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考前定位联考小说阅读解析 ——语言特色和概括分析与句子赏析
本小说阅读,虽然意在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但考查的形式变得新颖。整个文本约
2500 多字,阅读耗时和做题耗时偏长,但,通过仔细分析题干要求,考生可以节约一部分时间,因为主观题第
9 题是独立的,两个客观题涉及到了文本一,主观题第 10 题涉及到了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语言”部分。
据两个客观题的题干要求可知,命题者分别考查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及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和对文本
句子的赏析能力,并且着重于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迁移能力和回归课本赏析的能力。
据第 9 题的题干要求可知,命题者直接考查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考生看到此题时,只需要阅读文本二的
“叙事与抒情”,即可做题,学生还要明白此段是作者对关于“叙事与抒情”的看法,通过阅读,考生可知文
本透露的信息是——对于写小说到底是应该重于“叙事”,还是重于“议论”,这要看写小说人所具备的能力
和自身知识的资深度来决定,因此,考生在呈现答案时,一定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作答,一是能力强、资深高,
在写小说时可倾向于多用“议论”,反之,则不宜多发议论,应多着重于叙事。
据第 10 题的题干要求可知,此文本一是文本二“语言”的例证依据,即,考生首先阅读文本二的“语言”
部分,概括分析出作者小说的特点,然后据概括出的特点,再去阅读文本一,去寻找能够支撑例证考生所概括
的小说特点。
文本一:
大淖记事(节选)
汪曾祺
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做大淖。全县没有几个人认得这个淖字。县境之内,也再没有别的叫做什么淖的地
方。据说这是蒙古话。那么这地名大概是元朝留下的。元朝以前这地方有没有,叫做什么,就无从查考了。(告
知读者“大淖”叫名的来历,为了增强小说的神秘色彩,因为作者也不知道,历史也考证不了。)
洋,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波,似还不够,比一个鬼谢可要大得,(看似唠家常,但点名了大淖与湖泊、池塘
的不同。)春夏水盛时,足颇为浩渺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快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
获。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户芽和灰缕色的萎蒿 1、2,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 芦
荻吐出雪白的丝愁,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运用拟人的手法,体现出颜色美,生机美。)秋天,全都枯黄了,
就被人剥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列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河水解
冻了,发绿了,沙洲上的残雪还亮晶晶地地积着。(这一部分,描写了大淖本身地理的特点及周围的自然景观。)
这条沙洲是两条河水的分界处。从淖里坐船沿沙洲西面北行,可以看到高阜上的几家就房。绿柳丛中,露出
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鸡鸭炕房”,非常显眼。炕房门外,照例都有一块小小土坪,有几个人坐在树
桩上负曝闲谈。不时有人从门里挑出一副很大的扁圆的竹笼,第口络着绳网,里而是松花黄色的,毛茸茸,挨挨
挤挤,啾啾乱叫的小鸡小鸭。由沙洲往东,要经过一座浆坊。浆是浆衣服用的。这里的人,衣服被里洗过后,都
要浆一浆。浆过的衣服,穿在身上沙沙作响。浆是艾实水磨,加一点明巩,澄去水分,晒干而成。这东西是不值
什么钱的。一大盆衣被,只要到杂货店花两三个铜板,买一小块,用热水冲开,就足够用了。但是全县浆粉都由
这家供应(这东西是家家用得着的),所以规模也不算小。浆坊有四五个师傅忙碌着。喂着两头毛驴,轮流上磨。
桨坊门外,有一片平场,太阳好的时候,每天晒着浆块,白得叫人眼睛都睁不开。炕房、浆坊附近还有几家买卖
学荠、茨菇、菱角、鲜藕的鲜货行,集散鱼蟹的鱼行和收购青草的草行。过了炕房和浆坊,就都是田畴麦垄,牛
棚水车,人家的墙上贴着黑黄色的牛屎把杷,——牛粪和水,拍成饼状,直径半尺,整齐地贴在墙上晾干,作燃
