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作文导写
【原题】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甲:你这是偏见。
乙:你说我是偏见是基于你的立场对我进行判断;我认为你对我的评判,也是出自偏见。
甲:你不相信科学吗?你刚才的话违背了科学常识,就不要跟我饶舌了。
乙:科学是你家的宠物吗?我没有觉得我前面表述的观点违背了科学常识。
以上的争吵很难有结论,对于思想交流意义不大。如何让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尽量接近,得出双方
能接受的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要求:1 自拟题目;2 不少于 800 字。
【解析】
如何让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尽量接近,得出双方能接受的观点?这个问题初看让我费解,不一致的
两个人,就像驴象之争、一枚棋子的正反面,永远不会因为外力而同处一个平面的。到底先有鸡还是先
有蛋?在争吵难有结论之时,作为“和事佬”,不妨先停下自己想要世界和平的英雄心态想一想:他俩
是否仅仅为了在过程中收获乐趣,而并非真想结果?庄子与梁惠王无数次的诡辩,难道真的是想争个你
我、拼个鱼死网破吗?不,他们不是驴与象,不会为结果指着对方的鼻子骂,他们在大量无所安放的闲
暇时刻里,通过辩论获得了人生不可多得的、思维碰撞的精神之乐。既然如此,何须得出双方都能接受
的观点?这样不是提前结束了他们的快乐吗?这时,千百年来作为善良的旁观者,我们以“看客”的身
份围观甚至学习,可能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是为“走为上”。
当然,面对思想交流意义不大的争吵,作为好心的看客,我们还是能尽一份绵薄之力,以沉默来尽
早停止那些闹剧的。我不禁想到去年有关“要不要破除论文至上”话题的热议。这类问题都用“至上”
一词来表示思想的左倾了,偏还有学者教授用各种事实表达论文至上的正统性。用打压的方式贬低对方,
或高明一点,用己方的无死角完美反衬对方之庸——他是无法接受自己与对方的意见“尽量接近”的:
在彼时只充斥着自我的人“眼里容不下沙子”。
如此看来,能接受“双方都认可”的观点的人,范围其实并不大。他们必须奔着真理而去,且对对
方的才华没有嫉妒或排斥之心。这时,想要达到尽量接近的结果,则需耗尽高三学生三年语文思辨之所
学,将相反的两个观点在同一维度中的上位概念明确,在基于肯定双方某个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将他们
笼罩在上位概念的光辉照耀下,从而得到净化与“和解”。例如谈到是否要将年迈的父母送养老院的时
候,可将其意见不一的儿女先归到“孝”这一概念上,赞许他们各自理由的指向都是基于对父母的爱,
最后以“只为问心无愧”作为意见不一致的双方都能接受的观点。又如谈到“每次考试考砸了,都发誓
此后要集中精力学习;每次体检看到许多数据不正常,就想要好好锻炼身体。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一
股更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回到了过去的轨道上。——我们就不能改善自己吗?我们真的能改善自己吗?”
这个问题时,上位概念便是将“改善”扩大,使之成为一个过程。这样,即使身处逆境一场空,无任何
实质性改善,但将这个结果放在整个人生旅途中使之成为过程,那便将“改善无效”变成了希望,有起
死回生之功效,让意见不一致的人都能获得安慰:我们每一次未能如愿的改善,是在不断改善的人生路
中迈出的一小步,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有了改善。
是为“形而上”。
【范文】
有效交流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对事物的评判各执己见,但缺少了沟通的耐心,有一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就要
争得面红耳赤。可是无效的争执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客观讨论,寻同存异,才是思想交流的有效途径。
我们常在网络上看到“杠精”一词,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对于别人观点持有偏见的人,他们往往不
在意别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只关注一些可以忽略的地方,而无效的争吵就是由此开始的。
所以,有效交流的标志就是让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得到接近,得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观点。首先要做
到的是清晰地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这个立场和观点要基于逻辑思维支撑而非一味的感性冲动,那种
意识到自己的立场有违客观规律或原则问题却为了面子强词夺理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于是,我们要从理性出发、重视对方的观点。只有充分评估对方的观点,才能开展一场更好的讨论;
只有放下心中的偏见,才能使彼此的交流更有效。
同时,不同的观点就好似一面镜子,可以照出自身思想的不足。古代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往往善于采
纳臣子的进谏,相反,一些昏庸的帝王常常不善明察,听信谗言。我们面对质疑,听到不同的声音,不
应感到被挑衅而生气,而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我们可以在一次次观点不同的交流中获得新的思考,来“明
得失,正衣冠,知兴替”。由此摆正自己的心态是最重要的一步。
抱着提升自己的思想去探讨和交流,这样的“争论”就变成了“挖井”,越挖越深水越清越多。试
想,如果这一辈子我们就坚持自己的观点,从来没有人质疑你,那我们怎么调整、提高和完善自己呢?
