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学段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春学期张渚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学段一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 答题区域内,答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离开人的社会性,高开人的历史发展, 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 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在 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 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 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 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 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 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 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 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 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 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 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 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 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 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 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 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节选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 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 明了这个问题。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体。尔后,根据元素 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 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 300 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 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 1846 年 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 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 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 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 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 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节选自《光明日报》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 材料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观点。40 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 讨论,重新确立了全党对这个重要观点的认识,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历经 40 年改革开放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坚持和发展对真理标准问题的科学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真理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 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9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40 年来,依靠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实现一次又一 次突破,获得巨大成就,创造和积累了无数有益经验。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强调人 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鉴别权和话语权,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习近平同 志所说的那样:“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都不是 由自己说了算,而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必须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 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真理。40 年前,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两 个凡是”的错误得到了纠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科学态度树立起来,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 到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认真总结国内外正反两处方面的经验,果断地把党和国家 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同志在党 的十二大上所作的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伟大历 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节选自《人民日报》中的《坚持和发展对真理标准的科学认识》) 1. 下列对材料一中有关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在阶级社会还是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人的认识发展来源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预期的结果,人们的认识就能被证实。 C. 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为真理,只能依靠实践的结果来确定,而不能凭主观决定。 D. 理论与实践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又有指导作用。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践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因此它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 B.