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中学高一下期 5 月半期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6.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
“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
正因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
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识于“物”,明于“事”——丰富他们的知识,健全他们的
情感。
②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
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
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
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
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
陆玑在疏中写到:“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
一名芦菼(tǎn),一名薍(wàn),薍或谓之荻……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明人
毛晋据陆玑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
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③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
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明
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④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
钟爱的太子击封在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
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
《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
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
即要前去谒见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
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
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
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门课程。
B. 读《诗经》益处多,可使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已将《诗经》当作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
C. 《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所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D. 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击,并命令太子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文侯理解到太子读诗意图,急于见
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交流作用,是按照严密的逻辑顺序来推进行文。
B. 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涵丰富真实可信。
C. 文章开头提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必备条件。
D. 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证使用《诗经》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从而达到
教育培养的目的。
B. 汉代和明代,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代学者求实严
谨的治学精神。
C. 在前贤著述启发之下,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
例证来解读《诗经》。
D. 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
码”和“解码”。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文侯急于见他”错,这是魏文侯借“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强调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来检测
太子是否真正通晓《诗经》“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这句话隐晦的用意,而非“急
于见太子”。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这是论述……经典教材的必备条件”错误。结合文本第一段内容分析,“文章开头指出《诗经》如何
成书的问题”只是引出话题,不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条件。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诗经》能够帮……育培养的目的”错误。结合“也正因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
识于‘物’,明于‘事’——丰富他们的知识,健全他们的情感”分析,选项条件与结果倒置。
C.“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于文无据。原文说“《汉书•艺文
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
一种路径”。
D.“只要……就”表述绝对。原文为“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
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每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关报告显示,2018 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 500 亿件。一支数量庞大的新就业群体迅速兴起。很多人
认为“快递小哥”收入高,其实并非如此,调研报告指出,2017 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均薪资
3813.4 元,快递员为 4859 元,高出 27.4%。从表面上看这个行业收入水平不低,但高工资来自高强度超
时加班,如果以小时工资为标准,则平均为 23.9 元,人社部公布的 32 个城市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北京为 24
元,其他地方基本在 15 至 20 元之间。
对快递配送员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从业人员为 18 至 35 岁的青年。近一半人每天工作 10 至 12 小时,
48.9%的表示每周只能休息一天,每天派件量在 50 至 100 件的占 38.4%,在“双十一”等高峰期,配送量
更是呈爆发式增长。另外,69.8%的认为快递业门槛低、上手快,46.8%的认为这是能找到的不需要高学
历且收入较高的职业。从业不足一年占 39%,一至两年者占 31.2%,两至三年者占 12.1%,五至六年者占
5.9%。
(摘编自《快递小哥长啥样》)
材料二:
调查中,“快递小哥”的劳动合同的总体签约率为 78.7%。依托互联网经营的新业态,“劳务”呈现
出新模式。直营快递公司采用较为传统的招工用人模式,但更多的企业都是采用加盟制运营,与平台不产
生法律意义上的直接劳动关系。
加盟制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减轻负担而不缴纳社会保险成为潜规则,与外卖平台合作的第三方人力资
源公司,一般也仅是购买意外险,其他险种基本缺失。调查发现,28.6%的“快递小哥”遇到过侵犯劳动
权益问题。
目前,快递行业明确由邮政管理部门监管,能够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投诉,但也存在监管对象多、联
合执法难协调的困难。外卖行业的监管部门目前还没有明确,产品生产企业、外卖平台、配送员雇佣公司
可能分属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地域,事实上处于监管缺位的状态。
公众对配送员的负面情绪较为强烈,投诉过的占 78.95%,在调查访谈中,48.5%的“快递小哥”感觉
自己不属于城市,46.6%的感觉在城市中是低人一等。
公共事务参与度低是“快递小哥”的另一个“痛点”。超时工作背景下快递员参与各类社会组织或团
体的比例都不高。经常关注网络热点事件者只有 37.8%,半数以上(52.4%)偶尔关注,9.8%的从不关注。
(摘编自《促进快递配送从业青年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融人调查报告》)
材料三:
如何帮助“快递小哥”解决问题?强化劳动权益保障是关键一环。调查报告建议,相关部门要健全相
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就业、劳动权益保护机制,规范快递员的工资标准、合同条款、商业保险、
纠纷解决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报告指出,国家和企业要完善培训机制、畅通晋升通道,引导快递员进行
合理的职业规划,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职业认同感。另外,相关部门发动媒体多方位展示快递员群体风采,
选树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行业典型,尊重、理解、关心这一群体,提高从业青年的社会融入感和职业自
信心。
(摘编自《给快递小哥一份保障》)
4. 下列对“快递从业人员的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表面看,快递小哥的收入水平不低,但如果以单位工作小时计算薪水,仅相当于 2017 年北京的最低
工资标准。
B. 调查显示,目前快递小哥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保险种不全、劳动保障程度不高等现象。
C. 很多快递员认为快递业门槛低、上手快,不需要高学历且收入较高,因此长期从业特征较为明显。
D. 由于超时工作以及高强度工作压力,快递小哥对公众事务的参与度较低,对社会热点事件缺乏关注热情。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托互联网经营的新业态下的加盟制公司中,快递小哥难以依据现有的劳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
B. 社会对快递小哥的总体评价不高,很多快递小哥觉得自己社会地位不高,难以融入所在城市,对当地的
心理归属感较弱。
C. 快递行业作为当代新兴行业,发展迅速,从业人数庞大,与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应该得到公
众的理解和尊重。
D. 目前,快递行业虽然明确由邮政部门监管,能够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投诉,但依然存在监管真空、监管
