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精读作品
• 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
门行》(观沧海、龟虽寿)
• 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野
田黄雀行》
• 阮籍《咏怀诗》(四首)
建安文学
•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建安文
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蔡琰。
• 这是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混乱时期。这种
“世积乱离,风衰俗乱”的时代特征,造就了这
个时期独特的文学风貌。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 曹操(155~220),字孟德,
沛国谯人。出身于具有宦官
背景的家庭。
《魏书》:才力绝人,手射飞
鸟,躬禽猛兽,尝於南皮,
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
《三国志》:才武绝人,少机
警,有权数。
• 桥玄:“天下将乱,非命世
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
其在君乎?”
• 南阳何颙:“汉室将亡,安
天下者,必此人也!”
• 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
之奸雄”
•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
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
• 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和文学家,是建安文学新局
面的开创者。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1、曹操误杀吕伯奢
2、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3、望梅止渴
4、梦中杀人
5、割发代首
6、曹操借刀杀祢衡
7、神医之死
•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
• 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
• 主要是对生命的感怀,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个人建功立
业理想的抒发。如《薤露行》、《蒿里行》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评赏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
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
生活画面。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
也。”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
悲慨深沉。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 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
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统一天下。
• 感情迂曲幽深,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
《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
神龟虽寿,尤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
神龟虽寿,尤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
• 生命有限,理想壮志无限。应以不懈
的努力,获得生命的价值。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 以豪壮的笔调,写苍茫的大海,宏大的气象。
•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与毛泽东《浪淘
沙》作对比分析
• 附:毛泽东《浪淘沙》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
片汪洋都不见,之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
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 1、直率地坦露了自己内心世界,形成了古直悲
凉,悲凉慷慨、沉郁雄健的风格。
• 2、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
• 3、以四言诗成就为高 。
曹操作品总评
• 格调——慷慨悲凉
• 语言——古朴率真
前人评曹操诗文
• 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睿不如丕,
亦称‘三祖’”
•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 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 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
•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
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小结
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
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
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
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
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
性色彩。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
• (一)《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
著。
• (二)《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
诗。
燕歌行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何梁?
《燕歌行》赏析
•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一首文创
作的七言诗。
• 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律和谐流畅,
体现了曹丕诗的艺术风格。
与曹操相比,曹丕诗歌的特点
清人沈德潜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明代锺惺 :“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
曹丕的新变
• 个人情感的抒发。
• 语言的工丽绮练。
第二节
曹 植
• 曹植(192—232)
“建安之杰”,字子
建,才华横益,但恃
才傲物,任性而行。
曹丕称帝后,备受猜
忌迫害,饱受萁豆相
煎之苦,最终抑郁而
死,世称陈思王。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
山而建。 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
• 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
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
(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
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
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
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
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
• 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
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
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
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
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
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
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
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
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
赤壁
——杜牧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
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
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
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
瞻三人而已。(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曹植的创作
• 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
为前后两期。
• 前期诗歌的内容:
• 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
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
信的少年意气。如《白马篇》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
• 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
年英雄,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
• 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
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气息
浓厚。
• 曹植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忧愤
悲伤,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发生显著变化,早期的那种豪
迈气概和开朗的情调消失了。
• 在他后期的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
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悲哀。如《野田黄雀
行》、《赠白马王彪》、 《美女篇》、《七步诗》、
《杂诗》等。
曹植《赠白马王彪》结构
全诗分七章,诗前有小序,交代写作缘由。
• 第一章,离开京师的依恋与感伤。
• 第二章,归藩途中的艰难与孤苦。
• 第三章,谗巧离间激起的胸中悲愤。
• 第四章,秋日暮景触动的内心凄凉。
• 第五章,由曹彰之死引发的人生感喟。
• 第六章,与白马王彪的惜别之情。
• 第七章,与曹彪的绝望之别。
《赠白马王彪》
感情丰富复杂: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悲伤,
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怨恨,对监视者的
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达观的慰勉等等。
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
的倾向。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野田黄雀行》
• 前两句借自然景物起兴。
• 从第三句至第八句为第二层,以黄雀投罗,从反面隐喻
“权力”对政治集团的重要。
• 最后四句为一层,表达作者对济难之权的希冀和实现凌
云壮志的憧憬。
《杂诗》
南国有佳人 ,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杂诗》
•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屈原的辞赋开始,就形成了以
美人香草比喻贤能之士的传统。曹植这首诗,在构思和写
法上明显地学习屈赋。
• 这首诗与曹植的另一首名作《美女篇》主题相当,在艺术
描写上却有丰腴与简约的区别,大家可以课下自己比较一
下。
曹植的游仙诗
• 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所以作者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
解脱,所以写下了很多游仙诗,如《仙人篇》等,其中所
描绘的神仙世界,其实就是作者理想世界的象征。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
•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钟嵘《诗品》
• 所谓“骨气奇高”,是说曹植诗不仅有血有肉,
而且有骨有气,充满气势和骨力,充满追求和抗
争,显得慷慨刚健,悲愤沉郁,以气取胜,以骨
取胜;有建安风骨的精神,慷慨多气,情感充盈
丰沛,有一股遒劲之力。
• 所谓“词采华茂”,是指诗歌艺术形式上的美,
是说曹植诗风流倜傥,文采斐然, 善为警句,锻
字炼句,声色和美。
•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
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
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
若芙蕖出渌波。
《洛神赋》
小结
•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
多首,其中六十多首诗五言诗。所以,他对五言诗的发
展也是有所贡献的。
• 曹植的诗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
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第三节
建安七子和蔡琰
建安七子
• “七子”之称出于《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
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
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
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建安七子
• 指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
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其中成就是最高的
是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 王粲《七哀诗》3首是其代表作。《登楼赋》抒写
了思乡怀土之情。
• 刘桢与王粲齐名 。《赠从弟》3首是他的代表作。
• 陈琳、阮瑀以章表书檄闻名于时。陈琳的《饮马
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
• 蔡琰的五言《悲愤诗》
“七子之冠冕”王粲
• 诗风:悲慨深沉 。
• 钟嵘曾评价他:“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
文秀而质赢。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
比魏文有余。”
《七哀诗》
•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
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