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缺乏了其他学者理论的支撑,而在 300 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 C. 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国际共产主义的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它成功指导了革命实践。 D. 中国共产党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B. 闻者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 C.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知之不明,则行之有误。 D. 闭门画花不如走马观花,走马观花不如下马栽花。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 5. 历经 40 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 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观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D 3. C 4. ①论证方式:运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方式,首先批驳了旧有的唯物论的不合理性,然后提出了真理的标 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的观点。②论证方法:运用了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不能 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的观点。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列宁的话论证了真理的标准 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的观点。 5. ①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与发展。②坚持用人民的实践检验真理,发展“以人民为 中心”的思想。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创新为真理发展的动力。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B.“人们的认识就能被证实”是错误的。由原文“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 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可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是“人们 的认识被证实了”的必要条件,而题干中“就”是充分条件,不一定导致后面的结果。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任喜和推理的把握能力。 A.“因此”是错误的。由原文“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 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可知,“它具有把思想 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是原因,“实践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是结果。 B.“缺乏了其他学者理论的支撑”是错误的。由原文“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 300 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 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 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 1846 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 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可知,当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 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而不是理论支持。 C.“是因为它成功指导了革命实践”是错误的。由原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 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 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可知,成功指导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能够 成为国际共产主义的运动的指导思想的一个原因。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杜论点论据的把握能力。 材料而的观点为: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而 C 的观点是实践决定认识,认 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特点的把握能力。 文章说到“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离开人的社会性,高开人的历史 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然后对这一观点进行批判。接着又提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 识的标准”,然后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从论证方法上来看,“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 静止的、不变的,离开人的社会性,高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 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采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 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的观点。“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 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采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列宁的话论证了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的观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 经验,坚持和发展对真理标准问题的科学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所以在改革开放中,中 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对真理标准问题的科学认识和导向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 论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是亿万中国人自己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强 调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鉴别权和话语权,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以在改 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强调人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真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果断地作出实行改革开 放的历史性决策,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针,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所以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创新为真理发展 的动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大卫母亲克莱拉死后,他的继父谋得斯通先生把他送到谋得斯通一格林比货行工作,后来他来到贝特 西姨婆处] 第二天早上下楼时,我发现我姨婆低头坐在早餐桌前,想得出了神,她的一只胳臂搁在茶盘上,水罐 往茶壶里倒的水都漫出来了,整块台布都泡在了水中,直到我进来才把她从沉思中唤醒。