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思路 课件30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思路 课件30张

ID:693815

大小:71.42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5-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新高考最新题型精准练 专题 04-散文新题型 基础知识梳理 【散文相关知识】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神聚);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抒情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 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 3、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散文不像小说,散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 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 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 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 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 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 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 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 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聚”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形散神聚”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 要领。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培养五种意识】 1、整体意识:立足整体,整体感知。 目的:增强理解的清晰度,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 ① 梳理段意,划出关键词句; ② 根据段意,确定段间关系; ③ 根据关系,确定文章思路 2、审题意识 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提示着答题范围,规定着答题角度,提供着答题思路,隐 含着答题内容。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3、原文意识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有这样三种组织答案的方法: 摘录: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或某一个词,只要原原本本把它摘出来,按规定写进答案处就可 以了。 改编:即找出了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 需要加以改造。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 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 象化的语言转化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加工:自己创造,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自己根据原文题干的指令或文章内容, 找到启发点和感受点,加以理解概括,进行适度加工。这种形式特别适合探究型的题目。 4、采点意识 根据赋分分条答题原则。一道题赋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一般来说,每题赋 分都在 4 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 4 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 点,6 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 相关题型梳理 题型一 行文思路分析题 【解题思路】 形式一:文章以“……”线索,先写……,再写……,最后写……,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形式二:文章按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 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形式三:文章中间几段构成了排比段,先写……,再写……,最后写……,结构整齐,有一种整饬建筑美。 形式四:文章以空间为顺序,先写“……”,然后写“……”,接着写“……”,最后写“……”,这样 由(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及(近)来写……,使文章描写有序,转承有致,颇具 立体美。 形式五: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并用上“…”、“…”、“…”等时间标志性的词语,使文章层次分明,脉 络清晰。 【季羡林《雾》】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案: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接着写“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雾景。③雾引发了作 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2020 山东《建水记》】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 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题型二 行文构思题 【解题思路】 行文构思可从这几个方面思考: 一、文章的整体构思: 1、详略安排:详略、主次。 2、行文顺序: 倒叙、插叙、平叙。 3、线索设计:单一线索、明暗线索。 4、特殊结构:回环复沓、形散神聚、点面结合。 5、整体布局:总分模式、层层深入、一波三折、虚实结合、蒙太奇法。 二、文章的局部构思: 照应、过渡、剪裁、伏笔(铺垫)悬念、抑扬、衔接、对比(反衬)。 三、构思特点: ①线索清晰,文脉突出。 ②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③选材丰富,现实与回忆交织,虚实结合,详略得当,形散神聚。 ④手法:对比、照应、伏笔、以小见大等 【2021 青岛一模《城子的生命力》】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6 分) 答案:(1)选择材料方面:文章围绕中心,选材丰富、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有城子的现状与历史,也 联想到《地道战》、保家卫国的抗日英雄等,将人、事、物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散而神聚。 (2)组织材 料方面:①线索清晰:文章以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为行文线索,贯穿全篇。 ②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内 容由城子的历史底蕴,写到城子的新时代内涵,再到 城子文化内涵对人的精神浸润,彰显城子的生命力, 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3)手法多变:历史与现实交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虚实结合等。 ★ 注意 ★ ①区分行文思路和构思特点 ②散文在选材和组材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一、选材的特点: 1、以小见大,选取日常生活小事或选择普通个体; 2、围绕中心选材,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多选取评价性或其他特性的材料,增强文章说服力、可读性; 4、正侧结合 5、选材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或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等。 二、组材方面的特点: 1、从时序方面,看看是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方位顺序来写,还是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2、从 详略方面:详略得当,主要内容详写,浓墨重彩的渲染;次要内容轻描淡写,一笔带过。3、从结构方面: 用总分或分总或并列等方式组织材料。 【例《说起梅花》】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 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修改之后) 答案:①从作者的名字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线来谋篇布局;(明)②“我” 对梅花的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与丰富,凸显梅花独特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暗) ③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主旨) 题型三 线索作用分析题 【解题思路】 第一步:找出线索——“4 看”定线索 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的对白 杨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看时空 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 索”。如《荷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 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小狗 包弟》就是以“小狗包弟”这一常出现的“物”为线索的。 看议论 抒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 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 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特别提示: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 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2020 山东卷《建水记》】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答案: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 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 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题型四 句段作用分析题 【解题思路】 怎样答句段作用分析:5 大常考句段【应从结构(与题目、上下文的关系)+内容(写什么、情感、主旨)】 开篇 ①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 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②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 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 做铺垫。③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 它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 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氛围等。④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 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中间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起过渡作用。②内 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 由正面转向反面等)。 结尾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升华情感,深化主题。③照应前 文,结构严谨。④发人深思,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思考、回 味的空间)。 插入段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 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 笔,形成波澜。 反复 出现 句子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 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有强化或 一唱三叹之效。 【2020 山东《建水记》】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 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题型五 形象特点概括分析题 【解题思路】 a.概括型,直接用一些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语言回答即可。b.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 人物的思想性格。可用“分析+概括”式或“概括+分析”式。 【2019 天津卷《萨里瓦姐姐的春天》】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 影响?(6 分) 答案: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 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 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题型六 物象作用分析题 【解题思路】 主要物象作 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 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 串在一起的作用。 