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中、莆田二中、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总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小说对古代政治、文化、信仰、民生等各个方面,展开了详实、生动、全方位的描写,其中既有
依据史书敷衍的历史作品,更有与史传等不同的对庶民生活的关照。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忽略庶民的日
常生活,一些野史杂传中也许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往往也是零散的、片段的。想要复原中国古代生活的完
整面相,古代小说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资料。因此,古代小说可以说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不可替代的
形象载体。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的连续性,国民性的继承性,古代小说对古代社会与人性的描写,有一些
内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古代小说中的崇高与卑污、迷茫与清醒等等,同样可以是今人反思自我的镜子。
古代小说既受思想学术的影响,又是后者的活化。小说家、特别是文人小说家有时会更积极主动地对
主流思想与经典文化作形象化的阐释,因而可以成为主流思想与经典文化研究的旁证。清代刘献廷在《广
阳杂记》卷二中说世人“未有不看小说听说书者,此性天中之《书》与《春秋》也”。从“性天”的本原
上和智慧的根本上,将小说与经典文化联系起来,是一种极为独到的见解。
不过,小说当中人生智慧的体现最主要的还不是主流思想与经典文化的图解,而是通过人生体验的发
现与提炼,对人生哲理的艺术再现。《红楼梦》这样的作品能够跻身经典文学之列,其中重要的原因,一是
它以感性的方式演绎与诠释了高深玄妙的中国文化,二是它以精微的思理,提炼出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感
受与智慧。这两点其实也可以推及中国整个古代小说。
古代小说是一种艺术审美的结晶,还是一种汉语修养提高的捷径。《世说新语》字字珠玑,《聊斋志异》
语语精彩。就是通俗小说中的一些浅近文言,也往往体现出文言作为一种文学语言的魅力,在雅俗之间寻
找到一种极好的平衡。时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语言更倾向于简要的表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种粗
鄙化、模式化、符号化的现象,古代小说应该可以作为一种我们丰富语言表达能力的营养源。
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的资源,被不断地开发利用。《西游记》《红楼梦》可能是被改编为影视剧
最多的古代小说之一,而《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又是各种游戏软件开发的灵感来源与素材依据。这些
都说明古代小说、特别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是一种文化上的富矿,对后世的文化生活产生着持续性的广泛
影响。我们应对古代小说有更多的钻研, 才能更积极有效地利用其再生价值,同时避免对原著糟践式的、
不负责任的开发。
(摘编自刘勇强《阅读古代小说的 91 个理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小说不只是过去时代的文化遗存,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性对当下仍有借鉴意义。
B. 古代小说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今人仍有重要的开导、点拨和提升的作用。
C. 古代小说对古代政治、文化、信仰、民生等各方面的描写水平超过大多数史传作品。
D. 古代小说与主流思想、经典文化之间的联系,离不开小说家积极参与下的艺术创作。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以显现古代小说与史传文学之间在反映生活中的差异。
B. 文章通过对古代小说语言特点的分析,论证了古代小说中的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C. 文章以清代刘献廷的著述为依据,论证了古代小说与主流思想间的融会贯通之处。
D. 与重视古代小说中的文化艺术资源相关,文章着重分析了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隐患。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不是可以作为研究经典文化的旁证,古代小说不会有这样的地位和热度。
B. 《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在于它的思想性。
C. 由于古代小说对高深玄妙的中国文化的演绎与诠释,使小说成为通俗化的大众读物。
D. 古代小说可以从多方面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需求,尤其是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
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古代小说对古代政治、文化、信仰、民生等各方面的描写水平超过大多数史传作品”错误,原文
的表述是古代小说能够关照到大多数史传作品忽略的社会生活内容,并不等于“描写水平超过大多数史传
作品”。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D 项,“文章着重分析了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隐患”错误,开发过程中需要避免的隐患只是在文章结尾作为
使论述更全面的补充而被提及,并不是论述的重点。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
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
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 项,“如果不是可以作为研究经典文化的旁证,古代小说不会有这样的地位和热度”错误,选项以偏概
全,古代小说的地位和热度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作为研究经典文化的旁证。
B 项,“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在于它的思想性”归因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强调的是它们的是艺术性。
C 项,“由于古代小说对高深玄妙的中国文化的演绎与诠释,使小说成为通俗化的大众读物”错误,信息
整合及推断错误。从原文“小说家、特别是文人小说家有时会更积极主动对主流思想与经典文化作形象化
的阐释”和“一是它以感性的方式演绎与诠释了高深玄妙的中国文化”来看,都不能作出这样的推断。
故选 D。
二、小说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完成各题。
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
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
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
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
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
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
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
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
