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吴孟超:“肝胆”写春秋,“身范”后来人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吴孟超:“肝胆”写春秋,“身范”后来人

ID:693261

大小:7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吴孟超:“肝胆”写春秋,“身范”后 来人 目录: 1.“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 披肝沥胆 医者仁心 2.吴孟超的“肝胆春秋” 3.吴孟超: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 苦的灵魂 4.哀悼!归侨吴孟超逝世!“名誉算什 么,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5.吴孟超:只要拿得动手术刀,就要战 斗到最后一刻 6.“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眼里 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 7.纪念吴孟超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 父”,他的双手托起无数生命希望 8.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送别两 位科学巨匠 9.袁隆平吴孟超逝世:一日别双星,“身 范”后来人 正文: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披 肝沥胆 医者仁心 中国青年网 发布时间: 05-2306:06 中国青年网官方帐号 5 月 22 日 13 时 02 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 之一、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 99 岁。 听闻噩耗,大家悲痛万分。5 年前也是在 5 月份,上海阴雨绵绵,经吴孟超院士 允许,记者穿上医学防护服与他一同走进原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6 号手术室。在手术台前,94 岁高龄的吴孟超院士站立了 1 个多小时。剥离、阻 断、切除,他双手探入,一个肿瘤被分离出肝脏。 整台手术,吴孟超院士操作沉稳笃定,动作熟练灵活。记者了解到,在这样的高 龄,吴孟超院士依然每周亲自主刀多台高难度的肝胆手术,坐堂周二上午的专家 门诊,主持着原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的日常事务,并亲自带教多 名研究生。 吴孟超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从医 70 多年来,成功救治了 1.6 万余 名患者。尽管这在世人眼中已是天文数字,他却常感慨地说:“我老了,能工作 的时间不像年轻人一样多了,所以更要争分夺秒!” 吴孟超院士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2017 年春,“时代楷模”获得者、“不 忘初心的好民警”陈清洲被查出肝癌。吴孟超当即表态:“这样的人民公仆要得到 好报!”认真研究病情后,他决定主刀手术,为陈清洲切除了巨大肿瘤和门静脉 癌栓。 在吴孟超看来,“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冬天查房,他会 先把听诊器焐热了再使用;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 带系好。 吴孟超院士 1922 年 8 月出生,福建闽清人,1949 年 8 月参加工作,1956 年 3 月入党,1956 年 6 月入伍。199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 年荣获国家最 高科技奖。 他首创肝脏外科“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和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完成了以世界 首例中肝叶肿瘤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创造切除肿瘤重量最大、肝脏 手术年龄最小、肝癌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等世界纪录。 他主编出版专著 20 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200 多篇,先后获国家、 军队科技进步奖 24 项,2005 年成为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医学界第一人。 他开辟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新领域,主持创建世界最大肝脏疾病研究诊疗中心, 在肝癌信号转导、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带领中国肝脏外科迈向 世界领先地位。 今日,由他主持建成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早已屹立在上海安亭,成为亚洲最大的 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今天听闻噩耗,感到无比悲伤。”吴孟超院士的学生、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 院肝外二科主任王葵告诉记者,做一名好的外科医生不易,吴老坚持了一辈子, 是一位了不起的医学家、开拓者。 听闻校友吴孟超院士逝世的消息,华中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追忆, 该校师生纷纷在文章下方留言。 海军军医大学的师生们表示,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是大家学习 的榜样,激励着大家在强军征程上开拓奋进、砥砺前行。 (来源:人民日报) 吴孟超的“肝胆春秋” 2021-05-23 09:05:05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仇逸 他是新中国外科医学的一座灯塔,他是无数身患绝症患者的最后希望。22 日, 山河震荡、国士陨落,“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走完了传奇人生,享年 99 岁。