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双星陨落,举国之殇,深切缅怀(附写
作素材)
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今天下午相隔两分钟相继离开人世。
13:05 分,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
13:07 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
吴孟超先生 99 岁、袁隆平先生 91 岁。
吴 孟 超 其 人
吴孟超 1922 年 8 月 31 日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1940 年进入同济附中学习,1949 年毕业于上
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9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75 年成功切除世界上最大的 18 公斤重肝海
绵状血管瘤,2005 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 年 5 月,中国将 17606 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2012 年 2 月 3 日,吴孟超光荣当选
感动中国 2011 年度人物。
在浩瀚星空中,有一颗小行星名为“吴孟超星”。吴孟超何许人也?他有“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
美誉,是我国肝胆外科的重要开拓者;他又有中国肝胆外科“第一刀”之称,是病人眼中妙手回春的
救命神。2011 年,为了纪念吴孟超,我国以他的名字为 17606 号小行星命名。
“ 我 不 过 就 是 一 个 吴 孟 超 ”
出于对名声和业绩的考虑,很多医院和医生不敢接收失败风险较大的病患。但是,吴孟超却不
会拒绝这种病人,这并非因为他对治愈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而是因为他认定了要治病救人。
2004 年,一位名为“甜甜”的病人找到吴孟超,她的肝脏生长出了一个巨大的肿瘤,但是很多医
院都不愿收治,最终,是吴孟超用十个小时的时间为她摘除了肿瘤,让她重获新生。许多同行劝他
谨慎收病人,以免因为一个病例的失误就摧毁了多年积累下来的杏林声望,对于同行的这种劝告,
吴孟超表示:“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用法解析
适用于坚守自我,坚守初心,自我定位等主题,如 2015 年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2013 年
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
示例: 人生在世,总容易往自己身上加太多担子——名声、钱财、权力……
担子加得太重,往往让人步履蹒跚,畏首畏尾。“中国肝胆外科第一刀”吴孟超老先
生或许是这个名利社会中的一股清流,其在行医生涯中,占据第一位的永远是医生的
本分——治病救人,而非名声、外貌等身外之物。面对被多家医院拒收的病人,面对
自己多年积累的杏林声望,他坚定信念——“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救
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热 爱 是 最 大 的 动 力
2019 年 1 月,吴孟超退休,他表示:“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
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我觉得我身体还可以,所以我有信心,也有决心。”吴孟超此言应当不
虚,在退休前一年,这位中国“肝胆外科第一刀”依然奋斗在临床一线,每周组织 3 台手术。
为了保持手的灵活性,他甚至设计了一套保健操,每天一有空闲就做。在电视节目《朗读者》
上,与吴孟超并肩作战多年的护士长通过一封信向观众展示了吴孟超的辛苦:他每次手术后,手术
衣都被汗水湿透,双手都会不停颤抖。但是,正因为心怀对治病救人的热爱,吴孟超表示,在手术
室倒下,也是他的幸福。
用法解析
适用于热爱,工作与生活,理想等主题,如 2015 年北京卷《深入灵魂的热爱》,2010 年辽宁
卷《幸福是____》。
示例: 心中有热爱,人生的许多“难”都不再苦。我国“肝胆外科第一刀”
吴孟超老先生的一双手因常年操作手术刀而变形。但是他却甘之如饴,坚守岗位。如
果吴老心中没有对医疗的热爱,这种由工作导致的身体变化只会成为他抱怨的源泉。
正因他心怀热爱,这双变形的双手成为了他从医生涯的不朽勋章之一。
想 病 人 所 想 ,急 病 人 所 急
面对当下日益严峻的医患关系,我们总呼吁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营造良好就医环境。对于
医生而言,精湛医术以外,最重要的或许就是设身处地为病患着想,铭记入行的初心。只要遇到求
助的病人,即使不在工作时间,吴孟超也会尽心帮助。在日常行医过程中,他更是把病人放在第一
位,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减轻负担。吴孟超主张为病人节约,认为:“医生应该想怎样解决好患者的
病,让全家人都高兴,不能再给病人添麻烦,再从患者口袋掏钱。”他对科室医生说:“我们要多用
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 1000 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用法解析
适用于社会反思,同情心,职业道德等主题,如 2013 年广东卷《捐助》,2011 年四川卷《总
有一种期待》。
示例: “在其位,谋其职。”正如医学泰斗吴孟超所言,医生“不能再给病
人添麻烦”,应尽最大努力体谅病人的需求。面对缺乏关爱的病人,他献出了慈父慈
母般的关怀;面对经济困难的病患,他用手缝线代替机器缝线,为病人尽可能节省开
销。医者仁心,他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也更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吴孟超: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
颁奖词:60 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
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
过河。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
一座丰碑。
在中国医学界,肝脏医学曾长期处于荒芜。上世纪 50 年代,从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吴孟
超投入了肝脏外科研究,与同事做出了中国第一个肝脏解剖标本,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
解剖理论。1960 年 3 月 1 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
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1999 年建立的东方
