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答题时间:150 分钟总分数:150 分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满分 31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否有逻辑
陈乐民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走经世致用的路线,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多么博大精深,最终离不开当时的为世
所用。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到今天还是这样,脱不出以史为鉴。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
没有。
历史哲学是欧洲的特产,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哲学比较发达。先也是从叙事开始,到近代便有了对历史
的理性批判,把人文因素融进历史。伏尔泰、赫尔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这是几大家。他
们的历史观,无论是唯心唯物,都是理性历史。
然而,大历史是理性的,人们经验的历史却不是理性的。理性批判的历史,是“宿命的”,似乎历史
是按照人的理想意图安排的,所以是理想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却相反,它经常是不合逻辑的。例如人类社
会的发展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理性的;要以新代旧便难免发生革命,则革命是理性的。但
历史是人表演的,革命是人干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说他有按理性行事的能力,但并不能由此说人天然
就是理性的。否则古今中外就没有坏人、败类,没有疯子了。
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道德学家从中看出道德律;崇尚格致之学者从中看出器
物奇技的代代翻新;尚武者从中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兵燹征战;博学深思者从中看出精神的升华和沉沦;
唯理主义者说历史是理性的、有序的;经验论者说历史充斥了非理性,是无序的;乐观派说历史总是随着
文明的脚步向好处发展的;悲观派说否!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负面的、无法克服的后果。19 世纪
的欧洲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是沿着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路前进的;20 世纪的史学家们则认为历史根本
没有定向——施宾格勒在世纪初就曾问道:历史是否有逻辑?
20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的特殊的时代经验——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他们向19世纪
的理性批判史学发难:你们太过相信人类的理智,你们的头脑清醒得把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浑浊的秽物都滤
掉了,历史绝没有那么透体通明。理智、理性,这些崇高无比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人世间的理念,或者
叫做目标;也可以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如说某人在某时某事上是很理智的,但不可能说某人在任何时候、
在任何事上都是理智的。更何况,理智会异化,异化到它的反面,变成非理智、反理智;当把理智神圣化
的时候,“理智”尤其会转为非理智,直到变为疯癫。
20 世纪的人读过几千年人写的历史,发现人写的历史与人造的历史不是一回事。他们在这一百年里亲
历了那么多的“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这些个“主义”把世界搅得周天寒彻,任谁
也认别不出这世界的本来面目。
或许仍是东坡居士有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 20 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
在其中;等到下个世纪或再下个世纪可能就比较客观了。然而也不尽然;因为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
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于是在看历史问题时不免戴上今天利害关
系的眼镜,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
有一种说法,说历史从来不是如黑格尔说的是“精神的历史”,而是不折不扣的“行动的历史”、“实
践的历史”。诚然,实践是离不开精神的,但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写史和欧洲人写史都始于记言叙事,然后有了理性批判。
B. 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总会感觉不一样的历史面貌。
C. 20 世纪欧洲史学家们认为 19 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存在着局限。
D. 不管是身在其中还是过后反观,完全客观的历史都是不存在的。
2. 文中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着重赞扬东坡居士的诗句特别富于哲理思辨。
B. 说明只因身在其中所以无法看清历史真面目。
C. 说明若干年以后回望就可以看到客观的历史。
D. 说明无论什么时候看待历史都不可能纯客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趋势看起来是有逻辑的,现实却常常没有逻辑性。
B. 面对同样的历史,乐观派和悲观派都有着各自的看法。
C. 有理智的人来写历史,才能说明白历史有没有逻辑性。
D. 无论历史是否有逻辑,总需要依据人的行为进行判断。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
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
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
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 项,“中国人写史和欧洲人写史都始于记言叙事,然后有了理性批判”理解错误,根据文本“中国人写
史,离不了记言记事”,但“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没有”。而欧洲人“从叙事开始”,“到近代
便有了对历史的理性批判”。
故选 A。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论述思路的思考,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顺序去思考
问题。论述思路的解答一般思路是首先提出了什么论点或论题,然后怎样论证,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或解
决。
文中引用东坡居士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看不清 20 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
中”的观点;之后论述“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从而引出观
点“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
A 项,“着重赞扬东坡居士的诗句特别富于哲理思辨”分析错误,引用苏东坡的这句诗,意在说明“看不
清 20 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的观点。
C 项,“说明若干年以后回望就可以看到客观的历史”分析错误,原文表述为“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
D 项,“说明无论什么时候看待历史都不可能纯客观”分析错误,引用苏东坡的诗句目的是说明“看不清
20 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的观点,而非“无论什么时候看待历史都不可能纯客观”。
故选 B。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
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 项,“才能说明白历史有没有逻辑性”说法错误,作者认为,历史常常是没有逻辑的。“人们经验的历