那才真正是活成了一座孤岛。
所以,抱着求同存异的心态,清晰地阐述自己地观点,冷静地分析对方的观点,才能进行有效的思
想交流,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有时,不同的意见不一定就要兵戈相见,在与对方的交流中有
所收获才是目的。
倾听、包容、乃至尊重
甲乙两方的争吵是无谓的,他们的互相驳斥用通俗的话来说那是“相互抬杠”,二者完全不在“同
一个频道”。这样没有思想内涵的争论并无意义。那么如何才能使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彼此接近以获得
双方基本能接受的观点呢?我认为双方先要态度诚恳,互相倾听,随后在部分价值一致的基础上再找到
共同点。
甲乙两方之所以相互抬杠,进行无意义的交流,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他们是“自我封闭”式的,对外
来观点的排斥。这就源于二人并没有认识到对方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甲乙的前两句对话极其类似惠施
之交对于“鱼之乐”的逗趣。不同的是,惠施二人将彼此视作为劲敌,同时更是实现自我价值,迸发灵
感的对象,更像是知音和启迪者,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能够认识到对方存在的价值,便利于进一步的思
维碰撞。若是相反,二人都如材料中的甲乙一样排斥一切,唯我独尊,那就只能是白费口舌了。
因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客观地倾听接纳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
是达成新的一致的基础。
然而,并不是一味地接受他人观点的输入就能真正地相互认同。还需要找到双方价值体系中,认识
体系中一致的部分。真正的认同并非盲目点头应允,而是发自内心的逻辑判断,价值判断上的一致性。
甲乙二人对“科学常识”的理解存在分歧,二人出发点不同,自然也得不到能相互包容的结论。我们需
要的是双方同一起点,共同遵循的“和”的原则,“贵和”是中华传统思想中的根基,儒家推崇中庸之
道,崇尚“无过之无不及”,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佛家讲究“住”,讲求放空内心,“无
所住”而随处皆可住,是人与内心的和谐自适。道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崇尚人和自
然的协调。三者虽属不同学派却都秉持着“和”的核心精神,从而造就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博大。从一
致的源头出发则更易达到一致的结果。
《泰山很大》中,汪曾祺先生认为:“泰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其实,正因为存
在不一致,存在差异,才具有了价值。对于意见不一致的人,我们呼吁认识意义,互相倾听后在一致上
寻找共同点,对于当今多样化的文化环境,我们也正需要倾听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兼容并包,
求同存异,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寻求价值之所在。
尊重的聆听
出于相同的目的,我们针对一件事展开沟通与交流,而出于不同的立场,我们又会因意见相左而背
道而驰,往往忽略了最初的目的。如何使意见相左的人达成共识呢?首先要分析双方都无法接受的原因。
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同人的观点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个差异来源于各自价值观的不同和价值
判断方式的不同。若让一个价值理性的人与一个工具理性的人同时合作,解决一件事,一方要考虑道德、
荣誉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另一方只关心效益最大化,两人的矛盾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而在不同的观点产生后,不同的人一定会趋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在表达个人观点时下意识纠正基于
自己立场上的对方的“错误”,这一过程往往是固执而又情绪化的,但这样的方式却容易给人带来不好
的观感,往往是争吵的源头,让彼此本身沟通的目的被丢到了九霄云外,只剩情绪的交锋了。
