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2 分)
一、(12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
故切忌( ),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
比如作画,你必须坚持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才能让你的作品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
晨露欲滴;兰蕙飘香,清芬可挹。一部《红楼梦》,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云河,传唱不衰?其中奥秘,全在
于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感动自己,震撼世
人。创作的过程, 有( )的痛苦,也有追求完美的幸福。一部《诗经》由远古的一滴繁露,淌成万世
滥觞;一部《论语》被煲为心灵鸡汤,温暖一代又一代人;一部《庄子》蕴含丰富想象,充盈人的精神世
界;还有那唐诗宋词,繁花满树,蓊郁了一个王朝的后花园。“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古文人家,怀着对文字的敬畏,怀着崇高的文学使命感,怀着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从“吟安一个字,拈断
数茎须”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从烧画三千到毁诗八百,这都可见文人在文学创作上
的( )。惟其如此, , 。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因此企业更需
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心浮气躁 退变 求全责备
B. 人浮于事 蜕变 求全责备
C. 心浮气躁 蜕变 精益求精
D. 人浮于事 退变 精益求精
2. 在选文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就有了丰盈的人生,也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
B. 他们才有了丰盈的人生,才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
C. 他们才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才有了丰盈的人生。
D. 他们就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也有了丰盈的人生。
3. 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称为中国“四大名著”。
B. 《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 33 篇,包括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
C. 《论语》是孔子所著,语录体,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和《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六经”。
D.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晚唐代表作家李商隐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阿房宫赋》 是杜牧创作的
一篇赋体文章。
4.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1967 年,中国政府启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B. 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C. 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D. 我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灯火光,接着又听到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答案】1. C 2. B 3. C 4. B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人浮于事:强调事少人多。心浮气躁:强调浮躁不踏实。
结合语境中的“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切磋,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分析,此处说的是
人作每一件事不要浮躁,要踏踏实实做事情,故选用“心浮气躁”。
第二空,退变:档案记录材料因理化或生物作用而逐步老化变质直至损毁的过程。蜕变:(人或物)发生质
变。
语境是说创作会给创作者一种质变的痛苦,故选用“蜕变”。
第三空,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求全责备:苛求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结合语境说的“怀着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
人死不休’,从烧画三千到毁诗八百”分析,此处说的是文人对待文学创作是好了还要更好,故选用“精
益求精”。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结合“红楼梦为何传唱不衰”和“从烧画三千到毁诗八百,这都可见文人在文学创作上的精益求精”分析,
文人在文学创作上精益求精的过程既是丰盈了人生的过程,也是最后形成经典的过程。所以,应该是先“有
了丰盈的人生”,后“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这样就排除 C 项和 D 项。比较分析 A、B 两个选项可知,
A 项中的“就”表示促使一个事件发生的条件很多,而事件主体实际选择的条件只是其中的一个,B 项中的
“才”表示促使一个事件发生的条件还不够,必须还有另外的条件。“丰盈的人生”和“传唱不衰的经典”
就是文人在文学创作上要精益求精的另外的条件,所以应排除 A 项。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 项,“《论语》是孔子所著”表述错误,《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中的引号表示引用。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引用。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强调。
故选 B。
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
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
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
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
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
例如说:“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
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
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
字独用的理由。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句中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
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
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
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
扫高木。”……“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
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
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
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