史却不是理性的”“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20 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
自己的特殊的时代经验——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
故选 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
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抗疫过程中,14 亿中国人充分展现出赤胆忠心的“中国情怀”。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家国迸发了最诚
挚、最朴素、最纯粹的爱,他们在看似平凡的位置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努力,这决不是嘴把式,而是下了真
功夫:他们中有身怀六甲仍“最美逆行”的白衣天使,有义务接送医护人员休息的的士司机,有为医护人
员免费提供住宿的宾馆业主,有两周内修好了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还有无数为抗疫捐款的不
具名的普通人。海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
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国外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借疫情挑事儿,全国人民在互联网上自发形成了爱国方
阵,相互鼓励,提高警惕,五星红旗定将由 14 亿护旗手用一生去爱护、去捍卫!积累每个人的小爱就能汇
聚对党、国家和民族的大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危难关头彰显赤子本色。
(摘编自《环球网:一场疫情,压不垮“硬核”中国!》)
此次疫情期间,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数千台工程机械的轰鸣中,于十天之内便建成投入使用;
疫情防控所有紧缺物资由国家统一调度,企业、政府、银行等诸多部门迅速“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救
治患者,确保应收尽收、精准救治;集中力量外防输入,确保交通检疫“滴水不漏”;集中力量内防扩散,
确保社区防线织牢织密……从人员物资调配、交通运输管理到社会秩序维护,从城市社区、乡村网格化管
理,到对每一户家庭的发动引导,方方面面的人力、物力等被调动起来,动力澎湃。难怪世界卫生组织总
干事谭德塞做出这样的评价,“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
员”。
疫情下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制度优势最硬核的展现。
(摘编自《南方日报:疫情大考更显中国制度优势》)
材料二:
“最让我震撼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愿意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分享在中国观察到的细节,打开了一个真切感知中国的视
角: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全力以赴,非常疲惫,有工作人员在同考察组谈话间隙困得睡
着了;每一个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的中国人,就像是在跟病毒打一场战争,肩负起阻止病毒蔓延的共同责任。
在他看来,正是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奉献,极大延缓了疫情的传播。世卫组织专家于细微处捕捉到的中国人
的面貌,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摘自《凝聚共同战斗的精神力量:抗击疫情离不开命运共同体意识》)
当地时间 2020 年 2 月 25 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发布会,刚刚结束中国考察行程的世界卫
生组织专家考察组代表向各国媒体记者介绍相关情况。会后,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
组外方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接受了总台央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中国应对疫情措施体现了中国的制度
优势,中国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而北美国家等大多数地方都没
有这样的管理队伍。
谈及此次中国考察之行,布鲁斯·艾尔沃德指出,他看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应对疫情,展现出极强
的凝聚力和责任感,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虽然武汉街道空荡荡的,也看不见摩天大楼里的人们,但他们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自《世卫组织专家组代表:中国应对疫情措施体现制度优势感谢中国人民付出》)
4. 下列不属于彰显“中国制度优势”的一项是( )
A. 疫情防控所有紧缺物资由国家统一调度。
B. 海外华夏赤子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
C. 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数千台工程机械的轰鸣中,于十天之内便建成投入使用。
D. 中国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家国迸发出了最诚挚、最朴素、最纯粹的爱,他们纷纷动员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
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
B.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认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主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
韧和奉献,
C. 疫情下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展现了我国经济制度的优势。
D. 布鲁斯·艾尔沃德认为每一个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的中国人都肩负起了阻止病毒蔓延的共同责任,像在跟
病毒打一场战争。
【答案】4. B 5. D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海外华夏赤子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不属于彰显
“中国制度优势”,因为这是自发的动员行为,是一种爱国情怀,与中国制度优势没关系。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他们纷纷动员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错误。由材料一“海外华夏赤子也纷纷
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可知,“纷
纷动员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的是“海外华夏赤子”,而不是“海内外中华儿
女”,选项范围扩大。
B.“谭德塞认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主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奉献”错误。
谭德塞的话,显示的是中国制度优势。
C.“展现了我国经济制度的优势”错误。由原文“疫情下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
一制度优势最硬核的展现”可知,展现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制度优势最硬核”,而不是“展现了我
国经济制度的优势”。
故选 D。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1985 年的莎士比亚
朱山坡
蛋镇电影院曾经有一段时间门可罗雀。有一天,来了一个长发及肩的毛头小子,身材矮小,穿喇叭裤,
硕大的墨镜差不多遮蔽了他瘦削的脸。
毛头小子走进电影院,对经理老吴说,我要借你的电影院用用。老吴打量了一番毛头小子:“你是谁?”
毛头小子说,你听说过莎士比亚吗?老吴说,听说过,但没见过。
毛头小子说,我原来是鹅镇的莎士比亚,现在是蛋镇的莎士比亚。老吴警觉地问,你想借电影院干什
么?
