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作文新素材:“双星陨落”素材精编:用我们的方式致敬!
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今天下午相隔两分钟相继离开人世。
13:05 分,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
13:07 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
吴孟超先生 99 岁、袁隆平先生 91 岁。
西沉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会永远记得灯塔!
悲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永远的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
据湖南日报下午最新报道:“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确认了这一消息。
而就在前不久的 5 月 9 日,人民日报报道,袁隆平杂交水稻团队再创亩产 1004.83 公
斤佳绩。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袁隆平”这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
千钧之重,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组有关袁隆平的作文素材,供学习借鉴,也表达我们的哀悼与敬意。
【金句名言】
1.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2.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袁隆平)
3.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袁
隆平)
4.人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钱够用就行了,多了是包袱。(袁隆平)
5.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袁隆
平)
6.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
平)
7.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
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袁隆平)
8.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袁隆平)
9.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
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袁隆平)
10.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
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
正经。(袁隆平)
11.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袁隆平)
12.我是 70 多岁的年龄,50 多岁的身体,30 多岁的心态,更有 20 多岁的肌肉弹性。
(袁隆平)
【关联角度】
梦想不息 奋斗不止 科技自立 创新精神 自立更生 奋发图强
甘于奉献 爱国精神 赤子情怀 农民本色 终身学习 精益求精
谦虚低调 认真执着 重视民生 不忘初心
【人物事迹】
袁隆平:一颗影响世界的种子
躬耕农田第一线
在上个世纪动荡的年代,年幼的袁隆平目睹了一个国家最饥饿、最贫穷的场面,深切
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他在心底许下一个愿望:我要让大家都吃饱。带着信念,他顶着全
国几亿人的质疑,吞下外国人看笑话的冷漠,躬耕在农田第一线。
从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已经为
近 80 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 14000 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 40 多个国
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了 700 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
稻增产 20%以上。在非洲,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并在
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原来每公顷 3 吨的产量,目前已经刷新到了 10.8 吨。
袁隆平说英语
在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致辞中,他
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
题。
这段并不算特别流利的英文致辞,顿时火遍全网,赢得无数点赞。不少人表示,看得
出来袁老真的老了,说一句话要停顿一下,然后喘口气,再继续。都快 90 了却还在忙碌,
让人不由得泪目。当记者再次提及此事,袁老却谦虚地表示,“我的英文就是破碎的英语。”
无冕的世界首富
早在十年前,福布斯排行榜显示袁隆平身价 1008 亿,而袁隆平坦言:不错,我身价
值 1008 亿,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 6000 多元的工资生活,
已经很满足了。对金钱我不会挥霍浪费,但该花的还是要花。至于我获奖得的奖金都放到
基金会里边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 50 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 15 块的衬衫,
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 260 元,鞋子 100 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
要淡薄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
袁隆平的梦想
袁隆平接受央视专访,谈及他的两个梦想,他说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杂交水稻覆
盖全球;而另一个就是“禾下乘凉梦,高产不封顶”。因为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
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
穗下乘凉。
除了水稻,袁老也有许多的爱好,他会拉小提琴、下象棋、打排球,游泳也曾获得过
冠军,甚至报名参加过空军。只是这所有的爱好都抵不过他口中那个“简单的梦想”,一个
简单的却解决了全球数万乃至数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梦想。
真正的顶流明星
1 月 9 日晚,ID 名为“袁隆平中华拓荒人”的账号在抖音悄然开通,当晚涨粉 500 万。
接下来,虽一条消息未发,但袁隆平抖音粉丝已超千万,也瞬间登上了全网热搜,甚至还
惊动了央视新闻,第二天一早,央视新闻便发布了一篇名为“这,就是‘顶流’!”的文章,
表达了对袁隆平爷爷的称赞,和对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倾佩和敬
仰。虽然账号真假和开通者的身份一直存疑,但也说明了袁隆平的巨大感召力。
晋升为“90 后梗王”
2019 年 9 月 17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这位
九旬老者,屡屡成为刷屏的网红。谁能想象到,他看似一本正经,出口竟是一个个令人捧
腹大笑的画面。年轻时老师评语:自由散漫。当 90 岁的他面对这个多年前的评语,仍是连
连点头,“对对对,自由散漫。”你以为他是不苟言笑的杂交水稻之父,人家却是实实在在
的“梗王”。那段曾经让许多人泪目的英文致辞,他严肃地表露着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也自
信地说出会在不久的将来完成目标,却突然停顿了两秒,蹦出一个中文“完了”。当被人夸
他流利的英文时,他丝毫没有掩住自己的哈哈大笑,“我那个英文就是 brokenEnglish,用
中文说就是破碎的英语。”让人忍不住笑出声的回答,也是这位老人最真诚的回应。他说,
“这种场合有外宾来,用英文会好一点,这样就不用人家再翻译了。”
网络的无端抹黑
备受推崇的袁隆平,也同样遭受一些网友的无端指责。在 2019 年 9 月 7 日,是杂交
水稻之父袁隆平袁老 90 岁的生日。一大早,央视的“主播说联播”就专门为此发博,庆祝
袁老从“80 后”变成“90 后”,并祝福他健康地升级“00 后”。时间过得真的太快了,一
眨眼,那个我们课本书页上,深耕在稻田里的袁爷爷,已经 90 岁了。但在微博下方,也有
很多无脑言论,他们躲在网络背后,恶意抹黑“杂交水稻之父”,有说他“德不配位,晚节
不保”的;有说他“违背宪法”的;还有说他是什么“大毒枭”的......看到这些,确实让人
愤慨,这样一位拯救了千万生命的英雄,竟然被贬低到这种程度。
【袁隆平语录与运用】
1、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
