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大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大埔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没有健康码乘车遇阻、现金支付遭拒……当前,不少老年人因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购物、 出行、就医、消费等方面遇到不便,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不小影响。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 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引发了社会对老年群体遭遇“代际数字鸿沟”问题的高度关注。 “数字鸿沟”一词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主要指教育背景、生活环境或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导 致不同群体在信息接收或技术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代际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数字技术或者产品 更新迭代的速度远远快于老年人智能技术学习的速度,这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了信息接收和数字使用能 力的巨大差异。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势不可挡,其触角延伸至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出行、 数字化支付、数字化办公甚至是数字化就医等。因此,解决代际数字鸿沟,加快老年人进步的步伐,已经 迫在眉睫,这需要政府、社区、家庭各方面的努力。比如,通过设立专门的基金补贴,增强老年人智能手 机的普及水平,简化应用,设计出适合老年人特点和知识水平的数字化设备和应用,帮助老年人克服数字 化设备应用恐惧,提高老年人数字应用学习和普及效率。同时,从家庭和社区入手,提高老年人群智能运 用水平,发挥家庭与社区代际信息反哺能力,增强家庭与社区不同年龄人群之间智能应用知识和能力的学 习与传播。 当然,可以看到的是,数字化确实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比如互联网生活缴费、互联网购物、 互联网理财、互联网出行、互联网事务服务大厅等等,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帮助我们节省了鞋底成本、管理 成本、兑付成本等等,这也正是数字化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初衷。 从近几年老年人智能手机普及率及使用率看,这种数字化趋势也正在向高龄人群渗透,不少老年人开 始拥抱“数字圈”,但是老年人作为数字化“弱势群体”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高龄人群进入“数字圈” 除了面临文化、教育等软约束,还面临着数字化设备、数字化资费等一系列硬约束,这种社会、家庭有意 无意叠加的交流壁垒,是高龄人群跳过数字鸿沟的一大重要障碍。以数字化设备为例,数字化设备费用、 SIM 资费、服务咨询、软件使用都是依照社会大众的收入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应运而生的,而这些无疑给 高龄人群设下了无形的门槛。同时即使持有银行卡等支付工具,也会加剧高龄人群“数字化盲人”的自卑 心理和畏惧心理,顿挫了他们融入“数字圈”的积极性 那么,如何让高龄人群更好享受数字化便利,显得非常的必要。比如首先设立老年人数字化设备及 SIM 卡专项服务柜台,减轻老年人数字化学习、设备维护、资费服务过程中的困难是非常必要的。其次,研发 老年数字设备和应用,让老年人感受到数字化过程中社会的诚意,是消除老年人数字融入恐惧,增加主动 性的重要激励。最后,政府、社区尤其是家庭,是数字化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年轻人要给予老年人更多 耐心,同时给予他们更多转化过渡时间及参与数字化的鼓励,避免“抨击”性的数字化教学过程。 无论年轻人的生活多么的简单和遥远,升格社会中没有哪一个地方的长辈能知道晚辈知道的一切。年 轻人在数字化信息和应用方面的压倒性优势,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的代际关系,让高龄人群产生了不安、焦 虑和不自信的情绪。作为数字化优势一方,我们应该在消除代际数字鸿沟的过程中,给予老年人更多耐心 的指导和成长时间,我想这是数字化时代赋予“尊老爱幼”的新内涵。 (摘编自盘和林《老年人拥抱“数字圈”请多关照》) 材料二: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针对老年人日常生活涉 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 7 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 20 条具体要求。方案强调,要完 善法规规范,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全使用智能化产品、享受智能化服务,切实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过程 中的各项合法权益。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理事崔晶雪说,在抓好常态化综合监管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加强宣传, 引导他们重视和保护个人信息,通过老年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教育机构等开展智能技术教育,不给 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拒收现金、拒绝银行卡支付等歧视行为,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国 家将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一是会同相关部委、地方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基层 社区,共同引导规范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缴费领域,以及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高频服务场所的现金 使用行为。二是强化日常监管。通过暗访、巡察等方式开展摸底调查,建立违法主体名录库进行重点跟踪, 对涉及公共服务、民生及公众关注度比较高、影响范围比较大的拒收现金主体,将依法依规予以严肃惩治。 三是强化正面引导和警示教育。 (摘编自丁怡婷《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年人由于教育背景、生活环境之类因素影响,在智能技术学习上的速度较慢,所以出现了没有健康码 乘车遇阻之类的生活问题。 B. 数字化平台设立的初衷就是服务于生活,给人们带去生活的便利,而它也确实帮助我们节省了鞋底成本、 管理成本、兑付成本等。 C. 从整体上看,老年人群体目前依然是数字化的“弱势群体”,一些老年人因跳不过数字鸿沟,所以常有 一种自卑心理和畏惧心理。 D.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内容很具体,针对的就是老年人遭遇 的“代际数字鸿沟”问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解决“代际数字鸿沟”的方法中,社区和家庭的信息反哺是极重要的一种,因为社区、家庭与老年人 们的接触很方便。 B. 年轻人辅导老年人进行数字化学习时,如果缺乏耐心,缺乏鼓励,而多用“抨击”性语言,则老年人的 学习速度会比较慢。 