“不,我们,蛋镇莎士比亚剧社准备排演一部伟大的戏剧。”
这个毛头小子是蛋镇中学初三的学生。他的父亲朱风光从鹅镇调到蛋镇当卫生院院长,所以他也跟着
转学,成为蛋镇的莎士比亚,并且成立了蛋镇莎士比亚剧社。
莎士比亚抽的烟是万宝路,这让老吴瞠目结舌。“不白借,我们排演一次,给电影院 50 块钱。”老吴
从莎士比亚手里接过一条结实的万宝路后,老吴谨慎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
这一天中午,莎士比亚带着五个毛头小子和三个稚嫩的女学生兴冲冲地来到了电影院。十几个穿着时
尚的男女中学生在台后常常打情骂俏,发出阵阵浪笑,这让老吴不得不保持警惕。如果不是因为近来电影
院过于冷清,老吴断不会把场地租给莎士比亚。
每次指挥排演的时候,老吴自始至终盯着,一言不发。莎士比亚要跟老吴好好谈一次。
“老吴,你了解《哈姆雷特》吗?”“我什么都知道。但我谁都不相信。”
“鹅镇、平谷镇还有白马镇的老百姓都已经见识到了伟大的戏剧《哈姆雷特》,我也要给蛋镇人民也见
识见识。”莎士比亚说。
老吴说,那你现在就让他们见识,从排练开始。
莎士比亚是靠物质诱惑他的同学来排演《哈姆雷特》的。据说,每排演一次,每一个学生演员可以拿
到三块钱。谁也无从知道他的钱从哪里来。有人说,他的钱是从他的父亲朱风光那里硬要来的。我不觉得
莎士比亚是一个坏小子,他只是有一个奇怪的理想。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我从小就
立志当一名摄影师,但遭到了差不多全镇人的讥笑。因为我就是大家眼中的“小混混”,我家穷得连拍一
张照片的钱都没有,遑论购买一台照相机。
他对主演的表演极其挑剔、苛刻,吹毛求疵。“我给了你钱。你给我演好点,我不想给蛋镇人民看到
狗屎一样的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有一只漂亮的海鸥牌照相机。他拍了很多剧照,张贴在电影院海报墙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
光。我想摸摸他的照相机。他不同意。我说,你给我拍一张照片总可以吧?莎士比亚说,胶卷很贵的。但
他还是很勉强地给我拍了一张。
“作为回报,你必须在我的戏里免费演一个角色。”莎士比亚果然给我弄到了一个角色,让我演给哈
姆雷特提靴子的仆人。
《哈姆雷特》在蛋镇越来越出名了,几乎家喻户晓,连小混混们都开始谈论哈姆雷特。
“什么时候才能正式上演呀?”“国庆节正式上演!”莎士比亚说。国庆节转眼便要到了。
国庆节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在电影院作了最后一次排演,莎士比亚一反常态,不吝用最好听的词语赞
扬了我们的表演。
可是,老吴给我们出了难题。如果今天莎士比亚不交清租金欠款,明天休想推开电影院的大门。
莎士比亚对我们说:“钱的问题我来解决,明天首演如期进行,一切按计划进行。明天将是蛋镇史上
最伟大的一天。”
第二天一早,很多人早早便来到了电影院。令我惊喜的是,电影院的大门是敞开着的,老吴笑容可掬
地站在门口,右手里揣着一把钞票。
莎士比亚在电影院后台等着我们。他的脸上洋溢着好事将至的亢奋,一一给学生们发钱:“加油!”
话剧按时开始。
一切都十分顺利。观众的热情和专注出乎意料,没有人喝倒彩,也没有哄笑,连吹口哨都没有。演出
落下帷幕,观众发出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看到了父亲在向我招手,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这
一次,他断不会骂我“废物”。
这是伟大的一天。
但当全体演职人员集体出来谢幕的时候,唯独没见莎士比亚。有人小声告诉我,刚才警察闯了进来,
将莎士比亚抓走了。“昨晚,他撬开了蛋镇卫生院财务室的保险柜……”
首演即成绝唱。
大概是三个月后,临近春节了。莎士比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莎士比亚说,我爸垫了卫生院财务室的钱……我在派出所关了一些时间。我要离开蛋镇了。
“回到你妈妈身边?”