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生死处,何能两相
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
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刘桢
• 诗歌以气势取胜,具有踔厉奋发之气。
• 元好问《论诗绝句》评价说“曹刘坐啸虎生风,
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
安中。”
《赠从弟》其二
•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
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
柏有本性。
蔡琰
• 字文姬,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代表
作是五言体《悲愤诗》。
• 这首诗长达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我国文
学史上第一篇文人创作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其内涵是:
• 1、政治理想的高扬。
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2、人生短暂的哀叹。
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单纯哀叹 、慨叹岁月短促、功
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努力突破天命限制,追求更
高人生价值。
3、强烈的个性表现。
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
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钟嵘《诗品》)。
4、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风骨
即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或“汉魏风骨”。
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
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
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
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
“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时期,
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
•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文人政治理想落潮,建
功立业之心为忧生之嗟代替,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 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
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
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
二、“竹林七贤”
• 魏晋之际文学的七位代表作家。他们是阮籍、嵇康、山
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
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 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竹林七贤”,实际
上是个名士集团。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
人都崇尚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
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
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 阮籍(210-263),
字嗣宗 。
• 其一生是苦闷的一生,
始终徘徊在高洁与世
俗之间,在矛盾中度
日,在苦闷中寻求解
脱。
• 至慎与越礼
• 对司马氏集团基本上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
–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
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
籍传》)
• “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喜怒不形于
色 。
•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
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
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
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
• 生活上,嗜酒佯狂,任性而行。
“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
事”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 感情上,痛恨虚伪的礼教,善为青白眼。
–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
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
书·阮籍传》)
• 佯狂不羁,内心却极度痛苦。
–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阮籍哭路岐
• 李泽厚《美的历程》:“表面上看来潇洒
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
恐惧和烦忧。”“外表尽管装饰的如何轻
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的执着
人生,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
的深刻一面。”
阮籍的创作
• 《咏怀诗》82首,是他的诗歌代表作。
•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
“咏怀”。
• 这些诗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痛苦、
孤独寂寞和愤懑的复杂心情,寓时代的悲剧于个人的哀
怨之中。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其一
• 写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和苦闷心情。
• 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景物描写,渲染了深夜凄凉
的气氛,衬托了诗人孤苦、忧伤的心情。
阮籍诗的艺术特点
• 隐约曲折。
•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诗品》
•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
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
测。”李善《文选注》
• 嵇康,字叔夜。
• 正始时期的文学家、
音乐家和哲学家。
• “身长七尺八寸,
美词气,有凤仪,而
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人以为龙章凤姿”
(《晋书·嵇康传》)。
• “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其醉也,傀然若玉山
之将崩”。(《世说
新语》)。
• “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环顾日
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从吾学《广陵
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
书·嵇康传》)
嵇康的诗歌创作
• 以表现其愤世嫉俗、高蹈独立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风
格清峻。
• 《幽愤诗》、《赠秀才入军》
《赠秀才入军》之十四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可尽言 ?
•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既超脱飘逸,又充满
动感。
• 王士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妙在象
外。”
• 顾恺之 :“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
难。”
思考与作业
• 1、“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
主要区别是什么?
• 2、试述“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 3、刘勰评价建安文学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 4、试述嵇、阮创作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征。
第二章
两晋诗坛
西晋诗坛
• 代表作家有所谓“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
尼)、“一左”(左思)。
• 另外还有傅玄、张华,刘琨、郭璞等人。
东晋诗坛
• 玄言诗盛行, 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另外还有王羲之的兰亭诗 和陶渊明的田园诗 。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太康文学
• “太康”(280—289),晋武帝司马
炎的年号。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
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 士族文人普遍的心态是追名逐利,文
人们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几经浮沉。
• 诗人多以才华自负
• 《文心雕龙·明诗》:“采缛于正始,
力柔于建安”
• 《文心雕龙·情采》 :“体情之制日
疏,逐文之篇愈盛”。
陆机
• “太康之英”
• “伐吴之役,利获二俊!”
• “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
作》
白居易
•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 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陆机的文学创作
• 拟古,如模拟《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
十二首。
• 风格繁缛。
张华 :“人之作文患不才,子之作文而患
多才。”
刘勰《文心雕龙•熔裁》:“缀辞犹繁”
沈德潜《古诗源》:“意欲显博,而胸少慧
珠,笔又不足以举之,遂开排偶一家。西
京以来空灵矫健之气不复存矣。”
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六朝排偶,始
于士衡。”
陆机的《赴洛道中作》其二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陆机的《文赋》
• 是一篇文艺理论专论,这篇文章首次把创
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
评的议程,对文学创作的过程作了细致深入的论
析,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
潘岳
《世说新语•容止》:“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
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
委顿而返。”
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
以果掷之满车。”
潘岳
1、其人与其文:
“二十四友”之首。《晋书》本传:“岳性
躁,趋势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
金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心画心
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
《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潘岳
2、《悼亡诗》三首
从此“悼亡”成为后代诗人追念亡妻的专
有题目
3、诗歌词彩华艳
钟嵘:“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
悼亡诗(其一)
潘岳
•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
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
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
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
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
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
缶犹可击。
太康诗风
• 内容上的拟古,形式技巧上讲究藻饰,风格追求
繁缛。
• 傅玄 《杂言》: “雷隐隐,感妾心;倾
耳听,非车音。”
• 张华 《情诗》 : “居欢惜夜促,在戚怨
宵长。抚枕独啸欢,感叹心内伤。”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左思
——太康别调
• 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 《三都赋》,引起“洛阳纸贵”
• 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是《咏史》诗8首。
• 把历史的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遭遇、情感体
验成功地结合在诗歌中
左思的《咏史》诗
• 将咏史与咏怀紧紧地结合起来,开了“ 咏怀”
的先河。
• 钟嵘《诗品》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
谕之致”
• 主要内容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
• 以自然现象喻社会现象,以古喻今,
对士族门阀制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咏史·其五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咏史·其五·皓天舒白日》
• 豪迈高亢,雄健劲挺。
• 沈德潜评曰:“俯视千古。”(《古诗
源》)
• 不仅表现了诗人愤懑的感情,同时也表现
了诗人高尚的情操,是西晋五言诗的扛鼎
之作。
左思风力
• 左思诗歌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
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
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
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
风格独树一帜,所以钟嵘的《诗品》称之为
“左思风力”。
小结
•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写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其
诗多引史实,不再是“就史(事)叙史(事)”。
而是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抒怀。名为咏史,
实为咏怀。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传统。
刘琨
• 刘琨与祖逖 “闻鸡起舞”
• 刘琨的诗歌现存的只有三首,一首四言
《答卢谌》,两首五言即《重赠卢谌》和
