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作文最新必背鲜素材:5 月大报时评精选文章
01 国际博物馆日@你,文博魅力在招手
2021 年 05 月 18 日 08:19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在乌鲁木齐的新疆地矿博物馆内,“地球真好玩”科普活动正在举行,学生们到此探索地
球的秘密;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一场岭南文博盛宴已经开启,展现着当地文创及非遗文
化产业新风貌;在四川,包括杜甫草堂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在内的多
家博物馆,5 月 18 日实行“免费不免票”政策……
“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时,很多地方开展精彩纷呈的文博活动、采取务实惠民的措
施,促使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魅力、聆听历史回声。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
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当前,我国在博物馆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
列展示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进步显著,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文博与
审美的享受。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这个“大学校”里,能学到什么、怎么学,是艺术问题,
也是技术问题。近年来,人们通过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等渠道,更加通俗地了解博物馆及其
藏品。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上新了,故宫”,从“国家宝藏”到“国宝会说话”,从“博物馆之
夜”到“唐宫夜宴”,一个个富有创意、充满创新的节目作品,让文博、文物走进了大众、贴近
了需求,成为普及文博知识、传播文物价值的重要载体。事实证明,博物馆不是一个沉寂不
语的建筑,而是会说话、能说话、说得好话的“讲师”,告诉我们史之所来、将至何往,启迪
人们昨之何兮、今之何在、明之何归。
今年是建党百年,各地的红色革命纪念地、博物馆里人头攒动。上海举办了“百年风华—
—喜迎建党百年博物馆奇妙夜”活动,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奏响了红色交响;井冈山革命博
物馆,陈列着一枚银质党徽;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珍藏了一张红军党员登记表;中国
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存放着“英雄母亲”邓玉芬为八路军伤病员制作干粮的炊具;淮海战役
纪念馆,保存了一根一米多长的小竹竿……在红色博物馆、纪念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
实物,无声诉说着英勇壮烈、革命信仰、鱼水情深、前行力量。这是我们今天展现历史波澜
壮阔、牢记初心使命的营养剂。
文物好,文博兴。文明文化博大精深、文博事业欣欣向荣,归根结底源自文物散发的独
特魅力和独有价值。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
让文化说话,才能让我们的优秀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保护文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进而“火”起来,才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基础上留住历史
根脉。
“生生世世,亦如愿,琢光年,梦回千年,如诗篇,又一卷……”在博物馆这个凝聚文化精
髓、展示文化精品的殿堂里,一件件文物让人们汲取着无穷的文化力量,荡漾千年。国际博
物馆日的奇妙时刻来了,共享文化盛宴,你我一起同行吧!
02 年轻人选择“躺平”,也是在传递信号
来源:光明网 2021-05-18 14:26
最近有个词在互联网上兴起——躺平。顾名思义,所谓“躺平”,就是瘫倒在地,不再鸡
血沸腾、渴求成功了。
从个案采访看出,能描摹出“躺平”的轮廓画像:有人受够了大企业的 996,抱起了大专
专职教师的铁饭碗;有人逃离了职场“假模假式”的人际关系,跑去麦当劳打零工;有人创业
失败,躺平在家等待继承家产;有人看清了真实的自己,三次离职后,回到四线城市当咖啡
店店员;也有人拒绝升职加薪,找了个养老的差事舒舒坦坦……
选择躺平的年轻人有多少?这很难统计。但躺平迅速引发共鸣,成为让众多年轻人豁然
开朗的“精神归宿”,这本身足以说明他们的精神状态。“躺平”其实也未必是多新鲜的概念,
从“丧”到“佛系”,瘫软的姿态也在不断翻新。当“内卷”一词席卷舆论,“躺平”于是也被高调
祭出,二者抗衡周旋。
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
即便 996 的加班模式、勾心斗角的职场文化、露骨直白的成功崇拜在舆论层面广受批判,但
得承认,年轻人一旦选择进入某种职业体系,便很难抗拒大趋势,那些在价值层面被否定的
生活模式,又会自然地变成一种选择。
因此,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
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无法改变环境便改变心态”,这种鸡汤
式的自我解脱,不用专门教育,年轻人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中自然也就学会了。
躺平现象也非哪国独有,英国有尼特族(NEET),日本叫低欲望社会,美国也有归巢
族(Boomerang Kids)。大体上,一个经济体在达致一个阶段后,就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
功能,经济机会选择相对多元,加班加点的边际效益降低,自然会产生一批“扶不上墙”的年
轻人。
这些年轻人的躺平,事实上也是在传递一种信号:社会环境、生活成本、成长路径,对
于年轻人来说不够舒适,相比而言,躺平虽然颓废,但至少相对不累。互联网上不乏讨好年
轻人的营销话术,但具体到现实场景,很多“门墙”对年轻人可没有那般笑容满面,这才更是
一种社会的真实。