缺位的现象。
6. 请根据材料三,就如何促进快递配送从业青年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提出建议。
【答案】4. C 5. D
6. ①政府层面:相关部门要健全法律法规,职能部门要保障快递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②企业层面:要完
善培训机制,提高快递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③社会层面:公众应该尊重理解快
递从业人员的劳动价值,提高其社会认同度,增强其社会融入感和职业成就感。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C.“长期从业特征较为明显”分析错误。从材料一最后一段“从业不足一年者占 39%,一至两年占 31. 2%,
两至三年占 12. 1%,五至六年占 5.9%”可以看出,快递人员短期从业特征明显。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快递行业……但依然存在监管真空、监管缺位的现象”错误,根据材料二“目前,快递行业明确由邮
政管理部门监管,能够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和投诉,但也存在监管对象多、联合执法难协调的困难。外卖行
业的监管部门目前还没有明确,产品生产企业、外卖平台、配送员雇佣公司可能分属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地
域,事实上处于监管缺位的状态”可知,快递业存在的问题是“监管对象多”,而非“监管真空”,且存
在“监管缺位”现象的是外卖行业。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三“调查报告建议,相关部门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劳动权益保护机制,规范快
递员的工资标准、合同条款、商业保险、纠纷解决等内客”可知,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和规章制度,完善劳动权益保护机制;
根据材料三“报告指出,国家和企业要完善培训机制,引导快递员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提高专业技能,
增强职业认同感”可知,从国家和企业层面上讲,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增强职业认同感;
依据材料三“相关部门发动媒体多方位展示快递员群体风采,树立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行业典型,引导
公众尊重、理解、关心这一群体,提高从业青年的社会融入感和职业自信心”可知,从社会层面来讲,公
众要尊重理解快递从业人员,进而提高快递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感,增强社会融入感和职业信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每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路,低着头
陈宝全
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大约是我两岁的时候拍的。灰白的背景里,我和姐姐像那个年月营养不良
的麦捆,松松垮垮地挨在一起,眼睛晴里充满了胆怯和对眼下生活的懵懂。身后的一棵小树,瘦弱得分辨
不出季节。一条狭窄的村道从眼前逶迤而过,看不见来处,也不知道伸向何方。后来,我沿着这条路去了
更远的地方求学、生活。而我姐姐留了下来,嫁给路旁一户李姓人家。而今我似乎明白,那些路,是村庄
的符号,更是生活变迁的标识。
年轻的时候,对这些村庄的路不屑一顾,确定它们对我没有多少意义。双脚带风,走到哪里,那里就
是宽阔的大道。人到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再看村子里的路,心头有点酸楚它们,大路拉着小路,就像大
人牵着孩子。有了这些路,村庄与外面的世界才慢慢融合在一起。而仍然是这些路,又成为村庄的精神胎
记。
我家后囤子有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是父亲开的。我家在村庄的最北端,属于村庄的偏僻之地,这条
路走的人自然也少。只有父亲和母亲经常到菜园子里春播秋收。我最喜欢这条路的春天,草木疯长,路边
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过着蜜汁的生活。我站着,路就躺下,我躺下,路就直直地立了起
来,这么反复间,我才不觉得累。
我三岁时,父亲刚刚从老宅分了出来,新院子就在后囤子旁边,但院墙还没有打起来,建起的两间房
子尚没有门窗。擅长木匠的父亲便一个人在房子里做着门窗。好几天里,我经常提着瓦罐,沿着这条路给
父亲送饭。有一天,下着小雨,路滑滑的,我一脚没踩稳就顺着陡坡往下滚,父亲一眼看见了,惊叫着从
路的另一头跑了过来。可惜的是,瓦罐未碎饭却倒了个精光,父亲没有责怪我,只顾看我受伤了没有。时
至今日,我仍然记着一条路给我的人间温暖。
有一条年代久远的路横贯村庄,把村庄一分为二。远看,它更像一条曲转的河流。原先,这条路上没
有飞驰的大车,人们走得跟羊一样自在。起初,走路的都是穿着大襟子、粗布衣、戴着暖帽的人。后来,
就有穿着鲜艳的人走过。现在,穿裙子的扎堆走,她们也不怕山村的风大。但不管走过去了多少人、什么
人,数十年了,路还是坑坑洼洼的,也没有拓宽。如今,通村的公路主干线建成了,路边的村庄繁华了,
我的村庄变得偏僻了,就像一节被遗弃的骨头,干梆梆的。小的时候。生活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村人
在这条路上碰面,有用没用地问“吃了吗”,若看见谁挑着担,又问“担水去”一类的话,前一句是不知
才问,后一句就是明知故问,都是一副亲热的样子。他们知道怎么把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几年,村庄
里房瓦亮得发光,腰包里有了钱的,改名变姓叫富人了,走路带风,遇见穷人懒得理,穷人自是人穷志不
短,哪肯笑脸迎合。富人遇见比自己更有钱的,就像遇见仇人一样,爱理不理。于是村庄的路似乎也势利
了起来。
在村庄的这些路上,每个人都有过二十年左右的年轻日子,而老年的时光会相对充足一些。阳光好的