他爱党爱国的底色、心系病患的情怀,将永远铭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2019 年 9 月的一天,记者采访吴孟超院士,彼时的他已受病痛折磨,然而接受 采访的时间里,他不高的身体始终笔直如松,反复表示,无论是自己从医还是考 察培养学生,关键都要“对病人要有爱心、细心、热心”。 肝胆春秋报国情,吴孟超曾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5 岁时,吴孟超随母亲从福州家乡移居马来西亚,1937 年抗战爆发,他萌生了回 国投身抗战的念头,1940 年春天约同学一起登上回国的轮船。1943 年秋天,吴 孟超考取了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走上了医学报国之 路。 我国是肝病大国,然而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肝脏外科还是一片空白。在老 师的启发下,吴孟超将发展肝脏外科作为毕生追求,先后创立了“五叶四段”解剖 学理论,奠定了我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创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 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完成我国首例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 除术;提出“二期手术”概念,使巨大肝癌患者的术后 5 年生存率实现飞跃……吴 孟超是当之无愧的我国肝脏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 从医 78 载,吴孟超勇于挑战、敢于攀登“禁区”,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的生命。 他有一双神奇的手,长期握刀导致右手食指明显畸形,还有一层厚厚老茧,但只 要探入病患的身体,就拥有惊人的精准稳定;他有一双特殊的脚,右脚在穿上手 术衣后会下意识“抓地”,几个小时牢牢不动……上台、开腹、探查、切除、打结、 冲洗、缝合,他的每一台手术都像电脑程序设计和控制地一样,流畅、精湛。 许多疑难重症患者冲着吴孟超来到上海,“让吴老摸一摸,死也无憾”。正是由于 病人的敬慕、信赖和期盼,在九旬高龄,他仍然坚守在一线。“如果有一天倒在 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吴孟超对病人的爱,流露在每一处细节,他会因迟到几分钟向候诊的病患家属鞠 躬致歉,会先搓手待双手变暖才帮病人将衣物撩起开始检查,会用自己的额头贴 着病人的额头试体温……对待每一位前来问诊的病人,他都耐心解释分析病情, 并安慰宽解;在十几年前的一次采访中,为了帮助记者了解手术的路径,他认真 地在纸上画出肝脏结构图细心讲解…… 从肝癌切除手术年龄最小到术后存活时间最长,从最初的肝胆外科三人小组到世 界闻名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和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吴孟超培养研究生 260 多名, 主刀和参与救治了约 1.6 万个肝胆疾病患者。 “我要感谢我的同事、学生和病人,没有大家的支持帮助,没有病人的信任配合, 我是不可能做好这么多工作、取得这么大成绩的。”在数年前的退休仪式上,吴 孟超这样说,“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 战位,投入战斗!” 治病救人,吴孟超的一生,为党、为国、为病患,始终在与“癌中之王”战斗。 22 日 13 时许,吴孟超、袁隆平,两颗伟大的心脏相继停止了跳动。让所有人远 离饥饿、告别病痛,双星相偕而去,永耀世间。 吴孟超: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 的灵魂 2021-05-23 07:03 吴孟超,1922 年生于福建闽清。1949 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91 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肝胆外科主任、肝胆外科研 究所所长,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等职。他 创立创建了我国肝脏外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六次。1996 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 医学专家”荣誉称号,2005 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表彰他在肝脏外科取 得的杰出成就,国际社会将 17606 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直至今天,我们走的是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肝脏外科 发展道路——那就是把握自身特点和现有条件,依靠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坚持 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同步发展,在借鉴西方技术理念的同时,敢于创新、勇于挑 战,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吴孟超用一生开创和推动中国肝脏 外科医学的发展。 带领 16000 多名肝脏患者走向重生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 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 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倒在手术台上” 吴孟超 1922 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2005 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 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治病救人 78 载,吴老把手术台当作报效国家的平 台,创造了世界医学领域的无数个第一,是我国医疗和科研战线上一盏永不熄灭 的无影灯。 1927 年,5 岁的吴孟超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初中毕业时,他和同学们主动把 聚餐费捐给延安抗日,以毛泽东和朱德名义发来的感谢电在吴孟超心里烙上了红 色的印记。1940 年春,年仅 18 岁的吴孟超决定回到祖国。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吴孟超大学毕业,正式成为一名医生。