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卷
语 文(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
的马克思主义成果的过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
思主义鲜明写在党的旗帜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上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依然没有能够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三座大山仍
然压在中国人民头顶,军阀混战、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
摆在中国人面前。为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有识之士在混沌中上下求索,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
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
革命实践,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
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
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
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
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
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摘编自辛鸣《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人民日报》2021.02.09)
材料二:
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
1927 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照搬和盲从,脱离中国
实际是要掉脑袋的。
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
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
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到陕北
后,我们党终于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1964 年 3 月 24 日,毛主席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邓小平同志曾高度
评价毛主席《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
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
(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北京日报》2019.12.23)
材料三:
新时代中国青年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读懂马克思的深邃理论、革命实践和人
生追求,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确立起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人生航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
青年阶段是信仰形成的关键期,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年轻时的毛泽东和邓小平
都把《共产党宣言》视为共产主义的“入门老师”,从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同志在延安的知青岁月中,时刻不忘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树立了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新时代青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在学之愈深、
信之弥坚中享受真理的“甜”味,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马克思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进行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
级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考
场
号
座
位
号
许多理论有所区别的重要标志。在我们研读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宝库的同时,更需要意识到这座宝
库的根基是火热而伟大的实践。正确的理论只有投入到生动的实践活动中,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
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这样前赴后继奔赴人类解放
事业的洪流中,书写了气贯长虹、可歌可泣的历史。新时代青年只有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
的伟大事业中,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其价值才能真正体现,人生才能更加出彩。
从欧洲的巴黎公社到俄国的十月革命,再到南湖的扬帆启航,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全世
界的解放运动,社会主义在伟大思想引领下乘风破浪、如火如荼,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想到
现实的蜕变,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向世人证
实了毛泽东同志的一段名言:“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
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里所说的“超过”,实际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
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
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原
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青
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了榜样。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新时代课题需要时代新人去解答。新时代青年是
开创民族复兴的先锋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青年,读懂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最为重
要的是,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峰去
眺望,用实践的镜子去观照,用人民的尺子去衡量,用时代的筛子去过滤,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中不断开辟当代中
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途中书写新的青春篇章,让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摘编自夏斌文《青年如何读懂马克思主义的“三美”》人民论坛网 2020.03.12)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有识之士在十月革命后开始接触、学习、接受在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
主义,着手进行思想启蒙。
B.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就好在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
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
C.《共产党宣言》把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人领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正确道路,使习近平树立了
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
D.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实践中进行。
其他理论都没有这个属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脱离中国的具体实际,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这是党在不断付出血的代价后才明白的道理。
C.只要读懂了马克思的深邃理论、革命实践和人生追求,就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的一项是(3 分)( )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国际关系中的多边主义
4.根据材料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4 分)
5.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谈谈新时代青年应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使之在中国得到不断发展和创
新。(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乌米
[苏联]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
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
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
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
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
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
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
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
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
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
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
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
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
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
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
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
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
