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答题时间:150 分钟 总分数: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 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 此可见,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 景明。 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站在 历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所以, 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这些“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 传统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 让陈规陋习走开,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源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时间跨 度长,存留下来的惯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 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 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种植纪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等,将感恩的心、思 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 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奠仪式保持气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终追远, 思亲念故。所以,这个祭奠必须有一定的仪式感。《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亲 自进行祭祀,而找别人替代,这对祖先来说是一种大不敬。毕竟,“代人扫墓”的商业化运作再精美、再 细致,也终归是一种木偶式的虚假表演,是一种空洞的文化躯壳,它消损了清明节的庄严氛围,违背了气 清景明的节日内涵。 文明祭扫,贵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 存正能量。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 (摘编自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 材料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有人不顾山高水远也要返乡祭祖,有 人千里迢迢携老带幼只求叶落归根,有人庄严肃穆深切缅怀英雄先烈……2020 年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 扎堆聚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各地倡导“云”祭扫。 通过“云平台”,献上一束鲜花、留一首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写一篇祭文,举办网络追 思会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样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朱子家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格 言告诉我们,祭祀的关键在于“诚”。只要心诚,哪怕人在天涯海角,祭祀的目的已然达致。多一些诚心, 对于逝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敬意。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 是“云祭祀”的题中之义。 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人们称清明节为“根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 方,故土家园永远是不变的精神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在祭祖寻根中省思生命的意义, 在行孝尽哀中体味亲情的价值。不忘根本、清心明志,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重整行囊再出发, 这是“绿色”清明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 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 真正把“生态环保”理念实践到生活中来,以自己的绿色文明举止为清明添“明”,为春光增色。 (摘编自李群《清明需要更多“绿色”》) 材料三: 每逢清明,人们或是来到公墓祭拜祖先,或是走进革命陵园缅怀先烈。在青松绿柏之下,在哀思怀念 之中,庄重肃穆的仪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得以抒发。只是眼下,新冠疫情还未到结束的时候,人群大量 聚集公墓陵园祭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此时,网上祭奠成为一种新常态。 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网上祭奠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祭奠方式,它 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祖和先烈。 只是,国人对清明祭奠多有“在现场”的庄重感,加之“不负四月天”的户外出游需求,使得网上祭奠显 得相对冷清些。2020 年形势的特殊性,让网上祭奠有了更多的现实操作性:在网页或是微信里献上一束鲜 花、点一根蜡烛、写一篇思文,亦是一种“祭之以礼”。 指尖连着心灵。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祭祀自古就是千 家万户的大事,朴素的家国情怀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既有时代发展的“轻推”,也有科技前行的使然。在 清明祭英烈的网络祭奠主题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永垂 不朽”的众多留言。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 聚和升华。 网上祭奠,传统清明也当有些新常态。辩证去看,传统民俗的打开方式,只要是弘扬新风、摒弃陋习 的,不正是要“多多益善”吗? (摘编自谢伟锋《网上祭奠,传统清明节里的新常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应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风尚,要摈弃焚烧冥币、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 B. 举办网络追思会,也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心诚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只要心诚,祭祀的目的就能达到。 C. 古代非常认同“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可以推知,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 法。 D. “清明”的本质文化内涵是“清洁而明净”,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不必追求“在 现场”的庄重感。