莎士比亚说,不是,天下之大,哪我都能去……他从脖子上取下照相机递给我:“这个送给你。”
我惶恐地推辞。在我眼里,一部照相机的价值相当于半个蛋镇。
“你给哈姆雷特提靴演得很好,这是你应得的。”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原著中没有提靴人的角色,
你帮助我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创新。”
莎士比亚说:“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我们二十年后见。”
很快,我成了蛋镇最好的照相师,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我给他们照相。我十分期待二十年后与莎士比
亚相见。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1985 年的莎士比亚”为题,交代了时间和人物,点明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
B. 莎士比亚能够租影院排演剧目,与做卫生院院长的爸爸对他的经济支持分不开,即使出事后爸爸还为他
垫付了钱。
C. 莎士比亚请求租用电影院,老吴说“我当然支持年轻人的事业”,其实老吴心口不一,后来又给莎士比
亚出了难题。
D. 毛头小子排演世界名著,未见识过话剧的蛋镇人热情空前,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精神面貌与文化需
求的新变化。
7. 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对莎士比亚的外貌描写,不仅体现了他的鲜明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年代新潮青年的时尚追求。
B. 小说选取那个年代稀有的文化场所电影院作为活动场景,既有利于情节的集中和展开,也利于表现主题。
C. 小说采用补叙方式,交代人物身份,对支付演出费用做了补充说明,为后文情节作铺垫,使结构更严密。
D. 小说莎士比亚与“我”告别这一情节,既交代人物命运,又丰富了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 如何理解“这是伟大的一天”?
9. “我”在小说中虽然出现较晚,但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伟大”,表明演出成功,父亲对“我”的态度有了转变。②莎士比亚实现了理想,满足了人们对精
神文化的需求。
9. ①讲述故事,以“我”来叙述,交待人物命运,使故事情节更完整。②“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真实地
写出了“我”的亲历与感受。③丰富人物形象,“我”成为蛋镇最好的照相师与莎士比亚有直接关系,这
样丰富了莎士比亚的执著于理想的形象内涵与意义。④深化主题,表达莎士比亚这一代人对理想的执著追
求及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渴望。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是阅读文本,
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写作手法上
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B 项,“与做卫生院院长的爸爸对他的经济支持分不开”错误,结合原文“谁也无从知道他的钱从哪里来。
有人说,他的钱是从他的父亲朱风光那里硬要来的”分析,做卫生院院长的爸爸没有对莎士比亚提供经济
支持,曲解文意。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
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
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小说采用补叙方式”错误,小说采用的是插叙方式。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
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结合原文“一切都十分顺利。观众的热情和专注出乎意料,没有人喝倒彩,也没有哄笑,连吹口哨都没有。
演出落下帷幕,观众发出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看到了父亲在向我招手,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这一次,他断不会骂我‘废物’”分析可知,“伟大”,表明演出成功,父亲对“我”的态度有了转变;
因为“我”演的好,“莎士比亚”把相机送给了“我”,“很快,我成了蛋镇最好的照相师,几乎所有的
人都希望我给他们照相” ,“我”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莎士比亚原著中没有提靴人的角色,你帮助我完
成了一次伟大的创新”,此次演出“莎士比亚”实现了理想,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这一天的成
功更加增强了“莎士比亚”的信心。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作用的能力。回答本题,应注重从两个方面思考,即“我”在小说情节结构上的具体作
用和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从情节结构方面来看,
以“我”来叙述,“如果今天莎士比亚不交清租金欠款,明天休想推开电影院的大门”,通过“我”让读
者知道了演出的困难;“令我惊喜的是,电影院的大门是敞开着的,老吴笑容可掬地站在门口,右手里揣
着一把钞票”“有人小声告诉我,刚才警察闯了进来,将莎士比亚抓走了。‘昨晚,他撬开了蛋镇卫生院
财务室的保险柜……’”,通过“我”解开了读者的疑惑;“我在派出所关了一些时间。我要离开蛋镇了”
“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我们二十年后见”,通过“我”交待人物命运,使故事情节更完整;“我”是事件
的亲历者,“我”在演出中得到的肯定,直观的传达给了读者;“你给哈姆雷特提靴演得很好,这是你应
得的。” “莎士比亚原著中没有提靴人的角色,你帮助我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创新。”“我十分期待二十年
后与莎士比亚相见”,“我”对理想的追求和自信源于此次演出,演出和“莎士比亚”给予了“我”极大
的自信和鼓舞,同时“我成了蛋镇最好的照相师”丰富了莎士比亚的执著于理想的形象内涵与意义;“我”
和“莎士比亚”都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我”的出现深化了主题,表达莎士比亚这一代人对理想的执
著追求及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渴望。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满分 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5 小题 2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六国论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
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
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馀号多士,宾
客厮养,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馀,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
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
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
此,不可以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
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
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
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
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
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
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
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
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
帝之世,法令至密矣,然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岂惩秦之祸,
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
10.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靖:安定
B. 故堕.名城,杀豪杰 堕:坠落
C. 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 俟:等待
D. 岂惩.秦之祸 惩:警戒
11. 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萧、曹为政,莫之禁也”相同的一项是( )
A. 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
B. 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
C. 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