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
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
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
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
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
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
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
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
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
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
众人答应,七手八脚,忙把宝玉送入怡红院内自己床上卧好。又乱了半日,众人渐渐散去,袭人方进
前来经心服侍,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宝玉叹气说道:“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只
是下半截疼的很,你瞧瞧打坏了那里。”袭人听说,便轻轻的伸手进去,将中衣褪下。宝玉略动一动,便
咬着牙叫“嗳哟”,袭人连忙停住手,如此三四次才褪了下来。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
宽的僵痕高了起来。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
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替宝玉盖
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
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
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
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
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心中自思:“我
不过捱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
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
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宝玉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说道:“明
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袭人赶
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宝钗回头笑道:“有什么谢处。你只
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
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一面去了。
袭人抽身回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进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模样,因而退出房外,自去栉沐。
那时天色将晚,众人也都退出。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
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刚要诉说前情,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
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
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
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
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
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
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
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
院子去罢,回头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
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
院而去。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贾政对众门客心怀不满,是因为这些门客平日宠溺宝玉,才导致
宝玉做出出格之事。
B. 宝玉恍恍惚惚中梦见蒋玉菡、金钏儿等人,巧妙地照应了前文,既写出了宝玉伤情之重,也暗示了宝玉
挨打的原因。
C. 宝玉挨打后,作者运用语言和动作等描写袭人、宝钗、黛玉的反应,既鲜活地凸显了人物个性,又推动
了情节发展。
D. 作者构思巧妙,通过描写宝钗和黛玉探视宝玉的情节,写出了对宝玉的疼惜,把看似平淡无奇的场面表
现得跌宕起伏。
5. 结合《红楼梦》第三回中《西江月》二词,选出最符合宝玉挨打的原因一项( )
①无故寻愁觅恨,②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③腹内原来草莽。④潦倒不通世务,⑤愚顽怕读文
章。⑥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时凄凉。⑦可怜辜负好韶光,⑧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
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A. ①③⑤⑥ B. ①④⑤⑧ C. ①③⑤⑧ D. ①④⑤⑥
6.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文中划线的语句表现了宝玉怎样的心理与性格?
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7. 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在探望宝玉的过程中,表现出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B
6.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宝玉的“长叹一声”和回答既表明他对黛玉推心置腹的
安慰,也表现了他对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不屑功名富贵、重情的性格。
7. ①探望的方式不同:宝钗是在白天公开探望,而黛玉是在黄昏悄悄探望。
②对宝玉挨打的态度不同:宝钗认为宝玉挨打事出有因,从“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可以看出;黛
玉认为宝玉不该打,从“你从此都改了吧”可见一斑。
③表现的情感不同:宝钗的感情显得节制、稳重(理性),如欲说还休、红脸、低头、含泪等,黛玉的感情
显得深沉、热烈(感性),如“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足见哭之深,哭之久。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A.从“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可知,“对众门客早已心怀不满”,不正确;“正因为这
些门客平日宠溺宝玉,才导致宝玉做出出格之事”,无中生有,宝玉挨打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