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是礼敬、怀念历史和先人,升华情感,从而净化身心、启迪智慧,这和崇德向善的主 流价值是合拍的。 B. 带有商业化色彩的“代人扫墓”是一种虚假表演,与清明节的庄严气氛格格不入,凡请“代人扫墓”者, 其心必不诚。 C. 从《论语》的记载看,古代可能有“代人扫墓”的现象;从《朱子家训》的说法看,古代也有远在他乡 祭祖的活动方式。 D. 人们未必一下子就能接受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这需要强化宣传和引导功能,而不能一味 强行管制。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选择用读写家书的方式传递哀思,也是一种缅怀逝者、传承清明文化的风尚。” B. “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C. “于一个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责任与担当、价值与使命使然。” D. “共同记忆是清明节祭祀的实质,也是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清明节网上祭奠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B 3. A 4. ①论证结构: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开篇提出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和“明”,然后从“祭奠情 感”“祭奠方式”“祭奠仪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指出“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 景明”。②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5. ①绿色低碳:网上祭奠避开集中出行、焚烧冥币等,有利于健康和环保。②简朴节约:网上祭奠不用购 买祭奠用品,避免铺张奢靡,有利于节约。③弘扬新风:规避陈规陋习,有利于文明祭奠。④升华情怀: 可以凝聚和升华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 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购买奇葩祭品”不在“陈规陋习”的范围。 C 项,不能从前面的条件中推出“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的结论。 D 项,“只有网上祭莫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说法绝对化。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 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B 项,“其心必不诚”过于武断。请“代人扫墓”者也可能有其客观原因,不一定“心不诚”。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 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 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 项,材料二论述的是“清明需要更多“绿色”,本项能体现这一论点。 B 项,侧重于传承清明节的传统文化。 C 项,侧重于祭奠先烈和英雄的意义。 D 项,侧重于清明祭祀的作用。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 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要求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的特点,材料一属于议论文文体,论证方面的特点可以考虑的角度有论证方 法、论证结构等。从论证结构看,开篇从关于“清明节”的历史记载引出观点:“注重‘清’和‘明’, 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 构,设置三个分论点: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让陈规陋习走开,让祭奠形式保 持气清景明;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奠仪式保持气清景明。结尾总结扣题。总体来看是一个总分总的 结构。从论证方法看,“《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 清明。’”采用的是引用论证;“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采 用的是举例论证。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 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可以直接找到与网上祭祀有关的内容,也可以从清 明节祭祀的问题中总结出来,关键句主要有:“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 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 方式”“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云祭祀’的题中之 义”“‘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 自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 尚”“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 祖和先烈”“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让传统不老,让英 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华”“弘扬新风、摒弃陋习”。 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 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 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 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 系。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还债(节选) 陆文夫 有一桩不成为事情的事情,常常使林文山的心绪难以平静,他总觉得对不起一个叫作宋坤宁的人。 宋坤宁是林文山的老同学、老同事;年经时同窗十一载。长大了又在同一爿厂里工作了十多年。宋坤 宁从小便欢喜吃肉,那是不假的。除掉宋坤宁欢喜吃肉之外,有同好的人也是不少的。特别是当肉从生活 里消失之后,那些本来不大欢喜吃肉的人也变得十分吼急,不仅是想吃肉,而且专门想吃肥的!所以大家 都建议食堂里养两头肥猪,到时候可以煞煞馋,打打牙祭。两头猪从 1959 年的夏天养到了 1960 年的夏天, 出问题了!这时候食堂里除掉代职工蒸饭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可卖的,许多人都生浮肿病啦,哪有一粒粮 食到猪肚里?猪虽然还活着,却是张公养鸟,越养越小。厂领导为此讨论过两次,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宰! 不分猪头猪尾,肚肠杂碎,统统一锅煮。凡属本厂职工,每人发一张肉票。到时候凭票领取熟肉一份,认 票不认人。到了发肉的那一天,一个个嘴里不说,那心里好像突然有了什么奔头,不约而同地把那吃饭的 时间提早了半个钟头。宋坤宁来得较迟,面带笑容,一摇二摆,看上去有点慢条斯理。来到领肉的窗口前, 笑嘻嘻的,手伸到裤子口袋里挖肉票,脸色骤然大变。他把两只口袋都翻出来,抖抖,随即弯腰弓背,人 像陀螺似的旋转,四处寻找:“票!