的手在空中滞停了一下。我看见的是鸟爪。或者说,类似我曾闻说的鹰 爪,指甲尖而弯,暴露出的手腕部位,不是汗毛,而是羽毛,千真万确的羽毛。 他的脸顿时涨红。我没回避我的所见。我说:“你的手怎么啦?” 他茫然地说:“我早晨开车出来,到现在不过穿了三条马路,比步行还要慢,对方等着我,可想我急成 什么样……我的手臂汗毛本来就浓,可也不至于成这样呀!” 我本能地瞧瞧自己的胳膊 我的衬衫袖子卷着。我说:“见鬼!” 我挠过的皮肤,像是松过土的庄稼一样茁壮地成长了,汗毛——不,是迅速地像他的手腕长着的羽毛 那样生长啦!而且,我的身体像有股气流托举着,渐渐轻盈起来。我掩饰似的仰望着城市空旷的天空。 我突然发现远处的车已开始蜗牛似的爬动。我说:“回头再见。” 他急迫地扭转身,往他的那辆车奔跑。他摆动着双臂,渐渐地,那双臂改变了姿态,竟然像翅膀一样 扇动起来,可能他的身体过重,犹如巨鸟需要一段助跑那样,他的脚随之离开了地面。 我说了声:“不好。”顾不得我自己的那辆车,我追过去,想趁他未曾飘飞时拉住他——无论如何,一 旦坠下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我没跑出几步,就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双腿了,它们脱离了地面。我就 像一个氢气球,双手不由自主地扑扇起来。随着手臂的划动,我跃过车顶,一会儿,我已经能够鸟瞰整个 街面车辆堵塞的壮观景象了。在我的前后左右,飞翔着许多与我一样振翅翩跹的男女,他们的色彩不同, 姿势不同,唯有脸上的表情是统一的——一种难以名状的巨大惊愕!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篇看似平平无奇,但寥寥数句就渲染出现代交通严重堵塞时的压抑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和人 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和舞台。 B.小说通过有限视角和必要的铺垫,增加可读性和严密性;运用神态描写等手法交代朋友将病症传染给 “我”,增加生动性和真实性。 C.小说结尾美好却离奇,透露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交通堵塞的无奈无力,具有强烈的荒诞美感和认知美感, 引人思考荒诞背后的深意。 D.这篇情节简单的小说注重叙述中的读者体验,而非等到最后一幕才让读者恍然大悟,这反而提高了作品 的质量,加大了作品的密度。 8.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人物的心理变化给读者带来审美体验。请分析情节发展中“我”的心理变 化。(6 分) 9.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面不失其真实”。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显得魔幻神奇? 为什么又给人“真实”之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7.(3 分)B (“朋友将病症传染给‘我’”无中生有。我长出羽毛,不是朋友传染的。) 8.(6 分)(1)从等车通行时的无望烦躁,到碰上多年未见朋友时的又喜又惊;(2)从发现朋友鸟爪的惊讶 呆滞,到看见自己也长出羽毛的惶恐掩饰;(3)从对朋友飞起的关心担忧,到鸟瞰时的巨大惊愕。(每点 2 分) 9.(6 分)(1)使小说显得魔幻神奇的手法是:①离奇的夸张(或变形)。如人异化为鸟,具有了鸟的行为。 ②丰富的想象,如交通严重堵塞时人们都飞翔在空中。 (2)小说给人真实之感是因为:①细节描写给人真实感,如真实细腻地描写了人手上长出羽毛的过程。② 人物的心理是真实的,如人们希望摆脱交通堵塞等生活压力的心理是真实的;③“超常体验”是真实的, 面对朋友和所有人的异化时,“我”的表现是真实的;④反映的现实是真实的,小说真实反映了现代社会交 通严重堵塞给人带来的无奈无力。(每点 2 分。