我敢断定,她想 的一定是关于我的事。 吃早饭时我老朝姨婆看。我看她看不了一会儿,发现她也在看我,我不知所措。我的刀子落在了叉子 上,叉子又绊到刀子上。切下的成肉还没送到嘴里,肉的碎片却飞到了空中,高得吓人。连茶都要呛我, 不肯走正路下去,走了错路。 “喂!”过了很久,我姨婆才开口说话,“我已给他写了信了。” “给——?” “给你的后爸。”我姨婆说。 “你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问道。 “我还说不上来,”我姨婆说,“我们还得看一看。” “啊,要是我得回到谋得斯通先生那儿去的话,”我喊了起来,“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会儿我对这件事,还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姨婆摇着头说,“我只知道,我还没法说。我们还得 看一看。” 我一听这话,心都凉了。我姨婆对我并没有太多理会,自顾自从柜子里拿出一条有围嘴的围裙。她围 上围裙,亲自洗起茶杯来。 谋得斯通先生的回信终于来了。我姨婆告诉我说,他第二天要亲自来跟我姨婆谈我的问题。我听了吃 惊不小。第二天,我坐在那儿计算着时刻,心里有时希望低落,有时恐惧上升,此起彼落地冲突着,弄得 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我就这样坐在那儿,等待着那张阴沉的脸来吓唬我。 “我要走开吗,姨婆?”我战战兢兢地问道。 …… “别走,少爷,”我姨婆说,“当然别走!” “特洛伍德小姐,接到你的信,我觉得,为了表白我自己,更为了表示对你的尊敬——”谋得斯通先 生说。 “谢谢你,”姨婆用锐利的目光看着他说,“你用不着考虑我。” “这个淘气的孩子,居然丢下朋友和工作,出逃了。他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死后,都给家里引来了 许多的纷扰和不安。这孩子,性格乖戾,桀骜不驯,态度粗暴,脾气倔强、执拗。我姐姐跟我,都曾尽力 设法想把他的毛病改过来,可是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我相信,他是最坏的一个。” “这话太过分了!”姨婆立即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 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把这孩子托付给我的一个朋友照顾,叫他学一门体面的职业。可是他不喜 欢这种职业,逃跑了,成了一个乡下的流浪汉,衣衫破烂地跑到这儿来,来向你诉冤来了,特洛伍德小姐。” “你还是先说说那体面的职业吧,”我姨婆说,“要是这孩子是你的亲生儿子,你也会要他去学那门 职业吗?要是那可怜的孩子——他妈妈——还活着,你仍会要他去学那体面的职业吗,会吗?”我姨婆问。 “我相信,”谋得斯通先生点了点头说,“只要我跟我姐姐简·谋得斯通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 是绝不会有异议的。” “哼!”我姨婆说,“不幸的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一死,她的年金也没有了吧?” “她一死也没有了。”谋得斯通先生回答说。 “那份小小的财产——那懂房子、花园——那座没有乌鸦的鸦巢——就没有她儿子的份了吗?” “我的亡妻很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完全信赖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不通世事、最可怜、最不幸的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 么要说的吗?”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为合适的方法安排他。 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下去。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打算走,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 开着。” 我姨婆很专注地听这番话。她身体坐得笔直,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两眼锐利地盯着那说话的人。 “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 “不!”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吧!” “狄克先生,”我姨婆说,“你看我该拿这孩子怎么办?”狄克先生考虑了一下,犹豫了一下,忽然 喜上眉梢,回答说:“马上给他量量尺寸,做一套衣服。” “你可以走了。”姨婆对谋得斯通先生说,“这孩子我倒要留下碰碰运气看了。即使他完全像你说的 那样,那我替他做的事,至少也可以跟得上你替他做的。不过你的话,我是一句也不会相信的。” “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那个可怜、不幸、一步走错的娃娃,你给她过的是什么 日子啊?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第一次遇见她时——我敢肯定,你对她一定大送媚笑,大飞媚眼,好像你连 对鹅都不敢嘘一声——那一天,是那个软弱的小东西多么倒霉的日子!对那个单纯的娃娃来说,你是个暴 君,你把她的心都砸碎了。你利用了她大部分的弱点,伤害她,要了她的命。呸!滚开!滚!” 谋得斯通先生一直站在门旁,脸带微笑地看着我姨婆,可是他那道浓眉却紧紧地锁在一起。 “再见了,先生!”姨婆说,“再见!跟你也再见了,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一言不发,审慎地伸出胳臂挽住弟弟的胳臂,以不屑一顾的傲慢态度,走出屋子。 我姨婆脸渐渐舒展开来。我怀着极大的诚意,双臂紧搂着她的脖子去吻她。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姨婆犀利的追问,揭露了以谋得斯通姐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私、冷漠、金钱至上的丑陋嘴脸。 B. “我姨婆对我并没有太多理会,自顾自从柜子里拿出一条有围嘴的围裙。”姨婆的表现,说明她起初并 不想收留“我”。 C. “只要我跟我姐姐简·谋得斯通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是绝不会有异议的。”这说明大卫的母亲性 格是软弱的。 D. “马上给他量量尺寸,做一套衣服。”当姨婆问及“我”的去留问题时,狄克看似答非所问,实际上坚 定了姨婆收留“我”的决心。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和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当时焦急不安的心情。 B. 本文通过孩子的眼睛和感受来观察、体会周围的人和事,感情细腻,具有真实感。 C. 文章通过姨婆和谋得斯通姐弟俩言行的对比,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性的善恶。 D. 文章多次运用“锐利地”“尖锐地”词语来描写姨婆,既写出她对“我”和妈妈的同情,也表现了其嫉 恶如仇的性格。 8. 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相由心生”,选文中姨婆的表情随着心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请结合本文的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A 8. ①文章使用第一人称(或以我的视角来叙事)。 ②多用对话形式。使情节更加集中。 ③以“我的去留问题”为线索,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便于展现人物性格,揭示矛盾冲突。 9. ①姨婆“想得出了神”(“沉思”)。表明在处理“我”的去留问题上是棘手的,表现了她纠结的心理。 ②姨婆“用锐利的目光看着”。在揭露谋得斯通姐弟俩罪恶时,姨婆表现出愤怒之情。 ③“我姨婆脸渐渐舒展开来”。经过唇枪舌剑之后,姨婆取得了胜利,也解决了“我”的去留问题,喜悦 之情自然流露出来。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内容的理解能力。 B 项,“说明她起初并不想收留‘我’”是错误的。文章开篇写到虽然姨婆给大卫的后爸,但是姨婆还没 有做最后的决定。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 项,“比喻”是错误的。第二段在表现“我”焦急不安的心情时并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方法的把握能力。 本文在叙述的过程中,时以大卫的视角来叙述的,即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 本文在叙述事情时,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及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通过“我”和姨婆的对 话表现出我并不想回到后爸那里;通过姨婆和谋得斯通姐弟两个的对话来表现他们姐弟两个的虚伪和狡诈。 本选段围绕“我的去留问题”展开讨论,这一问题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的情节更紧凑集中,并且通过 这一问题的讨论从而表现出谋得斯通姐弟两个的虚伪,并且矛盾也在讨论中更尖锐化,可以说“我的去留 问题”时小说的线索。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的心理的把握能力。 文章开篇写到大卫下楼的时候,看到姨婆低着头坐在早餐桌前,并且想得出了神,我知道姨婆想的一定是 关于自己去留的事情,从姨婆低头沉思的程度可以看出我的去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当谋得斯通姐弟两个来到姨婆这里时,姨婆用锐利的目光看着他们,并且揭露了谋得斯通姐弟俩对大卫的 虐待以及占有了大卫母亲的遗产,在揭露这些罪恶时,姨婆表现出愤怒之情。 姨婆在和谋得斯通姐弟两个据理力争时,专注地听着,身体坐得笔直,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两眼锐利地 盯着那说话的人。而当谋得斯通姐弟两个没有带走大卫时,姨婆脸渐渐舒展开来,可以看出经过唇枪舌剑 之后,姨婆取得了胜利,也解决了“我”的去留问题,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出来。 二、古诗文阅读 (46 分) (一)课内文言字词检测(本题共 1 小题,3 分) 10.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山南水北) 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免除赋税徭役) 不伐.己功,不矜其能(讨伐) 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 B.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看不起)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平民百姓) 杨雄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加害) C.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快,迅疾)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没有出息)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继承) 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阐释) D. 诸将效.首虏(效仿)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同“疲”,疲惫) 十一月甲子朔.旦(旧历每月的第一天)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依法治罪)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伐:夸耀。句意: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 B.害:妒忌。句意:项羽嫉妒身边的贤能之人,用功的人便妒忌他,贤能的人便怀疑他。 D.效:献出。句意: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 故选 C。 (二)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 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 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 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 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 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 “诺。”项 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项羽本纪》) (二)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 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 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 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 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 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 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 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 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 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 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 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 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高祖本纪..》)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B.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C.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D.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12.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同“隙”,隔阂、嫌怨 B.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翅膀一样 C. 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飨:分享 D. 沛公然.其计 然:认为……对 13. 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北,现指河北省,古属冀州、直隶,简称“冀”。文中指黄河以北地区。 B. 