我的票!” 正在品咂肉味的人都被谅动了,在场的林文山更是睁大了眼睛看着宋坤宁,为他焦急。 他绝望地叫喊着:“我的票没有啦!……”随着这个“啦”的拖长,那声音便逐渐地下降、凄凉、颤 抖,流下了眼泪。,一个又高又大的男子汉,仅仅是为了一块肉,竟然当人面众地流眼泪!如果放在今天, 观者不是当作精神病,就是当作演滑稽。那时候可不一样,食堂里鸦雀无声,没有人感到滑稽,倒是有点 心酸和黯然。 林文山是个心肠软、感情重的人,不由地动了一种恻隐之心。他想:要是我把手里的这份肉送过去, 托言自己的肠胃不好,不能吃肉,既解救了别人的痛楚,也得到一种道德上的完成,心灵上的安慰,岂不 两美!可是,这种精神上的火花刚一迸发,便被一种生理上的需求压了下去。这一压就把思路压弯了。他 想:“不必,拾到肉票的人应该还给他。即使没人拾到,那多下的一份肉也应该是他的,这事情要由领导 来处理……唔,谁叫你不当心的呀,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子,如此的粗心大意!”林文山不那么怜惜宋坤宁 了,反而有一种责怪和埋怨的意味。这意味对同情、正义、救急、扶危等等都是一种有效的镇静剂。按照 此种逻辑见死都能不救,何况一盘肉呢! 此事过后不久,林文山便由工厂里调到了机关里,将近二十年没有和宋坤宁见面。二十年的风吹、雨 打、太阳晒,能够使粉墙斑驳,顽石炸裂,却很难使林文山忘却这一盘肉的事体。 到了 1980 年的夏天,市场上的肉多得卖不掉了,每个家庭主妇都有点扬着吐气,觉得那钱包对猪肉也 有了点制服的能力。林文山的老伴儿林大妈一天买莱回来时,说是在菜场上碰到了宋坤宁。他如今在航运 管理站当站长,家住在城外面。 林文山驻了神:“真的?我要请他来吃顿饭,向他赔个礼。” 林大妈惊奇了:“你什么时候得罪过他的?” “唉,你不知道……”林文山把二十年前吃肉的事体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 “好好,请就请吧,谈不上什么赔礼,请个老朋友来叙叙也是应该的,反正现在的肉好买,尽他吃够!” 宋坤宁来了。 宋坤宁进门以后,屋子里突然一阵亮堂。他高大壮实。满面红光,一个很有气派的肚子挺在雪白的丝 质衬衫里面,一条淡灰色的凡立丁长裤棱角铮铮,很光流闪,气宇轩昂。一反当年。两个人坐下以后。林 大妈先上几个冷盘,跟着便是冰糖蹄膀,乳腐酱方,虎皮四喜肉,红烧狮子头……全是大块的文章,肉做 的市面。 宋坤宁见到这些大块的文章,连声:"噢!噢!"象赞叹又象惊奇,那用意不是十分明确的。可是他 的动作却十分明确,只是喝啤酒、吃凉拌黄瓜,那筷子决不伸到肉碗里。 林文山不肯含糊,真心诚意地请宋坤宁吃肉,搛起一块足有两寸厚的乳腐酱方放在宋坤宁的盘子里: “吃吧,你现在多吃一块,我就减轻了一份内疚,增添了一份高兴。真的,你绝对不能客气,我知道你从 小就是欢喜吃肉的。” 宋坤宁笑了:“哎,那是哪年哪月的事体!” “啊……我说的是二十年前,你丢了一张肉票,在食堂里流眼泪。当时我就坐在你的身边……” 宋坤宁的脖子涨红了,那红色迅速向脸部蔓延,好象是那血压计上的水银柱在呼呼地爬上去。他把筷 子一按:“请你别揭我的老底啦,为了吃肉我小时候挨过打,1959 年挨过批,1960 年还在食堂里那么丢人 现眼的!医生说吃肉对我的身体不利,这话也是可信可不信,主要的是我见了肉便来气,为什么一定要吃 肉呢?长寿的人都是吃素的!” 林文山傻眼啦,吃肉都被否定了,那由吃肉而产生的遗憾怎么能弥补呢?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以吃肉为着眼点,从宋坤宁的“欢喜吃肉”写到广食堂养猪分肉,看似轻描淡写,却以小见大, 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B. “高大壮实,满面红光……气字轩昂”等写出了二十年后宋坤宁的变化之大,为后文他在餐桌之上只吃 素不吃肉埋下伏笔。 C. 宋坤宁因丢了肉票而落泪,可见他是一个脆弱而敏感的人,他吃肉的渴望最终化作了眼泪,展现了普通 人生活的艰辛。 D. 小说以“由吃肉而产生的遗憾怎么能弥补呢?”这一疑问句结尾,既将林文山内心的愧疚延续下去,又 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吃肉”是明线,而“还债” 是暗线,明暗线交织,既突出了人物形象, 又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B.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如对宋坤宁丢失肉票时的神态、动作描写,将他内心的焦急 与痛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C.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将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展现出来,表现出小说的时代性, 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语言看似幽默戏谑,但又质朴而真实,充满了生活气息,表现 对物质匮乏时代的嘲讽。 8. 在看到宋坤宁丢了肉票而落泪后,林文山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9. 小说题为“还债”,债因何而生?二十后林文山为什么还要去“还债”?请结合原文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恻隐怜惜,想帮助别人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安慰。②寄希望于他人,让自己脱离此事。③责怪埋怨宋坤 宁粗心大意。 9. 第一问:在物质资源匱乏的时代,本性质朴善良的林文山因没有把肉给老同学宋坤宁而心怀愧疚。第二 问:①生活水平提高,为林文山“还债”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林文山希望通过请“吃肉"来抚慰内心的愧疚, 消除内心的遗憾。③“还债”还是林文山的个人道德追求以及对自我人性的反思。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把握 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C 项,“可见他是一个脆弱而敏感的人”表述错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落泪”是其内心极度痛苦的 真实反应,无法据此判定其“脆弱而敏感”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 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 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D 项,“表现对物质匮乏时代的嘲讽”表述不准确。对小说对物质匮乏的时代并无“嘲讽”之意,文中只 是从小处着眼来揭示物质匮乏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处境。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重点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求考生既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 要注意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然后对相关情节进行概括归纳。在本题中,首先需要筛选宋坤宁 丢了肉票而落泪后,林文山经历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的描写语段,然后再按照心理变化过程进行归纳。“林 文山是个心肠软、感情重的人,不由地动了一种恻隐之心。他想:要是我把手里的这份肉送过去,托言自 己的肠胃不好,不能吃肉,既解救了别人的痛楚,也得到一种道德上的完成,心灵上的安慰,岂不两美!” 这是他最初的心理活动,表明他对宋坤宁的恻隐和怜惜,他想去想帮助别人,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安慰。“不 必,拾到肉票的人应该还给他。即使没人拾到,那多下的一份肉也应该是他的,这事情要由领导来处理……” 这是他接下来的心理变化,这是他已经寄希望于他人,以此来让自己脱离此事。“谁叫你不当心的呀,又 不是三岁的小孩子,如此的粗心大意”,他此时的心理活动是在责怪埋怨宋坤宁粗心大意,认为他的不幸 都是自己造成的。