次要物象作 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②对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 鲜明突出。 ③艺术构思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 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肖复兴《那一排钻天杨》】“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是时代的见证者,见证了小冯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变化。②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以“小冯”为 代表的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祖国的飞速发展。③饱含着作者对小冯的进取精神和祖国发展的热 情赞颂。(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题型七 标题的意蕴 【解题思路】 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 用; 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④有的标题有比喻; 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 层含义。 【李娟《与世隔绝》】如何理解题目“与世隔绝”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与世隔绝”指冬牧场交通、通讯不便,落后于现代文明;②加玛走后,牧场的夜晚变得漫长、 宁静、寂寞,似乎与世隔绝。③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紧密,并未隔绝。 题型八 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主要作用有: ①贯穿全文线索。②交代文章内容或表明写作对象或关联主要事件。 ③手法,如象征、比喻、双关等。④透露情感或奠定情感基调 ⑤表明文章主旨。⑥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 【《庐山听雾》】文章以“庐山听雾”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设置了悬念。雾本来是看的,可庐山的雾却可以“听”,文章以“庐山听雾”为题,激发了读者 的阅读兴趣;②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去庐山听雾的过程;③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情 感。文章以“庐山听雾”为题,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庐山和聪明绵柔的九江人的赞美之情。 个性类新题型梳理 题型一 背景意图类 【解题思路】一般有两种设问方式:一是从正、反角度探究,解答该类题要求立足自我体验、感悟文本, 发表新颖见解;答案侧重回答“我(考生)为什么这样说”,答案模式一般为“观点态度”+“分析说明”。 【肖复兴《那一排钻天杨》】本文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 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6 分) 答案: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小冯的经历代表着千万中国人的经历,陶然亭一带的变化是中国巨变的缩 影。②剪裁精当。选取作者与小冯交往的几个片段,凸显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变化。③构思巧妙。将 小冯成长历程和陶然亭一带前后面貌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侧面展现了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④内容和主题 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与瓦共舞》】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 文的理由。(6 分) 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 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 ②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 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 ③意蕴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 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 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 (共 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题型二 艺术构思类 【解题思路】艺术构思探究是散文艺术特色探究中的主要内容,其题干多表述为:题为××××,文章却 写了××××,请对此探究。这种题型是基于全文主旨、结构思路、艺术手法之间的关系判断,其探究内 容多为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旨、标题与文本等关系处理意图或原因。答题的核心是联系文本,对二者关 系从多角度、多方面作出准确的理解与分析。 【李骏《软萩粑》】文章是如何以“软萩”为依托叙事抒情的?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叙写软萩的生长环境、生长明颜色、生命力、秉性,表达对软萩的喜爱(赞扬)之情;② 叙写母亲采摘软萩的习惯,寄寓了对软萩的感激之情(蕴含了人要学会感恩,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 ⑧叙写制作软萩粑的过程,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及对幸福生活的珍惜;④叙写我再次品味软荻粑,表 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天坛十三记》】鲁迅在谈及创作时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创作特点。 (6 分) 答案:①选材具有典型性,体现选材严。(1 分)文章写天坛柏树,重点描写了一棵斜卧而顽强不倒的古柏, 突出天坛柏树生命力顽强等特点,体现了“选材要严”。(2 分) ②立意具有深刻性,体现开掘深。(1 分)文章以天坛柏树为中心,联想到梵高、史铁生关于柏树的作品,挖 掘出柏树在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深层意蕴,升华出柏树契合天坛的精神理念,体现了“开掘要深”。(2 分) 【李娟《与世隔绝》】《冬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 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故事真实:①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②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牧民的游牧生活。 