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教学实践
1
第二篇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第一章 数与代数教学研究
第三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案例及整数的认识教学
教学内容:数与代数的教学案例:数豆子、千克和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通过两个“教学过程”的阅读与分析,体会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活动的一般
特征,进一步体会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也能够体会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怎能样体现数学课
程理念。
教学要点:
一、数与代数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数与代数的教学案例 1:数豆子
课前,老师准备了一袋红豆,每组分一小袋,让学生在课堂动手数豆子。
活动一:学生在活动中估一估、数一数
板书:数豆子。(没等说明要求学生就已经数了起来)
师:既然小朋友们对数豆子这么感兴趣,下面,就由大家自由数豆子,想怎么数就怎么数,想
数多少就数多少。
5 分钟过去了。
老师:怎么数的?数了多少粒?
生:一粒一粒数的,数了 50 粒;两粒两粒数的,数了 100 粒;5 粒 5 粒数的,数了一大堆;……
(老师表扬小朋友们后,捏了一小撮豆子放在投影仪上)
师:现在不数了,我们大家估一估这里有多少粒豆子,看谁估计的数最接近实际数?
学生把手举的很高。
生:约 7 粒;约 10 粒;约 13 粒;……估计的数都没超过 15 粒。
师:现在我们一粒一粒地数,……,共 32 粒。
师:大家再估计一下豆子大约有多少粒?
生:30 粒、大约 25 粒、大约 28 粒、……
师:下面进行估数比赛。每人轮流捏一小撮豆子放在文具盒的盖子里,让同组其他小朋友估一
估有多少粒,再数一数。谁估计的数与实际最接近谁就获胜了。
第二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2
小朋友位估得很认真。数得很细致,只听得教室里 1、2、3、……的数豆子声。获胜的小朋友
兴奋得叫起来。
……
活动二:10 粒、100 粒豆子有多少
实物投影:放豆子的小盒(事先已经放进 200 粒豆子)
师:请小朋友们估一估盒里有几百粒。
学生又开始凭空乱猜。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数出 10 粒豆子,感觉一下 10 粒豆子有多少。每组数出 100 粒豆子。有的
很聪明,5 个人都把自己数的 10 粒拿出来合在一起,就是 50 粒,每个小朋友再数 10 粒与前面的 50
粒合起来就是 100 粒了。
师:现在小朋友任意抓出一把豆子,估一估有多少粒,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有的组以 100 粒为一份,看能分几份,那么就是几百粒。有的组把数好的 100 粒豆子放在学具
里面,再用学具作为量器来量要估计的豆子约有多少粒。学生玩得很开心,在玩中掌握了估计的方
法。
活动三: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数量
师:谁能说出自己身边的物体或事物的数目?
很多小手就举了起来。
生 1:我们班大约有 43 个小朋友。
师:我们班有 43 个小朋友,这个“43”是一个确定的数字,不是估计出来的。
生 2:校园里大约停了 10 辆车。
生 3:花坛里大约开了 20 朵花。
生 4:校园里大约有 50 棵树。
生 5:老师大约 40 岁。
师:40 岁?老师有这么老吗?你妈妈多大?
生 5:50 岁!
师:你爸爸今年多少岁?
