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南省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ID:693297

大小:94.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雅礼中学 2021 届高三月考试卷(五)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 道小题,满分 150 分。时量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 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 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 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 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 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 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 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 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 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 现方式就是“脚色”。 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 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 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 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 色”。 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 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 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 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 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 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 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⑥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 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杂剧 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剧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 “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 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 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 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 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 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 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 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⑦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 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 在的相通之处。 (节选自傅谨《脚色与行当》,《新华文摘》2020 年第 2 期,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 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现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 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 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②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 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 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 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 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 的标志。 (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1. 请根据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指出下列各句(部分有改动)中戏曲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 B. “(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娥),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 C. “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 D. “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 2. 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B. “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 C. “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 D. 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 3.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 B. 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C. 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完成。 D. 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 4. 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材料一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对材料二画线部分进行改 写,使之更简练严谨,更富于理性。改写时,可以对原文语词、文句进行适当的增删、更换、调动等,但 不得改变原意,遗漏层意;不超过 60 字。 5. 论述性文章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请以材料一的第⑤段与材料二的第 ②段所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为例加以说明。 【答案】1. C 2. D 3. C 4. 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不受演员和角色界限的限制,从而能以方式的丰富性实现与观众交流的自由性,这 正是它优于西方戏剧之处。 5. 材料一: ①引用论证:引用延保全的话佐证戏曲成熟前脚色制已具雏形,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②举例论证:列举“旦”等的演化来源,佐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色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来增强 观点的可信度。 材料二: 对比论证: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国戏曲表演的自由性。答“中国戏曲不刻意追 求演员和角色合一”,也可),使观点突出。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中概念含义的能力。 A.戏曲术语是“脚色”,它在文中的概念是指戏曲中的某一类人物,结合选项语境中的“四色”,可以判 断术语使用正确。 B.术语是“正旦”,“旦”在文中的概念主要指女性角色,结合语境(“窦娥”)及教材所学《窦娥冤》 可以基本判断术语使用正确。 C.“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错误,本选项的戏曲术语是“角色”,它在材料一与材 料二中均出现了,根据相关信息可以得其概念都是指演员扮演的一个个具体的“戏剧人物”,而原文“戏 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 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 ‘角色’”中可见,“角色”并非“脚色”,脚色是指行当,结合选项语境,旧戏班老师替学生决定的应 是学生学习的行当或脚色,而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剧中人物,即角色。 D.术语是“行当”。材料中虽未对“行当”进行明确的解释,但从首段的“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 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可以得知“行当”是演员的分工类别,结合选项语境(重点是“昆曲”“划分”) 可以判断使用正确。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与理解信息的能力。 A.“引舞”与“戏头”分别只是“引戏”与“末泥”的前身,而“旦”“末”分别是由“引戏”与“末 泥”演化而来的,所以“直接演化”表述错误。 B.原文信息为“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 个行当”,出现明显区隔与成为两个行当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所以选项因果颠倒。 C.原文信息为“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从“仿佛” 可以看出,作者只是一种推测性判断而并非事实性肯定,而选项的表述将其认定为事实。 D.“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表述,并不是范围缩小,虽然原文所强调的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南 宋戏文元杂剧”,因为宋杂剧出现在金院本之前,且二者的脚色体系是一样的(见材料一第⑤段“宋杂剧 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南宋戏 文出现在元杂剧之前,而南宋戏文的脚色体系已完备(见材料一第⑤段)“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 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与理解信息的能力。 A.“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错误,据材料一所述,戏剧实现代言的途 径是化妆、摹仿等,而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借助的是形象(语言化)、语言、艺术手法等。二者完全不同。 B.“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错误,据材料一原文信息“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 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 段……”,扮演只是基本艺术手段,而非自然成为能实现观演默契的艺术手段。要想达成与观众的默契, 还须采用合适的艺术手段。因此选项中“达成了”的“了”将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或肯定性。 D.“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错误,原文信息为“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 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脚色体系解决了 演员与角色数量不对等的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创设脚色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概念混淆。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分析文本并仿写改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意在考查语言的仿写与改写能力,以及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同一语意的表达能力。对应 2020 版新课 标学业质量 4-2 的“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 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 5-2 的“尝试用多种文体、语体、多种媒介,多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追求表达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生动性”。 材料一画线处“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 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语意关系:第一个分句与第二个分句是因果关系;第 三个分句是对前两个分句的总结。