面对当时我国肝 癌高发、防治一片空白的情形,吴孟超决心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经过成千上万 次解剖实验,吴孟超等“三人小组”首次提出“五叶四段”肝脏结构理论,找到了打 开肝脏禁区的钥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孟超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世界上第一 例中肝叶切除手术等无数个第一,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 50%提高到 90%以上,震惊了国际医学界。 2019 年,吴孟超才从院士岗位上正式退休,在自己的院士退休仪式上他动情地 说,“现在看来,回国,学医,参军,入党,这四条路的正确选择才让我能真正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庆幸自己的选择,也永远感激党和国家,感谢 部队这个大家庭对我的教育培养。” “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倒在手术台上。”——这句话吴孟超说了很多年。在无影灯下, 吴孟超握紧 16000 多名肝脏患者的手,带领他们走向重生。 九旬高龄仍坚守手术室 90 岁之后,吴老日记每年的开篇第一句话都是:今年任务仍然很重。 尽管年过九旬,吴孟超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 站上手术台,97 岁的吴孟超两眼炯炯有神,腰板挺得直直的。40 分钟的主刀手 术结束后,吴孟超依然坚持自己多年的习惯,要看着助理医生点清楚所有医疗器 械,将病人伤口缝合好才会放心走下手术台。 刚走下手术台,吴孟超又去了病房。他的“吴氏刀法”对待肿瘤“快、准、狠”,而 对病人则是“慢、细、仁”,对病人的爱由内向外地溢散。 每年大年初一,吴孟超都会穿着军装,带领值班医护人员,到病房里去给住院病 人拜年。吴孟超会先搓搓双手,才将温暖的手伸向病床。 “吴老说,大年初一不能回家的病人,得的都是大病,要投入多一些。”东方肝胆 医院护理部主任李丽跟随吴孟超工作多年,从未见过吴孟超对病人说一句重话。 “传承和培养是当务之急” 吴孟超对病人从不发火,但手下的学生们都很怕他,因为吴老唯独对他们凶得不 得了。 挨骂,几乎成为吴老学生的共同记忆。一个人挨了骂,另外的人就会上前安慰他: “吴老骂你,是因为他没有放弃你。”吴孟超骂人总能骂到点子上,很多学生被他 训多了,也就训出了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作风。 吴老说,自己只能救治有限的病人,传承和培养是当务之急。 吴孟超先后培养出近 300 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吴 老将奖励给他的 600 万元全部捐给单位用于人才培养,90 岁之后还牵头建成了 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吴孟超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 他 1956 年起从事肝脏外科事业。为奠定肝脏外科的基础,从 1958 年起,他进 行了肝脏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 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为解决肝脏手术出血 这一重要难题,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 的肝脏止血技术;为掌握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改变以降低手术死亡率,通过临床 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 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为进一步扩大肝脏外科手术适 应症,提高肝脏外科治疗水平,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 标志性手术。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 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 ●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 他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概 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 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 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我国 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 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上述研究使肝癌术后 5 年生 存率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16.0%,上升到 80 年代的 30.6%和 90 年代以来的 48.6%,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肝脏外科事业。为了提高我国肝脏外科的科学 研究水平,使肝脏外科事业持续、深入的发展,吴孟超院士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 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牵头指导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工 作,研制了细胞融合和双特异性单抗修饰两种肿瘤疫苗,发明了携带抗癌基因的 增殖性病毒载体等,研究结果发表于《Science》、《Nature Med》、《Hepatology》、 《Oncogene》、《Cancer Research》等学术刊物。 ●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 他领导的学科规模从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前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肝 胆外科研究所,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设立吴孟 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奖励为我国肝胆外科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的杰出人才和创新 性研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他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国内 外肝脏外科的发展,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我国,使我国在该领 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吴孟超院士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近五十年来,发表学术论文 796 篇,主编《黄 家驷外科学》、《Primary Liver Cancer》等专著 15 部,获得国家、军队、省部 级科技奖励 26 项,获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和国际肝胆胰协会授 予的“杰出成就奖”等荣誉 26 项。 来源 新华社 央视新闻客户端 光明日报 新闻晨报 哀悼!归侨吴孟超逝世!“名誉算什么, 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2021 年 05 月 23 日 08:35 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侨网 5 月 23 日电 题:哀悼!归侨吴孟超逝世!“名誉算什么,救治 病人是我的天职!”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2 分,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 超去世,享年 99 岁。 吴孟超 1922 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治病救人 78 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 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2005 年,吴孟超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 我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创始人。 2019 年,97 岁高龄的吴孟超在自己的院士退休仪式上动情地说“现在看来, 回国,学医,参军,入党,这四条路的正确选择才让我能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 价值。” 回国、学医、参军、入党 吴孟超 5 岁时和弟弟跟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1940 年,年仅 18 岁 的吴孟超心怀抗日救国之志,毅然从马来西亚回国参加抗日活动,因战乱无法赴 延安,遂进入同济大学附中学习,决心“读书救国”。 1943 年吴孟超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1949 年毕业后在华东人民医学院附属 医院工作。 1956 年吴孟超参军入伍投身到军医大学的创业实践,1958 年翻译并出版中 国第一本肝脏外科专著《肝脏外科入门》,同年组成以他本人为首的“三人小组” 主攻肝脏外科。 吴孟超带领“三人小组”成功完成世界上第一台人体中肝叶切除术,仅用 7 年时间,从无到有,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 “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从 1963 年首次突破“中肝叶”手术禁区后,吴孟超一直坚持做手术,直到 2018 年,96 岁高龄才告别手术台。 他对患者关怀备至,冬天查房时,他总是先把手搓热了才开始给患者检查。 做完检查之后,总会顺手为患者拉好衣服,掖好被角,并把鞋子放在最方便的位 置。 每次手术缝合,他都是用手用线。他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 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 1000 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2019 年 1 月,97 岁吴孟超在退休仪式上说: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投 入战斗!“自己只是从院士的位置上退休,而在医生这个岗位上,他还会继续干 下去。”对他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治好病人。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吴孟超院士获得荣誉无数,1994 年获全国“侨界十杰”荣誉称号;1996 年 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2005 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奖”;2008 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功臣”;2011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第 17606 号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2012 年荣获“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 荣誉院士称号”,2017 年获全国“最美医生奖”。 然而,他说,“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倒在手术台上。” 据统计,吴孟超从医 70 余年,主刀完成了 1.6 万多台肝胆手术,救治了 1.6 万余名患者。 直到 96 岁,吴孟超依然坚持每周至少完成三台手术,他说,“我自己身体 还可以,而且主要是为了带教年轻人,培养年轻医生。” 现在他培养一批学术人才梯队脱颖而出,培养的 250 多名博士、硕士研究 生,已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培养出超过自己的接班人,是我最大的 心愿,也是对我最大的奖赏。”吴孟超说。 2011 年,吴孟超获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颁奖辞里写到: 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从马来西亚归侨,到踏上医学救国之路。