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解析及范文)

ID:693792

大小:94.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级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科试题 本试卷共四大题,25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6 分) (一)(共 4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当下诗坛,平庸作品随处可见,好诗却屈指可数。诗坛很热闹,诗歌很寂寞。有一种流行的理论,认 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的无限自由,就是随心所欲地书写那些与大众无关的个人体验的“艺术”,就是 在语言上没有审美标准的任性的“艺术”。 其实,诗首要的基本特质是它的普世性。诗抒发的情感是艺术情感,是经过淘洗、提高的社会情感, 而不是原生态的情感,个人身世的琐碎情感不具备入诗的资格。以自己独特的嗓音唱出与众人相通的人生 体验,才是优秀的诗人。诗歌史上的优秀诗人几乎都不是只热心守护自己心灵,总有家国情结,“心事浩 茫”。大格局方能成就大诗人。 其次,在诗的形式美学要素中,诗的语言也非常要紧。宋代王安石把诗歌语言称为“诗家语”。“诗 家语”是一种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精炼,别致,情思含量很高。一般语言一经进 入这种言说方式就发生质变,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内视语言。用西方文学家的说 法,就是“精致的讲话”。 (摘编自吕进《必须重建写诗的难度》) 材料二: 为何至今现代新诗的地位还难以“定于一尊”呢?这恐怕要从评价和定位新诗的三个参照尺度说起。 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采用单音单字的“字思维”,能充分 释放汉语诗歌的弹性蕴藉;以意境为最高美学,极易滋养、美化人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 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而新诗经过挣脱,已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 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 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中国新诗唯西方诗马首是瞻。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 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 致营养过剩。人们总是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 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 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百年的探索和实验,在无数次争议中也不断沉淀着新质素。 这些新质素或多或少都参与到本土新诗的发展进程中来,逐渐化为百年新诗的血肉。在这个意义上,新诗 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 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耿耿于怀于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与此同时,更不要把新诗看成铁板一块。它至少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前端是属于实验探索性的新异追 求,其中的成功果实会沉淀为自身营养,以继续分蘖推进;中间的广大地带属于融会性的“老少皆宜”, 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下来容易被接受的基本盘面;而后拖部位则属于那些老化的“过去时”,是早期遗留 下来的稚嫩、夹生,需要加以扬弃。只有分门别类对待,才能避免在接受学上“一刀切”。重要的是,三 大板块还得面对时代、历史、社会、美学等多重维度的审视。如果笼统地做非黑即白的评价,新诗只能要 么漆黑黯淡、一无是处,要么光芒万丈、异常刺目。 (摘编自陈仲义《新诗百年:如何接受,怎样评价?》) 材料三: 胡适当时提倡白话诗,提出要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出一种“逼人的影像”。他接受了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意象派诗的现代影响,却丢掉了意象派主张的意象呈现要避免直白地追求诗歌现代性的灵魂。1922 年,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第一次尝试用西方文学研究的方法,用写实主义、 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三种观念,去梳理中国古典诗歌,肯定了自《楚辞》开始,至李商隐诗这一脉系的 象征诗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美的意义。1926 年,周作人反对新诗过于透明,缺少余香和回味,提出了如何将 西方诗的“象征”与中国传统诗的“兴”融合起来,寻找新诗发展道路的构想。20 世纪 30 年代初,戴望舒 提出这样的美学诉求:诗“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诗的传达应当是“像梦一般地朦胧的”,它的 动机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从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关于“朦胧诗”的争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面对文学艺术乃至诗歌的 出现,作为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习惯于阅读“明白清楚”的文学作品的心态,对于那些更复 杂更含蓄更富蕴藉的作品,我们要由兴趣的单一走向多元,感觉上由远离陌生而接近熟悉,审美上由不懂、 拒绝而走向认知、接受,使自己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经过不断地熏陶和养成,提升对于这类 有深度“余香和回味”美的作品接受理解的审美能力。 (摘编自孙玉石《新诗十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情感不同于原生态情感,诗人应热心守护心灵,注重家国情结,但个人情感不应入诗。 B. 新诗是充满活力的新“制式”诗歌,对其接受与评价,应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出发。 C. 材料一所讲的新诗的“无限自由”和材料二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D. 胡适提倡用“具体的写法”创造“影像”,所以他的新诗作品都应属于材料二中说的“老少皆宜”的一 类。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诗采用的是“字思维”,以意境为最高审美,如果新诗过于直白地表达,会缺少蕴藉含蓄的灵魂。 B. 中国新诗不应该以中国古典诗词、西方现代诗歌为评价参照,应该以自身的小传统为参照。 C. 梁启超借鉴西方文学研究方法,肯定中国古典象征诗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美的意义,周作人也有类似表述。 D. 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心态,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只有在新诗阅读中,才能提升自身 审美能力。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采诗和献诗是“知得失,自考正”的重要手段,学诗、知礼可谓是人生之大事。 B. 梁启超用西方文学研究的方法,用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三种观念,去梳理中国古典诗歌。 C. 诗人于坚认为,“中国 20 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 D.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新诗借鉴西方现代诗歌,进行一种大胆的尝试,出现了“翻译体”。 4. 整合材料中的观点,概括优秀的新诗应该具备的特点。 【答案】1. C 2. D 3. C 4. ①情感上要抒发经过淘洗的社会情感和家国情怀; ②语言上要精炼别致,富有情思,富有音乐性和弹性; ③表达上要含蓄蕴藉,运用意象与多种手法。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但个人情感不应入诗”错误,说法绝对。由原文“诗抒发的情感是艺术情感,是经过淘洗、提高的社 会情感,而不是原生态的情感,个人身世的琐碎情感不具备入诗的资格”可知,缺少“琐碎”修饰限制。 B.“应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出发”与文意相反。