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作文时评素材——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价值
目录:
01 “典”亮百年 |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02 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价值追求
03 《觉醒年代》:讲好有吸引力的党史故事
04 刘和平点赞:“崇高就是要这样理直气壮地表现”
正文:
01 “典”亮百年 |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编者按:胸
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历
经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
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中华民
族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伟大历史性贡献。
回望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
故鲜活的时代价值,深刻阐释百年大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央视网《天天学习》
特别策划“典”亮百年系列,与您一起深刻领会。
《史记·商君列传》中的这段文字,讲的是商鞅在秦国为相十年,宗室贵戚多对他怨恨不
满。有一个名叫赵良的人前去拜见商鞅,告诫他说:“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
强。”反听: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内视:自我省察。意思是说,能听取别人意见的叫作聪
明,能自我反省的叫作明智,能克制、战胜自己的叫作强者。
上述赵良对商鞅所说的话,并非赵良的自创之语,而是引自《老子》第三十三章:“知
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解读】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批
评和自我批评是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要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
生活的常态,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20 世纪 40 年代初,
党在延安开展了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集中整治对党和革命事业危害最大的主观主义、
宗派主义和党八股。1945 年,党的七大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
产党应该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经常检讨自己工作中的错误与缺点,来教育自己的党员
和干部,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批评和自我批评”第一次被写入党的章程,成为全党共
同遵守的准则之一。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中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这个法宝在我们党成为执
政党后继续发扬光大。我们党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发展壮大的,回顾党的百年历程,我们
党之所以能在许多重要关口、重大转折点上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批评和自我批评发挥了重
要作用。我们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修正错误、明确方向、团结同志、凝聚力量,不断加强党的
建设,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
视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广大党员、
干部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叩问初心变没变、使命担没担,增强了为党分
忧、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责任感,党内政治生态呈现新气象,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
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接续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
武器,驰而不息抓好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的能力,坚决同一切可能动摇党的根基、阻碍党的事业的现象作斗争,荡涤一切附着在党肌
体上的肮脏东西,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作者 杨立新)
03 《觉醒年代》:讲好有吸引力的党史故事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21-05-21 17:55
作者:欧阳沛妮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荧屏巨制,电视剧《觉醒年代》没有背离线性化的叙事手法,
调性依然激扬高昂。但富有新意的是,它在叙事上呈现出全景关怀,人物塑造真实可感,视
听语言富有符号造诣。该剧在建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艺术性时空的同时,深化了现实时空的
影响与感染,得以收获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
知识分子的祛魅、存真
区别于往常的党史题材影视作品,《觉醒年代》聚焦一群立志学术的文人志士,如致力
于学术杂志的陈独秀、李大钊,投身于白话文学的鲁迅,沉浸于哲学教育及白话诗歌的胡适。
一群忧国忧民的知识精英为这部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文人气质,他们的思想高度
更对作品的主旨进行了柔化和升华。
在还原塑造历史人物时,全剧也没有走“高大全”式的老路,而是如同陈独秀一样有血
有肉、有真性情,却处理不好父子关系、刚愎自用的多面形象。另外,本剧对蔡元培的柔和
性和辜鸿铭的爱国性进行了客观描述,为历史人物祛魅,呈现了一个个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觉醒年代》的观众画像中年轻人占了很大的比例,之所以会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离不
开其在人物层面对青年的书写。该剧将大量笔墨挥洒在青年在建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青
年的报国热情与爱国深情之上,实现了和年轻人的共振与共情。片中的青年与屏幕外的年轻
人隔空对话,产生了某些化学反应,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时空发生了体认性的对望,年轻观
众的情感被剧中人物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激发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视听艺术的浪漫、隐喻
《觉醒年代》虽是一部党史题材的电视剧,却极具视听艺术之浪漫。如剧中人物心情好
时会唱上一嗓子,伤心时会在漫天雪花中撑伞行走,或是直接呈现富有意境的空镜画面等等。
情绪性的音乐与氛围感的画面相得益彰,快速切换的蒙太奇与升格摄影交错,都赋予该剧电
影的质感和镜头的诗意。此外,剧中恰到好处的隐喻也增强了表现力和深度,如多次出现的
