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积累:天问一号登陆火星
目录
以探索之心在火星刻上中国“脚印”
新华网评:在浩瀚太空刻下中国新高度
“天问一号”开启新征程:在“红色星球”上荒野求生
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人民时评)
天问一号激扬创新豪情
“天问一号”启程,揭开中国行星探索序幕
彻底铲除欺上瞒下的“半拉子”整改
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
吃水不忘掘井人
新华网评:青少年“心病”还需“心药”医
外资入华何以跑出加速度?
中国为什么能成为外资“应许之地”?
以探索之心在火星刻上中国“脚印”
余建斌
2021 年 05 月 15 日 11:28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历经 9 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更经历“黑色九分钟”的着陆,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
功着陆在火星表面。在此刻正距离地球 3.2 亿公里的遥远星球上,留下了中国行星和深空探测特有
的印记。
“天问一号”成功拥抱火星,既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探测任务能否成功
的关键所在。现在,我们无比期待“祝融号”火星车驶出,在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迈开脚
步进行科考。“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中国首次火星探索计划也将实现预想
目标。
从 2020 年 7 月 23 日成功发射揭开我国地外行星探测新篇章,到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
首次拍摄火星高清影像……短短 10 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天问一号”创造了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
多个新突破。“天问一号”代表中国航天器首次登上火星,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再次迈
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彰显着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长途星际飞行
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着陆火星,面临巨大的风险考验。稀薄而不稳定的火星大气,复杂的火星表
面地形,极其严重的火星尘暴,再加上通信延迟,“天问一号”经历了此次探火旅程中最为凶险的
“黑色 9 分钟”。中国航天器首登火星就毫发未损涉险过关,让人惊叹。在“天问一号”自主完
成着陆火星的背后,是地外行星软着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保驾护航;惊心动魄的短短几分钟,凝
结着航天人昼夜不息的执着攻关、卓越创新。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也是一颗承载人类最多梦想的星球。当前,人类太空
活动范围已覆盖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等各种类型天体。对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拓展
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秘密,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中
国行星探测的第一站,火星探测是从月球到行星探测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肩负着非凡的意义——
从火星起步,然后向更遥远的行星及行星际发展,无论是发展航天尖端技术还是科学的全新探索,
乃至满足人们对浩瀚宇宙的好奇心,都将有着巨大的收获。如同此次实现火星的着陆以及后续的火
星实地探访,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
火星已在脚下,梦想又一次得以实现。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驱动着我们一步一个
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即将在火星上迈开脚
步、闪亮登场,让我们期待“祝融”的精彩表现!
新华网评:在浩瀚太空刻下中国新高度
202105/1514:37:24
来源:新华网
徐 可
志高霄汉近,梦广天地小。在历经了 9 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后,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
器于 5 月 15 日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
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目前,探索器距离地球约 3.2 亿千米。
3.2 亿千米,这是中国航天抵达的新高度!这稳稳的一落,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
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
的伟大跨越。
火星,是太阳系里离地球较近且环境最为相似的星球。从古至今,人类对这颗“红色”星球都充满