说明语意关系与结构本身是相生的。 材料二的句子首先找出因“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其次找出“果”,“和现众的交 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最后找出总结性句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 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即中国传统戏剧因演员与角色没有所谓界限,与观众交流更自由, 实现方式更丰富,这是它优于西方戏剧的地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五段“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 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是引用论证,借用权威学者的话,论证更具有说服力;“从宋杂剧、金院本 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 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 来”,这是举例论证,列举“旦”“末”等名称变化,来论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色的称谓有明显 的变化,用事实举例能让观点更可信。 材料二第二段,主要把“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 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的特点进行对比,指出“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 艺术成熟的标志”,对比论证,突出了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自由性。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 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 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 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 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节选) 梁衡 ①在清代以前古人写西北的诗词中最常见的词句是“大漠孤烟”“平沙无垠”“白骨在野”“春风不 度”等。左宗棠和他的湘军改写了西北风物志。也改写了西北文学史。三千里大道,百万棵左公柳及陌上 桑、沙中湖、江南景的出现为西北灰黄的天际抹上一笔重重的新绿,也给沉闷枯寂的西北诗坛带来了生机。 一时以左公柳为题材的诗歌传唱不休。最流行的一首是左宗棠部下一个叫杨昌浚的人的真实感叹:“大将 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并不是诗人,也未见再有其他的 诗作行世,但只这一首便足以让他跻身诗坛,流芳百世。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终于度过了 玉门关。 ②文学反映现实,生活造就文学。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清代之后,左公柳成了开发西北的标志,也 成了文人竞相唱和的主题。即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史家对左宗棠或贬或缄之时,文人和民间对左 公柳的歌颂也从未间断。如果以杨昌浚的诗打头,顺流而下足可以编出一部蔚为壮观的《左公柳诗文集》, 而且里面也不乏名家之作。 ③1934 年春,小说家张恨水漫游西北,是年正遇大旱,无奈之下百姓以柳树皮充饥。张有感写了一首《竹 枝词》:“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1935 年 7 月,名记者 范长江到西北采访,左公柳也被写入了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庄浪河东西两岸的冲积平原上杨柳相望, 水渠交通……道旁尚间有左宗棠征新疆时所植柳树,古老苍劲,令人对左氏之雄才大略不胜其企慕之思。” 民国期间,教育部长、诗人罗家伦出国途经西北,见左公柳大为感动,写词一首,经赵元任作曲成为传唱一 时的校园歌曲。 ④至于民间传说和一般文人笔下的诗画就更见真情。西北一直有左宗棠杀驴护树的传说。左最恨毁树, 严令不许牲口啃食。左去世后不久,当时很有名的《点石斋画报》曾发表一幅《甘棠遗泽》图,再现左公大 道的真实情景:山川逶迤,大道向天,绿柳浓荫中行人正在赶路。画上题字曰:“种树十余年来,浓荫蔽日, 翠幄连云,六月徂暑者,荫赐于下,无不感文襄公(左宗棠身后谥文襄公)之德”,“手泽在途,口碑载道, 千年遗爱”。 ⑤一个人和他栽的一棵树能经得起民间一百多年的传唱不衰,其中必有道理。文学形象所意象化了的 春风实际上就是左公精神。春风何能度玉门,为有振臂呼风人。左是在政治腐败、国危民穷、环境恶劣的 大背景下去西北的。按说他只有平乱之命,并无建设之责。但儒家的担当精神和胸中的才学让他觉得应该 为整顿、开发西北尽一点力。左宗棠挟军事胜利之威,掀起了一股新政的狂飙,扫荡着那经年累世的污泥 浊水。西北严酷的现实与一个南国饱学的儒生,砥砺出一串精神的火花,闪耀在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章之 上,绽放出一丝回暖的春意。 ⑥左宗棠在西北开创的政治新风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强化国家主权,力主新疆建省。他痛斥朝中那 些放弃西北的谬论,前后五次上书吁请建省,终得批准,从此西北版图归一统。二是反贪倡廉。清晚期的政 治已成糜烂之局,何况西北,鞭长莫及。地方官为所欲为,贪腐成性。他严查了几个地方和军队贪污、吃 空饷的典型,严立新规。而他自己高风亮节、以身作则。陕甘军费,他每年过手 1240 万两白银,无一毫不 清。西北十年,没有安排一个亲朋,有家乡远来投靠者都自费招待,又贴路费送回。三是惩治不作为。他 最恨那些身居要位怕事、躲事、不干事的懒官庸官,常驳回其文,令其重办,“如有一字含糊,定唯该道 是问!”其严厉作风无人不怕。四是亲民恤下。战乱之后十室九空。他细心安排移民,村庄选址、沿途护 送无不想到,又计算到牲畜、种子、口粮。光绪三年大早,他命在西安开粥厂,路人都可来喝。多时一天 七万人。他身为钦差、总督,又年过六旬,带兵时仍住帐篷。地方官劝他住馆舍,他说“斗帐虽寒,犹愈 于士卒之苦也。五是务实,不喜虚荣。他人还未到兰州,当地乡绅已为他修了一座歌功颂德的生祠,他立 令拆毁。地方官员或前方将领有写信来问安者,他说百废待举,军务、政务这么忙,哪有时间听这些空话、 套话,一律不看。他又兴办实业,引进洋人的技术修桥、开渠、办厂…… ⑦中国历史上多是来自北方的入侵,造成北人南渡,无意中将先进文化带到南方。而左宗棠这次是南 人北伐,收复失地。主动将先进的江南文化推广到了西北。历来的战争都是一次次的生态大破坏,而左宗 棠这次是未打仗先栽树,硝烟中植桑棉,惊人地实现了一次与战争同步的生态大修复。恐怕历史上也仅此 一例。 ⑧左宗棠性格决绝、办事认真,绝不做李鸿章那样的“裱糊匠”,虽不能回天救世,也要救一时、一 地之弊。他抬棺西进,收失地,振颓政,救民生,这在晚清的落日残照中,在西北寒冷孤寂的大漠上,真 不啻为一阵东来的春风悄然度玉门。而那三千里绿柳,正是他春风中飘扬的旗帜。 ⑨西学东渐,湘人北上。春风玉门,西北之幸!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描写西北的诗词入手,通过具体的词句,引出左宗棠为开发西北所做的杰出贡献,进而启发读者 对西北的现状进行反思。 