他常说:“一个医学家应该把国家 和人民的需要作为终身追求。” 2011 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第 17606 号行星命 名为“吴孟超星”。 愿吴老找到属于他的星星, 一路走好!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中国青年报等,作者:徐文欣) 吴孟超:只要拿得动手术刀,就要战斗 到最后一刻 2021-05-23 07:11 解放日报 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吴孟超 5 月 22 日 13 时 02 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 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 逝世,享年 99 岁。 这位治病救人 78 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床前的苍生大医, 曾经披荆斩棘、不断攀登,以创新之力突破多个“禁区”,带领中国肝脏外科迈 向世界领先地位,为无数肝病患者带来福音。 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 “吴老医术高超,对病人非常好,一点架子都没有。”听到吴孟超因病去世的消 息后,今年 71 岁的罗永兴说话声中带着哽咽,“他是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不 管病人是什么职业,有钱没钱,都一视同仁。” 这位生活在松江的退伍老兵,23 年前被诊断为肝癌晚期,甲胎蛋白指标高于 1000,多家医院谢绝收治。绝望之际,吴孟超通过手术切除了他肝脏内直径 13 厘米的肿瘤。罗永兴后来做了一面锦旗送过去,吴老不高兴了:“100 元钱不是 钱?你生病不花钱吗?”锦旗没有收,过年时吴孟超还给罗永兴发贺卡,祝他健 康快乐每一天。 罗永兴一直记得吴孟超的话,就连微信昵称都是“健康快乐”。“我又健康快乐 地活了 23 年,这是吴老给的。” 吴孟超几十年从医生涯中,挽救了近 1.6 万人的生命……许多人还清楚记得,吴 孟超用带着南洋口音的普通话,跟他们聊几句家常,才慢慢开始查看检查报告。 “他说的话,就给人一种信服的感觉,让自己对治好病有了信心。”一名年轻姑 娘曾因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手术。此前因“瘤的部位不 好”,多家医院表示“不能开刀”,让她痛苦绝望,“是吴孟超力排众议接受了 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吴孟超心中,没有什么能取代病人的位置。从医几十年,他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在冬天查房时,他都要嘱咐学生,把手在口袋里捂热后再做触诊。不仅如此,在 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后,他都要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并弯腰把鞋子 放到他们最容易穿的地方。“对我们医生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但病人感觉就 完全不一样。”吴孟超说。 “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可能已花光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 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年轻医生们一直记得吴 孟超这句话。平时,吴孟超要求医生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 在为病人做检查时,如果 B 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病人去做 CT 或者磁共振检查; 如果他们带的片子能够诊断清楚,也决不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他手术时,用 的麻醉药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缝合创面切口也从不用专门的器械。“我们要 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 1000 多块,我吴孟超用手 缝线,分文不要。” 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 吴孟超年轻时勇闯“禁区”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听闻吴孟超去世的消息, 曾经采访过他的记者脑海中闪现出一幅画面:一个个子矮小的九旬老人,快步奔 向嘉定安亭的工地上,说话时眉飞色舞,旁边几台挖掘机正在挥动抓斗,一个全 新的肝癌科学中心破土动工。这位“90 后”再创业,为何还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永不停步?吴孟超曾有过回答:要让中国肝胆外科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曾经肝脏手术在国内被视为“禁区”。1958 年,一个外国医学代表团应邀到长 海医院访问。看到当时中国的医疗状况,代表团傲慢预言:“中国的肝脏外科要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起码要 30 年。”青年吴孟超深受刺激,连夜向医院党委赶 写一份向肝胆外科进军、成立攻关小组的报告。很快,医院党委批准吴孟超和军 医张晓华、胡宏楷一起组成肝脏外科“三人研究小组”,由吴孟超任组长。自此, 这个写了 19 次入党申请书、刚入党 2 年的共产党员,就把突破肝脏“禁区”作 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仅用 7 年时间,就将中国肝脏外科水平提升至世界前列。 90 多岁了,吴孟超仍在动手术。“一次手术后,吴老靠在休息室的椅子上,胸 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轻轻地叹气道:‘如果哪一天我真 在手术室倒下了,记得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到我一脸汗水的样子。’”与 吴孟超搭档了 30 多年的护士长程月娥每当回想起吴孟超的这句话,都难以抑制 住自己的情绪。 2019 年 1 月 14 日,97 岁高龄的吴孟超院士退休了,但吴孟超医生并没有退休! 吴孟超曾说,他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与肝癌作斗争,只要拿得动手术刀, 就要战斗到最后一刻。