【适用主题】坚持 目标
2、性格决定命运,有一点点关系,不是全部。性格很重要,但是不见得决定命运,命
运是由各方面来决定的,还有外界条件,还有时代不同了等等。
【适用主题】性格 命运
3、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
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适用主题】健康 希望
4、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总结了两条:爱好是自由,特长是散漫。加起来就是“自
由散漫”。我还就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适用主题】自由
5、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
有了钱,要用在正当处,既不能挥霍浪费,也不要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
【适用主题】金钱观 朴素 名利
6、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你追求的东西,如果再怎么努力都
没有希实现,不会快乐。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
【适用主题】追求名利 快乐
7、我是 70 多岁的年龄,50 多岁的身体,30 多岁的心态,更有 20 多岁的肌肉弹性。
【适用主题】健康 自制力
8、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
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适用主题】失败与成功
9、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
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
正经。
【适用主题】童心 初心
10、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适用主题】实践 想和做
【袁隆平事迹与运用】
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东方魔稻”,不知道养活了世界上多少人。他
前前后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
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等诸多奖项,并且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
章”等等。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
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
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
留在小康水平线上,“身价 1008 亿,却独爱 15 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
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
田间地头忙碌,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
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
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最好诠释,这种信念注
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
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
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
袁隆平有句名言,“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他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
样做的,他既是一名科学家,更像是一位农民,于是他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泥,一衣水,
与大地贴的近,与百姓贴的近,更与实践贴的近,在贴近中,有他的理想,为了中国人民
的吃饭问题,为了中国 14 亿人民,他在田野里看到了希望,实践到了真理,获得了民生。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
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让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
隆平在水稻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在成功培育了超级稻和海水稻之后,袁隆平带领
他的团队又开创了新的佳绩,他们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
超过了 500 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这一成果将为沙漠地
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附:2004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
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
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多维品读】
1.梦想的力量。梦想,虚幻而真实的存在,它能让你在迷茫中坚定信念,在困苦中稳
步向前,只要能坚持不懈,就有可能变为现实。袁隆平禾下乘凉的梦想,便是他几十年如
一日,废寝忘食,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撑。正是因为梦想的存在,沙漠中才能绽放出奇迹。
2.工匠精神。尽心竭力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这种工匠精神既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
种生命态度。袁隆平一生与稻相伴,从中国到迪拜,从沿海到沙漠,认真、执着、精益求
精,他用自己的敬业实干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国工匠。
3.创新,永不止步。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才能常创常新。超
级稻产量的节节上升,海水稻的“沧海变桑田”乃至沙漠水稻的阶段性成功,袁隆平的创
新性成果给世界带来了新期望。
【运用展示】
1.稻花香中,听取蛙声一片,这原本普通的田间场景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心里,
却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梦想:水稻并肩比高粱,巨禾底下可乘凉。漫漫征程,唯理想者胜,
袁隆平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用心编织起一个庞大而斑斓的水稻梦。正是有了梦想的支
撑,沙漠里种植水稻这样的“天方夜谭”也变成了现实,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而这样的
神话还将持续,因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处境多么艰难,这位稻田守望者仍将借助梦想的
力量去温暖世界,造福人类。
——《稻田里的守望者》
2.在这个喧嚣的尘世,名利诱惑充斥着每个角落,当众人都汲汲以求时,我们不妨放
慢脚步,静下心来,用极简的纯粹去对待一份工作。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根植于大地的朴
素科学家,他用几十年的光阴专注于水稻种植事业,精挑细选每一粒种子,精栽细培,终
将水稻带出国门,种进沙漠。匠心一片,精益求精,这样的付出源自内心的责任,源于“一
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的灵魂追求。
——《匠心铸魂,精益求精》
3.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如今,科技正在飞速发展,让许多曾经的不可能都变为了
可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事的水稻事业就是一个不断突破创新,勇于挑战超越的历程。
他打破传统束缚,不惧艰难,勇于探索,在全世界惊讶的目光中将水稻种进了沙漠,用自
己的创新思维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水稻种植的奇迹。一粒小小的种子,不仅改变着中国,也
在悄然改变着世界。创新无止境,鲜花和掌声背后的袁隆平依然在忙碌着、奋斗着。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精选时评】
袁隆平火了:追逐心中最亮的星
前不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线上线下都火了。先是袁老九十大寿的小视频,