叙事精彩:①加玛等车的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②运用铺垫、伏笔,如“我”认为有车的消息“太渺 茫了些”,为后文写加玛没有等到车做了铺垫;③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传神,如开头对聊天、打电话 的描写。 【《谁持彩练当空舞》】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 的风格特点。(6 分) 语言表达: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情。②排比句、 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叙述内容:③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④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 炙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6 分,每点 2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可) 【蒋勋《迟行》】本文构思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6 分) ①整篇文章以“迟行”(步行或行走)贯穿,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②把抽象的人生哲理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③文章从日常生活中的“迟行”引发话题,讲到“亭子”的意义,再谈到人类文明是经过漫长的步行 发展而来,揭示了“迟行”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价值,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每点 2 分) ④选材丰富,文章从木棉花联想到台北、西班牙的特点,再想到鹿野苑,灞桥等内容,形散神聚。 题型三 选材特点类题 【解题思路】选材典型,新颖,恰当;选材自由广泛;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化俗为雅;选取典型细节, 选取真实片段。 【《窗是故乡明》】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6 分) ①以“窗”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不枝不蔓,紧凑集中; ②以时间为序安排行文,展示作者的成长历程和情感发展历程,真实自然,令人信服;③选择与“窗”有 关的、普通常见、富于生活气息的材料,表达人们普遍、朴素的情感,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每点 2 分) 【《舌尖上的大千世界》】这篇散文在选材和结构上都颇具特色,请作分析说明。(6 分) 【参考答案】选材上,取材面很广,(1 分)既有与“峨眉雪芽”相关的植物学、地理知识,(1 分)又融入了古 诗、传说、轶事、游记等丰富的材料。(1 分) 结构上,紧紧围绕“峨眉雪芽”这一主要描述对象,(1 分)由物及理(或:由浅入深,以小见大),(1 分) 既开合自如,又严谨有序(或:形散神聚,形散而神不散)。(1 分) 【《认领》】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特点:这篇文章选材丰富,既有中外名言、古语家训,如诸葛亮家训、程氏家训、朱柏庐和康德的 名言;也有家庭生活琐事、凡人凡事。(3 分) 好处:中外名言、古语家训作为素材,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说服力;家庭生活琐事凡人凡事贴近读者生活能 引起读者共鸣和引发阅读兴趣。(3 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题型四 散文文体特点题 【解题思路】 ①散文的选材广泛。它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描述社会现实、风土人情等。 ②在结构上,散文没有统一或严格的结构模式, 比较灵活。结构、格局都是依照抒发感情的需要来安排 的。 ③散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常常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记叙,说明) 等内容综合起来 ④语言表达灵活自由。长短句式、表达手法、语言风格多变等。 神聚: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①以…为线索,围绕中心事物展开, ②中心思想(主旨)集中 形散: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 神聚:线索、主旨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请从散文的“形”与“神”的角度谈一谈本文的写作特点。(6 分) 【参考答案】本文很好的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 ①本文的“形散”体现为写了三件看似不相关联的事情:冬季故乡,香港见闻,艾芜作品。显得自然 有致,毫不矜持; 本文的“形散”还体现为本文的行文方式灵活多样上: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 ②本文的“神聚”特点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线索,以“我”串联三则材料;一是内在主题, 三则材料都围绕同一主题——“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③本文做到了“形散神聚”。三则材料虽无关联,却由统一的主题——“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将 无关联的材料串联起来。形与神相互依存统一, “形神兼备”,达到了古人所说的“传神”“神韵”的崇 高境界。 【《老屋后的槐花树》】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 【参考答案】(1)本文写树、写人、写生活,取材广泛自由;写现实、写回忆、写梦境,不受时 间和空 间的限制,思路灵活,结构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 多种表达方式; (2) 主题明确集中,抒发怀念之情;以槐花树为线索,围绕主题将相关的人、事串连起来。 【张家口市一模】散文讲究"虚""实"结合。请依据文本二,赏析文本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6 分) 【参考答案】文本一中关于西北的河流、盐池、高原的景象等,都是具体的实的描写。而对于江南水乡的 景色、“心境清凉而实在”的思想感受等,是虚的描写。虚实结合,相辅相成,使内容得到了生动的解说, 使思想感情得到了形象的表达。(实 2 分,虚 2 分,效果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题型五 特殊类散文特征题型 【《高跷能手》】这篇散文具有小说文体的特征,请结合本文内容说明其小说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①叙事比较紧凑、完整。比如,本文较为完整地记述了“高跷能手”李槐一生的遭际;②矛 盾冲突性较强。比如,“我”与造反派的冲突、与“高跷能手”李槐的冲突,“高跷能手”李槐与造反派 的冲突、与“我”的冲突,以及“我”、李槐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冲突等;③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突出。