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
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
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
生动的缘故。……“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
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
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
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
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
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节选《说“木叶”》有删改)
5. 下列对“木”这一意象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较“树”有时更显得单纯,“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B.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C. 古代诗人们在各种场合都会用“木”字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D. 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6.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入,把古诗中的“木叶”作为论述对象,进而围绕它展开全文。
B. 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C. 文章从现象谈到本质,从具体谈到抽象,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
D.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木叶”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
B. “树”和“木”暗示的颜色性不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景中,窸窣飘零的是透些微
黄的叶子。
C. 因为“木叶”是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所以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
D. “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更接近于“木”,“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中的“叶”有缠绵的一面。
8. 下列对文中画线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诗句中“皎皎”状月以云相托,“灼灼”状花以叶相衬,写出花月交辉的
美好景象。
B.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诗句用“寒砧”“木叶”烘托出一种清冷的环境氛围,借景抒情,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愁情。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中干枯的落叶在秋风中被不断吹落,再辅以“萧萧”之声以
及“无边”的阔大意境,渲染悲的氛围。
D.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诗句中“扫”字显得极有力,使人想到寒风阵阵,满树饱满的叶子随风摇
曳的景象,渲染出秋天肃杀的氛围。
【答案】5. C 6. D 7. C 8. D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 项,“在各种场合都会用”错误,根据原文“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可知古代诗人们不是在
各种场合都会用“木”字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D 项,“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表述错误。文章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 项,强加因果,根据原文“‘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
阴天”,可知“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与“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是并列复句,两
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 项,“满树饱满的叶子随风摇曳”表述错误。“木”指微黄干燥,含有落叶的因素,所以是“微黄干燥
的叶子随风飘落”。
故选 D。
三、(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
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二)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
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
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
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
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则曰 居:平日
B. 夫子哂.之 哂:微笑
C.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遇见
D. 每至于族.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吾一日长乎尔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
B. 子路率尔而.对曰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C. 始臣之.解牛之时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多于.南亩之农夫
1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莫春者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张良出,要项伯 D. 辇来于秦
12. 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如会同,端.章甫
A. 晋军.函陵 B. 夜.缒而出
C. 成以其小,劣.之 D. 项伯杀人,臣活.之
13. 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吾知也
A.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村中少年好事者
C. 何厌之有 D. 树之以桑
1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孔子并未直接向弟子发问,而是先从自己谈起,并自然过渡到弟子的治国志向上来。
B. 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旁若无人,脱口而出,反映子路不甚谦逊的态度和直接坦率的性格。
C. 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 “道”的追求。
D. 庖丁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也还是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妥善保藏。
【答案】9. C 10. C 11. D 12. A 13. C 14. C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遇”,结合“神”“目视”分析,“遇见”错误。应该译为“接触”。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
