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作文热点押题素材:「文化传承与自信」:16 个标题+10 个金句+5 个事例
1
16 个精选标题
《文化兴盛,激活现代中国之魂》
《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
《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
《文化自信似长河、高山、大海》
《腹有“文明”气自华》
《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
《莫将文化传承束之高阁》
《文化传承不能浮于表面》
《文化自信怎自信?》
《观文化昌盛,延传承火炬》
《旧调换新曲,炎黄谱华章》
《在文化原乡筑牢文化自信》
《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
《为文化传承插上翅膀》
《文化是我们的地基》
《寻找文化的根》
2
10 个名言金句
1.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2.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3.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4.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5.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7.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
8.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9.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重回汉唐》)
10.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
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3
3 个典型人物
单霁翔:唤醒故宫的“掌门人”
事迹回放:
故宫博物院保管的珍贵文物一共是 168 万件,占全国定级的珍贵文物的 41.98%。
为了不让 99%的文物沉睡在库房里,单霁翔认为“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
展览”。慢慢地,从过去只开放 30%的区域,故宫如今,已经开放到 80%,那些“游客止步”
纷纷解禁。
“人们可以在里面尽情欢笑,这就是博物馆的责任。”
在展示更多藏品后,单霁翔还在故宫举行“元宵灯会”,这是故宫第一次大规模夜间开
放,紫禁城的夜间风光展现人前。
不仅如此,在他的带领下,品类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宫文创纷纷上线,人们得以亲近
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藏品。
单霁翔曾许下心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 600 年。”如今,故宫已拂
去了历史封尘,焕发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动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
单霁翔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事迹回放:
樊锦诗曾是北大的天之骄子,却在 1963 年毕业后奔赴了这座位于西北荒漠中的小镇,
与她的老师段文杰一样,开始了与敦煌几十年的“厮守”时光。
当时在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莫高窟一度岌岌
可危。樊锦诗为了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
“数字敦煌”是一项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拍摄、扫描、获取、存
储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
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樊锦诗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莫高窟保护、研究事业中,只要一说起敦煌,已是
高龄的她,仍似孩子般手舞足蹈,眼里透着光亮。
樊锦诗
白先勇:昆曲义工
事迹回放:
白先勇自称“昆曲义工”,他在《细说牡丹亭》的发刊词中动情地说,他觉得上天留他,
是因为他有事情没有完成,而推广昆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2001 年 5 月 18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名单,中国昆曲位列第一。而在当时,和许多传统戏种一样,昆曲也存在着演员老化、观
众老化、演出形式老化、乏人问津的危机。2004 年 4 月,白先勇老师策划的青春版《牡丹
亭》横空出世,让年轻人也爱上昆曲的作品就此诞生。
可以说,正是昆曲版《牡丹亭》的推出,才引发了近年来两岸三地乃至世界范围的昆
曲热。
4
2 热点事件
《唐宫夜宴》火爆出圈
2021 年农历新年伊始,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爆出圈,霸屏热搜
多日。
14 名身着齐胸衫裙,体态丰腴、神情娇憨的年轻舞者是《唐宫夜宴》的主角,她们仿
若唐装仕女从古画中走了下来,用活泼俏皮的舞姿展示了仕女从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
程。
为了体现唐朝女性的丰腴身姿,十四位舞者穿着塞有海绵的连体衣,嘴里还含着棉花。
而她们的月牙型妆容“斜红”,以及融入三彩元素的襦裙,更是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 1300
年前的唐朝。
现场运用了先进的 3D 和 AR 技术,让虚拟影象与现实舞台交相呼应,演员们动作俏皮,
穿梭于妇好鸮尊、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 、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级文物影像之间,整场演出
给观众们留下了身临其境的深刻印象。
2021 河南春晚同样“出圈”的还有体现太极智慧的武术节目《天地之中》,炫酷的视
觉包装,让太极智慧与航天梦跨界结合,大胆创意吸睛十足。
《唐宫夜宴》完整版视频
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3 月 20 日,被誉为“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的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现已出土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
要文物 500 余件。
全世界为之震惊,并在网上引发刷屏浪潮。
有专家认为,此次考古发现堪比著名的秦兵马俑,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 1000 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过程全程直播,网友可以实时见证考古过程。网友热情关注
和激烈讨论也让与三星堆有关的词条屡屡登上热搜。
“三星堆上新”掀起网友考古热的背后,除了三星堆遗址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文化
价值外,也反映了国民对国家文物发掘、保护、传承的重视,折射当今国民文化自信的提
高。
湖北卫视《三星堆大揭秘》
5
精彩语段
1
黄河之畔,华夏文明历经霜雪千年、盛世岁月而延续至今,炎黄子孙何以将这悠
悠千载的积淀传承,裨益当下、福泽后世?