“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 肝癌斗争!” 由吴孟超积极促成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而今屹立在嘉定安亭,成为世界最大的 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他救助过的女婴,长大后来到吴孟超身边成为一名护士, 用自己的力量为病人送去爱心和温暖。他治愈的一名老兵的外甥,取名为“王孟 超”,长大后考上原第二军医大学,博士毕业后奔赴部队医疗一线,亲身践行着 吴孟超“把病人驮过河”的从医誓言。他亲手带过四代徒弟,培养出 169 名博 士、博士后,大都已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巨星陨落,他依然以另一种形式,指引着人们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詹雨泉 作者:张骏 曹飞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眼里看 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 发布时间:2021 年 05 月 23 日 06:50:26 来源: 文汇报 “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 大的幸福”……斯人已逝,音容犹在。昨天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 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于上海 逝世,享年 99 岁。 吴孟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从医 70 多年,吴孟超自主创新 30 多项 重大医学成果,创建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主刀完成包括我国第一台中肝叶切 除术在内的 1.6 万余台重大肝脏手术,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 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肝癌患者术后最长存活期已达 45 年。 难以忘记,年过九旬时,吴孟超依然奋战在无影灯下。医者仁心仁术,定格在我 们心中。 难以忘记,他的殷切话语。“为医之道,德为先。”这位国之大医,披肝沥胆一 辈子,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当好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96 岁仍奋战在无影灯下 和最凶险的肝癌战斗了一辈子,吴孟超一身是胆,堪称医学界的一位“猛士”。 昨天,随着吴孟超去世的消息传开,他的弟子以及医学界的同道、后学们,陷入 一片哀思。很多人不约而同提起这一幕,那是 2019 年 1 月,97 岁高龄的吴孟 超主动响应国家院士制度改革,光荣退休了。 “现在看来,回国、学医、参军、入党,这四条路的正确选择才让我能真正实现 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庆幸自己的选择,也永远感激党和国家,感谢部队 这个大家庭对我的教育培养。”在职业生涯迎来“谢幕”的时刻,吴孟超脸上泛 着祥和的笑容。 鲜有人知的是,就在这退休的前一刻,他仍奋战在无影灯下。2018 年 8 月,96 岁高龄的吴孟超还为病人切下 10 公分大的肝肿瘤。“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 一直看门诊、做手术,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 吴孟超有一句名言,在业界流传甚广:“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 是人。”冬天查房,他会先把听诊器焐热;做完检查,他会帮病人把衣服拉好、 把腰带系好、把鞋子放好;每年大年初一,他都会穿着军装,带领值班医护人员, 到病房里去给住院病人拜年。他往往会先搓搓双手,再将温暖的手伸向病床…… 对于吴孟超而言,肝癌便是今生最大的敌人,手术室则是一辈子的战场,“一直 战斗下去”便是铮铮的从医誓言。就是凭着这股韧劲,从医 70 多年来,他将数 万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组建“三人小组”向“癌中之王”发起挑战 熟悉吴孟超的人都晓得,吴老的左胸前,总是佩戴着一枚鲜红的党员徽章——这 份忠诚,源于他少年时的红色记忆。 1922 年夏天,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的小山村。五岁时,他随家人移居马来西 亚,在当地中学毕业时,他和同学们主动把聚餐费捐回国内给中国共产党,不久 后竟收到领导人发来的感谢电,这封电报像烧红的烙铁一样,在他年少的心里烙 上了红色印记。 抱着“行医救国”的朴素想法,1943 年,吴孟超回国后考取了同济大学医学院, 成了“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彼时,吴孟超便为自己定下了高远目标: 当一名像裘法祖那样的外科医生。 然而,摆在这名年轻医生面前的挑战并不小。医学研究表明,中国是肝癌的高发 国家。全球每年约有 62 万新发肝癌病例,其中 55%在中国。上世纪 50 年代初, 国内肝癌防治领域一片空白。身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开 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 当时,一位外国专家看到吴孟超等医生们所处的简陋研究环境,断言“中国肝脏 外科要赶上我们的水平,起码要 30 年!”吴孟超听后,愤然写下“卧薪尝胆、 走向世界”8 个大字,立志将自己的奋斗方向与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 吴孟超决心,要把中国这顶“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于是,他组建肝 脏外科“三人小组”,向“癌中之王”发起挑战。 1959 年,吴孟超团队创立中国人肝脏“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学理论,奠定了 我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1960 年,他主刀成功完成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发 明“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法”,开创我国肝脏外科手术止血方法先河;1963 年, 吴孟超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中肝叶切除术,使我国迈进国际肝胆外科的前列……仅 用七年时间,他便带领团队从无到有,不断创新,实现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 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重大突破。 “借助平台快培养人才,快出人才” 从风华正茂到年至耄耋,吴孟超的初心始终未变——攻克肝癌,助推中国肝脏外 科事业再一次腾飞。 从医 70 年,救人无数,吴孟超也感慨过岁月。“我老了,能工作的时间不多了, 培养出超过自己的接班人,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对我最大的奖赏。”在他的培 养下,一批以院士、长江学者等组成的学术人才梯队脱颖而出,200 多名硕士、 博士和博士后,大多已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 披肝沥胆一辈子,有人记得吴孟超说过这样饱含深情的一段话,这或许是他最真 挚的愿景:“我已经 90 多岁了,还能做多久?不知道。因此,我们要赶紧建立 平台,借助平台快培养人才,快出人才。有了人才、有了平台,基础研究与临床 研究就能开展下去,20 年、30 年、40 年总能解决问题吧?到那时候,我在天上 看……” 仰望星空,天上确有一颗“吴孟超星”——这颗运行在浩瀚宇宙的 17606 号小 行星,在不知疲倦地散发着光芒,一如吴孟超的初心,明亮永恒。(李晨琰) 责任编辑:小云 纪念吴孟超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他的双手托起无数生命希望 2021-05-23 07:06 医学新视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5 月 22 日去世,享年 99 岁。 18 岁回国,21 岁学医,直至前两年 97 岁高龄时,他仍坚守在手术台上,每周 做至少 3 台手术,而且都是比较复杂的手术。一台手术,比较长的需要耗时近 10 小时,普通的也需要 3 小时左右。吴老曾说,“只要能拿得住手术刀,我就 会站在手术台上。” 由于常年握手术刀和止血钳,吴老的右手有明显的变形,食指指尖微微向内弯曲。 但也正是这双医者仁心的手,不断挑战不少无人敢做的高难度手术,他说,“救 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在从医 70 多年间,吴老共施行肝癌手术超过一万六千例, 帮助众多肝癌病人摆脱了生命的绝境。 从医 70 多年,吴老也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肝胆外科领域的太多个“第一”。 20 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群中肝脏疾病高发,死亡率,但中国的肝脏外科领域 却是一片空白。当时“没有人敢开肝脏”,吴老曾回忆,恰逢选择专业方向,在 老师裘法祖院士的建议下,他决定将肝脏外科作为攻克的目标。 吴老亲手制作大量肝脏血管模型,对肝脏内部结构和血管走向了然于心,从标本 研究到临床探索,带领了中国肝脏外科的起步。 1960 年,吴老研究小组首次提出“五叶四段”肝脏结构理论,建立了全新的人 体肝脏解剖理论。 吴老还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1960 年开始应用到临床,大大提高了 肝脏外科的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也为国际肝脏外科界广泛借鉴。 1963 年,吴老成功完成中国首例也是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中肝叶部 位关键,结构复杂,集中了进出肝脏的重要血管组织,被视为肝脏手术中的“禁 区”。在当时所有肝脏手术中,中肝叶切除手术难度最大,危险性也最高,也是 国际上肝脏外科面临的重大难题。这项手术成功标志是肝脏外科史上的重大突 破。 1975 年,通过整整 12 个小时手术,吴老切除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 瘤,重达 36 斤。肝海绵状血管瘤往往被视为“捅不得的马蜂窝”,巨大的瘤子 撑满了患者的腹腔,如果没有成功的手术,血管瘤一旦破裂就可能导致病人死亡。 吴老在 70 年代还建立起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较 早应用肝动脉结扎法和肝动脉栓塞法治疗中、晚期肝癌。 80 年代,吴老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技术。 90 年代,吴老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并首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腹腔镜下直接 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这些突破,都见证了中国肝胆外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探索。 作为中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吴老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 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大规模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 心,一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96 岁那年时,吴老谈到对手术台和医学事业的挚爱时,曾说道,“我的时间不 多了,攻克肝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必须争分夺秒。”另一方面,坚持做手术, 也是“要带年轻人,教年轻人”。 吴老一生不断向肝胆领域新的高峰发起挑战,引领肝胆外科的前行之路,帮助患 者重燃生命的希望。愿吴老走好,相信在吴老精神的传承下,我们将看到更多肝 胆疾病被一步步攻克。 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送别两位 科学巨匠 2021-05-23 07:13 来源:新华网 辛识平 这是让亿万中国人无比悲痛的一天——5 月 22 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 孟超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继离世。一日之内痛失两位院士,人们的哀思如 潮水般奔涌,向两位科学巨匠致以崇高敬意。 他们的功勋,我们永远铭记。