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级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总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一、选择部分(每小题 3 分,共 27 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
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②联合国大会曾经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讨论无果而终。
③虽占有备位“总统”的战略优势,但她的言行一再前合后偃....,不仅失去了主导局面的先机,还沦落到各
方都不讨好的境地。
④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⑤我们常说“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曹和吴的高超之处就是将线条运用得炉火纯青....。
⑥晋北的天险雁门关被攻破后,太原大有奄奄一息....之势,国人对华北紧张的形势都非常关心。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④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本语境强调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蓬勃兴旺。符合语境,
使用正确。
②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本语境强调是各方观点不一,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③前合后偃:前倾后仰,站不稳。本语境强调是她的言行前后矛盾,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④穿靴戴帽:比喻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说教。本语境强调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没有
一句空话套话。符合句意,使用正确。
⑤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纯熟完美的地步。本语境强调曹和吴的高超之处就是将线条运用得纯
熟完美。符合句意,使用正确。
⑥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人临近死亡。此处指“太原”用错对象。
故选 B。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
常常被忽视。
B. 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
否定的。
C.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
灵的震撼。
D. 观众普遍认为,新版《雷雨》的演员台词功底深,演戏老到,张弛有度,凸现人性回归的命运主题,他
们让经典老戏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中途易辙或偷换主语,应改为“而常常忽视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
B.指代不明。“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中的“此”指代不明,没有说明白是指代“只是嘴上说
说”,还是指代“采取果断措施”。
D 搭配不当,“凸现人性回归的命运主题”的主语应该是新版《雷雨》,而非演员。
故选 C。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窦娥冤》的悲剧冲突价值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窦娥最后的抗议,对这个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疑问。最想做顺民以求得生存下去的顺民都被逼无奈,
对这个社会提出强烈抗议,这就更能突显这种抗议的深刻有力。
①却没有给她们生存之地
②但她这最起码的要求都被扼杀了
③封建社会塑造了窦娥这样的妇女
④窦娥温顺善良
⑤在一系列悲惨遭遇发生在她身上后
⑥她还是想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生存下去
A. ④③①⑤⑥② B. ④⑤⑥②③① C. ⑥①④②③⑤ D. ⑥⑤①④③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④是总起句,引出故事的主要人物,故④应为首句,排除 CD 两项;⑤⑥是窦娥“温顺”的具体体现,应放
在④后。②中的“这最起码的要求”指⑥中的“生存下去”,故②放⑥后。③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与补充,
应放②后。①在内容上紧承③,且①中的“她们”指③中的“窦娥这样的妇女”,故①放③后。
故选 B。
4.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A. 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色,其
中“闲”字反衬“忙”字。
B. 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落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
清香扑鼻而来。
C. 颈联描写诗人高挂窗帘、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运用拟人手法,意指延请苍翠竹色和美
丽山光。
D. 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门敞开,距离城门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不急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形象、技巧的综合赏析能力。
A.“早春景色”错误。由“送春忙”、“残红满”及“四月五日”可知,本诗所写非早春景色,而是暮春
之景。
故选 A。
5.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邀请函:作为当今医学大家,您能够应允忝列本社顾问,我们非常感谢。
B. 邀请函:敬请您在百忙之中拿出时间为本社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C. 邀请函:恭请您就民间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聊聊高见,敬请抽空出席。
D. 府衙悬挂的对联: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冰。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忝列”错误。“忝列”是谦辞,不能用于对方,改为表敬称的“屈就”。
B.“绵薄之力”错误。“绵薄之力”有贬低之嫌,应为指导帮助。
C.“抽空”错误。“抽空”过分口语化,改为“拨冗”。
故选 D。
6.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会同,端.章甫②轻暖..不足于体与③欲辟土地,朝.秦楚④良庖岁.更刀
⑤蚕.食诸侯⑥遂散.六国之从⑦燕赵之收藏..⑧侣.鱼虾而友麋鹿
A. ①④⑤/②⑦/③⑥/⑧ B. ①⑧/②⑦/④⑤/③⑥
C. ①/②/③⑥/④⑤/⑦/⑧ D. 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①端:名词作动词,穿礼服;
②轻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③朝:动词使动用法,使……朝拜;
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⑤蚕: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⑥散:动词使动用法,使……离散;
⑦收藏:动词作名词,收藏的珠宝;
⑧侣:名词意动,以……为侣。
综上,①(名词动用)/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③⑥(动词使动)/④⑤(名词作状语)/⑦(动词作名
词)/⑧(名词意动)
故选 C。
7. 下列句子句式特点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
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②夫晋,何厌之有③大王来何操
④得复见将军于此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以“也”标志的判断句。
②以“之”为标志词的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夫晋,有何厌”。
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大王来操何”。
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得于此得复见将军”。
⑤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未有之也”。