兼顾两问,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 山西省吕梁市 2021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赖床的男人 【英】戴维·洛奇 他的房子被风雨侵蚀,墙体也裂开了缝隙。当然,他无法对房子的情况视而不见。然而当他裹在毛毯 里感到温暖舒适的时候,他紧闭双目,似乎一切都不那么令人压抑,也都与他个人无关了。 他像要儿一般蜷缩着,把整个脑袋都埋进被子里。被窝里黑漆漆的,暖和如春,犹如一个温暖黑暗的 洞穴。他愉快地呼吸着温暖而带有霉味的空气,当他感到严重缺氧时,就在被褥里巧妙地弄出一个通风管, 可以让新鲜空气进入而又不会透光。 “八点一刻了。你的早餐又糟蹋了……乔治,你打算起床了吗?”他觉察到她言语里的忧虑。突然间, 被褥从他脸上被掀开。他又忙不迭地拉扯回来,很恼火他精心设计的通风管被弄坏了。 “乔治,你是病了吗?” 他很想说,是的,我病了。然后他的妻子会踮起脚尖走出去,告诉孩子们保持安静,他们的父亲病了。 随后,她会在卧室里生上火,端来一盘可口的食物。但那不过是懦夫的行径。这种欺骗只会让他从他最厌 烦的生活中获得顶多一天的喘息而已。 “不,我没有生病。”他隔着被子说道。“好吧,那就起床,不然上班要迟到了。”他不作答,妻子走了 出去。他听见她在洗手间里不耐烦地敲打着,叫孩子们来洗漱,还有马桶水箱的冲水声和哗啦哗啦的蓄水 声,水管发出的呜呜声,孩子们的笑声和哭声。在早晨寒冷的空气中难以发动的汽车呼哧呼哧地喘着气, 随后被启动,驶离了家门。他在被窝里静静躺着,全神贯注,若有所思。渐渐地,他开始能够从意识中消 除这些杂音。 第一天是最为艰难的。他的妻子认为他仅仅是偷懒。她试着不给他端任何食物,这样可以让他起床。 然而饿肚子并没有让他感到太多不适,除了几次蹑手蹑脚、悄没声地溜去洗手间,他整天都赖在床上。那 天夜里,他的妻子回到卧室时感到气愤不已。然而由于他滴水未进,她也感到大惑不解,问心有愧。当她 表示希望他第二天早晨不再有这些愚蠢的行为时,言语中流露出一丝恳求的语气。 第二天早晨就容易多了。闹铃一停,他很快又无忧无虑地睡着了。太幸福了!既然不打算起床,只要 翻个身接着睡就是了。随后,妻子端来早餐,一声不吭地搁在他床边的地板上。他吃着早餐,孩子们来到 卧室门口,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他露出了要他们放心的微笑。 下午,妻子请的医生赶来了。 医生对他做了简单的检查,并做出诊断:“贝克先生,没有理由不起床啊。” “我知道没有理由不起床,”他答道,“但我就是不想起床。” 翌日,牧师到访。牧师恳求他想想作为丈夫及父亲,他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很多时候人们很清楚地认 识到,我们几乎无法忍受继续挣扎前行的痛苦,也几乎无法抗拒放弃的诱惑。但那不是真正的基督教精神。 “那些冥想的僧侣呢?”他问道,“那些隐士、修士呢?” 啊,但是那些宗教修行者,尽管或许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具有精神感召力的,却与现代宗教格格不入。 “你知道,生活不尽如人意。”他告诉牧师。生活的确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一周后,他身上开始长 褥疮。两周后,他已孱弱到需要人扶着上洗手间。一个月后,他已瘫痪在床,需要护工来照料他的身体需 求。 此时,妻子的不满愤恨已消了大半。实际上,他认为她比以前更敬重他了。他猜想他已成为当地乃至 全国的明星。有一天,他的卧室里推进来一台摄像机,他靠坐在枕头上,牵着妻子的手,对着电视机前数 百万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他是如何在一个寒冷的早晨突然意识到他已不再热爱生活,唯一的乐趣就是赖 在床上,以及他如何做出这合乎情理的决定——在床上度过余生。 节目播出后,信箱中的邮件由涓涓细流变成了滔滔洪水。他已经变得眼力不济,只能依靠教区的志愿 者施以援手,处理信函。 大多数来信都请求他再给生活一次机会,并随函附上现金或是提供待遇颇丰的工作机会。他对这些工 作机会都一一婉拒,并以妻子的名义把钱存进银行。 