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二)文言虚词 课件(28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二)文言虚词 课件(28张PPT)

ID:693174

大小:311.31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1-05-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落实必备知识,为文言文阅读奠基 • 虽然新高考中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 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断句、 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对文言句式等的考 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 句式和词类活用等。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 文言文的基础。 必备知识二 文言虚词 • 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 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新高考不直接命题考查, 而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 “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 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根据上下文; 其二,理解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 •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文言代词也可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一、易混淆的四个虚词辨析 1.表修饰VS表递进 “而”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谓语, 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那么,判断“而” 是不是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是否处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就基本上可以断定 了,此时的“而”不用翻译。如“夜缒而出”和“吾尝终日而思矣”中 的“而”皆表修饰关系。 “而”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两个动词,在语意上后面内容 对前面内容来说呈现更进一步的递进关系,此时的“而”要译为“并且, 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递进关系。 2.表顺承VS表并列 如何判断“而”是表顺承关系还是表并列关系,主要看 两点:(1)“而”前后的词语有无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如果有,则此时“而”表示顺承关系,如“图穷而匕首见” 中的“而”。(2)“而”前后的词语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 互换位置而不改变语意,如果可以,那么“而”一般表示并 列关系,如“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而”。 3.表修饰VS表顺承 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 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1)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而”,表修 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2)广起,夺而 杀尉。(《陈涉世家》)“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 接着”。 1.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1)秦王还柱而走   __________________ (2)蟹六跪而二螯 ________________ (3)夫赵强而燕弱 _______________ (4)毕礼而归之 _______________ ( 5 ) 然 则 将 军 之 仇 报 , 而 燕 国 见 陵 之 耻 除 矣 _____________ (6)人非生而知之者 ________________ (7)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表修饰 (2) 连词,表并列 (3)连词,表 并列 (4)连词,表顺承 (5) 连词,表递进 (6)连词,表 顺承 (7)连词,表修饰   (二)以 “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虚词,在其众多的义项中,我们重 点区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时的两类词性。 介词表原因VS连词表原因 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的成分: (1)“以”为介词:常与后面的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均是表原因 的介词。 (2)“以”为连词:它后面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以”的前后是被连 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原因,如“晋侯、秦伯 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以”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因此,应 该看作表原因的连词。 [提示] “以”作介词时,有修饰或限制作用,介宾短语后可加“而”,如 上面“不以物(而)喜,不以己(而)悲”“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强秦之欢”。 [提示] “以”作连词时,没有修饰和限制作用,只起关联作用,且因果配 套使用,即有因必有果,可以加“所以”或“之所以”。如上面“(之所以)晋侯、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三)与 “与”作“和、跟、同”讲时,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在某些试题中,此 类“与”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注意辨别区分。另外,如何分清“与”是 实词还是虚词,这也是个关键问题。 1.介词表“和、跟、同”VS连词表“和、跟、同” (1)当“与”作介词时,前后内容不是并列关系,二者位置不能互换;若互换,基 本意思发生改变,且在句中前面可以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如“当与秦相较”中 的“与”作介词。 (2)当“与”作连词时,前后内容为并列关系,且在句中作同一种成分,二者能够 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此时“与”前面不能增加状语成分,如“备他盗之出 入与非常也”中的“与”作连词。 2.实词“与”VS虚词“与” 分不清“与”的词性,这是关于“与”的第二个难点。判断“与”是实词还是虚词, 关键要看“与”的前后是构成完整语句,还是构成并列短语。例如: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这里的“与”和后面的“嬴”构成动宾短语, 因此“与”是实词,译为“亲附、亲近”。 (2)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这里的“与”前后都是名词,因此“与”是连词, 译为“和、同”。 3.解释下列句子中“与”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___________________ (4)则与一生彘肩 _________________ (5)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___________________ (6)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________________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介词,和、跟、同  (2)介词,跟、同 (3)连词, 和、同 (4)动词,给予 (5) 介词,和、同 (6)动词,赞 许 (7)连词,和、跟   (四)焉 表代词或兼词VS表语气助词 如何区分“焉”表代词或兼词还是表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辨 别,就有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 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代词或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 语气助词。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 表陈述语气。 (2)主语是表示处所、范围、方向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 助词,如“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中的“焉”表陈述语 气。 (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 的“焉”字为语气助词,如“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左传·曹刿论战》)中的“焉”表疑问语气。 4.解释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1)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 (3)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 (5)犹且从师而问焉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表陈述语气的助词, 啊 (2)表疑问的代词,哪里  (3)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呢  (4)表疑问的代词,哪里 (5) 代词,代指老师 二、文言虚词推断四法   (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 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 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 “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遂明天官、 历数、《京房易传》,诸儒宗之。