《扶风歌》。
•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曹刘坐啸
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
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 游仙诗大体有两类:一类借游仙以咏怀,
另一类是纯写“列仙之趣”。
• 郭璞的游仙诗 “坎壈咏怀,非列仙之
趣。”(《诗品》)
• 形象鲜明、风格艳逸,和当时一般的游仙
诗、玄言诗不同。
•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 “景纯艳逸,
足冠中兴。”
• 钟嵘《诗品》:“始变永嘉平淡之体。”
《京华游侠窟》
• 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
•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 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
• 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齐夷。
• 郭璞的游仙诗 “坎壈咏怀,非列仙
之趣。”(《诗品》)
• 形象鲜明、风格艳逸,和当时一般的
游仙诗、玄言诗不同。
•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 “景纯
艳逸,足冠中兴。”
• 钟嵘《诗品》:“始变永嘉平淡之
体。”
东晋诗歌
• 东晋诗坛玄言诗盛行。
• 钟嵘《诗品》:“平典似道德论”、“理
过其辞,淡乎寡味”。
• 孙绰、许询是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
• 王羲之的兰亭诗从山水中体悟玄理,预示
着山水诗的兴起。
• 陶渊明田园诗给晋宋之际的诗坛带来新的
生机,成为魏晋古朴诗风集大成者。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 《兰亭集序》
与兰亭诗
• 王羲之和朋友
在兰亭聚会,
欣赏山水,唱
和赋诗,成诗
37首,编为
《兰亭集》,
王羲之作《兰
亭集序》。
• 兰亭诗的主题是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
山水审美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
兰亭诗预示着山水诗的兴起。
• 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
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 玄言诗是指东晋时期以诗歌的形式阐述玄
佛哲理的诗歌 。代表作家是孙绰与许询。
• 东晋诗坛玄言诗流行,究其原因是与这一
时期文人的心态及玄学清谈的盛行有关。
• 玄言诗的特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但对后来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等人的
说理诗以及宋明理学之诗,都产生了很大
影响。
孙绰的《秋日诗》
• 萧瑟仲秋月,飂戾风云高。
• 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
• 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
• 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
• 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
• 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
• 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思考与作业
• 1、解释“太康诗风”。
• 2、为什么说左思的诗歌创作直承建安风
骨?
• 3、两晋时期文学发展概况和文风特点。
第三章 陶渊明
阅读作品
• 《归园田居》
•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咏荆轲》
• 《读山海经》
• 《杂诗》
陶渊明
一个在诗中能“开其心扉”的人
他的诗作象打开一本书,毫无掩饰地显露他的个性,记
录了一个谦和自耕的诗人的生活史和他对自然与人生的
深刻的思考。他的诗表现出一种与自然与环境和谐一致
的冲淡闲适的奇妙意境,构成了中国哲学所认为的最高
幸福。
陶渊明成就的秘密在于,他在诗中能
开其心扉
•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
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
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
最平淡也最深厚。
——朱光潜《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
陶渊明毕生走过三个时期,界线分明:
– 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
– 壮年的辗转出仕时期。
– 中晚年的隐居终老时期。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出身望族,少有壮志。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先后四次出仕,四次归隐:
– 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主薄,不就。
– 36岁,入桓玄幕府;后归家居母丧。
– 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不久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
敬宣参军。
– 40岁,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辞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辗转出仕时期
躬耕田园的隐者。
–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
的隐士。
–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隐居终老时期
• 从陶渊明的归隐和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
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
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
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
满自然之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
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但其背后却充满了对
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感的焦虑。
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
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的性格
• “任真”
• 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宋书》本传:“潜不解音声,而蓄
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
寄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
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
去。’其真率如此。”
• 李白《戏赠郑溧阳》诗:“陶令日日
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
用葛巾。”
陶渊明的思想
• (一)安贫乐道的思想
– 不失气节和人格
–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
贫”
–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
颜”
陶渊明的思想
• (二)崇尚“自然”的思想
– 道德修养上的“抱朴含真”
– 生活道路上的“归园田居”
– 生死观念上的“纵浪大化”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三、陶渊明诗歌
• 1、创作概况:诗 (120多首)
辞赋 散文(11篇)
• 2、诗歌创作:两大题材
田园诗
咏史咏怀诗
v(一)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
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如《归
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饮酒》(结庐在人境 )
陶渊明的田园诗: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
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归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
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
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
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 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 。
• 这首诗的平淡醇美,全表现在诗人不动声色的白描
之中 。
• 用词的精确,对仗的工整,又体现出平淡中见功力
的诗人风格 。
CrystalGraphics PowerPlugs
Transitions I
《饮酒》其五
• 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片神气都索
然矣。”(苏轼)
v(二)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
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
《和郭主簿》 、《归园田居》
(野外罕人事)、《移居》
陶渊明的田园诗
《移居》其一
•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其二
•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移居》
• 这两首诗均写与南村邻人交往过从之乐,又各有侧
重。
• 其一谓新居虽然破旧低矮,但南村多有心地淡泊之
人,因此颇以能和他们共度晨夕、谈古论今为乐。
• 其二写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忙时各纪衣食,
勤力耕作,闲时随意来往、言笑无厌的兴味。
• 整个作品充溢着温暖与欢欣。
v(三)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
意义。《归园田居》(种豆南
山下)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
田获早稻》
陶渊明的田园诗
《归园田居》其三
v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
富有诗意的感受。
《归园田居》其三
v“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农业劳动的意义。
v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
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v(四)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
农村凋敝的惨象。
v《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 )
陶渊明的田园诗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 (五)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
蓝图 。如《桃花源诗》
“记”从渔人着眼,“诗”则从
桃花源的历史来写。
陶渊明的田园诗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
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桃花源诗》
• 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
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 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
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
一个新世界。
• 如《饮酒》、《拟古》、《杂诗》,《咏
贫士》、《咏三良》、《读山海经》、
《咏荆轲》等。
陶诗的另一面
咏怀诗与咏史诗
《杂诗》其二
•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 陶渊明的咏怀诗与咏史诗明显继承了阮籍、
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氏自己的特点,多
围绕仕与隐的矛盾,表现他与世俗的隔阂和
对恬淡生活的安然;当然也有忧愤激越时。
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等。
陶渊明的行役诗
• 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
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是陶渊明行役诗共
有的主题。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
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
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
赠答诗
• 倾诉对友人真挚敦厚感情。如《与殷晋安别》、
《答庞参军》
哲理诗
• 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拟挽歌辞》等,
将生活中的体验提炼到哲学的高度。并非“柱
下之旨归,漆园之义疏”。
第三节
陶诗的艺术及其渊源
钟嵘评陶诗
宋征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
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每观其文,
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
暮天无云”,风华清丽,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
诗人之宗也。
——《诗品》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平淡自然、淳真亲切
• 1、情、景、事、理浑融一体,意境高远。
• 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景物描写上。
• 写自然景物不求形似,而是着意于神貌的点染。
• 通过平凡的事物与通俗的语言表现自己对宇宙、历
史和人生的认识,言有尽而意无穷。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朱光潜:“总合各家的评语来说,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
质,又在奇、美、腴、绮。这两对恰恰相反的性质如何能调和
在一起呢?把它们调和在一起,正是陶诗的奇迹。”
苏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朱熹“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 苏轼“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
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 金代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
淳。”
陶渊明豪迈雄健的诗歌
• 如《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
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
心,良辰讵可待!