料,已经完全是农村的景色了。由大淖北去,可至北乡各村。东去可至一沟、二沟、三垛,直达邻县兴化。(这
部分写大淖沙洲北面岸上及水中的人文景观。)
大淖的南岸,有一座漆成绿色的木板房,房顶、地面,都是木板的。这原是一个轮船公司。靠外手是候船的
休息室。往里去,临水,就是码头。(九个字,把路线及周边环境交代的非常清楚)原来曾有一只小轮船,往来
本城的兴化,隔日一班,单日开走,双日返回。小轮船漆得花花绿绿的,飘着万国旗,机器突突地响,烟简冒着
黑烟,装货、卸货,上客、下客,也有卖牛肉、高粱酒、花生瓜子、芝麻灌香糖的小贩,吆吆喝喝,是热闹过一
阵的。后来因为公司赔了本,股东无意继续经营,就卖船停业了。这间木板房子倒没有拆去。现在里面空荡荡、
冷清清,只有附近的野孩子到候船室来唱戏玩,棍棍棒棒,乱打一气;或到码头上比赛撒尿。七八个小家伙(称
呼的变化体现出语言的言浅韵深,表现出作者对孩子喜爱的情味。),齐齐地站成一排,把一泡泡骚尿哗哗地撒
到水里,看谁尿得最远。(语言符合身份,表现出乡野孩子调皮、无拘无束的特点。)(这部分是写大淖南面岸
的人文景观。)
大淖指的是这片水,也指水边的陆地。这里是城区和乡下的交界处。从轮船公司往南,穿过一条深巷,就是
北门外东大街了。坐在大淖的水边,可以听到远远的一阵一阵朦朦胧胧的市声 3,但是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
这里没有一家店铺。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人也不一样。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
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 4。(由于大淖特殊的地理位置,即城
区和乡下的交界处,此段描写了城区与乡下截然不同的人文景观现象。)
(有删改)
【注】《大海记事》是汪曾祺创作的以水韵故乡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名篇。
文本二:
语 言
在西单听见交通安全宣传车播出“横穿马路不要低头猛跑”,在校尉营一派出所外宣传夏令卫生的墙报上看
到一句话“残菜刺饭必须回锅见开再吃”。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语言,可以悬之国门,不能增减一字。语言的目的
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
(此段前部分是说明语言特点的例子,粗体部分是对语言特点的概括——明白易懂或明白好记)
北京的店铺,过去都用八个字标明其特点,非常贴切。(此句句话里的中心词是“贴切”)“尘飞白雪,品
重红坡”,这是点心铺。
煤铺的门额上写着“鸟金墨玉,石火光恒”,很美。(此句话里的中心词是“美”)
八面槽有一家“老娘”(接生婆)的门口写的是:“轻车快马,吉祥姥姥”,这是诗。(此句话里的中心词是
“诗”,即“诗意”)
店铺的告白,往往写得非常醒目。(此句话里的中心词是“醒目”,此词的意思是“形象鲜明生动,引人注
意”,其核心意思即“生动”)如“照配钥匙,立等可取”。
过去的澡堂,一进门就看见四个大字:“各照衣帽”,真是简到不能再简。(此句话里的中心词是“简”,
即“简洁”。)
《世说新语》全书的语言都很讲究。(此句话里的中心词是“讲究”,即“力求事物之精美”。)
张岱他的一个亲戚的话:“你张氏兄弟真是奇。肉只是吃,不知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
吃。”有一个人把这几句话略改了几个字。张岱便斥之为“伦父”(村夫)。
一个写小说的人得训练自己的“语感”。要辨别得出,什么语言是无味的。(此句话里的中心词是“语感、
什么语言是无味的”,即“语感要有味道、韵味”)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作者谈论的写小说的语言标准是:明白易懂;具有美感和诗意;贴切;生动;简洁;语
感要有韵味。
叙事与抒情
现在的年轻人写小说是有点爱发议论。夹叙夹议,或者离开故事单独抒情。这种议论和抒情有时有可无的。
(此句话说明作者提出问题:对写小说时,夹叙夹议,发点议论有些自己的看法,至于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样
的问题,下文作者通过例证,陈述了具体原因。)
法朗士专爱在小说里发议论。他的一些小说是以议论为主的,故事无关重要。他不过借一个故事来表一通牵
涉到某一方面的社会问题的大议论。但是法朗士的议论很精彩,很精辟,很深刻。(此例子,充分说明了小说里
可以多发议论,但写小说的人必须具备对社会问题有着精彩、精辟、深刻的认识。)
法朗士是哲学家,我们不是。我们发不出很高深的议论。因此,不宜多发。(这两句话是“叙事与抒情”段
落的总结:若没有高深、精辟的议论能力,写小说时,不必夹叙夹议,或者不宜多发议论;若具备对社会问题
有着精彩、精辟、深刻的认识,则可以像法朗士一样,写小说时,多发议论,叙事作为辅助。)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汪曾祺认为,在写小说时,是侧重于叙事还是侧重于议论,应视个人的能力而定,若没