生 5:70 岁!小朋友们都笑了起来。
老师又让另一小朋友说,回答更令人吃惊。
生 6:我妈妈今年 20 岁,爸爸 30 岁。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教学实践
3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课后,老师了解了两位学生的情况,原来其父母都是 30 多岁。
……
这三个教学片断的教学过程表明1:
从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来看:一是数豆子的教学活动操作性比较强,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
学生学习比较感兴趣;二是数豆子的教学活动的形式比较丰富,内容的安排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
则。
从教学活动的目标上来看:一是数豆子的教学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数感,而发展学生数感的数
学活动有自由地数豆子、估计投影中一小撮豆子、估数比赛,还有估计大数量、估计不同物体数量;
二是数豆子的教学活动还旨在让学生感知估计“大数量(200)”的豆子的方法(以少估多);三是数
豆子的教学活动还安排了不同物体数量的估计活动,重视还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
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从教学活动的效益上来看:充分体现了传统教学的特点,只有活动与训练,很少有回顾反思与
感悟提升。一是活动过程中缺乏对数学方法的概括总结(没有重点地进行“以少估多”的方法总结,
也就是说,通过观察操作没有建立数学模型);二是活动过程中没能正确把握估计的主体地位(特别
是在活动三中,学生:班级大约有 43 个小朋友,教师:这个 43 是个确定数,不是估计出来的,问
题在于这个学生也许不能确定是否是 43 个,因此,他完全有可能是一种估计的结果;三是活动过程
中不能正确地估计的前提条件,在课堂上“估计”校园内的车辆与树木,严格地说这是想像估计,
是以平时对校园内的树木与车辆的观察为基础的,没有这种观察经验,那么学生是无法进行估计的。
还有“猜老师的年龄,40 岁?老师有怎么老吗?”,一是学生不知道“以貌取人”,二是估计的结果
允许有较大误差,不要说 40 岁,即使估成 50 岁也是正确的。后面估计父母亲的年龄,更显现出瞎
猜成份。
从数学活动的宏观层面上看:数豆子的教学活动还存在着一些探讨的问题。第一、数感不是数
学教学目标的全部,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数感去专门开发培养数感的数学活动。事实上,数学
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活动更多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
索性问题与应用性问题解决)的教学,因此,我们更多的应该在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数学活动中来
发展数感,估计、估算也应该结合问题解决(探索性活动)来教学。第二、数豆子看起来是生活中
的事情,满足数学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的要求,事实上,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这样数豆子呢?因此,
这种活动更类似于虚拟的数学活动(贴近生活的假象),旨在发展学生数感、建立估计的数学模型。
从数学活动的设计上看:数豆子的教学活动必须明确教学活动的逻辑进程:创设情境(精确数
1 作者本人对三个教学活动的评议,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第二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4
豆子转向估计豆子)——建立模型(“以少估多”,怎样估计“单位体积”有多少颗豆子,怎样估计
“更大的单位体积”有多少豆子)——解释应用(窖藏包菜的估计、教室容纳人数的估计)(拓展(猜
年龄是一种难度上的增加,也是估计模型的拓展,因为,估计的参照体系(相貌)具有欺骗性))。
(二)数与代数的教学案例 2:克与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
(投影显示各种各样的秤)
师:这些工具大家认识吗?谁能上来介绍一下?
生 1:这是天平,是称较小的东西。
生 2:这是电子秤,我在超市里看到,它称出的重量比较精确。
师:说得真好!
生 3:它叫弹簧秤,妈妈用它称菜,看看菜农是不是短斤缺两。
师:真有自我保护意识,很好!
生 4:这个称,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它是用来称很重很重的东西。
师:哪些东西呢?
生 4:它用来称大米,我还看到过称黄沙。
师:这个秤,我们把它叫做磅秤。
生 5:这个秤常在菜场里看到,妈妈告诉我,这叫台秤。
生 6:这个秤我见那些挑担卖水果的阿姨用,叫杆秤。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工具,虽然名称不一样,但都有相同的作用,那是什么呢?
生:都能称东西的重量。
师:很好,物体的重量,科学地说是物体的质量。要精确地称出物体的质量,除了看工具上的
刻度之外,还要有合适的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质量单位。
板书:质量单位
[计量工具与质量单位,确实有着紧密的联系,“克与千克”的教学由不同的计量工具的认识活
动中引入,看似贴近学生生活,看似源于生活实际,看似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事实上,不是先
有计量工具后有计量单位,而是先有单位后有工具及工具改进与创新,因此,这样的引入似乎存在
着违背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顺序,当然,也就逃不出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嫌疑。显然,这样的引入
缺乏自然性,完全又是一颗陨石从天而降!]