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 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 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居无何,遵被诛,瑗免归。 (1) 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 译文:                                                                          (2)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 译文:                                                                       解析:(1)此句中的“为”和“以”,根据句 意“狱曹的属吏对《礼经》很有研究”和 “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狱曹的 属吏请教”可确定,分别为“研究”和“介 词,拿”。 (2)根据句意“被度辽将军邓遵 征召”可判断此句为被动句,“为”和“所” 连用,表被动。 答案:(1)狱曹的属吏对《礼经》很 有研究,崔瑗受审讯之余,常常拿 《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狱曹的属 吏请教。 (2)后来官司结案,崔瑗回到家乡, 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   (二)语法辨析法 语法辨析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 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分别是“人”和“我”,宾语分别是 “刀俎”和“鱼肉”,故前两个“为”应为谓语动词,译为“是”; 末句中的“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 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不表示实在意义。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 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 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 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 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译文:                                                                          (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译文:                                                                          (3)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译文:                               解析:(1)“之”放在动词“献”之后做宾语,代词, 代指“玉璞”。(2)“以”处在谓语的位置,做动词, 意为“认为”;“其”修饰“左足”,与“左足”合在一 起做动词“刖”的宾语,代词,意为“他的”。 (3)“其”修饰“故”,与“故”合在一起做动词“问” 的宾语,代词,意为“其中的”;第一个加点的 “之”为助词,的;第二个加点的“之”为代词,指 代“(被砍足)这件事”。 答案: (1)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玉璞, 捧着它去献给厉王。 (2)厉王认为卞和说假话,于是叫人砍掉了 卞和的左脚。 (3)文王听说后,派人前来询问其中的缘故, 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还有很多,你为 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   (三)同位互推法 理解虚词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有些文言句子讲究整齐、 对称,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 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 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 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 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 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 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 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 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 也?” 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 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 解析:本题可采用“同位互推法”。 如C、D两项的句式相同,所以加点 词的用法也都相同。B项,均为连词, 表承接。A项,分别是代词,代晏子 贫困的情况;助词,的。   (四)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 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表被动的 “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 “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同时要识记一些含有 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 “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无乃……乎”译为“恐 怕……吧”;“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 难道)说的是……吧(吗)”。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濬博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 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 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濬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濬曰: “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 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 内观之。女指濬告母,邈遂妻之。 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 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濬造船于蜀,其木杮蔽 江而下。寻拜濬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濬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 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 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 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1)濬博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 译文:                                     (2)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 译文:                                     (3)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濬造船于蜀,其 木杮蔽江而下。 译文:                                     (4)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译文:                         解析:(1)“不为乡曲所称”为被动句,句中的 “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词,译为“被”。 (2)“守令有不廉洁者”为定语后置句,句中的“者” 为定语后置标志词,无实义,可不译。(3)“又画 鹢首怪兽于船首”“濬造船于蜀”为状语后置句, 翻译时需要变换成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即“又 于船首画鹢首怪兽”“濬于蜀造船”。(4)“则强敌也” 为判断句。 答案: (1)王濬博通古代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 意修养品行,不被乡里人称道。 (2)一些不廉洁的官吏(听到他来上任),都观察风头 而自行引退。 (3)又在船头画上鹢首怪兽,用来恐吓江神。船舰 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 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 (4)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更立贤主,文武官员 各得其所,人尽其才,那么吴国就是我们的强敌。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