由原文“在这个意义上,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 多变、求新的小传统,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 主义观念,耿耿于怀于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可知,原文说的是“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 本质主义观念”。 D.“所以他的新诗作品都应属于材料二中说的‘老少皆宜’的一类”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是从成熟度和 接受面来分类的,将胡适的新诗简单地归为第二类是不恰当的。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只有在新诗阅读中,才能提升自身审美能力”说法太绝对。由原文“面对文学艺术乃至诗歌的出现, 作为阅读者和接受者,应该调整和转变习惯于阅读‘明白清楚’的文学作品的心态,对于那些更复杂更含 蓄更富蕴藉的作品,我们要由兴趣的单一走向多元,感觉上由远离陌生而接近熟悉,审美上由不懂、拒绝 而走向认知、接受,使自己从情趣与习惯上‘不拒绝陌生’,经过不断地熏陶和养成,提升对于这类有深 度‘余香和回味’美的作品接受理解的审美能力”可知,原文是“文学艺术乃至诗歌的出现”。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材料二中心观点:针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出现的问题提出新诗应该面对自身小传统的考核,阅读者对新 诗要分门别类对待,避免“一刀切”。其他三项与材料中心不一致。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其实,诗首要的基本特质是它的普世性。诗抒发的情感是艺术情感,是经过淘洗、提高的社会情 感,而不是原生态的情感,个人身世的琐碎情感不具备入诗的资格。以自己独特的嗓音唱出与众人相通的 人生体验,才是优秀的诗人。诗歌史上的优秀诗人几乎都不是只热心守护自己心灵,总有家国情结,‘心 事浩茫’。大格局方能成就大诗人”可知,情感上要抒发经过淘洗的社会情感和家国情怀; 由原文“在诗的形式美学要素中,诗的语言也非常要紧。宋代王安石把诗歌语言称为‘诗家语’。‘诗家 语’是一种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精炼,别致,情思含量很高”可知,语言上要精 炼别致,富有情思,富有音乐性和弹性; 由原文“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种言说方式就发生质变,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内视 语言。用西方文学家的说法,就是‘精致的讲话’”可知,表达上要含蓄蕴藉,运用意象与多种手法。 (二)(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中旬),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 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 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 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 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 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 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 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 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 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 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 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 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 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 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 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 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 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 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 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簪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 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 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 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 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 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 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 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 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 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 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 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 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 23 回) 5.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林黛玉进贾府》中《西江月》说宝玉“愚顽怕读文章”,此文却写了宝玉读《西厢记》,“怕读”的 是四书五经,一“怕”一“爱”体现了宝玉天生爱自由的性格。 B.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宝玉将自己和黛玉比作《西厢记》 中的张生和崔莺莺,虽为调笑之语,却是心意的流露。 C. 宝玉惜花,将花瓣抖落池内,随流水而去;黛玉惜花,以土掩埋,不让被外面的污水糟蹋。两人虽做法 不同,但想法是一致的。 D. 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黛玉一人独听《牡丹亭》,小说写得摇曳多姿变化而不重复。 6. “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里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7. 请结合节选语段,简析黛玉为何葬花。 【答案】5. A 6. ①营造了宝玉读西厢时“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 ②引出了下文的宝黛的关于葬花的讨论和葬花的情节。 ③与下文黛玉听《牡丹亭》的唱词“水流花谢”和想起词中的“流水落花”的情节遥相呼应。 7. ①因黛玉惜花:在她眼中,花如人如己,高洁美好,她不愿让花“被糟蹋”。 ②因黛玉的多愁善感:为美好的生命的凋零而伤感。 ③因黛玉的孤高、不同于流俗:她想要追求浊世中的干净与纯粹。 【解析】 【分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一‘怕’一‘爱’体现了宝玉天生爱自由的性格”错误。对于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分析错误,这一“怕” 一“爱”体现了他“叛逆”的效果,这样分析更为合适。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回答景物描写的“作用”题一般要从作品的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在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要结合 小说的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揭示 ,还有景色描写的本身的作用来回答。 