时候都会有老人坐在村庄不同的路边上。场边的路上坐着一个小脚的老婆子,老汉走的早,身下无子无女,
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都叫她里头院老婆子。打我记事起,她就一直在那儿坐着,看着我们上学、放学,
有糖果一类的好东西了,笑嘻嘻地给我们吃;长槐树的路边上,坐着我的奶奶,自打爷爷去世埋在村庄对
面山后,奶奶常常坐这儿,望着沟那边发呆;双禄妈眼睛瞎了,坐在门前的路边上,听着风听着人畜的脚
步声;我大娘坐在她家门前的路边上,看见干完活回家的人,她就叫住问长问短……村庄大大小小的路上,
每年都会迎娶一些新人进来,打发一些老人离去。奶奶走的时候,路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雪。干草堆、疏朗
朗的树枝、枯萎的小草像戴孝。村人抬着她的灵柩从老院门里出来向北,路过刘把式家、老安家、章子家、
裁缝家、老支书的大儿子家,经过我家大门时灵柩沉了一下。
朋友给我父母画了油画,还是觉得不够,邀电视台的朋友给我父亲拍纪录片。夕阳下,父亲背着木工
箱,弯着腰,面朝大地,而他当年开的那条小路似乎也老了,朝天弯着腰,走着走着,他们像老朋友一样
抱在一起,在他们身体的缝隙里,落日像揉红的眼睛,在另一边望着。路低着头,它看到了许多,却不语。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这既展现了后囤子小路的美丽,也展现了“我”
内心的欢乐。
B. 父亲看到“我”从陡坡上往下滚,就“惊叫着从路的另一头跑了过来”“只顾看我受伤了没有”,表现
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C. 文章围绕村庄的路组织行文,从照片上的路写到“我”家后囤子那条小路,再写到横贯村庄的那条路,
以及村庄其他的路。
D. 全文以第一人称角度叙述,用波澜不惊的语言,叙述了村庄的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村庄日益
没落的伤痛。
8. 文章开头对“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的详细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在文末划线句中,作者为什么说“它看到了许多”?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答案】7. D 8. ①通过描写“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引出文章的写作对象:那些路是村庄的符号,
更是生活变迁的标识。②描写“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极具一种怀念意味,从而奠定了文章的感情
基调,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9. ①这些路见证了这里每个人生老病死的成长过程。②这些路见证了村庄中人们的生活变迁。③这些路见
证了村庄里的人情变化。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村庄日益没落的伤痛”错误。其实乡村环境是发生了好的变化的,比如原来
自家的老宅简陋,而现在房瓦是锃亮的。文中的确也有人情世故的变化,比如第五段中“腰包里有了钱的,
改名变姓叫富人了,走路带风,遇见穷人懒得理,穷人自是人穷志不短,哪肯笑脸迎合。富人遇见比自己
更有钱的,就像遇见仇人一样,爱理不理。于是村庄的路似乎也势利了起来”,也写到了当下村庄的情形。
但是文章中并未“流露出‘我’对村庄日益没落的伤痛”,表现了文中只是对村庄原来那种人情有热情到
冷漠的改变的一种叹息。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本题从内容上看,文章开头对“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的详细描写,除了“灰白的背景里,我
和姐姐像那个年月营养不良的麦捆,松松垮垮地挨在一起”,还描写那条路,而“那些路,是村庄的符号,
更是生活变迁的标识”,由黑白照片上的狭窄的小路引出文本所要描写的对象——家乡的小路,并由小路
引出下文作者一系列的感想:小路上生活的人们前后的对比,写出人情世故的变化和对过去人们那种热情
的怀念。
其次,从结构上看,考查的语段位于开头段,开篇便描写了的“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 “黑白照片”
代表着对世界和个人历史的回忆,也反映当下时代变迁,极具一种怀念意味,而本文从这张老照片入手,
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同时让读者对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产生了兴趣,所以说具有引出下文,吸引读
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及文章主旨的能力。
首先,这些路见证了这里每个人生老病死的成长过程。作者通过上文的描写,写出了乡村中人的生老病死,
尤其写到“我”的爷爷的去世,写爷爷去世后,所经过的小路,通过经过的小路,写出人们之间的温情。
其次,这些路见证了村庄中人们的生活变迁。“它看到了许多”,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作者对小路看到的
东西进行总结概括,作者通过小路的见证,恰恰写出了“村庄中人们的生活变迁”,比如文章中写到的原
来自家的老宅的简陋与现在房瓦的锃亮,表现了乡村环境的变化。
最后,这些路见证了村庄里的人情变化。小路上原来人们总是热情地互相打招呼,即使没有话题也会找出
话题明知故问的热情,到后来有些“富人”的种种表现,人们之间的温情开始变得冷漠。作者通过描写乡
村小路上前后发生的一切,过去与现在交织,表现了作者对过去人情温暖的怀念。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9.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
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
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直舍人院、同修起.