在网上点击量过亿,网友们纷纷送上生日祝福;紧接着,袁老在湖南农业大学演讲,学生
们欢呼尖叫,上演“大型追星现场”。
网友热烈的祝福、青年学子追星般的热捧,不仅是对袁隆平贡献的礼赞,更是致敬他
对梦想的执着、初心的坚守。鲐背之年,袁老仍在“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梦”中不知疲倦地探索耕耘。这样一种精神,引领无数科研工作者冲在一线拓荒、甘为人
梯奉献,铸就中国的今时今日;激励着青年学子紧随榜样的步伐,在强国征程中不断筑梦
圆梦。
新中国 70 华诞之际,授予 42 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表彰“最美奋斗者”,展
现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弘扬了爱国奋斗精神,把英雄模范的力
量转化为新征程上的实干热情。这些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各行各业代表人物受
到社会的热捧,彰显了人们对科学的推崇、对劳动的尊重、对奉献的尊崇。这些科学之星、
奋斗之星、奉献之星,是我们心中最亮的星。见贤思齐、争做先锋,亿万奋斗者必将逐梦
绽芳华、建功新时代。
向袁隆平学习什么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他参加工作 50 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
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
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
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
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
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
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 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
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
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
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 世纪 60 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
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
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平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
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
持世界领先水平。
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 70 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 18 个研
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 80 年代,他带领
“863”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
他没有把政府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
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
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
袁隆平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在他眼中,杂交水
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
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做人当如袁隆平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
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
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
留在小康水平线上,“身价 1008 亿,却独爱 15 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
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
地在田间地头忙碌。
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
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
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最好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
何物质财富!
“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
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
灵,影响着这个社会!
“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这句话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社会的物质财富也空前高涨,社会成员
萌发了对财富的无限渴望,功利化的思维也开始泛滥。如果任其泛滥,必然陷入“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的深渊,“小富即安”、奢靡之风盛行,我们的步伐也将停滞不前。
“志当存高远”,一个青年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如此,提倡“不以财富衡量价
值”,将引导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一代向更高的层次追求,像我们的祖先一样,艰苦奋斗,
持之以恒,创造出超越物质财富更为可贵的巨大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才是中华民族的
立本之基,强国之道!(原文有删减)
袁隆平的“价值观”让谁脸红?
袁隆平是值得尊重的科学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论刮风下雨,天
天工作在试验田里,一心只想着造福全体人民。
袁隆平是值得让世界尊重的中国科学家。他首创的杂交水稻不仅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发
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推广了 3000 多万亩,为世界粮食安
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誉。
袁隆平在这次世界种子大会上感动了全世界,并不是偶然的。袁隆平的责任、胸襟与
贡献,就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公民、一个科学工作者闪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头衔、那么多荣誉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财富积累上更进一步,
如果真正重视“身价几何”,显然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做一些广告、或者把他的奖金成立一
个可以最大程度赚钱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办法。
但袁隆平呢,已经“满足于”自己每个月 6000 多元的工资,而且,尽管自己尚有一
些“积蓄”,但他却会穿 15 元一件的衬衫,100 多块的鞋子,260 元的手表……
对于如此节俭的“世界级科学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该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为金
钱不惜一切、对金钱挥霍无度的人们应该为此感到脸红!
不仅如此,已经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还给日益功利的社会上了一课,那就是,到 100
岁他也还想在田里,还想着解决更多的人的吃饭发展问题、为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那么,无数相对于袁隆平老人年龄的“年轻人”,是否该以袁隆平老人为榜样,为着更
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只考虑更“赚钱”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奋斗不息呢?
