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修訂)
259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
茅 檐1 常 掃 淨 無 苔 , 花 木 成 畦2 手 自 栽 。 一 水
護 田3 將 綠 繞 , 兩 山 排 闥4 送 青 來5 。
一 作者簡介
王安石(公元 1021—1086),字介甫,北宋撫州臨川(今江西
省臨川市)人。他是著名政治家,宋神宗熙寧年間兩任宰相,推行
新法,改革政治。晚年退居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半山園。在文
學方面,他也很有成就,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立意高
遠,中心明確,議論透闢。他前期的詩歌多指陳現實,有感而發,
語言激烈尖銳;晚年轉寫山水風光,更注重字句的推敲錘煉,又喜
歡用冷僻的典故。這些風格,一方面繼承了唐代韓愈的奇險怪僻,
另一方面亦影響了後來宋詩的發展。
二 背景資料
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是王安石隱居金陵鍾山(今南京市紫
金山)時的鄰居。王安石從二次罷相到哲宗元祐元年(公元 1086)
因病逝世,在鍾山住了十年。這期間他和楊德逢經常來往,是很好
的朋友,在他留存的詩歌中,有關楊德逢的詩在十首以上。《書湖
陰先生壁》共兩首,這是其中一首。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修訂)
260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修訂)
261
三 注釋
1. 茅檐:茅屋的簷下。
檐:○粵[炎],[yim4];○漢[yán];通「簷」。
2. 成畦:園圃分成一塊一塊的小區。
畦:○粵[葵],[kwɐi4];○漢[qí]。
3. 護田:指小河圍繞着田地流過,像是保護着田地一般。
4. 排闥:推開門。
闥:○粵[達],[tat8];○漢[tà]。
5. 送青來:把青翠的山色送進屋裏來。
四 賞析重點
這首詩寫山中人家的初夏景色。湖陰先生住的地方是一座簡樸
的茅屋,由於經常打掃,顯得十分潔淨,茅簷下的石階沒有長出青
苔,他親手栽種的花木,整整齊齊的分成一畦一畦。一彎碧水圍繞
着綠油油的田地,兩座青山迎面送上翠色,山水田園充滿大自然的
生機。
首兩句寫楊氏居處的清幽。雖是竹籬茅舍,卻因常常打掃而十
分潔淨,連青苔也沒有,表明庭院之內無處不淨、無時不淨。再加
上庭院中絕少送往迎來、應付酬酢的喧鬧之聲,給人一種遠離塵世
的清幽感。一個「淨」字,既渲染了庭院階前的清靜閒逸,又表現
出屋主人隱居山中清靜無為的節操。「花木成畦」並非僅僅交代花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修訂)
262
圃整齊,也從側面反映出花木豐美,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
種。而「手自栽」三字則顯示出屋主寄情田園,流連花木的志趣。
後兩句描寫屋外的自然風光。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寫山水,將綠
水繞田而過說成是溪水將稻田護衛在自己的臂彎裏;將主人家開門
見山說成是青山破門而入給主人送來了一片誘人的碧綠。擬人手法
的運用,使情與景更緊密地交融了起來。綠水護田,蒼山送青,這
顯然是詩人自己和湖陰先生愛山愛水的情感移注於自然景物,於是
綠水青山也有了情意,人與大自然融成一體,和諧統一。這兩句也
是非常嚴格的對偶。「護田」和「排闥」更是出自《漢書》的詞語,
但用在此處毫無掉書袋的痕跡,即使讀者完全不知道這些字眼的來
歷,並不妨礙他們對詩意的了解和欣賞。用了典故而使人不覺,這
正是他的成功之處。
縱觀全詩,猶如一組從近而遠的鏡頭:由潔淨的庭院,到整齊
的花圃,再轉向碧綠的田野,最後是巍巍的高山,詩人突然把筆收
住,由遠及近,以兩山推門而來作結。詩人將青山綠水寫得生氣盎
然,相信是因為詩人本身對生活懷着極大的熱情。唯有這樣,才能
從眼前常見的景物中,尋找出詩意的情趣。
【跟進活動】
把詩中描寫的景物,用圖畫表達出來。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修訂)
263
【想一想】
1. 你有親手栽花的經驗嗎?當開花的時候,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2. 你喜歡郊野還是市區的環境?試解釋原因。
3. 試憑推想,分別寫出五點鄉居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好處。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修訂)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