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使负栋之柱,于南亩之农夫多”。
①②④句式特点各不相同。
故选 D。
8.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六王毕,四海一.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B. 大礼不辞小让.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C. 距关,毋内.诸侯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D. 客何负.于秦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一,统一。/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会吝惜到舍不得一头
牛的地步。一,一个。
B.句意:干大事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行大礼不避小的责备。让,责备。/因此,泰山不拒绝一小块土块。让,
拒绝。
C.句意: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内,同“纳”,接纳。/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内,同
“纳”,接纳。
D.句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哪里又对不起秦国了。负,对不起。/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
东西了。负,背着。
故选 C。
9.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代表性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
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杜牧的《阿房宫赋》等。
B. “函谷”即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较早的雄关要塞之一,是秦国的门户。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哲学家老子曾于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经》。
C. 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与
“黎民不饥不寒”中的“黎民”含义不同。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是我国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是西汉司马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与‘黎民不饥不寒’中的‘黎民’含义不同”说法错误,选项中的“黔首”和“黎民”都是指百姓,
含义相同。
故选 C。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
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我回到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他病了,能否明日上午在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将钱装进裤兜里,转身往街西走去,又回来给我鞠了一
躬。我问他家远吗,他说就在德巴街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
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
一笔钱呢?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
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似乎要抵赖,脸色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
“这就好。”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
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走了?”
“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
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就不是几百几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
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
让得贵补齐。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
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
做出铺垫。
B. 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
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 “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说明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
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D. 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
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11.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2.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10. D 11.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
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
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12. 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 ②
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
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或答: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
理; 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 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
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
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
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A 项,“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说法错误,根据文意,“我”约王有福在电线杆下会面,是
因为“我”不认识王有福,不是选项所说的“模仿”;
B 项,“也有打官司的经验”的表述于文无据,原文没有相关信息;
C 项,尽管“此地这类纠纷不少”,也不能说明“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两者
没有必然联系。
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小说中人物设置及其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目意思,题目问到"我"的
作用,分析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可从对主要人物、对情节、对读者感受、对环境、对主题等方面分析作答,
该题主要从前三个方面作答。可根据第一人称的写法对小说所起的一般性作用,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
析。一般来说,小说利用第一人称,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结合“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
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
明得意”“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分析可知,这篇
小说中“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我”主张索赔,小说主人公王有福则放弃索赔,因而这样安排又使我起