着无限遐想。中国古人因对火星运行缺乏规律而感到困惑,将火星命名为“荧惑”。翻开人类近代
史,“向火”之旅多达 40 余次,虽然成功“通关”次数仅占一半左右,但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在火星探测领域,中国是后发国家。为了实现探火梦想,从“看了一辈子火星”的天文学家李元,
到“把办公室‘搬’到医院”的中国火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万卫星,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不舍
昼夜,迎难而上,集智攻关,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他们让中国人望向太空的视线变得更深、更远,
直至今天,我们抵达了那颗曾经认为遥不可及的星。
火星的形貌与地质构造如何?哪里有水冰分布?大气环境与表面气候怎样?内部结构、物质组
成如何?……这些神秘而遥远的问题,将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即将研究的重点科学问题。从这个意
义上讲,此次天问一号探测器的成功着陆,不仅实现了国人对地月系统之外的行星探索,更将对人
类共同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千年上下求索,逐梦浩瀚星空。从嫦娥奔月的上古神话传说,到屈原欲探“天地万象之理”的《天
问》,中国古人对神秘太空的好奇和追问,在中国航天人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变成现实。随着祝融
号探索之旅的启程,火星上的“中国时刻”已顺利开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华民族探索浩
瀚星空、宇宙未知的脚步必将愈加稳健。
“天问一号”开启新征程:在“红色星球”上荒野求生
2021-05-15 09:14 来源: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 5 月 15 日电 (赵竹青)“天问一号”于 2020 年 7 月 23 日发射,在今年 2 月到达
火星,成功被火星捕获,经过 3 个月的养精蓄锐,“天问一号”已在近日实施降轨,完成着陆巡视
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成功拥抱火星。
不久,它装载的火星车也将会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这只“火星蝴蝶”——中
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会以什么方式登陆火星、会如何探索火星?此次登陆火星有什么难点,
它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火星,我们来了
被火星成功捕获以后,“天问一号”经过几个月的充分准备终于开启了第二阶段任务——“着
陆”。火星的北半球多平原,南半球多山地,因此此次火星软着陆的地点就选择在火星北半球的乌
托邦平原的南部。
整个降落过程大致分为“进入”“减速”“软着陆”三步,简称为 EDL(Entry, Descent,Landing)。
据“天问一号”抓总研制单位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火星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王闯介绍,“天问一
号”在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这个过程它克服了高温和姿态偏差。
气动减速完成后,“天问一号”的下降速度也减掉了 90%左右。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
行伞系减速,当速度降至 100 米每秒时,“天问一号”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
进入动力减速阶段。在距离火星表面 100 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避障和缓速下
降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火星表面。
总的来说,整个过程“天问一号”在 9 分钟内将约 2 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到 0 米/时。值得
一提的是,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是此次“天问一号”火星软着陆任务更加艰难。一
方面火星表面存在大气(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表面大气密度的 1%左右),因此火星比月球的
环境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离地球距离更加遥远,通信时延单程达到 20 分钟左右,因此整个着陆
过程相距遥远的地球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只能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经历“未知九分钟”。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火星巡视器总体主任设计师陈百超表示:“我国是首次实施火星
探测任务,对火星的环境,特别是大气,类似这些参数,我们没有一手数据。所以相当于我们到了
一个完全未知的一个环境,这种难度可想而知。”
“天问一号”的五大使命
成功着陆后,“绕”“着”“巡”的串联任务终于进行到最后一步。着陆后,进入舱将着陆信
息通过环绕器转发地面。进入舱和火星车先后完成坡道及太阳翼天线展开,火星车将在第一时间将
成功展开的消息传回地面。一切准备就绪后,火星车将自主的驶离进入舱,抵达火面,开始新的征
程!
