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深切哀悼袁隆平逝世,回顾他的“流金岁月”(素材附解读与速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深切哀悼袁隆平逝世,回顾他的“流金岁 月”(素材附解读与速用)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 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 袁老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一生只为只为稻粱谋,如今,夏日的丰收在即, 他却突然离开这人世。 此刻,全国人民都在深切悼念他。 此刻,让我们带着哀思,一起回顾袁老的“流金岁月”。 颂词 穿梭在田间垄亩,凝视着子孙千秋。60 年汗水浇灌出一片金色的沃土,91 岁高龄缔造出一派 绿色的希望。在精明的世界甘愿做一个“顽愚”的痴者,把一生奉献给人类温饱;在贪闲的世界甘愿 做一个永恒的“行者”,用一生追逐科技前沿。袁隆平就是这样的一位耕耘者,在稻谷飘香中,让自 己成为一个传奇。 人物小传 袁隆平,1930 年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 交水稻之父”。2001 年,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 年,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和“改革先锋”称号;2019 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在长沙逝世,享 年 91 岁。 TA 说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 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人物剪影 //当代“神农”的“禾下乘凉梦” //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创始人,近 60 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解决中国人民的 温饱和保障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0 年,大饥荒的阴影笼罩在中华大地上,饿殍遍地的凄惨景象深深地刺痛了袁隆平,让当 时还是教师的他心急如焚,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培育人工杂交水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暗下决 心:一定要让中国人都吃上饱饭!从那时起,袁隆平便一边教书,一边从事水稻研究。当时美国和 日本研究杂交水稻都失败了,很多科学家认为杂交水稻根本不可能成功。袁隆平顶着舆论的压力, 经过数年研究,历经成百上千次失败的试验后,终于在 1973 年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到 2004 年,全世界 20%的水稻采用了袁隆平的杂交技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 尽管袁隆平早已名满天下,但他仍在为“禾下乘凉”梦而努力。2017 年,袁隆平领导的青岛海水 稻研发中心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海水稻测产成功;2018 年,袁隆平带领的团队在热带沙漠试验种 植水稻取得成功;2019 年,袁隆平超级稻“超优 1000”在重庆大足区试种成功,平均亩产达 903.9 公斤。从杂交水稻到海水稻、沙漠水稻,再到超级稻,袁隆平一次又一次突破极限,为农业的发展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0 解读与速用 常规角度:心怀梦想,脚踏实地。 速用示范 袁隆平培育水稻的过程一定是极其艰辛的,尽管他甚少表露。他的“禾下乘凉”梦看似简单, 实则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其实,梦想的实现,就是一个慢慢探索的过程。生活中,我们每一 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梦想。哪怕只是一个小目标,只要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勇气,坚持下去,就能离自 己的梦想更近一步。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耕耘者。当他还是教书先生的时候,为了能让中国人吃上饱饭, 他顶着压力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心怀梦想,脚踏实地,袁隆平教给我们的是奉献者的求实精神。 核心角度:专注一事,用责任和担当诠释家国情怀。 速用示范 天灾之年,饿殍遍地的凄凉景象深深地刺痛了年轻的袁隆平,他当时就决心培育出高产量 的杂交水稻,让中国人都吃饱饭。这是他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和心怀天下的悲悯之心。他用日复一日田 垄地头的坚守,点亮一双又一双因为饥饿而失去光彩的眼睛。近 60 载岁月,他始终怀揣同一个梦想:田 里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像花生米一样大,在田里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乘凉。 如今耄耋老人袁隆平,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功成名就之后,仍然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这是一个科学工 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更是一种心系国民的家国情怀。 创新角度:突破自我极限,增加人生高度。 速用示范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他脚踏泥泞,在贫穷与误解中拓荒;俯首躬行,在田间与垄 亩中穿梭。30 岁埋下绿色的希望,近 60 年悉心守护耕耘的稻田,东方魔稻开创绿色革命,15 亿亩盐碱 地收获金色梦想。正如他所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生坚守,一心为民,牵动他心 的只有水稻,他是时代的开创者,农业的引领者。从杂交水稻到海水稻、沙漠水稻,再到超级稻,袁隆平 一次又一次突破极限。尽管他早已名满天下,且已是 89 岁高龄,但仍在不断突破新技术,挑战自我,为“禾 下乘凉”梦而辛勤耕耘,为农业发展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物深读 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 10 年,联合国停止对中国的粮食援助,这标志着中国 26 年粮食受 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在支撑你?”有记者问道。