不用眼睛去看。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因为;介词,用。
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介词,从;介词,比。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通假字的能力。
A.莫——暮,晚。
B.颁——斑,斑白。
C.要——邀,邀请。
D.无通假字。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掌握词类活用的能力。
例句,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
A.名词作动词,驻军。
B.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C.形容词意动,认为……劣。
D.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正常语序应该为“不知吾也”,宾语前置句。
A 项,“为所”表被动,被动句。
B 项,正常语序应该为“村中好事少年”,定语后置句。
C 项,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宾语前置句。
D 项,正常语序为“以桑树之”,状语后置句。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错误。结合“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分析,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故选 C。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
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一)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
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
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
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
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
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
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二)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
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
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
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
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
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
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
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
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
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
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第Ⅱ卷(共 108 分)
四、(17 分)
1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答案】(1)(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
才能不一样。”
(2)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3)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希,通“稀”, 稀疏;铿尔,铿的一声;作,直起身子;撰,才能。
(2)如,至于;俟,等待。
(3)或,有人;互丧,一个接一个的灭亡;率,全部。
16. 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3)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 (1). 为国以礼
(2). 其言不让
(3). 战不善
(4). 弊在赂秦
(5).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 是又在六国下矣
(7).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8). 亦是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重点字:弊,赂,鉴,亦,哀。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
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
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
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
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
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
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
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
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
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
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
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
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
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1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
紧张,极富戏剧性。
B.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
变化表现出来的。
C. 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
比较讲究卫生。
D.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
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 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
反衬出来的。
18. 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9. 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 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答案】17. BD 18. 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
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
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9. 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
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
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20. 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
