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训:(新高考题型)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标题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与世隔绝
李娟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
持着适当的联系。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出……总有哪么多话题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
完。说者声情并茂,闻者惊叹连连。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机电话。但是那个破电话几乎
没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你能听见吗?我能听见!你说!你说!
我能听见!你真的听不见吗?……”尽管如此,对这片荒野来说,已经足够了。
来到这里,一切安定下来,最重要的几项劳动也结束了。亲爱的加玛就该北上返回阿克哈拉照顾生病的奶奶
了。可怎么回去呢?到哪儿找车呢?
牧场上的车统统都是三证全无的运营车,那样的车在荒野里若隐若现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
爬啊,时速没法超过二十公里。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的柏油路,才能陡然神气一下,开得飞快。可就连这样的
车也是罕见的。终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亲戚家帮忙挖地窝子,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有一辆车第二天将经过附
近的牧场。于是加玛赶紧开始做准备。
所谓的“准备”主要是洗头。这令我很难理解。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如果是为了洗给司机和其他乘
客看的,这也太虚荣、太奢侈了吧?再一想,怎么能用“虚荣”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来定义这件事呢。生活本来就
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须得
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机和两三名乘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马虎不得啊。
于是加玛不但洗了头,还从头到脚整顿了一番。还打开上了锁的箱子,拆开一双新袜子换上。还坐下来打扮
了整整一上午,抹了桂花头油(是的,都这年代了,牧场上的女人们仍习惯使用这种古老的化妆品),擦了粉底。
光梳头发就梳了半个小时!
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
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但大家还是把它作为确凿的事实接受了。
这一天很冷。一大早,只有一行脚印在结满白霜的地面上踩出黑色的粪土,一线绵延,穿过整个沙窝子消失
在沙丘顶端。头一天晚上就已经打包好了行李,隔壁萨依娜也过来给奶奶捎了一小包糖果。嫂子给奶奶捎了两条
塞着马肋骨的马肠,一包煮熟的肉,两张冬宰时剥的羊皮。所有东西统统用一块白布包着。除此之外,嫂子还额
外给了加玛几块比较贵的糖果,使她高兴得喊叫起来。
然后这姑娘又翻出一只小小的空钱包,敞开了伸向居麻——要钱。居麻立马给了一百块,更是令她大乐。她
原计划是要五十块。另外居麻还给奶奶捎了五百块,是生活费和治病的钱。
戴帽子时,女儿手持两顶帽子郑重地向爸爸征求意见。居麻说雪青色那顶好看,于是她立刻端正地戴在头上,
遮住额头。看着这么整齐、快乐的女儿,居麻微笑无语,卷着莫合烟耐心地等她收拾利落。比起体面的女儿,父
亲非常灰暗,他还是穿着那双补丁迭补丁的大头鞋,破旧的外套皱皱巴巴。在兴奋的女儿面前,他显得失落而精
神不振,却解释说昨夜没有睡好。
然后两人出门上马,居麻送她去遥远的路边(所谓“路”,只是荒野中的两道车轮印)等车。传闻中的那辆
车大约会在今天中午时分经过附近的荒野。两人的马消失在北沙梁另一面的荒野深处,我站在沙丘上看了许久。
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我去萨依娜家帮着绣花,下午两点才回家。结果回家推门一看,父女俩正
围着矮桌吃肉……他们说,在路边等了四个小时,冻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回来了。看来车要么远远未到,要么早
就走过了。
晚上,给奶奶捎的钱以及给加玛的零花钱又统统收了回去。虽然说好等出发时再给,但加玛还是很不乐意。
我也觉得很奇怪,干嘛要收回去呢?怕她乱花吗?问题是这荒野里到哪儿花钱去?
又过了几天,通过电话(之前一个多星期没信号……得到一个稳妥的消息:有一辆小货车会前往旱情严重的
北面牧场送冰,并于当天返回乌河一带。于是父女俩决定赶去那边的亲戚家坐等车来。
于是又一轮告别开始了。隔壁又过来表达了一遍对奶奶的问候。嫂子又开始打包给奶奶捎带的物什。居麻重
新给钱,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
多啊,这么多钱啊……”
这回还是一大早起来,长时间梳头发、抹头油、打粉底、别头花。程序一个也不能少。当父女俩骑马的身影
再一次消失在沙丘背后,我还在幻想:等到傍晚,门一开,两人又笑嘻嘻地回来了。
可这一次真的走了。居麻第二天中午才回来,向我们形容了那车的样子,说他一直看着车完全消失了才转身
回家。嫂子又仔细地问了一些细节。然后夫妻俩长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
(节选自《冬牧场》,有删改)
[注]2010 年,李娟加入《人民文学》杂志社的“非虚构写作计划”,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在游牧民族的
冬牧场里生活了 3 个多月,写成《冬牧场》一书。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旱情严重、水资源宝贵,加玛也要在出发前洗头,这不是奢侈和虛荣,而是为了体现清洁和体面,维护
生命尊严。
B.文章详细描写加玛的行李,写出居麻一家对出行的重视、对女儿的关爱,也展现出其家庭、邻里关系的和谐
融洽。
C.第一次出发返回后,居麻夫妻担心加玛乱花钱,就把给加玛的零花钱统统收了回去,这体现出居麻家生活的
拮据。
D.文章写离别后“我”的幻想、居麻夫妻的沉默以及漫长寂静的夜晚等,意在表现对加玛的思念和牧场生活的
寂寞。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运用反语,调侃冬牧场与外界沟通不畅,富有幽默感和讽刺
意味。
B.文章运用拟人手法描写牧场上的车,交代冬牧场的交通不便,暗示等车的艰难,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C.文章中打扮体面、兴奋的女儿与穿着破旧、失落的父亲形成对比,传神地勾勒出人物形象,符合人物的身份、
年龄特征。
D.文章多以细节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如居麻“卷着莫合烟”耐心等待女儿收拾利落,这一细节含蓄地写出深
沉的父爱。
3.如何理解题目“与世隔绝”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4.《冬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
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C 2.A
3.①“与世隔绝”指冬牧场交通、通讯不便,落后于现代文明;②加玛走后,牧场的夜晚变得漫长、宁静、寂
寞,似乎与世隔绝。③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紧密,并未隔绝。
4.故事真实:①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②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牧民的游牧生活。叙事精彩:①加玛等车的故