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情节及主题的能力。这类题型是历年高考对于小说类题型考核的关键所在,对主题 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 倾向看。本题中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问是“债因何而生”,通过文中“二十年的风吹、雨打、太阳晒, 能够使粉墙斑驳,顽石炸裂,却很难使林文山忘却这一盘肉的事体”以及“吃吧,你现在多吃一块,我就 减轻了一份内疚,增添了一份高兴。真的,你绝对不能客气,我知道你从小就是欢喜吃肉的”内容可知, 林文山心中的“债”就是在宋坤宁丢了肉票后,自己因没有把肉给老同学而产生的。第二个问题是:二十 后林文山为什么还要去“还债”,也就是探究他还债的原因,这就需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来作答。由 文中“到了 1980 年的夏天,市场上的肉多得卖不掉了,每个家庭主妇都有点扬着吐气,觉得那钱包对猪肉 也有了点制服的能力”可得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林文山具备了“还债”的物质条件。通过文 中“吃吧,你现在多吃一块,我就减轻了一份内疚,增添了一份高兴”可知,他“还债”是为了减轻了一 份内疚,消除内心的遗憾。再结合林文山的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可知,林文山是一个心肠软、感情重、 善良、善于反思的人,所以“还债”也是对他这种人物形象的集中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 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 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 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 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 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 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 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 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 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 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 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 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 处病亦应除 B.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 处/病亦应除 C.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 处病亦应除 D.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 处/病亦应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一指儒家经典著作,一指道教经典著作,一指佛经。文中指儒家经典著作。 B. 孝廉,察举制的科目,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制度。 C. 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起源于汉武帝时期。 D. 首服,即“首伏”。首,头也;伏,低下;意味着头低下认罪。首服制度肇始于唐律。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华佗不爱做官。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事 医业从来没有后悔之情。 B. 华佗医术高超。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 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 华佗善用方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就离开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 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 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出救人的方法,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 华佗将书烧掉。曹操却不得而知。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14. 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2)荀彧向曹操请求说: “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 14. ①曹操多疑,不信任华佗,也没料到华佗的医术世间少有; ②曹操屡次召见华佗撒谎归家不返。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 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 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 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句话可译为, 他又精通方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 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病 痛就应手消除。“精”,精通之意,作谓语;方药,名词,作“精通”的宾语;因此“精方药”不能断开, 排除 AD。“心解分剂不复称量”,意思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其中“分剂”,“分量” 的意思,名词,做动词“解”的宾语;“不复称量”中,“不复”是“称量”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 除 C。再看“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这是两个句子,从句意上可以断开“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 排除 C。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 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 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起源于汉武帝时期”错误。我国的庙号制度起源于商朝,真正发展 完善开始于汉朝。C 错误。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 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 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 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 项,“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后悔之情”错误。由原文“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可知,他对自 己从医还是常常感到后悔的。