司马,官职名,将军手下的属官,掌管军事,司马有左司马和右司马之分。 C. 弃市,古代刑罚,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人所弃。 D. 本纪,《史记》中体例的一种,西汉司马迁所创立,只用于对帝王的传记。 14.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一写刘邦亲自赴鸿门向项羽谢罪,语气谦卑,诚惶诚恐,此举赢得项羽的宽容,并设宴款待。 B. 选文一中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审时度势,安排舞剑,想在席间杀刘邦,以除后患,但项羽不忍。 C. 选文二写刘邦先破关入咸阳,接受秦始皇投降,并与秦人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深得秦人喜欢。 D. 选文二写刘邦把守函谷关,此举触怒项羽,好在刘邦勇赴“鸿门宴”,历经艰险,方逃出生天。 【答案】11. A 12. C 13. D 14. C 【解析】 【分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为父老除害”句意是为父老们除害。“为父老”为状语,修饰谓语“除害”,故“为父老除害”中间不 可断开,应在其前后断开,所以排除 C、D 项。 “非有所侵暴”中的“侵暴”意思是侵犯暴掠,侵凌,二字不可拆开,排除 B 项。 断句后,疏通句意: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 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的句意是: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结合“军士”分析,应该译为“犒 劳,慰劳”。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只用于对帝王的传记”错误。本纪不只是用于对帝王的传记,有例外,比如说《吕太后本纪》就不是 写帝王的传记。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接受秦始皇投降”错误,结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分析,不 是秦始皇,而是秦王子婴。 故选 C。 参考译文: (一) 第二天一清早,沛公带着一百多名侍从人马来见项王,到达鸿门,向项王赔罪说:“我跟将军合力攻 秦,将军在黄河之北作战,我在黄河之南作战。却没想到我能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又见到您。现 在是有小人说了什么坏话,才使得将军和我之间产生了嫌隙。”项王说:“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 然,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日就让沛公留下一起喝酒。项王、项伯面朝东坐,亚父面朝南坐。亚父也就 是范增。沛公面朝北坐,张良面朝西陪侍着。范增好几次给项王递眼色,又好几次举起身上佩戴的玉块向 他示意,项王只是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叫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肠太软,你进去 上前献酒祝寿,然后请求舞剑,趁机刺杀沛公,把他杀死在坐席上。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成为人家 的俘虏。”项庄进来,上前献酒祝寿。祝酒完毕,对项王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中没有什么可以娱 乐的,就让我来舞剑吧。”项王说:“好。”项庄就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掩护沛公, 项庄没有办法刺击沛公。 (节选自《项羽本纪》) (二) 汉元年(前 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 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 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任命秦王为当 地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 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 以秦朝的苛虐法令为苦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 ,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 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 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 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把军队撤回霸 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 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 “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有人游说沛公说:“秦地的富足是其它地区的十倍,地理形势又好。听说章邯投降项羽,项羽给他的 封号是雍王,在关中称王。如今要是他来了,沛公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可以赶快派军队守住函 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沛公认为他的 话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计策。十一月中旬,项羽果然率领诸侯军西进,想要进入函谷关。可是关门闭着。 项羽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非常恼火,就派黥布等攻克了函谷关。十二月中旬,到达戏水。沛公的左 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 把秦宫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曹无伤想借此求得项羽的封赏。亚父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项羽正在犒 劳将士,准备次日和沛公会战。这时项羽的兵力有四十万,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号称二十万, 实力抵不过项羽。恰巧项伯要救张良,使他不至于与沛公一起送死,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因而有机会 让项伯向项羽说了一番道理,项羽这才作罢。次日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骑兵驱马来到鸿门见项羽,向他道 歉。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沛公因为是带着樊哙、张良去的, 才得以脱身返回。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节选自《高祖本纪》) (三)文言文阅读Ⅱ(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 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 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 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 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 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 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 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 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 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 者 B.