探测火星不仅是工程任务的突破,更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除了常规的通信、能源(太阳能帆板)、
支撑结构、动力系统等部分外,“天问一号”整体上携带了 13 种科学载荷,其中 7 个在火星上空
的环绕器上,分别是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矿物光谱探测仪、火星
磁强计、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6 台分布在火星车上,分别是多光谱
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火星气象测量仪、地形相机。
它们共有五大使命,主要涉及火星空间环境、地表形貌特征、土壤表层结构等研究,将给中国带来
火星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与气象有关的研究项目将收集有关温度、气压、风速和风向的大气数据,
并研究火星的磁场和重力场,这些也将解答大众的好奇——火星究竟是什么样的气候。
在“红色星球”上的荒野求生
火星的环境是出了名的恶劣,要想完成使命,火星车首先得活下来。这就需“祝融号”足够强
大。
中国曾数次造访月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月球与火星最大的不同,便在于月表近乎真空,
而火星有大气层。这则会大大增加探索火星的难度。
如果只是看图片,火星的地貌似乎与地球上的沙漠戈壁无异。事实上,火星上的风速可达每秒
180 米,这几乎是地球上特大台风风速的三倍还多。这如野兽般凶暴的烈风会掀起大量的沙尘,石
块,形成特大沙暴。让“蝴蝶”的“眼睛”蒙尘,“翅膀”不再灵活。
面对这样的情况,设计师使用了一种新型材料,这种材料不易沾上灰尘,即使沾上,也可以通
过振动将其抖落。火星表面还密布着石块等障碍物,这就使得火星车的行驶需要更加地“小心翼翼”。
以免被障碍物卡住造成操作的迟滞。
那如何让火星车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稳妥呢?在航天五院的实验室中,有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
车。当在火星上遇到复杂的路况时,地球上的火星车将对火星路况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才会
发出指令。
按照计划,90 个火星日后,火星车将结束巡视探测工作,环绕器也将进行轨道调整,从而开展
环绕科学探测。
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来源:群众新闻网 2021-04-26 16:57
作者:秦平
中国梦蕴含航天梦,航天梦助力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
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4 月 24 日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今年航天日的主题是
“扬帆起航,逐梦九天”。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旨在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
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航天是中华儿女的梦想所系,中华民族也是勇于追梦的民族。历史
不会忘记,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随着“东方红
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的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拉开了探索宇宙奥秘的序
幕。50 多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厚民生福祉注
入了强劲动力。
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2017 年 11 月到 2020 年 6 月,我国成功发射 30 颗北斗三
号组网星和 2 颗北斗二号备份星,成功率 100%,以月均 1 颗星的速度,创造世界卫星导航系统组网
发射新纪录。今年 2 月 10 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一路走
来,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地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凝聚了中国力量、
弘扬了中国精神。
开启新征程,拉开新序章。2004 年,我国探月工程立项实施,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
划。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已经圆满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2020 年 11 月 24
日,嫦娥五号发射升空,这也是三步走战略中“回”的关键之战。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
点,以火星探测、行星探测、探月四期、载人航天工程等为代表的新任务扬帆起航,拉开了探索九
天的新序章。
增强科学素养,建设航天强国。建设航天强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已经设立 6 年的中国
航天日,日渐成为社会公众与航天近距离接触、互动交流的嘉年华。这一天,围绕“扬帆起航逐梦
九天”主题,一大批航天展馆、航天设施、实验室、车间等将集中向社会公众和大中小学生开放,
一批院士专家将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为青少年进行科普宣讲,无疑有助于增强科学素养,夯实航天强
国根基。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太空梦圆任重道远。让广袤太空出现更多、更活跃的“中国身影”,广大航天
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
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对于 14 亿多中华儿女而言,就应坚定航天报
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争做新时代追梦人,加快推动航天事业发展,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
多智慧和力量。(秦平)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人民时评)
2021-04-12 07:11 来源: 人民日报
面向未来,太空探索仍将是科学探索的有力牵引,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更为坚定
怀揣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一步一个脚印开启
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我们将向着更深更远的太空不断出发
苍凉而广袤的火星逐渐进入视野,稀薄的大气层和火星表面形貌清晰可见,探测器上太阳翼的
轻微震动,提醒人们这个壮丽的太空视角来自造访火星的地球航天器。不久前,我国首次火星探测
任务“天问一号”拍摄的火星影像公布,让航天迷们扎扎实实过了把瘾。
在航天迷看来,2021 年是中国航天的“大年”。自开年以来,从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成功