骆驼与车辙象征“年代”里的负重前行,多次出现的蚂蚁攀爬寓意底层人民的奋斗,陈独秀
在泥泞路上抛砖头暗示着他将成为革命的引路人。
剧中还有一些别有深意的段落十分精彩,令人印象深刻。如张勋率领的辫子军进京城时,
一个盲人爷爷牵着孙女误入队伍之中。盲人开心地拉起二胡,而孙女却被辫子军吓得大哭;
明亮的火光中,辫子军的集体回眸却如同活死人一般恐怖。这一段呈现出巨大的声画张力,
爷爷与孙女之间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联系了起来,实则是对当时人的现状的描摹。剧中还有
很多这样充满深意的段落,它们于艺术层面拔高了作品的层次,为党史题材影视作品的艺术
化表达开拓了极富魅力的空间。
伟大转折的滥觞、再书
“读史使人明智”。电视剧《觉醒年代》追根溯源至新文化运动,定位于陈独秀、李大
钊等革命先驱,描绘出一幅上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奋力求取民众思想解放与觉醒、艰难探索
救国救民之路的历史画卷,同时还打破了一些片面观点。如片中反复表达了,新文化运动“打
倒孔家店”的真实含义在于反对“政治尊孔”,并非“学术尊孔”。正如导演张永新所说,
“《觉醒年代》反映的是从 1915 年到 1921 年所有历史大事件,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和建党,这些都是已经写进我们教科书里的。我们有这个责任,堂堂正正地把这段故事讲出
来,要把它讲得正、讲得好、讲得真实,讲得有生活、有质感。”《觉醒年代》不仅真实地
讲好了党的故事,还完成了对党史源头的批判性再书写。
《觉醒年代》在思想、文化维度与历史维度的交织中碰撞出火花,用生动、共情的方式
完成了一次全民的精神洗礼与素养提升,让当代年轻人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而这些正是《觉醒年代》一剧弥之珍贵又富有创新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
02 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价值追求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21-05-21 10:32
作者:韩宏亮(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如果把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中国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不同形态和表现形式,都是共产党人价值追求在革命实践
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作为中国革命精神源头和主线的红船精神,则集中体现
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从实践方法上体现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年代,内无人民的民主,外
无民族的独立,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大主要矛盾,
特别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为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如
何解决?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出路在何方?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进行
了苦苦的探索,究竟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能救民于水火?革命,“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1921 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闭幕的党的一大,正是选
择了这样一条道路。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党纲就明确规定:“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推翻资本
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终于以革命
方式实现了既定的宏伟目标。这是党立足国情选择的道路,是中国人民所认可的道路,是红
船精神所指引的道路。
红船精神是一种不满足现状、敢于向矛盾和问题开战的首创精神。“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开放,彰显的就是红船精神中首创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党带领人民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成功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
面深化改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
的大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还要继续以改革创
新、敢为人先的精神迎接挑战、抢抓机遇,不断把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
向,聚焦突出问题,找准问题症结,会诊把脉,对症施治,不断在有效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基
础上,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导向,着眼于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
益的生产生活的领域和行业,着眼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想,着眼于实践发展的新矛盾新需
要,不断加大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制度的改革力度。把聚焦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为
什么改革创新”、“如何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坚定理想、百折不挠,从历史使命上体现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人是为理想而生、为信仰而存,为实现心中的奋斗目标而不怕牺牲、不懈奋
斗的马克思主义的忠诚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大”会议在白色恐怖中召开,
由上海转至嘉兴,在南湖红船上完成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
不挠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立,就是为着实现心中的理想把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组
织起来;党之所以及时果断地把“一大”的会址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上来,继续完成会议
的议程,完成开天辟地的建党伟业,就是因为心中有为人民幸福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理
想,为着心中的理想勇往直前,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革
命道路,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从封建专制政治走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
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并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开