袁 隆平回答:“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 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这是袁隆平的个性使然,也是他成功的一大缘由,因为他总是对获 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 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和弥留之际的母亲道别,错过了儿子的成长,20 世纪 70 年代里 他唯一一次请假是因为需要照顾突发病毒性脑炎的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 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在他最负盛名时, 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拒绝说:“我这个人不适合当官。……要我当院长,就 意味着要我离开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 他曾说:“我们的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 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3.0 解读 常规角度:舍弃是为了更好地坚守,也是更好地得到。袁隆平舍弃的是对家人的守护和陪伴, 放弃的是当官的荣耀,但他用一粒种子让中国人吃上了饱饭。有时必要的舍弃,能让我们在自己坚 守的事业上越走越远。 核心角度:保持清醒,拒绝浮躁,坐得了科学的冷板凳。面对权力,袁隆平是十分清醒的。他 深知只有自己拒绝浮躁,保持清醒,才能更好地研究水稻。 创新角度:坚守科学家最纯粹的本心。袁隆平坚守杂交水稻研究的动力源于“还想争取新的东 西”的渴望,这是一个科学家最纯粹的本心。 功劳簿只能代表过去 提起袁隆平,除了“杂交水稻之父”之类诸多的赞誉之外,往往还有一个“意难平”:袁隆平曾三次 申请中科院院士均落选。但对于袁隆平来说,这也许并不是一个多重要的事情。如今他是中国工程 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获得过“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最 高科学技术奖”三个国家最顶尖的科技奖项以及多个国际大奖。 袁隆平对于自己落选中科院院士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呢?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说:“我没当上院士, 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我 是搞超级杂交水稻的,我的目的就在于能够不断出新成果,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那就是我最大的 安慰……”袁隆平的“院士观”,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可贵的精神:科学家不能把科学研究变成追名逐利 的手段,尤其是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更应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出名后,媒体记者纷至沓来,要求采访,他却表示“我是研究人员,不是演员”,尽量拒绝不必 要的采访。对于自己获得的国内外诸多大奖,他表示:“奖多了,对我来说是个鞭策和鼓励,让我要 向更高的高度攀登,而不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3.0 解读 常规角度:荣誉是认可,更是鞭策。袁隆平获得无数荣誉,但他没有因此而骄傲,也没有把科 学研究变成追名逐利的手段,而是老实做人,踏实做事。 核心角度:科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追求也是没有止境的。袁隆平一生都在不断探索高产水稻, 他深知功劳簿只代表过去,他的目的在于能够不断出新成果,不断勇攀高峰,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创新角度:树立正确的名利观。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获得周围人乃至全社会对自己的较高评 价和丰厚报酬,这并不会为人所诟病。我们要拒绝的,是只追名求利而无所作为;我们要学习的, 是“才能配位”,是其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是超越名利的更高追求。 勇者不惧,笑对争议 刚做杂交水稻时,袁隆平就被人揶揄理论不对;“文革”期间,他研究的秧苗全部被毁;寻找雄 蕊败育野生稻的 10 年里,他不断被泼冷水……但他仍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坚持试验,哪怕是海南 的烈日、云南的地震也不能熄灭他的杂交水稻梦。 近年来,袁隆平似乎有了“网红”的潜质:他逛车展看了下豪车成为新闻,他的办公楼被谣传成 个人豪宅成为新闻;采访时他一句“要号召愿意为科学献身的年轻人来吃转基因的抗虫水稻”引发轩 然大波;“隆平高科”“超级稻”“转基因”“亿万身家”等这些关键词让他数次成为舆论中心。2018 年 8 月, 一篇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在朋友圈热传,文章 努力想说明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袁隆平应该被“暂时遗忘”,应该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 在喜欢他的人眼里,他是给中国人饭吃的伟大科学家,“都怪袁隆平让你们吃得太饱了”成为段 子和表情包;在仇视他的人眼里,他是用转基因谋害中国人的阴谋家,是欺世盗名的骗子。对待外 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依然常常奔走在稻田里。子曰:“知者不 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穿越几十年漫长的时光,袁隆平印证的,恰是那一份“勇者不惧”。 3.0 解读 常规角度:追梦赤子心,无惧冷眼与争议。“人红是非多”,在生活中,与荣誉相伴而生的,往 往还有争议。袁隆平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也给自己带来了盛名与争 议。面对争议,他坚持自己的看法,把污名诽谤抛诸脑后,一心只有稻田。 核心角度:辩证看待他人的评价。袁隆平的身上有着历史亲历者的豁达与淡泊。不喜欢他的人, 认为他的功劳被放大了,甚至还有人认为他是用转基因毒害中国人的阴谋家。对于这些负面言论, 一些普通人都看不过去,何况是贡献被否定的袁隆平?但如果他纠结于这些,恐怕早就被打垮了, 也就没有了超级水稻的连番突破。 创新角度:牢记时代楷模,勿忘奉献精神。不能忘记袁隆平,哪怕是“暂时遗忘”也不行。袁隆 平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人民,忘记祖国,已 90 多岁高龄的他,还在为提高杂交水稻产量而奔波不 息,殚精竭虑。我们应牢记像袁隆平这样的时代楷模,牢记其科学贡献和奉献精神。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