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
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
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
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
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
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
会看见的。”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
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
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⑪
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
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⑫
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
大海。
⑬
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
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
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
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
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⑭
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6.文中画线部分对小说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上承有关歌声的描写,下启“我”去看望乌米的内容,同时也交代了乌米的歌声心事重重的原因。
B.从“疯老婆子”的称呼中可看出村民们厌恶的心态,这为后文“我”对乌米的态度埋下伏笔。
C.“听了七个年头”,这个时间跨度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也凸显了乌米性格中的闪光点。
D.借村民之口插叙六年前的往事,这不仅使叙事节奏富有变化,还让内容上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早晨“我”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歌声”作为开篇,显得格外自然,确定了全文的描述角
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B.文章第⑤段采用以有声衬托无声、远近高低结合的方式来写景,表现出乌米居住环境的幽静肃穆,
也暗示人物的命运。
C.与《祝福》(鲁迅)较为相似的是,文章也主要是以主要人物的眼睛这一细节描写来推动故事情
节的发展,突出乌米的性格。
D.这篇文章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紧张的冲突,而是截取一个生活片段,反映作者对如何面对不
幸命运这一问题的思考。
8.文中反复写乌米的歌声,有什么作用?(4 分)
9.作品是怎样叙述乌米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二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
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置幕.中。秀
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阁,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
语,或时宴集府中,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虽改官
不使去己,就幕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咸淳十年,庭芝制置淮东,擢参议官。德佑元年,边事急,
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二王
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
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
旋与议宜中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何如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
亟召秀夫还。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
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
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
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
秉政。时世杰驻兵崖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虽匆遽流离中,犹
日书《大学章句....》以劝讲。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
夫度不可脱,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
者
B.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
者
C.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
者
D.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
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幕,“幕府”的简称,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的府署,这里指陆秀夫被李庭芝聘用为幕府僚属。
B.枢密院,古代中央官署。五代至元代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宋设枢密院主掌军政大权。
C.台谏,指台官与谏官。唐宋时期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
D.《大学章句》是朱熹运用理学思想对《大学》加以诠释与补充之作,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陆秀夫才思清丽,性格沉静,不苟求被别人了解,在官署时宾主共欢同乐,只有陆秀夫独自沉默
不发一言。
B.陆秀夫不畏时艰,边境战事危急,他也没有避难离开李庭芝幕府,李庭芝录上他的名字,任命他
为司农寺丞。
C.陆秀夫尽职敢言。他参与议事与陈宜中意见不合,陈宜中指派言官弹劾他,他被罢官后因张世杰
之言被召还。
D.陆秀夫勤于政学。共立卫王后,他与张世杰一同掌管政事,朝廷述作都出自他手,每天写《大学
章句》劝勉他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或时宴集府中,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
(2)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
14.选文哪些地方体现了陆秀夫忠贞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注】
姜夔
(其三)
秋云低结乱山愁,千顷银波疑不流。
堤畔画船堤上马,绿杨风里两悠悠。
(其九)
苑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
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注】两首诗都是诗人隐居杭州,居西湖上孤山西泠所作。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前诗首句写西湖四周的丛山掩映于云雾之中,山影明灭,满是恬美清幽之状。
B.“堤畔画船堤上马”一句写堤畔的画船和堤上的马悠悠而过,用笔清丽工细。
C.前诗写得跌宕起伏,曲折多姿,以“愁”起,以“悠悠”结,构成了复杂的诗境。
D.后诗把一些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组成了一支静夜曲,给人以无限的幽趣。
16.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之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极
度的痛苦。
(2)这世界不缺人才,只缺舞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才不常有。《马说》中也有写伯乐对千里马
起决定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你觉得他们之间矛盾吗?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那个城市的天空华丽得如一块锦缎,那里有我童年的怯懦和忧愁。我那时喜欢站在阳台上,看
楼下穿着海魂衫的士兵走来走去。后来我们搬到了铁山巷。铁山巷的房子是在半山腰,上山的青石
路两旁是高高的竹篱笆,篱笆上爬着宝蓝色的牵牛花,早上的时候团团簇簇,骄傲地_______小喇叭,
(①),耸拉着全无生机。我家房子的对面是一个文具厂,文具厂的外面是一片桃树林。春天的时候,
桃花灿烂,粉白的桃花大朵大朵地盛开,枝枝串串,香雪海一般徜徉在整个山坡上。山顶有一个气
象台,童年的我喜欢爬到气象台的高墙上,从那个高高的地方看这个城市。深蓝色的大海从辽远的
地方缓缓而至,温柔地_______着脚下的城市。过了气象台就是下山的路,路的两旁是一排排的法国
梧桐,连天的枝叶遮住了蓝天。梧桐树的后面是一个个的大院子,高高的铁门给深深的庭院添了几
分神秘。隔着高墙,能看到里面一栋栋_______的俄式小洋楼。
我原以为离别多年,(②),没想到命运是非常善于铺垫的,记忆中的童年_______如此清晰地回
归到当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挺着 缠绕 美轮美奂 总是
B.开着 围绕 美轮美奂 竟然
C.挺着 围绕 精巧别致 竟然
D.开着 缠绕 精巧别致 总是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春天的时候,灿烂桃花开满了整个山坡。”从语义上看二者
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① ,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无论是优化国
土空间开发格局、发展节能低碳产业,还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立自然保护地
体系,② 。科技创新和应用已经深度介入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各个环节。
提到生态,人们往往想到自然山水,其实作为人类主要生活空间的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至关
重要的区域。人们经常把生态城市看成园林城市、绿化城市,但这些只是生态城市的部分表现。城
市的生态建设不仅是出于美化的需要,③ ,应该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仅是点缀城市,从
而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中国智能、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营造更
美丽的山水家园,建设更美好的人类生活。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3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朱光潜《咬文嚼字》
②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③一切经得起再度阅读的语言,一定值得再度思索。——美·梭罗