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②运用铺垫、伏笔,如“我”认为有车的消息“太渺茫了些”,为后文写加玛没有等到
车做了铺垫;③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传神,如开头对聊天、打电话的描写。
【分析】
1. “居麻夫妻担心加玛乱花钱”错,文中“我也觉得很奇怪,干嘛要收回去呢?怕她乱花吗?问题是这荒野
里到哪儿花钱去?”可知“荒野里根本就没有地方可以花钱”。故选 C。
2.本题中,富有“讽刺意味”错,文中“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出现在第一段,第一段
的首句“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让人觉得是说没有与世隔绝的地方了,
可是文中的故事却正好与之相反,“连续不断”是不可能的,后文“有车的消息”都是要等上几天的,在这里只
是运用反语幽默地表达牧场与外界沟通不畅。故选 A。
3.本题中,题目的本意可以从“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
机电话。但是那个破电话几乎没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及加玛等车
到来的消息都“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
但大家还是把它作为确凿的事实接受了”可知,“与世隔绝”指的是冬牧场交通、通讯不便,落后于现代文明;
在第一次加玛去等车时,文中写到“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文章最后也写到“加玛走了,像一百个
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两次“寂寞”其实暗示了“加玛走后,牧场的夜晚变得漫长、
宁静、寂寞,似乎与世隔绝”;虽然交通和通讯不便,落后于现代文明,但在这里的人们却彼此不相隔,文中两
次写到周围邻居给奶奶带问候与东西,可以看出牧场人们之间心灵的距离很近。
4.本题的题干“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可以从“故事真实和叙事精
彩”两方面下手。故事真实:本文选自《冬牧场》,《冬牧场》既是一部较长篇幅的散文,也是一部记录牧民生
活的实录。作品写的是新疆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在冬牧场里的经历,是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淀的产物。
因此作者能本真地描写牧民的生存境遇及其面貌和心灵。其创作意图是真实地记录一个历史时期的哈萨克牧民如
何活着,以及当下哈萨克牧民的生存状况。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离奇故事,不存在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都是牧
民的日常生活,甚至是琐细的细节。但它们极为真实地反映了牧民的生存境况:物质、精神、自然、文化的方方
面面,表现了这个民族的热情、好客、重礼仪等,自然呈现着牧民们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艰辛劳顿。选文中写到
了加玛和爸爸两次等车的真实故事,突出了牧场的交通、通讯的不便,真的是一种与世隔绝,这是故事真实性的
再现。
叙事精彩:加玛的两次等车,浓墨重彩地描写第一次等车,各种收拾各种准备长达四小时的等候结果车没有来,
第二次又重新来一遍,真的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也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们生活的淳朴;文中“照我看来,有车
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
有啥意外和变动”为下文第一次等车失败埋下了伏笔;文章语言质朴中不失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比如第一段的
描写就是运用反语来写这个地方的与世隔绝,第二段描写打电话“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并且写出
打电话的内容,突出作者描写地细腻传神。后文“居麻重新给钱,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
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啊……’”也突出了描写地细腻传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有一束光
苏沧桑
中庭的那束光,他观察了 3 年,包括光的时长,驻留的位置,移动的方向。光最先落在四楼顶层天窗的一小
块玻璃上。然后蔓延至三楼、二楼,直至一楼的中庭,从半面墙那么宽,到窄窄的一条。最后落在他工作台旁的
白色靠背椅上,消失在悄然而至的黄昏里。
天窗像一个漏斗,光顺流而下。光,有时并不是阳光,有时还算明亮的天光,有时只是雨滴映照的微弱光亮,
有时是更微弱的月光,或星光。按照这束光的走向,三年里,他自己设计自己装修这幢租住的房子,反复调整着
家具和各种植物的摆放位置,安置自己发呆以及两只狗、二十多只猫晒太阳的地方和他研制精油蜡烛以及教授美
学课的工作空间,创造了一个最适合他自己的家,或者说创造着一份与自然有深度联系的生活方式。
人们叫他“生活家”,而他说自己只是“尘有心”,一个未到而立之年的大男孩。阳光落到三楼南面的大房
间,铺满了整整一地。这个阳光最充足的空间,他让给了猫们。
最多的时候,有 25 只猫,都是一家子,最初是两只,自由繁育了一代又一代,而今四代同堂,每一只都是
他的心头肉,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喂猫铲屎。
阳光会移动到三楼北面他的办公室,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办公桌,几盆他自己种的植物。以前,他常常一个人
在这里调试香氛配方,猫们跟着阳光蔓延过来,躺到办公桌上晒太阳,伏在电脑上捣乱,于是他把这里也让给了
猫们。
阳光终于落到了一楼的中庭——他最喜欢的领域。循着那束光的脚步,地上是白色的粗砂砾,砂砾上是低矮
的木茶几和蒲团、软垫,一张可以将整个人窝进去的矮沙发,铁丝弯成简单的几何形,放上一大篷干棕榈叶就是
灯罩,每次买的鲜花快凋零时倒挂成干花,成了越来越密集的时光记忆。
他和朋友们喝茶,聚餐,讨论,喝的是他的故乡温州自家产的白茶。他们坐在中庭的光束里聊天,像坐进了
大自然里,在某些瞬间,他们不说话时,会有一种微妙的感觉,仿佛同时在一种沉默却充满力量的气息里获得了
某种治愈。下午一两点的时候,他一个人窝在沙发上,在光影、水声和精油的香味里入睡,像睡进了森林,或者
童年。
光落到这个叫“尘有心”的大男孩身上,他戴着一顶帆布帽子,中等个子,眉眼干净,浅灰色棉布衣亦能显
现他健硕的身材。这个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留学过英国、成立过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做过大学老师的年轻人,
气质格外沉静。“纵吾身微如尘埃,心自宽广无限”是他的名字“尘有心”的由来。
“为什么如此执迷于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家?为什么做香氛和精油而不是别的?你的摄影作品总是一棵树
的倒影、一双手被水流冲击、一片模糊的星空,还有你一个人,寂静而孤独,为什么?”我问了很多问题,与其
说是采访,不如说潜意识里更想解自己的惑。
从小,因为家庭特殊原因,他寄居过不同的家庭,烙在孤独童年记忆里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的气息,泥土、
植物、自然的气息,使他对气味异常敏感。寄人篱下的感觉特别不好,所以有一个他自己理想的家。这个家他父
母来过几次,喜欢却也担忧,希望他考个公务员什么的更安定些。确实,维持自己还有同伴们的理想生活并不容
易,而最大的困惑是,想要的永远和时间不对等,有能力实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自己最初的那个状态。比如,
他最理想的生活里,有父母同住。
所幸,每一天,他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自己喜欢过的日子,而不受束缚,还算开心。“生活应该是去
享受,而非将就。不是吗?”