如今,尽管有人给他洗澡、喂食,对他呵护备至,但他仍感到生命力正在缓慢消逝。他默默地等得着, 但是一切如常。他浑身发冷。他试着把毛毯拽回床上,可扔出毛毯已使他筋疲力尽。他打着冷战。屋外天 色渐晚。“护士。”他虚弱地叫着,但无人应答。他又呼唤他的妻子“玛格丽特”,然而整间屋子悄无声息。 呼出的气在寒冷的空气里瞬间变成了白雾。 只有石膏天花板上的吊灯底座与房门之间的裂缝,仿佛在对他发出冷笑。 “玛格丽特!护士!”他嘶哑地喊叫着,“我想起床!快扶我起来!”但是没有一个人来。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篇描写了男人居住环境的糟糕,房子被风雨侵蚀,墙体开裂,和他裹在毛毯里感到的温暖舒适形 成了对比,突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B.小说第二段运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男人蜷缩着的样子,同时以要儿为喻体,突出床上暖和如春的夸张 感受,暗示了男人的不成熟和没有责任感。 C.小说中第五段“他很想说,是的,我病了”“但那不过是懦夫的行径”“顶多一天的喘息而已”等描写凸 显了赖床男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D.小说中主人公最后因为赖床而成为全国的明星,而他的妻子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由最初的气愤不 已到更加尊重,批判了人性的贪婪和冷漠。 8.小说记叙了主人公乔治的赖床,可结尾他却嘶哑地喊叫着“我想起床!”,最终没有一个人来扶他。请结 合文本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6 分) 9.有评论说,《赖床的男人》讲述了一个有趣、严肃却不乏违背生活的正向秩序的“微反叛”故事,请结合 小说谈谈你的理解。(6 分) 7.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由最初的气愤不已到更加尊重, 批判了人性的贪婪和冷漠”错误,依据原文“他觉察到她言语里的忧虑”“那天夜里,他的妻子回到卧室时 感到气愤不已。然而由于他滴水未进,她也感到大惑不解,问心有愧”“此时,妻子的不满愤恨已消了大半。 实际上,他认为她比以前更敬重他了”可知,“由最初的气愤不已到更加尊重”的概括不符合文章的发展脉 络,在他妻子身上并没有表现出贪婪和冷漠,而成为“全国的明星”和“更加尊重”的说法只是乔治的主 观认为,并不能认定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和妻子的态度。 8.①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引起人们的共鸣。人往往越是接近死亡,越是留恋人生。在乔治虚弱至极的时候 出现与之前消极生活相反的选择,这符合事理发展的自然规律。②真实自然地呈现了主人公复杂的性格特 点。尽管主人公逃避现实,不愿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不热爱生活,可他却没有面对死亡的勇气。③深化 小说的主题。结尾让我们明白,一个放弃了生活的人,最终会被所有的人放弃。主题深刻,引人深省。(每 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主题和构思特点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要从内容角度来回答 “好处”。本题需先分析小说结尾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即什么结局,再分析这种结局的好处。即“人往往 越是接近死亡,越是留恋人生。在乔治虚弱至极的时侯出现与之前消极生活机反的选择,这符合事理发展 的自然规律”,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由此可概括出答案①。从故事的结局看,表现 了主人公复杂的性格特点,乔治逃避现实,却没有勇气面对死亡,在最后无法挽回的时刻,表现出求生的 欲望,根据结尾乔治“我想起床!