发射,到嫦娥五号轨道器飞抵距地球 150 万公里的日地引力平衡点,再到“天问一号”登陆火星、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发射等大动作的预告,激发起无数人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和向往。
探索浩瀚宇宙,是梦想的远航,也是创新的跋涉。刚刚过去的“十三五”,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
得了显著成绩,不断刷新纪录。从近地轨道到太阳系深处,中国航天器的队伍越来越大,足迹不断
延伸。北斗、嫦娥、天宫、玉兔、天问……这些名字背后,是航天发射能力的显著提升,卫星、飞
船等航天飞行器技术的持续进步,反映着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有力步伐。太空探索事业的突
破和进展,不断夯实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卓越不凡的创新进一步激起人们对星空的好奇,
而这种热情的向往,无疑又会驱动着探索脚步不断前行。
太空探索的进步不仅映照着“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也进一步增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底气。
经过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我们取得了以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
标志性成就,不断实现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至今环绕地球飞行的东方红
一号卫星,仍在月球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玉兔号月球车,以及即将踏上火星表面的中国火
星车,它们在地球外探索的勇敢身影,凝结着中国航天人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的汗水和智慧,体现
着中国科技强起来的决心和勇气。
面向未来,太空探索仍将是科学探索的有力牵引,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更为坚定。宇宙起源与演
化等基础科学研究,探月工程四期、火星环绕、小行星巡视等星际探测,和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和
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研制、北斗产业化应用等,都已被列入相关规划之中。预计 2022 年前后建
成的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将为科学家们提供极其宝贵的科学实验平台,有望产生
重大的科学突破。可以说,对宇宙奥秘的探究和对深空的探测,将继续牵引科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
展。
面对浩瀚宇宙,人类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以追逐梦想的
热情和坚忍不拔的壮志,创造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丰富了
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
自信。怀揣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一步一个脚印开
启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我们将向着更深更远的太空不断出发。
天问一号激扬创新豪情
余建斌
2021 年 02 月 12 日 06:1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牛年春节到来之际,从遥远的火星送来一份特殊的新春礼物。经历长达 202 天的星际旅行,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北京时间 2 月 10 日抵达火星,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近 2 亿公里
外火星上空的这一抹“中国红”,让人们在普天同庆的时刻更添家国情怀,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成功抵达火星让中国首次探测火星之路走得更加稳当。2020 年 7 月 23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
踏上前往火星的飞行旅程,跨越 4.75 亿公里后成功进行“太空刹车”,进而环绕火星飞行,几个
关键环节的成功让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作为行星探测的首选目标,火星承载
着人类探索地外生命和宇宙奥秘的梦想。“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
探测的第一步,也是中国人走向更远深空的关键一步。从致力于建设几百公里高处的空间站,到深
入探索 38 万多公里远处的月球,再到不辞数亿公里的星际长途跋涉与火星邂逅,中国航天的一步
步稳扎稳打,铭刻着为实现深空探索目标的执著努力。
“太空刹车”只有一次机会,“天问一号”的顺利抵达,既考验了中国航天人的技术能力,也体现
了在高风险下敢于创新的志气。太空活动以富有挑战性著称,行星探索尤其具有高风险、高难度的
特点。起步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火星探测行动,迄今为止成功率只有一半左右。每 26 个月一次前往
火星的机会,动辄以亿公里计的旅程,超远距离的通信延时,与地球截然不同的复杂陌生环境……
还有种种未知的危险,都需要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去破解难题。在这个过程中,经历飞出地球、驻
留太空和探测月球等一系列承前启后的技术积累,为火星乃至深空探测打下了技术基础;因应新问
题、新挑战而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技术,则为实现航天技术、空间科学等领域的创新突破开辟了新
路径。这样一种技术上的创新迭代,这样一种向着更高更远目标的不懈追求,体现着不断开拓未知
世界的科学精神,更彰显了一个文明古国追求梦想、自我超越的精神劲头。
飞出地球、走向深空的壮举,由好奇心驱使,受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牵引,也离不开自主创新
的推动。飞行途中,“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 220 万公里处拍下了中国第一张近距离火星照片。
这张让无数中国人心生自豪的照片,无疑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为此而努力
不息、创新不止的精神风貌。由“天问一号”来看科技创新,从“嫦娥五号”月球取样归来,到中
国空间站建设成功首飞;从“奋斗者”号达到 10909 米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到量子计算原型机“九
章”实现“量子优越性”……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突破,一次次不断刷新的纪录,一项项令人惊叹的
成就,记录着中国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都说明,只要保持创新的决心和勇气,矢志走一条中国特