题目问的是“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句话是宝玉读西 厢时的景色描写,风把桃花吹落,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营造了 “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 由原文“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 ‘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那畸 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可知, 黛玉认为撂在水里不好,因为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 下文写到的内容是宝黛的关于葬花的讨论和葬花的事,这样此处的景色描写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情节。 由原文“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 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 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可知,黛玉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不觉心 痛神痴,眼中落泪。与下文黛玉听《牡丹亭》的唱词“水流花谢”和想起词中的“流水落花”遥相呼应。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 旧把花遭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 岂不干净。’”可知,黛玉认为撂在水里不好,因为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 混倒,仍旧把花遭蹋了。由此可知,黛玉惜花:在她眼中,花如人如己,高洁美好,她不愿让花“被糟蹋”。 由原文“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 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 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可知,黛玉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不觉心 痛神痴,眼中落泪。由此可知,黛玉的多愁善感:为美好的生命的凋零而伤感。 由原文“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 净”可知,黛玉把花瓣装在绢袋里埋了,认为这样干净,可见黛玉的孤高、不同于流俗:她想要追求浊世 中的干净与纯粹。 二、古诗文阅读(共 12 小题,45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 4 小题,12 分)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 因.之以饥馑 因:接续 C. 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优秀的 D. 谨.庠序之教 谨:慎重办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族:众,指一般的。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 故选 C。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 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①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D. ①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②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翻译为: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连词,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翻译为: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如”,连词,至于。 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翻译为: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乃”,副词,表示肯定;“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翻译为: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乃”,副词,表示转折,竟。 C.“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翻译为: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以”,介词, 用;“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翻译为: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 他。“以”,介词,用。 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翻译为: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其”,代词,它们的; “其皆出于此乎”翻译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其”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故选 C。 10. 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提宾标志)的一项是( ) A. 莫之能御也 B. 臣未之闻也 C. 何陋之有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没有人可以抵御他。“之”,代词作宾语,他。 B.句意: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之”,代词作宾语,这样的事。 C.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D.句意:做到了这些事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从来没有过。“之”,代词作宾语,事情。 故选 C。 11. 下列对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 B. 视为止,行为迟(被动句) C.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省略句) D. 是乃仁术也(判断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B.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句意: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 因此而缓慢下来。 故选 B。 (二)(共 5 题,20 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 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 “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 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 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 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 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 “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谏.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 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 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 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 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 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 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 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 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 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 字,又称表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关的名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习惯叫 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称其本名,称人用字表示对方已成年。 C. 