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C.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 者 D.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 者 16. 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竖子是古时对人的一种鄙称,犹言“小子”。如《史记·项羽本纪》里范增责怪项羽“竖子不足与谋”。 B. 宾客是古代豪门所养门客。选文中指各国使者,如《史记·屈原列传》中“(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 对诸侯”。 C. 筑是古时的一种击弦乐器,演奏时以左手握持,右手以竹尺击弦发音。如《史记·高祖本纪》中“高祖 击筑”。 D. 变徵是古代乐律的一种。古代乐律分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调,变徵调苍凉凄婉,宜放悲 声。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刺秦得他人相助。樊於期也参加了刺秦,只是他在出发前就已经做出了牺牲,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 为荆轲刺秦增添了极其悲壮的色彩。 B. 荆轲刺秦艰巨而凶险。荆轲非常清楚刺杀秦王几无生还可能,但却没有丝毫犹豫畏惧,为了铲除暴虐, 他视死如归,义无反顾,令人感叹唏嘘。 C. 荆轲刺秦报知遇之恩。燕太子丹想要暗杀秦王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通过田光结识荆轲后,他视荆轲 为知己,礼遇有加,一直充分信任荆轲。 D. 荆轲刺秦悲壮而忼慨。“易水送别”时,送行人“皆白衣冠以送之”,给整个场面笼罩上悲凉氛围;荆 轲一曲“易水歌”把悲壮的气氛推往高潮。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⑵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19. 从选文看,出发刺秦前,荆轲和燕太子丹分别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简要说明。 【答案】15. A 16. B 17. C 18. ⑴(樊)於期仰天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起这些事,常常痛入骨髓,只是想不出办法罢了。” ⑵(你)赶紧派兵把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队进关。再招募一些关中兵来增加自己的实力,便可抗拒他们。 19. 荆轲:说服樊於期献头作见秦王的理由;为朋友置办行装等待朋友同往。 燕太子丹:寻访到锋利的匕首且淬毒;为荆轲安排了助手秦舞阳。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以试人”为动宾结构,“人”做“试”的宾语,后面要断开,排除 BD 两项。 “人无不立死者”,为主谓结构,人作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选文中指各国使者”错,选文中指门客、食客等。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C. “一直充分信任荆轲”错,原文中“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可见并不是一直信任荆轲, 太子丹曾担心荆轲后悔。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太息,叹息;流涕,流泪;顾,只是。 (2)急,赶紧;内,通“纳”,接纳;自益,,宾语前置,增加自己的实力;距,通“据”,抗拒。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筛选文章内容的能力。 荆轲和太子丹所作的准备,要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荆轲:首先荆轲对樊於期说“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 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说服樊於期自杀来取得秦王的信任;然后寻找了自己 的助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太子丹:首先寻找了刺杀秦王的利器,“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然后使人用毒药淬之;其次,为 荆轲寻找了助手秦舞阳,“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 参考译文: 荆轲明白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残酷了,父母、家族都 被杀尽。如今听说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购买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於期仰望苍天,叹息流 泪说:“我每每想到这些,就痛入骨髓,却想不出办法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可以解除燕国的祸 患,洗雪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於期凑向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献给秦王, 秦王一定会高兴地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那么将军的仇恨可以洗雪, 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涤除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一只手紧 紧握住另一只手腕,走近荆轲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切齿碎心的仇恨,今天才听到您的教诲!”于是就自 刎了。太子听到这个消息,驾车奔驰前往,趴在尸体上痛哭,极其悲哀。已经没法挽回,于是就把樊於期 的首级装到匣子里密封起来。当时太子已预先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找到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 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水淬它,用人试验,只要见一丝儿血,没有不立刻死的。于是就准备行装,送荆轲 出发。燕国有位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上就杀人,别人都不敢正面对着看他。于是就派秦舞阳作助手。荆 轲等待一个人,打算一道出发;那个人住得很远,还没赶到,而荆轲已替那个人准备好了行装。又过了些 日子,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认为他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请说:“日子不多了,荆卿有动身 的打算吗?请允许我派遣秦舞阳先行。”荆轲发怒,斥责太子说:“太子这样派遣是什么意思?只顾去而 不顾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小子!况且是拿一把匕首进入难以测度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暂留的原 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了时间,那就告辞决别吧!”于是就出发了。太子及宾 客中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 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于 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20.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两句叙事、点题,“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含被贬之意。 