此时,阳光正透过天窗落在他身后的白墙上,天窗玻璃上的灰尘被投射在墙面上,产生了斑驳美丽的光影。
他背着光,我看不清他的眼睛。相对无语时,我想起了一首诗——
“古老的星星/从阴影里的长凳,观看/这些布散的小小亮点/我的无知还没有学会叫出它们的名字/也不
会排成星座/只感到水的回旋/在幽秘的水池/只感到茉莉和忍冬的香味/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
这是博尔赫斯的《南方》,不知道他有没有读过。
“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告别尘有心的时候,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他,终于还是没有念出口。11 点,
我看见他和一个小伙伴正从卡车上将一个半人多高、装着足足 400 斤精油的蓝色大桶搬到了地上,他们一边大口
喘着粗气,一边商量着怎么往小区里面搬。而我知道,他还要赶 12 点的动车去上海谈项目。他原本可以不用这
么累的。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他”极具理想色彩,对猫特别喜爱,把猫看作心头肉,与猫共处一室,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忙
碌而又享受的生活。
B.“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潜意识里更想解自己的惑”一句既表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表达了“他”的生活
方式与众不同。
C.文章用“像睡进了森林,或者童年”形容“他”午睡的样子,意在刻画出“他”此刻内心的淡定安静。
D.“他”童年曾有过寄人篱下的生活经历,对父母不太关心自己心中有抱怨,这是“他”经常关注那束光的主
要原因。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一段话,不仅照应标题,更给人一种新奇疑惑之感,激发读者向下探究“那束光”的兴趣。
B.文章以一束光下顶层、三楼南面与北面、二楼,直至一楼的中庭的景物描写变换这一单线结构行文,脉络清
晰。
C.文中多次描写了大男孩“尘有心”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场景,衬托出人物亲近自然、简单纯粹的人生观。
D.本文人物描写着墨不多,但人物的个性鲜明,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主人公返璞归真的精神气质和生活观念。
7.请探究标题中“一束光”的丰富意蕴。
8.为什么“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他,终于还是没有念出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5.D 6.B
7.①指射在中庭的一束光。②指一种诗意的生活空间,一份与自然有深度联系的生活方式;一剂治愈童年孤独
阴影的良药。(意思对即可)
8.①“尘有心”生活环境中的光、植物、香味等正如诗中的这些事物一样,也充满着诗的味道,无须再言。②
“尘有心”名字的由来和这首诗的精髓是高度统一的,无须多言。③“尘有心”自愿选择一种辛苦但不觉得累,
简单但不觉得无趣的生活方式,表明他早已实现了诗中的生活境界,无须明言。(紧扣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
5.D 项,“对父母不太关心自己心中有抱怨,这是‘他’经常关注那束光的主要原因”错误,从文中无法推断
出“他”“心中有抱怨”与“这是他经常关注那束光的主要原因”之间的关系,从文中“这个家他父母来过几次,
喜欢却也担忧”“他最理想的生活里,有父母同住”可知这个理由不能成立。故选 D。
6.B 项,“单线结构”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另一条线索是“尘有心”
的成长经历。故选 B。
7.首先要到文中找到与标题“一束光”有关的语句,然后结合这些语句,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来理解标题的意
蕴。如一、二段提到“中庭的那束光”“光最先落在四楼顶层天窗的一小块玻璃上。然后蔓延至三楼、二楼,直
至一楼的中庭,从半面墙那么宽,到窄窄的一条。最后落在他工作台旁的白色靠背椅上,消失在悄然而至的黄昏
里”“天窗像一个漏斗,光顺流而下。光,有时并不是阳光,有时还算明亮的天光,有时只是雨滴映照的微弱光
亮,有时是更微弱的月光,或星光”,由这些内容可知,“一束光”表面是指射在中庭的一束光线;如如第二段
“按照这束光的走向,三年里,他自己设计自己装修这幢租住的房子,反复调整着家具和各种植物的摆放位置,
安置自己发呆以及两只狗、二十多只猫晒太阳的地方和他研制精油蜡烛以及教授美学课的工作空间,创造了一个
