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评选吉祥物》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为后面的统计分析、比较、
归纳等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分析事情的能力。本课是学生第一次
接触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而且本次教学选择的是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一年级的孩
子,语言表达能力远远比不上二年级的孩子,因此,本堂课对于教师与学生都是
一个挑战。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十分简单,主要以班级活动为主,创设“评选吉祥物”
这一活动情境来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接受新
知。教学一开始,我以问题导入:“小朋友们,大家认识这两个字吗?(出示“评
选”二字)看到这两个字,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问吗?”由此激发学生思考:什
么是评选?评选什么?为什么要评选?引出本课课题“评选吉祥物”。紧接着提
问:“小朋友们,猜猜今天有哪些小动物来参与评选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参与
意识,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小动物尤其喜爱,更将它们当做好朋友,所以,此问
一出,学生的参与意识尤为强烈,都争相回答问题,猜想是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我利用课件中的翻版工具一一揭示参与的小动物,则让
学生感到非常新奇、有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愿意去揭开“秘密盒子”,获
得自豪感。“那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种小动物为咱班的节日吉祥物呢?”此问
提出,孩子们就兴奋了,都想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为吉祥物,产生了矛盾!我在
此及时提出疑问:“大家喜欢的小动物都不同,那我们到底要选择哪种小动物呢?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在课堂中,由于孩子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他们会说:
选力气最大的!选××喜欢的!选……答案千奇百怪 ,充满童趣,我于此及时的
做出肯定或提出疑问,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要选人数最多的!对于这个答案,一
年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很少有孩子能够自己总结出来,所以,问题抛出
后,我的引导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接着,我继续追问“我们如何才能知道喜欢哪
种动物的同学最多?聪明的孩子们,你有什么好办法?”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
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调查的必
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
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会提出较为简单的方法——“举手”,
在此,我让学生感受“举手表决”,并强调:每人只能举手一次。因为低年级的
学生还没有养成检验的习惯,所以在“举手表决”后,我引导学生检验人数是否
相符。在学生体验过“举手表决”的方法后,连续设疑:“咦?如果我们要评选
出全年级的节日吉祥物,举手表决方便吗?如果要评选全校的节日吉祥物,举手
表决方便吗?如果是评选全国的节日吉祥物呢?”由此引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方
法?引出本堂课的新知——投票。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投票”是比较陌生的!
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于‘投票’,你有什么疑问?”而孩子们
天真可爱:什么是投票?怎么投票?票在哪里?票又要投到哪里?我在此时拿出
投票箱,学生觉得新奇有趣,开始讨论投票箱的作用,我趁机告诉学生投票的要
求,学生迫不及待的想要参与活动,由于此类课堂活动在平时的课堂中开展极少,
所以在投票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尤其高!投票完成后,在整理票数,进行
简单记录的这一环节,我分成了两部分,首先是整理第一大组的投票,通过展示
学生不同的记录,让学生感知记录的多种方法,以及记录时应无遗漏、无重复,
最后一定要进行检验。在汇报的过程中,由于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
我在学生汇报前提出要求:“请你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表示其中的一票的?最终
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学生根据提示,能够较为完整的进行汇报,可见对于低
年级的学生,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不同的
记录方法,而且同学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
功的快乐,由学生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孩子肯定与鼓励,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
良好习惯。同时,我还以微课对记录方法进行了回顾,强调记录时数据整理的重
要性!而在微课中,我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演示,增加了童趣,让低年级的孩
子更有兴趣。接着,由学生唱票,一名学生在白板上进行记录,其余学生在题单
上进行记录的方式进行,将活动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我从旁进行协助、引
导。最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并根据所得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将
所学新知与旧知相联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
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
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学生独立进行全班投票
整理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导致唱票的孩子间隔不够,部分孩子记录的数据存
在错误,多记、漏记情况严重;我在课堂中提出的活动要求还不够明确,孩子们
容易理解错误,同时引导学生的语言也还不到位,没有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汇报时孩子的表达不够清楚,学生互评时也缺乏创造性语言;而且在整堂课中可
以看出,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在启发学生思考方面还有待提升;而对
于学生的合作等方面我也应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