• 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种境界在中
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象金刚怒
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 鲁迅 :“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
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
穆’,所以他伟大。”
• “陶渊明……除了论客们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还有
‘精卫衔草木,将以填苍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
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他并未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
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正是一个。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
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论陶诗“自豪放”
•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
但豪放得不觉耳。其露出真相者,是《詠荆轲》
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来?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龚自珍《舟中读陶诗三首》
其二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骚。
陶诗的艺术渊源
• 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
左思之风力。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散文
• 《五柳先生传》
•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
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
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
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
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晏如也。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
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
贵。’味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
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散文
• 《五柳先生传》
• 《桃花源记》
辞赋
• 《归去来兮辞》抒写他辞官归田的喜悦心情和
生活乐趣。语言清新流利,抒情色彩浓厚,富
有诗意。
• 《闲情赋》
• 《感士不遇赋》
辞赋
• 《归去来兮辞》抒写他辞官归田的喜悦心情和
生活乐趣。语言清新流利,抒情色彩浓厚,富
有诗意。
• 《闲情赋》
• 《感士不遇赋》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
•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萧统是第一位发
现陶诗文学价值的人。
萧统评陶渊明诗文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
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
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
则旷而且真。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
———《陶渊明集序》
陶渊明对后世文学及文人的典型意义
•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 以自然为宗、以平 淡为美的
艺术风格;
• 酒与菊的象征。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
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
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
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小结
• 中国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题材的鼻祖
• 接受:由冷到热
• 贡献: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题
材的开拓)
• 创造了情味极浓的恬淡之美,开创了以冲淡为美的艺
术新天地。
思考与作业
• 1、试析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
• 2、试析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 3、鲁迅先生说:“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
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
更离真实。”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精读作品】
• 《西洲曲》
• 《木兰诗》
• 《敕勒歌》
南北朝
东魏→北齐
北魏
西魏→北周
宋 齐 梁 陈
• 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艳兴于南朝,胡
音生于北俗。
•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西洲曲》。
• 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木兰诗》。
南朝民歌的保存、分类和流行地域
• 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
• “吴声歌”、“西曲歌”、“神弦歌”
• 吴声歌产生于长江下游
• 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
• 神弦曲产生于长江下游,民间祭祀的乐章。
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原因
• 经济背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
• 李延寿《南史•循吏列传》载:宋初“凡百户之乡、有市
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之极盛也。永明继起,
垂心政术,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
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
• 时代风尚:南朝是一个耽于声色的社会。
• 地理环境:江南秀丽的景致。
• 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
• 孔尚任在《古铁斋诗序》:“盖山川风土
者,诗人性情之根柢也。得其云霞则灵,
得其泉脉则秀,得其冈陵则厚,得其林莽
烟火则健。,凡人不为诗则已,若为之,
必有一得焉。”
• 说明地域特征对诗人性情的影响是非常深
刻的。
地理环境对文风的影响
南朝民歌的内容和情调
• 几乎全是反映男女之情的情歌,感情真挚
细腻,情调艳丽柔弱,哀怨缠绵。所谓
“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
• 吴歌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
想感情,有较多的市井气息。西曲则多写
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且能结合
劳动来写,情调较吴歌开朗明快。
吴声歌
• 《子夜歌》42首、《子夜四时歌》75首、《华山畿》25首、
《读曲歌》89首。
• 对负心男子的怨恨。如《子夜歌》(始欲识郎时)
•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吴声歌
• 坚贞不渝的爱情。如《子夜四时歌·冬歌》(渊冰厚三
尺)、《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
•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
为侬开。”
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姚桥镇华山村,这是一座大型的南朝时期
男女合葬墓,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该村最令人瞩目的是高耸云天的千年古木银杏树,树高32米,
胸径1.84米。该树种植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
史了,至今郁郁葱葱。
吴声歌
• 既得爱情的欢乐。如《读曲歌》(打杀长鸣鸡)
•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傅抱石《打起黄莺儿》
吴声歌
• 相思之苦。如《子夜四时歌·冬歌》(寒鸟依高枝)、
《子夜歌》(今昔已欢别、夜长不得眠 )
• 寒鸟依高树,枯林鸣悲风。为欢憔悴尽,那得好颜容?
• “今昔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西曲歌
• 同吴声的缠绵悱恻相比,西曲则更多一点调谑幽默的气息。
如《那呵滩》:
•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神弦歌
• 民间祭歌,写人神恋爱,充满了人情味,与传统乐府中那
种庄严典雅的祭歌不同。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 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
这种体式后来固定下来形成了绝句。
• 语言清新自然。
《大子夜歌》:“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
出天然。”
沈德潜:“晋人《子夜歌》、齐梁人《读曲》等歌,俚语俱趣,
拙语俱巧。”(《古诗源》)
• 修辞手法相当巧妙。
谐音双关语
• 同音异字的双关。如:
•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
何悟不成匹。”
• 以“藕”双关“偶”;以“莲”双关
“怜”;以“碑”双关“悲”,以“篱”
双关“离”等。
• 同音同字的双关。如
• 以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匹”;以药
名或曲名之“散”双关 “聚散”之散;以
关门之“关”双关关念、关怀之“关”。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抒情长
诗《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
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
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
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
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
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
西洲。
《西洲曲》
• 前四句是全诗的序曲。
• “西洲在何处”到“海水摇空绿”,二十
四句,是这首诗的主体,也是写得最有声
色的精华所在,具体写这位男子对“梅”
的“忆”。
• 最后四句,是全诗的尾声,写抒情主人从
“忆”中回到现实中来的情状。
《西洲曲》的艺术成就
• 1、善于运用景物来暗示时间季节的推移,
情景交融。
• 2、善于以动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 3、运用 “接字钩句”以及谐音双关的手
法。
• 4、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西洲曲》
• 沈德潜:“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
穷,情味愈出。”(《古诗源》)
南朝民歌小结
• 南朝乐府民歌大量的写情之作,对后世爱情诗
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 巧妙的修辞手法,为诗歌修辞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 短小灵活的抒情体式,为五言绝句的发展开了先路。
北朝民歌的保存
• 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
《梁鼓角横吹曲辞》中,少部分保存在《杂曲歌辞》
和《杂歌谣辞》中。
北朝民歌的内容
• 1、反映了北方的景色、风俗、少数
民族的游牧生活和豪侠尚武的精神。
如《敕勒歌》等。
2、反映战争 。如《男儿可怜虫》、
《兄在城中弟在外》等。
•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
收。(《企喻歌辞》)
•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栝。食粮乏尽若为
活?救我来!救我来!(《隔谷歌》)
《陇头歌辞》3首
•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
然旷野。
•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
卷入喉。
•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
肝欲绝。
•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
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辞》)
•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咇跋黄尘
下,然后别雄雌。(《折杨柳歌辞》)
•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
挲,剧于十五女。(《琅琊王歌辞》)
北朝民歌的内容
• 3、反映爱情和婚姻生活。
•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
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歌辞》)
• 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
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折
杨柳歌辞》)
•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
(《地驱乐歌》)
•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 “老女不嫁,踏地呼天。”
北朝民歌的内容
• 4、反映贫富对立的。如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
嘴饥!”