B. 颔联“位卑”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匠心独运,艺术境界拔人一筹,成为传世警句,历久常新。 C. 颈联中诗人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广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充满迷信色彩,略显颓唐之气。 D. 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从表达方式上看,前句议论,后句记叙,自贴切然。 21.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20. C 21. ①年老体衰,被贬他乡的孤独伤感;②报国无门却不忘国家、百姓的忧国忧民情怀; ③对收复失地返回京城的殷切期望。 【解析】 【分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充满迷信色彩,略显颓唐之气”错。五六句“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 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 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过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 故选 C。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起句两句“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 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 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三四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 国的赤子之心。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 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 五六句“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 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最后两句“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 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22.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借“_______,_______”两句传达出江月永恒而人事变化的哲理。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和他的《西江月》词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意境相似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同时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 《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重他的精神品质。 【答案】 (1). 人生代代无穷已 (2). 江月年年只相似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出师一表真名世 (6). 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词语的积累:已、尊、酹、堪。 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 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称,《百年孤独》构思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他都不知道怎么写第一句话。毫无疑问,构思一部 小说的开头特别需要勇气。马尔克斯的勇气,是给了一个时非其时、地非其地的新解。他站在一个不确定 的现在,同时拢住了过去与未来,他不必圈一块地,指几个人,要他们干什么干什么,而是一尾鱼一样灵 巧地游进了时空宇宙,让叙述获得了新的自由。譬如吴清源的三三星天元名局,第一手拍在“三三”,就 能引发新布局的大地震。 这是《百年孤独》开头的伟大之处。如果你只是在被动地、无意识地接收文本内容,也许很难体会到 马尔克斯用这句话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只有当你动笔写作,成为时空的创造者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到它 包含了太多重要的命题。 传说莫言早年拿到《百年孤独》,只读了第一页就嚷了出来:“我知道怎么写小说了!”那是作家遇见 作家时的剧震。小说是建筑成本最低的城市、文明和宇宙,是物美价廉的梦,作家的想象力不受画工、演 员、成本的限制。当你说“要有光”(出自《圣经》“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你根本不必处 理明暗,不用打光,不用取景,你说光就是光。 2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第二段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蒋介石命令堵截拦截红军,结果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他 骑兵并予以歼灭。 B. 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的佳话。 C. 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D. 他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更大了,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 2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描述时空宇宙,在叙述方式上取得了突破。”从 语意上看二者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23. C 24. (1)原文巧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行文更加灵动,增强了语言的文学性和文段可读性, 更符合原文整体语言风格。 (2)比喻新奇,富有创造性。以“一尾鱼”喻马尔克斯和他的写作才华,“游进了时空宇宙”形象写出马尔 克斯创造性的时空描写,令人印象深刻;拟人贴切得当,富有表现力。“叙述获得了新的自由”,赞扬马 尔克斯在叙事技巧和方法上新的探索。 【解析】 【分析】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引号作用的把握能力。 第二段中引号的作用为特定称谓。 A.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B.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引号表示讽刺和嘲笑。 故选 C。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句式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原句在表达上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形象生动。本段话是在讲述马海克斯《百年孤独》 的开篇,而“一尾鱼一样灵巧地游进了时空宇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马尔克斯和他的写作才华, 喻体为“一尾鱼”,“这条鱼灵巧地游进了时空宇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尔克斯创造性的时空描写,另 人耳目一新。 “让叙述获得了新的自由”中“自由”使用来形容人的特点,这里形容叙述,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赞 扬马尔克斯在叙事技巧和方法上新的探索。 