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
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
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
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
A.“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不够准确,应是“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表现”,“情节曲折、
紧张”也欠妥。
C.写马裤先生一把毛巾擦了至少一刻钟,是表现其自私自利的性格,而非“讲究卫生”。
E.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不是对比,而是夸张、讽刺手法的运用;“我”只是见证者,旨在通过“我”的
眼睛和感受侧面表现马裤先生,而非“反衬”作用。
故选 B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文段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的作用往往要从内容、结构和艺术三个方面考虑。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析、鉴赏。
马裤先生一出场的一身行头:上身穿青缎子洋服,下身马,足蹬青绒快靴。其打扮可谓不伦不类,滑稽可
笑。
戴平光眼镜,胸袋插着小楷羊毫。一派绅士风度,外表斯文懂理,说话和气。接下来作者写了马裤先生夸
张、生动、传神的喊叫。“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背后打了个霹雳”“站台
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以及“挖鼻孔”“击打靴底”、睡觉的
呼声、照顾车顶向上吐痰等令人作呕的细节描写,极力写出了马裤先生文质彬彬的外表包裹下的一个在公
共场所肆无忌惮、自私自利、毫无社会公德意识的小市民的丑恶形象。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后文
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了铺垫。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要结合原文进行概括,要有理有据,要力求全面。抓住文章对马裤先生的肖像、语
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来分析其性格特点。
比如他一上火车就叫“茶房”,茶房说等一下给他送来,他就像没听见一样不停地叫“茶房”,而且都只
是计较一点小事,什么拿毯子啦,拿枕头啦,叫声很响,好像要让车厢晃动。这些描写看出他颐指气使,
目中无人,缺乏公德;
茶房都被惹烦了,眉毛拧成一团,快掉下来了。马裤先生还要占便宜,他带了八件行李,付了很多行李费。
看别人没拿行李,还想不打行李票,这样就不用付钱了。以上内容可看出他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
自利;
他一点都不尊重别人,他爬到上铺在别人头顶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子底上的土,以及挖鼻孔、睡觉的呼
声、照顾车顶向上吐痰等。由此看出他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我”在小说中言语很少,是目睹马裤先生的见证人。
认为有弱点,明明不满马裤先生的行为,却听之任之,没有加以提醒或劝告;
“我”对马裤先生的批评很犀利,“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等语言近于刻薄;
而“我“从来没有反省以下自己的缺点,缺少反省精神等方面分析。这些都暴露出“我”性格方面的弱点。
如认为“我”没有人性弱点,主要从“我”在文中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角度分析。
“我”在小说中是线索人物,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我”形象不是很鲜明,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
“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没有暴露出什么弱点。
六.(10 分)
21. 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往往是情节运行的动力,请你从小说《祝福》《促织》中任选一篇,概述其中
的两个“突发事件”,每点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1)祥林嫂的丈夫意外死于伤寒 (2)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叼走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小说《祝福》《促织》中任选一篇,概述其中的两个“突发事件”,每点不超过 15 个字。首先
要理解“突发事件”的概念,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
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然后回顾这两篇小说的
内容,找到突发事件,比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丈夫死去,祥林嫂的儿子给狼叼走,比如《促织》中先失
去促织,又失去爱子。找到突发事件之后,按照事件概括的模式进行概括,即何人做何事。最后还要注意
字数的要求。
22. 文创产品就是文化的延伸品。中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经过巧妙构思,可以制成书签、折扇、
手机壳、行李牌…… 如果请你为《红楼梦》设计一款文创产品,你会设计什么?描述你的产品,并说明设
计意图。(不少于 100 字)
【答案】设计《红楼梦》日历。《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太多内容可以作为日历
的主题,如诗词、植物、中医、建筑、人物等。日历的正反两面可以分别这样设计:正面设计出相关的年
月日等平时常用的信息内容;日历的背面节选《红楼梦》里提及过相关主题内容的章节和情节,再配上相
应的图片,便于使用者在查看日期的同时,更加了解《红楼梦》的相关内容,也能对这部古典小说的巅峰
之作有更深刻的认识。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
此类题的考查方式是以微写作的形式体现的,同时也是考查我们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
能力。本题要求题干要求“为《红楼梦》、设计一款文创产品。描述你的产品,并说明设计意图”,而对于
文创产品,题干已经给出了一部分,如“书签、折扇、手机壳、行李牌”,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也可以从
生活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熟悉的。设计一款与《红楼梦》相关的文化延伸品,这就要求设计的这款产品,
既要体现这本书的内容或情感态度,又要有实用价值或审美价值,并且要写出设计思路以及设计这款产品
的目的。答题的时候,需要明确自己选择的书本,说明设计的内容,然后阐述设计意图。它有一定的灵活
性、开放性选择的时候,要巧妙联系作品,要符合作品的人物和内容,且找到一个鲜明恰当的主题。如《红
楼梦》,考生可以选择“金陵十二钗”,可以选择“木石前盟”的宝黛“共读西厢记”,可以选择“宝钗扑
蝶”,可以选择“黛玉葬花”;句与句的组合衔接恰当,要兼顾话题,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
七、(60 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 世纪 60 年代,雷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是他身上最突出的闪光
点;70 年代,陈景润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那个时代的
偶像;80 年代,中国女排以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成为了一代偶像;90
年代,微软公司的创始者比尔·盖茨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
批偶像。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你觉得
21 世纪的偶像应具备怎样的时代精神?请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700 字。