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也不能“遗忘袁隆平”!
近日,一篇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
们》,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文章努力想说明这样几个
问题: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
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8 月 12
日《科技日报》)
这篇号召大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如自媒体运营者所愿,很快就成了阅读量 10
万+的爆款文章。但是当公号运营者得意洋洋地宣布这一成绩的时候,或许也意味着当下
自媒体的“爆款逻辑”又一次被坐实。而这种逻辑的背后,则充斥着种种令人不安的问题,
比如哗众取宠;比如标题党;比如为了流量不顾其他等等。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遏制与
规范,那么自媒体时代的自媒体生态,将进一步受到破坏,真相、良知、公信等等,都将
离我们越来越远。
当这篇自媒体文章成为爆款的同时,也受到了主流权威媒体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一致
质疑与批评。首先来说袁隆平的成就问题。其一,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
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亿
万百姓饭碗里的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其二,袁隆平虽然每天像一位农民一样在田
间劳作,但是他毕竟不是一位种地的农民,而是一位科学家,而科学家最伟大的贡献,在
于思想。袁隆平的三系杂交育种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思想问题”。他用自己的研究结
果告诉大家,杂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正是从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了真正的杂交水稻
的研究。这意味着,其他科学家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袁隆平的理论基础之上
的。
其三,即便从“吃饭”的角度来看,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我国推广面积
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 63”、“汕优 64”和“威优 64”,都为三系杂交稻。这三大品
种的亲本,都来源于“野败”。“野败”(野生稻雄性败育株)为何物?它是袁隆平团队首次
在海南发现并原创性利用其与栽培稻杂交、回交获得的第一个三系不育系。所以说,全国
农民种植的也许不是袁隆直接培育的品种,但是这不代表这些品种里没有“袁氏基因”。
我们当然也应该记住其他科学家的名字,感念于他们的贡献,但是这不应该以“遗忘
袁隆平”为代价的,何况袁隆平的存在,也没有妨碍这些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与个人发展,
公号把两者置于对立位置,反而有挑拨离间之嫌了。自媒体时代的网友,也应该多些理性,
少些跟风,多些自己的思考与求证,不要人云亦云,让自己的情绪被别人左右,最终成为
了别人追求 10 万+,然后变现的工具。
送别袁隆平: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人民锐见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91 岁的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
国人哀痛!世人悲恸!让我们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默哀!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
优势的科学家。袁老的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实现这一宏愿,他
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并将其推广至全世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
慧,收获富足。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世界上,“吃饭的事情最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决心学农。
母亲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袁老却“死活要学”:“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
饭吃,人类怎么生存?”那时起,袁老把自己比作种子,不管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一
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大半辈子都与水稻打交道的袁老,一直在为中国人吃饭而奋斗着。
曾经,有美国学者质疑:“21 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袁老决心向“饥饿恶魔”挑
战。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从选种、
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如此反复,经历了一次次“曲折的寻找之旅”,
又经过了一个个“穿行在磨难之中”的试验过程,终在这条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
袁老研发的杂交稻被誉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被认为“给
世界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这是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的评价。“他看上去更像一
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是农民朋友的赞誉。他常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
就在试验田的路上”。人们看到的袁老,总是挽着裤腿下稻田的形象,无论播种季还是收获
季。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但即便是在获得国家最高荣
誉的当天,袁老还下地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拿着水稻说:“花开得好好”。
成就与尊荣的背后,恰是脚踏实地的奋斗、敢为人先的创新、鞠躬尽瘁的坚守。
有人说,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水稻杂种,曾有不少国家科学家研
究过,并未成功。根据实践,袁老以科学的胆识和眼光,无惧“这是对遗传学无知”的嘲
笑,投身这一研究。充分尊重科学规律,也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依据事实、发现真
理、验证真理伴随袁老一生。1964 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 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
2000 年、2004 年、2011 年、2014 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 10.5 吨、12 吨、13.5
吨、15 吨的目标,2020 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 3000 斤的攻关目标……“一粒良种,千粒
好粮。”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一条条亩产攀升曲线,让杂交水稻技术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
点的束缚,证明这是科学,更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有梦想,了不起。袁老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
球梦。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变成现实,杂交水稻也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
等国家大面积种植。为了实现梦想,袁老和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
美国一位学者说,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
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袁隆平等 25 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
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在田间地头、在试验场地,袁老顶着夏天的烈日、
走过秋天的泥泞、踏着冬天的风雪,教人们“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带更多人迎
来春天的朝阳。袁老说,“我始终觉得,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今天,继续加强农
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
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各国水稻科研工作者心中的“圣
地”。这里的创始人袁隆平,把人生视为一盘下不完的棋,并把自己“当做一个过河卒子,
拼命前进,永不后退”。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正当追梦不止、前进不止、奋斗
不止!