学者陈更,漫溯诗词世界,体悟古人境界,钩沉古典文艺之美。故宫院长单霁翔“唤
醒”紫禁城,使古物不再尘封、历史不再褪色,一抹娟秀瓷花、一记遒劲笔墨,得以向世
人诉说华夏传奇。而本为异乡人的高佑思,深扎中国的土壤,甘做桥梁,为世界还原沉蕴
又纯粹的中华文化。
2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
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
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
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3
看那卷轴铺陈,墨迹淋漓,更有连绵的后人品鉴、续题诗文,合璧来看,面前的山水、
人物、钤印一一活了起来。宫廷墨宝珍存,奉百姓清赏;青史遗文面世,恍词客有灵。我
们仿佛有幸穿越千年,和不同朝代先贤团团揖坐,如见先人伏案时毫端蕴秀,如嗅先人泼
墨处芝兰之气。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仍然能与当代中国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
调,仍然可以用“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4
中华文化如香茗,只需浅尝,便有无穷之韵味。千年沉淀,大国底蕴,让人静从心生。
一撇一捺,书写汉字之古韵;一砖一瓦,建起长城亘古流芳;一腔一调,唱出国粹之经典,
文化之瑰宝;一拳一脚,打出威风英姿,中华武术海外名扬。衣袂翩翩,华须飘荡,那是
孔夫子传扬孔儒家经典,涤荡思想;驼铃声声,蹄踏万丈,是张骞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
流;海风阵阵,是鉴真东渡日本促文化繁荣。古文化的魅力在发扬中传承,泱泱华夏之经
典,将在传承中开启新篇章。
5
新时代有着新时代的特点,传统将何去何从?我们需要担其相应的责任来。白先勇将
《牡丹亭》改编成青春版《牡丹亭》,让《牡丹亭》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这是当代艺术家
的历史担当;学校因地制宜,把农民画,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纳入校本课程,(获取更多高
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这是当代教育学者的历史担当;央视
推出《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让无数百姓走入传统文化的学术殿堂,这是
当代媒体的历史担当。这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让其在新时代具有了“新”的
诠释,是给传统文化,也是个给我们自己最好的礼物。而我们青少年,能给自己怎样的传
统化“新”礼物呢?
6
3 篇精彩时评
让公众感受历史的魅力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桂从路
(题目即论点,发出呼吁,指明方向。)
①在一件件国宝中触摸文化的宝藏,于一封封家书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近年来,历
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让观众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
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历史的图景在人们心中铺展。(列举当今热点历史文化现象,指出历史
的魅力。)
②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既有故事,又有遗珍,更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新
时代领路人的“用典”,正是一个感受历史魅力的窗口。用东汉杨震“四知拒金”说廉洁,
引《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讲实干,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谈信仰……
信手拈来的精妙典故,让新时代领路人的讲话、文章充满魅力、引人入胜,也让人看到历
史中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借新时代领路人的“用典”初步说明了解历史的作用,强调其
重要性。)
③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
就等于没有长大。的确,割断了历史,“现在”就失去了纵深,成为一个单薄的平面。人们
渴望走进历史、了解传统,正是希望于其中理解当下、定位自身。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故
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能让年轻人觉得很燃很感动;为什么公众排起长队,只为一睹
2000 年前的西汉海昏侯墓文物。可以说,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不仅是扩大主流
价值影响力版图,也是回应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借《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这个
鲜活事例,进一步指出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必要性-走进历史、了解传统,理解当下、定
位自身。)
④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需要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翻看《史记》《汉书》,能听
见垓下的悲歌、看到绝域的车骑,体悟到兴衰之理、人生奥义。看看长征路上无言矗立的
红军墓碑,走进戈壁荒漠中连接天地的发射基地,更能感受革命史的慷慨悲壮、奋斗史的
荡气回肠。我们其实“去古未远”,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国家史、地方史、行业史、
家族史,都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间活泼地呈现着。进入这样的历史场景,使得历史可触可感、
宛在眼前,才能打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激发人们的历史兴趣。(提出建议,指出感受历史魅
力的方法、途径之一——需要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
⑤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也需要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场景”。近年来,引发收视狂潮的
历史正剧、开启大众阅读的大家小书、点燃观众热情的文化节目,这些作品赢得认可也正
说明:历史不应曲高和寡,更不应远离生活,而应是有温度、接地气、富于人情味的。不
论是亮相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光博物馆”,或是深受网友追捧的故宫文创产品,它们打
动人心的秘诀,就在于它们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以历史的景深。(提
出建议,指出感受历史魅力的方法、途径之二——也需要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场景”。)
⑥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
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历史要“活起来”,也正需要发现生活的历史场景、创造历史的生
活场景。在“活化”的历史中,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定然能让更多人追寻悠久
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收获“看清世界、
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启迪,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围绕新
时代领路人的重要论断,重点解释“活起来”,再次强调让公众感受历史的魅力的重要性。
同时首尾照应。)
⑦历史学家说,往昔就是异乡。其实,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绝不是异乡,而是精神的
原乡。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还乡”。于汗青古籍中采撷智慧,在追昔
抚今中神交千古,历史就一定能成为一道来自过去的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收束全
篇,发出号召。)
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广春
(标题观点明确,凸显文化与人的关系。)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器物层面的赶超、制度体系的完善,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
发展繁荣。(开篇论述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②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是人们