比 如,“高跷能手”李槐对高跷艺术的痴迷、他早年为日本人献艺晚年仍引以为荣的畸形心态;④小说技巧 的运用,比如注重用细节和环境来塑造人物形象,用凝练、简洁的"白描"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等。 【《时间的隐喻》】有人评价傅菲的散文语言“既没有传统的迂腐,又规避了时下白话的轻浮飘渺,缜密 精微并富于张力”,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6 分) 【参考答案】①用词古朴典雅又不失生动,如“新叶村偃卧其中”,一个“偃卧”搭配新奇,意趣橫 生,既与新叶村的古老相合,又生动写出其地理位置。②句式上,整散结合,韵律和谐,既有大段排比、 对仗、反复使语言整饬,又有“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这样的短句短促有力。③手法上,善于以古物为 喻体,如“南塘如一块砚台”,“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精警传神,又有古典韵味。④语言风格上,自然淡雅、含蓄细腻,用工笔写意蕴,情感抒发含蓄有节制。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能力。鉴赏作品的语言,可以从词语、语言风格、句式、修 辞手法等角度分析,先指出“缜密精微并富于张力”的具体表现,然后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 【韩少功《遍地应答》】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 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的?(6 分) 【参考答案】①文本一的思想内核是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幽远、 文采斐然的散文,这种将哲学散文化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②文本一记述的是作 者下湖游泳这样的寻常的生活情景,呈现出来的是一篇优美耐读的文学作品,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 读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学的熏陶。(6 分,每答出一点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题型六 情境类新题型 【梁衡《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节选) 梁衡 ①在清代以前古人写西北的诗词中最常见的词句是“大漠孤烟”“平沙无垠”“白骨在野”“春风不 度”等。左宗棠和他的湘军改写了西北风物志。也改写了西北文学史。三千里大道,百万棵左公柳及陌上 桑、沙中湖、江南景的出现为西北灰黄的天际抹上一笔重重的新绿,也给沉闷枯寂的西北诗坛带来了生机。 一时以左公柳为题材的诗歌传唱不休。最流行的一首是左宗棠部下一个叫杨昌浚的人的真实感叹:“大将 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并不是诗人,也未见再有其他的 诗作行世,但只这一首便足以让他跻身诗坛,流芳百世。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终于度过了 玉门关。 ②文学反映现实,生活造就文学。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清代之后,左公柳成了开发西北的标志,也 成了文人竞相唱和的主题。即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史家对左宗棠或贬或缄之时,文人和民间对 左公柳的歌颂也从未间断。如果以杨昌浚的诗打头,顺流而下足可以编出一部蔚为壮观的《左公柳诗文集》, 而且里面也不乏名家之作。 ③1934 年春,小说家张恨水漫游西北,是年正遇大旱,无奈之下百姓以柳树皮充饥。张有感写了一首 《竹枝词》:“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1935 年 7 月, 名记者范长江到西北采访,左公柳也被写入了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庄浪河东西两岸的冲积平原上杨 柳相望,水渠交通……道旁尚间有左宗棠征新疆时所植柳树,古老苍劲,令人对左氏之雄才大略不胜其企 慕之思。”民国期间,教育部长、诗人罗家伦出国途经西北,见左公柳大为感动,写词一首,经赵元任作 曲成为传唱一时的校园歌曲。 ④至于民间传说和一般文人笔下的诗画就更见真情。西北一直有左宗棠杀驴护树的传说。左最恨毁树, 严令不许牲口啃食。左去世后不久,当时很有名的《点石斋画报》曾发表一幅《甘棠遗泽》图,再现左公 大道的真实情景:山川逶迤,大道向天,绿柳浓荫中行人正在赶路。画上题字曰:“种树十余年来,浓荫 蔽日,翠幄连云,六月徂暑者,荫赐于下,无不感文襄公(左宗棠身后谥文襄公)之德”,“手泽在途, 口碑载道,千年遗爱”。 ⑤一个人和他栽的一棵树能经得起民间一百多年的传唱不衰,其中必有道理。文学形象所意象化了的 春风实际上就是左公精神。春风何能度玉门,为有振臂呼风人。左是在政治腐败、国危民穷、环境恶劣的 大背景下去西北的。按说他只有平乱之命,并无建设之责。但儒家的担当精神和胸中的才学让他觉得应该 为整顿、开发西北尽一点力。左宗棠挟军事胜利之威,掀起了一股新政的狂飙,扫荡着那经年累世的污泥 浊水。西北严酷的现实与一个南国饱学的儒生,砥砺出一串精神的火花,闪耀在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章之 上,绽放出一丝回暖的春意。 ⑥左宗棠在西北开创的政治新风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强化国家主权,力主新疆建省。他痛斥朝中那 些放弃西北的谬论,前后五次上书吁请建省,终得批准,从此西北版图归一统。二是反贪倡廉。清晚期的 政治已成糜烂之局,何况西北,鞭长莫及。地方官为所欲为,贪腐成性。他严查了几个地方和军队贪污、 吃空饷的典型,严立新规。而他自己高风亮节、以身作则。陕甘军费,他每年过手 1240 万两白银,无一毫 不清。西北十年,没有安排一个亲朋,有家乡远来投靠者都自费招待,又贴路费送回。三是惩治不作为。 他最恨那些身居要位怕事、躲事、不干事的懒官庸官,常驳回其文,令其重办,“如有一字含糊,定唯该 道是问!”其严厉作风无人不怕。四是亲民恤下。战乱之后十室九空。他细心安排移民,村庄选址、沿途 护送无不想到,又计算到牲畜、种子、口粮。光绪三年大早,他命在西安开粥厂,路人都可来喝。多时一 天七万人。他身为钦差、总督,又年过六旬,带兵时仍住帐篷。地方官劝他住馆舍,他说“斗帐虽寒,犹 愈于士卒之苦也。五是务实,不喜虚荣。他人还未到兰州,当地乡绅已为他修了一座歌功颂德的生祠,他 立令拆毁。地方官员或前方将领有写信来问安者,他说百废待举,军务、政务这么忙,哪有时间听这些空 话、套话,一律不看。他又兴办实业,引进洋人的技术修桥、开渠、办厂…… ⑦中国历史上多是来自北方的入侵,造成北人南渡,无意中将先进文化带到南方。而左宗棠这次是南 人北伐,收复失地。主动将先进的江南文化推广到了西北。历来的战争都是一次次的生态大破坏,而左宗 棠这次是未打仗先栽树,硝烟中植桑棉,惊人地实现了一次与战争同步的生态大修复。恐怕历史上也仅此 一例。 ⑧左宗棠性格决绝、办事认真,绝不做李鸿章那样的“裱糊匠”,虽不能回天救世,也要救一时、一 地之弊。他抬棺西进,收失地,振颓政,救民生,这在晚清的落日残照中,在西北寒冷孤寂的大漠上,真 不啻为一阵东来的春风悄然度玉门。而那三千里绿柳,正是他春风中飘扬的旗帜。 ⑨西学东渐,湘人北上。春风玉门,西北之幸! (有删改) 1.西北某地打算打造“左宗棠纪念之旅”旅游线路,请你为“左公柳”这一景点写一段介绍文字。(4 分) 2.《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作为一篇写人、叙事、抒情的散文,原文分别以“绿染戈壁”“春风玉门” 和“柳色长青”为小标题领起三大部分,本文选自其中的第二部分。