A 错误。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1)近,短时间;济,成功, 治好;恒,经常;事,做;延岁月,延长寿命或时间。(2)实,确实;工,精巧,高明;县,通“悬”, 系连,关联;含宥,包涵宽容。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并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文本,了解文意。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 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 过独立思考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回答。本题要求简要说明曹操杀华佗的原因。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曹操杀华佗的主观原因就是曹操多疑,不信任华佗,如“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 不为我断此根原耳”,曹操认为华佗不根治自己的病,是用这种办法来使华佗自己显得重要;也没想到华 佗的医术高深莫测,世上少有,如“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客观原因(直接原因)是对曹操的屡次 召见,华佗撒谎不返回,如“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 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结果就是“遂考竟佗”。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到徐州游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沛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 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 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 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 穴位,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 如果到了,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 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 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天后,病好了, 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 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 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 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曹操 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这 个部位,病随手就好了。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后来曹操 亲自处理国事,生病很沉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 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到家后, 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曹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 看。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 于是用传车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 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 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 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 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 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 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曹冲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 地死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 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 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 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 唯见归云纵复横。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 夜晚莹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 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 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6. 《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情,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请结会诗句,具体分 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答案】15. B 16. (1)《送别》诗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惆怅不舍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 的鼓励,表送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 (2)《送别》借秋天萧瑟的景物衬托了作者的心情,借景抒情,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别董大》借冬天 的景色反村作者的心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秋雨连绵”是错误的。句中“淅沥”形容的是落叶声,而不是秋雨。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抒情方式、作者的情感的把握以及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送别》中,作者写了“白露”“西风”“萤火”“木落”“马嘶”等意象,写到夜已三更,但是因为朋 友的离开,诗人难以入眠,在萧瑟凄凉的秋景中,诗人梦中又见到友人,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 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所以本诗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表达 了作者惆怅不舍的心情。 