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从春秋开始,我国历代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 “谏议大夫”,唐朝的拾遗。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向君主提意见。 D. 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之主。古代皇后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 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盎出身卑微,他的父亲曾当过强盗,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 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举,他才做了中郎的管职。 B. 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恨他,但在周勃被无辜 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其因而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 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在上林苑举行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生气,皇帝也很恼怒, 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D. 袁盎有些行为公私兼顾。因为宦官赵同忌恨袁盎,袁盎对他也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 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16. 司马迁评价袁盎“仁心为质,引义慷慨.........”,试概括其仁义慷慨的体现。 【答案】12. B 13. B 14. C 15. (1)过了不久,绛侯责怪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有交情,现在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或说我坏话)!” 袁盎也不向他道歉。 (2)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唯独 要和一个宦官(直译为受过刀锯切割的人或受过阉割的人也可)同坐一辆车呢!” 16. ①为人正直,虽遭周勃忌恨,但在其被诬告下狱后,仍为他申明无罪。 ②敢言直谏,劝谏文帝维持帝王的威严、拉退慎夫人的坐席、阻止宦官和文帝同车而乘。 【解析】 【分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所谓……”是无标志判断句,“非……”,是用副词表否定判断,因此“所谓功臣”和“非社稷臣”之 间应断开,由此排除 A 项; “用事”和“擅相王”是两个不同句意的分句,主语都是“诸吕”,因此“用事”和“擅相王”之间应断 开,由此排除 C 项; “太尉”是官职名,因此“绛侯为太尉”之后应断开,由此排除 D 项。 这句话的意思是: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 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 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一般习惯叫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称其本名”说法错误。一般称尊者、长辈称字,对同辈的人为了礼貌也 称字,称晚辈或自称时称名,所以不是对所有人都称字。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袁盎拉慎夫人入座”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这是说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 后拉退了一些,而不是“拉慎夫人入座”。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重点词:“已而”,不久;“望”,动词,责怪;“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谢”,动词, 道歉。 (2)重点词:“共”,共乘;“奈何”,为什么;“刀锯余人”,宦官。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 文段一共讲述了袁盎四件事:一是批评绛侯无礼,被绛侯谴责后却“不谢”;二是在绛侯被国人告发,“征 系清室”后,独力为绛侯辩白;三是直言进谏文帝不要和宦官同车;四是在席间“引却慎夫人坐”。 因此,在绛侯被诬告下狱后,在“宗室诸公莫敢为言”的时候,袁盎不计前嫌,仗义执言,一力证明绛侯 无罪,这体现了袁盎的正直无私,是“仁义”的体现。 其余三件事都是袁盎对文帝的直言进谏。他劝谏文帝维持帝王的尊严,辨明绛侯是功臣而非社稷臣;他劝 告文帝注意身份,不与宦官同车;拉退慎夫人的坐席,并劝说文帝不要因为宠爱慎夫人就有失尊卑。这都 体现了袁盎的敢言直谏,是他“常引大体慷慨”的表现。 参考译文: 袁盎,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 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登上了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目送 他。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 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 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 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 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 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 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 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 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公侯们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 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 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劝说袁盎说: “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 前进谏道:“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 什么唯独要和一个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常常同席而坐。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 长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 到内室。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 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 她,就厚厚地赏赐她。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看见过‘人彘’ 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 2 题,8 分) 送王适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注释】王适:苏辙的二女婿。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江南春雨绵绵的季节里为奔赴徐州参加科举考试的王适送行,写下此诗赠别。 B. 首联下句写不知北方谁是知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相似处。 C. 在诗人眼中,王适性情如白玉。品德美好;诗文如朱弦,秀雅流畅,越读越有深意。 D. 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 18. 诗歌的尾联写法巧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7. D 18. ①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王适的美好祝愿,感情真挚;② 借景抒情,借眼前的“杨柳春风”之春景抒发了作者对晚辈的美好期望。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错误。诗的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意思是 “诗人苏辙想起曾经与王适同舟行万里路,只要在一起即便年老多病也是值得欣慰的,而今却是独身前往, 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 情景,是诗人的悲吟。