【20 句刷屏留言】
01 功在社稷,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新华社
02“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郎艳独绝,世无其
二,感恩有您!
03 袁老是看着我们吃完中饭才走的!
04 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中央电视台
05 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中国农民的最佳代言人。
06 稻菽已是千重浪,却送英雄下夕烟。
07 那个笑着说自己是九零后的老人,就这样突然走了。
08 真希望老天再借袁老 500 年!
09 就觉得吧,他一直是活在课本里的那个爷爷,但没想过,我在长大的同时,爷爷也
在变老……
10 有的人代表的就是一个时代,真的感觉又一个时代结束了!
11 节约每一粒粮食,就是对袁老最好的纪念和哀悼!
12 功在当代,惠泽千秋。神农归位,袁公不朽。
13 最是风流袁隆平!
14 日月与同在,国士世无双。今日天地泣,苍生忆稻粱。
15 读高中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吃不饱,而现在,是生怕吃得太饱。幸福日子的开启,
有赖于您!
16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17 爷爷就该活成一个神仙,天天开着他的小小车穿梭在田间,管他一百年还是两百年,
带着他的小猫守着他的田。
18 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梧桐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
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19 霍金去世了,但我不懂时空;金庸去世了,但我不看武侠;可是我知道,再笨的人,
也要吃饭。
20 我们都是您喂养大的,以后我都乖乖把饭吃完。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 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
稿,发音认真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除了英语流利,
袁隆平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网友们纷纷点赞道: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
平。
在致辞中,袁隆平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
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
题,袁隆平勤于练习英语。
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袁隆平,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空闲时练习小提琴,
他不光是一名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华中
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
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解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考生首先要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一是袁隆平在中
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用英语致辞,获得网友点赞;一是袁隆平不满足于已有成就,不
断学习,不知疲倦,苦练英语。综合分析材料,我们可以感知到袁隆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
想而不懈努力、勤奋好学的精神与他对生活的热爱,彰显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
情怀。
其次,考生的文章要突出“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在褒扬大师风范的同时,
不忘对实现个人梦想的表达,且要注意二者的有机融合。
切题立意:
1.奋斗打造亮丽人生。2.放飞梦想,永不满足。3.追求让生命华丽绽放。
4.致敬大师,让梦飞翔。5.追梦青春,尽显芳华。6.胸怀世界,放飞自我。7.学习大师,
放飞青春。
追慕大师风范,让青春闪闪发光
张俊梅老师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能参加由振华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
主题座谈会,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发言的题目是《追慕大师风范,让青春闪闪发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不断追逐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
稻覆盖全球梦”。心中梦想澎湃如昨,奋斗热情依旧高涨,这位“当代神农”,不仅让更多
人远离了食不果腹之忧,还以自身经历给了世人另一种精神财富:对科研的忘我投入与对
生活的无比热爱,不断学习、不断突破,对未来充满希望,为理想倾尽毕生精力,让自己
活出闪闪发光的样子。
心系天下苍生的袁隆平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发现水稻
“杂种优势”,攻克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难关等,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神话。在
89 岁高龄之时,袁隆平用发音清晰的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尽显大师风范。袁隆平在致
辞中表示,自己努力练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友人沟通,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
粮食问题,这种胸怀世界、胸怀人类的思想正是大师的情怀和风范,值得世人致敬!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袁
隆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美国的摩西奶奶认为“人生永远没有太晚
的开始”,热爱生命的她,70 岁拿起画笔,80 岁首次开个人画展,她坚持绘画,不断创作,
活出了勇于挑战自我的境界。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对于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
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
我们正值青春年华,面对未来和自我的挑战,只有放飞理想,青春才能变得色彩斑斓!
只有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拿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姿态,我们的每一天才能
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追梦的路上怎能不跌跌撞撞?唯有一路向前,才能让青春在梦想的天
空下自由翱翔。当我们用辛勤的汗水铺成通往理想的大道,越过泥泞奋勇向前,高扬青春
的旗帜,才能让青春的颜色变得多姿多彩,让青春的价值在进取中彰显。
大师终会老去,手握历史接力棒的青年人,理应责无旁贷地扛起使命,不负青春年华,
追逐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在人生的航程不断劈波斩浪,用奋斗书写辉煌的明天。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其他题目范文:
禾下乘凉,至美奋斗
——致袁隆平爷爷的一封信
郑俊彩
尊敬的袁隆平爷爷:
您好!