《别董大》前两句写景,写到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 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 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前两句描写荒寒壮阔的环境,而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 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所以景物描写是对作者积极乐观心情的一种衬托。同时,后两句直 抒胸臆,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鼓励。 据此分析整理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体现诗人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纵死也无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 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 雷 (5).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6). 举类迩而见义远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豗”“砯”“指”“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7 月底高粱就开始秀穗了,粉白色的高粱花漫天飞舞,雪花一样覆盖了夏天。几天之后花谢了,翠绿的 高粱穗子露出了头,逐渐地变成淡紫色、紫色,最后成熟的时候变得火一样的红。到秋收的时候,成熟了 的高粱火红火红的,几乎染红了半边天。每当这时,村庄里的人们就睁大了眼睛开始向田里张望了;熟透 了的高粱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开始浸润人们的梦境。 高粱又称红梁、蜀粟,古称蜀秫。主要产区集中在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以及西南地区丘陵山地。按 其性质分,有梗性和糯性两种,粒质分为硬质和软质。我的家乡种植的高粱主要是硬性的,也就是不黏的。 高粱米是高粱碾去皮层后的颗粒状成品粮。高粱虽然产量不高,____①____,粗纤维多,富含维生素和矿 物质。中国的名酒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都以红高粱为主要原料。后来我曾经特意查过资料, 更透彻地了解高粱的特性。高粱米的主要营养成分,按占干物质计,粗蛋白质 9%,粗脂肪 3.3%,碳水化 合物 85%,粗纤维 1%,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B 族。其中,蛋白质以醇溶性蛋白质为多, 色氨酸、赖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较少,是一种不完全的蛋白质,人体不易吸收。如将其与其它粮食混 合食用,___②____。历史上高粱米曾是东北城乡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可以做米饭,也可磨粉和制作各种 面食。那时我记得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高粱,曾经是我以及我那个年代的人小时候的主要口粮,是它养育 们的童年。 18. 第一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 比喻 借代 拟人 B. 借代 夸张 比喻 C. 比喻 借代 通感 D. 夸张拟人通感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不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记得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高粱,曾经是我以及我那个年代的人小时候的主要口粮,是它们养育了我们 的童年。 B. 我记得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高粱,曾经是我以及我那个年代的人小时候的主要口粮,是它养育了我们的 童年。 C. 我记得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高粱,曾经是我以及我那个年代的人小时候的主要口粮,是它们养育了童年 的我们。 D. 我记得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高粱,曾经是我以及我那个年代的人小时候的主要口粮,是它们养育了童年 的我。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 字。 【答案】18. D 19. C 20. ①但是高粱米营养丰富②则可提高营养价值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一 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回顾常考的修辞以及各种修辞的特点,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由第一段可知,“雪花一样”“变得火一样的红”是比喻,前一句把“高粱花”比作“雪花”,后一句把 成熟的膏粱穗子比作火;“熟透了的高粱火红火红的,几乎染红了半边天”是夸张;“翠绿的高粱穗子露 出了头”是拟人;“熟透了的高粱散发出人的清香,开始浸润人们的梦境”是通感,“清香”是嗅觉,而 “浸润”是触觉,用触觉来些嗅觉,由此可知,语段中没有借代。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 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 断。 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那时”与“曾经”“那个年代”语义重复,二是“它”指代不明,三是“养育” 与“童年”搭配不当。 A 项,“是它们养育了我们的童年”搭配不当,“养育”的对象不是“童年”,而是“童年的我们”; B 项,“是它”与前面的“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高粱”对应不全面。 D 项,“是它们养育了童年的我”与前面“是我以及我那个年代的人”对应不全面。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浏览具体的语境,把握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结 合横线前后的句子进行补写。第一处,前面说“高粱虽然产量不高”,这是说高粱的不足,由“虽然”可 知,后面应是说其优势,且要有与“虽然”相连的关联词,如“但是”,再结合后面“粗纤维多,富含维 生素和矿物质”可知,横线处应是写高粱米的营养;第二处,前面先指出“色氨酸、赖氨酸等人体必需的 氨基酸较少,是一种不完全的蛋白质,人体不易吸收”,接着说“如将其与其它粮食混合食用”,应是说 这种混合食用可以提高营养的价值。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 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 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 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 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 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 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3 个字。 当细菌或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它们会攻击细胞并试图无限繁殖。①________, 而感染是导致疾病的原 因。当然,人体也不会对敌人的侵扰坐视不理,免疫系统会调动多种武器来对抗感染。