• 写汉人反抗匈奴贵族的。如《陇上歌》: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蹑骢父马
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
百骑俱出如云浮,追者千万骑悠悠。战始三交失蛇矛,十骑俱荡
九骑留。弃我蹑骢窜岩幽, 为我外援而悬头。西流之水东流河,
一去不还奈子何!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
多样化单一形式上
爽快直露委婉含蓄同样是情诗
多动乱的凄苦之音情爱为主内容上
北方雄浑江南秀媚景物描写上
北朝南朝
南北朝乐府民歌差异的原因
政治环境;民族的性格气质、生活习俗
的不同;地理因素。
《隋书·文学传序》:江左宫商
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
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
过其意。理胜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
于歌咏。此其南北词人之大较也。
南北文风的不同
中华民族文学南北特点的分合消长
• 先秦时期:“诗三百”和楚辞。
• 两汉时期: 汉赋。
• 南北朝时期:《木兰诗》、《西洲曲》。
• 唐代: 盛唐诗歌 “神来、气来、情来”。
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 ——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弯弓征战作男儿, 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题木兰庙
—杜牧
塑造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突出地表现了中华民
族热爱和平、保家卫国的精神。
条理清晰,中心突出,繁简恰当。风格粗犷、豪
放。
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开展故事情
节的。
重迭、排比,反复咏叹,比喻新颖;句子长短相
间,错落有致。
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作业
• 1、试比较南朝和北朝乐府民歌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
的差别。
• 2、比较赏析《西洲曲》和《木兰诗》,并进一步辨
析南北诗风的区别。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精读作品
• 谢灵运 《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 鲍照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
南朝文人诗歌创作走向
• 沈德潜《说诗晬语》:“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诗运一转关也。”
• 南朝是中国诗歌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南朝诗人更崇
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
• 山水诗兴起;七言和杂言乐府诗发展 ;“永明体” 、宫
体诗出现。
南朝文学的历史轨迹
• 元嘉文学: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 永明文学:沈约、谢朓
• 宫体文学: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山水诗的起源
• 在《诗经》、《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
了山水景物,但并不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
象。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
首完整的山水诗。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
的时期。
• 刘勰《文心雕龙》:“宋初文咏,体有因革。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
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
追新。”
•
刘宋时期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 1、当时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 2、受魏晋之后隐逸之风的影响。
• 3、魏晋玄学和东晋玄言诗真正直接启迪了山水
诗产生。
• 4、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谢灵运
• 谢灵运(386-
433),祖籍陈郡
阳夏。出身于东
晋显赫世家。
• 性格高傲 ,仕途
坎坷
• 《宋书•谢灵运传》 :“肆意遨游,
遍历诸县,动逾旬月。民间听讼,
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
其意。”
• 史载“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
直到临海,从者数百人。临川太
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
灵运乃安。”
谢灵运的山水诗
• 谢灵运是第一个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做出了巨
大贡献的诗人。
•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富丽精工的风格。
胡适:“谢灵运……受赋的影响太深了,用骈偶
的句子来描写山水,故他的成绩并不算好……
(他)只能把自然界的景物,更裁割成骈俪的对
子,远不如陶潜真能欣赏自然的意义。”
2、景物描写生动细腻。
•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入彭蠡
湖》)
•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
殊响俱清越” 《石门岩上宿》
•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
•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登池上楼》
• “乱石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
空水共澄鲜。” 《登江中孤屿》
•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岁暮》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 3、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
叙事——写景——说理
李泽厚所说:“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的外在游玩
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
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生亲密的关系,自然界实际就并没有
真正构成他们生活和抒发心情的一部分。”
谢诗与陶诗的比较
• 谢诗中的哲理往往游离于诗外,形成叙事—写
景—说理的单调章法。陶诗的哲理则融于体物之
中 。
• 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多用深奥的书面语和典
故,深涩难懂,有佳句而无佳篇。陶诗则朴素、
平淡、自然。
• “陶为主观之诗人;谢为客观之诗人。”
• “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
• 谢诗重句,陶诗重意,谢诗雕琢,陶诗天成。
《登池上楼》
•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
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
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嵌。
初景草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
无闷征在今。
《登池上楼》
• 这首诗歌是诗人被贬为永嘉太守时所作。全诗的情绪比较
低沉,萦绕着进退维谷的忧郁和无可奈何的怅恨。
• 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
• 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
• 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登池上楼》
•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
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
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嵌。
初景草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
无闷征在今。
《登池上楼》
• 这首诗歌是诗人被贬为永嘉太守时所作。全诗的情绪比较
低沉,萦绕着进退维谷的忧郁和无可奈何的怅恨。
• 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
• 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
• 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谢灵运山水诗小结
•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他以自然山水为独立的描写对象,
力求形似逼真,为刘宋诗坛开启了清新的
诗风。
• 其次,从艺术表现上,谢诗善于抓住景物
特征,进行精雕细刻,有些佳篇做到以景
为主、情景交融。
• 再次,有些山水诗通常采取“记出游——
写景物——抒玄理”的三段式结构,单一
而少变化,前后两部分往往枯燥乏味,中
间的写景部分往往最为精彩,是全诗最有
价值的部分。
• 最后,谢诗语言具有精工富艳的风格,实
现了晋宋诗一大转关。具有“俪采百字之
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
必穷力而追新”的艺术特点。
《东阳溪中赠答》
• 可怜谁家妇?缘流洒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
不可得。
• 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
云中堕。
谢灵运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 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诗人。
• 他开辟了诗歌表现的新领域,当时和后世的不少诗人如谢
惠连、谢庄、汤惠休、谢朓,唐代的王维、孟浩然、李白
等都曾受过他的深刻影响。
• 钟嵘:“谢客为元嘉之雄”。
• 萧统《文选》中刘宋诗人十位,诗九十七首,其中谢灵运
四十首,颜延之二十一首。
• 此后“颜谢”、“鲍谢”、“大小谢”并称都可看出谢
灵运在齐梁文坛的影响。
• 唐白居易《读谢灵运诗》:“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
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 ”
其他山水诗诗人
• 除谢灵运之外,南朝写山水诗的诗人还有谢惠连、
颜延之、鲍照、谢朓、王融、沈约、何逊、阴铿
等人。
• 谢灵运与颜延之并称“颜谢”,与颜延之、鲍照
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的诗的共同特点是