B. 第③段引用了张恨水和范长江的诗文。两者均展现了西北后来的环境,而且表明在左宗棠去世多年以后, 左公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C. 文中左宗棠“挟军事胜利之威”,在大西北“掀起了一股新政的狂飙”,他的“新政”绽放出“春意”, 在政治糜烂的晚清尤为可贵。 D. 作者着重强调了左宗棠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当时的官场上,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 河中,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借助史实,写人写物,由景物到人生,从文学到人生价值,紧扣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行文看似闲散, 实则显示出作者构思之巧妙。 B.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一些文言文,并运用了不少四字词语和整句,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凸显 了厚重典雅、优美流畅的文风。 C. 第⑥段挑选了大量概括性的事实素材,按照由“严格”到“宽和”的逻辑顺序,介绍了左宗棠五个方面 的表现,以突出他的政治才能。 D. 本文以人们常见的柳树作为行文的切入点,开头写杨昌浚感叹“春风度玉关”,结尾又写到“春风玉 门”,首尾照应,让人印象深刻。 8. 西北某地打算打造“左宗棠纪念之旅”旅游线路,请你为“左公柳”这一景点写一段介绍文字。 9.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作为一篇写人、叙事、抒情的散文,原文分别以“绿染戈壁”“春风 玉门”和“柳色长青”为小标题领起三大部分,本文选自其中的第二部分。请你根据选文文意,结合小标 题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断,概括原文第一、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案】6. A 7. C 8. 左公柳,为当年左宗棠手植的柳树。左宗棠作为晚清重臣,在西北一带整顿风气、大搞建设,栽下三千 绿柳,修复当地生态。如今,左公柳已成为左公精神的遗存与象征,凝聚着西北人民对左宗棠的深切感激 与怀念。 9. 第一部分内容要点:①对左宗棠的生平简介;②介绍左宗棠在西北戈壁号召植柳的主要事迹;③对左宗 棠在戈壁植柳的评价。 第三部分内容要点:①后人对左公柳的保护及绿化戈璧事业的传承;②后人对左宗棠的儒家担当精神及政 治新风的传承。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进而启发读者对西北的现状进行反思”理解不恰当。通读全文,特别是文章结尾“西学东渐,湘人北 上。春风玉门,西北之幸”的总结,据此可以推知,作者通过层层的叙写,进而表达的是对左宗棠功绩的 赞美,而不是“启发读者对西北的现状进行反思”。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C.“概括性的事实素材”“按照由‘严格’到‘宽和’的逻辑顺序”分析错误。所举的事实素材中并非都 是“概括性”的,如列举“四是亲民恤下”这一事实素材时,叙述十分详细,而不是“概括”;作者列举 的左宗棠五个方面的表现并非严格的按照由“严格”到“宽和”的逻辑顺序,如列举第五方面时,左宗棠 对于乡绅给他建的生祠,他“立令拆毁”,这也体现出左宗棠“严格”的一面。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题干要求“请你为‘左公柳’这一景点写一段介绍文字”,介绍时要结合文章内容,首先要介绍“左公柳” 的来历;然后,有“左公柳”引出左宗棠,结合文章的写作重点是对左宗棠对西北所作贡献的赞美之情的, 可以重点介绍“左公柳”的产生背景和作用;最后,介绍“左公柳”的现实意义,结合文章中“西学东渐, 湘人北上。春风玉门,西北之幸”这句话,重点突出人们对左宗棠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探讨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审读题干可知: 首先,依据“《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作为一篇写人、叙事、抒情的散文”可知,文章各部分应 以“写人、叙事、抒情”为总体思路行文。 其次,认真揣摩三个小标题的含义,推测每部分的大致内容,比如,有“绿染戈壁”可知,本部分应以叙 写左宗棠在西北戈壁种植柳树为主要内容,所以本部分应该先对左宗棠的生平做一简单的介绍,这属于“写 人”;然后,重点叙写左宗棠如何在西北戈壁号召手下及人民种植柳树的,这属于“叙事”;最后,要对 左宗棠在西北戈壁种植柳树,最终“绿染戈壁”给与评价,这属于“抒情”。再如,“柳色长青”,该小 标题意在暗示左宗棠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长青”不老,据此,可以推知该部分主要讲述后人对左宗棠 种植柳树“生态大修复”精神的传承,对左宗棠“儒家的担当精神”的传承等内容。 最后,参考本文的内容给与补充,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世贞,字元美,大仓人,右都御史忬子也。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年十九,举嘉靖..二十六 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世贞好为诗古文。官京师、入王宗沐等诗社,又与李攀龙辈相倡和,绍述何、李, 名日益盛。屡迁员外郎、郎中。奸人阎娃者犯法,匿锦衣都督陆炳家,世贞搜得之。炳介严嵩以请,不许。 杨继盛下吏①,时进汤药。其妻讼夫冤,为代草。既死,复棺殓之。嵩大恨。吏部两拟提学皆不用,用为青 州兵备副使。父忬以滦河失事,嵩构之,论死系狱。世贞解官奔处,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嵩 阴持忬狱,而时为谩语以宽之。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气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兄弟哀号欲绝,持丧归,蔬食三年,不入内寝。既除服..,犹却冠带,苴履葛巾,不赴宴会。隆庆元年八月, 兄弟伏阙讼父冤,言为嵩所害,大学士徐阶左右之,复忬官。世贞意不欲出,会诏求直言,疏陈法祖宗等 八事,以应诏。无何,吏部用言官荐,令以副使莅大名。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母忧归,服除..,补 湖广,旋改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卿。张居正枋②国,以世贞同年生,有意引之,世贞不甚亲附。所部荆 州地震,引京房占,谓臣道太盛,坤维③不宁,用以讽居正。居正积不能堪,会迁南京大理卿,为给事中杨 节所劾,即取旨罢之。后起应天府尹,复被劾罢。居正殁,起南京刑部右侍郎,辞疾不赴。久之,所善王 锡爵秉政,起南京兵部右侍郎。先是,世贞为副都御史及大理卿、应天尹与侍郎,品皆正三..。比擢南京刑 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世贞乃三疏移疾归。二十一年卒于家。世贞 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其持论,文必西 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而藻饰太甚。 (选自《明史·王世贞传》,有删节) [注]①杨继盛下吏:杨继盛因奏劾严嵩十大罪状被诬告下狱。②枋:权柄。③坤维:指西南方。张居正是 西南荆楚人,王世贞借言以讽。