请你根据选文文意,结合小标题进行合理 的逻辑推断,概括原文第一、三部分的主要内容。(6 分) 【参考答案】1.左公柳,为当年左宗棠手植的柳树。左宗棠作为晚清重臣,在西北一带整顿风气、大 搞建设,栽下三千绿柳,修复当地生态。如今,左公柳已成为左公精神的遗存与象征,凝聚着西北人民对 左宗棠的深切感激与怀念。 2.第一部分内容要点:①对左宗棠的生平简介;②介绍左宗棠在西北戈壁号召植柳的主要事迹;③对 左宗棠在戈壁植柳的评价。第三部分内容要点:①后人对左公柳的保护及绿化戈璧事业的传承;②后人对 左宗棠的儒家担当精神及政治新风的传承。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题干要求“请你为‘左公柳’这一景 点写一段介绍文字”,介绍时要结合文章内容,首先要介绍“左公柳”的来历;然后,有“左公柳”引出 左宗棠,结合文章的写作重点是对左宗棠对西北所作贡献的赞美之情的,可以重点介绍“左公柳”的产生 背景和作用;最后,介绍“左公柳”的现实意义,结合文章中“西学东渐,湘人北上。春风玉门,西北之 幸”这句话,重点突出人们对左宗棠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探讨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审读题干可知:首先,依据“《左 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作为一篇写人、叙事、抒情的散文”可知,文章各部分应以“写人、叙事、 抒情”为总体思路行文。其次,认真揣摩三个小标题的含义,推测每部分的大致内容,比如,有“绿染戈 壁”可知,本部分应以叙写左宗棠在西北戈壁种植柳树为主要内容,所以本部分应该先对左宗棠的生平做 一简单的介绍,这属于“写人”;然后,重点叙写左宗棠如何在西北戈壁号召手下及人民种植柳树的,这 属于“叙事”;最后,要对左宗棠在西北戈壁种植柳树,最终“绿染戈壁”给与评价,这属于“抒情”。 再如,“柳色长青”,该小标题意在暗示左宗棠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长青”不老,据此,可以推知该 部分主要讲述后人对左宗棠种植柳树“生态大修复”精神的传承,对左宗棠“儒家的担当精神”的传承等 内容。最后,参考本文的内容给与补充,即可得出答案。 【2021 河北邯郸模拟】 文本一: 西湖梦 余秋雨 西湖的文章实在作得太多了,作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作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 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 不开它。 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西湖游览 图,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 乡间儿童很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日逼视,竟烂熟于心。年长之后真到了西湖,如游故地,熟门熟路地踏 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昔年曾见此湖图, 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 画工还欠费工夫。 的确对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 象,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 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 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妆。 西湖成名过早,遗迹过密,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 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 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一切宗教都要到这里来参加展览。佛教胜迹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 据了一座葛岭。作为儒将楷模的岳飞,也跻身于湖滨安息。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会与荒诞奇瑰的神话传 说相邻而居,各自变成一种可供观瞻的景致。 绿绿的西湖水,把来到岸边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溶成一气,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它波 光一闪,嫣然一笑,科学理性精神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 也许,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是从西湖出发的游客,太少的是鲁迅笔下的那种过客。过客衣衫破碎, 脚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赶路,也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湖泊吧? 多数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社会理性使命 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 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修缮,修缮,再修缮。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 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 观为民耳。”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 较完整的天下意识,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 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 被随处装上拆下,极偶然地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 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 孤山 20 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 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 追随林和靖却不难。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扮作半个林和靖是 最容易不过的。 ……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 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 文西湖所接纳的一具可爱的生命是白娘娘。虽然只是传说,在世俗知名度上却远超许多真人,因此在 中国人的精神疆域中早就成了一种更宏大的切实存在。人们慷慨地把湖水、断桥、雷峰塔奉献给她。 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是, 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在我看来,白娘娘最大的伤心处正在这里,而不是最后被镇于雷峰塔下。