肝胆外科医院,每年收治逾万名患者,年均手术量达 4000 例。肝癌术后五年的生存率,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16%上升到今天的 53%。
年近 90 岁,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据统计,吴孟超做了 1.4 万余例肝脏手术,完成的肝
癌切除手术 9300 多例,成功率达到 98.5%。2006 年 1 月,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孟超是医院院长,平时不但忙于院务,还要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即便如此,他仍
坚持在每个星期二的上午看门诊,若是出差错过了,回来还得补上。
从医近 70 载,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德”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吴
孟超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据说这样
做,每年能给病人节省 7000 多万元。
悲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永远的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
当今天中午网传该消息时,人民日报、澎湃新闻还一度辟谣。
但据湖南日报下午最新报道:“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在长沙
逝世,享年 91 岁。
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确认了这一消息。
而就在前不久的 5 月 9 日,人民日报报道,袁隆平杂交水稻团队再创亩产 1004.83 公斤佳绩。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这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千钧之重,其
意义不言而喻。
金句名言
1.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2.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袁隆平)
3.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袁隆平)
4.人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钱够用就行了,多了是包袱。(袁隆平)
5.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袁隆平)
6.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
7.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
叶茂,枝粗果硕。(袁隆平)
8.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袁隆平)
9.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
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袁隆平)
10.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
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
经。(袁隆平)
11.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袁隆平)
12.我是 70 多岁的年龄,50 多岁的身体,30 多岁的心态,更有 20 多岁的肌肉弹性。
(袁隆平)
关联角度
梦想不息
奋斗不止科技自立
创新精神自立更生
奋发图强甘于奉献
爱国精神赤子情怀
农民本色终身学习
精益求精谦虚低调
认真执着重视民生
不忘初心
人物事迹
事例一: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
近日,在中国网和江苏卫视热播的《似是故人来》实景文化访谈节目专访了袁隆平先生。袁老已是
鲐背之年,依旧在做科研、带学生,他在节目里的一句话触动了笔者:“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
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袁老年轻的时候是赤脚下田(现在有套鞋,条件好很多),经常被虫子、
蚂蟥叮咬。袁老为解决亿万国人吃饭问题所作出的贡献彪炳史册,但他因长时间赤脚浸泡在春天冰冷的
水稻田而得上了肠胃病。作为农业科学家,田间地头是他们科学研究的主战场,靠想象干不出杂交水稻,
他们的科学成果必须写在大地上,长在土壤里。从这个角度来看,袁老收徒必须下田的“门规”,是从事
农业应用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袁老在节目中说,他对年轻人最想说的 8 个字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互联网时代为年轻人获取
知识提供了空前的便捷,于是,能够诞生更多灵感和赢得更好机遇,但最可靠的两个字还是“汗水”,敢
于撸起袖子在风吹雨打中耕耘,在骄阳炙烤下劳作,是年轻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收获事业成功的必备攻略。
【适用主题】实践,务实,脚踏实地
事例二:耄耋之年,不断进步
你能想象到,一个 90 岁的老人,可以自由用英语交流吗?袁隆平可以。前不久,在长沙举办的中
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一段英文致辞,一开口就把大家惊呆了!在这之前,在袁隆平爷
爷的指导下,杂交水稻在非洲高产创纪录,当地原来每公顷 3 吨的产量,现在变成了 10.8 吨,可以说
非常骄傲!在致辞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
食短缺的问题。而很多人看到这段视频,都忍不住红了眼眶——“可以看出袁老真的老了,都快 90 了
还在忙碌,重于泰山的一生。”“真的有点泪目,我记得之前看他好年轻,仿佛就在前几年……”“这么大
年纪还在奋战,怎么会有如此优秀的人。”90 岁,这个年龄离我们大部分人都很遥远,在很多人的印象
中,这个年龄的人,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外,几乎什么都不能做。人上了年纪,不管是身体还是心智,总
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以为袁隆平也是如此。但我们都误会他了。而直到现在,当我看到这段视频
时才明白,原来有些伟大,与年龄无关。我们说他老了,该休息休息了,他却说,90 岁又怎样?我还
要继续追梦。
【适用主题】进步,终身学习,年龄,梦想,突破
事例三:追寻所爱,行动报国
1930 年,袁隆平出生了。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
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要受欺辱?为什么我要东奔
西走?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和贫穷?