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
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无故寻愁觅恨”,是说贾宝玉多愁善感、儿女情长;“有时似傻如狂”,是说贾宝玉的装傻如狂;“腹
内原来草莽”“愚顽怕读文章”,是说贾宝玉不学习封建礼教的内容,不研读四书五经,在别人看来是不
学无术;“潦倒不通世务”,是说贾宝玉不喜欢、追求当官从政,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
伍;“行为偏僻性乖张”,是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与挑战;“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可惜错过
了大好时光,对于持家治国都派不上用场,“于国于家无望”,是在贾政们看来不走仕途,不从政,不继
承先祖事业,就是于国于家无望。
贾政对贾宝玉的不满,从根本原因来说,是道学先生贾政与崇尚自由的贾宝玉思想观念不合导致的矛盾冲
突。从备选的词句中可以选出“无故寻愁觅恨”“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于国于家无望”等
句子,由浅入深,鞭辟入里,据此分析可排除②③⑥⑦。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长叹一声”是宝玉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宝玉对贾政等封建卫道士的反抗和对黛玉的安慰,体现了对黛玉
的心疼。
“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是宝玉的语言描写,“你放心,别说这样话”
是对黛玉的安慰,宝玉看不得黛玉的伤心;“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是宝玉虽然因为棋官这件
事挨打,但是宝玉并不认为自己时错的,体现了宝玉对棋官们重情重义,这是宝玉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
抗精神的表现。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分析概括能力。
从探视宝玉的方式上看:
宝钗——“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
‘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根据宝钗向袭人说“晚上把
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可以推知此时是白天,在白天里,薛宝钗不用旁人,自己“手里托着一丸
药”送来。宝钗是公开探视宝玉。
黛玉——“那时天色将晚,众人也都退出”“宝玉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
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
外头散布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由此可以看出,黛玉在探视宝玉时,是在“太阳落下
去”之后,生怕被别人看到,只能选择在“太阳落下去”、“众人也都退出”后去探视。
从对待宝玉挨打的态度上看:
林黛玉看到贾宝玉被贾政打成这样,“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
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由此可以推知,黛玉认为宝玉不应该被打,只是因为怕贾宝
玉会因为这类事再次受到责罚,只是从情出发,出于对宝玉的关心。
薛宝钗则是先来给送药:“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出进来”。先仔细关照伤药的用法,再询问伤情,又体
贴安慰,不仅行为得体,言语也十分疼人:“早听人一句话,……”将对宝玉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情深意长。
既透露了她爱慕宝玉的真情,也有少女本能的羞涩,她很快的克制自己,显出一种规守封建礼法、故作矜
持的味道。尽管含情脉脉,宝钗也没有忘记“仕途经济”,数落宝玉“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
来往,老爷才生气。”临走又提醒“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由此可以推知,宝钗认为宝玉挨
打是“素日不正”“和那些人来往”,事出有因。
从表现情感的角度:
宝钗本就是克己守礼,理智通透之人,看到宝玉挨打,她也是心疼难过的,但是她却会压抑自己的本性,
不会做出失礼的事情来,比如在宝玉面前哭。即便是来探望,也带着丸药。
黛玉则是“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可见在宝玉挨打后,黛玉哭的时间之长,流泪之多,
感情非常热烈、直白。
三、古诗文阅读(47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项羽本纪》选段,完成各题。
项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救巨鹿,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
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当是时,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
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
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
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
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
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
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
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
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
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
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
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
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
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
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
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
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8.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将皆从壁.上观(营垒) 行略.定秦地 (夺取)
B. 急击勿失.(错失) 乃用陈平计间.项王(离间)
C. 以恶食食.项王使者(给……吃) 稍夺.之权(剥夺)
D. 非战之罪.也(过错) 亡.其两骑耳(丢失)
9. 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不膝.行而前 即东封.郑
B. 沛公欲王.关中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 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刑.于寡妻
D. 汉王患.之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10.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 ②愿为.诸君快战