C. 老年人的个人信息需严加保护,因为不法分子都是利用老年人容易对人产生信任的特点,诱使他们上当, 使其损失钱财。 D. 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缴费领域,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高频服务场所,都不得拒收现金,这是法规, 也是时代需要。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目前,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 18.1%,基本上进入了老龄社会。 B. 石家庄裕华区组织青年志愿者成立服务队,对社区老年人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 C. 北京一位老人因无“健康宝”被禁止进人地坛公园,他就硬闯了进去,引起围观。 D. 湖北宜昌一医保局拒收老人交纳的现金,被爆光后,受到上级政府部门严厉处罚。 4. 两则材料各自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 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C 3. D 4. ①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法,如其主体部分的三、四、五、六段都是先指出观点,再举实例予以论 证。②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法,它的第二段引用的是崔晶雪的观点,第三段引用的是李伟的看法。 5. ①相同点:都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方案为由头,指出要帮助老年人解决“代际数字鸿沟”问题。②不 同点:材料一侧重于从政府、社区、家庭诸方面谈帮助老年人的做法,材料二侧重于从法律保障层面谈帮 助老年人。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数字化平台设立的初衷就是服务于生活”说法绝对,“服务于生活”是“数字化平台设立”的目的之 一,不是全部。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老年人的个人信息需严加保护,因为不法分子都是利用老年人容易对人产生信任的特点,诱使他们上 当,使其损失钱财”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只是说“要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加强宣传,引导他们重视 和保护个人信息,通过老年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教育机构等开展智能技术教育,不给不法分子可乘 之机”。选项表述绝对,属于主观臆断,曲解文意。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方案强调,要完善法规规范,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全使用智能化产品、享受智能化服 务,切实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过程中的各项合法权益”及第三段“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拒收现金、拒 绝银行卡支付等歧视行为,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国家将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和长效 机制建设”可知,材料二的观点:为切实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过程中的各项合法权益,将要完善法规 规范,且对目前对于一些拒收现金、拒绝银行卡支付等歧视行为,要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和长效机 制建设。由此可知,D 项材料符合论点的要求。 A.属于老龄化问题,与材料二观点无大关联,不能作为论据。 B.属于做得好的方面,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因为材料二主要是针对老年人智能技术使用存在问题而言。 C.这是老年人自身不遵守规则存在意识观念行文不当等问题。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三段的“如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出行”“比如,通过设立专门的基金补贴”,第四段的“比如 互联网生活缴费、互联网购物”,第五段的“比如首先设立老年人数字化设备及 SIM 卡专项服务柜台”, 第六段的“以数字化设备为例”等句子可知,材料一主要使用的举例论证法。 从材料二第二段的“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理事崔晶雪说”,第三段的“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 可知,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法。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 第一段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引入文章,引出老年 群体遭遇的“代际数字鸿沟”问题。 第二段解释“数字鸿沟”的定义,并分析“代际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 第三段指出解决代际数字鸿沟,加快老年人进步的步伐,已经迫在眉睫,这需要政府、社区、家庭各方面 的努力。 第四段点明数字化确实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 第五段指出从近几年老年人智能手机普及率及使用率看,这种数字化趋势也正在向高龄人群渗透,不少老 年人开始拥抱“数字圈”,但是老年人作为数字化“弱势群体”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 第六段强调如何让高龄人群更好享受数字化便利,显得非常的必要。 第七段点明我们应该在消除代际数字鸿沟的过程中,给予老年人更多耐心的指导和成长时间。 材料二: 第一段从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引起文章,强调, 为切实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过程中的各项合法权益,要完善法规规范。 第二段引用“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理事崔晶雪”的话,指出在抓好常态化综合监管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对 老年人加强宣传并开展智能技术教育。 第三段引用“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的话,表示,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拒收现金、拒绝银行卡支 付等歧视行为,国家将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 所以两则材料的相同点:都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方案为由头,指出要帮助老年人解决“代际数字鸿沟” 问题。 不同点:材料一侧重于从政府、社区、家庭诸方面谈帮助老年人的做法,材料二侧重于从法律保障层面谈 帮助老年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读书报:20 世纪 70 年代您就开始诗歌创作,诗歌使您的作品具有怎样的底色? 梁衡:诗歌是时代的号角。