“泪是酸的,血是红的,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陈衡哲教授如是说。汗是咸的,心
是热的,奋斗来的荣誉是金色的,您如是做。尊敬的袁隆平爷爷,奋斗如您,为梦想,笃
躬行,勇担当,让我对“奋斗”有了新的认识,请允许我班门弄斧,强颜论之。
“星辰大海,云月长空”——奋斗,如您,当始于梦想。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尊敬的袁隆平爷爷,这也
是您的“快乐”吧。您说您的梦想是“禾下乘凉”,是“覆盖全球”,而您为了这梦想不是
在实验田,就是在去实验田的路上,正如那鲲鹏,梦想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便不像
那蜩与学鸠“控于地而已矣”,便不像那斥鷃“翱翔蓬蒿之间”,只是奋斗,让自己水里三
千;只是奋斗,让自己去以六月息。尊敬的袁隆平爷爷,这便是奋斗吧,因梦想而有动力。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奋斗,如您,当融于躬行。
新时代领路人曾引言:“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而您让我懂得,
梦有远近,行之者达。专家质疑,您说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稻株难寻,您在酷暑时节扎
身稻田,烈日不改,失败不舍。正如那“天眼之父”南仁东,基地难找,他便许身山沟;
身患重病,他仍舟车劳顿。“踏平坎坷艰难寻‘它’”,是您,是他,“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是您,是他。尊敬的袁隆平爷爷,这便是奋斗吧,因躬行而致远方。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奋斗,如您,当归于担当。
陆放翁是“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尊敬的袁隆平爷爷,您是万里寰宇忧
无粮,一片丹心酬四海。世界 7%的耕地,却养活了全世界 21%的人口,这便是您的奋斗,
这便是您的担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您“用一辈子,守护好”;世界公民,天地境界,
您用奋斗让杂交水稻飞过太平洋。正如那“拂云百丈青松柯”,阳骄叶阴以娱人,岁老弥壮
为栋梁。尊敬的袁隆平爷爷,这便是奋斗吧,因担当而显崇高。
尊敬的袁隆平爷爷,至美奋斗,便是这样吧,因梦想而有动力,因躬行而致远方,因
担当而显崇高。我辈青年,敬您,更该学您奋斗——立凌云志,笃勤苦行,担家国责,待
来日,如您,禾下乘凉,山顶一览!
此致
敬礼
高二学生:李华
2020 年 10 月 10 日
吴 孟 超 其 人
吴孟超 1922 年 8 月 31 日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1940 年进入同济附中学习,1949
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9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75 年成功切除世界上最
大的 18 公斤重肝海绵状血管瘤,2005 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 年 5 月,中国将 17606 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2012 年 2 月 3 日,吴孟
超光荣当选感动中国 2011 年度人物。
在浩瀚星空中,有一颗小行星名为“吴孟超星”。吴孟超何许人也?他有“中国肝胆外
科之父”的美誉,是我国肝胆外科的重要开拓者;他又有中国肝胆外科“第一刀”之称,
是病人眼中妙手回春的救命神。2011 年,为了纪念吴孟超,我国以他的名字为 17606 号
小行星命名。
吴孟超,一个医学领域肝脏外科无人不晓的名字,如神话一般创造出无数的医学奇迹。
为中国的肝胆外科治疗做出了开创性贡献,长达 75 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拯救了超过 16000
名患者的生命!
吴孟超,开启了肝癌治疗的一个新时代
20 世纪 50 年代,那时候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肝癌毫不夸张地说真的可谓是绝症,
中国肝胆外科还是一片空白,没有一个肝脏模型,没有确切的肝癌治疗手段……可偏偏中国
又是肝脏疾病的高发地区,医学需求迫切需要进展。
师从“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吴孟超听取裘教授的建议后深耕肝脏外科领域,经过
他一点一滴的努力填平了肝脏外科的一片片空白。
1958 年,吴孟超翻译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肝脏外科入门》。
在当时全中国没有一个肝脏模型的背景下,不了解肝脏的具体构造,无法进行下一步
的肝脏解剖研究,吴孟超毅然决然,利用乒乓球的原料赛璐珞和颜料制作出了中国第一具
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包括肝脏血管结构、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等。
全靠一人手工制作,实属令人震撼。
通过制作上百个肝脏标本后,吴孟超对肝脏内部对肝脏内部构造以及血管走向了如指
掌,烂熟于心,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
学理论,为后世的医生奠定了肝脏医学基础!