从宏观层面看,我们当然期待年轻人始终有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保持社会竞争性,这
也是达成很多宏大议题的必要条件。但也要看到,具体到微观场景,个体往往会将主观感受
置于价值排序之上,从“狭隘”的视角进行人生规划,很多年轻人面对重压,自动滑向边缘化
的解决方案。
年轻人的姿态,事实上也有助于社会发展目标的清晰化:如果说人本身就是发展的意义
所在,那么让人舒适本身就是目的。我们的政策导向,其实也不妨回过头来,更多侧重于年
轻人的舒适感受,让他们主观上感到愉悦与放松。
当生活本身充满乐趣,年轻人心头没有那么多和舆论裹挟相对抗的张力,那么,很多孜
孜以求的发展目标、社会远景,或许也在不经意之中得到了解法。
03 维护公园的公益属性(人民时评)
2021 年 05 月 18 日 05:1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公园的开放性决定了其较低的使用门槛,但绝不意味着没有使用原
则和规范
夏日来临,公园成为不少人休憩健身的首选场所。一些商业培训机构和个人也瞄准了这
块免费场地,在公园内开展篮球、轮滑等无资质收费培训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占用公共
空间,而且也对市民安全带来风险隐患。如何实现公共空间有效治理,是一个重要的城市治
理课题。
免费开放的公园大门,本应是便民惠民之门,不应成为少数个体和机构牟利的方便之门。
公园是公众开展个人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公益性、普惠性是其本质特征。作为一种
公共资源,公园的开放性决定了其较低的使用门槛,但绝不意味着没有使用原则和规范。变
公众园地为自家场地,以无偿用地开展盈利活动,不仅影响公共服务体验,降低人居环境质
量,更是对公共空间的违规侵占,给公园的安全有序管理带来隐患。
早在 2013 年,住建部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管理的意见》,对公园内的
违规建设和非法经营开展专项检查和整改。经过整治,公园内私人经营楼堂馆所之风大为改
观,但各类违规占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除了无资质的户外培训,乱设广告、商业
演出、商品展销等行为也侵蚀着园区内绿地、盲道、车道,让公共空间利用效率大打折扣。
现实中,有的地方疏于日常管理,考虑到运营成本,对危害性不大的违规占用“睁一只眼闭
一只眼”;有的园区只顾谋求经济利益,不当引入大量商业活动,违规出租公用场地给团建、
游乐、餐饮项目。这些都说明,让公园回归公益属性,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规范、落实管理
责任。
公园管理是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一个缩影。从城市规划来说,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是城
市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承载着生态、人文、民生等多重价值;从民生需求
来看,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的优质公共空间供给,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
的重要内容。湿地公园是城市的“海绵体”,历史名园是文化遗存的“收藏夹”,一些空旷的广
场还是城市防灾避险的重要基础设施,城市绿道则成为人们锻炼健身的重要去处……各种类
型的城市公共空间都有独特的公共功能,发挥好公共空间的公益性、普惠性,既能激活城市
有机体,也能更好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彰显着城市治理智慧。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公共空间建设投入力度,
体育公园、口袋广场、绿色走廊为美好城市增色添彩,人均公共空间占有面积稳步提升。不
过,“三分建设七分管养”,加强公共空间后续运营、维护和监管,才能让产出效益最大化。
商业培训机构私自占用城市公共空间,往往门槛低、场景多,这个特点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
的治理需要提升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下一番“绣花”的功夫,深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各个角
落。与此同时,公众是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也是治理参与者。强化公众监督和维护意识,打
造共建共享的协同治理格局,才是治本之策。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商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
一道城市景观,还是一处心灵栖居地。排除过度商业干扰,形成人与自然、城市和谐共生的
生态,才能更好发挥公共空间助力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价值。
04“公园种菜”要让城市变得更美
202105/1808:04:27 来源:北京青年报
近日,北京温榆河公园里多了一片“菜园”。别小看这片 6000 平方米的菜园,这是北京
首次尝试在公园里“种菜”。“茼蒿也能开花啊?以前只知它是涮肉的‘必备菜’!”望着园子里一
大片金黄色的茼蒿花,不少游客好奇地议论着。北京的第一产业格局始终是“大城市、小农
业”,这一片金黄的“茼蒿花”,似乎正在把“农业”和“城市”这两个概念连接起来,让市民真切
感受到身边的“观光型菜园”的全新涵义。(5 月 17 日《北京青年报》)
在大城市、小农业的产业体系下,城市内种菜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在公园内种菜更
具挑战性。这一方面需要观念的改变,才能实现在公园中种菜的创新,否则无法突破传统思
维形成的惯性,依然把种植花草树木等作为公园的必备品,而种菜会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异
类,很难被真正付诸实践。另一方面,这需要技术层面的跟进和保障,实施难度极大,付出
的成本和代价相对较高,面临着菜蔬“成活”“换茬”“防盗”三道坎儿。
因而可以说,如果没有明确的思想引领和行为导向,“公园种菜”很难付诸实践。首次的
意义在于实现了“公园种菜”零的破题,让城市公园的整体格局中也有了菜园的一席之地。这
种创新具有多重积极意义,其核心要义在于,丰富了城市生态的层级,让城市观光变得更加