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1975 年我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一首写大 寨的诗歌。我小时候受古典诗文的熏陶,被父亲逼着背《千家诗》。大学赶上激情澎湃的时代,《回延安》《雷 锋之歌》《向困难进军》《祝酒歌》等等,我都背过。诗歌对我的创作的影响,一是陶冶情感,二是锤炼语 言。旧诗给人意境,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激情。 中华读书报:进入新时期举办第一次“全国好新闻奖”,您的人物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光 明日报》1980 年 11 月 14 日)就得了奖。新闻和文学,您是如何转化自如的? 梁衡:首先是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正好抓住了。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 我写《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就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关口。但那篇通讯只有几千字。正好《青年文学》 创刊号要出版,我以此为题材写了篇报告文学,发表后获得几个文学奖项,这是时代给予的。 中华读书报:20 世纪 90 年代,即使您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创作也没有停止。《觅渡觅渡,渡何 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政治散文被誉为“红色经典”。创作这类作品,您是否愿意谈谈是如何把握的? 有何特点? 梁衡:写政治散文和我的经历有关。自古作家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家、思想家兼作家,比如范伸 淹和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是站在政治舞台上的思考;一种是专业作家,比如李白、司马相如。那时兼 职作家多于专业作家。当然现在专业作家多了,倒过来了,多于政治作家。作为官员作家,我认为有责任 从我理解的高度为下一代讲清楚历史。我写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但我走的一条特殊的路子,把伟人的 思想人格提炼出来,用辩证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把历史的面貌剥清楚,挖掘其轨迹和情感。 文学是人学,当然也应该是伟人之学。 我的政治散文把握这样几点,一是直接抒写同时代的重大政治人物和事件,剖析理事,不避尊讳。新 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共产党六位总书记我写过三位,包括瞿秋白、张闻天、毛泽东等,其他重要领袖人物如 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方志敏等也都写过。二是书写前代人物、事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进行审 视,找到独特的切入点,关照现实。 中华读书报:对于散文创作,您的主张是什么? 梁衡:我的文学主张是“二为三境五诀”:“二为”指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散文唯美是对的, 但文章只有美的技巧,作家就成了一个杂技演员。我主张文以载道,要有思想。“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 三个境界,一是客观的描述之美,“形境”;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教人留恋体味,“情境”; 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谓之“理境”,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五诀”是:形、 事、情、理、典。指要达到三境的方法,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 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 中华读书报:我发现您谈的最多的是“时代”。您的文学创作与国家命运总是连在一起的。无论为人 还是为文,为什么您有这种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 梁衡:一是来自家庭熏陶。我父亲是个老教育工作者,解放后担任霍州县长。他读了很多书,我受他 的思想影响。二是来自时代和大学教育的影响。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和大家一起照相,他坐在前 边的椅子上,后面的同学很清楚地看到他肩膀上的补丁。人大就是那样艰苦奋斗的氛围。当年我们学雷锋 学焦裕禄,每到周末同学们找地方帮别人义务干活。时代造就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三是受马列主义、 西方科学史和共产党的世界观的影响。 (摘编自舒晋洽《梁衡:从学术中拎出一条文学的彩线》) 材料二: 自宋代起,司马相如就被尊为“赋圣”,与“骚圣”屈原、“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等一起, 共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元朔二年,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真正结束了绵延一千余年的分封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司马相如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又合称《天子游猎赋》)完成于推恩令的酝酿期。在这样一个历史关 头,司马相如敏锐地感觉到了诸侯王横行的时代即将过去,大一统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他以当时刚刚兴 起的赋体文学,纵笔讴歌了这一历史转变。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尽管从经学的角度肯定了司马相如赋的成就和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相如赋主题的误读。笔者认 为,《天子游猎赋》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歌颂汉朝的统一、强大、文明和昌盛,肯定朝廷对诸侯王的 规范与管理;第二个主题是劝导汉武帝戒奢从俭,实行德政。第二个主题,只是司马相如顺便对汉武帝做 的一个提醒与劝诫,并且是以“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大奢侈”即自我悔悟、改弦易辙 的方式体现的,用语十分含蓄。 “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从分封制走向郡县制,从国家分裂、诸侯割据、战争连 绵、民生涂炭,走向天下一统、经济繁荣、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时代。 (摘编自踪凡《“赋圣”何以诞生》)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对梁衡创作产生两方面影响:陶冶情感和锤炼语言。诗歌使他学会了意境营造,时代直接点燃了他 的激情。 B. 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梁衡抓住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关口,做到了新闻和文学转 化自如。 C. 与一般人不同,梁衡所有作品都是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炼伟人思想人格,挖掘伟人思想轨迹 和情感。 D. 