D. 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
12. 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B. 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C. 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D. 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13.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使百姓和国家无法承受,才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B.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C. 在论说结构和论证方法上,本文与苏洵的《六国论》基本相似,在开宗明义后,都主要借助了对比论证,
层层深入阐明观点。
D. 本文行文流畅,气脉贯通,语言整散结合,通过举例、比喻等多种方法论述了“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
学道则易使”的观点。
14.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B
14. (1)因为(当时)凡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
(2)(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头人。这就是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
原因啊。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 “堕:坠落”错误。“故堕名城,杀豪杰”的意思是“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所以“堕”的意思
是“毁坏”。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宾语前置句,即“莫禁之”。
A.判断句,“皆”是标志词语。
B.定语后置句,之……者,为标志,翻译的时候让“秀异”作“民”的定语,即“秀异民”。
C.宾语前置句,“皆归安哉”。
D.状语后置、被动句;翻译的时候“于此”要放到“出”的前面,即“于此出”;另外“出”字是意念上
的被动。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谋夫说客”“谈天雕龙”是对称结构,之间应该断开,排除 B D;“下至击剑扛鼎”,“下至”有总领
下文的作用,应该放在句首,其前应该断开,排除 C。
故选 A。
句子翻译:(上至)那些谋士说客、善于辩论、修饰文辞的人,下至(那些)长于技击、力大无穷( 乃至)
技能卑下的人,无不受到上宾的礼遇。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苏轼认为六国诸侯明相皆争养十,使百姓和国家无法承受,才是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纳错误。根据原
文可知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
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C.“在开宗明义后,都主要借助了对比论证”错误。苏轼《六国论》开篇并没有“明义”,也就是说开篇
并没有亮出中心观点,只是说都养士人。
D.“本文……论述了‘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观点”错误。“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
则易使”并非苏轼的主张,论点应该是强调“士”的重要性。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以:因为。民之秀杰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秀杰者民”。客养:被当作客卿供养起来。
以:当作。
(2)虽:即使。怨判:反叛,因怨恨而反叛。莫:无定代词,没有人。先:带头人。此……也:判断句,
翻译成“这就是……”。所以:……的原因。即:立即,马上。亡,灭亡。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
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
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
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
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
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
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
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春秋末年,直至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卿相都争相供养士人。(上至)那些谋士说客、善于辩论、修饰文
辞的人,下至(那些)长于技击、力大无穷( 乃至)技能卑下的人,无不受到上宾的礼遇。(那些)穿着
华美的服饰、吃着精美的食物而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士人,(多到)数也数不完。越王勾践有六千门客,
魏公子无忌、齐公子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吕不韦都有三千门客,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
都招揽了无数 门客。下至秦汉年间。张耳、陈馀号称有许多门客,所豢养的宾客都是天下的杰出人才,而
(甚至)田横也有五百名门客。这些是见于传记记载的人,(可以)料想其他的(不见于史传的士人)应当
是官吏的数倍或是百姓人口的一半了。这些人都是使唤别人来养活自己的人,老百姓如何能承受得起,国
家又如何能承受得起呢?
苏轼认为:这是前代的君王所不能免除的。国家中有奸猾之徒,就好像鸟兽中有猛禽猛兽,昆虫有(带)
毒螫(的虫子)一样。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使他们各自安于自己的处境,就能够使他们为自己所用 了;
把他们全部铲除干净,就不是正确的方法。我考察世事的变迁,知道六国之所以能长久存在,而秦国之所
以迅速灭亡,大 概是 由此造 成的,不 能够不加 以省察啊。那些有智谋、勇气、辩才、能力的四类人都
是民众中优秀杰 出的人,(他们)大多不能穿破旧的衣服,吃粗陋的食物来供养别人,都是使唤别人来供
养自己的人,因此前代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给这四类人和他们共同享用。这四种人不失业 。人民便安定
了。这四类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前代的君王根据( 当时的)实际情况设立选拔制度,使他们通过同 一
种方式选拔产 生。三代以上是从学校中选拔产生,战国直到秦代由客卿中产生,汉代以后从郡县制中产生,
魏晋以后从九品中正制中 产 生,隋唐直到现在从科举制度中产生。虽然并非完全如此,(我只是)选择其
中比较多的现象论述。六国的国君暴虐地奴役百姓(的程度),不亚于秦始皇、秦二世,然而当时的百姓没
有一个反叛,因为(当时)凡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大 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那些
努力耕种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愚钝而没有能力的人,(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
头人。这就是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啊。
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吞并天下之后,就认为客卿没有用处了。于是凭借
法制而不凭借人治,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选择能够遵守自己的法
令(的人)就行了。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民众中优秀杰出的人流散回归田亩。先前那些被四
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都回到哪里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
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 显然是后者)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时期,然 而
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这四类人,使他们各有各的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上百万的虎狼
放纵到山林中而使他们饱受饥渴,不知道他们将要吃人,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明智,我不相信。
楚 、汉战争的祸乱,老百姓几乎死尽,豪杰应当(也)所剩无几了,而代国的丞相陈豨跟随的车辆有
上千乘,萧何、曹 参当政,也没有消除叛乱。到文帝、景帝、武帝的时候。法令极其严密,但是吴王刘濞、
淮南王、梁王、魏其侯 、武安侯之类的人,都争相招致宾客。是不是以秦朝的祸乱为警戒,认为功名富贵
不能完全约束天下的士人。因而稍稍放宽对他们的限制,使得有人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被选拔出(而不留在
民间成为隐患)呢?