这是写诗人的心情,而不是友人王适的写照。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苏辙写的一首送别诗,写于送友人王适北上徐州赴举之际,整首诗既有对友人北上无知音的担忧,又 有对友人人品和文品的赞美,既有送别之际的痛苦与无奈,又有对友人高中的期望。 本诗的尾联“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想象明年此时,王适金榜高中,这 是虚写;同时,作者在此借景抒情,“杨柳春风”正是此时眼前的美景,作者借此来表达对王适的美好祝 愿,情真意切,充满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之情。同时,尾联在情感上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化颈联“万里同舟 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离别的悲切为此联的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作为一首送别诗,虽然 有暂时的不舍和难过,但最后却流露出诗人满怀光明的希望,基调并不低沉,于“杨柳春风”的美好情景 中凝结美好的情感,因此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 1 题,5 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 六七个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回来。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追问,曾皙推脱不愿表达说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回应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3)《劝学》文中用“致千里”者却非“利足”、“绝江河”者却非“能水”来证明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浴乎沂 (2). 风乎舞雩 (3). 异乎三子者之撰 (4). 君子生非异也 (5). 善假于 物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沂”“雩”“撰”“生”“假”等。 三、语言运用(共 5 小题,共 19 分) (一)(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 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 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 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 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 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 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 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D. 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21.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 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20. B 21. 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 水流相似;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22.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 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 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 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解析】 【分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作用是语意的跳跃,前面写“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后面写 “对,去吃门钉肉饼”,前后内容形成语意的跳跃。 A. 转移话题。先说“你的性情”后说“鲁贵”。转移了话题。 B.语意的跳跃,前面写“再去看看他”,后面写“有什么看头啊”,前后内容形成语意的跳跃。 C.“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是对前面“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的原因进行解释。 D. 补充说明。“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通过增添修饰成分,用扩展的方式,对“一个人”进 行补充说明。 故选 B。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扣住题干中“比喻具有相似性”,明确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可分析出“把塞车的路比作黏 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从形状角度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可分析出“路和河的形状相似, 车流和水流相似”;从状态角度,扣住“黏稠”一词,分析车流与河水的相似性,“黏稠”本义指浓度大, 不易流动,联系上文“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可分析出“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 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 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 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 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 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 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23. 下面是一封自荐信中的部分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本人毕业于海星大学,在校期间,学习努力,每学期都获奖。综合素质较高,爱好写作,并有多篇大作发 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小有建树。现获悉招聘信息,特寄上简历,期望得到贵公司的垂怜。 文中有三处不得体,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相应改正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 (1). 大作 (2). 建树 (3). 垂怜 (4). 作品 (5). 成绩 (6). 青睐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考生需要找出“文中三处不得体”的内 容,然后进行修改,这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需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 象之间的关系。这是一封自荐信,说到自己时应使用谦辞,如“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小 有建树”,“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词,不当,应改为“作品”;“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 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用在自己身上有吹嘘之嫌,不当,应改为“成绩”;如“期望得到贵公司的垂怜”, “垂怜”,赐予怜悯,给予同情,这与情境不合,应使用“青睐”。 24.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7 月 21 日表示,广东加速建设以 5G 网络、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 施,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铁塔公司的努力下,截至今年 6 月底,广东全省累计建设 5G 基站数量超过 7.8 万座,其中,上半年新增 5G 基站 4.1 万座。同时,工信部门将推动电信运营企业加快商业楼宇、住宅小区、 交通站点、工业园区等人流密集的室内区域分布系统建设,增强室内 5G 信号覆盖强度,提升 5G 上网用网 体验感。