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纵观党成立百年
来的奋斗,彰显的价值取向始终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
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
须发扬伟大革命精神的激励作用,特别是要弘扬红船精神,激发坚定理想信念的正能量,更
好地应对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侵蚀,不断增强辨别谬误、修正真理、深
化认识的能力,不断凝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巨大实践推动力。
在“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党员、干部要继续学深悟透红船精神所蕴含的精神伟
力,发挥百折不挠的实践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而不断奋斗。
三、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从党群关系上体现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追求
红船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核心内容就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
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
所在。从共产党成立之初到现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始终是共产党人的选择。从中国共
产党人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到确立社
会主义制度,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当下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始终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始终坚持
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到新时代群众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牢固树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
从人民的需要出发,都要从人民满意不满意考虑,时刻想着群众的需要就是党员干部的选择;
要坚决杜绝颠倒党群关系的现象,坚决杜绝当官做老爷的官僚作风,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
式主义,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主人翁地位。坚持一切依靠
群众,把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挖掘出来,把群众的英雄地位落到实处,真正让群众
在新时代创造历史伟业的过程中发挥主体力量;开展工作要多做调查研究,坚持问情于民、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集思广益,让民主的因素更好地在决策中体现出来,最大限度地反映
群众的诉求和需要。要以发展眼光坚持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坚持以发展的观点、全面
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践行群众路线,着眼于最广大群众的最为紧要的诉求,把最大多数人的
诉求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红船精神的三个方面是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
创精神,强调的是勇于创新,从实践方法上体现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坚定理想、百折
不挠的奋斗精神,强调的是坚定理想信念,从历史使命上体现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追求。立
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强调的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从党群关系上体现共产党人
的核心价值追求。首创精神、奋斗精神是服务服从奉献精神的。“为什么人”的问题,即立
党为公、忠诚为民是红船精神的核心和精髓,也是全部中国革命精神的主线和灵魂。
04 刘和平点赞:“崇高就是要这样理直气壮地表现”
来源:文汇报 2021-05-24 09:28
“20 多年没做舞台剧,这次有回家的感觉,原来无法想象这部电视剧可以站上舞台,
我有一种感觉,这个戏可以成为精品。”在上海京剧院现代京剧《换人间》首演后,著名编
剧刘和平在舞台上对演员们感慨道。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新创舞台艺术作品
展演季”,《换人间》根据刘和平作品《北平无战事》改编,日前在上音歌剧院揭开面纱。
“几曾迷雾遮望眼,几曾前路茫茫然。如今那喷薄红日终出现,古老中华换人间。” 随
着最后一句唱词落下,主角们坚定的信仰和不畏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台下的观众。《换人
间》由上海京剧院“六年磨一剑”打造,剧本数易其稿,以 1948 年至 1949 年间的北平为背
景,讲述了在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的北平城内,中共地下党员方孟敖、谢培东、程小云等为
了古城的和平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安宁,舍生忘死与敌人周旋的故事。
“崇高就是要这样理直气壮地表现,整个舞台呈现,尤其是表现崇高的部分,我发现所
有的观众都由衷地感动。”看完演出,刘和平对记者说,“舞台版本融入了更多新的视听元
素,从舞美、音乐到表演,我看了都很欣喜。我写原著的时候是 2014 年,现在是 2021 年,
今天大家的观念有了更加坚定的认识,就是‘换人间’,我们都觉得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很幸
福。”
剧中饰演“方孟敖”一角的傅希如坦言携新作品亮相难免有些紧张。在他看来,这部剧
不仅能让戏迷欣赏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声腔艺术,还可以看到传统京剧的舞蹈美、程式美
和夸张美。看过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的观众不难发现,剧中女性角色“程小云”在舞台版
本中有较大的调整,她转化为剧中一位至关重要的“潜伏者”,成为幕后推进事件发展的灵
魂人物。在第七段中,编剧特地为她写了整整 44 句的五字句唱词,在京剧舞台上较为罕见,
不仅对演员的演唱提出了高要求,也起到了烘托全剧气氛的作用。
如何在发扬京剧传统魅力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格局是主创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据导演曹
其敬介绍,全剧的 “唱”遵循京剧各流派风格,“念”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感,“做”借鉴
了话剧的表演方法,重点展现出人物情感获得过程。第四场 “车站夺粮”采取了京剧传统
的开打技巧;第六场方孟敖带领飞行大队队员雪夜寻人,结合剧情氛围展示了京剧传统身段;
第七场 “离别”中采用了交响乐与京胡共同伴奏的“霸王别姬”表演,以传统方式传递现
代人的情感。记者 王筱丽
[ 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