色自主创新道路,就能掌握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用科技的自立自强支撑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由于火星的亮度变幻无常,让人迷惑,加上当时科学手段还十分有限,古人只能将这颗遥远的
红色星球取名为“荧惑”。如今用“天问”去解开“荧惑”,揭开一个个科学谜团,无疑承载着宏
大梦想和创新伟力。映照着梦想的光芒,中国将不断实现科技突破,人类将一直向更深更远的太空
迈进。
“天问一号”启程,揭开中国行星探索序幕
余建斌
2020 年 07 月 23 日 17:5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7 月 23 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天问一号探测器送入前往火星的地火转移轨道,成功开启我国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行星探索的序幕。
从致力于建设几百公里外的空间站,到持续深入探测 30 万公里远处的月球,再到不辞数亿公里
的星际长途跋涉与火星邂逅,源于太空深处的无穷吸引力,更透露着我国为实现深空探索目标所作
的执着努力——“天问一号”成功踏上奔火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这也是中国人迈
向更远深空的关键一步。
飞出地球、走向深空的壮举,由好奇心驱使,也受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牵引。从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上天,到人类足迹首次踏上月球、月球车首次抵达月球背面,再到掀起新一轮以火星为代表
的行星探索高潮,人类太空活动的印记几乎已覆盖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等各种类型天体。
这些探索活动有力促进了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突破,激发着人们寻求未知的热情,也让人类能够以
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地球、审视自身,以命运共同体的姿态去寻求更加睿智、更具可持续的发展方
式。
以行星为对象的深空探测之所以获得青睐,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球本身也是行星,具有“天然”
的相似性。对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秘密,
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以火星探测为例,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是
一颗承载人类最多梦想的星球。通过探测火星可获得丰富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对研究太阳系起源及
演化、生命起源及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火星一直以来也是行星探测的首选目标——
从火星起步,然后向更遥远的行星及行星际发展。正因如此,火星作为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站,更
肩负着非凡的意义。
太空活动以富有挑战性著称,行星探索尤具高风险、高难度。起步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火星探测
行动,迄今为止成功率只有一半左右。每 26 个月一次的前往火星的机会,动辄以亿公里计的旅程,
超远距离的通信延时,与地球截然不同的复杂陌生环境,以及种种未知的危险,都需要通过一系列
技术的突破和掌握去破解难题。一方面,必须经历飞出地球、驻留太空和探测月球等一系列承前启
后的技术积累,才能更好地打下火星乃至深空探测技术的基石;另一方面,也需要创新思路、采用
新技术,去加速实现航天技术、空间科学等领域的创新和突破。这次“天问一号”任务,正是要通
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实现火星探测的最大价值。
人类太空探索的脚步快得惊人。短短几十年间,就实现了从走出地球摇篮,到能够在地球轨道
上长久驻留和漫步月球,并有望在不久的未来踏上火星。“天问一号”的发射成功,还只是抵达火
星的第一步,之后还需要长达约 7 个月的飞行到达火星,更要经历惊心动魄的抵近和着陆火星动作,
风险依然巨大。
由于火星的亮度变幻无常,让人迷惑,加上当时科学手段还十分有限,古人只能将这颗遥远的
红色星球取名为“荧惑”。如今用“天问”去解开“荧惑”,揭开一个个科学谜团,无疑承载着人
们的宏伟梦想和创新伟力。而映照着梦想的光芒,人类探索的脚步将一直向更深更远的太空迈进。
彻底铲除欺上瞒下的“半拉子”整改
沈安国
2021 年 05 月 15 日 11:09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公益性公墓在服务管理中以牟利为目的,涉嫌多项违法违规行为;棉絮厂噪音、灰尘严重超标,
居民打市长热线几十次,都解决不了问题;6 市(区)政府因长江经济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不
力被约谈,而其中有的地方将“锅”甩给举报群众……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地方存在整改
“半拉子”的现象,值得高度警惕。
坚持问题导向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查找问题、整改落实,为的是及时补上治理短板,更好
推动问题解决。然而面对上级的整改要求,有的地方嘴上说重视,但行动却慢半拍;有的只求规定
到位、人员到位,但人到心不到,整改变成走过场;有的挠痒痒、甩责任、留尾巴,导致整改目标
悬空;有的不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习惯于做表面文章,治标不治本。凡此种种,不仅浪费财政资金,
耗费基层干部工作精力,也败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一些基层政府在整改落实中,常常以一句“我们改了”敷衍了事,看似花了大代价、付出了行
动,但是虚招多、实招少,导致整改结果大打折扣。表面来看,这是行政效率低下、工作能力不够
的问题,根源上讲是责任心缺失、形式主义作祟。面对上级提出的整改要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是绕着走,还是迎着上,是嘴上说说,还是一抓到底,检验着基层为民服务的办事作风和责任担当。
那种习惯当甩手掌柜,遇到问题就推卸责任,整改落实敷衍了事的做法,显然与中央要求、群众期
待相差甚远。
由此来看,彻底铲除“半拉子”整改现象,关键在于破除形式主义。基层干部身处为民服务第
一线,理应把为民服务解难题作为检验初心使命、衡量工作成绩的标尺,把整改落实作为提升工作
效果的重要方式,在持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提升本领能力。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既要做到
立即整改、从严整改、坚决整改、彻底整改,更要把“力戒形式主义”的要求落实到制定方案、整
改执行、效果评估的全过程,多出实招、出管用的招。
当然破除整改中的形式主义,也要从制度层面压实责任、明确红线。上级发现问题、提出要求
之后,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简单以问责代替整改。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和落实情况的评估机制,
定期“回头看”,及时发现整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那些整改不力,甚至阳奉阴违、欺上瞒下的,