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B. 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C. 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D. 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文中的隆庆、大历都是年号。 B. 刑部,管司法刑狱。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下设员外郎,副职称侍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C. 除服,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是古代丧礼仪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 D. 正三,古代官职分为九品。明朝的侍郎、副都御使、大理寺卿、府尹、按察使等都是正三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世贞禀性聪明,爱好诗文。他读书过目不忘;在京城做官,加入王宗沐等人的诗社,又和李攀龙等唱 和。 B. 王世贞秉公执法,维护正义。阎姓奸人犯法,被他搜出,他不肯徇情枉法;杨继盛被诬告下狱,他代为 写状申冤。 C. 王世贞仕途坎坷,遭遇不幸。张居正对他积怨难平,两次弹劾他,以皇上的名义罢了他的官职。 D. 王世贞才高位显,声名远扬,他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李攀龙死后,他独主文坛二十年,其才最高, 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贞解官奔赴,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 (2)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 14. 王世贞父亲的冤案为何能得以昭雪?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王世贞去职离官,奔赴京城,和弟弟王世懋每天伏地而行于严嵩门前,痛哭流涕,请求严嵩宽恕。 (2)等到王世贞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说王世贞先前被弹劾,不应享受俸禄(享正三品爵位), 他依据旧例,据理力争。 14. ①王世贞兄弟二人上朝为父伸冤,直言父亲王忬是被严嵩构陷。②大学士徐阶帮助了他们,使王世贞父 亲的冤案得以昭雪。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两兄弟每天身穿囚服(代父之罪的意思)跪在路旁,拦阻达官显贵的车马,磕头哀求,请求他 们仗言搭救。达官显贵畏惧严嵩的权势,不敢替王抒辩解,王杼最终在西市被处决。 “贵人舆”是“遮”的宾语,“贵人”是“舆”的定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B; “嵩”是“畏”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应改为“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两次弹劾他”理解错误,第一次是“居正积不能堪,会迁南京大理卿,为给事中杨节所劾”,可见是被 给事中杨节弹劾。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词:(1)解官:去职离官;日:每天;蒲伏:同“匍匐”,指伏地;贷:宽恕,原谅。 (2)比:等到;计俸:享受俸禄;故事:旧例。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王世贞父亲的冤案为何能得以昭雪”,据此筛选信息,找到原文“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伏阙 讼父冤,言为嵩所害,大学士徐阶左右之,复忬官”,可以得出两方面原因,一是他们兄弟到朝廷上为父 亲伸冤,说父亲被严嵩陷害;二是徐阶帮助他们,让他们父亲能够恢复官职,沉冤昭雪。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 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 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 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 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 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 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 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是右都御史王忬之子。王世贞禀性聪明,读书看过一遍,终身都不会忘记。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方十九岁便中进士,授职刑部主事。王世贞爱好作诗文,在京城做官,加入王宗 沐等人的诗社,又和李攀龙等唱和,秉承(绍述:继承)前辈何、李(何景明、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 的文学主张,名声一天天变得更高。多次升迁为员外郎、郎中。有个姓阎的奸人犯了法,逃匿在锦衣卫都 督陆炳家中,被王世贞搜出了他。陆炳仗严嵩之势去说情(介:凭借),(王世贞)不肯徇情枉法。杨继盛 被诬告下狱,(王世贞)不时为他送汤送药,代其妻子写状申冤。杨继盛冤死,(王世贞)又给他安葬。严 嵩恨(王世贞)入骨。吏部两次准备提拔王世贞为提学(拟:打算,设计),(都因严嵩阻止)而没能得到 任用,后被贬为青州兵备副使。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在抵御外敌时误中敌计)致使滦河失守,被严嵩罗织 罪名而身陷大牢(构:设计陷害),等待处决。王世贞去职离官,奔赴京城,和弟弟王世懋每天伏地而行于 严嵩门前(蒲伏:匍匐,伏地而行),痛哭流涕,请求严嵩宽恕(贷:宽恕)。严嵩暗地里维持着王忬死刑 原判,却常常以谎言宽慰王氏兄弟(谩语:指说谎话)。两兄弟每天身穿囚服(代父之罪的意思)跪在路旁, 拦阻达官显贵的车马,磕头哀求,请求他们仗言搭救。达官显贵畏惧严嵩的权势,不敢替王忬辩解,王忬 最终在西市被处决(跽: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舆: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搏颡:叩头。 颡:额头,脑门儿。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居丧、请罪、投降时行之)。兄弟俩哀 痛欲绝,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安葬,守丧三年只吃粗食,不在内室歇息。守丧期满,脱去丧服后,仍旧不 戴帽子不束腰带,穿草鞋戴葛布头巾(苴履:用草做成的鞋垫,用以垫鞋底。苴:衬垫;以……为垫子), 不参加宴会。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二人上朝为父伸冤(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讼:讼,是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或争辩是非,还有自责的意思),直言父亲王忬是被严嵩构陷。 