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科学偶像,他们当之无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获奖名
单公布。获得一等奖的短视频是《邓稼先》。其余视频的主人公,大多并非传统
意义上的名人,这些一线科研工作者,有的风里来雨里去,有的在野外一呆就是
一天,有的调侃自己的工作苦中作乐,有的为了求索真理一生耕耘……这一活动
引发网友热议,观看、投票、评论已超过 35 亿次。
有人认为,这些科研工作者践行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的科学家精神,向公众传递着他们的精神力量,称之为“偶像”当之无愧。也有
人认为,这些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固然可贵,但他们并不像流量明星一样广为人知,
和“偶像”距离甚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以一位高中生的身份,对此事发表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重点考查考生的价值观和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材料既引导考生关照现实和社会,又引导考生思
考自己的责任使命。考查点是让考生深刻认识到科学家的精神:风里来雨里去,
苦中作乐,为了求索真理一生耕耘……学习科学家的精神,进而在自己未来的学
习和生活中弘扬和践行这种精神。考生要从自身出发,写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1.真实情境的限制。近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
视频征集活动获奖名单公布。获得一等奖的短视频是《邓稼先》,其余获奖视频
的主人公大多是并不太出名的一线科研工作者。这是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是考
生联想和思考的基点。命题人针对此情境所给的立意指导是:弘扬爱国、创新、
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和让科学“潮”起来,打造时代新偶
像.
2.价值判断的限制。“这些一线科研工作者,有的风里来雨里去,有的在野
外一呆就是一天,有的调侃自己的工作苦中作乐,有的为了求索真理一生耕
耘……”“这些科研工作者践行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
科学家精神,向公众传递着他们的精神力量,称之为‘偶像’当之无愧。”这是
题目中隐含的价值取向,考生在写作时不可否定一线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不可
否认他们做“偶像”的资格。
3.身份限制。“请你以一位高中生的身份,对此事发表看法”文中要有明确
的身份意识。
【立意】
1.擎科学家精神,扬兴国之火炬。
2.科学偶像,他们当之无愧。
3.秉承科学精神,不忘先人伟业。
4.弘扬科学精神,致敬一线科研工作者。
5.立足一线,务实勤勉,学习新时代科研“偶像”。
【素材】
1、在抗击大型瘟疫面前,仝小林始终义无反顾、冲锋前线,以中医药为武
器,有力地保障着人民的健康。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他以糖尿病为示范,大胆创
新,构建了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的中医诊疗新体系,引领中医药
走向国际舞台。
2、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
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从 1961 年开始,一直到 1973 年,
经过他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一次又一次的攻关,终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掀开
了水稻生产史上崭新的一页,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并大
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已经 90 岁高龄的袁隆平老
先生,也曾顶着烈日和风雨,奋战在田间地头,这样朴实的工作作风,在日益浮
躁的社会风气下显然尤为珍贵,更加值得青年人学习和效仿。
3、程相文长期扎根基层,矢志不渝爱岗敬业,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
栽培技术研究 57 年,有 55 个春节是在海南岛试验田度过的。他先后选育出 39
个玉米新品种,“玉米种子就是他的生命”。八旬之年的程相文用金灿灿的种子
回报着党和人民的爱戴!
4. 郁达夫曾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任何一个民族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偶像。“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
子立师育人,成为一代人的偶像;“长驱蹈匈奴,碧血照青天”,霍去病抵御外
侮,成为一代人的偶像;“一生浸稻田,苍生放心头”,袁隆平首创魔稻,成为
一代人的偶像;“守人间温火,护一方平安”,钟南山前线抗疫,成为一代人的
偶像……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一个时代的偶像。
例文
科学偶像,他们当之无愧
对于近来网上关于“科学也偶像”的热议,我们认为,科学偶像,这些科研
工作者当之无愧。
何为偶像?偶像是那些身上拥有值得他人学习的优良品质的人。与流量“明
星”不同,科学偶像不必炒热度、蹭流量,不必广为人知。
默默无闻的科学工作者纵使处江湖之远,也“位卑未敢忘忧国”;即使实验
多次失败,也期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纵然“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愿追随心中的理想桃花源。他们身上所具备
的科研精神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邓稼先先生率领团队从零开始进行研究,在没日没夜
的实验与商讨中,氢弹初现形状。第一次正式实验以失败告终,但这并没有使邓
老气馁,在没有任何保护设施的情况下,邓老顶着高辐射,仔细翻看爆炸碎片,
寻找失败原因。最终,氢弹研制成功,但邓老的身体早已被辐射摧残。科研工作
者“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在邓稼先先生身上体现得淋
漓尽致。
而这种精神,正是科学偶像所应具备的。
年仅 23 岁的曹源率领团队探究石墨烯的奥秘,一年两度在顶级科学杂志《自
然》上发表论文。80 多岁高龄的屠呦呦院士因获医学诺贝尔奖闻名于世。但她仍
不忘医学研究,为国家培育了医学博士生。偶像不分年龄,也不分知名度。正如
古人所言:“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学偶像,他们当之无愧。
试想没有这群立足一线,以苦为乐,热爱职业的科学工作者,我们的世界会
如何?若无他们发明的高铁,我们又将在旅途上浪费多少个日日夜夜;若无他们
编写的保密程序,我们的个人信息将更不安全;若无他们奋战在抗疫一线,苦心
研制疫苗,谁又能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竞争
背后依靠的正是一大批立足一线、默默奉献、不计名利的科研工作者。所以,与
追流量明星的“追星族”相比,以科研工作者为偶像,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践
行科学精神,才是当代青年应该做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希望青
年一代选准偶像,认清使命,勇担责任,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为科技之发展而
努力。如此,中国梦圆梦之时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