她莫大的遗憾,是终于没能 成为一个普通人。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1924 年 9 月,雷峰塔终于倒掉,一批“五四”文化闯将都不禁由衷欢呼,鲁迅更是对之一论再论。鲁 迅的朋友中,有一个用脑袋撞击过雷峰塔的人,也是一位女性,吟罢“秋风秋雨愁煞人”,也在西湖边上 安身。 我欠西湖的一笔宿债,是至今未到雷峰塔废墟去看看。据说很不好看,这是意料中的,但总要去看一 次。 (有删改) 文本二: 余秋雨对文化人格存在内蕴的深刻探寻,已经突破了散文长期被拘禁于个人生活琐事及人生常态的狭 窄视界,冲破了散文以所谓“小感触”“小哲理”见长的旧审美规范,而以启人深思的力度实现了散文界 追求多年的审美超越。多少文人作家写过西湖,但真正从西湖的碧水柔波看出它在中国人文景观上独具的 内蕴的又有几位,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是人对自然的浅层次情感反应,只有以这 种激动为情感唤起,并能进而深刻地体悟自然独具的人文内涵,生命意味者才真正感知了自然的生命力。 层次多而厚重是《文化苦旅》的一个创作特色,《西湖梦》增加了西湖的厚重感。 (节选自施旸《简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与文化内涵》) 问题 1、文本二阐述了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中突破旧有的“个人”审美规范,实现了审美超越。西湖在中国人 文景观上独具内蕴,具有层次多而厚重的特征。请结合文本一,对西湖具有的“人文内涵”进行分析。(6 分) 【参考答案】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①西湖是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意蕴的重要意象,也是历朝历代许多文化人的“梦”。②西湖是中国文化 人格的集合体,它以博大的胸怀将各种思想兼收并容,融为一体。③西湖凝聚着中国历代文化知识分子的 社会责任担当,白居易苏轼修筑白堤、苏堤,肩负使命,筑成生命长堤,影响后人。④雷峰塔等人文景观和 白娘子所代表的对真正的普通人的生命价值的追求,成为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从而具有了永恒价值。(每 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021 湖南雅礼中学一模《莱茵河》】 莱茵河(节选) 【法】维克多·雨果 (1840 年 8 月 28 日至 11 月 2 日,雨果畅游了莱茵河地区。在旅途中,雨果一般都在当天把自己的印 象、见闻与观感写下,作为信件报道寄给在巴黎的妻子阿黛尔) 您知道,我常对您说,我喜爱江河。江河既可载运货物,也能传播思想。在天地万物中,任何东西都 自有其神奇妙用。江河,就像是巨大的喇叭,向着海洋唱颂着大地的美景,田野的耕耘,城市的壮丽以及 人类的光荣。 我也曾对您说过,在所有的江河中,我最喜欢莱茵河。我第一次见到这条河,是在一年前,在凯尔经 过浮桥的时候。夜幕降临,车子缓缓地移动。当我通过这条古老河流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某种敬仰之情。 每当我与这些大自然中的伟物相接触——我几乎要说是与其心心相印时,我都被深深地感动。这些大自然 中的伟物在历史上也起着重大作用。我的朋友,您还记得瓦尔斯里纳城的罗讷河吗?1825 年,在那次愉快 的瑞士旅行中,我们曾共同观赏过它。那次瑞士之行是我一生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那时,我们都还只 有二十岁!当时,罗讷河是以怎样的狂啸,怎样的怒号翻卷着冲入旋涡的啊!而那柔弱的木桥却在我们的 脚下战栗发抖,摇摇欲坠。这一切您还记得吗?从那时起,罗讷河在我的脑海中便是一只老虎,而莱茵河 却是一只狮子。 那天晚上,当我第一次看到莱茵河时,我觉得它确实是一只狮子。我长久地注视着这骄傲而高贵的河 流:凶猛而不疯狂,原始中却显出威严。当我过河时,正值它水涨河满,极为壮观。它那浅黄褐色的浪花 如同雄狮的浓发——布瓦洛称之为“黄泥色的胡须”——拍打着桥面。它的两岸隐没在黄昏中。它的声音 是一种有力而沉着的咆哮。在它身上,我感受到了大海的力量。 是的,我的朋友,这是一条高贵的河流。它目睹了封建社会、共和体制和皇家帝国。它当之无愧,既 是法国的骄傲,也是德国的自豪。这条河流既是战争者,也是思想家的见证,因为它概括了整个欧洲历史 的这两大面貌。在那使法国前进的壮丽波涛中,在那使德国思索的深沉的潺潺水流中,我们都能找到历史 的痕迹。 莱茵河集河流的万般面貌于一身。它像罗讷河一样迅速敏捷,像卢瓦尔河一样雄浑宽阔,像缪斯河一 样峭壁夹岸,像塞纳河一样迂回曲折,像索姆河一样绿水潆潆,像台伯河一样历史悠久,像多瑙河一样庄 严高贵,像尼罗河一样神秘莫测,像美洲的河流一样波光闪烁,像亚洲的河流一样蕴涵着寓言与幽灵。 在史前,也许在人类存在之前,在今日莱茵河的地域上,曾有两条火山脉在冒烟,在燃烧;火山熄灭 了,在大地上留下了两大堆熔岩和玄武岩,像两座长城一样平行排列。同时,巨大的结晶凝聚了,形成了 今日的原始山脉,大量的冲击层干涸了,成了今日的从属山脉。那慢慢冷却下来的巨大熔岩堆,就是我们 今日所称的阿尔卑斯山。 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在莱茵河岸边的人类是被称作凯尔特人的半开化民族。罗马称他们为高卢人。 恺撒曾说过:“在他们的语言中,称作凯尔特人,而在我们的语言中,叫作高卢人。”随后,时机来临, 罗马出现了。恺撒征战了莱茵河。古罗马的第二十二军团曾扎营在耶稣受难时的橄榄树下。当这个军团从 耶路撒冷驻地撤回时,蒂杜斯便把它派到了莱茵河畔。 后来,北方种族向南方地区的可怕涌入,在民族生活的某些灾难时期不可避免地往复重演,人们将它 称作蛮族入侵。它吞没了整个罗马,正值罗马帝国应改革的时期,莱茵河上城堡的花岗岩军事屏障被这股 浪潮所摧毁。而在六世纪左右,曾出现过这样的时刻:莱茵河的浪峰冲击着罗马废墟,就像今天冲击着封 建遗址一样。 查理大帝修复了这些瓦砾,重建了堡垒,用来对抗以其他名字再生的古老的日耳曼游牧部落。但是, 尽管查理大帝才华横溢,毅力超群,他的所作所为也仅仅是刺激了一下残骸枯骨。古老的罗马帝国早已寿 终正寝。莱茵河的面貌已今非昔比了。 这个时期出现了深刻的崩溃,文明似乎瓦解了,牢固的传统之链断开了,历史好像变得没有痕迹了。 这一灰暗时期的人类与事件像幽灵一样通过了莱茵河,给河流留下的仅仅是一种幻象,刚一闪现马上就无 影无踪了。 由此,莱茵河在经过了一个历史时期之后,进入了一个神奇的阶段。人的想象力同大自然一样,不接 受空白的存在。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大自然便使鸟儿们啁啾不休,使树叶沙沙作响,使成千上万的声音窃 窃私语。而在历史朦胧的地方,想象力便使幽灵出现,使幻想和表象共存。寓言在消失的历史空白区生存, 成长,结合,开花,就像英国山楂树和龙胆树生长在倒塌的宫殿裂缝中一样。 文明犹如太阳,有黑夜,有白昼,有圆满,有环食;时而落下,时而升起。 (刘华译,有删改) 问题: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也为了我们描绘了他眼中的长江风光。请结合文本,比较《念 奴娇·赤壁怀古》与《莱茵河(节选)》在内容上的异同。(6 分) 【参考答案】1、相同点: 所描绘的大江大河的风光均以雄奇壮丽为特色:在《念奴娇》中,苏轼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 堆雪”来极写长江波涛汹涌(1 分);在本节选中,雨果也写到莱茵河“浅黄褐色的浪花如同雄狮的浓发”、 “它的声音是一种有力而沉着的咆哮”,表现了其“极为壮观”的风景(1 分); 都阐发了思古之幽情:在《念奴娇》中,苏轼追忆了赤壁战事,表达了对使得“樯橹灰飞烟灭”的“羽扇 纶巾”英豪的赞赏(1 分);在本文中,作者用大量篇幅追叙了莱茵河地区从古罗马时代一直到中世纪的历 史踪迹,赋予了莱茵河惊心动魄的史诗般的性格(1 分); 2、不同点: 感情的收束点不同:在《念奴娇》中,“早生华发”是苏轼对岁月蹉跎的自嘲,“人生如梦”是东坡对个 人命运变幻的感叹(1 分);在本文中,“文明犹如太阳,有黑夜,有白昼,有圆满,有环食;时而落下, 时而升起”,雨果主要表达了对历史盛衰变迁的思考(1 分)。 (说明:没有结合本文分析或分析不到位、只有空话,最高不超过 3 分;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酌情 给分) 【2021 辽宁省模拟】 文本一: 驿站 夏坚勇 手头有本《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辞目——驿站,诠释为:古时 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住处。后面还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辞目:羽檄、军台、驿丞…… 林林总总,在惜墨如金的词典中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可见这词条的负载是相当沉重的。 词典上的解释似乎过于矜持。感觉深处的驿站,总是笼罩在一片紧迫仓皇的阴影之中,车辚辚,马萧 萧,那急遽的马蹄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般地远去。轮值的驿官匆匆验过火牌,签署文书到达本站的时 间,那边的驿卒已经换上了备用的快马,跃跃欲试地望着驿道的远方。驿道上滚滚的烟尘会惊扰得避让的 行人惶惶不安。此刻,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会望一眼那远去的快马,心头难免一阵猜测:那斜背在驿卒身后 的夹板里,是升平的奏章,还是战乱的塘报?或许过不了几天,从相反方向驰来的快马,少不了要降下抽丁 增税的圣旨哩。 若是在夜晚,马蹄在驿道上敲出的火花瑰丽而耀眼,于是在门前捣衣的村妇便停下手来,一直望着那 火花渐去渐远。“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西风初至,砧声四起,为久去不归的征人赶制寒 衣。自从班婕妤写出《捣素赋》以来,捣衣的情境便成为闺怨诗久吟不衰的重要母题,砧声总是在秋夜响 起,而寒衣一般都要送往塞外,诗人们穷极才思,把女子捣素的动作描绘得舞蹈一般婀娜多姿,并对那划 破静夜的砧声特别作了牵人心魂的渲染。但有谁曾把这月下的砧声和驿道上的马蹄声作过类比和联系,写 出思妇目送驿马远去时的悲剧性感受呢? 驿卒的神色永远严峻而焦灼,那充满动感的扬鞭驰马的形象,已经成为一幅终结的定格。对于他们, 这或许只是出于职业性的忠诚,他们大抵不会意识到,一个古老而庞大的王朝,正在这马蹄声中瑟瑟颤抖。 请看杜牧的这首《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玉环爱吃荔枝,这种个人的小嗜好本来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她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三千宠爱 在一身”的皇贵妃,于是,个人的小嗜好便演成了历史的大波澜,搅得天翻地覆。据说为了进荔枝,一路 上驿马踏坏了无数良田,而驿站中的马匹也跑死殆尽,驿官无法应差,纷纷逃去。当杨贵妃远望着“一骑 红尘”而展颜一笑时,那笑容背后并没有多么深刻的含义,她只是觉得挺开心,最多也不过有一种“第一 夫人”的荣耀感,或许还会勾起一缕思乡之情,因为荔枝来自她的巴蜀老家。她绝对不会想到,在驿马经 过的漫漫长途中,有一个叫马嵬驿的地方,已为她准备了一座香冢。 其实,千里迢迢用驿马进献荔枝,唐明皇和杨贵妃都不是始作俑者。《后汉书·和帝纪》载:“南海 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有唐羌其人,向朝廷冒死进谏:“臣闻上不 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这位汉和帝倒不很固执,居然听进去 了,下诏停止了这一暴政。汉和帝受用荔枝,大概只是为了延年益寿,没有多大意思,后人知道的也就不 多。 一千多年以后,一位住在重庆的文化人有感于时事,操起讽刺诗作武器: 荒村细雨掩重霾,警报无声笑口开。日暮驰车三十里,夫人烫发进城来。 小诗在重庆《新民报》一经发表,立即不胫而走,各家报纸纷纷转载。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 头,一边是最高当局高喊着“一滴汽油一滴血”,要国民勒紧裤带;一边却是高官政要们奢侈豪华,挥霍 无度。比之于杜牧的《过华清宫》,这首小诗自然更带点打油的味道,但对权贵讽刺之辛辣,却着实令人 拍案叫绝。 写诗的文化人其实是位小说家,他叫张恨水。 文本二: 有人说:什么是大散文?一九九二年我们办《美文》杂志时,散文界是沉寂的,充斥在文坛上的散文一 部分是老人们的回忆文章,一部分是那些很琐碎很甜腻很矫揉造作的文章。我们的想法是一方面要鼓呼散 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要有生活实感,境界要大,另一方面鼓呼拓开散文题材的路子。我们杂志坚持我们 的宗旨,所以十多年来,我们拒绝那些政治概念性的作品,拒绝那些小感觉小感情的作品,而尽量约一些 从事别的艺术门类的人的文章,大量地发了小说家、诗人、学者所写的散文,而且将一些有内容又写得好 的信件、日记、序跋、导演阐述、碑文、诊断书、鉴定书、演讲稿等等,甚至笔记、留言也发表。没有发 表过散文诗和议论缺斤短两一类的杂文。在争论中,有一种观点,叫“清理门户”,这是针对我们大而化 之的散文观的。提出“清理门户”观点的是一位学者,也是研究散文的专家,是我所敬重的人,也是我的 朋友,他的观点是要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不是不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担心的是当前散文路 子越走越窄,散文写作境界越来越小,如果仍在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可能导致散文更加沦为浮华而柔 靡的地步。要改变当时的散文状况,必须矫枉过正。现在看来,我们的“大散文”观念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和肯定。 [注]文本一《驿站》选自《湮没的辉煌》,后入选“东方文化大散文原创文库”。文本二为贾平凹对散 文的一些看法,他早年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 1、贾平凹呼吁要创作“大散文”。请结合文本二,分析贾平凹心目中“大散文”的特点。(4 分) 2.如欲以“《驿站》的散文性”为题写一则《驿站》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参考答案】1、境界大,有时代性、生活实感,拒绝小感觉小感情; 题材广泛,涉及别的艺术门类,拒绝政治概念性的作品; 不排斥艺术抒情性,但情感不矫揉造作。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 4 分。意思与答案相近即可) (解析:结合文本二,可以将“大散文”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境界,境界要大,要有时代性、 生活实感,与之相反的是“小感觉小感情”;二是关于题材,要涉及别的艺术门类,与之相反的是“政治 概念性”;三是关于“艺术抒情性”的讨论,需要指出艺术抒情性和大散文的关系是什么。) 2.《驿站》从驿站切入,自由联想,行文流畅,兼有记叙、描写与抒情,属于散文;《驿站》描写细腻,文 笔优美,情感充沛,富有艺术性和抒情性,符合传统散文的优点;《驿站》兼顾史实,视野广泛,境界高 远,文化意蕴深厚,有“大散文”的特点。[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确定《驿站》的散文文体,再结合文本二, 依次分析其作为散文的传统特点(艺术抒情性)和新特点(即第 8 题“大散文”的相关特点),据此组织 答案即可。]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答满三点得 6 分,每一点中的答案,不要求面面俱到,能写出与答案意思相近的 观点即可。)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