至于前代帝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子学习道理就知道爱人。普通人学习道理就容易
驱使。"哎! 这哪里是秦、汉两代所能比得上的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南梅花一冬再发偶题于花援
韩偓
湘浦梅花两度开,直应天意别栽培。
玉为通体依稀见,香号返魂容易回。
寒气与君霜里退,阳和为尔腊前来。
夭桃莫倚东风势,调鼎①何曾用不材。
注:①调鼎:语出《尚书》,比喻宰相职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直接点题,诗人把自己比作一冬两开的梅花,表明自己被重新重用是朝廷的栽培。
B. 三、四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表现腊梅晶莹的姿态以及浓郁的幽香。
C. “夭桃”,艳丽争春的桃花,喻指那些凭借“东风”献媚取宠但是才能平庸的朝廷群小。
D. 诗歌以情布局、以景衬情,并用香魂与寒霜、诗人与“不材”构成对比,富有艺术魅力。
16. 诗歌五、六句的意思是什么?塑造了腊梅怎样的品质?
【答案】15. A 16. ①意思:霜寒之气因腊梅而惧怕退却,温暖和畅的春气因腊梅而提前到来。②品质:
塑造了腊梅傲霜斗雪(高洁)敢于斗争(不懈奋斗)、甘愿牺牲的品质。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
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
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
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自己被重新重用是朝廷的栽培”错误,首联写梅花一冬两开是上天的旨意;从尾联分析,此时诗
人并没有被任用,是壮志难酬。
故选 A。
【1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句子含义和分析意象特征的能力。对重要诗句的考查主要包括:含义(意义);既考查对
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意象特征则需要学生结合诗中关键字词总结概括,根据诗
人所抒情感进行分析。
五、六句歌颂梅花不懈的奋斗和俏不争春,甘愿牺牲的可贵品格:由于你傲霜斗雪的缘故,霜寒之气栗然
而退,阳和春暖的时日在寒冬腊月提前到来。把握五、六句的意思,注重分析“寒气(寒冷之气)”“霜(霜
雪)”“退(退却)”“阳和(温暖之气)”“腊前(腊月之前)”等词语的意思,然后按照诗句翻译即可。“寒
气与君霜里退”中,一个“退”字写霜寒之气栗然而退,体现腊梅的斗争精神;从“寒”“霜”可以看出
腊梅的傲霜斗雪的高洁品格。腊梅傲霜斗雪,只为阳和春暖,可见其甘愿牺牲的品质。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
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
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
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
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
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________,
_________”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木”与“流”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引出自己要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真实意图。
(4)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而其有远略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鼎铛玉石 (2). 金块珠砾 (3). 如其礼乐 (4). 以俟君子 (5). 思国之安者
(6). 必积其德义 (7). 能守其土 (8). 义不赂秦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的写法,“鼎”“铛”“砾”“俟”“赂”。
第三部分语言文字运用(满分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人崇尚英雄,更不缺乏产生英雄的土壤。有多少民族存亡之秋,多少亡国灭族之恨,就有多少
_________的英雄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他们或是慨当以慷的侠士,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决绝;或是戍
边守国的将士,有( )的豪迈;或是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谋臣,有( )的担当……中
华民族优秀儿女在找寻民族解放、国家强盛的道路上,英雄辈出,璀璨绚烂……
和平年代,经济繁荣,物质丰富,我们同样需要英雄。什么样的人才是让人信服、让人崇拜的英
雄?_________,商海弄潮,产业报国,是英雄。教书育人,研究实验,科技兴国,是英雄。普通人,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也是英雄。凉山大火中牺牲的消防官兵,让更多人的记忆定格在他们年轻的脸庞上,定
格在他们的______背影上,定格在他们向死而生的精神追求上。
沧海桑田,_________,不变的始终是一个民族的家国观念。在透过清明节表达追思的同时,实现了中
华民族也在每一个人身上完成家国观念的代际传递的任务。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挺身而出 一贫如洗 前赴后继 白驹过隙
B. 义无反顾 白手起家 赴汤蹈火 斗转星移
C. 义无反顾 一贫如洗 前赴后继 白驹过隙
D. 挺身而出 白手起家 赴汤蹈火 斗转星移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
B.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D.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20.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透过清明节表达追思的同时,中华民族的家国观念也在每一个人身上完成了代际传递的任务。
B. 在透过清明节表达追思的同时,中华民族也在每一个人身上完成了家国观念的代际传递的任务。
C. 在透过清明节表达追思的同时,中华民族的家国观念也在每一个人身上完成了代际传递。
D. 在透过清明节表达追思的同时,中华民族的家国观念也实现了在每一个人身上代际传递。
【答案】18. D 19. B 20. C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挺身而出:形容面对危险艰难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义无反顾: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
能退缩回头。由语境看,强调的是英雄敢于在危险艰难面前站出来,故应选“挺身而出”。
第二组,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一贫如洗:形容穷得一无所有。据
语境“商海弄潮,产业报国”,应为“白手起家”。
第三组,赴汤蹈火:形容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前赴后继: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修饰“背影”,