③疽发背而.死 ④项王瞋目而.叱之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11.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今卒困于此
A. 此天子气也 B. 吾属今为之虏矣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诸侯们却各怀心思,没有参与战斗。战斗结束后,
诸侯们伏地跪行,不敢抬头面对项羽。
B. 破函谷关后,项羽向西进军,屠戮咸阳,杀死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所过之处无不被摧
毁残破,致使秦朝财宝、美女遭受到浩劫。
C. 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对范增心存猜忌,逼迫范增请辞。范增十分生气地离开,最终他还没有到达彭
城,就背发疽疮而死。
D. 面临绝境,项羽明知必死,没有退缩,痛快杀敌,凭一己之力杀敌数十百人。项羽最后的战斗不是为了
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保住一世英名。
1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
14. 根据选文,请简要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
【答案】8. D 9. C 10. D 11. B 12. C
13. (1)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
离开。
(2)项王想要答应他。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现在放掉他们,不予以消灭,以后一定要懊悔。”
14. ①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②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③残杀无辜,不得民心。
④迷信武力,自大轻敌。
⑤目光短浅,沽名钓誉。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亡其两骑耳”意思是:有两个骑兵阵亡。“亡”,阵亡,损失。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
A.膝,名词用作状语,用膝盖;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B.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称王;
C.东,名词用作动词,往东而行;刑,名词用作动词,做榜样;
D.患,意动用法,感到忧患;高,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高,抬高。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为,动词,做,担任;
②为,介词,替;
③而,连词,表顺承;
④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被动句,“于”表被动。
A.判断句,“此……也”,表判断。
B.被动句,“为”,表被动。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村中好事少年驯养一虫。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逼迫范增请辞”错误。从原文“愿赐骸骨归卒伍”来看,是范增主动请辞,并非项羽逼迫。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之”,到……去;“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去”,离开;
(2)“听”,听从,答应;“易”,容易;“释”,释放。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
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分析可知,范增作为项羽的重要谋臣,却不能被重用,项羽做事凭借自己的
好恶,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由“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分析可知,项
羽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由“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分析可知,
项羽作战时屠城掠宝,残杀无辜,不得民心。
由“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
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分析可知,项羽迷信武力,自大轻敌。
由“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分析
可知,项羽目光短浅,沽名钓誉。
参考译文:
项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他援救巨鹿,就率领全军渡河,凿沉船只,砸破炊具,烧毁营舍,携带三
天口粮,用以表示士卒拼死决战,没有一个有活着回来的打算。军队与秦军遭遇,打了九仗,截断了秦军
的甬道,大破秦军。在这个时候,救援巨鹿的诸侯国有十多在营垒上观战,没有敢出兵的。楚军战士无不
以一当十。楚兵喊声震天,诸侯军人人胆战心惊。已经打垮了秦军,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他们进入辕门,
无不膝行而前,不敢抬头仰视。
项羽将要攻取秦关中地带。函谷关有兵把守,不能进去。又听说沛公已经攻破咸阳,项羽大怒,派当
阳君等扣关,项羽便进入了函谷关,到达戏水西岸。沛公驻军霸上,没有能够和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
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想称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占有了全部珍宝。”项羽怒气冲天他说:“明天早
晨饱餐士卒,将击溃沛公的军队!”这时,项羽有兵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有兵十万,驻扎在霸
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山东时,贪财好货,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收财物,不亲近妇女,由
此看来,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观望他上空的云气,都呈龙虎形状,五颜六色,这是天子之气。赶快进击,
不要失掉机会。”楚国左尹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和留侯张良相友好。张良这时跟随着沛公,
项伯就夜间骑马跑到沛公军营,私下见到张良,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打算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去。他说:“不
要跟他们一起死掉。”……
过了几天,项羽带兵西进,屠毁咸阳,杀死了秦朝已经投降的国王子婴,焚烧秦朝宫室,大火三个
月不灭;搜罗了秦朝的财宝和妇女,率军东去。有人劝项王说:“关中阻山带河,四面关塞,土地肥饶,
可在这里建都,以定霸业。”项王看见秦朝宫室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又怀念故乡,心欲东归,就说:“富
贵了不回故乡,如同衣绣夜行,有谁能知道!”劝项王的人说,“人们说楚国人是猕猴戴帽子,果然如此。”
项王听到了这话,烹杀了劝说他的那个人。
项王派人向楚怀王报告请示。楚怀王说:“按照约定办。”项羽就尊楚怀王为义帝。项王想自己称王,
就先封诸侯将相为王。对他们说:“天下最初发难的时候,暂时拥立诸侯后裔为王,以便讨伐秦朝。然而
亲自身穿铠甲,手执兵器,率先起义,三年来风餐露宿,消灭秦朝,平定天下的,都是各位将相和我项籍