《天子游猎赋》主题是歌颂汉的统一、强大、文明和昌盛,劝导汉武帝戒奢从俭,实行德政,“然其要 归引之节俭”。 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衡认为散文唯美、文以载道,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但是他反对作家像杂技演员只追求美 的技巧。 B. 梁衡有大格局、大胸怀、大气魄,是受家庭、马列主义、西方科学史和共产党世界观的影响,也是时代 造就的。 C. 李白、司马相如等都曾是帝王近臣,理应站在政治舞台上思考,有责任在政治思想的高度为后代讲清楚 历史。 D. “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时代,只能在特定时代才能得到君王青睐。因而《天子游猎赋》的成功不 可复制。 8. 文本一的访谈涉及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筒要概括。 9. 有评论家认为,文学家只有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相契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之作。你是 否同意此说法?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B 7. C 8. ①时代与文学创作的关系;②新闻和文学如何转化自如;③政治散文如何把握;④散文创作主张。 9. ①我同意作者的观点。②材料一中,梁衡的文学创作与时代总是连在一起:诗歌是时代的号角,梁衡写 诗是受到时代的影响;时代提供给他丰富的素材,作品获多个文学奖项,是赶上了时代的关口。时代造就 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③材料二中,“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的时代;《天子游猎赋》产生于特定 的时代,也只能在特定的时代才能得到君王的青睐。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时代直接点燃了他的激情”错误。由原文“诗歌是时代的号角。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诗 歌对我的创作的影响,一是陶冶情感,二是锤炼语言。旧诗给人意境,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激情”可知,原 文说的是“写诗受到时代的影响”,没有说“时代直接点燃了他的激情”,原文说的是“新诗直接点燃人 的激情”。 C.“梁衡所有作品都是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炼伟人思想人格,挖掘伟人思想轨迹和情感”错误。 由原文“梁衡:写政治散文和我的经历有关。……我认为有责任从我理解的高度为下一代讲清楚历史。我 写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但我走的一条特殊的路子,把伟人的思想人格提炼出来,用辩证的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把历史的面貌剥清楚,挖掘其轨迹和情感”可知,不是“梁衡所有作品”,应该是 他的“政治散文”走的一条特殊的路子。 D.“《天子游猎赋》主题是……‘然其要归引之节俭’”错误。由原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相 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尽管从经学的角度肯定了司马相如赋的 成就和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相如赋主题的误读。笔者认为,《天子游猎赋》有两个主题:第一个 主题是歌颂汉朝的统一、强大、文明和昌盛,肯定朝廷对诸侯王的规范与管理;第二个主题是劝导汉武帝 戒奢从俭,实行德政。第二个主题,只是司马相如顺便对汉武帝做的一个提醒与劝诫”可知,“然其要归 引之节俭”是司马迁的观点,材料二作者认为这是误读。《天子游猎赋》主题有两个,第一个为主,第二个 主题只是顺便委婉地提了一下。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李白、司马相如等都曾是帝王近臣……”错误。由原文“自古作家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家、思想 家兼作家,比如范仲淹和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是站在政治舞台上的思考;一种是专业作家,比如李白、 司马相如。那时兼职作家多于专业作家。……作为官员作家,我认为有责任从我理解的高度为下一代讲清 楚历史。”可知,李白、司马相如是专业作家。“站在政治舞台上思考”的是范仲淹和唐宋八大家为代表 的政治家、思想家兼作家,作者认为有责任为下一代讲清楚历史的应该是官员作家。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材料一是对梁衡的访谈。解答的关键是根据《中华读书报》记者的提问问题,捕捉到中心话题,并加以整 合。 由材料一“中华读书报:20 世纪 70 年代您就开始诗歌创作,诗歌使您的作品具有怎样的底色?梁衡:诗歌 是时代的号角。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1975 年我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一首写大寨的诗歌”可知, 时代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由材料一“中华读书报:进入新时期举办第一次‘全国好新闻奖’,您的人物通讯《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 故事》(《光明日报》1980 年 11 月 14 日)就得了奖。新闻和文学,您是如何转化自如的”可知,新闻和文 学如何转化自如; 由材料一“中华读书报:20 世纪 90 年代,即使您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创作也没有停止。《觅渡觅渡, 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政治散文被誉为‘红色经典’。创作这类作品,您是否愿意谈谈是如何把握 的?有何特点”可知,政治散文如何把握; 由材料一“中华读书报:对于散文创作,您的主张是什么?梁衡:我的文学主张是‘二为三境五诀’”可 知,散文创作主张。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共同点就是时代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题干首先用评论家的观点作为情境,要求结合两则 材料谈对这个观点的看法。解答此题,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具体分析。我同意作者 的观点。 材料一中,梁衡的文学创作与时代总是连在一起。由材料一“诗歌是时代的号角。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 影响,1975 年我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一首写大寨的诗歌。我小时候受古典诗文的熏陶,被父亲逼着背 《千家诗》。大学赶上激情澎湃的时代,《回延安》《雷锋之歌》《向困难进军》《祝酒歌》等等,我都背过” 可知,诗歌是时代的号角,梁衡写诗是受到时代的影响; 由材料一“首先是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正好抓住了。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 我写《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就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关口”可知,时代提供给他丰富的素材,作品获多 个文学奖项,是赶上了时代的关口。 由材料一“人大就是那样艰苦奋斗的氛围。