最适合他自己的家,或者说创造着一份与自然有深度联系的生活方式”,第五段“阳光会移动到三楼北面他的办
公室,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办公桌,几盆他自己种的植物。以前,他常常一个人在这里调试香氛配方,猫们跟着阳
光蔓延过来,躺到办公桌上晒太阳,伏在电脑上捣乱,于是他把这里也让给了猫们”,第六段“阳光终于落到了
一楼的中庭——他最喜欢的领域。循着那束光的脚步,地上是白色的粗砂砾,砂砾上是低矮的木茶几和蒲团、软
垫,一张可以将整个人窝进去的矮沙发,铁丝弯成简单的几何形,放上一大篷干棕榈叶就是灯罩,每次买的鲜花
快凋零时倒挂成干花,成了越来越密集的时光记忆”,由这些内容可知,这“一束光”是指诗意的生活空间,是
指与自然有深度联系的生活方式;如第七段“他们坐在中庭的光束里聊天,像坐进了大自然里,在某些瞬间,他
们不说话时,会有一种微妙的感觉,仿佛同时在一种沉默却充满力量的气息里获得了某种治愈”“ 他一个人窝
在沙发上,在光影、水声和精油的香味里入睡,像睡进了森林,或者童年”,第十段“寄人篱下的感觉特别不好,
所以有一个他自己理想的家”“ 所幸,每一天,他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自己喜欢过的日子,而不受束缚,
还算开心”,第十一段“此时,阳光正透过天窗落在他身后的白墙上,天窗玻璃上的灰尘被投射在墙面上,产生
了斑驳美丽的光影。他背着光,我看不清他的眼睛”,这里的“一束光”是指治愈童年孤独阴影的良药。
8.题干问的是 “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他,终于还是没有念出口”的原因。从文中来看,“我”想要送给他的话是
“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在博尔赫斯的诗中,诗人歌唱的是一种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是事物简单而神秘
的存在,“我”为什么最终没有念出口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态有关,从生活环境角度来看,如上文提到“他”
的生活中,有光,有猫,有植物,有香味,有自然,这些本身就充满着诗歌的味道,所以不必对他说“这些事物,
也许,就是诗”;从生活状态来看,“他和朋友们喝茶,聚餐,讨论,喝的是他的故乡温州自家产的白茶。他们
坐在中庭的光束里聊天,像坐进了大自然里,在某些瞬间,他们不说话时,会有一种微妙的感觉,仿佛同时在一
种沉默却充满力量的气息里获得了某种治愈。下午一两点的时候,他一个人窝在沙发上,在光影、水声和精油的
香味里入睡,像睡进了森林,或者童年”“每一天,他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自己喜欢过的日子,而不受束
缚,还算开心”“11 点,我看见他和一个小伙伴正从卡车上将一个半人多高、装着足足 400 斤精油的蓝色大桶
搬到了地上,他们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商量着怎么往小区里面搬。而我知道,他还要赶 12 点的动车去上海
谈项目。他原本可以不用这么累的”,在外人看来可能又累又不安定的生活在他的眼中是简单而快乐的,已经实
现了诗的境界,所以不必再说;从他的名字由来来看,“纵吾身微如尘埃,心自宽广无限”是他的名字“尘有心”
的由来,这名字的由来本身就具备了诗意,与博尔赫斯的这首诗歌是一致的,所以不必再说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小村即景
韩小蕙
①这是晋中南广袤大地上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普通到你都不必问起它的名字。
②我曾到过许多名山大川,譬如“归来不必看五岳”的黄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千里江陵一
日还”的长江三峡,“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黄果树大瀑布(注:原文如此。)等。但不知为什么,在这些有口皆碑
的天下胜景面前,我一次也不曾体味到地域文化给予我的心灵震撼。
③然而世事却偏偏这么奇妙,这晋中南的普通小村庄,竟使我体验到了一种地域的魅力。
④这一带的地貌真是奇特,令平原人看上一眼便永远难忘。
⑤人正在大地上行走,突然,脚起脚落之间,路便没有了。探身一望,脚下就是直上直下的悬崖,有的深度
达数十丈,令人头晕目眩。
⑥而身后,人刚才过来的地方,明明是平展展的土地,生着庄稼,长着树木,流着河水,跑着马车。还有一
座座土砖结合而筑成的农舍和用秫秆隔成的农家小院。从里面,不时传来鸡鸣、羊叫和娃儿的笑声。
⑦倏地,一群漂亮的狗你追我逐地奔了来,撒欢儿地在地上跑着、跳着、扑咬着,尽情地嬉戏,却没见一只
掉下崖去。人正在惊疑之际,崖上崖下的乡亲便喊起话来:
⑧“哎——吃哩?”