④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马南邨《不求甚解》
⑤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东晋·陶渊明
⑥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
出书法。——南宋·陈善
关于读书之法,古今中外有许多警言灼见广为流传,读了以上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写一篇发言稿,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怎样读书?”班级主题经验分享会上发言,阐述你的选
择和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卷
语 文(A)答 案
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着手进行思想启蒙”的时间不对,
原文“为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有识之士在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
运动开始着手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B.作出这种评价的人物不对,原文为“我认为,
它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
的唯心论”,做出这种评价的是文章的作者,不是邓小平。D.“其他理论都没有这个属性”把原文
内容绝对化了,原文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进行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许多理论有
所区别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其他许多理论”。故选 C。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C.“只要……就……”关联词使用错误,原文为“新
时代中国青年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读懂马克思的深邃理论、革命实践和人生追求,
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必要条件误为充分条件,应该改为“只有……才……”。故选 C。
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D.多边主义并非源于中国,且出现在马克思
主义诞生之前。故选 D。
4.
【参考答案】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③十三届四中全
会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⑤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三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可
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由材料一第
四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了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
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由材料一第五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
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可知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材料一
第六段“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
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可知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由材料
一第七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
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知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
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
【参考答案】①掌握理论:读懂马克思的深邃理论,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从中汲取前进的
智慧和力量。②树立信仰:以马克思和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为榜样,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树立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③联系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原理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④实践创新: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国
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⑤突显特色:以人民为中心,与
时俱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理论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三第一段“新时代
中国青年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读懂马克思的深邃理论、革命实践和人生追求,从
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可知应掌握理论:读懂马克思的深邃理论,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
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由材料三第二段“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确立起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人
生航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青年阶段是信仰形成的关键期,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为
我们树立了榜样”“习近平同志在延安的知青岁月中,时刻不忘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
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树立了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可知应树立信仰:以马克思和优秀的马克思
主义者为榜样,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由材料
一第一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
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成果的过程”可知应联系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由材料三第三段“在我们研读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宝库
的同时,更需要意识到这座宝库的根基是火热而伟大的实践。正确的理论只有投入到生动的实践活
动中,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青年只有将个
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其价值才能真正体现,人
生才能更加出彩”可知应实践创新: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实
践,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由材料三最后一段“作为青年,读懂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最
为重要的是,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站在理论的高
峰去眺望,用实践的镜子去观照,用人民的尺子去衡量,用时代的筛子去过滤,不断丰富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中不断开辟当
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途中书写新的青春篇章,让当代中
国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可知应突显特色: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俱进,不断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理论特色。
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B.“厌恶的心态”错,文章没有直接写
出村民对乌米的心态,隐约表现的是对乌米的行为的不理解。“埋下伏笔”错,“我”的态度与村
民的态度没有直接关联。故选 B。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C.《祝福》中推动情节发展的是祥林嫂
的三进鲁镇,其中的肖像描写对情节发展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推动情节发展的主
要是乌米的歌声,至于其中第⑥段“乌米的眼晴”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了乌米的乐观善良,对人物形
象的塑造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对情节发展则没有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故选 C。
8.
【参考答案】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使全文交织着忧伤
和希望的色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③引起读者对她的悲苦命运的关切,更唤起读者对她品格的敬
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章描写乌米的歌声,开头前两段“倾听
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
整个曲调很不和谐……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这里的歌声描写营造了一种神秘的
氛围,使全文交织着忧伤和希望的色彩。第七段“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
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
望……”这里的描写是在了解了乌米的故事后,歌声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
示乌米的性格。结尾部分“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
淙淙声”这里的歌声是在作者与乌米近距离的接触后,了解了乌米满怀期待的等待的执著,歌声更
能引起读者对她的悲苦命运的关切,更唤起读者对她品格的敬仰。乌米的歌声在文中反复出现,起
到了线索作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为全文点染上了一种忧伤与希望交织的色彩,增强了文
章的感染力。
9.