“尚巧似”,但颜延之的山水诗成就不及谢灵运。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鲍照的生平
• 鲍照(414?~466),字明远。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极有抱
负。
• 《南史》本传:“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
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
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
雀相随乎?于是奏诗。”
• 一生倍受门阀制度的压抑,有志难申。钟嵘《诗品》:“嗟其才
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瓜步山揭文》:“才之多少,不如势
之多少远矣。”
鲍照的诗歌创作
• 鲍照乐府诗歌的突出内容,就是表现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抒
写寒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
精神,代表了寒士不平的呼声。
• 《拟行路难》18首为代表作。
《拟行路难》十八首
• 《乐府古题要解》:“《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
意。”
• 《许彦周诗话》认为:“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诗中不可比
拟。”
• 王夫之赞曰:“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和音。”
• 这一组诗,表现了受压抑的下层知识分子对门阀制度的强烈愤慨。
(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
拟行路难其六
•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 丈夫生世会几时,
• 安能蹀躞垂羽翼?
•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 自古圣贤尽贫贱,
• 何况我辈孤且直!
鲍照诗的创新
• 既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而又有所发
展,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
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 作品内容充实,思想积极;写景状物,语
言新奇丰富;音节激昂顿挫,富于变化;
感情慷慨奔放,风格豪迈俊逸。
鲍照诗歌的风格
• 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六朝文气衰缓,唯刘越石(刘琨)、鲍照
远有西汉气骨,李杜筋于此。”
“鲍照才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
开人世之所未有。当其得意时,直前挥霍,
目无坚壁矣。骏马轻貂,雕弓短剑,秋风
落日,驰骋平冈,可以想此君意气所在 ”
《许彦周诗话》:“明远《行路难》壮丽豪
放,诗中不可比拟 ”
刘熙载《艺概》:“明远长句,慷慨任气,
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鲍照小结
• 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文继承了汉魏风骨
的优良传统,内容充实,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贴近现实,反
映下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寒族怀才不遇的心声,在刘宋时代,与贵
族文学的作风迥异;而且在艺术上有所创新,风格俊逸豪迈,奇矫
凌厉,不同凡响 。
• 鲍照的创作除诗歌外,赋与文也有佳作,赋的代表是《芜城
赋》,文的代表是《登大雪岸与妹书》。
思考与作业
• 1、背诵并赏析谢诗中写景的名句;
• 2、从内容、题材、风格等方面将陶诗与谢诗作
比较。
• 3、简述山水诗兴起的原因。
• 4、试述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在诗歌发展史上的
意义。
• 5、试述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内容及艺术
特色;
• 6、试析鲍照乐府诗的贡献和意义。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精读作品
•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
《玉阶怨》
第一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永明体
• 永明体又称作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诗体最
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故史称“永明
体”。
• 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 《梁书•庾肩吾传》:“齐永明中,王融、谢朓、
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
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
•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 “新体诗”是古体诗与近体诗之间的一种过渡形
式。
沈约
• 著名的永明体诗人
• 锺嵘《诗品》:长于清怨。
• 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中。
• 《别范安成》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谢 朓
• 谢朓(464~499),字玄晖。又称“谢宣城”。
• 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 或“二谢”。
• 沈约称谢朓:“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 钟嵘《诗品》:“谢朓古今独步”。
• 梁武帝萧衍:“三日不读,便觉口臭。”
谢朓的创作
•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
探索。
• 山水诗方面:他的山水诗语言精美、清新流丽,通
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
融的地步。形成了秀丽清逸的诗风。
• 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
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
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
望乡,谁能鬒不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通过对春江日暮美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京都的无限留恋与急
切思归的心情。
• 写景精妙,语言明朗清丽,音韵和谐,妙用典故,情景交融。
谢朓的创作
• 新诗体的探索方面:
• 将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音调和谐,语
言清新流畅,体现出圆美流转的特点。
• 善于熔裁警句,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
《送江水曹还远馆》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谢朓的创作
• 谢朓还学习南朝乐府民歌写了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诗,如
《玉阶怨》、《王孙游》等。
• 《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
君此何极?
• 沈德潜:“竟是唐人绝句,在唐人中为最上者。”
• 这些小诗开唐人绝句的先声。
谢朓诗歌的艺术风格
• 谢朓的诗歌具有清新流丽的风格,
正如他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
丸”。
李白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
小谢又清发。”
•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 阴铿:“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及宫体诗
一、家族文学向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
转变
• 刘宋之际,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回归,以门阀家
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也逐步向以宫廷和诸王势
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
二、齐梁诗人集团
•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
• 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萧统在学术研究中成就突出,编纂了《文选》(我
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 萧纲文学集团
他们最突出的特征是大力创作宫体诗。
三、宫体诗的生成
• 一是与诗人求新求变的意识有关。
• 第二是与帝王的提倡有关。
梁简文帝萧纲公开提倡
“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靡,时号
‘宫体’。”(《梁书·简文帝纪》)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
放荡。” (《与当阳公大心书》)
• 第三是民歌的影响。
三、宫体诗
• “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
闱之内后生好事,遂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
‘宫体’。”(《隋书•经籍志》)
咏内人昼眠
——萧纲
•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三、宫体诗
• 内容上贫乏、琐屑。
• 艺术上值得注意的:
它巩固了永明体以来在格律、声韵上的成绩并有
所发展。
描写上的细腻精巧、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
稳精巧、用典隶事等方面为后代诗人提供了可供
借鉴的经验。
三、宫体诗
• 南朝梁、陈时在宫廷中所形成的一种诗风,由梁简文帝萧纲提倡。
内容淫靡,主要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题材不外乎咏物与
对女性的描写。
• 艺术上注重辞藻、对偶与声律,对格律诗的形成有贡献。
• 但诗风绮艳,柔靡缓弱,是诗歌发展的形式主义逆流。自梁到初
唐,其影响延续一百多年。
• 代表作家有徐摛与徐陵父子、庾肩吾与庾信父子,故又称作“徐
庾体”。
思考与作业
• 1、解释永明体。
• 2、试比较大、小谢山水诗的异同。
• 3、解释宫体诗。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阅读作品
• 庾信《奉和山池》《拟咏怀》(寻思万
户侯)《重别周尚书》
• 王褒《关山月》《渡河北》
第一节
北朝文人诗歌
北朝
东魏→北齐
北魏
西魏→北周
北朝文学概况
《魏书•儒林传》:“自晋永嘉之后,运钟丧
乱,宇内分崩,群凶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容,
黔首惟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将尽!”