当年我们学雷锋学焦裕禄,每到周末同学们找地方帮别人义务 干活。时代造就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可知,时代造就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由材料二“‘赋圣’崛起,离不开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从分封制走向郡县制,从国家分裂、诸侯割据、 战争连绵、民生涂炭,走向天下一统、经济繁荣、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时代”可知,材料二中,“赋圣”崛 起,离不开那个伟大的时代; 由材料二“司马相如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又合称《天子游猎赋》)完成于推恩令的酝酿期。在这样 一个历史关头,司马相如敏锐地感觉到了诸侯王横行的时代即将过去,大一统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他以 当时刚刚兴起的赋体文学,纵笔讴歌了这一历史转变”可知,《天子游猎赋》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也只能在 特定的时代才能得到君王的青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江子一,字元亮,济阳考城人。子一少慷慨有大志。家贫,以孝闻。苦侍养多阙,因终身蔬食。仕梁 起家..为王国侍郎、奉朝请。上书言事,为当轴..所排,乃拜表求入北为刺客。武帝异之。又启求观书秘阁, 武帝许之,有敕直华林省。其姑夫左卫将军朱异权要当朝,休下之日,宾客辐凑,子一未尝造门,其高洁 如此。为遂昌、曲阿令,皆著美绩。后为南津校尉。弟子四,历尚书金部郎,大同初,迁右丞。兄弟性并 刚烈。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 色呵责之子四乃趋前代炯等对,对甚激切。帝怒呼缚之,子四乃据地不受。帝怒亦歇,乃释之,犹坐免职。 及侯景攻陷历阳,自横江将度。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走,子一乃退还南洲,收余 众步赴建邺,见于文德殿。已而贼亦至。帝怒之,具以事对,且曰:“臣以身许国,常恐不得其死,今日 之事,何所复惜?不死阙前,终死阙后耳。”子一启太宗曰:“今贼围未合,可击之;迨贼垒立,无所用 武也,请开承明门出战。”帝许之。子一及弟尚书左丞子四、东宫直殿主帅子五并力战直前。子一乃身先 士卒,抽戈独进,群贼夹攻之,属者莫敢继。贼坐甲不起。子一引槊撞之,贼纵突骑,众并缩。子一刺其 骑,骑倒槊折,贼解其肩,时年六十二。弟曰:“与兄俱出,何敢独旋?”乃免胄..赴敌,子四槊洞胸死; 子五伤脰,还至堑一恸而绝。贼义子一之勇,归之,面如生。诏曰:“祸故有闻,良以矜恻,死事加等, 抑惟旧章,可赠子一给事黄门侍郎,子四中书侍郎,子五散骑侍郎。”侯景平,世祖又追赠..子一侍中,谥 义子。 (节选自《南史·江子一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 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B. 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 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C. 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 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D. 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 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成语“白手起家”中的“起家”是一样的。 B. 当轴,比喻官居要职的当权者。古汉语中当涂、当路、用事都有“当权”之意。 C. 免胄,脱下头盔。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古称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叫“胄”。 D. 追赠,一般是指给已死的官吏追封官爵,与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的谥号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子一以孝闻名,尽心侍亲。他家中贫困,经济拮据,因为奉养父母缺少足够资粮,于是便终身吃粗茶 淡饭。 B. 江子一不慕权贵,政声良好。他的姑父左卫将军朱异,位居权要,他从不拜访;曾担任两县县令,颇有 政绩。 C. 江子一性情刚烈,敢于言事。他曾因上书言事,被官居要职的大臣排挤,还因与皇帝发生激烈对抗而被 免职。 D. 江子一忠君爱国,一门忠烈。他作战勇敢,视死如归,其弟子四、子五,皆是大勇之人,后都死于侯景 之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休下之日,宾客辐凑,子一未尝造门,其高洁如此。 (2)今贼围未合,可击之;迨贼垒立,无所用武也。 14. 江子一是古代著名爱国英雄。《梁书》评价其“捐躯殉节,赴死如归”,文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请 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休假的时候,宾客都聚集到他家,子一不曾拜访朱家,他就像这样高洁。 (2)现在敌人的包围还没形成,可以攻击他们,等到贼兵的营垒建立起来,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14. ①答君言语:不死阙前,终死阙后。②作战行为:身先士卒,抽戈独进。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语法关系来看,“封事”即“密封的奏章”,作“上”的宾语,故在“封事”后断开,排除 AD;“详择” 也是一个词,即“审慎选择”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与成语‘白手起家’中的‘起家’是一样的”错,“白手起家”中的“起家”是“发家”的意思。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还因与皇帝发生激烈对抗而被免职”错,据原文“帝怒呼缚之,子四乃据地不受。帝怒亦歇,乃释之, 犹坐免职”可以看出,被免职的是其弟江子四。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休下:休假;辐凑:聚集;造:拜访;如此:像这样。 (2)关键词:未合:包围还没形成;迨:等到;垒立:营垒建立起来;无所用武:没有用武之地。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主要是依据题干,着眼于主要人物的相关事件、言行等,筛选重要信息,以此作答。 ①思想上,“已而贼亦至。帝怒之,具以事对”时,子一曰:“臣以身许国……何所复惜?不死阙前,终 死阙后耳。”皇上对他发怒时,表现出报效朝廷,为国尽忠; ②行动上,“子一乃身先士卒,抽戈独进,群贼夹攻之,属者莫敢继”,充分表现子一身先士卒的壮举。 参考译文: 江子一,字元亮,是济阳郡考城县人。子一年少时有远大志向。家里穷困,凭借孝顺出名。苦于侍奉 父母缺少资粮,于是一生吃素。在梁朝从家中征召出来做国侍郎、奉朝请。向皇帝上书议政时,他被当权 者排挤,于是上表请求到北方国家做刺探情报的外交官,武帝认为他的请求很奇特。他又上书请求秘阁看 书,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下令让他担任直华林省。他的姑父左卫将军朱异,是当朝的权贵,休假的时候, 宾客都聚集到他家,子一不曾拜访朱家,他就像这样高洁。出任遂昌、曲阿两县县令,都有好的政绩。后 来出任南津校尉。弟弟江子四,任尚书金部郎,大同初年升任为右丞。兄弟俩性情都很刚烈。江子四任右 丞时,上书议政,详细陈说政治得失,高祖很欣赏他的意见,下诏让尚书仔细选择,用于当时的治理。左 民郎沈炯、少府丞顾玙曾经上奏请示却不被批准,高祖厉色呵斥他们,子四便小步上前代替沈炯等人回答, 言辞非常激烈,高祖愤怒地喊人把子四捆了起来,子四用手按地反抗,高祖怒气消了之后,便放了他,但 还是因此免去了他的官职。