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培养“阳刚之气”并无男女之分
编者按
什么是“阳刚之气”?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是否意味着强调性别特点?教育专家认为,
“阳刚”强调的不是男女性别,而是外有健康强壮的体魄,内有阳光坚韧、勇敢自信的品格,受
得了艰难挫折、扛得起责任担当,这都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钙质。培养“阳刚之气”,男生和女生
都需要锻炼身体、涵养精气神,让身体和心智一并健康成长;而在拥抱“阳刚之气”的同时,也
承认阴柔特质的种种优点,不去进行歧视或割裂,这种包容、大气,也才配得上“阳刚”二字。
培养“阳刚之气”并无男女之分
( 题目即观点,旗帜鲜明。)
①针对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官网日前回应,
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
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更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
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由政协委员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引出阳刚之气这一话
题。)
②培养学生“阳刚之气”很快引发网友热议。遗憾的是,一些媒体有意无意之间曲解了上述
答复,将培养“阳刚之气”的答复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混在一起,由此引发了性
别争论,并使讨论失去了焦点。
③实际上,教育部所倡导的“阳刚之气”并没有男女之分,“阳刚之气”也并非指男性气质、
男性行为。从答复来看,教育部所强调的是“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
培养合作精神”,最终所指向的是健康第一观念的养成,是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和素养,是文化
学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最终落在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与“阳刚之气”相关的
应该是拼搏、担当、勇敢、进取、自强、合作、创新等优秀品质,是一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这些优秀品质是不分男女的。
④因此,教育部给出的答复是加强体育教师配备、提高体育教师素养、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
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等。体育课是不分男女的,更不会有人认为体育课是为了培养男性气
质。通过体育课来培养“阳刚之气”,也契合了体育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育人功能。
(论述阳刚之气的内涵:即拼搏、担当、勇敢、进取、自强、合作、创新等优秀品质。)
⑤不可否认的是,当下部分青少年的确存在“小胖墩”“小眼镜”等现象,心理层面的问题
则表现在缺乏面对、解决问题的勇气,意志力薄弱、抗挫能力较差、自信不足等方面。这种状况
与家庭过度宠溺、家庭教育中父亲长期缺位等有关。一些家长因为害怕孩子受到伤害,不愿意让
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不允许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开展户外活动面临着重
重压力。一些学校因为担心安全事故,索性取消了正常的课间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
动。另外,成长过程中一路备受呵护、缺乏历练,过于顺遂而没有经历风雨,社会大环境下的一
些错误审美倾向等因素的存在,也是导致青少年缺乏“阳刚之气”的原因。(从家庭、社会和学
校三个方面论述青少年缺少阳刚之气的原因。)
⑥“阳刚之气”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完全在校园,也不完全是体育教师的责任,
不仅要通过开齐开好体育课,引导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去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养成“阳刚之气”,
更需要家庭改变教养方式,需要父母少一点溺爱、多一点放手,让孩子多经历一些挑战。同时,
“阳刚之气”的养成也是社会环境熏陶的结果,影视剧以及明星对青少年影响较大,需要多给青
少年提供正确的榜样示范。(照应题目,呼吁号召。)
【时代警语】
“阳刚之气”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完全在校园,也不完全是体育教师的责任,
不仅要通过开齐开好体育课,引导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去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养成“阳刚之气”,
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更需要家庭改变教养方式,
需要父母少一点溺爱、多一点放手,让孩子多经历一些挑战。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有实质性区别
B.教育部倡导的“阳刚之气”并不等于专属于男性的气质行为
C.只要加强体育锻炼,青少年的“阳刚之气”就能培养起来
D.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需要家庭、社会、学校齐抓共管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
2021 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其后,教育部
又发出“培养学生阳刚之气”的号召,进一步说明“阳刚之气”无关性别。有人说,这其实是一
次社会性别的“矫正”,要求男性有男性样,女性有女人样,归根到底是为了唤醒人的“社会角
色”。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不少于 300 字。
【相关链接】
培养“阳刚之气”无关性别
前不久,教育部在答复全国政协委员有关“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时表示,将更多
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此事引发热
议。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之类的话题,这几年时不时就能听到,说实话,所谓“男生不像男
生”“女生不像女生”的判断,本身就意味着偏见。男性、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只是集体或个
人的印象,关乎审美倾向、文化习惯,并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审美倾向造成的刻板印象是歧
视的温床。细腻温柔,豪爽果决,许多特质无论放在男女身上都很好。研究表明,双性别特征的
孩子更有创造力,更有望成为复合型人才,而当前整个世界都在趋于中性的、去性别化的审美,
人们对于“男性化”“女性化”的老眼光,也该与时俱进了。
一个形如梁山好汉、性情胆小如鼠,另一个是路见不平果断出手的精致男孩,哪一个更“爷
们儿”?相信人们自有答案。“像不像男生”,更多应该是精神层面上的判断。抛开审美偏见,
“男生不像男生”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一些孩子运动能力不强、缺乏独
立性和勇气等方面,但这并非男生独有的问题,只是在男生身上显得很“扎眼”;而这些问题的
根源主要在于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运动,加上有的在性格成长中缺乏必要的责任引导,少了一些
精神上的强悍与担当,这显然也不是学校多配备几个男老师就能解决的。
教育部的答复并未纠结于“女性化”这个提法,而是把重点放在“阳刚之气”上,且没有单
单拎出男生,而是强调“学生”,央视更进一步评论“阳刚之气不只是男性化”,对此笔者非常
赞同。“男性化”“女性化”这两个词天然带着性别区分,“阴柔”与“阳刚”则不同,虽有区
别,但都属于中性的、不含褒贬的分类。应当承认,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普遍比较顺,较少遭遇
坎坷,许多家长更是出于保护的心理,向孩子灌输一些较为圆滑的处世观念,这些都容易导致部
分孩子的性格特质中阴柔有余,阳刚不足。
按照教育部答复中的说法,“阳刚之气”是坚强勇敢、阳光自信、奋发向上等美好品质的“合集”,无
论男生女生,这都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钙质。培养“阳刚之气”当然也无关性别,男生和女生都需要锻炼身
体、涵养精气神,让身体和心智一并健康成长;而在拥抱“阳刚之气”的同时,也承认阴柔特质的种种优
点,不去进行歧视或割裂,这种包容、大气,也才配得上“阳刚”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