丰富多元,也让居于城市之中的居民,在逛公园时可以领略到“菜园”的农业之美。
“公园种菜”多了一种可供观赏的风景,让人有了心旷神怡的舒适感,为久居城市中的人
带来更多的新鲜感。老人们可以怀旧,年轻人们则可以学习到一些基本的农业知识,认识到
一些最常见的菜蔬品种,填补一点知识上的空白,激发他们进行深度探究的兴趣。当越来越
多的人了解到,菜蔬的生长周期、种植条件等基本知识之后,会由此生发出“来之不易”的感
慨,从心底里激发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认同感,从而主动呵护环境,保护生态和崇尚节约。
今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首次推出“一米田园”邻里分享新模式,在社区服务中心里
集中展示适合家庭阳台种植的蔬菜品种,专业技术人员现场介绍栽培技巧,带动社区居民开
展阳台菜园种植。首次尝试“公园种菜”的做法,为城乡一体的人文景观的打造,拓展了新的
路径。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已形成 8 万余亩景观农田,打造出一批“三季有景、四季覆盖”的
农业观光好品牌,为市民踏春赏景、休闲放松提供了新选择。显而易见,首次尝试“公园种
菜”丰富了农业种植与观光结合的路径,让城市变得更美,让人居环境变得更加和谐。
从意大利罗马到澳大利亚托德莫登,从美国纽约到古巴哈瓦那,从韩国首尔到中国广州,
再到北京等地,“城市菜园”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态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
地区的推崇。城市的面貌、生态与景观,越丰富越生动,居于其间才会越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作为经营、管理和建设城市的一部分,首次“公园种菜”的尝试,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细节之善。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公园种菜”使城市居民能够有机会亲近自然,
感受原生态。在葱绿的菜园中行走,这种别样的滋味和体验,让人心情愉悦而舒适,当一个
城市绿地和公园,“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层级已经尽括囊中,那注定是令人无限向往之处。
“农业”和“城市”的有机契合,也完美诠释了融合发展的内涵。
05 天问一号探索火星,鼓舞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21-05-17 17:49
5 月 15 日 7 时 18 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
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贺电,习近平强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
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
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
程的重要一步。精准降落火星和在火星上的科考任务,依靠的是技术创新和改善。
中国研究人员给天问一号装备了明亮的眼睛、灵巧的双臂和聪明的大脑,使天问一号具
有自己观察和自主执行的能力。其中,两台深空探测光学自主导航产品起了重要作用——光
学导航敏感器用于巡航段,依靠远距离对火星成像瞄准目标;红外导航敏感器用于环绕段,
天问一号成为火星卫星时,用它来进行测量(天问一号)探测器的轨道位置和速度,避免迷
路。
降落火星的过程,天问一号也体现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创新。天问一号由着陆-巡视器(着
巡器)与环绕器组成,降落火星之后着巡器又分体为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后者就是祝融
号火星车。着巡器需要采用弹道式进入火星大气层、高速气动减速、降落伞展开减速、反推
动力减速以及着陆缓冲等,在火星表面软着陆。从穿过火星大气层到软着陆在火星表面,着
巡器的速度会从 4.8 千米/秒减到接近于 0,这个减速过程约 9 分钟。在 9 分钟内,着巡器
必须及时、精准地自主执行近千个指令。而且,超音速飞行的航天器挤压大气产生电离,会
出现“黑障”现象,造成通信中断,影响航天器与地面的通信,北京的飞控中心无法掌握其降
落情况。中国此次通过提前 17 个小时为航天器注入导航信息和动作指令,让天问一号成功
着陆火星。
针对科考任务,祝融号火星车有三方面创新:一是有特殊的电池板,电力有保障;二是
自带两个“温室”,热控有保障;三是多重解救方案,遇事有保障,火星车能在火星表面移动,
活动范围更广,获取的科研数据也更多。天问一号做好了充分准备,中国和全球也在静候它
带来的发现,例如,火星有无水、温差多大、气体成分、火星土壤的情况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
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闯过重重难
关,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探索火星,不仅将提升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认知,围绕
天问一号的种种突破,更是最大化激励我们自立自强,跋涉未来一座又一座的科技高峰,用
科技的力量支撑祖国的高质量发展。
06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 年 05 月 18 日 05:1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不久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
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
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
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刚刚过去的“十三五”
时期,中国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显著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