等到侯景攻下历阳,将要从横江渡过。江子一率领一千多名水兵想在下游进行 拦击。他的副帅董桃生逃跑,江子一于是败退到南洲。他召集剩下的士兵,步行回到了京城,在文德殿被 召见。贼兵不久也到了京城,皇帝对他发怒,江子一把情况详细地告诉了皇帝,并且说:“我把生命献给 国家,常常担心不能为国尽忠而死,今天的战事又有什么让我吝惜生命的呢?我不是为国死在您的面前, 也会死在外面的征战。”江子一禀告太宗说:“现在敌人的包围还没形成,可以攻击他们,等到贼兵的营 垒建立起来,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请允许我打开承明门跟贼军作战。”皇帝答应了他。子一和他的弟弟尚 书左丞江子四、东宫直殿主帅子江子五合力径直向前和敌人作战,江子一身先士卒,挥起戈一人冲向敌阵。 群敌人左右夹击他,他的下属不敢向前。敌人披甲等待不发兵,江子一拿着长矛,撞击敌人,敌人命令骑 兵出击,众人都退缩,子一刺敌人的马,马倒地,长矛折断,敌人劈开了子一的肩膀,子一当时六十二岁。 弟弟说:“和哥哥一起出战,怎么敢独自回去?”于是脱下头盔冲向敌人,与他们决一死战。子四被长矛 刺穿胸膛而死,子五被敌人砍伤脖颈,退到壕沟出(护城河)疼痛而死。敌人认为子一大义大勇,归还了 尸体,面容还像活着一样。太宗下诏说:“遭敌杀害的消息我知道,实在让人哀伤,以身报国功加一等, 这也是过去的规章典制。批准赠官子一为给事黄门侍郎,子四为中书侍郎,子五为散骑侍郎。”侯景叛乱 平定后,世祖又追赠江子一为侍中,谥号义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三)①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②,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①放言五首:公元 810 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 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②周武王死,子 成玉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阴谋陷害,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避居 于东,不问政事。后事实证明,周公对成王一片忠心,说他要篡位的流言是假的。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设置悬念,郑重其事地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 B. 颔联以“试玉”“辨材”为例,委婉地介绍方法,即经过时间的考验,事物的真伪终会呈现。 C. 颈联反面举例,直接说明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D. 尾联是全诗关键句,通过反问发人深思如果不用时间来考验,如何能辨别真伪呢? 16.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寄寓的情感。 【答案】15. C 16. ①对朋友的劝慰之情,借“试玉”“辨材”来劝说朋友人才是要经受时间考验的;② 对现实的不满之情,借“周公流言”“王莽谦恭”的典故表达对当局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 ③对真理的坚定信念,诗人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澄清事实、辨明真伪的一天,自己与友人的被贬之 冤也会昭明。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 项,“直接说明”表述错误,颈联反面举例,应该是“委婉表达”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 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 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 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借“试玉”“辨材”来劝说朋友人才,表达了对朋友的 劝慰之情; 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意思是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 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汉 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但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借“周公流 言”“王莽谦恭”的典故表达对当局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 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意思是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 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表达了作者对真理的坚定信念,诗人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 澄清事实、辨明真伪的一天,自己与友人的被贬之冤也会昭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车马舟楫进行比喻之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启示我 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善于寻求帮助。 (2)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诗人乘舟越过万顷江面时有如御风而行, 因而产生的那种飘然欲仙的美妙感觉。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所居之地的地势低下与环境荒 凉,字里行间透露出被贬谪之后的伤感之情。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 羽化而登仙 (5). 住近湓江地低湿 (6). 黄芦苦竹绕宅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形:生、假、飘、遗、湓、芦、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6 个新坑、3000 多年前的丝绸、500 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三星堆 文化热,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古蜀国对我们知之甚少,而在关于三星堆的热烈讨论中,让我们看到 无数网友对文物的关心。大家自愿化身“国宝守护人”,将对历史的崇敬、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认同寄托 在了青铜神树上、黄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让自豪和热血沸腾了千年时光。 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可能还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着我们唤醒。商鼎周彝、战国错金、秦俑汉陶、 晋帖唐画……它们和三星堆文化一样,(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唤醒沉睡的文明,更要传承它们,发扬 它们,携着辉煌的文明走向未来。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 B. 