师:根据这个课题你们想了解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教学实践
5
[这一课题“质量单位”,如果对质量及单位等概念有所了解,那么学生可以说出一些我想进一
步了解的知识;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经验及知识基础,那么学生(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是难
以提出我想知道什么的。] 因此,[“质量单位”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学生对这样的数学概念并
不清楚它的意义以及形成的基础,因此,关于这个概念想了解什么的提问,并不一定会给学生的学
习带来一些方向的引领。]
……
师:大家通过看书研究了很多问题。下面再一起研究一个问题:西瓜用什么秤称合适呢?
生:台秤。
教师介绍台秤和质量单位——千克,围绕同学们感兴趣的台秤,分小组开展操作活动。
称一称
生:学生动手称苹果(千克)、盐(500 克,两袋)、洗衣粉(250 克,4 袋),看看是否重 1 千
克。
数一数
师:1 千克的盐有几袋?1 千克的洗衣粉有几袋?1 千克的苹果有几袋?
生:数数燕汇报结果,发现:每组 1 千克苹果的个数不同。
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有的挠着头,有的皱着眉。教师拿起学生称的 1 千克但个数不同的苹果,同学们一看马
上就明白了,纷纷抢答。)
生:苹果有大有小,大的称得少,小的称得多。
掂一掂
师:现在大家掂一掂,用手掂的 1 千克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 1 千
克约有多重。
找一找
师:现在大家再找一找,在三个外形一样而质量名异的盒子,只用手掂找出质量 1 千克的盒子。
学生跃跃欲试,找出重 1 千克的盒子,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师:刚才有的同学汇报说一个小方块质量大约是一克?你怎么知道一个小方块的质量就是 1
克?
生:书上说的。
师:单凭书上的结论学习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想办法自己去验证。请大家仔细看。(演示)
试一试
第二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6
师:我们把天平的刻度指向 1 千克处,再将要称的小方块放在左边的托盘里,左右两边基本平
衡了就说明了小方块的质量约千克。1 千克=1000 克
师:现在用手掂小方块,感受 1 千克有多重。可以先用掂的方法来估计出它的质量,也可以用
实验的方法来称出物体的质量。
想一想
师: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 1 千克。请大家四人小组为单位,先估计再试验,最后,做好
记录。
……
师:要知道物体的质量,不能光看形状、颜色和大小,而是要看它们的实际分量。
……
师:现在以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谁愿意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 1:我认识了质量单位一千克
生 2:学会了用台秤称物体的质量,以后上街买东西再也不会受人骗了。
生 3:我知道了称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较合适,称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头大象)刚才大家学得很好。如果要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用克或千克作
单位合适吗?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这个单位我们以后学习。
师:同学们课后去找一找,看哪些物品的质量是 1 克或 1 千克,先猜一猜,再掂一掂,然后称
一称,看看自己的估计准确吗?并把经历和体验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克与千克”的教学非常重视对克与千克的两个单位重量的体验,对于发展学生的“重感(事
实上也是一种数感,只是这种用于感知的数量及数量单位缺乏具体直观的性质,不能通过视觉来判
断,而是需要用特殊的感知方式“掂”来估计。显然,在这个教学活动中,这种“掂”表现的非常
充分,例如:安排称一称、数一数、掂一掂、找一找、猜一猜、想一想等活动来感知一千克的重量
及 1 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体现得非常充分,也是非常有效的。
显然,这些发展学生“重感”的数学活动中,不仅学生的想像、猜测、验证等数学能力得到了
发展,而且学生有了一些关于探索事物重量的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只不过这些体验都是验证性巩固
性的探索体验,并非是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体验。]
[在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安排各种感知物体重量的数学活动,这些活动都与生活物品相
关,这些物品有苹果、小方块、盐、洗衣粉,还有各种称量工具,充分表明教师已经关注到学生的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贴近生活,学习素材必须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教学实践
7
(三)案例给我们的教学启示
数与代数教学的一般过程:从学生已经的经验出发;经历不断地数学化(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
的过程,建立合理有效的数学模型,并对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
数与代数教学活动进程的设计安排需要凸显思路清晰性、进程自然性、主题明确性的特点。
二、整数概念的教学
(一)教学情况分析
在数学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数的概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整数的认识、数的整
除性、分数认识、小数的认识、百分数认识。
教学内容:整数概念教学的总体要求;整数概念教学的总体思路;整数概念教学的阶
段特点;整数概念教学的具体过程。分数(小数、百分数、真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
概念。
表 10-2-3-01 整数的认识教学内容分布
0~9 10~9999 万以上 分数小数 负数
一上
数一数 P4
比一比 P5
1~5 数的认识 P14
0 的认识 P29
6~10 数的认识 P42
11~20 数的认识
P84
一下 100 以内数的认识
P31
二上
二下
万以内数的认识
1000 以内 P68
10000 以内 P73
三上
分数的初步认识
P91
三下
小数的初步认识
P88
四上
大数的认识
P2
亿有多大?