⑨“哎——吃哩。”
⑩这是汉子的声音。声音于崖上崖下巨大的空间之中,显得格外雄浑苍凉。倘是女子,便会于雄浑苍凉之中,
又夹杂上缠绵悱恻的韵味,令人遐想无穷。
一忽儿,月上高崖,清辉撒满大地,崖上崖下便一起进入了这里才有的极其静谧旷远的夜世界……
借用地理学的名词术语,这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再准确一点说,这是平原与山地的交界地带,因而既呈现平
原的平整,又间有山地的起伏。起起伏伏之间,便出现大断大裂又错落有致的高崖低谷。人在高处放眼望去,但
见对面崖壁像是一面巨大的史前壁画,那上面的神秘图形令你读不够也思不够。而远处,则是一派倒海翻江的山
峁沟壑图,纵是天下最杰出的大师,也绘不出它们的英雄本色。
老乡们却绝少这样看景。他们更相信老辈人留下的传说。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那会儿,补到这里地界时伸了
个懒腰,漏下一缕沙粒,地面上便不平起来。因为年深日久,他们早已没有了对女娲的愤激,生命的因子里,只
留下择佳地而生息的顽强生命力。在极不规则的地表之上,他们竟顺势建起了房舍,形成村落,荷家养畜,婚丧
嫁娶。虽然活得不轻松,但也能在春种秋收之中,闻得一些戏文。何况,当青草漫满黄土世界之时,山峁沟壑也
显得蓊郁苍翠起来。鸟儿也能飞来几只,唧唧喳喳地叫上一阵。
这地方只是不能过冬天。一到荒凉的冬季,造化的穷凶极恶便再难掩饰了。
每当钻天杨的最后一片叶子被狂风吹落之后,生命的绿色消失殆尽,苍茫的黄土高坡就裸露出它的贫穷。高
崖与低谷之间,只萧疏着荆棘枯草的几只枝权,天低云暗,更载不动悬崖、坡坡、沟沟、壑壑的忧并愁。而夹带
黄土的狂风却全然不理会这些,只一阵紧似一阵地刮着,对准光秃秃崖际,麻利地刮下一层又一层黄土,怪笑着
抛洒向半空中。
在这样的日子里,连狗也不敢跑出门去;家家农户院子,更是门户紧闭。汉子蹲在炕沿上抽烟叶,婆姨搂着
被吓坏的娃儿,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只剩下黄土的怒号和黄土的呻吟……
这一切,是平原人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住的。
与江南的鱼米之乡相比,不用说,这样的地域环境是太沉重了。
可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这里始终被称为晋中南宝地。庄户人家的日子红火,为历史上偏居此隅的各路诸侯
们奠定了太平昌盛的基础。气势恢弘的中原文化,也由这里播往陕北高原,甚至河西走廊、祁连山脉。就连异族
侵略者,也不敢贸然践踏这片神圣的黄土地有老乡告诉我,在抗战最严酷的 1940 年,小鬼子也只有在大规模“扫
荡”时,才敢来村子里指指戳戳。
到底是谁的功勋呢?
人杰?地灵?还是天意?
天意不过是人们自己编造出来的感觉。地灵向来也是依靠人杰才得以体现的。归根结底,我以为,还是这里
的人民是有血性的人民。自然环境的险恶,造就了他们的挑战意识。倘若人类不劳动,不创造,不抗争,不奋斗,
天天依赖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优哉游哉地享受,恐怕这世界上根本就没今天这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
这读不透也思不透的“史前壁画”,这倒海翻江的“山峁沟壑图”,特别是这依地势而形成兴旺的小村,永
远地载入我的记忆。我清楚,在今后的人生之旅上,我会常常想起它们来的。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既展现令人胆战心惊的小村景致,也娓娓道出安居乐业的百姓生活,这些正是晋中南这个普通小村庄地
域文化的与众不同。
B.文章写到山崖声响时,用显微镜般的纤毫细腻的笔墨毕现了汉子似的雄浑苍凉深邃大气,及杏花春雨般的柔
媚,令人遐想无穷。
C.文章引用专业的地理学知识,穿插着女娲补天的传说,以解释这个晋中南小村庄的地貌成因,突显小村庄神
秘的人文魅力。
D.文章中村人一辈又一辈奋发图强,把贫瘠的黄土地建成为晋中南宝地,村人的奋斗史蕴涵“物竞天择,适者
生存”的大道理。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一二段,作者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点出到过不少名山大川的她唯独对这个普通的小山村产生了极大
的心灵震撼,为文章制造悬念。
B.文章第五至九段写村民在脚踏“直上直下的悬崖”“令人头晕目眩”的环境下生活,竟能感到自在惬意,这
种反差虽不大合理但充满张力。
C.文章结尾回应前文,再次把眼中这个小村的奇景比作神秘的“史前壁画”“山峁沟壑图”,展示小村的地灵
人杰,作者由此思及人类社会。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生动描绘了普通小村庄独特的景致,抒发对当地地域文化的赞美,表达对小村人民
坚韧不拔精神的钦佩之情。
11.文中有多处对声音的描写,请找出两处(标出段落序号即可),并分别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12.本文题为“小村即景”,但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只是在写景,请结合文本谈谈此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9.B 10.B
11.⑥、两段。
第⑥段中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了小村充满生机、静谧旷远,这样的小村和下文风沙肆虐、苍茫荒凉的小村进行对比,
突出小村气候环境的恶劣,凸显小村人的坚韧顽强。
第中对声音的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夸张手法和侧面描写,写出了小村荒凉的冬季真实存在之景,表现了小村之景
的多样性;更能突出小村人的吃苦耐劳的品质,有助于对赞美奋发图强精神的主题的表达;与上下文相照应,正
是因为经历这一切,所以小村人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出生活的滋味。
12.含义:标题“小村即景”,首先指小村的自然景象,即奇特的地形,恶劣的气候;还指小村的人文景象,
通过描绘小村的地域魅力,展现小村人的精神风貌。
作用:①小村的景致是全文的线索。小村自然环境恶劣,但在作者笔下生机勃勃,作者通过小村景象表现其与众
不同的地域文化魅力。
②交代写作的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借小村之景,体现人民的精神气质,抒发了对
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的赞美,表达了对小村人民坚忍不拔精神的钦佩之情。
③揭示文章主旨。自然环境如此恶劣,小村不愿向命运低头,村民们择佳地生息,奋发图强,体现了对“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道理的思考;小村人乃至整个人类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不息的进取精神,不仅给作者以巨大的
心灵震撼,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激励着我们拼搏进取。
【分析】
9.B 项,“用显微镜般的纤毫细腻的笔墨毕现了汉子似的雄浑苍凉深邃大气,及杏花春雨般的柔媚”理解错误。
根据文章第⑩段中说的“这是汉子的声音。声音于崖上崖下巨大的空间之中,显得格外雄浑苍凉。倘是女子,便
会于雄浑苍凉之中,又夹杂上缠绵悱恻的韵味,令人遐想无穷”,文章写山崖声响时,没有用细腻的笔墨,文中
是说汉子的声音“显得格外雄浑苍凉”和女子的声音“于雄浑苍凉之中,又夹杂上缠绵悱恻的韵味”。故选 B。