有高深、精辟的议论能力,写小说时,不必夹叙夹议,或者不宜多发议论;若具备对社会问题有着精彩、精辟、
深刻的认识,则可以像法朗士一样,写小说时,多发议论,叙事作为辅助。
(节选自汪曾祺《小说笔谈》)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地名很奇怪”“没有几个人认得这个淖字”“据说”“大概是元朝留下的”“无从查考了”等给小说增添了
神秘色彩。(选项陈述内容是原文的蓝色部分,旨在交代“淖”叫名的来历,但作者也不知道,历史也无从考
证了,自然对小说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B.小说描写大淖,由自然风光到人文风光,思路清晰;交代了木板房的过去和现在、“这里”和“街里”的不同。
(选项陈述内容,是据行文的顺序,进行对文本分段概括理解分析的,此陈述符合行文顺序,是正确的理解。)
C.啾啾乱叫的鸡鸭,负曝闲谈的人们,浆坊忙碌的师傅,比赛尿程的孩子……让大淖呈现出原始而淳朴、忙碌而
悠闲的特殊风貌。(选项陈述内容是原文的红色部分,它们分别呈现了悠闲、淳朴、忙碌的特点,此陈述正确。)
D.“万国旗”“机器突突地响”等词语暗示出时代特点,说明西方、现代、工业等因素的渗入,展现了现代与古
老的冲突。(论述依据是原文的紫色部分,紫色部分的内容,只能说明大淖这里比较热闹,看不出“说明西方、
现代、工业等因素的渗入,展现了现代与古老的冲突。”,或者说,紫色部分内容展现了现代与古老的冲突故,
故此陈述错误。)
此题的做题方法:首先找到选项内容在原文出处,其次阅读此出处周围的句子,然后进行效果分析与理解。
8.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文本一加粗部分 1),无形中呈现了苏轼的诗
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画面。(判断此选项陈述内容的正误,关键是理解赏析苏轼的这句诗。此句诗看不懂,
神仙也没招。)
B.“紫红色”“灰绿色”“一片翠绿”(文本一加粗部分 2)描绘出大淖的美丽,用颜色的变化显示时间的流逝,
与“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异曲同工。(判断此选项陈述的内容,是在考查描写方法的色彩变化产生的时间变
化效果,考生必须知道“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语境,这句词出自宋·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
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
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此句词也是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反映时间的变化,从而形成美
丽的画面。)
C.“坐在大淖的水边,可以听到远远的一阵一阵朦朦胧胧的市声”(文本一加粗部分 3)所描绘的意境与陶渊明
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境一致。(判断此选项陈述内容的正误,关键是理解赏析陶渊明的这两句诗。
对这两句是赏析的不准确,孙悟空来了也没招。原文是在“大淖的静美”中听到动声,陶渊明的这两句诗是在
喧闹中提取静美。故两者意境不一致,陈述错误。)
D.文中“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文本一加粗部分 4)和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深受封建礼教毒害
的孔乙己是不同的。(判断此选项陈述内容的正误,关键是理解赏析鲁迅《孔乙己》的创作背景和主旨表达,
原文的创作背景是文本一提供的注释 1,两者有明显的不同,故陈述正确。)
此题是典型的句子赏析题,不仅考查了考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而且还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学习的知识点的理
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做题方法:首先找到选项内容在原文出处,其次阅读此出处周围的句子,然后进行效
果分析与理解。
9.汪曾祺是如何看待小说中的叙事与议论的?请简要概括。(4 分)
答案在文本二的绿色部分解析里。
10.根据汪曾祺对于“好的语言”的标准,对文本一进行点评。(6 分)
汪曾祺对于“好的语言”的标准是:明白易懂;具有美感和诗意;贴切;生动;简洁;语感要有韵味。
因此,考生只需要找寻文本一里的,能够例证说明这些语言特点的句子,加以赏析即可。例子为文本一的画
横线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