P33
小数的意义与性
质 P50
四下
五上
五下
分数的意义 P60
真假分数 P69
六上 百分数 P77
六下 负数 P1
第二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8
图 10—2-3-01 8&9 数的认识教材截图
(二)整数概念教学
1.整数概念的教学总体要求
知识性目标
⑴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
握数的实际意义,认识各计数单位的名称及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了解数的顺序和
大小;⑵结合直观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知道 1~9 各数是由哪两个数合成的,10 以上的
数是由哪几个单位的数合成的;⑶结合直观认识名称和顺序,知道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
上所表示的数值不同;⑷掌握数字四位一级的读写规律,会读、写整数,会运用整数在
日常生活中进行表达和交流,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性目标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教学实践
9
⑴经过数的抽象过程、计数单位的创造过程、数量信息的传递过程,发展学生的创
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⑵经过实际的计数过程,进一步了解数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感知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⑶经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回顾总结等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操作能力、探索能
力、交流能力及反思习惯;⑷通过对不同事物数量的估计,掌握基本的估计方法,发展
学生的数感。
2.整数概念的教学总体思路
数的概念的教学过程设计,一般情况下需要分四步考虑,第一步:创设情境。为学
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客观事物,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第二步:提取(保存)
信息。通过数一数观察感知事物的数量,并要求学生能够逐渐改进数物体的方法,提高
数数的速度和整体感物体数量的能力,为不断地创造新的计数单位奠定基础,这里包含
着数数方法的创造、记法的创造和读法的创造;第三步:信息交流。小组之间说一说事
物的数量,并试着用一个符号来表示事物的数量,需要让学生经历发散、比较、优化和
统一的过程,弄清组成数的计数单位,尝试着用基本的方法读数和写数;第四步:实践
与应用,解决问题。通过比较计数单位的多少,形成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通过事物的重
新组合,理解数的分解与组成。估计物体的数量,培养学生的数感。用数字进行编码。
3.整数概念教学的阶段特点
第一阶段 10 以内 0~9 各数的认识需要学生掌握一一对应的数数方法,了解序数与
基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每个数字都有单独的读写方法。第二阶段 100 以内 10~99 各数
的认识需要学生知道数数可以有不同的计数单位,明确新的计数单位可以提高数数的速
度和效率,知道 100 以内数的组成是一种特殊的情况。第三阶段万以内 100~9999 各数
的认识,形成了四个基本的计数单位,需要学生明白各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和读写数
的基本原理(让人清楚地知道究竟有多少计数单位)。第四阶段多位数的认识,需要学
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形成的一些基本规律,明确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基本关系,正确掌
握多位数的读写,弄清基本读写的基础上,形成分级读写数的方法。
整数概念教学的总体思路是探寻数的认识的基本规律,解决设计教学过程的普遍性
问题,是“举一反三”中的“一”,具有特殊的意义。各阶段的数具有不同的特点,是
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如何突破需要各显神通!