10.B 项,“文章第五至九段写村民在脚踏‘直上直下的悬崖’‘令人头晕目眩’的环境下生活,竟能感到自在
惬意,这种反差虽不大合理但充满张力”中“这种反差虽不大合理”分析有误。文章第 5 段说“探身一望,脚下
就是直上直下的悬崖,有的深度达数十丈,令人头晕目眩”,但是小村人却感到自在惬意,这样写不是不合理,
而是为了表现小村充满生机,静谧旷远的景象,更是为了突出小村人的精神风貌,表达对他们奋发图强精神的钦
佩之情。故选 B。
11.题目第一问要求找出关于声音描写的两处,标出段落序号。确定段落后,再根据具体描写进行分析其作用。
如⑥、两段。第⑥段中“生着庄稼,长着树木,流着河水,跑着马车”,“从里面,不时传来鸡鸣、羊叫和娃儿
的笑声”,这些声音描写表现了小村生机勃勃,安静美好,这样的小村景色和下文的冬天景色形成对比,下文第
中“而夹带黄土的狂风却全然不理会这些,只一阵紧似一阵地刮着,对准光秃秃崖际,麻利地刮下一层又一层黄
土,怪笑着抛洒向半空中”以及第中“连狗也不敢跑出门去;家家农户院子,更是门户紧闭。汉子蹲在炕沿上抽
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的娃儿,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只剩下黄土的怒号和黄土的呻吟”,
这些声音描写突出了小村恶劣的气候环境,更表现出小村人坚韧顽强的精神,升华主题。第中对声音的描写“连
狗也不敢跑出门去;家家农户院子,更是门户紧闭。汉子蹲在炕沿上抽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的娃儿,满崖满坡
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只剩下黄土的怒号和黄土的呻吟”,本段中运用拟人手法、夸张手法和侧面描
写。 拟人手法,“狂风的怒号和黄土地的呻吟”等将风和黄土地予以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之狂,冬季
气候之恶劣,地域环境之沉重;夸张手法,“狗儿也不敢跑出门去”、“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
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村冬季气候之恶劣,造化的穷凶极恶。“汉子蹲在炕沿上抽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了
的娃儿” 运用侧面描写手法,通过人的动作与表现,突出了小村冬季环境之肃杀。在内容上写出了冬季真实存
在的小村荒凉景象,表现了小村之景具有多样性;在主旨上凸显小村人的精神品质,赞美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面
貌;在结构上与上下文形成照应,使结构严谨,主题深化。
12.理解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标题“小村即景”,字面理解是指小村的自然景象,
第 12 段中“这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再准确一点说,这是平原与山地的交界地带,因而既呈现平原的平整,又间
有山地的起伏。起起伏伏之间,便出现大断大裂又错落有致的高崖低谷。人在高处放眼望去,但见对面崖壁像是
一面巨大的史前壁画,那上面的神秘图形令你读不够也思不够。而远处,则是一派倒海翻江的山峁沟壑图”和第
15 段中“而夹带黄土的狂风却全然不理会这些,只一阵紧似一阵地刮着,对准光秃秃崖际,麻利地刮下一层又
一层黄土,怪笑着抛洒向半空中”以及第 16 段中“连狗也不敢跑出门去;家家农户院子,更是门户紧闭。汉子蹲
在炕沿上抽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的娃儿,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只剩下黄土的怒号和黄土
的呻吟”,都体现了小村奇特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文章中说“归根结底,我以为,还是这里的人民是有血性的
人民。自然环境的险恶,造就了他们的挑战意识。倘若人类不劳动,不创造,不抗争,不奋斗,天天依赖天上掉
下来的馅饼优哉游哉地享受,恐怕这世界上根本就没今天这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深层含义应该联系此内容总
结概括。
标题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概括。
在结构上,题目是文章了线索,贯穿全文。文本中第 6 段中“人刚才过来的地方,明明是平展展的土地,生着庄
稼,长着树木,流着河水,跑着马车。还有一座座土砖结合而筑成的农舍和用秫秆隔成的农家小院。从里面,不
时传来鸡鸣、羊叫和娃儿的笑声”,第 7 段中“倏地,一群漂亮的狗你追我逐地奔了来,撒欢儿地在地上跑着、
跳着、扑咬着,尽情地嬉戏,却没见一只掉下崖去。人正在惊疑之际,崖上崖下的乡亲便喊起话来”表现出小村
的生机勃勃、静谧旷远;第 15 段中“而夹带黄土的狂风却全然不理会这些,只一阵紧似一阵地刮着,对准光秃
秃崖际,麻利地刮下一层又一层黄土,怪笑着抛洒向半空中”以及第 16 段中“连狗也不敢跑出门去;家家农户院
子,更是门户紧闭。汉子蹲在炕沿上抽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的娃儿,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
只剩下黄土的怒号和黄土的呻吟”,这些声音描写表现出小村真实存在的冬天之景。文本描绘出了小村景象的多
样性,虽然环境恶劣,但是却充满生机,表现出其震撼人心的地域特色。
标题也交代写作的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写小村之景目的是为了抒情,通过描写小村之景,体现出小
村人民的精神面貌,赞美了小村独特的地域文化,表达了对小村人民坚忍不拔精神的敬佩之情。
标题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虽然小村恶劣自然环境,但文章中说“归根结底,我以为,还是这里的人民是有血性的
人民。自然环境的险恶,造就了他们的挑战意识。倘若人类不劳动,不创造,不抗争,不奋斗,天天依赖天上掉
下来的馅饼优哉游哉地享受,恐怕这世界上根本就没今天这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小村人没有向命运低头,奋
发图强,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存法则的思考,更能凸显出这种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和不息奋斗的进取精神是存在于
整个人类社会的,作者受到巨大的心灵震撼,读者也深受感染。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 题。
匠心
聂鑫森
三月江南,天总是阴着一块脸,柳树的丝丝缕缕织出翠色的珠帘,桃花也绽放出许多笑意来。
今天是双休日的星期六,华光家具厂的宿舍区静悄悄的,静得悲戚。名声很好的家具厂,做的家具竟没有了
销路。
最烦躁的要算厂长柳大林了,好好一条结实的汉子,硬是瘦了一圈。他年纪并不大,满打满算五十三,木匠
出身,中间还读过两年中专技校,称得上是家具行业中的里手。
一早起来,他在阳台上练了几节“太极操”,可思想老开岔。厂里的事让他苦恼,家里的事也叫他焦心。昨
晚,妻子告诉他,她听人讲,独生女小絮已有了男朋友,至于那个人的年庚生月、性情长相,以及工作、身体情
况,则一概不知。背后传来了脚步声,轻轻悄悄的,然后停住了。
“爸爸,今天天会晴的。”
大林回转身,见女儿齐齐楚楚地站在面前,长发披肩,西装配牛仔裤。
“管它晴不晴,小絮,你什么时候把男朋友带来让我们看看?”