的力量。只有义帝没有功劳,本来应该瓜分他的土地,封大家为王。”将领们都说:“好。”项王就分割
天下,封将领们为侯王。
汉三年,项王屡次侵夺汉军的甬道,汉王粮食缺乏,恐慌起来,请求讲和,划分荥阳以西归汉。项王
想要答应他。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现在放掉他们,不予以消灭,以后一定要懊悔。”项王就
和范增加紧围攻荥阳。汉王深为忧虑,就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王和范增。项王的使者来了,给他准备了
牛、羊、了齐全的丰盛筵席,打算端上去。端饭菜的人一看使者,假装惊愕他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
没想到反而是项王的使者。”把饭菜又端了下去,拿粗菜恶饭给项王的使者吃。使者回来报告了项王,项
王就怀疑范增私通汉军,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的形势,大局已定,君王好自为之。
请赐还我的躯体,让我成为一个普通的士卒。”项王答应了他。范增走了,还没有到彭城,因背上长毒疮
死去了。
项王的军队筑垒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和各路诸侯军队把它重重包围起来。项王自己估计不能脱身了,
对他的骑兵说:“我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身打过七十多次仗,谁抵挡我,我就打垮谁,我攻击谁,准就
降服,未曾打过败仗,因而霸有天下。然而现在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打仗的过
错。今天固然要决心战死,愿意替各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三次取胜,力各位突破重围,斩杀敌将,
砍倒敌人军旗,让各位知道是上天灭亡我,不是我打仗的过错。”项王就把他的骑兵分为四队,面向四方。
汉军把项王包围了好几层。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斩他一个将领。”项王命令骑兵四面疾驰而下,
约定在山的东面会合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声呼喊着,飞奔直下,汉军惊惶溃乱,项王就斩了一个汉军将领。
当时,赤泉侯做骑兵将领,追赶项王,项王怒目大吼,赤泉侯人马俱惊,倒退了好几里。项王和他的骑兵
会合为三处。汉军不知道项王在哪里,就把军队分为三部分,又把项王包围起来,项王骑马冲驰,又斩了
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了百十来人,再把他的骑兵集合起来,只丧失了两个骑兵。项王就对他的骑兵说:
“怎么样?”骑兵都佩服他说:“正像大王所说的那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①。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将军”句:班超投笔从戎,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有两句:“臣
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入玉门关”。
15. 对这首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用四面楚歌、火烧赤壁、投笔从戎三个典故,寄寓了作者对时世的看法。
B. 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一兴一衰,一乐一哀,间接抒发无限感慨。
C. 这首曲子咏史用典,寄托历史兴衰、民生疾苦之感叹,给予百姓深切的同情。
D. 整首曲子典雅工巧,含蓄隽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发无限感慨于不发感慨中。
16. “读书人一声长叹”中“叹”字耐人寻味,诗人感叹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叹国家遭难。“战火曾烧赤壁山”写出战火不断,国家受创。②叹百姓遭殃。“伤
心秦汉,生民涂炭”写出民生疾苦。③叹读书人无可奈何。“读书人一声长叹”写出虽忧国忧民但无力改
变现实。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表达技巧的能力。
A.“开头用四面楚歌、火烧赤壁、投笔从戎三个典故”错误,开头用霸王别姬、曹操被蜀吴联军大败于赤
壁、班超空老玉门关外三个典故,引出英雄美人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时世的看法。
B.“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间接抒发无限感慨”错误,“长叹”属于直接抒发感慨。
D.“典雅工巧”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工整、巧妙,在语言风格上,此曲与前曲的偏于
典雅不同,更多运用口语乃至俗语。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读书人一声长叹”最后的“叹”字含义丰富,一是叹国家遭难,“战火曾烧赤壁山”,战火也曾焚烧赤
壁万条战船,战火纷飞,导致国家遭遇重创;二是叹百姓遭殃,“伤心秦汉,生民涂炭”,伤心秦汉的烽
火,让百万生民涂炭,战火频繁,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情叹息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三是叹读
书人无可奈何,“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
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
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
得真实准确。
(三)名篇名句默写(9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他弹奏的声音逐渐稀疏,铿的一
声之后“_____________”的动作中可以看出。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
的景象。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色彩的鲜明对比和动静相生
的手法把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
(4)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展现“客”吹洞箫时的神奇
感染力。
(5)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琵琶女受到再三邀请下出场时羞
怯的神态。
【答案】 (1). 舍瑟而作 (2). 吴楚东南坼 (3). 乾坤日夜浮 (4). 彩舟云淡 (5). 星河鹭起
(6). 舞幽壑之潜蛟 (7). 泣孤舟之嫠妇 (8). 千呼万唤始出来 (9). 犹抱琵琶半遮面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注意“坼”“乾坤”“鹭”“壑”“蛟”“嫠”“琵琶”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
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
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
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四、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
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
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 。
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
稿》为止,总称为“二十六史”。
子,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
中国文化 、鲜活有力。