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是 因为“我”王有福见面,王有福才会装上玻璃,撞伤。
后来是因为“我”路过酒店,看到酒店告示,猜测撞伤者是王有福,才再约王有福见面。见面确定是王有
福后,是“我”撺掇王有福去法院告酒店,引出王有福一番话和让我帮忙赔玻璃钱。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
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
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要敢于陈述自己的见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点:
一是审清题干,看清题干潜台词,明确探究点;二是掌握“ 多角度”探究思路,如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主
旨)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观点明确,切记模棱两可。本题题目是“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
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解答时两种观点都可以采用,关键是要结合文本
和社会现实言之成理。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如认同“我”的态度。酒店失误导致王有
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王有福
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同样,也可以认同王有福的观点,从王有福是成年人,有完全行
为能力,撞完玻璃,怕担责任逃跑,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等角度陈述理由。不论是同意哪一种观点,只要
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点睛】探究题审题、答题的一般要求。审题要审清探究类型和探究点,即它属于哪类探究题,要求你探
究的点是什么(标题、句子、 思想意蕴、艺术构思等)。弄清这两点,就知道了探究的方向,即从哪些角度
和层面探究。同时要仔细研读题干的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就明示了答题指向。答题要求:①把握好开放性
和限制性。探究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即答案的指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它不是无原则的
开放,而是有限制的开放,这种限制就是立足于文本,充分尊重作者。要知道,立足于文本的“探究”才
是“合理”的探究,紧扣作品的答案才是“有效”的答案。②答案要求: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分(充分展
现探究过程); 分析要紧扣文本;表达要清晰,有层次。答题的一般思路:明确观点——陈述理由——结合
文本分析——得出结论。
三、古诗文阅读
(一)(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
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
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
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
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1)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
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
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
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
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
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
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
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①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
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2)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
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
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①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3.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 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 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 不能易.也 易:交换
14.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B.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C.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D.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15.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 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16.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 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 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 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17.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2)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答案】13. D 14. C 15. B 16. D
17. (1)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2)从三代圣人以来,用礼乐教化天下,以至于刑罚废弃不用,然而终究不能制止篡位弑君的祸端。
【解析】
【分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然后属疏远”翻译为: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翻译为: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翻译为:张良也参与了。“与”,参与。
D.“不能易也”翻译为:也不能改变了。“易”,改变。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初定”的主语为“天下”,所以“初”前不断开,排除 A;“立国”是“设立诸侯国”,中间
不能断开,排除 D;“其”代指的是天下,是“宁息”的主语,“其宁息”作“求”的宾语,所以在“息”
后断开,排除 B。
整句话的翻译为: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在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
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皆封侯”是错误的。“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翻译为: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
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内容,属于无中
生有。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是错误的。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至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
述。
故选 D。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为”,造就;“时”,时机;“而已”,罢了。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以”,用;“措”,弃掷;“已”,制作。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