“在适当的时候。”
阳光从云层里射出,金灿灿一直射到客厅里来。大林站起来,走到窗前,从三楼往下望。他忽然发现在大楼
与大楼之间的那块空坪上,黑压压围了一大堆人,一个个指手画脚、又笑又说的。
小絮悄悄地走了过来,也把脑袋伸出窗外,说:“哦,是一个小木匠在揽生意。”
大林听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这简直是班门弄斧,揽木匠活也不看清地方,居然闯到这木匠窝里来了。
小絮说:“一个小木匠,敢到这地方来,恐怕是不同寻常。”
“那好,你陪我下去看看是个什么角色,敢到这里来逞能!”
小絮说:“我要看书,我不想去。”
琼芳见大林很有兴趣,忙对小絮说:“小絮,陪你爸爸去吧,免得他老是烦恼,散散心也是好的。”
他二十五六岁的样子,个子高高挑挑,脸盘很白净,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配得很匀称,白衬衣上罩一件
大棒针打的毛衣,上上下下显得很精神。
他的木匠担子很特别,可以拆开,拼成一个长长的柜台,上面放着十几种家具模型。大林的眼睛一下子就亮
了,这些家具完全是新的式样,或者说不是“家具”,是大大小小的“乐器”。床是一架大钢琴,翻开琴盖,立
刻成了床;挂衣架是一把斜立的大提琴,琴柱是挂衣服的地方;书桌是一台扬琴,琴柱上嵌一块毛玻璃;书架是
几台竖琴的组合……这些家具很美,可欣赏,还实用,木材也很节省。
有人问价格,小木匠殷勤地回答着,突然眉毛一挑,大声说:“我们是一家个体作坊,价格公道,交货迅速,
家具款式新颖,连续三届参加了香港举办的国际家具展览,如需要预定,请到我这里来登记。”
果然有一些年轻人往前挤,大声报着要订的家具样式和数目,以及自己的姓名、地址。
大林的后背竟透出一层热汗来。他佩服这些家具的设计,确实是艺术的创造,同时,又觉得受了什么奚落,
家具厂的员工居然向个体小作坊订做家具!
“喂,小师傅,你这些家具做成这个样子有什么意义?”大林窝着一腔火,劈头盖脸地问。
小絮忙说:“喂,这是我们家具厂厂长柳大林,问你话哩。”
小木匠笑着说:“柳厂长,您是行家,请多指教。家具打破原有的设计规范,其目的是与现代生活合拍,除
实用之外,还需要一种观赏的美感,使家庭陈设走向审美化,体现家庭文化素养的高雅,不晓得对不对?所有的
家具都是可以拆开的,轻便简单。城市的建筑走向高层,有了这种家具,搬家就不必发愁了。”
“那么说,你们的作坊就事事称心吗?”
小木匠摇摇头,诚恳地说:“困难很大,场地小,人手少,机械化还几乎谈不上,产量太低,根本不能满足
市场的要求。”
大林被这番诚恳的话感动了,不由得叹了口气。
小絮从侧面挤到前面来,随手拉起一个挂衣架模型,仔细地看,然后悄声说:“阳光真好。”
小木匠点点头,说:“亮得像金子一样。”
“过几天,要自考制图学了。”
“我会抓紧复习。”
大林一挥手,说:“小絮,回家吧。”
“慢……这小木匠你不想和他谈谈?”
大林看到小木匠的脸忽然红了。
大林对小木匠说:“你到我家来坐坐好吗?有些事想向你请教。”说完,他径直走了。
小木匠由小絮领着到大林家作客。小木匠递上一张名片,上写:新潮家具社经理杨荫。
大林问妻子:“你看这小伙子怎么样?”
琼芳说:“一副聪明相。”
小絮一别脸:“没什么了不起!”