整数概念的教学目标设计:知识性目标一般需要考虑正确地读写数,了解数的组成,
能够比较数的大小,了解数位顺序;过程性目标一般需要考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第二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10
系,感知“交流”是引发“创造”的重要途径
4.整数概念教学各阶段教学的具体分析:
第一阶段:0~9 数的认识
▲0~9 数的认识教学目标陈述
知识性目标:
会数、会读、会写 0~9 的数;知道 0~9 的数的大小与顺序;能够对 0~9 的数进行数
的分解与组成,能够一眼看出 0~5 的物体数目。
过程性目标: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感知“交流”是产
生数的基本途径;能够感知物体的有效组合可以提高数数速度。
▲1~9 数的认识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描述物体的数量。
⑴数:通过数实物感知数的含义,知道数到最后的一个数就是物品的个数。
⑵说:五个物品可以用“五”表示,“五”可以表示五个人、五本书、五辆车、五
座桥、五架飞机、五颗星星。
⑶写:五个物品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让学生想象和创造表示五个物品的符号,然后,
说明生活中传递信息需要一致的符号,最后统一用“5”表示。写数的顺序一般需要经
历看写、书空、描红、临摸、独立写的过程;
第二步:了解数的属性与相互关系。
⑴比较多少与大小:通过让学生观察物品数量的多少,建立数的大小概念,并借助
物品的多少来比较数的大小,然后逐步过渡到直接对数比较大小;
⑵生活的有序性与数的大小顺序:数的顺序严格地说,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符合一
定的规律即可,但学生学习的数的顺序主要指由小到大的自然数列的顺序,并让学生感
知数列中的一些性质,如左小右大,前小后大,相邻两数相差 1,这些主要可以通过观
察直尺的刻度来学习。
⑶物品的分离、组合与数的分解、组成:通过对分离前后物品的数量的分析,逐渐
感知数的分解与合成原理、数的分解的多样性与合成的唯一性,引导学生探寻数的分解
规律,提高分解速度。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物品分离过程,使分离前后的物品始终具有
可视性,教学效果会更好。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教学实践
11
第三步: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观察不同物品的集合,尽快说出相关的数,培养
学生一次性感知物品数量的能力。
说明⑴,关于“0”的教学。“0”表示没有物品,具有不可见性,对学生来说更为
抽象,对“0”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更强的想象能力。教学时,一般有两种途径让学生体
会“0”的意义:第一种,经历物品由多到少的过程感知“0”;第二种,联系生活实际
感知“0”,如门牌号、电话按键、温度、零刻度线等。
说明⑵,关于“7”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与“7”相关的数学运算,学生发生的错误
率比较高,需要加强“7”的分解教学和相邻关系的理解教学。
第二阶段:10~99 数的认识
▲10~99 数的认识教学目标陈述
知识性目标:
会数 10~19 范围内的物品数量,会数、会读、会写 20~99 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十”,
体会数位的意义,了解数的组成,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过程性目标: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百以内的数
进行交流;经历估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对计数单位“十”的创造有所体验。
▲10~99 数的认识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数一数,感知形成单位“十”的必要性。这里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
是怎样才能更快地数出100 以内物体?第二个是怎样才能提高感知事物数量的速度和能
力?可以设计团体比赛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约定的过程,形成整体计数与个体计数相结
合的方法。
第二步:引出数位,解决数的读写与组成的问题。通过对含有“捆”与“根”的小
棒的分类,形成十位与个位的概念,弄清数的组成,明确十位上与个位上“数”的含义,
正确地掌握数的读写。如读数:十位上的“2”是 2 捆有二十根,读作“二十”,个位上
的“5”是 5 根,读作“五”,所以“25”读作:二十五;需要说明的是“15”读作“一
十五”简称“十五”。如写数:“十八”表示有 1 个“十”,8 个“一”,所以在十位上写
“1”,个位上写“8”,合在一起就是“18”。
友情提示:弄清数的组成是正确读写的基础。
第三步: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数数和数的读写的基础,学生自己
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出相关的数,可以认识每个数与之相邻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
第二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12
引导学生根据前后关系来比较数的大小,还可以根据计数单位的多少(物体数目的多少)
来比较数的大小。
第四步:估计交流培养数感。估计一般需要经历两个过程,一是看物体说“数目”,
如:一瓶豆子有多少?二是看“数”说物体占有空间,如:80 颗豆需要多大的瓶?