集,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 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
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
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 ),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是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
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正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 的殿堂。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流砥柱 栩栩如生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B. 一枝独秀 生生不息 富丽堂皇 美轮美奂
C. 中流砥柱 生生不息 高耸入云 美轮美奂
D. 一枝独秀 栩栩如生 高耸入云 古色古香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
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B.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
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C.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
“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D. “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而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
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既非常庞大,也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B. 虽然用钢筋水泥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C. 水泥钢筋建起的这座楼宇缺乏生机、密不透风,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
D. 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答案】18. C 19. B 20. D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境中成语的辨析能力。
一枝独秀:其他花都没有开,只有这一枝在开着。比喻技高一筹,优势明显。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
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一样。儒家思想在社会中起支柱作用,故用“中流砥
柱”符合语境。
生生不息:指变化的发生和新生事物的产生没有终止,事物等不断地生长、繁殖。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
真,像活的一样。由语境“中国文化”可知,应该是“生生不息”。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或场面华丽而盛大,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高耸入云:形容山峰、建筑物
等高峻挺拔。此处强调“国学大厦”,大厦应当是高峻挺拔的,选用“高耸入云”符合语境。
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古色古香: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
此处用来形容“殿堂”,应该用“美轮美奂”。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病的辨析和修改能力。
本题,先明确该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缺少主语,排除 A
项;二是语序不当,应是先说“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再讨论“经史子集”的意
义,排除 C、D 项。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准确、连贯的能力。
本题,根据括号后的句子“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那么括号内句子
的句末强调“密不透风、缺乏生机”与后文语意更连贯,据此排除 C 项;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此处先肯
定钢筋水泥建起了大厦,然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表述上存在转折关系,据此排除 A 项;对比 B、D
两项,D 项中以“钢筋水泥”作主语,和前文联系更紧密。
故选 D。
21. 下面三处情境下的用语及实用文的部分摘录存在表述不得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1)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
就笑纳了。”
(2)《新白娘子传奇》中张员外答谢白娘子时说:“久闻白娘子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您虽是一
介女流,但您的作风丝毫不让须眉,真是让人佩服啊!”
(3)《扬子晚报》报道:“‘八一三’淞沪抗战健在老兵重返昔日战场,重游谢晋元墓地,祭奠团长和死难
战友的英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笑纳”是请别人收下,改为“收下” (2). (2)“一介女流”含轻蔑之意,改
为“一介女子” (3). (3)“重游”带有游览、游赏之意,有失敬重,改为“拜谒”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1)“笑纳”是敬辞,意思是请别人收下自己的礼物,这里是雷横收了晁盖的银子,不能说自己“笑纳”,
而应该用“收下”。
(2)“女流”,泛称妇女,含有轻视的意味。这里是张员外答谢白娘子,应该用敬辞,故应将“一介女流”
改为“一介女子”。
(3)“重游谢晋元墓地”,“重游”是再次游览、观赏,不适合“老兵重返昔日战场”的庄重场合,应该
用“拜谒”。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民间文学写人往往好坏分明,①____;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
物,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就是文人参与
创作的《水浒传》。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着两部书,一部是《庄子》,②__。他们之所以认为《水浒传》
笔法好,③____,这种高明的写人艺术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
【答案】 (1). ①人物往往显得虚假单薄 (2). ②另一部就是《水浒传》 (3). ③就是因为它有高明
的写入艺术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
力。这段文字是说文学作品中的写人艺术,第一处,前面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好坏分明”,后面应是说
这种写法的效果,分号说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并列关系,从后面“史传文学中……人物写得真实丰满”可知,
民间文学写人好坏分明的效果往往是“人物显得虚假单薄”;第二处,前面说“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