大林突然大笑,说:“小絮,他是谁,爸爸还猜不出吗?”小絮脸一下红了,低下头去。
(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三月的江南,天总是阴着一块脸,但是柳树、桃花却有许多亮色和笑意,既符合江南的地域特征,
又烘托了柳大林烦躁的心境,还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B.柳大林看到家具厂员工向小木匠订购家具,心里窝着一腔火,劈头盖脸地责问小木匠,是因为他觉得作为华
光家具厂厂长,不能为厂里的家具找到销路,是羞耻的事情。
C.柳大林对小木匠的态度发生了多次变化:刚看到他在楼下摆摊时是轻视,看到他的家具模型时是佩服,看到
家具厂员买他的家具时是生气,跟他交流后是感动和喜欢。
D.柳大林邀请小木匠到家里坐坐,说有些事想向他请教,然后径直走了,柳大林的这些行为说明此时他已经猜
到小木匠就是女儿的男朋友,并已经初步同意了他俩的恋爱。
1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了小木匠的担子和里面放着的家具模型,突出了他的家具新潮和艺术化的特点,丰富了小木匠的形
象特征,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如对小絮的刻画就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等方法突出其性格特征。
C.文章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如将两家家具工厂规模一大一小,产品一家滞销一家供不应求等不同现状进行对比,
突出小说合作共赢的主旨。
D.文章善用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更为完整严密。如:“爸爸,今天天会晴的”,为后文柳大林的心情
变化和小絮的对象让家人满意作了伏笔。
15.小木匠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16.文章以“匠心”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3.B 14.C
15.①相貌英俊,年轻有朝气。②木匠手艺高超,有创造性。③善于经营,说话诚恳。④好学上进,讨人喜欢。
16.①情节上:以“匠心”为题,设置了悬念,激发阅读兴趣;②内容上: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小木匠的
担子,小絮在适当的时机把小木匠介绍给她的父母,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小木匠和小絮的独特匠心;③人物形象上:
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以“匠心”为题,突出了小木匠和小絮富有创造性的性格特征;④文章主旨上:小说以“匠
心”为题,突出走创新之路才是走出困境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的主旨。
【分析】
13.B 项,“是因为他觉得作为华光家具厂厂长,不能为厂里的家具找到销路,是羞耻的事情”理解错误,是因
为他觉得名声很好的家具厂员工向个体小作坊订做家具是羞耻的事情。故选 B。
14.C 项,“突出小说合作共赢的主旨”分析错误,文章通过这样的对比是为了突出创新的重要。故选 C。
15.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正面对人物描写的语句、他人的评价、环境烘托等角度思考。“他二十五六岁
的样子,个子高高挑挑,脸盘很白净,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配得很匀称,白衬衣上罩一件大棒针打的毛衣,
上上下下显得很精神。”这是对小木匠的外貌描写,可见他相貌英俊,年轻有朝气;“他的木匠担子很特别,可
以拆开,拼成一个长长的柜台,上面放着十几种家具模型。大林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这些家具完全是新的式样”
可见,小木匠手艺高超,有创造性;小木匠能从个体作坊中出来揽生意,说明他善于经营,“柳厂长,您是行家,
请多指教”“大林被这番诚恳的话感动了”可见他说话诚恳;“‘过几天,要自考制图学了’。‘我会抓紧复习。’”
“琼芳说:‘一副聪明相。’”可知他好学上进,讨人喜欢。
16.文章标题的作用,通常可以从人物塑造、情节线索、文章主题、阅读效果几个方面回答。文章标题是“匠
心”,即“巧妙的心思”,从情节上看,读者看到这个标题,自然会想象“匠心”是什么巧妙的心思,设置了悬
念,激发阅读兴趣;从内容上看,小木匠的担子很特别,设计的家具完全是新的式样,这体现了小木匠的匠心;
“慢……这小木匠你不想和他谈谈?”小絮利用小木匠和父亲恰好见面的时机,把小木匠介绍给她的父母,这体
现了小絮的独特匠心;人物形象上看,小木匠出来揽生意、“家具打破原有的设计规范”,突出了小木匠具有创
新精神;从文章主旨上看,名声很好的家具厂,做的家具竟没有了销路,个体作坊的家具却因为设计独特颇受欢
迎,通过二者对比,揭示突出走创新之路才是走出困境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的主旨。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 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丫盘曲着伸向天空,每
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
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 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蛩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
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
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
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
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
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
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
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
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
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嘚嘚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
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
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
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
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
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
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 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
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疏!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 、不能摧残它。当这条
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
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
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樟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
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
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17.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达作者的喜爱之
情。
B.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
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18.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丫、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
B.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
C.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19.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20.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
【答案】17.A 18.B
19.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②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全篇。③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
形象。④表现先辈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主题。
20.语言表达: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情;②排比句、设问
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叙述内容:③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④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奋进,
抒情奔放热烈。
【分析】
17.A 项,“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错。结合下文“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
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
持彩练当空舞’”可见,写民居环境旨在表现伟人的胸襟和浪漫情怀。故选 A。
18.B 项,“尚武轻文的倾向”错。原文说“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
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作者是遗憾自己没能亲身经历那战斗的岁月,没有亲手拿枪去保卫国家。不是“尚
武轻文”。故选 B。
19.句子的作用与段落的作用一样,也要从内容、结构、手法、主题等角度分析。解答是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不能只答套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从结构和效果上看有两个作用。一是,它是文章的题目,以诗句做题目,富有文学的浪漫
色彩,有感染力;二是,它在文中反复出现,构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从情
感和主题看,“谁持彩练当空舞”在文章末尾升华了情感,“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
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这是用“彩练”表现先辈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原
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这是以“彩练”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谁
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这是英雄的赞歌,歌颂了中华儿女的精
神风貌,突出主题。
20.文章的写作风格是由写作内容、表达方式、运用手法、具体的句式和用词特点等共同构成的。
首先从内容来看,本文写了当年的长征,“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
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
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也写了如今的现实,
“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
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
放起了《十送红军》”;还写到了未来,“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
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
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
从主题和情感来看,“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
残它”“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
笔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
从语言表达来看,用词宏大壮阔,充满豪情,如“指挥若定”“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
语;运用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如“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
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
里的长征路”“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这些地方都体现出本文“恢弘磅礴”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