最后,在大学士徐阶的帮助下(左右:有帮助,辅佐;袒护,保护等义),(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王忬的 官职爵位得以恢复。王世贞决意不再出任为官,正赶上皇上下诏征求实言,王世贞上疏陈述了效法祖宗等 八件事情,来应答诏命。没过多长时间,吏部采用言官的推荐,命令他以副使的身份去大名(莅:lì,官吏 到任,执行职务或临朝治理政事)。(后来)他升任为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因母亲去世他回家守丧, 服丧期满,调任到湖广,不久改任广西右布政使,后入朝任太仆卿。(江陵人)张居正当朝为相,因王世贞 和自己是同榜考中者,曾有意提拔他,而王世贞却对张居正不太亲近依附。荆州发生地震,(王世贞)引西 汉人京房的卜辞,说地震是因为臣权过重,致使大地不安,借此以规劝张居正。张居正对王世贞积怨难平, 恰逢(王世贞)调任南京大理寺卿,被给事中杨节弹劾,就趁机以皇上的名义罢了王世贞的官职。后被起 用任应天府尹,又被劾而罢官。直到张居正死后,(王世贞)才被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但称病不赴任。 许久以后,因其好友王锡爵执政,才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在这之前,王世贞担任副都御使、大理寺卿、 应天府尹和侍郎,官阶都在正三品。等到王世贞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尚书(比:及,等到),御史黄仁荣说王 世贞先前于家被弹劾,不应享受俸禄(享正三品爵位),他依据旧例,据理力争。王世贞再三称病辞官,于 万历二十一年病卒于家。王世贞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狎:更替),李攀龙死后(殁:死),王世贞独 主文坛二十年。他的才华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他认为文章一定效法西汉,诗歌则须以盛唐为楷 模,唐大历以后的书,太重于词藻,不要去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流夜郎赠辛判官① 李白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②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 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③放赦回? [注]①这首诗于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而获罪,被流放到夜郎所作。②五侯七贵:五侯,《汉书·元后 传》:“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候,逢时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 世谓之五侯。”七贵,潘岳《西征赋》:“窥七贵于汉庭”。李善注:七姓谓吕、霍、上官、赵、丁、傅、 王也。③金鸡:古代颁布赦诏时所用的仪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人多以汉暗喻本朝之事,“五侯七贵”是指代当时与诗人结交的达官显贵,开篇两句即作者回忆自己 醉眠花柳、开怀畅饮的豪奢生活。 B. 三四两句直抒胸臆,气势豪迈,表现诗人当年虽然春风得意、豪气干云,却能保持谦虚谨慎、甘为人后 的优良作风。 C. “文章献纳”两句表现出皇帝对诗人的宠信,诗人在精美的“麒麟殿”上呈献文章,在奢靡的“玳瑁筵 "前流连忘返。 D. “与君自谓”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现自己的惬意生活突然被打破,“草动风尘起”即暗指安史之 乱爆发。 16. 本诗表达了诗人被流放夜郎后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对往日长安得意生活的眷恋。如前八句和权贵们开怀畅饮、走马章台、出入宫殿的 豪奢生活。 ②对流放夜郎的哀怨之情。“我愁远谪夜郎去”直接抒发了对流放夜郎的哀怨之情。 ③对为国效力而不可得的愤懑。“函谷忽惊胡马来”表明敌人已经占领函谷关了,“秦宫桃李向明开”表 明许多昔日同僚因兵兴之际,受到朝廷重用,好像桃花李花在阳光下盛开,而诗人自己见到国家罹难、生 民涂炭,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不由得生出愤懑之情。 ④对辛判官施以援手让自己早日赦还的期待。“金鸡放赦”即大赦之典,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希望辛判官 能够施以援手,使自己能够早日回归的情感。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能保持谦虚谨慎、甘为人后的优良作风”是对原诗句的误解,原诗“风流肯落他人后”其实应该是“风 流怎肯落他人之后”的意思。结合前后句意即可判断。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八句写自己往昔曾在长安与“五侯七贵”一道喝酒,也曾“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 可谓得意非凡,流露出对昔日快意生活的怀念之情; “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写自己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 一直持续,怎知忽然风云变幻,安禄山造反,此时朝廷重用人才,然而李白自己却仍旧未受重用,流露出 作者对国家战乱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愤懑之情;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前句写出自己被贬谪夜郎的哀怨痛苦,后句则写自己期望辛判官 能够施以援手,让自己能够被赦免回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西北边塞冰雪奇寒,原本极其保暖的衣被依然难御风寒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在艰难时期承当重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散人珠帘湿罗幕 (2). 狐裘不暖锦衾薄 (3). 受任于败军之际 (4). 奉命于危难之 间 (5).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6). 忍能对面为盗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形的书写:幕,裘,衾,受,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①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a ), 轻易不能摆脱,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也不必完全摆脱。②我们应该下的功夫是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 而加以磨砺锻炼,怡情理性;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求截长补短,融会 贯通:这三层功夫就是所谓学问修养。