必须严肃查处,该问责要问责,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对整改效果明显的,也要及时总结经验方法,
予以肯定。与此同时,有必要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发挥媒体和社会监督作用,让整改在阳光
下进行。
前不久,“太平湖流域局部生态破坏问题依然突出”被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安徽黄山市全面
启动专项整改,当天拆除太平湖镇码头服务中心湖畔茶餐厅、太平半岛休闲度假村悦龙湾等 3 个违
规项目,拆除面积近 1 万平方米。事实证明,对于各级政府而言,把“不贰过”做为硬杠杠,才能
让整改落地见效。
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
来源:央视网作者:央视评论员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1-05-15 11:410
5 月 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
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
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治水思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
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
大意义,深入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指明
了道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擘画了蓝图。
送一泓清水北上,滋润子孙后代。作为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惠
及数以亿计群众,有效缓解了“北缺南丰”等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问题,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
出了基础性贡献,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持久动能。
南水北调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性工程,更是人水和谐、资源共享、南北方协调发展的样板工
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工程实施多年来积累的六点宝贵经验: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
大事、尊重客观规律、规划统筹引领、重视节水治污、精确精准调水,为我们做好后续工程规划建
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以此为“水位尺”,根据社会矛盾转化和发展过程动态演变,运用系统
思维,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抬高包括水安全在内的生态文明“水位”。
进入新发展阶段,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
通的国内大循环中支撑意义更加凸显。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理念上,我们要加强生态环境
保护,尤其是沿线水资源保护,以系统观念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让工程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战略上,要遵循规律,研判把握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区域分布、结构
特征,科学确定工程规模和总体布局,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
力;管理上,要在全面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水源区要
“划出硬杠杠”,受水区要“拧紧水龙头”,坚决守住生态“红线”和安全“底线”。
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高
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吃水不忘掘井人
来源:央视网作者:央视网评论员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1-05-15 12:200
“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5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淅川县考察南水北
调工程,深情点赞当地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再次强调水源地生态保护的重大意
义。总书记的讲话坚定了我们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作为我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
设施,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惠及沿线亿万群众,并为
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近年来,在习近平生
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下大决心、大力气进行包括水生态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水更清了,饮水
更安全了,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间的不均衡状况得到了改善,水资源自身也从低效益领域向高效益
领域“流动”,开创了治水兴水新局面。
实践告诉我们,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就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
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实中,在加大调水、供水的同时,一些浪费水、污染水源的现象还时
有发生。譬如,粗放式的生产灌溉、城市供水管网中的滴漏、生活中的过度用水等。
“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不仅要感恩广大移民群众的奉献,在搬迁、住房、就业等方面给予
充分保障,更要珍惜和爱护宝贵的水资源,提升节水意识,特别是在使用和运行环节着力提高水资
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新华网评:青少年“心病”还需“心药”医
202105/1516:36:33
来源:新华网
孙冰洁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事实上,近些年,由因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却屡屡刺痛
人们的心。近日,成都 49 中一名 16 岁学生坠亡更是引发舆论对“孩子为何走到这一步”的高度关
注,也激发了全社会对这类问题的重新思考:一个未成年人要跨过多少障碍,才能健康地迈向成年?