选用“赴汤蹈火”。
第四组,斗转星移: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根据语境“沧海桑田”“不
变的始终是一个民族的家国观念”等分析可知,应选“斗转星移”。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结合“清明”“断魂”分析,与“豪迈”感情基调不符;
C.“生死别离”与“豪迈”感情基调不符;后一句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和
人的担当精神无关。
D.后一处诗句主要为年轻的才智之士发出呼吁,要求人们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成长。与“担当”
语境不符。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成分赘余,删掉“的任务”。
B.结构混乱,偷换主语,依据前一句“不变的始终是一个民族的家国观念”,叙述主体应为“家国观念”;
删掉“的任务”。
D.语序不当,“在每一个人身上”修饰 “实现了”,位置应互换。
故选 C。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张文宏医生倡导孩子"不要喝粥"的建议引爆网络,网民为“粥”吵成了一锅粥。这其实反映出一个不
容小觑的现象——饮食习惯与营养科学知识普及之间存在不少落差。比如,喝汤是中国人的养生方法,但
许多专业人士都表示,①___,喝骨头汤不仅不能补钙,而且煲的时间越长嘌呤含量越高。②____,很多人
往往习惯拿“传统”加以驳斥,称其为“崇洋媚外”,坚持“老一辈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可见,③____,
所以才更需要权威专家站出来进行科普。
【答案】 (1). 汤其实没那么有营养 (2). 可对于这些专业建议 (3). 破除错误饮食认知并不容易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本段文字是由“不要喝粥”引发的关于“饮食习惯与营养科学知识普及”的探讨。
①处,根据“饮食习惯与营养科学知识普及之间存在不少落差”“喝汤是中国人的养生方法”可知,“但
许多专业人士都表示”后的内容应该与“喝汤是中国人的养生方法”说法不同,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汤其
实没那么有营养”。
②处,根据“喝骨头汤不仅不能补钙,而且煲的时间越长嘌呤含量越高”的专业人士的建议,而后文“加
以驳斥”的应该就是“这些专业建议”,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可对于这些专业建议”。
③处,“可见”意味着后面是结论总结,前文“很多人往往习惯拿‘传统’加以驳斥,称其为‘崇洋媚外’,
坚持‘老一辈人都是这么过来的’”说的是“错误饮食认知”,可知③强调的是改变这种认知的困难,所
以此处应该填写“破除错误饮食认知并不容易”。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
2020 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 4 月 24 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
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
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将依次编号。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探索自然和
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现出中国航天开
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答案】2020 年 4 月 24 日“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仪式上公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
任务名称是“天问一号”、任务标识“揽星九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中的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属于新闻类材料(叙述类)压缩语段。新闻类
压缩语段,它主要考查提炼主要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对于此类材料压缩后的表述,要突出有新闻价值
的语句,比如时间、地点、中心事件等具体要素。根据新闻的特殊性可知,新闻的主要信息集中在导语部
分,本则新闻的导语是“2020 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 4 月 24 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故中心事
件是:2020 年“中国航天日”于 4 月 24 日启动。紧接着介绍了这次启动仪式的主要内容“中国首次火星探
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然后分别具体介绍任务名称、任务标识的意义: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
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这部分不是关键信息,
不必压缩。答题时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不要超过 70 个字。
第四部分写作(满分 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
疾《永通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
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你认为当今的时代还
有英雄吗?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于 2020 年 9 月 8 日上午 10 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雄壮的
《向祖国英雄致敬》乐曲声中,习近平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并同他们亲切握
手表示祝贺。钟南山获得“共和国勋章”,张伯礼、张定宇、陈薇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触或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或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前进的时代需要英雄
近期走红荧屏的主旋律纪录片《我爱你,中国》,记录着激情燃烧的当代军旅传奇,向人们诉说我们时
代的英雄故事。“沙场之花”袁远、“雪域雄鹰”周宇峰、“草原战狼”满广志、“雷达兵王”刘卫民、
“冰花男神”张书辉……有血有肉的人物,心有大我的情怀,至诚报国的志向,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出
强烈的“英雄的气息”,让这部纪录片产生如此撼人的情感、引来如此强烈的共鸣,上线 10 天就获得 3300
多万次点击。正如网友的感慨:“他们不过是平凡人,却替我们承受了难以承受之重,为他们点赞。”
英雄不应该站在云端和神坛,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亲情的普通人。在展现军中英雄报国志的同时,也