纯恃天赋或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趣味不足为凭,纯正的可凭的趣味 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 b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牛 听弹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缺;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取恶劣作品疗 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囿于某派别的 传统习尚、坐井观天,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④孔子所说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 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游历过、测量过所有的世界名山。研究文学如出一辙,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 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18. 文中四处画横线句子中有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有些人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阅读的多是恶劣作品,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 知得不正确,就会给精神带来危害”,与原文相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括号 a、b 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 【答案】18. D 19. 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理由:①原句与上下句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和谐;②原句的“疗 饥过瘾”“中毒”等词语,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趣味低劣之人欣赏文学的错误方式及其严 重恶果。 20. a.这三者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身上 b.大半是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D.此处引用时间做句子成分,引号内的句号去掉,并在引号外加逗号。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与“有些人根本不知”“有些人知得不周全”形成整齐的排比句式,表达效果 更好;“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精神上的中毒”等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些人喜欢不好作 品的“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的错误做法写得生动形象,而“中毒”一词更点出这么做的后果十分严重。 因此,原文表达效果好。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a.要求与前句的“三个因素”及后句的“轻易不能摆脱”关联,把三个因素概括为“这三者”,这三者不能 摆脱,还要加上谁不能摆脱,根据前文可知是指创作和欣赏的“一个人”;可概括为“这三者集中在一个 人身上”; b.要求和前句构成因果,和后句构成总分;前文讲的是“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后文则是讲原因,从“根本 不知”“知得不正确”“知得不周全”可知,是写“趣味”与“知”的关系,即“趣味欠缺”多半是因为 “知”有欠缺,据此得出答案。 21. 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和用词方面有四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去年 11 月 13 日,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行。②流失海外百余年,在 2007 年由澳 门企业家何鸿燊购得,③并在澳门公开展示多年的马首铜像被正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④经过双方协商,文 物局受捐后将圆明园马首铜像交予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⑤今年年内,这件文物将回到圆明园,并完成 第一次首秀。⑥马首铜像为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⑦乾隆年间宫廷匠师 精工制作,⑧色彩深沉厚重,神态惟妙惟肖,历百年风雨而不锈蚀,⑨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标准,是一件非凡的 中国古代艺术品。 (1)第一处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处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处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处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⑤删除“第一次”。 (2). ⑦在“乾隆年间”前或后加“由”。 (3). ⑧将“惟妙惟 肖”改成“栩栩如生”。 (4). ⑨将“标准”改为“水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及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⑤重复赘余,“首秀”包含“第一次”的意思,删除“第一次”。 ⑦成分残缺,缺乏介词,让句子主语由“马首铜像”变成“宫廷匠师”,错误,应在“乾隆年间”前或后 加“由”。 ⑧“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此 处铜像是艺术作品,将“惟妙惟肖”改成“栩栩如生”。 ⑨搭配不当,“展现……标准”无法搭配,应将“标准”改为“水准”。 22. 贡院是古时科举考试的场所。贡院设考棚为考场,以对联装饰贡院考场,各贡院所题的对联都具有很强 的针对性,起到激励士子一展才情的积极作用。下面是乾隆时进士阮元题于浙江贡院的一副对联。 请在下 面 8 句中选择 5 句按顺序填空,组成完整对联。 阮元题浙江贡院 ,正桂子香时, ; , , 。 ①佳士如林②前贤在望③下笔千言④出门一笑 ⑤槐花黄后⑥东浙潮来⑦看西湖月满 ⑧听鹿鸣在后 【答案】③⑤④⑦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理解运用对联知识的能力。 此为流水对,只有“下笔千言”,才会“出门一笑”,因此第一空与第三空分别是③和④;第二空要接上 “正……时”,显然要带时间词,故选“⑤”,上联讲考试的季节很美,考试时文思潮涌;下联讲考试的 地方很美,“出门一笑”写考试后的心情,暗示考场得意;而“西湖”“东浙”又紧扣杭州,故第四空五 字句应选⑦,最后一空选⑥。全联不仅切事切时,而且切地。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 11 月,网上红了一篇演讲,红了一个短片。 