一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球 12 亿的 10 至 19 岁青少年
群体中,约 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0 至 19 岁青少年群体遭受的疾病和伤害中,约 16%由心理健康
问题引发。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 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 7.4%,检出率随
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这些报告和案例都在提醒人们,看不见的“心魔”已经盯上了青少年。
身病易治,心病难医。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孩子医治“心病”,必须要用“心药”。这离不开
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有效联动、科学引导与及时干预。
青少年心理问题已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19 年 7 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
见》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对教育部门、学校、家庭都有具体要求,并提
到了预防措施。各地有条件的学校也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等,方便学生求助。但
不少人也注意到,当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总量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对
有心理疾病苗头的学生隐私保护力度不够,个别出格者还会把“问题”学生推给家庭,导致学生“生
病的不求助,求助的没有用”。
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常态化培训提高心理辅导老师专业素养,在职务级别、工资待遇、
履职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激活队伍热情,提升工作水平。与此同时,对心理问题的干预不能
靠简单机械地填表排查,更需要老师、家长乃至全社会形成合力,让青少年愿意敞开心扉、积极向
外寻求帮助,早发现、早介入。惟其如此,才能尽量减少悲剧的发生。
外资入华何以跑出加速度?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作者:国际锐评评论员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1-05-15 12:500
“中国吸收外资的进程正在以越来越快的创纪录速度持续。”这是俄新社日前一篇题为《投资
中国有利可图》文章的分析。中国商务部 13 日发布的最新数据,验证了这一观点。
数据显示,今年前 4 个月,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 14533 家,同比增长 50.2%,较 2019 年同期
增长 11.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3970.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8.6%,较 2019 年同期增长 30.1%。
可以看出,即使扣除去年低基数影响,中国吸引外资与 2019 年相比也呈现出明显增长。事实上,
中国近年来一直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重要流入目的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日前公布的数
据显示,2020 年全球 FDI 降至 15 年来低点,而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投资目的地。这足可
见中国市场的引力。
今年以来,中国吸收外资的这一良好势头仍在持续。总投资超过 100 亿美元的巴斯夫(广东)
一体化项目稳步推进;江西最大外资工业项目——锐晶科技功率芯片制造项目顺利进行;山东集中
签约的 94 个重点外商投资项目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领域......