第三阶段:100~999 数的认识
▲100~999 数的认识教学目标陈述
知识性目标:
会数、会读、会写 100~999 的数,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进一步体
会数位的意义,了解数的组成,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过程性目标:
体验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能运用万以内的数进行交流;经历估计的
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对计数单位“百”、“千”、“万”的创造有所体验,探索中间有零
的读数方法,进一步应用数的顺序比较大小与计数单位的多少比较大小,经历数学化过程
之后形成形式化的比较方法(比位数看首数)。
▲100~999 数的认识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感受大数,引出新单位。为学生提供(让学生收集)有关大数的材料,如:
东方明珠塔四百六十八米,珠穆朗玛峰高八千八百四十八米,肉眼可见的星星约三千颗,
我国鸟类一千一百六十六种等,学生认识新单位“百”、“千”。其实,可以结合搭积木
的游戏让学生经历“百”“千”“万”的创造过程,根据十个“1”给出一个新单位的经
验,提出十个“10”可以给出一个新单位的想法,引导学生开展“搭积木”游戏,明确
用“百”、“千”、“万”做新单位的合理性,扩大数位表,总结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分析数的组成,解决数的读写。根据百以内数的组成经验,分析万以内数
的组成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具体的数含有哪些计数,有多少计数
单位来解决。
万以内数的读写,主要是从高到低描述计数单位的过程,读就是说出每个数位有几
个计数单位,写就是写出每个数位上有几个计数单位,从而形成基本的万以内数的读写
方法。然而,对于读数特别是有零的数,需要不断优化它的读法。
友情提示: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利用计数器是一个好的注意,从无零到有零,
从一个零多个零,从中间有零到末尾有零是一个合理的程序。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教学实践
13
第三步:比较数的大小。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数计数单位的多少来决定两个数的大
小的过程,逐渐形成形式化的比较方法:比位数看首数。可以通过猜数游戏进一步熟悉
和巩固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第四步:感知一千与一万,培养学生和数感。感知大数,一般需要对同一种物体的
不同数目进行感知,也要不同物体的同一数目进行感知。
第四阶段:多位数的认识
▲多位数的认识教学目标陈述
知识性目标:
会数、会读、会写多位数,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等,了
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掌握数位表的结构,能用形式化的
方法比较数的大小,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求数的近似值。
过程性目标:
经历编排学号与座位号的过程,进一步体验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对
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单位的形成过程有所体验,探索大
数读写方法,进一步应用数的顺序比较大小与计数单位的多少比较大小,经历数学化过
程之后形成形式化的比较方法(比位数看首数)。
▲多位数的认识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认识大数,引出新单位。从实际生活中收集大数,感知新的计数单位;运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测新的计数单位。扩展数位顺序表,明确各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
系,尝试对计数单位分组和特征概括。
第二步:运用类比的方法,探索读写数的方法。学习利用数位表读写数的方法,探
索简便读写方法,探索分级读写数的方法,对级首有零、级中有零、级尾有零的情况,
分别进行总结概括。
第三步:感受大数,培养数感。主要是由少估多,如学校 1000 学生,十所学校的
人数该有多少;主要是将大数分解成小数,如 100 万是正常人 9.9 天的心跳总次数,
如 100 万支铅笔捆在一起有多粗?
第四步:体会近似数的意义,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要求学生预先搜集近似数,感
受运用近似数的必要性,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
第五步:引导学生用“数字”编同学的学号和电影院的座位号。引导学生首先要考
虑“号”需要表达哪些信息?如何表达这些信息?如何完成这项工作?
第二节 数与代数的教学策略
14
三、问题思考
1.这些教学案例中,哪些数学活动体现了数与代数教学的探索性原则?哪些数学
活动体现了数与代数教学的过程性原则?哪些数学活动体现了数与代数教学的现实性
原则?
2.整数概念的教学内容有哪些?整数概念的教学目标(数的读写、数的大小、数
的组成、数数;数量的刻画方式的形成、计数单位的形成、数量信息传递方法的形成)
是什么?重点(数的读写、数的组成)与难点(数的读写、发展数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