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 2021 届全国统考临考押题密卷作文导写及范文:让文物活
起来,重在传承文化精髓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国家宝藏》第三季一经推出,一如既往受到观众热捧。它建立了一种奇妙的
联结,让静止的文物变成了鲜活的文化,让观众能真切地感受到文物背后的价值和力量。
材料二 2021 年河南卫视春晚舞蹈《唐宫夜宴》精彩出圈,它形象地再现了唐代乐师们
从准备到演奏的过程。节目还利用现代科技,将国宝照片与舞蹈内容巧妙结合,让网友惊
呼一秒回到了唐朝,想去博物馆看看。
材料三 2020 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利用网站和微信平台的“云”游武侯祠栏目受到了
观众的追捧。各种线上活动让市民足不出户就了解到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以上材料给你哪些感受和思考?请以“我看文物活起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围绕“让文物活起来”审题立意。“让文
物活起来”可以借鉴《国家宝藏》的做法,让静止的文物变成了鲜活的文化,让观众能真
切地感受到文物背后的价值和力量;也可以借鉴《唐宫夜宴》的做法,利用艺术手段和现
代科技,再现文物生活的时代或场景;还可以借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做法,发挥“云”
端效应,让市民足不出户逛博物馆,尽情浏览文物。这三则材料给我们提供了“让文物活
起来”的具体做法,当然,做法不止这几种,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变化。考生可以分析为何
要让文物活起来,文物活起来与文化传承和国家建设之间有何关系?考生要找到高大上的
关联点,把话题的重大意义讲出来。
【立意】
1. 创意衍生让文物活起来;
2. “让文物活起来”也是复兴的力量;
3. 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传下来。
【素材】
1. 感谢故宫,让我们有幸目睹运笔于 1600 多年前的晋人书信、涂抹于万国来朝的大
唐遗墨,以及历经战火、兴衰甚至阴谋而幸存的宋代山水与明清园林……当那些漫长的劫
后余生故事,那些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用“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
式推广开来”,当代国人便从这些点点滴滴的相触相拥中,滋养出文化上的浩然之气。故宫,
如此这般的门户开放,让我们既为“看门人”的慧心、也为“进门人”的虔心感动,忍受
拥挤和长队,只为享受片刻的精神洗礼。
2. 常听到这样的观点,认为历史文物在今天的流行文化中,“曲高和寡”甚至“乏人
问津”。但故宫特展的蜿蜒长队、首博特展的观展热情,让人欣喜又不失为提醒:公众不是
没有“文化追求”,而是他们能够触摸到的有质量、有品位的文化产品不多。与其简单抱怨
公众对历史、对文物不感兴趣,不妨问一问,我们是否能够“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
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除了走进博物馆、“面对面”对
视,我们是否还可以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人接受文化洗礼?
3. 说起来,文物展览曾经被认为是远离大众的、具有一定知识门槛的、高高在上的享
受,现如今,竟然变得如此风靡、如此大众,值得深思。无论是拿着放大镜来,对着一枚
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无论是好奇于“妇好”这
个亦王后亦将军的传奇故事,还是被在位仅 27 天的西汉废帝刘贺的戏剧人生吸引,一件件
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
例文:
让文物活起来,重在传承文化精髓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民族智慧和艺术的文化载体。从司母戊大方鼎、甲骨文,到
金缕玉衣、唐三彩、青花瓷,每一件文物上都打着明显的时代烙印,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
内涵。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的文化传承。看到了甲骨文,我们就看到
了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文化演进过程;看到阜新“万人坑”,就能唤醒历史的记忆,以警
醒我们勿忘国耻。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就是传承历史文化与文明。文物作为文明
沿袭的具象载体,各种形式的文物遗产,值得我们致以最大的敬意,这种敬意就体现在保
护上,同时也应该看到,文物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所隐藏的意志和精神。所
以保护不是目的,利用好文物,让文物活起来,把其内在的精神传下去,才有意义。也可
以说,让文物活起来重在传承其文化精髓。
让文物活起来,传承文化精髓,首先要对历史文化保持敬畏。文物是国家的“金色名
片”,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好故事的讲述者。只有始终对历史文化保持一种敬畏,让那些在
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走近百姓、走进当代,才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向未来、走向
世界。也因为对历史文化保持敬畏,近年来我国注重用文物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相继推出
丝绸之路文物展、中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展、神秘的三星堆文物展等一系列文物展,
这些展览正作为“外交使者”“国家名片”,日益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活起来”
的文物正走向世界。
让文物活起来,传承文化精髓,要开阔视野延伸领域。发挥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
扩大文物资源向公众开放、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开发文博创意产品,等等,都有许多
工作可做,并且由此可以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展览日趋活跃,展藏
比例不断提高,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各地博物馆盘活馆藏文
物资源,用主题展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推动文物保护成果
创造性转化,比如,开展文物和展览精品的数字产品试点和智慧博物馆试点,让公众足不
出户轻松游历主要博物馆,让文物蕴含的价值融入人们生活。
让文物传活起来,传承文化精髓,还要在文物合理利用上澄清模糊认识。有些地方把
文物合理利用,理解为用文物换取经济价值。认为文物闲置着是一种浪费,把文物利用直
接变成了商业开发,对文物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把文保单位变成了别墅、餐馆乃至洗脚
城,以出让古建筑换取经济收入,且以思想解放来大加赞赏,把文物合理利用变成了违法
滥用,给文物保护与利用蒙了阴影,让人心痛。其实,城市人文元素总是与文物保护传承
相伴的。一个城市让文物活起来,可激发广大市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
也可丰富城市精神、激发正能量、增强软实力。而如果历史的记忆被破坏殆尽,那么城市
的文脉也将断绝,一个失去了历史记忆的城市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化荒漠。
文物保护不是单项孤立 工作,而是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诚如
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保护文物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这是文物保护的
精髓,也是为了让文脉活起来,荫及子孙。因而,有远见的决策者,应该视文物为珍宝,
加大投入来保护文物不受侵害,同时,还要利用好文物,让文物活起来,在保护中留下文
化印迹,把其内在的精神传下去。如此,才能更好地书写社会进步与保护文物共同发展的
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