中国不仅引进了诸多大项目,引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今年前 4 个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
比增加 46.8%,这契合了“当前世界经济总产出的六成来自服务业,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已成为世界
经济新引擎”的发展潮流。同时,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同比增加 29.1%,说明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
的广阔前景正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外资为何纷纷涌入中国,特别是投向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最大的引力在于中国拥有全产业链优
势、科技创新实力、便捷物流体系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等。这些不仅能大大降低外企运营成本,也
为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同时,拥有 14 亿多人口的消费市场已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推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消费升
级的发展趋势给外商投资创造了巨大的利润。即便在受疫情严重冲击的 2020 年,据中国商务部调
查,仍有近六成在华外资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实现增长或持平。正如上述俄新社文章指出的,投
资中国的资金“不是在金融市场快进快出的热钱,而是投向具体的长期项目、会长久地留在这个国
家的长线资金”。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企业进行经济决策,预期是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扩大市场准
入、打造开放平台、完善外资法律体系,为外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中国将进一步压
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深入推进《外商投资法》及其
实施条例的落实等。这些都显示,中国不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取向一贯且明确。
正因此,外资企业投资中国,内心是很踏实的。美国通用电气集团中国区副总裁陈荣生就表示,
随着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接下来的市场机会依然很大,在中国的合作会进一步深入。
由于全球新冠疫情与经济复苏前景存在不确定性,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仍然面临挑战。不过,
一个继续坚定扩大开放的中国在引资方面无疑具有国际竞争力。正如经合组织中国政策研究室主任
玛吉特·莫尔纳所说,中国良好的增长前景以及进一步开放的举措将助力中国持续吸引外资流入。
这样的表现,令那些鼓吹与中国“脱钩”的论调越发显得滑稽可笑。
中国为什么能成为外资“应许之地”?
宋微
2021 年 05 月 15 日 11:21 |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2021 年 1 至 4 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14533 家,同比增长 50.2%,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
球第一大投资目的地。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之所以能够成为国
际资本的“避风港”和“聚集地”,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治理能力经受住了疫情的严峻考验、充分展
现了制度优势和治理韧性。
有效抗击疫情、快速复工复产打消外资对不确定性风险的担忧。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上下一心
快速、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蔓延。与此同时,政府高度重视稳外资、稳外贸,提出了多项优先支持
外资外贸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及时给予在华外资企业有效帮助。华南美国商会疫情期间的调研报
告显示,399 家受访会员企业中,超过 93%认为中国政府能为企业提供有效帮助。中国的社会稳定
为市场主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根本性制度保障。即便一些国家政府“趁机”提出鼓励制造业
回流,甚至考虑对企业的“搬家”费用给予补贴和支持,国际资本依然大手笔投资中国,是对中国
治理能力的高度认可和强劲信心。
继续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使外资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新冠疫情加剧了全球发展风险,
导致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愈演愈烈,逆全球化不断上扬,各种壁垒层出不穷,以邻为壑趋势明显。
而中国进一步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完善开放结构布局和体制机制,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积极引领全球化发展进程,不仅为全球经济治理注入动力,也稳定了国际资金的“军心”。2020 年
1 月 1 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正式实施,全面取消商务领域外资企业审
批备案,实施信息报告制度。2020 年 3 月 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扩大金融等服务业对外开
放”,继续释放对外开放有序推进的积极信号。《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办法》于 2020 年 10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加强了对外资的知识产权保护,其中专业性法院的建立更是凸显了中国
政府在保护外国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诚意和决心。2020 年 12 月 28 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
合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 年版)》,与 2019 年版相比增加了 127 条、修改了 88 条,
进一步扩大了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一系列“稳外资”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有力地改善了中国的营商
环境,实实在在地为国际资本打造了创新发展的“乐土”。
提升政府服务、激活市场红利为外资创造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随着外资“放管服”改革不断
深化,中国不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外资服务体系,激活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减手续、降成
本、优服务”,提高政务办事效率;“搭平台、创模式、设场景”,提升资源供给能力;“一张网、
一件事、一扇窗”,缩减企业办证时间。同时,全国 21 个自贸试验区平台不断进行制度“试水”、
创新监管模式,锐意解锁制度瓶颈,进一步化解外资“隐忧”,使其能够放心分享中国市场红利。
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 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 190 个经济体中排名第 31 位,
中国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评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 10 个经济体之一。“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就是外资加速聚集中国的重要原因。
外资逆势增长既是国际资本对中国发展前景投下的信任票,也是中国政府持续推进治理能力现
代化交出的成绩单。同时,外商作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重要纽带,也必将为中国经济整体逆
势上扬、从而将世界经济拉出泥淖贡献强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