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
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
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
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
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
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虑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
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
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王安礼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B. 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C. 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D. 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司,“司”即“主管、管理”,古代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这里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B. 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皇子、后妃和臣子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
本材料之一。
C. 陛下,对皇上的敬称。“陛”指皇帝宫殿的台阶,称皇上为“陛下”,意为臣子奏事,不敢直接同皇上
交谈,请台阶下侍从代为传达之意。
D. 翰林,中国古代官名。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由皇命发出的极端
机密文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礼才华出众。由于当时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小小的八品官。但他关于国
事的见解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B. 王安礼善于断案。其前任审理不妥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
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
C. 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被关进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
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D. 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
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
(2)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
【答案】10. B 11. B 12. B
13. (1)(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
问他。
(2)皇上多次失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离京城很近,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朕固不深谴也”中,“也”在此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句,排除 A、D 项;“勿漏言轼贾怨于众”中,
“勿漏言”中承前省略号主语,指“王安礼”,译为“你”成分齐全,独立成句,“轼”是指苏轼,做后
一句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句,排除 C 项。
整句话的翻译为: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
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记录古代帝王、皇子、后妃和臣子的言行”是错误的。起居注记录帝王的言行,不记录皇子后妃臣子
言行。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是错误的。
据原文“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
空”可知,囚室都空了是因为王安礼处理案件雷厉风行,将之前滞留的案件都处理完了。并不是从轻发落,
释放了犯人。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句首添加主语“王安礼”;“访以天下事”,状语后置,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他;
“访”,询问。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数”,多次;“迫”,靠近;“国嗣”,皇朝的后代。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
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考中进士,听从河东唐介的征召。(吕公弼)向朝
廷推荐王安礼,神宗召王安礼应对后,想马上任用他。这时是王安石执政,他就推辞了,被任为著作佐郎、
崇文院校书。有一天神宗召见他,命他坐下,有关官员说八品官没有赐座的,皇上即特别地赐给座位。升
任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又召回任开封府判官。(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
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询问他一些国家大事。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投入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
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论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
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现在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人们会说
陛下不能容纳有才能的人。”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
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李定、张璪都指
使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
凭着翰林学士身份管理开封府,只要有事他马上处理,从不拖拉。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
以及立案后没有处理的案子很多,牵涉到几万人。王安礼分类处理,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京郊、赤等
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审理案件的情况公布于府衙门前,辽的使者从府衙前经过看到了,对王安礼夸奖
不已。皇上听后高兴地说道:“过去秦国的内史廖从容地祭祀,破坏了由余的阴谋。现在安礼勤勉治政,
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于是特别提升了王安礼官阶一级。
皇上多次失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离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诏令他们将墓地都改迁,
大概有数十万座,众人震动、恐惧。王安礼上奏说:“文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
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皇上哀怜百姓停止搬迁。
过了很久,御史张汝贤上书弹劾王安礼的过失,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江宁府,张汝贤也被罢免。绍圣
初年,恢复原职,管理永兴军。绍圣二年(1095),在太原府任职。得风寒病,四肢麻木不能行走,只得卧
床办公,但下面的人都不敢欺瞒他。去世时,六十二岁,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情诗①
曹植
微阴翳阳景, 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 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 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 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②,处者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 凄怆内伤悲。
【注释】①本篇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杂诗》。②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
故国之思。这里取其行役不已之意。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
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 三、四句写鱼儿游于渌水,翔鸟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以乐景衬托哀情。
C. 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 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5. 这首诗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请问诗歌表达出了哪些情感?