着两部书,一部是《庄子》”,既然是两部书,可见此处应是说另外一部,再根据后面“他们之所以认为
《水浒传》笔法好”可知,另一部应是《水浒传》;第三处,前面说“他们之所以认为《水浒传》笔法好”,
可见此处应是解说原因,再结合后面“这种高明的写人艺术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这句可
知,原因应是“它有高明的写人艺术”。
五、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
松龄)
②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李大钊)
③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陈独秀)
④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鲁迅)
⑤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习近平)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二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
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答案】例文:
青春——生命的觉醒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祖辈的呐喊,“创建青春之民族”,以蓬勃的生命反对压迫;青春是父辈的高歌,
“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撑起国家的脊梁;青春是我们的心声,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
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彰显新时代的自信。
是啊,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青春的真正意义在于生命意识的觉醒,在于学会承担。
生命意识觉醒的伊始,总会因前程未卜而感到茫然。祖辈们面对破碎的山河,父辈们面对困苦的生活,
也会迷茫。然而正因为是青春,他们坚定了信仰,追随着内心前行。而如今我们的迷茫,源于经济快速发
展而精神无所寄托。因此,青春的意义首先在于确定志向。青春不应局限于一己私利,应有“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要坚定地守住内心。
青春的力量需要一个抒发的契机。秋瑾,出身官宦,她的人生本应一帆风顺,可是她却为革命抛洒青
春的热血。这在世人眼中也许是“疯狂”的,然而正因如此,我们的民族才拥有了生命力。青春应该突破
常规,然而这突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高远的意义,为了承担责任。
我们坚守内心以明志,突破常规以获得动力。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真正的青春应该“我作主”。这三
个字掷地有声,向我们传达着青春的力量,也暗示着内在人格的觉醒。“我作主”意味着自我选择,它首
先意味着对外在权威的否定。祖辈们否定了旧势力的黑暗,选择承担民族独立的责任;同时它也意味着价
值观的建立,父辈们选择“渴望生活”,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而我们呢?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青春?
我们应该确定怎样的价值观?
答案是我们的青春,同样离不开社会责任的承担。老人摔倒了,外在有很多声音“分析”着利弊,然
而内心的善良告诉我们应扶起。和平安定的社会也会有消极的声音,作为有责任的青年,我们应勇敢地站
出来,不做沉默的大多数,要谨记“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们有关”。
其实,青春是一段觉醒的年华,它为我们的人生塑造生命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定志向驱走
茫然,突破常规以求拥有活力,建立人格从而学会承担。青春,使我们的人生进入新的境界。在挥洒青春
的过程中,我们逐渐理解了生命。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蒲松龄的对联告诉人们要有志向,在实现志向的道路上要坚忍不拔;
李大钊的话意在阐明青春对于自身、家庭、国家、民族、人类的意义;
陈独秀的话阐明青春的宝贵,青春应保有激情,应奋发向上;
鲁迅的话意在告诫青年不要空谈,要实干;
习近平主席的话意在引导青年人树立高远的志向,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担,做大事,做实事,不追求功名
利禄,争做大官。
根据对以上材料内容的理解和立意的分析,考生要围绕材料的中心话题“青春”,进行结合自身实际的写
作,要写自己对青春的认识,要写自己如何度过青春,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
以①⑤为基础立意,可以谈青年应当志存高远,为实现理想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以②③为基础立意,可
以谈青年人应该有朝气有活力,不佛系,有追求,应珍惜青春时光;以④⑤为基础立意,可谈青年既应志
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以行动去践行理想。其它组合能围绕青年春谈,言之成理即可。
【立意】1.青春应该激昂地去担当责任;
2.应全力做大事,无思虑做大官;
3.用行动去践行理想;
4.志当存高远。
【素材】1.天津大学校训“莫从纸上逞空谈”教育一代代学子于实处用力,从实践出发,克服艰难困苦,
如果只有主观认识,只有一腔孤勇,理想再好,信仰再美,成功也只是黄粱美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
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时代领路人之语令人醍醐灌顶,告诫着每一位中华儿女
脚踏实地,用行动去开创美好未来。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
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青年应牢记“筑室道谋,则三年不成”的警
示,带着对现状的清醒认识,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以昂扬之姿,以无畏之志,去行动,去奋斗。(精彩
片段)
2.苏轼写了一篇著名的《晁错论》,里面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
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
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
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
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精彩片段)
3.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
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 16 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
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 年 9 月 25 日,钟扬在赴
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 53 岁。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写到——超越 6 海拔
6000 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 16 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
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