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网络使人自由还是不自由?(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网络使人自由还是不自由?(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ID:693179

大小:18.8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5-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网络使人自由还是不自由?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的获取更加自由,人与人交流的边界无限扩大,时空的界限被打 破,甚至文化的高墙也被拆毁,与其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技术,不如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 人的生活,改变了世界,让“世界村”的梦想变得无比真实具体。 ②网络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无数的新闻面前公众必须做出取舍。人习惯于按照自己的 心意选择自己喜欢看的消息,各大新闻平台也会利用大数据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投喂”,于是 每个人的世界便只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来应该有的样子。这就形成了“信息 茧房”。 ③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 高三某班将以“网络使人自由还是不自由”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方” 或“反方”“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在辩论赛中进行主辩陈述用。”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说理充分,论辩有力;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题目要求考生针对“网络使人自由还是不自由”这个辩题进行一辩陈词。 给出了三则材料作为引发考生写作的情境。第一则材料指向信息让人更加自由,第二、三则材料 指向信息让人不自由。这是考生联想和思考的基础,考生可在此基础上或延伸论证,或展开批驳。 2.典型任务的限制。考生的写作身份为高三学子,更进一步限定为正方或反方一辩,写作对 象为对方辩手以及同班同学;考生要注意信息,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文章题材为议论文,体式 为一辩陈词;辩论主题为“网络使人自由还是不自由”。作为辩手,考生如选择正方,只需要立论; 如选择反方,不仅应确定乙方对辩题的理解,还应积极主动地质疑对方对辩题的理解。 3.价值判断的限制。关于“网络使人自由还是不自由”的问题,命题人提供了三则材料,但并未 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考生可以见仁见智,但不得脱离材料。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关于“网络使人自由还是不自由”这个辩题,考生可以自由选择正方或者反 方,不管选择哪一方,立论的理由或反驳的理由都是开放的,从而又细化出更多立意。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如选正方一辩,可以依据材料一拓展思路,互联网的出现让信 息的获取更加自由,可以举例说人与人交流的边界如何无限扩大,时空的界限如何被打破,文化 的高墙如何被拆毁;互联网的出现如何改变人的生活、改变了世界。 如选择反方一辩,可以依据二、三联想思考,各大新闻平台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针对性 地信息“投喂”?“投喂”什么信息,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我们住在什么样的“信息茧房中”。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网络制造了什么样的枷锁?当然考生也可以对材料一进 行批驳,比如针对“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的获取更加自由”,可以质疑信息甄别的自由。 3.论辩的手法是自由的。反方“一辩”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及知识储备出发,扬长避短,综合 运用理论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既可以扬己所长, 从正面立论,也可以攻彼所短,批驳正方“一辩”的立论逻辑与论据瑕疵,从反面致胜。 解题 本题是辩词写作,主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以及批判质疑能力。材料为我们提供了 三则材料,两种选择、一个概念。材料①关于“信息获取”,其价值取向有利于正方辩手;材 料②关于“信息‘投喂’”与“信息体认”,其价值取向有利于反方辩手;材料③是一句全面且辩证 的名人名言,表面上看起来其价值取向不明,其实却是与既定辩题“网络使人自由还是不自 由”最为贴近的一个论断,要努力抓住“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中的这“人”字拓展 空间。“自由还是不自由”这两种选择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方”或“反方” “一辩”应旗帜 鲜明,不应有任何模糊的空间与自相矛盾的言说。考生要充分联系,尽可能多地调动我们的 生活积累与知识储备,于积累中思辨,于思辨中发现。我们可以扬己所长,也可以攻彼所短, 不同的思路选择与不同的表达方式是可以表达共同的价值取向。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网络使人不自由。 2.网络使人自由。 …… 偏题立意: 1.“世界村”里风景多。(忽略辩题,未准确抓取既定辩题的核心信息。) 2. 站好队才能做好事。(立意模糊,偏离了既定辩题的明确要求。) 3. 一定程度的自由意味着更大范围内的不自由。(忽略题目中“网络使用与信息取舍” 的话题背景。) …… 下水文 网络使人不自由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各位辩友: 大家晚上好! 正方辩友陈词:网络使人自由。”理由是,网络让信息的获取更加自由,人与人交流的 边界无限扩大,时空的界限被打破,甚至文化的高墙也被拆毁。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改变了世界,让“世界村”的梦想变得无比真实具体。我们反方一辩陈词:“网络使人不自由。” 理由有三: 其一:各大平台的信息“投喂”让我们无法看到世界本来的模样。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电视、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正逐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亲密“伙伴”。各大平台利用精密算法和先进数据抓取技术,让我们只看到自己所希 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我们被桎梏在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中。久而 久之,社会粘性丧失,网络群体极化,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社会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美 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价值观也就与我们渐行渐远。 各位同学、对方辩友,这样的信息“投喂”是对我们自由思想的增益还是消减?这样的定 向塑造是对我们独立精神的珍重还是藐视? 其二:“信息茧房”让人无往不在信息枷锁之中。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 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各大新闻平台针对性的信息“投喂”把我们束缚在“信息 茧房”,小到电商平台利用网购大数据对我们的心理需求与消费意愿进行十分准确的预测与 引领,从而掌控消费心理,左右流行趋向;大到通过追踪用户数据描画政见脸谱,利用智能 化算法精准投放立场偏向极强的政治广告,从而影响选民的投票意向,操纵美国总统竞选和 英国“脱欧”公投。我们不知不觉中变得愚昧无知与昏聩盲从。 其三:网络使人自由与否的标准不只是“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更重要的是“信息甄别与 体认的难易程度”。 各位同学、对方辩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现代生活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凯文·凯 利就在《必然》一文里写道:“即使只是对过去 24 小时里被发明或创造出的新事物进行概览, 也会花费我们一年以上的时间。”我们在感慨互联网信息越来越丰富、信息获取越来越自由 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海量信息的甄别越来越不方便,信息体认是不是也越来越不自主了? 基于以上三点认识,我们反方认为: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更加地不自由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