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
守这些地方,请求皇帝分封诸位皇子(为藩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
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
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
力,全部统一都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
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
“正因为有诸侯王,天下才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在设立诸侯
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
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
苏子(即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不错过时代。时代并不是圣人所能创造的,他们只是
能够不错过时代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国君即使想废除诸
侯设置郡守,可能做到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
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
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就不能分封诸侯,不立强势家族为世卿,可以把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
齐国的田氏当作警戒。(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仅李斯和秦始皇知
到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
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错过时代的情况,
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非议它。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当时没有非议他的意见的,而李斯
的意见与张良有什么不同?只是世人以成败论是非罢了。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吐出口中的食物大骂郦食
其,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
岂只是汉高帝,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并不是圣人的意思,是情势造成的。”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曹元首、陆机、刘颂,以及唐太宗时的魏征、李百药、颜师古,那以后还有
刘秩、杜佑、柳宗元.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
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
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
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从三代
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以来,知道不用刑法措施,然而终究不能停止篡位弑君父的祸端。到汉代以来,君臣
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
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
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二)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莠。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
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①。
注:①危楼,高耸的阁楼。
18. 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两句写江边庄稼肥硕茂密,江渚上蒹葭萧疏秀美,显现出秋景的生机与诗意。
B. 三、四句中的“添”“淡”两字,生动展现出由夏入秋时大自然色彩的渐变过程。
C. “山容”之所以“瘦”,是因为深秋时节木落千山,山峰才显露出突兀嶙峋的轮廓。
D. 整首曲写了作者江头秋行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句式整齐而又活泼。
19. 《江头秋行》是写景名作,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案】18. D 19. ①从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角度来写。整首曲多处写作者站在江头所见之景,“一声雁
过”则从听觉角度写出了乡情。②从空间角度来写。一、二两句作者从近处写平视所见之景;七、八句作
者远望,先写仰视所见,再写平视所见,富有层次地写出了秋景的特点。③虚实结合。“几处危楼”为虚
写,其余为实写。危楼并不具备江头的景物特点,作者因情设景,是想从传统的、触发乡思的意象,引出
自己的羁旅思乡之情。④动静结合。“稻粱肥,蒹葭秀”是静景;“沙鸟翻风”写出鸟在秋风中翻飞的姿
态。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错,曲的前半部分抒发了诗人由所见之景引起的惊喜之情,但后半部分则抒
发了诗人思乡的深沉情感。总体呈现的是恬静凄清。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技巧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怎样写景,可以从观察视角、景物状态、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炼字)等方面思考。这
首散曲描绘了一幅清朗明丽的秋景图,抒发了作者内心浓郁的羁旅乡思之愁。作者综合多种角度,采用比
拟的修辞,立体地呈现秋景,观察细致,画面恬静凄清。
视听结合。稻梁、蒹葭、木叶、山容、烟江、落日、危楼,皆是所见,雁声是所听;
“几处危楼”为虚写,其余为实写。此处作者因情设景,以疏淡之笔将落日、飞雁、危楼等触发乡思的意
象组合在一起,完成了整幅画卷的描摹。
动静结合。不仅有稻梁之肥、蒹葭之秀、木叶之空、山容之瘦等静态景物的描写,而且有沙鸟翻飞,雁过
危楼的动态之美。化静为动。“黄添篱落,绿淡汀州”,一“添”一 “淡”,将秋天大自然色彩的渐变过
程生动展现。由近到远,由下到上。近观稻梁、蒹葭,远望才显山容之“瘦”,烟江“万顷”的广阔。善
用比拟,“肥”“秀”“瘦”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稻梁丰收、蒹葭秀美和山因树木凋零的峭楞。
写景精准,炼字高超。只用寥寥几笔,便将各景物秋天的特点指出,比如,木叶的凋零稀疏之“空”,致
使山变得瘦”等。分点作答即可。
四、默写部分(共 7 分)
2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他
希望自己能够在宗庙会同之事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杜牧写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答案】 (1). 端章甫 (2). 愿为小相焉 (3). 戎马关山北 (4). 凭轩涕泗流 (5). 覆压三百余
里 (6). 隔离天日 (7). 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甫”“戎”“涕泗”“覆”“凝”。
五、课内基础部分(共 10 分)
2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3)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
(7)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8)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9)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10)戍卒叫,函谷举.
【答案】至于;统治;合乎;没有;分开、打开;堵塞、封闭;推辞、拒绝;送给、付与;运送;(被)攻
克。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如,至于。
(2)句意: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莅,统治。
(3)句意:刀子刺进去时的响声,没有不合乎音律的。中,合乎。
(4)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