此外,广东还计划推进 5G 垂直行业典型应用。通过调动行业头部企业积极性,率先开展 5G+行业 应用新模式,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 5G 应用示范场景,带动产业链快速发展。 【答案】广东加速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设 5G 基站数量超过 7.8 万座,并将加大力度加快室内区 域分布系统建设,推进 5G 垂直行业典型应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新闻材料共有 4 句话。根据“同时”“此外”等词语可知,语段的主要信息共分三层,每句一层,根据第 1 句概括出“广东加速建设以 5G 网络、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广东全省累计建设 5G 基站 数量超过 7.8 万座”两点信息;根据第 2 句概括出“推动……人流密集的室内区域分布系统建设”;根据第 3 句概括出“广东还计划推进 5G 垂直行业典型应用”。第 4 句是对第 3 句的具体阐述,可以作为次要信息 删除。根据字数的要求对以上三点信息进行整理,使语句简洁流畅即可。 四、作文(60 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获奖名单公布。获得一等奖的短 视频是《邓稼先》。其余视频的主人公,大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名人,这些一线科研工作者,有的风里来雨 里去,有的在野外一呆就是一天,有的调侃自己的工作苦中作乐,有的为了求索真理一生耕耘……这一活 动引发网友热议,观看、投票、评论已超过 35 亿次。 有人认为,这些科研工作者践行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向公众 传递着他们的精神力量,称之为“偶像”当之无愧。也有人认为,这些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固然可贵,但他 们并不像流量明星一样广为人知,和“偶像”距离甚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以一位高中生的身份,对此事发表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科学偶像,他们当之无愧 对于近来网上关于“科学也偶像”的热议,我们认为,科学偶像,这些科研工作者当之无愧。 何为偶像?偶像是那些身上拥有值得他人学习的优良品质的人。与流量“明星”不同,科学偶像不必 炒热度、蹭流量,不必广为人知。 默默无闻的科学工作者纵使处江湖之远,也“位卑未敢忘忧国”;即使实验多次失败,也期待“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纵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愿追随心中的 理想桃花源。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科研精神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邓稼先先生率领团队从零开始进行研究,在没日没夜的实验与商讨中,氢弹初 现形状。第一次正式实验以失败告终,但这并没有使邓老气馁,在没有任何保护设施的情况下,邓老顶着 高辐射,仔细翻看爆炸碎片,寻找失败原因。最终,氢弹研制成功,但邓老的身体早已被辐射摧残。科研 工作者“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在邓稼先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种精神,正是科学偶像所应具备的。 年仅 23 岁的曹源率领团队探究石墨烯的奥秘,一年两度在顶级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论文。80 多岁 高龄的屠呦呦院士因获医学诺贝尔奖闻名于世。但她仍不忘医学研究,为国家培育了医学博士生。偶像不 分年龄,也不分知名度。正如古人所言:“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学偶像,他们当之无愧。 试想没有这群立足一线,以苦为乐,热爱职业的科学工作者,我们的世界会如何?若无他们发明的高 铁,我们又将在旅途上浪费多少个日日夜夜;若无他们编写的保密程序,我们的个人信息将更不安全;若 无他们奋战在抗疫一线,苦心研制疫苗,谁又能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竞争背后依靠的正是一大批立 足一线、默默奉献、不计名利的科研工作者。所以,与追流量明星的“追星族”相比,以科研工作者为偶 像,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践行科学精神,才是当代青年应该做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希望青年一代选准偶像,认清使 命,勇担责任,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为科技之发展而努力。如此,中国梦圆梦之时才指日可待。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重点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和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 表达能力。材料既引导考生关照现实和社会,又引导考生思考自己的责任使命。考查点是让考生深刻认识 到科学家的精神:风里来雨里去,苦中作乐,为了求索真理一生耕耘……学习科学家的精神,进而在自己 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弘扬和践行这种精神。考生要从自身出发,写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1.真实情境的限制。近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获奖名单公布。 获得一等奖的短视频是《邓稼先》,其余获奖视频的主人公大多是并不太出名的一线科研工作者。这是题目 提供的真实情境,是考生联想和思考的基点。命题人针对此情境所给的立意指导是:弘扬爱国、创新、求 实、奉献、协同、育人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和让科学“潮”起来,打造时代新偶像. 2.价值判断的限制。“这些一线科研工作者,有的风里来雨里去,有的在野外一呆就是一天,有的调侃自 己的工作苦中作乐,有的为了求索真理一生耕耘……”“这些科研工作者践行着‘爱国、创新、求实、奉 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向公众传递着他们的精神力量,称之为‘偶像’当之无愧。”这是题目 中隐含的价值取向,考生在写作时不可否定一线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不可否认他们做“偶像”的资格。 3.身份限制。“请你以一位高中生的身份,对此事发表看法”文中要有明确的身份意识。 【立意】1.擎科学家精神,扬兴国之火炬。 2.科学偶像,他们当之无愧。 3.秉承科学精神,不忘先人伟业。 4.弘扬科学精神,致敬一线科研工作者。 5.立足一线,务实勤勉,学习新时代科研“偶像”。 【素材】1、在抗击大型瘟疫面前,仝小林始终义无反顾、冲锋前线,以中医药为武器,有力地保障着人民 的健康。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他以糖尿病为示范,大胆创新,构建了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 的中医诊疗新体系,引领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 2、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 雄性不育试验。从 1961 年开始,一直到 1973 年,经过他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一次又一次的攻关,终于研 究出了—杂交水稻,掀开了水稻生产史上崭新的一页,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并大 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已经 90 岁高龄的袁隆平老先生,也曾顶着烈日和风雨, 奋战在田间地头,这样朴实的工作作风,在日益浮躁的社会风气下显然尤为珍贵,更加值得青年人学习和 效仿。 3、程相文长期扎根基层,矢志不渝爱岗敬业,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57 年,有 55 个春 节是在海南岛试验田度过的。他先后选育出 39 个玉米新品种,“玉米种子就是他的生命”。八旬之年的程 相文用金灿灿的种子回报着党和人民的爱戴! 4. 郁达夫曾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任何一个民族在任何一个时代, 都需要偶像。“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立师育人,成为一代人的偶像;“长驱蹈匈奴,碧血照 青天”,霍去病抵御外侮,成为一代人的偶像;“一生浸稻田,苍生放心头”,袁隆平首创魔稻,成为一 代人的偶像;“守人间温火,护一方平安”,钟南山前线抗疫,成为一代人的偶像……每一个时代,都有 着一个时代的偶像。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