【答案】14. C 15. ①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凄怆,从“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直抒胸
臆可见。
②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黍离”和“式微”两个典故委婉道出了社会动荡和徭役
制度的悲剧,寄予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感。
③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一展抱负热切之情,“游鱼”和“翔鸟”二句以自然界中鱼鸟的各得其所来暗示
作者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答“作者借征夫行役思归,归来却又愁苦感慨的形象描写自己在政治生活
中抑郁不得志、进退皆难的复杂情感”也可以。)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错误。应是“表现了役夫有家不能归的心情”。结合注释①和
七、八两句用物象的变化写出的时间的流转,体现的都是役夫久在他乡、有家难归的愁苦。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还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意思是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
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
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
“眇眇客行士, 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意思是那渺远的客行之士,苦于徭役而未卜归期。
离家之时严霜方结,而现在冬去秋来,还不得归家。诗人因景感怀,发出浩叹。在微阴蔽日,一年容易又
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之景,引发出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
“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意思是游子忧叹于《黍离》的诗篇,隐者歌唱着《式微》的哀吟。曹植生活
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诗中“游子”“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
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游子,指役夫,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的意思。处者,指役夫家中的亲人。通
过典故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压下痛苦不安的悲剧间蕴,诗人
悲天悯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同时,寄寓了诗人有志不得展的凄怆伤悲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
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流露
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答案】 (1). 羁鸟恋旧林 (2). 池鱼思故渊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君
问归期未有期 (6). 巴山夜雨涨秋池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羁、渊、壑、嫠、期、涨。
【点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
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
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 。
近日,华为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
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
《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
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城 。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
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
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 )。激动, 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
息的名字, 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
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同气连枝 俯拾即是 不在于 而是因为
B. 不谋而合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C. 同气连枝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D. 不谋而合 俯拾即是 不在于 而是因为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B. 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
C.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
D. 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这份激动
B. 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 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 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同气连枝:意思是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汉语成语。同气指气质相同;气类相同;或有血统关系
的亲属,指兄弟姊妹。连枝指两树的枝条连生一起,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比喻恩爱夫妇。不谋而合:意思
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语境说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
界,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意见一致,应选“不谋而合”。排除 AC。
第二处:比比皆是:表示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拾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
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语境说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域很多很常见,应选“比比皆是”。排除 AD。