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十
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列一篇,
提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
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具体举措。“十四五”时期,中国森林覆盖率预计将达 24.1%,生态安全
屏障更加牢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
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为此,中央要求各级党
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
坚决拿下来。
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
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将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
带一路”。中国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
主义,坚决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中国始终坚持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
者,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美丽中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中国人民将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
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07 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
2021 年 05 月 18 日 05:1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在社会各界特别是社科
界引起热烈反响,再次引发人们对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关注与思考。
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学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起
人类文明的大厦。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
养与修为。
让人文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
硬实力,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为重要内容的软实力。一个国
家的发展,不能让民族精神、国民素质缺位,而应兴民族之人文、启民众之精神。清华大礼
堂有一块“人文日新”的牌匾,就是提醒人们要常怀人文之心。人文思想之光,可以引导人们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并
对民族未来有更理性的把握,从而点燃实现梦想的激情与希望。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
现民族复兴,更要弘扬人文精神。要通过加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从历史和现实、理
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
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
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一部人类文明史,一方面记述着科学技术创造的无数奇
迹,另一方面也烙印着人文社会科学不断演进的足迹。从“诸子百家”到“二十五史”,人文之
光烛照中华民族数千年,今天依旧给我们温暖和力量。“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说过,“一个理
性的时代会在人类的进步发展中产生。在这个时代中,不仅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且人类的高
尚思想追求将影响世界。”建设一个如晨曦般澄明、如日升般进步的社会,如果缺乏精神的
滋养和引领,社会文明将失去自己的内核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
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
让人文之光照亮公众生活之路。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不但可以
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而且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以带来认知社会的新视
野和新境界。培养人文情怀,不仅仅要读文史哲,更要培养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真
理的探索和敬畏,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定。新时代需要造就知识丰富、情操高尚、意志坚定、
素养深厚、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只有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的“单面人”。
让人文精神照进现实,并照亮每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
标识之一。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对个人对社会之“大用”,对国家对民族之“大用”,通过
涵养人文精神,更好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人文之光照
亮复兴征程、照亮民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