修改后的句子只是普通的陈述句,虽然也写出了马尔克斯在时空方式描写上的突破,但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使语言表达缺少生动性。 25.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 现在农民种一块地,首先会得到来自国家的补助。其后,对于非战略作物,在粮食成熟后, 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售不出去的粮食,国家会以农业发展银行出资,以平价将其收购——这也算是 对于农民的一种保底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是民生大计。如果市场上出现某种农产品的价格离谱 高走的时候,国家就会打开自己的储备库,以较低的价格倾销粮食,进而控制粮价。 【答案】 (1). 农民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售 (2). 粮食价格影响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依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处,这里是针对非战略物资而言,农民如何处置,并且后文说到国家对于售不出去的粮食的措施,所 以这一处可填“农民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售”。 第二处,后文说到的是粮价对国家的重要影响,以及国家采取的措施,所以这一处可填“粮食价格影响国 家的安全与稳定”。 四、作文(60 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规 定,对此,社会反响不一。有的教师觉得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终于有规则可依,不用担心和家长、学生发 生矛盾。有的教师觉得虽然有了规则,但是尺度不容易掌握。有的家长和学生担心教育惩戒被滥用。为更 好地实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复兴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 意见,再做决策。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 望与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教育惩戒权的尴尬 各位老师、家长: 大家好!我很荣幸代表家长在这里发言,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教育惩戒权的尴尬》。 老师的惩戒权自古有之。一方讲堂,一幅戒尺,课堂走动之间,便是一抹独特的风景。戒尺落在手上, 那是为人师者对弟子成才的殷切希望,是留在学生心里的苦心教诲! 时至今日,教师对学生要不要严厉?这个问题我有深刻体会,还是严厉一点好!读小学时,数学老师 是一位极慈祥的老师,慈祥到你上课吃东西,讲小话,离开座位等违纪,也只是摸摸头的地步。不用说, 班级纪律是极差的,成绩也不忍直视。后来,换了一位“女师太”,是那种你讲一句闲话,都要粉笔袭来、 课本击头的程度。因为老师的严厉,班风肃然,成绩飞升。老师的惩戒,让我们坐得笔直,走来有型;老 师的苛严,让我们说话规矩,成熟沉稳;哪怕是罚站罚跑,都警示我们行事严谨,不可造次。 可现在,教师的惩戒权被加上了很多约束,老师处境很尴尬。于是,老师特别和蔼,待生如友;学生 自由自在,个性发展。教师似乎只要“受业、解惑”,不必过多管教学生。面对调皮的学生,好话不管用, 打骂又不行。想学习的同学被影响,老师变得无计可施。看,各种类型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悬在头 顶,哪位老师还敢“惩戒”学生,于是要给提个醒:“万一……”吃不了,兜着走? 全国人大代表陈舒呼吁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意见》也提出要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 权。可《规定》中第三条却分明是给惩戒权加上了紧箍咒,对“体罚或变相体罚”大有严打的态势。 这种条例究竟是在赋予教师更多的教育惩戒权,还是在限制教师的教育权?何为更多教育孩子的权 力?何为“教育惩戒权”?又何为“体罚或变相体罚”?其中并无明文规定,也无明显界限,模棱两可。 各种“规定”看似在赋予教师权力,实际上却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媒体舆论一直在放大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于是,常有新闻爆出:某校学生因不接受教育,对老师实 行侮辱性语言,甚至向老师施暴。不就是钻了老师不敢行使教育惩戒权的空子?前段时间,在新闻上看到 某县城的一所高中,因老师批评了学生几句,学生感觉有伤颜面,便当着该教师女儿的面,捅死了该教师。 老师教育学生,天经地义,却遭此厄运。谁来保护教师权益?当老师的想想都后怕啊! 当下的家长,对老师这个职业也不够理解。家长总想让自己的儿女成人成才,却又不让他们受一丁点 苦,教师严苛一点,家长就埋怨。这温室的盆花,如何经得起风雨的洗礼?又如何担负起复兴祖国的重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而“贵师重傅”的措施之一,就是还老师合理的 惩戒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教育惩戒权尽快走出不明不白、瞻前顾后的尴尬处境。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审材料,这道作文题聚焦当下教育热点——教育惩戒权,既贴近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又引导学 生关注时政,理性地分析问题,负责任地发表观点。教育惩戒权作为立法赋予学校或教师的权力,是国家 教育权的具体化,,具有典型的公法特征。戒尺教育本是祖国传统教育的一部分,在尊崇师道尊严的古代中 国,戒尺就是老师教育的辅助手段,彰显教师威信,教孩子尊师重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完整的教育需 要适度惩戒,这既是令孩子更深刻地认知是非对错,亦是培养其规则与责任意识的必要手段。某些家长担 忧惩戒权是否会过度使用,是否会挫伤学生的自尊甚至身心健康等,应该说,类似担忧有其合理性,但家 长应积极支持和配合老师行使教育惩戒权。 审任务,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立意】(1)善用惩戒之鞭,遍开教育之花; (2)惩之有度,戒不离规; (3)惩戒应循本心,践行不可偏; (4)手持戒尺,心怀师德。 【素材】(1)同学们要正确看待教育惩戒现象。汉代著名文学家左思小时背书经常不能完成任务,老师一 气之下让他抄书,并且打手,他从此勤奋苦读,笨鸟先飞,成年后写出《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鲁迅少 年时上私塾也受过惩罚,后来也成为文学大家。因此我们不必对于教育惩戒太过苛刻,一些合理的惩罚, 有助于我们提高规则意识,提升责任意识,增强抗挫能力。把“戒尺”还给老师吧,那“高高的举起,又 轻轻的落下”的“教鞭”中,全都是老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爱与希望啊。(精彩片段) (2)学生犯了错,老师当然得管,否则就是失职。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师该不该有惩戒权,却成了 莎士比亚式难题,反复被提及,却一直无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学院文学院教授陈 凤珍建议,为了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使中小学校学生管理进入正 常轨道,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中应该包含教师在必要时候行使教育惩戒权的条文。(精彩片段) (3)只有适当的惩戒才能让迟到的同学真正重视问题,从内心深处敬畏规则。鲁迅先生儿时读书因照顾父 亲误了时间导致上学迟到,尽管有“正当理由”,他依然被先生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他在桌上,同时也在 心中,将“早”字深深地刻了下去,知道了学校有自己的规则。强烈的规则意识,造就了才华横溢的周树 人。由此看来,新规定意义深远,令人拍案叫绝。(精彩片段)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