第三处和第四处:“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关系;“不仅因为……更因为”既表递进又表因果。语境
在讲述“激动”的原因有两个,且是递进关系,因此选用的关联词既要表因果又要表递进,应选“不仅因
为……更因为”。排除 AD。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为: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
世界观组成。其语病是句式杂糅。要么说“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什么”,要么说“……
由……组成”。修改时,可删去“……的构成”,也可将“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的组成的”改为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
A. “……的构成,是由……组成的”。句式杂糅的语病并没有消除;
B. “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
的”。虽然消除了句式杂糅的语病,但偷换了主语,改变了语意;
C. “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
的”。不但没有消除语病,还改变了句子所表达的原意。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回答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上的暗示。上文是“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后文后
文紧接着写的是“激动,不仅仅……”,因此后面所要陈述的主要内容为“激动”,故所填句子的结尾词
语“激动”为佳,而 BC 项所讲述的是“这份激动外”的东西。这样可排除 BC 项。
D 项中说的“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再也无法”说法过于绝对,所以也是错误的。
只有 A 项,“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这份激动”最恰当。
故选 A。
20. 下列是某校“地震疏散演练”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
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
【答案】本次地震疏散演练活动定于 10 月 9 日举行,分疏散与安全两方面工作。警笛响后,各班主任集合
学生,按照规划路线疏散学生,而科任老师在指定地点维持秩序,保证学生安全,最后到操场集合。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图中的内容有总分总关系,圈中有关“地震演练”分成了三个方面,一是演练时
间,一是疏散工作,一是安全工作,且疏散工作与安全工作属于并列关系,因此先要总的概括这三方面的
情况,然后再分说疏散工作与安全工作。因为疏散工作是演练的重点内容,因而先说疏散工作,疏散工作
由班主任集合学生;再说安全工作,安全工作由科任教师维持秩序,最后到操场上集合。
21. 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 5 处不得体,请找出并进行修改
或删除。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拜读过他的不
少拙作,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今天您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
此表示感谢。
(1)将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家父”改成“您父亲”或“令尊”;
(2)“小有名气”改成“很有影响”;
(3)“拙作”改为“大作”或“作品”;
(4)“犬子”改成“儿子”;
(5)“有幸”改成“应邀”或删除。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1)“家父”是谦辞,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这里应改成“令尊”;
(2)“小有名气”也是谦辞,一般用于自称,这里称别人的成就应该用敬辞,这里应改成“很有影响”;
(3)“拙作”是谦称自己的作品,这里说的是别人的作品应改为“大作”或“作品”;
(4)“犬子”是一个谦辞,用来称呼自己的儿子,这里可改成“儿子”;
(5)“有幸”一般用于自己,这里说的是别人,应用敬辞,可改成“应邀”。
四、作文(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母亲节这一天,一早打开朋友圈、微博、QQ 空间,到处都是祝福母亲节日快乐的,夹杂着晒自己和母
亲的照片,转发各种母爱伟大的故事等,热闹非凡。这时候你不赶紧表达一下对母亲的感情,都不好意思
给别人点赞。
面对网友们项母亲们疯狂的“示爱”方式,一半以上的母亲表示并不知情。因此有网友调侃:“什么
地方儿女最孝顺?朋友圈”“你妈知道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么?”。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平时不习惯和父
母交流情感,或者不好意思表达感激,用这样的方式说出心里话,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还有网友认为,
比起隔空抒情,能回家给妈妈做顿饭、陪妈妈聊聊天,给妈妈买点实在的礼物,才是表达祝福的更好方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与含意,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
(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积极创造一流文面,规范涂改三处以上,最高分不超过四十五分;不规范涂改三处以上,最高分不超
过三十八分。
【答案】例文:
别让亲情飘在空中
母亲节的祝福霸占了网络荧幕,可这些隔空抒情的祝福却大多被遗忘于虚拟空间,没能温暖母亲的心。
别再让亲情的暖意被冰冷的屏幕阻隔,陪伴才是最实在的暖心祝福。
陪伴,让生活回归。历史上战争的硝烟没能攻陷人们对生活的追求,网络却轻而易举地攻占我们的生
活空间中一大部分。虚拟空间的快捷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悄然滋生了众多的“低头族”。网
络使用过度的现象屡屡出现,显示了网络所带给人们情感间的隔阂。虚拟生活举起它耀武扬威的拳头给予
真实生活一下又一下的重击,而陪伴,这一最朴素无华的感情表达方式,就是真实生活对网络的精彩反击。
母亲节的祝福霸了屏,却没让子女对母亲的爱霸住生活的屏。网络是十分高效快捷的工具,它让网友
对母亲的“示爱”变得轻易且容易夸大效果。正因它的快捷与夸大作用,网友们只看到了无数的点赞,却
忽略了祝福的真正接受者——母亲们。母亲们大多不是网络的高频使用者,日复一日的操劳磨掉了她们的
棱角,也让她们回到了生活的深处。网络上的一片祝福之音、溢美之词,为我们构造了一派和乐融融的假
象,却让我们进一步沦陷于虚拟,忘却了母亲在真实生活中盼子归的身影。
隔空抒的情,只会永远飘在空中。对母亲的爱,却不应只是通过网络来表达,而应实实在在地在生活
里,让母亲感受到她身边萦绕着的情。
母亲们最需要的是朴素真切的陪伴,而非网上哗众取宠的“晒”式示爱。母亲们用最美的年华陪伴你
我的成长,长大后的我们,难道不应以陪伴回应这份深情吗?许多孩子别扭于在真实生活中对母亲直白的
示爱,那么,亲手做的一桌好菜、一些实在的礼物,哪怕只是陪母亲在公园里散个步。难道这些举动不比
网络空间那搁浅的爱意来得更加含蓄而真实暖心吗?