【参考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乌米的歌声引出乌米的故事,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使叙述集
中。④环境描写与叙事相结合,使乌米的故事具有哀而不伤的诗意美。⑤在叙事中穿插“我”的心
理活动,直接表达对乌米的同情与敬意,有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思的能力。结合“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
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村民们对我说”“我问他
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一次,我去看她”“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
唱”“我问她”“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我看着她,一面听,一
面想”“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
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可知,小说从“我”的视角来写乌米的故事,以“我”的见闻感受
为线索,串联故事情节,使故事叙述集中而紧凑。结合开头前两段“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
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
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这以歌声引出乌米的故事,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吸引
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叙述乌米故事的过程中,“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
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在从亚伊拉
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在炎
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
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
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一方面营造一种诗意而伤感的氛围,一方面衬托人物的形象和心理,与叙
述的故事融为一体。结合“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我会感到莫大
的快乐”“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
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
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可知,这些都是“我”的心理活动描写,直
接表达“我”对乌米的心理感受,表达对乌米的遭遇的同情,对她执著期待的敬意。
10.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秀夫俨然正笏立”中,“正笏”“立”为连动词语,此
句是一个连动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D;“左右无不悲动者”中,“左右”作句子的主语,其前
断开,排除 C。整个句子翻译为:每到朝会时节,陆秀夫端正笏板肃立,到治朝(古代朝礼之一)
上,或者有时在奔行路途中,陆秀夫凄然落泪,用官服擦泪,衣服都被沾湿了,身边的人没有不悲
痛的。故选 A。
1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主掌军政大权”错。宋设“枢密院”与“中
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故选 B。
1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李庭芝录上他的名字,任命他为司农
寺丞”错。原文说“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应该是李庭芝把他的名字上奏给朝廷,朝廷任命
他为司农寺丞。故选 B。
13.
【参考答案】(1)有时在府中宴饮,他坐在酒席间,整日姿态矜持庄重,不曾有一点迎合的意思。
(2)陈宜中认为陆秀夫久在军中,熟悉军中事务,每次遇事都询问陆秀夫之后才开始施行,陆秀夫
也尽心辅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诉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尊俎,即樽俎,古代盛酒肉
的器皿,后代称宴席;少,稍微;希合,迎合,投合。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咨访,咨询、访问;
赞,辅佐;自尽,尽言自己的想法。
14.
【参考答案】①边境战事危急,属吏大多逃跑,而陆秀夫却没有离开李庭芝幕府。②二王逃到温州,
陆秀夫一路追随,并与其他大臣拥立益王为帝。③益王因为受惊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逃走,陆秀
夫义不肯弃离。④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投海殉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原文说“德佑元
年,边事急,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意思是德佑元年,边境战事危急,李庭芝幕府中
的属吏大多逃跑,只有陆秀夫等几个人没有离开李庭芝。说明边境战事危急的情况下,陆秀夫没有
离开李庭芝幕府,体现了他的忠贞。原文说“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
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二王逃到温州,陆秀夫与苏刘义追随跟从他们,派人召陈
宜中、张世杰等人来到温州,于是共同在福州拥立益王为帝。此处体现了他的忠贞。原文说“王以
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