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新时代领路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靠人。
(强调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照应标题。)
③靠有担当的文化人。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要发展,就需
要一群有担当的文化人,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
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他们应该对文化热爱而执着,最懂人民对文化的所需所盼,最会从优
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
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既不
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延伸到未来。(文化传承创新
关键靠有担当的文化人。)
④靠有绝技的手艺人。活跃在民间的大批手艺人,正是文化的传承者,让风俗习惯、
美食服饰、艺术表演、 刺绣雕刻等代代相传。无论是口头文学创作的“吴歌”,还是有“寸
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无论是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的西安古乐,还是原生态、传
千载的民歌民谣,民间的文艺形式跳动着文化传承的脉搏。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城镇化、
市场化、网络化等的发展,不少老技艺因种种原因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全面落实“非遗”
保护政策刻不容缓。(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有绝活的手艺人。)
⑤靠有情怀的开拓者。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与经
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善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断发展,把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
方面,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文化
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还是文化服务的拓展,抑或是为经济发展注入
文化韵味,我们都需要善于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有
情怀的开拓者。)
⑥靠有坚守的本地人。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
上得益于一大批为当地文化保护传承出力发声的有识之士。他们有的甘守清贫,为手艺、
绝技代代相传殚精竭虑;有的顶住压力,为文物遗存的当下命运奔走呼号;有的倾其所有,
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默默奉献。能够坚守的本地人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有生力量,懂得
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善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就能够让文化发展在每个地方找到现实
落点,使文化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有坚守的本地人。)
⑦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将激发“以文化人”的精神力量,助力中华
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首尾照应,期许鼓励。)
三星堆“霸屏”是五千年文明该有的热度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蓝炜
(题目即观点。)
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3 月 20 日至 3 月 23 日连续 4 天在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三星堆新
发现》特别节目,实时报道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最新发掘成果,生动呈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
明早期历史的灿烂成就。“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三星堆连拆 6 个盲盒”“三星堆古蜀
先民脑回路有多清奇”……从黄金面具残片、龙形器、象牙尊到牙雕、玉琮,这些“奇奇
怪怪、可可爱爱”的出土宝藏成了“当红流量”,成功“霸屏”热搜榜单。(由新闻特别节
目引出“三星堆考古霸屏”的话题。)
②历史器物之美,超越语言的心动,古老文化留在人间的碎片,拼凑出彼时的图景。
30 多年前,随着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等一批惊艳世人
的独特文物得以亮相,昭示着 3000 多年前的古蜀先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填补了
历史空白,改变着国人的历史观,也改变了我们对古蜀生活、对中国古代文明图景的认识。
时隔 30 多年,三星堆再次“上新”,造型奇特的顶尊跪坐人像、神秘的黄金面具残片,牙
璋、青铜容器、云纹等多元文化印记突破了空间的距离与时间的阻隔,印证着中华文明的
无限精彩。(三星堆霸屏原因一:突破了空间的距离与时间的阻隔,印证着中华文明的无限
精彩。)
③三星堆“霸屏”源自人们对中华文明历史故事的好奇,眼前的器物让人们对古蜀生
活有了更大的遐想。外形似火锅的“陶三足炊器”,让人不禁想看看三千年前吃火锅喝小酒
的惬意生活;黄金面具残片上耳部的穿孔,引发人们对古蜀人审美偏好的追问。器物与人、
与生活场景的关联,让中华文明的故事更为生动,人们在好奇与探索中,与历史一步步靠
近。(三星堆霸屏原因二:人们对中华文明故事的好奇,对古蜀生活的遐想。)
④新时代领路人在朱熹园考察时,谈到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
天的成功道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面前,
自豪之情和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从良渚文化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到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
现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轴线得以延伸,历史内涵更加丰富,历史场景得到活化,
历史长河为民族的生生不息、长盛不衰提供了文化滋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提供精神力量。(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意义一: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提供精
神力量。)
⑤新时代领路人曾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
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认识国家和民族的根脉离不开考古学。三星堆的“霸屏”说明考古
不是刻板印象中的深奥和冷门,文物也不是遥不可及,厚重的历史也可以是平易近人、鲜
活有趣的。此次三星堆“上新”,不仅有恒温恒湿考古仓、3D 打印箱等新技术、新装备,
还有“直播+MV”的全新探索,考古工作的环境、方式有了质的提升,更让社会大众对古
代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真正让文物“活起来”。(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意义二:增强了大众
对古文明的兴趣,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华文明,弘扬文化自信。)
⑥五千年文明从来不缺乏精彩故事,只是缺少融入时代语境的表达方式和途径。无论
是三星堆考古现场的全景式直播,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展示馆、线上文创馆,还是此
前收获无数“点赞”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唐宫夜宴》等节目,都是对表达
方式和途径的有益探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更好地“飞入
寻常百姓家”。(意义分析三。为中华文明传承提供时代语境的表达方式和途径。)
⑦三星堆“霸屏”是五千年文明该有的热度。希望这股热度能转化为社会各界为考古
事业、文物保护以及历史研究创造的温度,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也让世界
更加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
力。(总结激励:三星堆霸屏热度应保持,让中华历史、民族精神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