虚拟空间里终究只是一件工具,别让亲情沾染太多那冰冷的机器味儿。网络易使情感变得浮夸而轻飘
飘,就像幼时手里那永远握不住的红气球,更像时光长河里偶尔泛起的浮光掠影,激不起人心湖里一点涟
漪。
陪伴,是最长情的示爱,是最珍贵的祝福。请别再让你的一份深情搁浅于冰冷的虚无中,别再让时光
无情磨损那些美好。下一个母亲节,只愿更多的母亲能享儿女承欢于膝下的幸福,更多的儿女选择以陪伴
珍惜亲情。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以往的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封闭
性。对于这种类型的作文,考生首先是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概括,确定核心话题。作文涉及到网络与情
感、虚拟与真实、道德绑架与情感绑架等多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对道德品质的呼唤,是当今高考
命题的重要方向。材料中所反映的一些人在母亲节刷屏来晒孝顺的现象,确实值得反思。孝,是衡量一个
人品质的重要标准,也是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立意】1、可以从正面立意:感恩母亲,让爱刷屏又何妨。母爱虽然是私事,却并非不能公开表达。固然
有作秀成分,但不能否认真诚。甚至“往大了说,这还可以逐渐改变国民性格,打开人们的心扉,让人变
得更加直率乐观,而不总是那么含蓄阴柔”。“只要自己开心,让母亲高兴,刷刷屏又何妨?”对许多网友
来说,更实际的问题是:与父母身处两地,并不能岁时陪伴在父母身边,在母亲节这天发一条朋友圈祝福
母亲,更多是表达自己的歉意和无奈。而朋友圈祝福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节日,引起重视。
2、从反面立意:比起隔空祝福,付诸陪伴的行动才更实在。能回家给妈妈做顿饭、陪妈妈聊聊天,才是她
最想要的节日祝福。对于一些年纪稍长、并不使用微信的父母来说,发在朋友圈的祝福和感激等于不存在。
朋友圈、微信、QQ 空间“晒妈”引起不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万年不变的“情感绑架”:转发。各种
段子、文章包含的“情感绑架”色彩,好像不转不晒就是不对。感恩不止母亲节 老龄化社会亟需加强亲情
教育。在庆祝母亲节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发出疑问:尽孝,只有母亲节才热闹吗?
【素材】1、母亲节感恩,别陷入庸俗泥淖,忌浸染作秀风气。近年来,报端常现误读“母亲节”的新闻,
比如江西省德兴市新岗山明德小学 100 名学生相聚在校园,通过给自己的母亲洗脚,迎接“母亲节”的到
来,以此表达对母亲的爱戴和尊敬;初中部初二全体同学在操场上集体下跪,从父母手里接过
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不少同学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跪父母”;再如武汉市不少中小学甚至大学给学
生布置了亲情作业,如给母亲送花、洗脚,给父母写“一封家书”等,虽然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目的一
致,即让学生感悟亲情,孝敬父母,并学会生活自理,但尤其不要生硬地把母亲节演变为“洗脚节”、“下
跪节”等。对母亲感恩,又何必非选择某一天来洗脚和下跪呢?感恩母亲,应当把每天都当成母亲节来对待,
亲切自然地去关爱母亲,去表达情感,去让她们感受到来自子女最真挚的情怀。
2、尽管一些好事者努力把母亲节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联系在一起,但毋庸讳言,母亲节是一个地地道道
的舶来“洋节”,且从一开始,就是被商家作为促销手段引进的。商家从这个节日中嗅到了商机,早早打
出“母亲节套餐”、“母亲节促销”的动人幌子;媒体上、网络上不约而同(其实不妨说是“约而同”)涌出
成批面目仿佛的“二十四孝”式故事、段子,煽情催泪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吸附着眼球、广告。
3、对此,一些人呼吁,让母亲节“去商业化”,恢复亲情节日的本来面目,然而母亲节成为公共节日的一
刻起,就不再属于任何一个人,包括“母亲节的母亲”,商家也好,普通人也罢,都有权为母亲节赋予自
己所喜欢的任何定义——只要一个愿打,另一个愿挨。那些无伤大雅、有助家人心情和氛围的花朵、礼物
和祝福,哪怕掺一点点假,有一些些煽情,又有什么关系?作为母亲,难道不会笑着接纳儿女们所回馈的一
切吗?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节日习惯”,也未尝不能给“自家的母亲节”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