(5)句意: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披,分开、打开。
(6)句意:增强巩固王室的权力,堵塞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杜,堵塞、封闭。
(7)句意: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却,推辞、拒绝。
(8)句意: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赍,送给、付与。
(9)句意: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输,运送。
(10)句意:戍边的士卒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破了。举,(被)攻克。
六、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
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
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
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
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答案】创新,要有价值
《礼记》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但只有有价值
的创新才能为个人带来转机,才能带动社会发展,为生命增添色彩,为世界做出贡献。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比赛项目,将对手挤下桥,己方通过即为胜利。今年却出现了新情况。
两组选手相互抱住,交换位置,都得以通过。看似双赢的行为实则无意义——山羊过独木桥本就是比赛项
目,举办它就是为了分胜负,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体力和脑力都将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双方都通过则将比赛胶着化,永远分不出胜负,也不耗费体力,只是一味地进行下去,既将比赛变得无趣,
又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这样的创新毫无意义。
且看商鞅变法。当时的秦国并不强大,赋重税繁,法律更是混沌一片。商鞅在考察了秦国国情后提出
变法,效果奇好,这才使秦成为超越魏赵的强国,也为后来秦王“扫六台”奠定了基础。这便是有价值的
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威廉博利说:“人一生中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明确了自己的价值。”是的,有价值的
创新无疑可以为人生带来转机,提高自身价值,个人价值提高了,集体便会强大,国家也会跟着发展。在
我看来,要做出有价值的创新,除却自身创新能力外,观察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懂得审时视己,才能做出最具价值的,最有意义的创新。好比商鞅变法,其变法内容均是商鞅在审查
秦国现状后提出的,所以才对秦的发展有如此大的作用。我国近年来提出的“和谐社会”,“中国梦”无
一不是建立在我国现今发展状况上的,因为高效的创新方案,所以我国近几年才能突乜猛进的发展。
未能审时视己而做出的盲目创新,或劳民伤财,或不起任何作用,是我们当尽量避免的。
美国铱星公司作为卫星移动通讯业的开拓者,曾耗资 50 亿美元、花费 12 年的`时间用于技术创新,研
究开发出了由 66 颗地球低轨卫星组成的移动通讯网络。从理论上讲,该网络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进行通信
联络。但从 1998 年投放市场以来,由于手机和服务费用昂贵,该公司一直客户稀少。到 1999 年,只有 2
万家用户,而要实现盈利则至少需要有 65 万家用户。在无法按期偿还巨额债务的情况下,铱星公司于 1999
年 8 月 13 日被迫向特拉华州的美国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铱星公司自恃技术先进、富于创新,忽视了市
场潜量和购买者的承受能力,结果盲目创新铸成大错。
走在拥挤的人群中,不论是随人流向前,还是乱走捷径,都无法成功,只有开辟出一条独特又离街道
不远的小路,方可通向成功。向日葵改变自己的生长规律,一心向阳,所以得到最充足的光照;小溪来回曲
折,一曲一弯中汇聚更多水珠。我们更当细心大胆,做独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创新。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注意材料的中的重点词语“规则”,“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
的激烈争论”,从这个角度可以写“规则”的遵守问题,可以严格遵守规则,也可灵活变通。也可从“互相抱住,
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的角度写“合作共赢”的内容,本人主张写“辩证的看待规则”较为理想。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对材料中元素和事件的解读是立意的基础。“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 又是作文符合题
意的终极范围。 ”正确审读材料,分解材料中诸要素的关系,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或中心语句是作文立意
的关键。
1.从抓关键句入手,寻找突破角度。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 有时会在材料中设计关键词语, 抓住这些关键词,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
材料,正确立意。
从今年的作文材料看, 关键词有 “规则”、“抱住转身”、“双双通过”、“有争议”, 这些关键词构成了材料
的主体, 也暗含了立意的角度。
“规则”---“规则是用来遵守的,竞技比赛如此,社会生活亦是如此”,“没有规矩, 不能成方圆”。
“抱住转身”---“要在竞争中坚持合作”、“要理性竞争”、“不能钻制度(规则)的漏洞”、“巧妙利用规则”、“规
则就是用来挑战的”、“打破规则才能创造奇迹”、“有突破才能有创新”。
“双双通过”---“合作才能双赢”、“违背规则是对他人的不公平”。
“有争议”---“违背规则不可取”、“不能纵容违规者”。
2.从分析材料关涉的对象入手,选择不同的角度。
给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是“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前提下可选择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就意味着一
则材料可写的角度很多,最佳立意不止一个。那么, 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对象就可有多种立意。 有的作文
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 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作文材料涉及到 “两个学生”、 裁判这两个明示的对象,这些对象都可涉及立意角度。
“两个学生”---“突破规则,勇于创新”、“合作才能双赢”、“不能破坏‘游戏’规则”。
“裁判”---“要秉持公正”、“规则面前无例外”、“要鼓励创新者”。
3.从辨明关系入手,选择具有思辨性的角度。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辨明这些关
系, 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材料中设计的关系有 “竞争与合作”、“合作与共赢”、“规矩与破坏规矩”、“遵守规则与大胆突破”、“创新与
守旧”、“因循与变通”等多重关系,而这些关系都可作为立意角度。
上面的几种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
选择构思作文。
从宽泛意义上讲, 上述立意均属于“符合题意”的立意角度,但因为每个省区确定标准时,宽与严的把控并
不一致, 如在某省的一类立意在另一省极有可能判为二类立意甚至偏离题意。 具体评判时, 还需按照本
省的评分标准评判。
立意的角度多了, 在确定观点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材料, 既要考虑最佳角度, 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
角度。 这里会有一个问题:选择最佳角度如“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在合作中取得双赢”、“不应破坏游戏规
则” 等,容易流于俗套, 特别是写常规的议论文,也许只能得一个“平安分”(42-45 分)。所以,在比较多
个角度确定好最佳立意的前提下,考生也可大胆抛弃第一感受,(因为大家的第一感受往往都是相同的)运
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自己的文章才能独树一帜,个性鲜明。并且从阅卷
老师的角度看, 每天要改上百篇文章, 如果能让他们眼前一亮, 往往就能获得较高的印象分,在同类文
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