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部编版语文八下五单元山水游记、参观记写作指导:
作文题解+范文
一、定点观察的写景片段
【作文题目】
游记常常要对某处景物做定点观察,以写出景物的特点。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围绕其
中一处风景,写一个片段。200 字左右。
【提示】
1.选点要“小”。
写好片段,一定要省去“穿靴戴帽”的文字,直奔“现场”,“直播”景点。
也就是说,要选择其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风景来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2.描写要“细”。
建议,三两百字中,尽量安排 100 字以上的篇幅描绘一两处重点景物,可用视、听、触、嗅、
味五觉来体察景物,写实景物的形态、色彩、变化、声音、味道等,这样让景物呈现出立体感。
3.感受要“真”。
描绘景物时,尽量多地融入自己的独特视角、个人感受,体现出“我”的个性特点,让读者获
得新的感受。
【佳作选粹】
月亮山游记(片段)
这一处主景点是一株千年大榕树。一树如林,从主干上垂下的须根扎入土里,长成比拳头还粗的枝干,
密密匝匝,如栅栏一般。绕树走一圈,在大榕树的荫庇下,觉得特别踏实:哈哈,被呵护的感觉真好。拍
照的人退得好远好远,才将树全部装进镜头。前面的游客刚恋恋不舍地离开,后面的游客又兴致勃勃地到
来,大榕树下,总是那么热闹。大榕树一如既往地张开巨臂,送旧迎新,竭尽全力呵护每一个游客,让游
客有宾至如归之感。所以,大榕树前总是游人如织。
【点评】
本片段在写榕树的巍峨的树冠时,既抓住了“一树成林”的特点,又把树与游人结合起来写,
游人绕树三匝、不忍离去的情态很真实,游人喜欢榕树、榕树欢迎游客,树与人构成了一幅和谐的
新景点。
二、自拟题目写游记
【作文题目】
我们可能都有过旅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
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
于 600 字。
【提示】
1.在“真”上下功夫
从“游”到“写”有间隔,记忆难免较模糊。为减少游记真相流失、真情不再,应该提前调动
回忆,画出游历路线图,翻出当初拍摄的照片、视频,必要时还要请当时的同行者帮你回忆,尽快
进入当时的情景中,提前确定游历过程中的总体印象和文章主题,努力写活当初的见闻和感悟。
2.在“动”上下功夫
从某种程度上讲,游记就是美景描绘与游人活动的和谐统一,要适当兼顾游客的言行,让游人
的活动为自然风光增添崭新的内涵。
另一方面,写景要注意动静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才能把景物的特点描写的具体、形象、
生动。
3.在“文”上下功夫
以写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的游记,要彰显人文特色,以增加其灵秀之气。
比如,适当穿插写一些与景点相关的经典诗文、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或风俗习惯等,
有助于提升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气息。
【佳作选粹】
黔中独美九龙洞
李毅睿
小时候听老人说,远方溶洞里住着的,都是从天上降临到凡间的神仙。于是,打小盼望着能到那晶莹
剔透、千姿百态的溶洞里去探险,会见见那些仙人们。
趁着春节假期,我和家人一行来到位于贵州省铜仁境内,去享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美誉的
九龙洞里探奇。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步行,好不容易登上了洞口,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抬头一看,洞口上金光闪闪的
“九龙洞”三个锋健有力的大字,向世人昭示洞内那奇妙的景色。九龙洞是怎么来的呢?导游介绍,相传
六龙山上有六条黄龙,相邀锦江中的三条青龙来洞中相聚。某夜,九条龙来到洞中,惊见洞府有如蓬莱仙
境,都想将洞府据为己有,相争不休。待到鸡鸣天亮时,谁也无法返回原来的居所了,只得盘踞在洞内深
处的一巨型彩柱上,再也不能脱身。“九龙洞”由此得名。
一进洞,大家纷纷惊叹:“太美了!”只见在灯光的映衬下,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交相辉映,横穿其中
的石阶参差错落,朦胧的水汽如雾如烟,感觉蓬莱仙境也不过如此!导游说洞内现已探明的部分,洞长
2258 米,总面积约 7 万平方米,被设计成 7 个大厅。单是石柱、石笋就有数百根之多,其中 30 米以上的
石柱多达 8 根!另有一竖井状的大厅和一条地下河。各厅洞中有洞,洞内厅厅相连,石笋、石柱、石花、
石幔等散布各厅各洞。据传古时有罗和尚师徒秉烛探游此洞,7 天都没有找到出处,可见这洞的深邃!
跟着导游慢慢往前走,导游指着洞角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说:“这叫‘金象朝圣’,因为它的形状颇
像大象。”细一看,好像大象低下头,在行朝拜礼。来到了二厅,只见洞壁上有许多各式各样的景物形象
和图案,形似一幅自然山水壁画。据说这些图案是经过千万年才形成的石幔、石花组成。
不知不觉来到了“聚全洞精华之所在”的三厅。不远处的高空,挂着一轮“明月”,洒下朦胧的光,
宛如雾中桃源、月下仙境。大厅两侧,各有三根精壮雄伟的擎天大柱与洞顶相连,估计接近 40 米,据说
是我国目前开放洞穴中最高的石柱,为全世界第二高。只见柱身布满石花,如金雕玉镂,将三厅装扮得有
如宫殿般华美庄严。石柱旁边石笋遍地,有的如同野兽在扑腾,有的如同冰激凌在诱惑你,有的像圣火在
燃烧,可谓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洞中有一暗河,淙淙流水,清澈明净,冬暖夏凉,真可谓是处处皆景
点、时时有惊喜。
九龙洞展示了大自然造就的奇异景色,也昭示着劳动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如果没有能工巧匠的辛苦劳
动,这宏伟的溶洞怎么能展现在世人面前?如果不是灯光设计师的精心设计,这仙境般的溶洞一定会黯然
失色。
我爱九龙洞,更爱那些辛勤劳动的人们!