记录下他们的儿女情、英雄泪,让他们的选择和坚守在家与国的“双线叙事”中更显不凡与崇高。中国空
军第一人王文常,随身携带着与妻子谈恋爱时收到的百余封情书;驻守黑河的“冰花男神”张书辉,已 13
年没有回家过春节,每年冬天带着战士们建冰哨、刻冰雕以解乡愁。这是记录更是唤醒,是表达更是传递,
它激发了人们心中深藏的种子,以一组负重前行的时代英雄群像,焕发出整个社会的爱国情怀与英雄精神。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谭清泉在大山深处坚守 40 年,
是导弹发射场上的“定海神针”,被人誉为“年龄越来越长,贡献越来越大”,这是精忠报国的价值血脉;
王文常 29 年翱翔长空,3 次与死神擦身,却驾驶歼击机安全飞行 5000 小时,刷新中国空军的纪录,这是精
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满广志从小立志“绝不仅为吃饱穿暖,还要干成大事”,在训练场上激励将士“赢我
才能过关,胜我才能打仗”,这是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这里,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许多
与我们有着共同信仰的人们彼此确认的情感联结,让观众在我和祖国之间发现了“我们”。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些身着戎装的当代英雄,传承的是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
火种,是中共一大、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无论是攻关核心技
术还是脱贫攻坚,无论是推动转型升级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仍需要征服“雪山”“草地”、跨越“娄
山关”“腊子口”,需要用爱国情怀和英雄精神汇聚起磅礴力量。
每个前进的时代都有英雄,每个向上的民族都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这是儿女对母亲的诉说,这是青
春书写的誓言,这是热血铺就的长路,这是生命熔铸的丰碑。新时代,新长征,英雄精神永远是照亮我们
前路的灯塔,爱国信仰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号角。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对材料所述现象发表看法。材料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借助古
诗词来阐释“英雄”这一概念;第二部分是联系当下,思考当下到底有没有英雄的存在;第三部分用全国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中的英雄人物,明确给出答案,这个时代有英雄的存在。解答本题需要厘清在
当今时代洪流中英雄的概念。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这些英雄告诉我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挺身
而出,有责任有担当的是英雄。由此,我们可想到:见义勇为是英雄,科研专家是英雄,大国工匠是英雄,
干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者是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者也是英雄。只要怀揣一颗积
极追求、不断超越的心,只要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不断突破,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但要
注意,英雄是一个大写的“我”,英雄必须头顶道义、肩杠民族、手托家国,英雄必须具有担当精神,这
也正是英雄和偶像的一个区别之处。另外,还需要思考英雄的情怀与价值,反思当前人们对英雄的看法和
态度,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英雄,用纯洁的心灵敬仰英雄,不要被吃青春饭的偶像遮望眼,从而看不清自己
奋斗的方向。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材料极具现实意义,今天确实应该高举英雄大旗,弘扬英雄精神,促进
社会发展。
【立意】1.勿为偶像遮望眼,认清英雄才是真;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
3.英雄是时代的脊梁,英雄是国家的财富;
4.新时代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5.民族大业的复兴靠的是各行各业的英雄。
【素材】1.有人说,当今时代是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此言差矣。英雄的内涵,从来都不狭隘。战争年代,
“血染沙场气化虹”、“一身报国有万死”是英雄,和平时期,见义勇为、坚守正义、爱岗敬业、无私奉
献也是英雄。那些为人民造福、干出经天纬地大事业的是英雄,那些默默无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
凡业绩的也是英雄。境遇有不同,能力有大小,但爱国无贵贱,奉献无高低。只要不断超越自我,坚持做
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益的事,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或群众心目中的“英雄”。
2.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人物,那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
人民领袖,那些“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劳动大众,那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的坚强砥柱,都是人民的英雄。新中国的蓝图记录下英雄的荣耀,因英雄而多彩。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
的英雄,一个时代当有自己的楷模。国家因英雄辈出而强大,民族因精神挺立而兴旺,社会因正气浩荡而
温暖。没有英雄豪气的人会萎靡不振,消解英雄的社会没有希望,缺少英雄的国家没有力量。
3.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气势磅礴的伟大事业,靠无数各路英雄共同推动。那些胸怀坚定理想、执着
信念、崇高使命、深沉情感、强烈责任的身体力行者,那些致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
治军的勇敢担当者,那些心系人民呕心沥血、面对灾难赴汤蹈火的无私无畏者,还有那些敬业奉献、助人
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国家功臣、先进典型、时代楷模、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大国工匠、身边好
人,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民族复兴的伟业呼唤着英雄的精神,因英雄而出彩。英雄不问出处,好汉
各有来路。不管什么身份、什么岗位、什么地位,只要我们“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
急关头豁得出来”,你就是英雄。不必抱怨没有脱颖之机、用武之地,做最好的自己,你就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