红了的演讲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的《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刘瑜在演讲中提到了 现在孩子普遍的焦虑、抑郁症、空心病等,她试图论证,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选择“放弃成功”,也 未必是坏事,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演讲内容因为“普通人”三个字引发极大争议, 支持者认为拿到了破除教育焦虑的解药;反对者则称:“劝你看开,不是真的让你看开,而是让你认命。” 红了的短片是《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凌晨四点,加班的程序员关了灯,卸下了一天的疲意;与此同时, 早餐店的老板开了灯,开启了一天的劳作;为了工作,让老板随时能联系到你,你习惯 24 小时开机;你也 可能因为工作——一个长达数小时的手术,习惯很久不回消息;刚下班的你来不及吃上一口饭,为了家庭 转身变身“骑士”……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普通人”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你写一篇文章,在班会课上,做一个 “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的主题发言。 【答案】【范文】 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班会课上分享自己的观点,我要发言的主题是“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一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座封闭却不孤单的城,一群普通却不平凡的人。这, 注定是一个不一样的庚子鼠年。 我知道有一群普通的人,他们并非富翁,却是最忠诚的后援,在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 献出自己的心意,给予急需的支援。 在山东日照,一位头戴环卫帽子的大爷,来到东港公安分局西湖派出所,放下一个纸包便转身离开。 民警打开一看,里面是 12000 元钱,一张纸条写着:“急转武汉,为白衣天使加油,我的一点心意,东港 环卫。” 他是一位普通人,生活并不富裕,但在捐出自己的点点爱心时,他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我愿意做这样的普通人,不吝啬自己的所有,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我知道有一群普通的人,他们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敏捷的战士,是最美的逆行者。 “95 后”护士胡佩,还是享受父母疼爱的年龄,却在这次疫情中选择了迎难而上、挺身而出。“非典 那时我五岁,今年我二十二岁,那时候全世界保护 90 后,这次换 90 后保护世界!” 她是一个普通人,但此时此刻,她的行动温馨感人,她的人格与心灵散发着不一样的夺目光彩。 我愿意做这样的普通人,在关键的时刻行动起来,为世间发出一缕微光。 我知道有一群普通的人,他们临危不惧,坚守一线,以最积极的态度,最镇定的行动,努力打赢这场 战争。 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在疫情爆发后,立即赶往武汉,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当钟南山接受 采访时,告诉大家只要控制得当,疫情不会大规模扩大,这给了所有人一颗定心丸。无论何时何地,钟南 山院士永远与人民同在! 他也是一位普通人,耄耋之年,仍然坚守一线,为祖国发出最明亮的光芒。 我愿意做这样的普通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为祖国发出所有的光和热。 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我要做这样的普通人,无论面对什么,都不会退缩,定要绽放自己的光芒, 与祖国同辉!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审题要点:抓住核心“‘普通人’三个字引发极大争议”,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及观点来表达 自己的看法。材料介绍了一个短片,“清华大学副教授”演讲表示,自己的孩子正在成为“普通人”;清 华大学不是普通的大学,副教授也不是普通人,这样的家长,一般对自己的孩子有更高的期望,更多的要 求,这就是现在“孩子普遍的焦虑、抑郁症、空心病等”的来源;刘瑜能够放下自己这种焦虑的心态,表 示要“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可以说是极为难得的。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但即使是身 为普通人的父母,也难免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这些压力使人焦虑,从这方面来说, 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并勇敢地接纳“普通”而不特别的自己,确实是一剂良药。而从材料的后半段 来看,“普通人”的努力与拼搏也并不轻松,为了生活,每个“普通人”都竭尽全力地工作着,在自己的 岗位上做出必要的贡献。社会本身就是由普通人构成,正如没有军队,一个将军也无法打胜仗;没有普通 人,光靠“精英”也不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普通人又并不“普通”,他们有许多的闪光点 值得敬佩。 文体要求:要求写一篇在班会课上的发言稿,文体以议论文为佳;同时注意主题为“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 是成为一个“怎样”的普通人,我们应该寻找出普通人身上值得钦佩的精神品质,加以论述。 【立意】1.成为正视自己的人。 3.成为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关爱家庭/……的人。 3.成为普通人中挺身而出的人。 【素材】1.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基辛格曾今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我也愿 意成为这千万勇敢的人之一,在大灾难面前,我不应只是一个旁观者,在中华人民逐渐形成一支服务群众, 战胜疫情的队伍时,我也可以加入这支队伍,不管是呆在家里不添乱也好,或是积极为身边的人普及疫情 知识,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无畏生死无关利益,尽职尽责奉献社会的人。 2.我愿意做这样的人——倪浩丰,倪浩丰作为一位最普通的村委主任,在接到通知后,忍着受伤的右膝盖, 便去参加了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布置会,“家里有武汉的亲戚吗?最近不要乱跑了,出门戴口罩”,村民 表示,每天都能听到他挨家挨户叮嘱,看到他一瘸一拐的走遍全村,查明每个来去的车辆。为了稳定民心, 倪浩丰走遍了村里的各个志愿点。鼓励志愿者们坚守岗位,守护村民的安全,他还说关键时刻自己绝不能 掉队,只要能走路就绝不休息,他的感人事迹值得珍藏一生。 3.我愿意做那些平凡的小人物,他们之中,有捐出大量口罩的口罩厂员工,有捐出自己零花钱的小孩,有自 发组织起来,为来武汉的医务人员提供住宿房间的宾馆老板,也有自愿为抗疫出力的志愿者们。正是有了 这些小人物的努力,才让疫情得到了控制。我愿意做他们那样的人,默默无闻的付出,不求回报。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