北魏末至北齐,出现了号称“北地三才”的温
子昇、邢邵、魏收。
庾信、王褒由南入北,给北朝诗坛带来了转机。
庾信的成就最高,是集南北朝诗歌成就之大成
的一位大家。
北地三才
• 北魏末至北齐,出现了号称“北地三才”的温
子昇、邢邵、魏收。
温子昇的《捣衣诗》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夜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邢劭:《思公子》(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
色。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冬
日伤志篇》
魏收:《挟琴歌》(春风宛转入曲房,兼送
小苑百花香。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箸
下成行。)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南北交流的途径
• 一是南北书籍的流通。
• 二是南北方使者的互聘。
• 三是在对峙与战乱中,双方人才的流徙与迁转(楚
才晋用)。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庾信的生平
• 庾信(513~581),字子山。
• 他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前期在南朝度过,是一位宫廷文学侍臣。
• 后期屈仕西魏、北周 ,“虽位望通显”,但“常有乡关
之思” 。
梁·庾信
唐 孙元晏
• 苦心词赋向谁谈,沦落周朝志岂甘。
可惜多才庾开府,一生惆怅忆江南。
庾信前期诗文
• 前期是有名的宫体诗人。主要是奉
和之作,如《奉和示内人》、《奉和山
池》等。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宫廷趣味
浓厚。
• 在诗歌形式上的多方面探索,为庾
信积累了美感形式上和美感内容上的经
验,使他的后期诗歌达到了“穷南北之
胜”的高度。
《奉和山池》
• 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馀。
夏日过郑七山斋
杜审言
•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庾信后期的诗文创作
• 抒写“乡关之思”是后期创作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刚健豪
放、苍凉悲壮的风格。
• 代表作:《拟咏怀》27首、《哀江南赋》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 李陵《答苏武书》:“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
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 钱钟书:“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不比记
生字、记数目、记事实等等偏于理智的记忆。后面的一种
是死记忆,随你凿得多么深,年代久了,总要模糊销灭;
前面的一种是活记忆,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
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宋诗选注•序》)。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 此诗塑造了一个为乡国离恨折磨而消瘦憔悴、悲
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栩栩如生。
• 感情强烈而又悲回婉转,风格苍凉老成而又清新
绮丽,正如所谓的“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
不薄,新而不尖”又通篇对仗匀称工整,用典自
然,而且用典兼比喻,以古喻今,以男女喻君臣,
以神话喻俗事,丰富多样,顺手拈来,无不自然
贴切。
• 所以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
关”。
重别周尚书
阳关万里道,
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
秋来南向飞。
• 明人杨慎《升庵诗话》:“庾子山之诗,为梁之冠冕,启
唐之先鞭”
• 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庾子山《燕行歌》开唐
初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律、
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
庾信体
将南朝诗文艺术技巧与北地刚健质朴的文风融为一体,时
人称为“庾信体”。
庾信深受唐人的推崇
•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王 褒
• 代表作《渡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
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思考与作业
• 1、试评价庾信“故国乡关之思”诗赋的
意义和价值。
• 2、为什么说庾信是南北文学的集大成者?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变化
• 这时期的诗歌创作大致上沿着两条道路发展:
• 一条是建安的道路,着重表现社会政治的内容,追求慷慨、刚健的
风格;
• 另一条是太康(以陆机为代表)的道路,内容上远离现实,追求华
美的形式。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历程
四个阶段:
• 一 建安诗坛
• 二 正始诗坛
• 三 两晋诗坛
• 四 南北朝诗坛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历程
• 1、建安诗坛 :“三曹” 、“建安七子”( 包括:孔融、陈琳、
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以及女作家蔡琰等。
• 2、正始诗坛 :“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
刘伶、王戎)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历程
• 3、两晋诗坛
(1) 太康诗坛: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
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2)玄言诗:孙绰、许询、支遁
(3)田园诗:陶渊明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历程
• 4、南北朝诗坛
(1)山水诗:谢灵运
(2)乐府诗:鲍照
(3)“永明体”:沈约、谢朓等
(4)宫体诗:萧纲、萧绎、徐摛、庾肩吾、 徐陵、庾信等
(5)庾信体:庾信
(6)南北朝民歌:《西洲曲》 、《木兰诗》
魏晋南北朝诗歌
• 慷慨任气、刚健爽朗的建安风骨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偏重
于追求诗歌形式的倾向却愈来愈甚。故后人对这一时期的诗
歌多所批评。如唐代陈子昂说:“魏汉风骨,晋宋莫传......观
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与东
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 但魏晋南北朝诗是从汉代古诗发展至唐代近体诗的中间桥梁。
这时期出现的著名诗人,如三曹、阮藉、左思、陶渊明、谢
灵运、鲍照、庾信等人,也各有其独特成就,对中国文学的
发展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精读作品】
• 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吴均《与宋元思书》
• 郦道元《水经注·巫峡》
魏晋散文的走向
• 建安曹魏时期是我国散文史上一个开风气的时代。
这时期文章的一个显著的变化:
• 一是清峻,通脱。
• 一是抒情化和骈偶化。
魏晋散文作家与代表作品
• 曹操的散文:豪爽、坦率、自然、通脱。
《让县自明本志令》: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
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
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举贤勿拘品行令》: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鲁迅说“改造文章的祖师”。
“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魏晋风
度及文章与酒及药之关系》)
曹丕
• 曹丕的文章语言渐趋华美,骈偶气息重,抒情气氛浓,代表着文章由质趋华
的倾向。
代表作品:《与吴质书》
《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
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于后。
曹植
• 曹植的文章更加靡丽恣肆。
《与吴季重书》
前日虽因常调,得为密坐,虽燕饮弥日,其于别远会稀,犹不尽其劳积
也。若夫觞酌凌波于前,萧笳发音于后,足下鹰扬其体,凤叹虎视,谓萧
曹不足俦,卫霍不足侔也。左顾右盼,谓若无人,岂非吾子壮志哉?过屠
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当斯之时,愿举太山以为肉,倾东海以
为酒,伐云梦之竹以为笛,斩泗滨之梓以为筝,食若填巨壑,饮若灌漏卮。
如上言,其乐固难量,岂非大丈夫之乐哉?然日不我与,曜灵急节,面有
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思欲抑六龙之首,顿羲和之辔,折若木之华,
闭蒙汜之谷,天路高藐,良久无缘,怀恋反侧,如何如何!得所来讯,文
采委曲,晔若春荣,浏若清风,申咏反覆,旷若复面。其诸贤所著文章,
想还所治,复申咏之也。可令熹事小吏,讽而诵之。夫文章之难,非独今
也,古之君子,犹亦病诸?家有千里,骥而不珍焉?人怀盈尺,和氏无贵
矣。夫君子而知音乐,古之达论,谓之通而蔽。 墨翟不好伎,何为过朝歌
而回车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车之县,想足下助我张目也。又闻足下在
彼,自有佳政,夫求而不得者有之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且改辙易行,
非良乐之御;易民而治,非楚郑之政,愿足下勉之而已矣。适对 嘉宾,口
授不悉,往来数相闻。 曹植白。
诸葛亮
• 《前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
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
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
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嵇康
• 鲁迅称其“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
说反对”。
• 代表作品:《与山巨源绝交书》
魏晋辞赋的走向
• 抒情小赋的繁盛
• 语言趋向骈偶化
魏晋赋家与代表作品
• 王粲的 《登楼赋》
王粲的 《登楼赋》
•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
曾何足以少留。
•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魏晋赋家与代表作品
• 王粲的 《登楼赋》
赋描写了伤感乱离,思念故乡与自悲不遇三种感情。作者
将这三种感情交织起来,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揭示了
流落他乡,寄人篱下的那种壮志难伸的悲愤,很好地表达
了乱世中失意士子慷慨悲凉的情怀。
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
表性作品。
曹植《洛神赋》
《洛神赋》亦作《感甄赋》,因为魏明帝曹睿之母甄氏 ,
为了避讳,魏明帝曹睿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
甄氏
•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曹植《洛神赋》