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
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
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
可袁隆平不乐意呀,他不喜欢钱,偏偏喜欢花花草草。
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在别的孩子把赚钱当成理想时,他却对鲜花,
绿草,果树有着异常的向往。
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1949 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
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
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
到了 60 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
也有些撑不住。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
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
“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奔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
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适用主题】爱国,梦想,初心
事例四:不顾质疑,坚持追梦
很多人说是袁隆平是救世主,但人们却不知道,为了研究水稻,他独自一人吞下了多少心酸……他
的前半生是饱受争议的,在刚提出这个想法时,他就收到了无数人的揶揄和嘲讽,人们不相信这么个不
不起眼的小教师,能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
不断被泼冷水的十多年中,他没有放弃,在经费短缺的条件下,他也依然坚持实验,只要他还活着,就
要把“梦”做下去。
他要坚持,他不怕别人阻挡。
90 年代前后,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断涌现,年过半百的袁隆平,却还是和年轻时一样,用实践来回
应争议。
下田对于老人来说可不容易,他却生生克服了这个困难,他的胸中有一团火,任何非议与质疑都没法把
它浇灭。
他对待水稻比谁都认真,只要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下田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就算肺部感染,
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间断。
有人说,这一路走来遇到过这么多苦难,他难道不怕吗?
可袁隆平还就真的不怕,他相信,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下地研究,就什么都能攻克。【适用主题】质疑,
失败,困难
事 例 五 : 淡 泊 名 利
当有记者问袁隆平:您的身价值 1008 亿,您如何看待财富和名利?袁隆平说:不错,我身价值 1008
亿,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 6000 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对金
钱我不会挥霍浪费,但该花的还是要花。至于我获奖得的奖金都放到基金会里边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
50 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 15 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 260 元,鞋子 100 多块。
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薄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
【适用主题】简;富裕;生活方式;美德
事例六:不知疲倦,永远向前
袁隆平爱自由,什么事情都想尝试,高中时,他就已经是百米自由泳的第一名了,曾经为了省船费,
甚至游过嘉陵江。
大学的时候,他曾报名参加空军,体检和政审都合格了,但为了参与经济建设,他选择了留校学习。
他甚至还会拉小提琴!
小提琴可是公认的最难学的乐器之一,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他,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
抽出空闲来练习。
他还是那个他,不管面对什么,永远都不惧怕。
他的英文也非常好。
他读书时就很用功,后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和更多的国际友人沟通,他更
是勤于练习。
哦,对了,老爷子的俄语也不差。
而除了这些,他还会打排球,会跳踢踏舞……
他不光是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袁隆平从来都没变,他还是那么地自由洒脱,即使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即使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于他来说,也只是实现了童年时的一个小小梦想。
人生过得如此充实,如此有意义,这就值得了。
【适用主题】兴趣爱好,充实,自由
运用展示
1.稻花香中,听取蛙声一片,这原本普通的田间场景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心里,却形成
了一个大大的梦想:水稻并肩比高粱,巨禾底下可乘凉。漫漫征程,唯理想者胜,袁隆平一步一
个脚印,一点一滴用心编织起一个庞大而斑斓的水稻梦。正是有了梦想的支撑,沙漠里种植水稻
这样的“天方夜谭”也变成了现实,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而这样的神话还将持续,因为无论环
境多么恶劣,处境多么艰难,这位稻田守望者仍将借助梦想的力量去温暖世界,造福人类。 —
—《稻田里的守望者》
2.在这个喧嚣的尘世,名利诱惑充斥着每个角落,当众人都汲汲以求时,我们不妨放慢脚步,
静下心来,用极简的纯粹去对待一份工作。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根植于大地的朴素科学家,他用
几十年的光阴专注于水稻种植事业,精挑细选每一粒种子,精栽细培,终将水稻带出国门,种进
沙漠。匠心一片,精益求精,这样的付出源自内心的责任,源于“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的灵
魂追求。
——《匠心铸魂,精益求精》
3.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如今,科技正在飞速发展,让许多曾经的不可能都变为了可能。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事的水稻事业就是一个不断突破创新,勇于挑战超越的历程。他打破传统
束缚,不惧艰难,勇于探索,在全世界惊讶的目光中将水稻种进了沙漠,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创造
着一个又一个水稻种植的奇迹。一粒小小的种子,不仅改变着中国,也在悄然改变着世界。创新
无止境,鲜花和掌声背后的袁隆平依然在忙碌着、奋斗着。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