快扶我起来”的“嘶哑地喊叫”可概括出答案②。从结尾和主题的关系 可概括出答案③。 9.①故事情节有趣。故事描写了一个百般赖床的人最终想要起床的故事,情节夸张,描写生动。②故事主 人公的“赖床”,这种“微反叛”让我们看到一种对生活存有的普遍态度,没有能力改变而选择向内的自毁, 必然会导致可悲的结局。③故事揭示了深刻严肃的主题。故事让我们看到面对不热爱的生活,逃避是另一 种形式的死亡。(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风格特色的能力。分析本题题干可知,作答时要突出三个要点: 有趣、严肃、“微反叛”。从故事情节上看,原文“当他感到严重缺氧时,就在被褥里巧妙地弄出一个通风 管,可以让新鲜空气进入而又不会透光”“这种欺骗只会让他从他最厌烦的生活中获得顶多一天的喘息而已” “‘不,我没有生病。’他隔着被子说道”,这些情节体现出故事的趣味性,据此可分析概括出答案①。从选 材上看,“赖床”违背生活的正向秩序,突出小说体现的“微反叛”,据此可概括出答案②。从主题上看。“逃 避是另一种形式的死亡”的主题“深刻严肃”,据此可概括出答案③。 山西省晋中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5 月统一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辞职 叶圣陶 一天黄昏时分,刘博生来了,带来个破皮箱,说改行了。那个皮箱带着麻烦,准备寄存在我这儿。 “已经辞了职吗?” “辞了。前星期就跟您说过,要不依从他的意思,拿他分给我的二十万,就只有走路。你要保住清白, 又要继续干下去,那是不可能的。他会把你看成眼中的钉,心中的仇敌,借个什么名儿把你开除了,才倒 楣呢。不如早些辞职。落得干净,让他也觉得痛快。” 刘博生是个会计员,干了两年,没出什么毛病。今年他那个所里调任了个新主任,看他年纪轻轻,不 声不响,每天八个钟头的办公时间内,不写私信,不看小说,总是弄那些阿拉伯数字,拔他的算盘珠儿, 就中意了他。曾经找他谈过话,说:“你靠得住,我知道。旁人也许要调动,你的位置是牢靠的,安心做 事就是了。”刘博生听了自然高兴,不免格外熬好。办公时间内有若干放不下手的事情,就带回宿舍里去 做,宁可牺牲了杂志和小说的阅读。约摸过了一个多月,主任又找他了。起初是闲谈,问他的家世,问他 的生活状况,又说到物价飞涨,公务员一些薪津实在没法维持.对于他那身补了好几处的灰布学生服以及那 双张开了嘴的皮鞋,表示十分同情,说应该换穿断的才好。最后才来了正文,说所里有八十几万的积余, 白白缴出去也是呆,不如把它开销了。只要账目做得仔细,神不知鬼不觉的。他愿意分二十万给刘博生, 说也可以补贴补贴,缝几身衣服,买一双新皮鞋。刘博生一时回答不上来,主任又提醒他说,“这算不得 一回事,有麻雀子的地方都有。况且,账是你做的,你要做得怎样周到就怎样周到,那些办事员全是女孩 子家,什么也不懂得,哪儿会有漏子让.人家找出来?”后来刘博生把这个事儿告诉我,他说他也知道自己 干得来,可是不知道怎么的,他总不愿意干。也不是怕坏了声名,也不是怕吃官司,只觉得干了就像掉在 一个深坑里,一辈子也爬不起来。又说他原以为这类事儿好比故事里的魔窟,实际上不会碰到的,谁知道 又真实,又切近,就在自己身边,主任说的不错,“有麻雀子的地方都有”,使他觉得害怕。 我听了他的话肃然起敬,像对于一切认得清义利之辨的人一样,因而夸奖他几句,说不干自然是一千 个对,一万个对。可是主任催他来了,问他到底同意不同意,言语之间带着威胁的意味,同意到手二十万, 不同意,亏有你吃的。刘博生也想过把这件事宣扬开来,但是一转念间就知道行不通;自身抓在人家手里, 哪儿分得清个青红皂白?于是来了退缩的想头,辞职。他把这个想头告诉我,是前个星期天,现在他果然辞 职了。我问道,“所长就一口答应了你?” “所长问到主任,主任没说别的,只说‘让他辞了也好’,所长就批准了。今天下办公室的时候,我 向主任告辞。他似乎关心似乎不关心地看了我一眼,那一眼藏着许多的话。” “他的愿望总之可以达到的,”我说,“只要你的后任随和些,没有你那股傻劲儿。” “后任已经来了,不然我怎么能够办了交代跑出来?