20 世纪 60 年代,国内的整体外科手术水平都不高,肝胆外科手术水平更是落后,其
中面临着最难以解决的一大问题:肝脏血管密集,肝脏手术最大的危险就是大出血。1960
年,他开创性的发明了常温下间隙肝门阻断切肝法。用止血带扎住为肝脏供血的肝动脉和
门静脉,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打开止血带保证肝脏的供血。这一办法在此后一直被沿用,
甚至在 20 世纪 80 年代达到了 100%的成功率。
同年,他完成了原二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的第一例成功肝脏手术!患者是一位右肝叶
患恶性肿瘤的中年妇女,手术前,恩师赵宝琦教授将自己的主刀位置让给了时年 39 岁的吴
孟超,这也是吴孟超第一次主刀。他凭着精湛的刀法,尤其是对肝脏构造及其血管走向的
熟稔于心,成功完成首例肝癌切除手术!三个星期后,病人痊愈出院。从此,“吴氏刀法”
在国内外医学界声名鹊起。
凭借着吴孟超的一双手,从 1960 年至 1986 年已完成了肝叶切除术 1019 例,成功率
高达 97%,肝癌也不再是“人人恐惧、避而不谈”的绝症了。
“人民军医要把挽救病人生命作为终身追求”
肝脏是人体的“营养库”和“化工厂”,由于肝脏血管极其丰富,解剖极其复杂,一直
被视作外科手术的禁区。吴孟超不畏惧风险,经过对肝脏构造和血管的深入研究,不被“禁
区”束缚,创造了肝胆外科的多个历史奇谈。
1975 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挺着像临产孕妇一样的大肚子来求治,被吴孟超诊断为肝巨
大血管瘤。血管瘤像个马蜂窝,容易破裂导致患者死亡。吴孟超带着 40 人的医疗团队,决
心手术,手术整整做了 12 个小时,切下的瘤子重 18 千克。直到今天,这仍是一个世界之
最。
吴孟超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
个个病人度过难关。”
1983 年,吴孟超成功为一名仅 4 个月的女婴切除了重达 600 克的肝母细胞瘤,瘤子
的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紧接着他开展
的一系列小儿肝脏外科研究与临床实践,让中国肝胆外科的声誉更令人瞩目。
2004 年,82 岁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这
名叫甜甜的女孩肝脏肿瘤比篮球还大,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这一条路可保命。
同事偷偷劝吴孟超,说别人都不敢切,你切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
而吴孟超却完全未听取同事的建议,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一个
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2018 年,96 岁的吴孟超被邀请走上《朗读者》的舞台。主持人董卿几度哽咽,读出
了护士长写给吴孟超的信:“很多人看到您是个传奇,但只有我看到过手术后躺在椅子上的
您,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朝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
96 岁的吴孟超,依然坚持每周至少完成三台手术,并且是比较复杂的手术。“我自己
身体还可以,而且主要是为了带教年轻人,培养年轻医生。”他将他的一生奉献于治病救人
的职责和工作中。
2019 年,已 98 岁高龄的吴孟超院士光荣退休,而就在他退休的前一周,吴老仍奋战
在手术台上。从医 70 余年来,他经历了大小手术 20000 余场,救治 1.6 万肝胆病人,创
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
“只要能拿得动手术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也
许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但是,如果我不能保证完成手术的话,也绝不再上手术台。因为,
我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强。”他一生治病救人,以患者至上,早已成为传奇。而即便是退休,
也并非意味着退下战场:“只要我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被甩入太平洋,我还会继续战斗
下去!”
他还曾说过期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在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手术复发率上下功夫,
早日找到解决肝癌问题的最佳办法,以造福更多的肝胆疾病患者。游刃于肝胆之间,也与
患者肝胆相照,他诠释了何为医者仁心,何为仁者寿!
一生敬奉“治病救人,无有贵贱。患者至上,敬畏生命”。他,既是生命的守望人,更
是世纪神话的创造者。致敬为肝癌患者不停战斗的吴孟超院士!