人体第一次接触到 细菌或病毒时,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也就是我们说的通过抗体来克服 感染。感染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如何保护身体免受这种疾病的侵害,②________,免疫系统会迅速起作用。 如何在不让自己感染的情况下,又能让免疫系统记住那些可能会登门拜访的细菌或病毒?于是科学家设计出 可以模拟细菌或病毒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性“硬核”的疫苗。③________,让人体免疫系统误以为大 敌当前,展开战备动员,并且牢牢记住这种细菌或病毒的面目,下次如果真正的敌人来袭,免疫系统就可 以立即激活,并全力投入战斗。 【答案】 (1). 这种入侵被称为感染。 (2). 如果身体再次遇到同样的敌人(或“细菌或病毒”) (3). 将其注射到人体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 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 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是议论性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 记叙描写类的。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文字组合、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同的。最后根据字数要求, 概括答案。题中所给文字的话题中心是介绍疫苗的研制原理。第一处横线后面提到“感染是导致疾病的原 因”,而第一处前面是对“感染”的解释,因此处是承上启下的句子,可填“这种入侵被称为感染”。 第二处横线后面是“免疫系统会迅速起作用”,可知该空应该填免疫系统起作用的条件,而从前面“免疫 系统会记住”“这种疾病”来看,这个条件应该是“身体遇到同样的细菌、病毒或敌人”。 第三处横线提到科学家设计出疫苗,后面解释疫苗产生作用的机理,据此可以推断该处所填内容应为:“疫 苗进入人体”“注入人体”等文字。 【点睛】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理清上下文语句间的逻 辑关系,善于借助关联词来帮助推敲。(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比如分号、冒号等的具体作用。(4) 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三个关键词或短语概括出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性能。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新飞船外观和结构更简洁,起飞重量却提升 到 20 吨级,其搭载能力据报道可从“神舟”最多 3 人提升至 6-7 人。新飞船是名副其实“多面手”。与“神 舟”“天舟”客货分流不同,它天地往返运输时客货“兼营”,还能混合运输。比如,可以在搭乘 3 名航 天员的同时搭载约 500 公斤的货物。新飞船注重航天成本控制,返回舱外层防热材料不再采用和飞船整体 一体的设计,改用可拆卸的模式,在飞行完成后方便更换,再加上采用“群伞+气囊”着陆方式,可以更好 地保护飞船本身不受损坏,保障飞船的重复使用。据了解,新飞船研制团队目标是力争实现返回舱可重复 使用 10 次,从而降低飞船使用成本和载人航天的运营成本。 【答案】搭载能力强 多用途 可重复使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具体考查筛选概括文段要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 明确筛选方向,如本题要求“概括出中国新-代载人飞船的性能”,然后结合筛选方向对相关内容进行压缩, 再从压缩句中概括主要信息。 本题中,体现“中国新-代载人飞船的性能”的内容是“新飞船外观和结构更简洁,起飞重量却提升到 20 吨级,其搭载能力据报道可从‘神舟’最多 3 人提升至 6-7 人。新飞船是名副其实‘多面手’。与‘神 舟’‘天舟’客货分流不同,它天地往返运输时客货‘兼营’,还能混合运输。比如,可以在搭乘 3 名航 天员的同时搭载约 500 公斤的货物。新飞船注重航天成本控制,返回舱外层防热材料不再采用和飞船整体 一体的设计,改用可拆卸的模式,在飞行完成后方便更换,再加上采用‘群伞+气囊’着陆方式,可以更好 地保护飞船本身不受损坏,保障飞船的重复使用。据了解,新飞船研制团队目标是力争实现返回舱可重复 使用 10 次,从而降低飞船使用成本和载人航天的运营成本”,其中“新飞船外观和结构更简洁,起飞重量 却提升到 20 吨级,其搭载能力据报道可从‘神舟’最多 3 人提升至 6-7 人”可概括为:搭载能力强。“新 飞船是名副其实‘多面手’。与‘神舟’‘天舟’客货分流不同,它天地往返运输时客货‘兼营’,还能 混合运输。比如,可以在搭乘 3 名航天员的同时搭载约 500 公斤的货物”可概括为:多用途。“新飞船注 重航天成本控制,返回舱外层防热材料不再采用和飞船整体一体的设计,改用可拆卸的模式,在飞行完成 后方便更换,再加上采用‘群伞+气囊’着陆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飞船本身不受损坏,保障飞船的重复使 用。据了解,新飞船研制团队目标是力争实现返回舱可重复使用 10 次,从而降低飞船使用成本和载人航天 的运营成本”可概括为:可重复使用。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 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 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 答案。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 年,“硬核”一词流行。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引发了一场对“硬核科幻”的讨论;在中美贸易 战中,华为集团绝地反击,成功突围,被称为“硬核华为”;在大连地铁上,76 岁刘增盛老人腰部挂着一个 “勿需让座”的 LED 显示牌,被称为“硬核大爷"”。 “硬核”一词因出现频率高,弘扬社会正能量,被《咬文嚼字》编辑部评为 2019 年十大流行语之一。 “硬核”,译自英语“hardcore”,原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后来引申指“面向核 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近年来,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刚 硬”等。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华民族面临巨大考验。在抗疫过程中,“硬核”一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作为 时代有为青年,对于“硬核”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 章。 【答案】【例文】 抗疫前行,“硬核”担当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迈不过的坎。当新冠病毒疫情来临时,白衣天使们不畏 艰险,逆风而行;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公安交警不辞辛苦,奋战前线;社区物业人员守土 有责,毫无怨言;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守护群众安全;爱心人士捐款捐物,世界各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学校师生网络教学,生产服务一线员工坚守岗位,守望相助……各行各业携手同行,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当 代国人的“硬核”担当。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有“硬核”担当,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彰显时代荣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担当”,“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 一座山”。