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袁隆平将水稻的 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 出巨大贡献。作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吴孟超创立了肝脏“五叶四段”理论, 使肝癌手术成功率由 16%提高到 98%以上……一个是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 雄,一个是救人无数的大医,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追求卓越,为国为民创造了骄人 的业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他们的精神,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袁隆平,我们看到了“用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的志向,感悟到“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的境界,感动于“禾下乘凉 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深厚情怀。因为吴孟超,我们领略了“于时闯肝胆, 慷慨创新生”的担当,感慨于大爱无疆、生命至上的仁心。无论是对国家的热爱, 对事业的执着,还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后辈的关爱——正是炽热如火的赤子之心, 让他们的人生精彩绽放,达到了世人景仰的精神高度。 “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正因如此,两位科学家的 离世,才会如此拨动人们的情感之弦。5 月 22 日下午,当灵车缓缓驶出中南大 学湘雅医院,路边聚满了闻讯自发前来送行的市民,“袁爷爷,一路走好”的呼喊 不绝于耳。“我追的星陨落了,救活无数人的老人,永远怀念您”——这是人民对 良医的缅怀,也是时代对奉献者的回答。“您这位‘90 后’没有完成的,还有今天 的‘90 后’顶上”——这是青年与前辈的对话,也是后来者接力奋斗的誓言。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两位科学巨匠离去,留下无尽的思念。他们的精神如 同璀璨的星辰,守护着这片热土,照亮我们砥砺前行的漫漫征途…… 编辑: 周存 袁隆平吴孟超逝世:一日别双星,“身 范”后来人 2021 年 05 月 23 日 02:06 来源:新京报 社论 袁隆平、吴孟超两位老人,用一生的时间提交了自己的人生答案,写在稻 田里、病床前,也写在了千千万万的人心里。 2021 年 5 月 22 日,这一天颇不平静,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经历了情绪大喜 大悲的“过山车”。而当时间最终定格在这一天的 13 时 07 分,91 岁的袁隆平 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哀痛的声音迅速刷了屏。 同日 13 时 02 分,几乎与袁老同时,一代医界传奇、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吴孟超院士也病逝于上海,享年 99 岁。一天之内,痛失两位泰斗,伤如之何! 从常情常理来说,两位老先生都属高寿,且近年来身体状况都不大好。像袁 老,在 2019 年被授予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时,是 3 名工作人员用轮椅 抬进人民大会堂的。吴老也卧床日久,缠绵病榻。饶是如此,他们此刻的骤然离 去,仍让人无限悲痛。 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致力于“稻粱谋”,其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 造福世界人民”。人们听到了他这个宏愿,也看到了杂交水稻技术广泛普及。他 解决了那么多人的吃饭问题,让中国人端稳了“自己的饭碗”,“一生只做一件 事”,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吴孟超则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堪称大医。他使我国 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 50%提高到 90%以上,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 手术,主导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在其长达 75 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拯救了超过 16000 名患者的生命。 两位老人专注的领域尽管“专、精、尖、深”,却与百姓家常日用息息相关, 谁人不吃饭、哪个不就医?也因此,他们的离去愈发让人痛惜。我们也看到,朋 友圈里都在齐刷刷地向他们致敬和默哀。他们谢幕了,但民众永远记着他们的大 爱和付出。 而他们的离去也引发人们思考,该如何做一个知识人?知识分子应该怎样介 入公共生活?科学、知识、技术如何与社会生活、与老百姓产生连接?这些问题 不好回答。袁隆平、吴孟超两位老人,用一生的时间提交了自己的答案,他们的 答卷写在稻田里、病床前,也写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田里。 在他们身上,有几个细节耐人寻味。终其一生,袁隆平都是一副挽起裤腿下 田的湖南老农形象。他自己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 田的路上”;而吴孟超则一直坚持临床,直到 96 岁高龄,依然站在手术台上。 因为长时间手术,他的右手食指严重变形,平时签字时会微微颤抖,但一拿起手 术刀却稳得仿佛换了一个人…… 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身范”,也启发后来者,欲成大事 者,必先心无旁骛,脚踏实地,敢为人先,创新不止,真正把身子扑下去,把心 思用在做事情上。事情做好了,人也就做好了。就像吴孟超说的那样,“这世界 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 时间滚滚不息,这个世界上的人来来去去。如何在有限的生涯中留下一些造 福他人的东西,如何在服务社群、改善他人处境上有积极的作为,如何用自己胸 中的一团火点亮这个世界,袁隆平、吴孟超两位老人做出了表率,也希望我们这 些后来者不会让他们失望。 人生代代无穷已,唯有接力前行,一代接着一代干,一茬接着一茬干,才不 辜负这个时代,不辜负诸多先贤,也不辜负自己的韶华。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