而要让此时的双方找到意见的交汇点需要两大要素:尊重与聆听。
在交流观点时需要坚守自己的立场与原则,但并非意味着对于对方的不尊重,尊重对方,要尊重他
基于自身立场反驳自己观点的权利,学会心平气和地陈述意见,交流,避免不理智情感的涌现,而在此
基础上,学会聆听又是更重要的一步,聆听的缺少会屏蔽外在的讯息,也就阻碍了观点的交汇,只有学
会聆听,才能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只有学会聆听,才能感受到对方有价值的观点,也才有可能使双方有
达成共识。
争吵通常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感到舒适,而包含尊重与聆听的交流的目的则是共同解决同一个问题,
接受对方一定的观点,在较为理性的状态下,双方可以就本身的目的寻找交汇点,在表达自身意愿的基
础上尝试交换立场进行思考,并从观点的分支中罗列出自己可以接受的,对方立场上的观点,最后将双
方所罗列出的部分取出相交的部分并概括总结,得出较为中和的观点。
思想交流的过程应是相互包容的过程,是在沟通中促进思考的过程。或于不同的立场,也应以相同
方向并肩而行,而非情绪的碰撞与交流的背道而驰。
以尊重谋合作,以聆听促沟通,才能让思想之花恒久绽放。
突破个人,达成共识
与他人意见相左,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有时,通过交流可以调和矛盾冲突。但更多时候,却
是意见永远无法统一,谁也不服谁。
我们常说的“偏见”,其实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与自己想法不同即为偏见,这种说法从本质上来说
也是一种偏见,或者可以说是“偏见”的“偏见”。
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同人的观点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个差异来源于各自价值观的不同和价值
判断方式的不同。若让一个价值理性的人与一个工具理性的人同时合作,解决一件事,一方要考虑道德、
荣誉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另一方只关心效益最大化,两人的矛盾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而在不同的观点产生后,不同的人一定会趋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在表达个人观点时下意识纠正基于
自己立场上的对方的“错误”,这一过程往往是固执而又情绪化的,但这样的方式却容易给人带来不好
的观感,往往是争吵的源头,让彼此本身沟通的目的被丢到了九霄云外,只剩情绪的交锋了。
而要让此时的双方找到意见的交汇点需要两大要素:尊重与聆听。
在交流观点时需要坚守自己的立场与原则,但并非意味着对于对方的不尊重,尊重对方,要尊重他
基于自身立场反驳自己观点的权利,学会心平气和地陈述意见,交流,避免不理智情感的涌现,而在此
基础上,学会聆听又是更重要的一步,聆听的缺少会屏蔽外在的讯息,也就阻碍了观点的交汇,只有学
会聆听,才能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只有学会聆听,才能感受到对方有价值的观点,也才有可能使双方有
达成共识。
争吵通常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感到舒适,而包含尊重与聆听的交流的目的则是共同解决同一个问题,
接受对方一定的观点,在较为理性的状态下,双方可以就本身的目的寻找交汇点,在表达自身意愿的基
础上尝试交换立场进行思考,并从观点的分支中罗列出自己可以接受的,对方立场上的观点,最后将双
方所罗列出的部分取出相交的部分并概括总结,得出较为中和的观点。
思想交流的过程应是相互包容的过程,是在沟通中促进思考的过程。或于不同的立场,也应以相同
方向并肩而行,而非情绪的碰撞与交流的背道而驰。
以尊重谋合作,以聆听促沟通,才能让思想之花恒久绽放。
突破个人,达成共识
与他人意见相左,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有时,通过交流可以调和矛盾冲突。但更多时候,却
是意见永远无法统一,谁也不服谁。
我们常说的“偏见”,其实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与自己想法不同即为偏见,这种说法从本质上来说
也是一种偏见,或者可以说是“偏见”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