面对疫情,无数青年奔赴抗疫一线,在物资紧缺告急之际,海外留学生们将在国外采购的物资 “人肉”带回。无数正值韶华的白衣天使剪去长发,穿上笨重的防护服,坚守岗位。疫情凶猛,挡不住古 道热肠;形势严峻,且看青年之力量。沧海横流,共克时艰,绘就青春本色;疫情肆虐,矢志向前,彰显 时代荣光。 我们青年生逢其时,以梦为马,躬耕脚下,不负韶华。 进入 2020 年,我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也将迎来更新的变化、更多的成就。国家太空站即将组建,火 星探测任务将首次实施……正如余光中所言,“我的国家依旧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滚滚向东,民族的意 志永远向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正如李大钊所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国家。” 面对未来,需要我们新时代有为青年“硬核”担当,留下属于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如习主席所言,我们应“只争朝夕加油干,不负韶华再出发”。 2020 年有如期而至,有猝不及防,有战场,也有考场。而这都促使青年迅速成长:这一年,我们眼睛 雪亮、内心澄明,在疫情的波澜中思考本质;这一年,我们更应志于道,乐于学,全力以赴去赶考;这一 年我们应坚定生当似鹏起,终当如鲸落的信念,这一年,我们身负青囊,剑指远方,展现我们的“硬核” 担当。 2020 年,我们的脚步迈得更笃定,生逢新时代又遇上了 2020 年的挑战与使命,我们懂得了责任与担当, 坚韧与笃定,成材与成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 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 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围绕“硬核”这一关键词语把时代有为青年和疫情下的国家联系起来,重点 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当下,并思考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意识。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 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一)概念解释 “硬核”。译自英语“hardcore”,原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后来引中指“面向核心 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近年来。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 等。 “硬核人生”指有过硬的内在品质,有独立思想、理性思维,不会盲目追随他人现点的人生观。 “硬核”一词作为 2019 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围绕“硬核”写作,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点。弘扬社 会正能量。 (二)审题分析 1.审材料 “硬核科幻”:是指“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创作团队有丰富的想象力,敢于创新,有爱国的 自豪感、自信心,能不畏困难把想象落实到行动。 “硬核华为”:华为身上的狼性文化——敏锐的嗅觉, 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精神。 华为直面挑战,脚踏实地、自主创新。科技自立,有忧患意识,艰苦奋斗,勇毅坚定,用长远眼光看未来, “硬核大爷”:刘增盛大爷拒绝年轻人给他让座,是一种自立自信的体现。老人以不给他人添麻烦为荣, 这反映出了老年人群体对其他年龄阶层群体的理解,令人尊敬感佩。“勿需让座”体现的是善意和理解, 是一种美德和道德自觉。当这种道德自觉成为个人习惯,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时,所带来的正是人心与人 心的拉近。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做好自己,多为他人着想,多传递正能量,都是值得点赞的。 2.审提示语 写作中需涉及疫情中的“硬核”表现,并结合自身谈对“硬核”的认识和思考。 参考立意: 1、抗疫前行,“硬核”担当。 2、青年无惧挑战,奋斗与国同行。 3、青年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使命,青春应有所担当。 素材: 1.这是一场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战争,也注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嘹亮的军号,你们已然集结起来, 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疫情是魔鬼,我们不能让魔鬼藏匿”。你们 “硬核”担当,向“疫”而行。感人的一幕幕,在抗“疫”战场上接连上演。 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 望。”十九大报告专列一段阐述青年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以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 一代寄予的殷切希望。 3.青春短暂,梦想不灭。“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正值青 年一代的中国人,踩着改革开放的脚印一路走来,要把握好当下,奋进新时代,努力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 继承先辈的精神和勇气,拥有他们的情怀,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 的青年一代。 行文结构:文章首先指出在疫情之下各行各业的“硬核”担当,其次指出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更应有担 当的精神和责任感,然后通过国家的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责任担当,最后表达了我们懂得 责任与担当,坚韧与笃定以及成材与成长。 【点睛】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首先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 恰当地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样一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会有不同的引述方式。第二步,分析 原因,摆出事实,阐明道理。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论证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层 次,一般说来,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引用事实证明,然后结合事实阐明道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 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材料贯穿全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 全文,而是回应开头,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