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守转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C. 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 D. 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C.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D.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A 19. C 20. 第一处:“古蜀国”和“我们”调换顺序;第二处:删掉“在……中”或“让”。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所填句子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些文物首先是见证历史,守望沧海变迁,然后等待着人们发掘,才能苏醒 绽放,最后惊艳世界。据此排除 BCD。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原文:拟人修辞,写古蜀文化沉睡。 A.用典,运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 B.夸张修辞,落笔可摇动五岳,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 C.拟人修辞,桃花追逐着杨花飘落。 D.互文修辞,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古蜀国对我们知之甚少”主客体颠倒,应是“我们对古蜀国知之甚少”;“在……中”“让”滥用介词, 导致句子缺乏主语,删掉其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棉花看中国, ① 。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以及世界顶级品 质等特性,长年供不应求。 随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 ② 。2013~2014 年,新疆棉花的总产量 达到 450 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 6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 18%左右。截至 2020 年,新疆棉花总产、 单产都连续 26 年位居全国第一。 早在 2018 年, ③ 。100 亩地的棉花,以前需要 10 个采棉工辛苦两个月,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 可完成采摘。最新资料显示,新疆一台采棉机效率超过 500 个劳动力,采净率达到 93%。 21. 请用两个比喻句点赞“新疆棉花”,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 2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21. 示例:(1)新疆棉花是棉中贵族;(2)新疆棉花是白色黄金;(3)新疆棉花洁白如雪。(两个 即可) 22. ①中国棉花看新疆;②棉花产量也不断提高;③新疆便用采棉机采棉。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拟写比喻句的能力。 首先要筛选出新疆棉花的特点“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以及世界顶级 品质等特性”,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拟写比喻句。比如新疆棉花“洁白光泽”,可以拟写出“新疆棉花洁白 如雪”;“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可以拟写出“新疆棉花是白色黄金”。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句式“天下棉花看中国”可知应写“中国棉花看什么”,然后根据后文“新疆长绒棉因 产量稀少”可知,应写“中国棉花看新疆”。 第二空,根据“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可知,后句是前句的结果,据此推断出应写 “棉花产量也不断提高”。 第三空,根据“早在 2018 年”“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完成采摘”可知,应填写采棉机早就在新疆 使用。故填写“新疆便用采棉机采棉”。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我”不愿意“我们的后辈”“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 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 活过的”。 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写道:“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 要回来的人。”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很多人热爱家乡,又因为种种原因而远离家乡,家乡成了永久的 乡愁。 假如你是鲁迅的后辈周飞,应邀返乡参观访谈,看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深有感触,请你以“归来时, 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故乡焕新貌,归来不见愁 敬爱的鲁迅先生: 您好! 弹指间,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故乡面貌已焕然一新。作为您的后辈,以游子身份重返故里,眼见“鲁 镇”新生活,感触颇多,遂提笔致信。 犹记少时习文,子瞻语歌女:“试问岭南应不好。”歌女却道:“吾心安处是吾乡。”心安之处即为 故乡。再读旧作,我从您笔下窥见血脉深处故乡的轮廓,虽有山清水秀之貌,却俱封建旧礼之锢,麻木愚 昧之蔽。但今日重游,我见山清水秀如故,却有文明代蛮俗,有温情替等级,那道“可悲的厚厚的屏障” 已经消弥,时代新风已照亮“鲁镇”的每一处角落。此情此景,怎能不令游子惊喜垂泪?先生,你们所未 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你们的后辈已经处于其中了。我万里归来,不见乡愁,只有喜泪。 故乡的新貌,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归乡”的人。我们很多人离开较为落后的农村,就贪恋在现代都市 而不肯返身。但是,假如没有一个又一个像黄文秀这样“要回来的人”铆定深山,没有大学生毅然回乡助 力扶贫,没有众多干部回乡奋战一线,又哪里有如今家乡的新面貌、新生活呢?先生,故乡不是自己变新 的,而是千千万万个归乡奋斗的人为它换上了新衣。总要有人回去的,新时代青年亦需有志于此。 海德格尔说:“故乡位于大地的中央。”游子在外总是牵念着故乡。由此,乡愁就并非一个空间性而 是时间性的概念,它源自童年的美好记忆,指向的则是每个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期待。乡愁的永久正是因为 再无可补的缺憾。先生,有时候故乡走得太快,他们将历史的记忆抹除,拆掉珍贵的民居建筑,一味地追 求“现代美感”而遗忘自身特色,将乡愁的根拦腰截断。好在鲁镇并非如此,我立于酒店旁,还依稀可见 孔乙己的身影;我行舟河上,仍可见两岸的稻香夹着豆香的水汽扑面而来。故乡焕发了新面貌,但仍保留 了记忆中最深刻的情感体验,于是我可以说,我不见乡愁。 先生,我们的故乡行稳致远,您终于能看见新天新地了。我愿将故乡藏于心间,待来日学有所成,我 必再次归来,让故乡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寻乡归根的游子再无“乡愁”。 