【点评】
一是说说本文的素材搜集——作者十分留心生活,通过摘录、听记、问询等方式,搜集了“九
龙争洞”“和尚迷失在洞里”等传说,获得了奇洞的系列数据,从而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二是说说本文的顺序安排——本文遵循游踪顺序,依次记述了“洞外—进洞——观赏二厅——
观赏三厅”的过程,人物行踪十分清晰,景点布局情况比较明晰。具体到文中第 6 段(“不知不觉
来到了”),描述三厅美景时,遵循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对景点内的景观描绘得十分逼真。
三是说说本文的主题表现——作者围绕九龙洞“大、奇、美”的特点,依序记述了自己游览中
的所见所闻。第四段突出概貌,让读者对这个景点有较全面的了解;第五段略写二厅景色;第六段
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一起动起来,重点描述三厅奇景。文中表现,景物奇美,劳动人民勤劳与
智慧并存。
最后请大家一起想想:
——文章第一段写小时候听过的传说,写作目的是什么?
——文章第二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写好游记,必须清楚明白地交代人物行踪和景物方位。文中哪些词语表明作者游踪在发生
变化?
——比喻是描述景物常用的方式之一,你觉得本文中哪一个比喻句最精彩?
…………
三、半命题《参观________》写参观记
【作文题目】
参观一处纪念馆(或博物馆、展览馆),以《参观 》为题,写一篇参
观记,不少于 600 字。
【提示】
1.主题统领
比如,对于历史的感慨、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未来的警示等等,都可以作为文章的主题。主
题如“帅”,统领三军。只要确定了主题,就要围绕主题展开去写,写出自己的风格。
2.总分结合
比如,对博物馆,既要介绍其建馆历史、总体规模、建筑结构和馆藏文物种类、数量等概貌、
概况,也要遵循游历顺序(一般从外到内的空间顺序)介绍参观所见的具体实物。
3.“景”“物”结合
以写人文景观为主要特色的游记,可以适当添加建筑物周围的自然景物、遥想中的人和景物,
以增添灵动色彩。
【佳作选粹】
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
刘聪
我背着行囊站在威海市的街头,这座城市,比我想象中明朗,亦比我想象中沧桑。
甲午战争博物馆,建在一个孤零零的岛上。走进它,就像是走进了当年的战场,时间的硝烟尚未散去,
民族的伤口依旧鲜血淋漓。
玻璃橱窗里,躺着被打捞上来的铁锚和战舰上的物什。铁锚早已锈迹斑斑,而那甲板的碎片上,炮弹
击中的痕迹仍是那么明显。透过这灯光昏黄的橱窗,我仿佛看见了丁汝昌的绝望、聂士成的信仰,看见了
邓世昌与林永升英勇与悲壮,看见了无数爱国将士坚决抵抗、魂归大海的凄伤……
“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李鸿章虽只是下了一纸军令,却是判了北洋舰队的“死刑”。甲午这一
战,打得惨烈,打得悲壮,打得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一切发生得那样仓促,没有人能力挽狂澜、砥柱中流。
这样的收尾,是谁之过?慈禧?李鸿章?庞大的北洋舰队,转眼之间灰飞烟灭,令人至今想来,仍是扼腕
泣血……
此次出行,我还有幸见到了传说中的“定远舰”。它轻轻地泊在海中,银白色的外壳生满了褐色的锈,
有许多擦伤横七竖八地烙在船身上,却依旧无损它的英姿。它就像个迟暮的将军一般,虽老骥伏枥,却依
旧豪气冲天。我静静地微笑伫立,瞻顾着它疲惫却坚毅的面容,心中涌起澎湃而博大的爱。
原以为威海会被那场战争打得一蹶不振,却没想到它会恢复得这般彻底,一则这座城的心胸,把那段
历史都包容沉淀了下来,就像是一只含着沙砾的贝,沙砾虽然讨厌,它却以大度的包容,将沙砾磨成了珍
珠。而它自身,也更添光彩。
回去的路上,看见成群结队的孩子一批又一批走进博物馆。我确信,那段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它会
成为国人贝壳里的沙砾,激励着后人们不懈奋斗。我想我应当高兴吧,可是我笑不出来。历史那么沉重,
我终于明白这里的天空,为何会有这般无言的悲悯。
抬起头,听见威海欣慰又苍凉的叹息。
一座城,几代人,记忆永存。
【点评】
本文从甲午战争博物馆所在的山东威海市切入,依序记述了自己参观博物馆的所见,主要是“被
打捞上来的铁锚和战舰上的物什”、“定远舰”。作者据此生发感慨,不满足于对历史教训的思考,
撇开对战争胜负影响国运的角度,而是聚焦于威海这座城市的记忆与重生,感到这个视角全新,给
读者新的启示、新的感悟。
本文采用多种方式,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参观博物馆的思考,既展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又
使文章增添无穷的魅力。“雄壮”、“激烈”、“肃穆”、“悲悯”等情感鲜明的词语,把作者的
情感表达得清楚自然。特别是文中第 4、6 段的抒情和议论,把作者的复杂心绪刻画得细致入微,
读来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