是主任的同乡,听说还关些亲,一个能说能笑的漂 亮人物。” “那就得其所哉了。” “我也明明知道我这么做毫不彻底。无论如何,那八十几万的积余总之不是公家的了,我不帮他拿, 自有人帮他拿。不过我总算对他表示了抗议,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至少叫他感到一丝一毫的不痛快。 就是这一丝一毫的不痛快,不能说对他绝无影响。同时,我也代表了许许多多的人警告了他。他不要以为 有麻雀子的地方尽是些与他一路的货色,要知道比较正派的人到底还有,例如我。” 我听了刘博生这些话想得很远,转过话头问他道,“现在你准备往哪儿去?” “一个同学在外县中学里当教务主任,他招我去教数学。我想学校总该好一些,跟一班少年在一块儿, 该不会有那种不三不四的事儿吧。” 我想说话,可是止住了,只点点头,暂时维持他的想望。 [选自《叶圣陶全集(第三卷)》,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没有刻意去设置故事发生的环境,但不时穿插在叙述中的细节,如“算盘珠儿”“物价飞涨”等为 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时代背景。 B.在利益和清白的两难选择上,刘博生最终选择了清白,他不怕坏了声名或吃官司,他担心从此陷入主任 制造的深坑,一生都要遭受威胁。 C.刘博生向主任告辞时,主任的那一眼意味深长,藏着许多话,比如“真是傻子”“真不识抬举”“没有 了你,我照样干成事”,诸如此类。 D.作者没有直接点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通过作品中“我”的代言表达自己的态度,体现了他“冷眼旁观” 但反映“客观世界”的创作主张。 8.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我”作为故事的见证者,是怎样推进情节发展的?请简要分析。(6 分) 9.刘博生离开之后会怎样?请依据文章探究刘博生到外县中学任教的境遇,并简述理由。(6 分) 7.B[“他担心从此陷入主任制造的深坑,一生都要遭受威胁”说法错误,原文是“只觉得干了就像掉在一 个深坑里,一辈子也爬不起来”。] 8.(1)“我”对刘博生辞职的询问引出了刘博生的辞职原委;(2)“我”对刘博生的夸奖一定程度上坚定了 他的想法,促使他产生了辞职的想法;(3)“我”的询问引出了刘博生辞职的具体细节;(4)“我”对刘博 生未来打算的询问引出了刘博生的出路和想法。(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9.(示例)(1)刘博生到中学任教后相对顺利;(1 分)他踏实为人,工作勤奋,不怕吃苦,喜欢阅读,这种自 尊自律的生活态度很适合教师这个职业;(1 分)学校相对单纯,没有那种不三不四的事儿。(1 分)(2)刘博 生到中学任教后依然无法适应;(1 分)他有天真的一面,对于人心和生活的世道缺乏必要的洞察力,不愿意 随波逐流,同流合污;(1 分)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整个社会变质了,学校也无法幸免,蝇营狗苟的事情“有 麻雀子的地方都有”。(1 分)(结合文本探究,有理有据即可。可以从一个角度作答,对刘博生未来境遇的 推断结论 1 分,答出一点理由得 1 分) 山西省 2020-2021 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调研语文试题(A 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花园① 许钦文 父亲的花园在这一年可算是最茂盛的了,那时蕊姊还未出嫁,芳姊也没有死。 红的,白的,牡丹,芍药,先先后后地都开了泛勃勃的美丽的花。我跟着父亲每天到花园去看,给它 们灌水;有时一天去看两三次。花园门一打开,我觉着园中只有它们的花,其余的似乎不是自生自灭的野 草,就是四围的园墙。它们本来都生着许多花蕊,有一盆芍药简直有十个以上,父亲要它们开的大,格外 美丽,早早地把小的都摘去了,选留较大的,每盆只让开两朵。记得有一天,它们初次盛开的时候,全家 的人都去看。母亲抱着槐弟;蕊姊,芳姊和娟妹相互手挽着手;梅弟跟着乳母。