您的后辈:周飞 某年月日 【解析】 【详解】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材料一:鲁迅自己的后辈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此前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材料二:黄文秀说“很多人从 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材料三:很多人热爱家乡, 又有人远离家乡,家乡成了永久的乡愁。通过对三则材料的提炼,可以发现,三则材料均指向有关于“乡 愁”的主题,亦即:因为热爱,所以有乡愁;因为出走,所以有乡愁。从这个角度及题干中“归来时,我 心安处无乡愁”的提示去思考立意,大体上可以按照这个方向走:出走或许是为了回归,所以要回去,建 设我们美丽的乡村,让乡愁不再存在;或者谈而今乡村大焕颜,乡愁已经不复存在。 作文任务很明确:以鲁迅后辈周飞的身份,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一封信,主要 展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从文体控制的角度看,写成一封书信,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至于信的正文部 分,建议写成记叙文或抒情类、议论类散文。 参考立意: ()乡村旧貌换新颜,乡愁已经不复存在 (2)美丽的乡愁,终将成就最美丽的乡情 (3)与时俱进又要放慢速度,让乡村真正展现它的美丽 (4)所有的出走,正是为了归来,让乡村呈现传统下纯真的美丽 (5)今日乡村依旧在,新颜引得众人来 (6)伟大的时代和繁荣的国家给了乡村最美的期待 可用素材: (1)这个城市繁华空旷,膨胀着虚浮的快乐,而我,满目荒芜,找寻陌生的熟悉。你的手伸过来的时候, 我隐忍着的疼痛与柔弱,层层蕴开。你说,该回家了。这里虽繁盛喧嚣,却始终不属于我们。乡音袅袅, 生生扯落我眼底的泪。 (2)在一个停满了船舶的码头上,一座绿色的小岛正酣甜地睡去。路灯在黑夜里无声地战栗着。车站里开 走了最后的一班车,夜归的人静静地走过乡间的小路。乡愁是一杯茶,这是一个平庸的比喻,但我却很喜 欢。我不愿把乡愁说成酒,因为乡愁没酒那么浓烈,乡愁只能是在无人的暗夜的一缕清香,将远离喧嚣世 界的我们一点一点溶解。乡愁是茶,总在苦涩中带着那么一点甘甜;乡愁是茶,但却不会愈冲而愈淡。 (3)有一些事情,经过了,留下痕迹,成了岁月,成了回忆。虽然有一点疼痛,钝钝的落在心里,会偶尔 忽略,但决不会忘记。有一些情感,像少年简单的心事,经历过如一场劫数过后的思念,便会透出淡淡的 蓝。而故乡,却永远留存在心得最顶层。 (4)夜夜那是一条梦中的彩虹,连接着心与故乡的距离。日日,那是一腔滚烫的江河,默默流淌着心灵的 乡情。那是谁,在黄河边,声浑厚的豫腔,又将我迁回那片中原厚土;那是谁,在嵩山上,一句思乡的诗 句,又将我带回心灵的故园。 (5)在那一缕缕的思乡,时光把我带向远方,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她那无忧的快乐和青春,在记忆里,它 变得渐行渐近,又变得渐行渐远。刻下了留恋的目光,让我永久收藏。 (6)思乡的人啊!思乡是以无法抚平的伤痛。对于远离家乡的人,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家乡就是一 朵永不凋谢的花;家乡是一副永恒的画;家乡是一种浓浓的味道。我美丽的家乡啊!倾注了我无尽的思念。 我也不知哪一年,哪一时,哪一刻才能回到家乡。然而那群山的树木会依旧在吗?一切都会有所改变吗? 是的!岁月的消逝中一切都有可能改变,然而我的思乡之情却永远不会改变。 (7)乡愁更是记忆,记忆捉摸不定,乡愁也就咂摸不够。在他乡流浪十几年几十年,记忆中的故乡却永远 不会变,我们会很准确得说出每一个细节,但却在回到故土时发现已然发生太大的变化。我们宁愿看到一 个记忆中的村庄,不愿时光对其无情地篡改。但当我们失望地离开了,乡愁又开始积聚,开始发酵,于是 我们又努力在记忆中抚摩故乡的门环。 (8)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有限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 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9)从“美丽中国”到“山水乡愁”,这些清新诗意的文字被写入中央文件,触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对未 来中国的美好期许。中国要美!洁净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当这些生存必须成 为民生的最要关切,当这些个人追求汇成亿万人共同梦想的最大交集,保护生态 坏境、建设美丽中国,慢 不得,等不起!农村更要美! (10)美丽乡村,承载着人们对乡村所寄予的美好期望与幻想。抛弃过往乡村所在的诟病:垃圾围村、臭 水横流、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古寨凋敝、文化遗失。让这一切沉浸在历史的长河 里永不复醒,顺应当时 把大的号召,顺应广大民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规划 中来,明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 (11)古谚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乡村的自然美和城市的现代美,不应割裂,也不 应混淆,应当高度统一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中,成为一种和谐共生、相融相长的存在!农村和城市不能有巨 大的反差,更不能没有区别;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有差异才有多样化。只有传承乡村文明 ,保留 田园风光,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只有城市与农村各美其美’和 谐互补,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美与共,才是真正的美丽中国。 行文结构: 本文可以以“故乡焕新貌,归来不见愁”为题,然后以“弹指间,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故乡面貌已焕然 一新。作为您的后辈,以游子身份重返故里,眼见‘鲁镇’新生活,感触颇多,遂提笔致信”开篇,开门 见山,直入主题。接下来以回忆形式写鲁镇的过去,再写鲁镇今日的大致状貌,这样承上启下,对比鲁镇 新旧风貌,点明“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的写作主旨。然后转入议论,指出故乡的新貌,离不开归来 为家乡奉献的人,“故乡的新貌,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归乡’的人。我们很多人离开较为落后的农村,就 贪恋在现代都市而不肯返身。但是,假如没有一个又一个像黄文秀这样“要回来的人”铆定深山,没有大 学生毅然回乡助力扶贫,没有众多干部回乡奋战一线,又哪里有如今家乡的新面貌、新生活呢?先生,故 乡不是自己变新的,而是千千万万个归乡奋斗的人为它换上了新衣。总要有人回去的,新时代青年亦需有 志于此”,于承转合之间,由上文鲁镇新旧面貌的对比,转而想到为家乡做出奉献的人和事,说理进一步 提升本文的立意高度,拓展写作视角。接着再次深入探讨乡愁的内涵,彰显题目“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 愁”的主旨,“乡愁就并非一个空间性而是时间性的概念,它源自童年的美好记忆,指向的则是每个人对 故乡的依恋和期待。乡愁的永久正是因为再无可补的缺憾”,点明乡愁是“每个人对故乡的依恋和期待”, “乡愁的永久正是因为再无可补的缺憾”。最后,以“先生,我们的故乡行稳致远,您终于能看见新天新 地了。我愿将故乡藏于心间,待来日学有所成,我必再次归来,让故乡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寻乡归根的游 子再无‘乡愁’”结束全篇,展望未来,“再无‘乡愁’”的美好愿望寄托深远。行文中可以运用多种表 达方式,如叙事、议论和抒情。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