【答案】例文:
心中的时代偶像
时代的陀螺飞速转动,在快与变之中,在速生与速朽之间,有一个坚定稳固的内核,经历时间的淬炼,
散发出属于一个时代的灼灼光芒,那就是对偶像的崇拜与敬仰。
一个时代的原貌,总是众生喧哗而又面目模糊。我们迫切的需要一份火种来划破长空,照亮迷途。他
们是黑暗道路的点灯人,是探索未知的先行者,他们是时代的偶像。让思绪随着演讲者的声音溯回历史——
那个时代,艰苦奋斗,让铁人王进喜的闪光,明亮了无数人精神中的浩浩心火;那个时代,奋斗中的一剪
背影,让“当代保尔”张海迪的微光,荡开了无数人迷茫的雾霭……
还有数不尽的时代,数不尽的偶像,他们的一次次闪光,对于每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人来说,都意味着
一次洗礼,一记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常思索,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偶像?才发觉,是我们从他们身上
看到了无数人的理想,是肩负的责任让他们成了时代的脊梁,原来是时代的刀刃雕刻出了偶像最生动的模
样。
属于 21 世纪的你我,必会难忘这 20 年间时代给予的馈赠与发出的挑战。2003 年的非典,他身着白衣,
心有锦缎,2020 年的新冠,他最美逆行,奔赴战场:他是我们毕生敬仰的偶像钟南山院士。17 年的时间,
社会的齿轮高速运转,世界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当责任再次落在他身上,时代再次迫切的需要
他时,他依然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我们称他为偶像,是因为在他身上闪烁着这个时代最耀眼的光芒,是
因为他的负重前行庇护了你我的岁月静好。
在这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之下,不忘初心的精神,缔造了每一个或伟大或平凡的偶像。是为武汉捐赠
两百吨大米的袁隆平,是坦言一包方便面也可以公示的韩红。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去诠释着这个时代最美好
的模样,用手中的画笔为社会涂上一抹众人期望的色彩。
在 2020 年抗击冠状病毒疫情的第一线上,我们惊喜地看见许多 90 后的身影。他们勇敢地接过使命的
接力棒,无比坚定,眼中饱含泪水的说道:“17 年前我们被全社会保护着长大,如今换做我们来捍卫大家。”
蓦地惊叹,这便是偶像的力量。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走出演讲者为我们搭建的群星璀璨的历史舞台,走向属于你我的早已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原来始终
有两种力量在我们一生中激荡。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一种力量让我们锐不可挡奔
向远方,一种力量,让我们不忘初心返还原乡,那是心中偶像源源不断输送的能量。
此刻,我想:偶像从不是专属于聚光灯下的产物,他们只是举起自己的炬火,照亮天地一方,予人无
尽希望。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对 21 世纪的偶像应具备怎样的时代精神发表看法。
分析材料可以发现,本次作文材料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偶像”这个话题的。理解作文材料的关键在于看清
“偶像”身上的“时代精神”:60 年代时代精神是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70 年代的时代精神是
投身科学、专心科研;80 年代的时代精神是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90 年代的时代精神是创新创造、敢为人
先。那么,写作之前要思考清楚两个问题:一是 21 世纪的偶像是谁?这需要将自己的个人偶像和世纪偶像
区分开来;二是 21 世纪的时代精神又是什么呢?这需要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立足当下,关注社会,关
注生活。如偶像可以是中外历史伟人,可以是中外作家文豪;可以是时代的学术大家,可以是时代的行业
标兵;可以是战争年代的英雄,可以是新社会的普通一兵;可以是文艺明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
者;可以是助人成功的事业上的导师,也可以是给予生命教人成长的父亲母亲……而这些偶像身上应该有
让人崇尚的精神信仰,如心怀天下,如无私奉献,如担起重责……
【立意】1.担当琢韶华,奉献铸精魂;
2.心怀国人,担负责任;
3.平凡亦也有时代偶像。
【素材】1.篮球明星姚明 (新时代的偶像)
雅典奥运会开幕前,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肖天第一次把姚明和偶像联系起来。他说:“国内外
许多青少年都很喜爱姚明,有的还把他当作偶像。可以说,他代表了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姚明的长相
算不上英俊,他不笑的时候看上去有点木,他的一只耳朵还有点残疾,有时候姚明说话带些孩子气,他对
不喜欢的人也许会有点不客气。但是,姚明高大、善良、正直、幽默、有勇气、有血性、能挣钱,球技超
一流,敢于捍卫自己的权益,并恰如其分地把国家荣誉、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制造
一个偶像,一个可以触摸、亲近和超越的偶像,这些成分已经足够。姚明的身上,既承载着东方人的美德,
也散发着西方文化所崇尚的个性张扬。姚明这个时代偶像,是中西方文化在 21 世纪碰撞和融合的产物。姚
明这个名字,正在通过篮球和 NBA 传遍世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像姚明一样成功,希望像姚
明一样获得社会的承认。姚明是不凡的,但他又是我们身边的凡人。姚明这种时代偶像不是人为制造出来
的,对于需要寻找崇拜者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如果还没有找到崇拜者,那就崇拜姚明吧。
2.另类明星——孔庆祥(反偶像的偶像)
2004 年的一个另类明星——孔庆祥,一个长着龅牙、唱歌跑调、舞姿拙劣的 21 岁青年。他是几乎在一夜之
间声名鹊起的反偶像的代表。2004 年的某天晚上,孔庆祥参加了美国一个娱乐选秀节目,他以不太标准的
英语和僵硬笨拙的舞姿,表情紧张地演唱了一首瑞奇·马丁的歌曲,没有唱到一半,台下已一片哄笑,一
名黑人评委用纸遮住了脸,以便躲过镜头无所顾忌地大笑,另一位评委干脆打断了孔庆祥的表演。狂笑的
观众们正等着孔庆祥羞容满面地退场时,孔庆祥却平静地说:“我已经尽力了,所以完全没有遗憾……要
知道,我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就是这两句冷静的回答让他成为了美国人眼中最流行最热门的明星
之一。一时间,媒体蜂拥而至,唱片公司也纷纷找上门给他录专辑。电视机前的美国平民,在庆幸节目播
出那天没错过这个可笑的噱头之余,他们又从孔庆祥身上,发现了一种在自己心底一直被深深隐藏甚至倒
塌的自信,那个在舞台上出丑的孔庆祥,似乎又是他们在生活中奔走劳碌而常常碰壁的投影。几乎每一个
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明星梦,而大多数默默无闻的美国人,拉不下颜面到舞台上验证自己的梦想,于是把鲜
花和掌声给了孔庆祥。孔庆祥成了他们的实践者。
3. 谁是中国的“文化偶像” (网民心中的偶像)
2003 年,新浪网联合《南方都市报》等 15 家媒体在网上举办了一个“评选中国十大文化偶像”的活动。这
一活动的灵感显然来自国外。在这之前,美国的《男人》、《传记》等媒体已经联合评出美国人心目中的十
大文化偶像,并称这些人的“行为和思想曾经那么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历史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他们
代表了美国的精神。在这次候选人的名单上,除了我们熟悉的鲁迅、老舍等文化名家外,体育明星姚明、
邓亚萍,演艺名人李小龙、张国荣、王菲、周星驰等也名列其中。对这次评选,网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投票最终结果是:鲁迅、金庸、钱钟书、巴金、老舍、钱学森、张国荣、雷锋、梅兰芳、王菲。文豪鲁迅
和歌星分列十大文化偶像首尾,歌星张国荣高居第六,这个现象耐人寻味。其实没有什么必要大惊小怪,
鲁迅代表了时代的深度,其魅力来自思想。王菲代表了时代的速度,其魅力来自时尚,不管是思想还是时
尚,都具备了在人们记忆中留下深深印迹的力量。
4. 钟南山,他以其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力挽
狂澜。84 岁的钟南山,不惧年龄的界限,奔赴在疫情的第一线。而今,奋斗的交响曲从未停止,却愈加浑
厚、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