【事迹与写作运用】
“ 我 不 过 就 是 一 个 吴 孟 超 ”
出于对名声和业绩的考虑,很多医院和医生不敢接收失败风险较大的病患。但是,吴
孟超却不会拒绝这种病人,这并非因为他对治愈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而是因为他认定了要
治病救人。
2004 年,一位名为“甜甜”的病人找到吴孟超,她的肝脏生长出了一个巨大的肿瘤,
但是很多医院都不愿收治,最终,是吴孟超用十个小时的时间为她摘除了肿瘤,让她重获
新生。许多同行劝他谨慎收病人,以免因为一个病例的失误就摧毁了多年积累下来的杏林
声望,对于同行的这种劝告,吴孟超表示:“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
是我的天职。”
用法解析:适用于坚守自我,坚守初心,自我定位等主题,如 2015 年上海卷《造
就和谐自我》,2013 年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
示例:人生在世,总容易往自己身上加太多担子——名声、钱财、权力……担子加得
太重,往往让人步履蹒跚,畏首畏尾。“中国肝胆外科第一刀”吴孟超老先生或许是这个名
利社会中的一股清流,其在行医生涯中,占据第一位的永远是医生的本分——治病救人,
而非名声、外貌等身外之物。面对被多家医院拒收的病人,面对自己多年积累的杏林声望,
他坚定信念——“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热 爱 是 最 大 的 动 力
2019 年 1 月,吴孟超退休,他表示:“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
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我觉得我身体还可以,所以我有信心,也有决心。”吴孟
超此言应当不虚,在退休前一年,这位中国“肝胆外科第一刀”依然奋斗在临床一线,每
周组织 3 台手术。
为了保持手的灵活性,他甚至设计了一套保健操,每天一有空闲就做。在电视节目《朗
读者》上,与吴孟超并肩作战多年的护士长通过一封信向观众展示了吴孟超的辛苦:他每
次手术后,手术衣都被汗水湿透,双手都会不停颤抖。但是,正因为心怀对治病救人的热
爱,吴孟超表示,在手术室倒下,也是他的幸福。
用法解析:适用于热爱,工作与生活,理想等主题,如 2015 年北京卷《深入灵魂
的热爱》,2010 年辽宁卷《幸福是____》。
示例:心中有热爱,人生的许多“难”都不再苦。我国“肝胆外科第一刀”吴孟超老
先生的一双手因常年操作手术刀而变形。但是他却甘之如饴,坚守岗位。如果吴老心中没
有对医疗的热爱,这种由工作导致的身体变化只会成为他抱怨的源泉。正因他心怀热爱,
这双变形的双手成为了他从医生涯的不朽勋章之一。
想病 人所 想,急 病人 所急
面对当下日益严峻的医患关系,我们总呼吁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营造良好就医环
境。对于医生而言,精湛医术以外,最重要的或许就是设身处地为病患着想,铭记入行的
初心。只要遇到求助的病人,即使不在工作时间,吴孟超也会尽心帮助。在日常行医过程
中,他更是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减轻负担。吴孟超主张为病人节约,认
为:“医生应该想怎样解决好患者的病,让全家人都高兴,不能再给病人添麻烦,再从患者
口袋掏钱。”他对科室医生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
1000 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用法解析:适用于社会反思,同情心,职业道德等主题,如 2013 年广东卷《捐助》,
2011 年四川卷《总有一种期待》。
示例:“在其位,谋其职。”正如医学泰斗吴孟超所言,医生“不能再给病人添麻烦”,
应尽最大努力体谅病人的需求。面对缺乏关爱的病人,他献出了慈父慈母般的关怀;面对
经济困难的病患,他用手缝线代替机器缝线,为病人尽可能节省开销。医者仁心,他的精
神值得我们赞扬,也更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吴孟超: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
2011 年感动中国颁奖词:60 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
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
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
是一座丰碑。
在中国医学界,肝脏医学曾长期处于荒芜。上世纪 50 年代,从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吴孟
超投入了肝脏外科研究,与同事做出了中国第一个肝脏解剖标本,提出了“五叶四段”肝
脏解剖理论。1960 年 3 月 1 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
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1999 年建立的东
方肝胆外科医院,每年收治逾万名患者,年均手术量达 4000 例。肝癌术后五年的生存率,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16%上升到今天的 53%。
年近 90 岁,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据统计,吴孟超做了 1.4 万余例肝脏手术,完成的肝
癌切除手术 9300 多例,成功率达到 98.5%。2006 年 1 月,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孟超是医院院长,平时不但忙于院务,还要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即便如此,他
仍坚持在每个星期二的上午看门诊,若是出差错过了,回来还得补上。
从医近 70 载,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德”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吴
孟超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据说这
样做,每年能给病人节省 7000 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