“这是小姐,那是丫头,” 乳母用手指点了点牡丹又点了点芍药向梅弟说。梅弟就拍一拍他肥胖的小手,点一点一朵红的牡丹花,又 拍一拍手嚷着说,“我要那朵小姐,我,我,要,那朵小姐!”父亲起初不允许,说是折去太可惜,我极力 反对梅弟。后来梅弟因为折不到花似乎要哭了,父亲连忙把他指点过的一朵折去给他。跟着娟妹说是也要 折一朵,父亲也就给了她一朵。“还有谁要呢?”父亲笑着凭空问道。这时槐弟尚小,不知道要花,只是看 见父亲笑了,张着小嘴巴,露着两颗小牙,闭着眼睛地也笑,同时两个小拳头在母亲的头上只乱敲。蕊姊, 芳姊和我都说还是生在盆里好;只有母亲说也要,她说:“我到花园里来不容易,让我到房里去插几朵!” 父亲就为她折了一朵白的牡丹,一朵红的芍药。——母亲在家里事情最多,又因裹足的缘故,一到晚上, 往往叫脚痛,到花园的时候很少。 这时还只阴历的七月二十三四,靠门口花坛里的银桂就放出阵阵的香气来了。过了四五天,靠河沿墙 边的一株也就放开许多金晃晃的花瓣。二次花都特别地开得多。盆里的火桂先后开了三次。 去年掉下种在玉荷花的花坛缝里的秋海棠的种子,自行发芽,自行长成,淡红的对称的斜四边形的开 了不下三十朵。蕊姊、芳姊天天早上去采摘,把它晒成花蜜,送了好多给姨母。这花坛里的玉荷花是母亲 种的,父亲曾这样对我说,“这种玉荷花重在门口实在是不好看,应该迁栽到别处,不过你娘爱它,让它不 动就是了。” 菊花中“玉带”和“金丝”都开放得很早,父亲最爱的紫色的“蟹爪”开得很多,“银钩”开得很大。 它们盛开的时候,父亲把花架上的扁柏,刺柏,盆竹和罗汉松等暂时拿下,统统摆上菊花盆。许多朋友都 来观赏,父亲亲自引导,花园里往往一天连去四五次。 素草兰开得三朵,素建兰开得五盆,还结了一支小三角柱形的青光光的兰参。父亲极爱兰花。凡种素 草兰的盆上都种蜈蚣草②,冬季搬进书房。并且喜欢画兰花,这一年特别高兴,兰花也画得特别多。做了许 多枕头,也都画上兰花,又题上字,由蕊姊,芳姊绣做成功。他说绣兰花蕊姊不如芳姊好,芳姊绣字也不 差。给我的一个,一端有两朵花,题着“清品”两个字。另一端只一朵,题的字有四个:“王者之香”,是 芳姊绣的。 我能知道的,父亲在这一年可算最为高兴,家里的人也都很快乐,可是那时何尝明白,这是最快乐的 时候了! 我去秋回家省亲,父亲往外谋事去了,未曾晤面。走到阔别的花园,只有从前不注意的西湖柳和白石 榴还是枝叶癞稀稀地存着,地上满是青草,盆中无非是枯枝。父亲最爱的素建兰,“反背荷花”等等,因为 盆较讲究,母亲已把它们的盆收集在一起,连盆中的泥土也不见了。在门口的母亲所爱的玉荷花也只剩下 几支枯枝。西湖柳和白石榴因不时有人来索去做药引,母亲特意保护,才得苟延残喘。断砖破盆,却成了 六妹、八妹捕蟋蟀的特别场所。 父亲的花园最盛的一年距今已有几时,已难确切地计算。当时的盛况虽曾照下一像,如今挂在父亲的 房里,无奈为时已久,那时乡间的摄影又很幼稚,现已模糊莫辨了。挂在它旁边的芳姊的遗像也已不大清 楚,惟有父亲题在像上的字句却很明白:“性既执拗,遇复可怜,一朝痛割,我独何堪!” 日前梅弟由禾寄给我信:“我们兄弟三人都不能请父亲休养……父子四人的奔走,仍不能使母亲无忧于 衣食!”这种痛语竟出于那时惟“小姐花”是要的梅弟,当时谁能料得到! 我想父亲的花园就是能够重行种起种种花来,那时的盛况总是不能恢复的了,因为已经没有了芳姊。 我不能再看见像那时的父亲的花园了! (有删改) 【注】①许钦文:我国现代作家,本文作于 1923 年 11 月 11 日。②蜈蚣草:是能大量富集土壤中砷、铅等 重金属的植物,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用“最茂盛”引出父亲花园曾经的胜景,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与结尾“不能再看见”形成呼 应,生出让人无法排解的感伤 B. 小说多用细节描写,如“梅弟要花”“母亲做糖”“芳姊绣字”等,这些细节既是作者对父亲花园的记忆, 也是小说感人的地方。 C. 小说写父亲对花园精心打理,“亲自引导”许多朋友来花园里观赏,“往往一天连去四五次”,表明父亲 以花园为媒介广交朋友。 D. 小说从“我”的视角叙述父亲花园的过去和现在,两个时期的花园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委婉地表达出社 会动荡对家庭生活造成的影响。 