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益王因为受惊
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逃走,陆秀夫义不肯弃离。此处表明了他的忠贞。原文说“崖山破,秀夫走
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崖山被攻破,陆秀
夫投海殉国,体现了他的忠贞。
【参考译文】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在他三岁时,他父亲把家迁到镇江。(陆秀夫)逐渐长大,跟随其
同乡的二孟先生学习,二孟先生的弟子常常有一百多人,(但二孟先生)唯独指着陆秀夫说:“这不
是个平凡的孩子。”景定元年,陆秀夫考中进士。李庭芝镇守淮南,听说了他的名声,征召安置他
在自己的慕府中。陆秀夫才思清丽,当时的文人很少有赶得上他的。他性情沉稳安静,不苟且求人
了解自己。每当属吏们来到官署(议事的地方),宾主欢聚一堂,陆秀夫独自沉默不发一言。有时在
府中宴饮,他坐在酒席间,整日姿态矜持庄重,不曾有一点迎合的意思。等到考察他的政务,都治
理得很好,李庭芝更加器重他,即使自己调任也不让他离开自己,陆秀夫在李庭芝的府中三次升迁
至主管机宜文字。成淳十年,李庭芝管辖淮东地区,提拔(陆秀夫)为参议官。德佑元年,边境战
事危急,李庭芝幕府中的属吏大多逃跑,只有陆秀夫等几个人没有离开李庭芝。李庭芝把他的名字
上奏给朝廷,朝廷任命陆秀夫为司农寺丞,他多次升迁至宗正少卿兼任起居舍人。二王逃到温州,
陆秀夫与苏刘义追随跟从他们,派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人来到温州,于是共同在福州拥立益王为
帝。(陆秀夫)后升迁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认为陆秀夫久在军中,悉军中事务,每
次遇事都询问陆秀夫之后才开始施行,陆秀夫也尽心辅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诉他。不久陆秀
夫参与议事和陈宜中意见不合,陈宜中让言官弹劾并罢免了他。张世杰责备陈宜中说:“现在是什
么时候了,还动用台谏大臣来弹劾别人?”陈宜中感到惶恐,急忙召陆秀夫回来了。当时君臣流亡
在海边,许多事情疏忽了,杨太妃垂帘听政,与群臣说话时依然自称奴。每到朝会时节,陆秀夫端
正笏板肃立,到治朝(古代朝礼之一)上,或者有时在奔行路途中,陆秀夫凄然落泪,用官服擦泪,
衣服都被沾湿了,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在井澳遭遇大风,益王因为受惊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
离去。陆秀夫说:“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活着,将把他置于何地?古人尚且有凭借五百人的军队
和方圆十里之地(‘一旅一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出自《左传·哀公
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复兴国家的,现在百官有司都具备,有士
兵数万人,上天如果不想灭绝宋朝,凭借这些难道不可以建立国家吗?”于是与众人共同拥立卫王
为帝。皇帝于是任命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一同掌管政事。当时张世杰的军队驻守在崖山,陆
秀夫对外筹划战事,在内调度工程,凡是皇帝有所述作,又都出自他的手。虽然在颠沛流离之中,
事务繁多,时间匆忙,他每天都还是要写《大学章句》以劝讲别人。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被攻破,
陆秀夫跑向卫王的船,而张世杰、苏刘义各自砍断缆绳离去,陆秀夫估计不可能逃脱,随即背着卫
王投海而死,享年四十四岁。
15.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满是恬美清
幽之状”错误,“秋云低结乱山愁”描绘的是愁凄之状。故选 A。
16.
【参考答案】①由远及近。前诗从远山秋云落笔,写到近处的堤畔画船、堤上马;后诗先写远望中
的西湖,后写湖塘中的荷叶、小船。②动静结合。前诗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画船和马悠悠而过是
写动;后诗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风动香飘,小船摇电是写动。③寓情于景。两诗分别描绘西湖白
天,夜晚之景,寄寓苍凉落寞、恬淡清静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其三中,作者通过“秋云”“从山”“湖水”“画
船”“堤上马”“杨树”“清风”等意象,描绘了西湖恬淡清净又苍凉凄愁的西湖之景,同时寄寓
了诗人苍凉落寞、恬淡清静之情。其中“秋云”“从山”“湖水”是远景,而“画船”“堤上马”
是近景;“秋云”“从山”“湖水”是静景,“画船”“堤上马”以及随风摇曳的绿杨是动静。所
以诗人在写景时采用了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的手法。其九中,作者通过“苑墙”“柳树”“远
山”“荷叶”“小船”等意象,同样描绘了西湖清幽又空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恬静落寞的心情。
“苑墙”“柳树”“远山”是远望之景,也是静景;而随风飘香不断的荷叶以及摇曳的小船是近景,
也是动景。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同样使用了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
17.
【答案】(1)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2)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题中需注意“孤”“须臾”的书写。
1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挺着,直立着;开着,盛开着。
从语境看,“开着”与“小喇叭”不搭配,且与前面的“骄傲”格调不吻合,故选“挺着”。第二
处,缠绕,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围绕,包围;环绕,环绕某个中心。主语是“大海”,
只能“围绕”。第三处,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高大华美。精巧别致,精美,与众不同,别具风格。
而后面的修饰对象是“小洋楼”,因而,只能用“精巧别致”。第四处,总是,老是,一直,一向。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据上文“没想到命运是非常善于铺垫的”可知,应填“竟然”。故选 C。
19.