• 通过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的过程,借以抒发作者个人
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洛神赋》
• 其形也,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荣曜秋
菊,华茂春松。仿
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
雪。远而望之,皎
若太阳升朝霞;迫
而察之,灼若芙蓉
出渌波。秾纤得衷,
修短合度。肩若削
成,腰如约素。
阮籍
《猕猴赋》:
以物喻人,对那些人面兽心之徒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淋漓尽
致。
魏晋其他赋家与代表作品
• 左思的《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
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左思传》)
•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闲情赋》和
《感士不遇赋》
论辩文
• 嵇康的《养生论》
论述了养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
提出养生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要求养
生须持之以恒,通达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养生途径。
南朝美文
• 骈文
• 骈赋
• 诗体赋
骈文(诗化的散文)
• 又称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是南北朝时期最
具代表性的一种文体。
• 其特点:其一,对仗,即骈偶,句子通常为四、六字句。
其二,声律和谐。其三,用典。其四,藻饰。
• 骈文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朝。
骈赋
• 又称“俳赋”。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
句成联,讲究声律。
诗体赋
• 较多的运用五、七言诗句,而且是律化的诗句,使赋更接
近于抒情诗,出现诗赋合流的趋势。
• 如萧悫的《春赋》“二月莺声才欲断,三月春风已复流”。
南北朝骈文、骈赋作家作品
• 鲍照与《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
《芜城赋》:若夫藻扃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
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东都妙姬,
南国佳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岂
忆同辇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
边风急兮城上寒,井陉灭兮丘垅残。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
骈体文学理论批评专著
•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赞曰“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
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纪晓岚:“诸赞之中,此为第一。”
• 钟嵘《诗品》
是专以五言诗为批评对象的独创性著作。
语言骈散相间,以骈文为主。
•
操
千
曲
而
后
晓
声
,
•
观
千
剑
而
后
识
器
。
—
—
《
文
心
雕
龙
· 知
音
》
《别赋》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
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
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
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
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
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
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
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
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
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
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
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
心死。
•
《别赋》
•
•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
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
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
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樽酒兮叙悲。值
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
湄。
•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珮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
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
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
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 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
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
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
《别赋》
•
•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
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
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
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
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
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
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
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着乎?
江淹
• 《恨赋》、《别赋》
这两篇赋的艺术成就:
首先,把一种抽象的、普遍的感情作为描写对象,从题材到写法都很新颖别致。
其次,作者能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将抽象的感受具体化,使之成为可感可见的艺
术形象,
就语言来说,词采艳丽,音调低回,骈四俪六而又参差错落,恰当地表现出那
种凄神寒骨的内容。如写夫妻之别时“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
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用整饬的语言铺叙了女子一年四季的相
思。
描写自然美景的骈体书信
•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
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
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
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 吴均的《与宋元思书》
《梁书•吴均传》称“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
或学之,谓之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
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
若奔。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
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
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北朝辞赋作家作品
• 庾信《哀江南赋》及其序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
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
郦道元的《水经注》
• 《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 这部书突出的成就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景物、自然风光
作了生动的描述,是魏晋南北朝山水散文中的佳作。
•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
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
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
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
时,则素湍绿潭,迴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
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
泪沾裳!
• 《河水注》“孟门山”一段,写黄河“崩浪万寻,悬流千
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
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 现存最早的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
(1)颇具史料价值。
(2)多侧面地反映了北魏时期洛阳的情况。
(3)风格典丽而清拔。如写永宁寺的九级浮图
“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
颜之推 的《颜氏家训》
• 以儒家思想训诫子弟如何立身治家的书。
•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王三聘《古今事物考》)
• 《名实篇》:“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 《勉学》:“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颜之推 的《颜氏家训》
•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
之肆,久而自臭也。”
•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作业
阅读:
• 王粲《登楼赋》
• 曹植《洛神赋》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 吴均《与宋元思书》
• 江淹《恨赋》、《别赋》
•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