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有多长》
谈教学设计:本着关注学生学习起点,突出“活动”、“建构”的教学理
念,我设计了由情境导入——探索新知——运用新知——总结反思——课后延
伸五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这一环节主要从三个小环节进行教学:
(1)课伊始,我出示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小叮当”和“大雄”),
让学生判断比较他们的高矮;接着再出示与“大雄”身高差不多的“胖虎”,
让学生判断他们的高矮,激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引导学生说出用比,用量等
多种比较方法。
【意图】:激发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活动经验,促进新知的学习。
(2)在学生说出比和测量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咱们以前在测量物体时,
都必须用上长度单位,那你都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呢?”通过这句话激发学生已
有的认知水平,引出一年级学过的厘米、米(同时作好板书)。教师要注意及
时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生成点。
(3)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 1 米或 1 厘米等活
动,巩固旧知。
(二)、探索新知
1、活动一:认识分米
(1)、创设情境:“小叮当给大家带来了两根魔法棒(长度分别是 10cm、
20cm),想请大家估一估,量一量这两根魔法棒到底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反馈,说说测量的方法,同时要注意引导
学生发现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在测量出两根魔法棒的长度后,引导学生用 10cm 的魔法棒去量
20cm 的魔法棒,你觉得可以量几次。让学生在不同的测量活动中充分感受 10cm
的长度,接着教师引出“像 10cm 这么长,咱们在数学上还可以用“1 分米”
来表示”,同时指出 1 分米也可以表示为 1dm。那这根 20cm 的魔法棒用 10cm
的魔法棒量了两次,咱们就可以用几分米表示呢?如果是 30cm 长的呢?这边
采用 10cm、20cm 的魔法棒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跟量当中更具体地感知 1 分米的
长度,为后面学习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作好铺垫。
(3)、在学生初步建立起 1 分米的概念后,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方法表示出
1 分米有多长,建立比较直观的感受和印象,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
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一分米。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
2、活动二:认识毫米
(1)、在认识毫米这一活动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毫米的必要性,
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同时每人分一张表格,将自己选择的
物体的名称,估计的长度,测量的长度分别记录在表格上。
(2)、在学生活动中老师巡视指导,活动后,全班反馈交流,在交流中
教师要抓住个别学生发现测量出的结果不是整厘米,多出了一点点的现象为载
体,重点进行分析、交流。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点点是几小格呢?在尺子上 1 厘
米有几个这样的小格呢?从而引出像这样 1 小格就是 1 毫米,用字母表示为
1mm,初步建立 1 毫米的概念,同时修正刚才所量的物体的长度。在学生建立
起 1 毫米的表象后,再引导学生找、比生活中的 1 毫米。
(3)、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分米、毫米的基础上,我创设“排队”的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数、比等方法,理解这四个单位之间的进
率关系,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核心环节。
(三)、运用新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步的把所
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例如:铅笔长 15(厘米),教室长 6(米)、桌子
高 7(分米)等
2、让学生修改数学日记中使用错误的长度单位,巩固 4 个长度单位的用
法。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这节课中,自己哪些方面表现的出色,说给
大家听一听。【着重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方法】
(五)、课后延伸。
让学生回去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 1 分米、1 毫米,在什么
情况下用到分米?毫米?
【意图:通过课后实践的延伸,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材,运用所学知识
与现实生活展开对话,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以上是我对《铅笔有多长》这节课的的总体设想,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可
能会出现很多的意外,老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抓住生成点,突出亮点,
打造一个真正的“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