【参考答案】①原文描写具体细致,突出了桃花的颜色、外形特征;②原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画面以动态感;③整个语段以描写为主,原句与上下文语言风格谐调
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原句是“春天的时候,桃花灿烂,粉白的
桃花大朵大朵地盛开,枝枝串串,香雪海一般徜徉在整个山坡上”,改句是“春天的时候,灿烂桃
花开满了整个山坡”。原文有很多描写的语句,如“粉白的桃花大朵大朵地盛开”,突出了桃花的
颜色,“大朵大朵”写出盛放的姿态;“枝枝串串”写出桃花的形态;“香雪海一般”写出桃花的
香气。这些描写不仅为文章增添了感染力,且与语段风格协调一致,语段中也有这样的描写“篱笆
上爬着宝蓝色的牵牛花,早上的时候团团簇簇”。另外从手法上看,原句有“香雪海一般”的比喻,
“徜徉”的比拟,而“徜徉在整个山坡上”则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画面以动态感。因此原句表达
效果更好。
20.
【参考答案】①到了下午就换了模样 ②和这个城市再也没有关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这里写的是牵牛花,前面先写“早上
的时候团团簇簇,骄傲地开着小喇叭”,后面又写“耸拉着全无生机”,因此这里应当写的是下午
牵牛花的样子,着重强调与上午的模样不同,因此可以写“到了下午就换了模样”。第二空,前面
说“我原以为离别多年”,后面又说“没想到命运是非常善于铺垫的,记忆中的童年竟然如此清晰
地回归到当下”,说明作者原以为离别多年,不会再想起这个地方,因此可以写“和这个城市再也
没有关联”。
21.
【参考答案】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②科技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③更要考虑生态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面句子谈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后面谈和科技的关系,故可判断应该填写的是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内容,所以此处可填写“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第二处,根据前句中的“无论……还是……”和后面的句子“科技创新……各个
环节”可知,此处应填的是与科技的重要作用相关的内容,所以此处可填写“科技都扮演着重要角
色”。第三处,根据写作的对象“城市的生态建设”,前句是“不仅……美化”,此处应该是与“生
态”有关联,且必须能和前面的关联词“不仅”搭配起来,表示递进关系,所以此处可填写“更要
考虑生态功能”。
22.
【参考答案】第一段: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离开科技的力量。第二段:城市生态建设不能把生态仅作
为点缀。第三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不可忽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段压缩的能力。第一段,主要的写作对象为“生态文明建设”,
主要的内容为科技的作用巨大,故用否定句表示可以是“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忽视科技的力量”。第
二段,主要的写作对象为“城市生态建设”,关键的内容为“应该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仅是点缀城
市”,故用否定句表示可以是“城市生态建设不能把生态仅作为点缀”。第三段,主要的写作对象
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写的是其巨大作用,故用否定句表示可以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不能否定”。注意要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23.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为名言式,围绕“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两种截然不同
的读书方法展开,其中前三句侧重强调读书要“咬文嚼字”;第四句和第五句侧重读书要了解大意,
“不求甚解”;第六句是读书之法的辩证认识。两种读书方法皆有其理,各有其境,在审题上考生
需抓住“读书之法”“选择”和“当今时代”三个关键词,“读书方法之思”是本题的意图所在,
行文中心必须是围绕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不同读书方法的认识,以及辩证地看待不同读书法的差异和
适用情境,以期引导考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读书;“选择”是本题的心机所在,泛谈读
书的意义,或者对材料的读书方法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则忽略了这个审题要求,所谓的“选择”
是对材料中的读书方法有深入的,细致的,辩证的思考分析之后做出的清晰选择,可以选择其一展
开论证,也可以统而论之,但需要体现出对不同读书方法的利弊的辩证思考,从而做出选择。
任务要求方面,本题要求写作“发言稿”,写作时注意格式要求;“当今时代”是本题设置的
背景,期求考生能谈及当下这个时代读书的新样态,新特征,在这个背景之下,读书的方法也应体
现出与时俱进的属性。
立意:
1.读书之法在于咀嚼、品味;
2.观其大略,开阔视野;
3.辩证看待“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