8. “这种痛语竟出于那时惟‘小姐花'是要的梅弟,当时谁能料得到!”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句话中包含 了怎样的心情。 9. “父亲的花园”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对时间流逝的惆怅之感,幼年的梅弟都已长大。 ②对生活艰辛的感慨,最小的梅弟都知道为家庭分担忧愁。 ③对命运无常的感叹,美好的东西是短暂的,而人生总是伴随着痛苦的磨难。 9. ①“父亲的花园”是“我”成长的乐园。这里曾经有家人共同生活的美好记忆。 ②“父亲 花园”是“我”心灵的寄托。这处花园不仅是现实中的花园,更是“我”心中的圣地,寄托着 “我”的乡愁。 ③“父亲的花园”是时代的缩影。花园的今昔对比,既印证了家庭的变迁,也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④“父亲的花园”是一曲挽歌。美好事物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一旦消失就不可能再恢复,就会成为我们永 恒的纪念。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明父亲以花园为媒介广交朋友”错误,表明父亲很擅长养花,所以常常吸引来亲朋好友观赏,可见 父亲不仅热爱生活侍弄花草,还是很热情好客具有亲和力的人。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 由第二自然段“梅弟跟着乳母。‘这是小姐,那是丫头,’乳母用手指点了点牡丹又点了点芍药向梅弟说。 梅弟就拍一拍他肥胖的小手,点一点一朵红的牡丹花,又拍一拍手嚷着说,‘我要那朵小姐,我,我,要, 那朵小姐!’父亲起初不允许,说是折去太可惜,我极力反对梅弟。后来梅弟因为折不到花似乎要哭了,父 亲连忙把他指点过的一朵折去给他”可知父亲在家养花,全家在一起享受幸福时光天伦之乐时,梅弟尚且 年幼,哭着闹着要“小姐”花,而今竟然已经到了倒数第三段中“日前梅弟由禾寄给我信:‘我们兄弟三人 都不能请父亲休养……父子四人的奔走,仍不能使母亲无忧于衣食!’”会写信感慨生活艰难的老成年纪, 得出答案①对时间流逝的惆怅之感,幼年的梅弟都已长大。 由阖家欢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赏花时光,到今天梅弟写信诉说困窘境况,为生活奔波兄弟父子离散,经 济依然拮据,得出答案②对生活艰辛的感慨,最小的梅弟都知道为家庭分担忧愁。 昔日的美好自在和今日的困顿落魄形成鲜明对照,可见时日艰难,命运无常,美好不常在,得出答案③对 命运无常的感叹,美好的东西是短暂的,而人生总是伴随着痛苦的磨难。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 浅层上看,“父亲的花园”曾经是“我”成长的乐园。那时阖家团圆,衣食无忧,除了物质条件的富足还体 现于精神追求,能在闲暇之余享受高雅,赏花弄草,父亲的花园,是父亲种下的花花草草,更是父亲对大 自然对生活对美好的热爱和追求,父亲的花园承载了美好生活,以及童年的快乐无忧,少年的美好时光, 社会的太平安宁,家人的和乐安逸幸福等美好的回忆。 ②“父亲的花园”是“我”心灵的寄托美好情感的载体。这处花园不仅是现实中父亲侍弄的花园,更是“我” 心中的幸福家庭安宁生活姊妹兄弟亲情的圣地,寄托着“我”对父母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对亲情的眷 恋。 ③“父亲的花园”是时代的缩影。花园的今昔对比,既印证了家庭由团圆幸福到破落离散的变迁,也烙上 了时代由太平安宁到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的印记。 ④“父亲的花园”是一曲挽歌。美好事物不常在,拥有时应该倍加珍惜,幸福快乐时光也不常有,逆境挫 折时常相伴,改变不了客观,唯有在一起时彼此珍惜。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