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建议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建议

ID:693876

大小:58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5-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图形与几何 课堂教学建议 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空间与图 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 具。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图形的认识、图形 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如何立足课堂,把握好本领域的 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领会《标准》理念,熟知教学目标 《标准》理念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 课堂教学的达成方向,二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必须要达到 “领会”与“熟知”的程度,才能做到教学设计更贴切,教学策略更 得当,教学效果更显著。 我国的数学教学大纲、教材也经历数次变革,但从“几何”的课 程内容和目标看,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 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 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和“形式化”。同 时,由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 像力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虽然“教学大纲”也有关于“空间观 念”的表述,如“能够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 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等等,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却鲜 见与之有关的解释和说明。《标准》旨在克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过于偏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倾向,克服重“概念与技能”,忽视“情 感与态度、体验与反思、过程与自主创新”的弊端,努力构建以人的 发展为中心的数学课程内容体系: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 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 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念;突出“空间 与图形” 的文化价值。如:《标准》中提出了“通过建筑、艺术上 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 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等要求,使学生了解“空 间与图形”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重视量与测量,并把它融合在有关 内容中,加强测量的实践性等。 《标准》指出,在整个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知识与技能目 标为: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经历探索物体与 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 图形及基本特征,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 换,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获得并逐 步发展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数学思考的目 标为: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 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解决问题的目标为: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 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情感与态度 的目标为: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 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 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我们把这些目标鲜明的摘录出来,一方面便于教师进行领会、记 忆与熟知,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我们要把每一堂课的教学融入整体目标 的大背景下,这样对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才是系统的,不割裂的。 特别说明的是“空间与图形"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 1、怎样算具备了空间观念呢?《标准》理念指出:空间观念主 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 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 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 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 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 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这就是我们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方向。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标准》不仅在“空间观念” 的提法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而且在内容上做了相应的安排,提出 了一些新的具体目标。 [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 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会看简单的路线 图”,以及有关变换的直观内容;“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 形状和相对位置”“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以及丰 富的变换、坐标的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成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 重要学习资源,并且空间和空间观念从孩子入学的那一刻开始就伴随 他们成长了。]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孤立的,有的老师认为好像只是观 察物体等特定内容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实际上,图形的认识、图 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的测量,都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 重要的价值,在教学中应该进行有机整合。 二、建立课堂模型,明确教学思路 在把握了《标准》理念与教学目标后,教师可能更为关心的如何 上好一节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课。《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四 方面内容都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 认识与把握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些必要的几何事实,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 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标准》提倡以“问题情景—建立 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 “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不采用“公理定义→定理性质→例 题→习题”的结构形式。 在这里,我们根据空间与图形的不同内容分类提供相应的课堂模 型建议: (一)图形的认识 图形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其内容包括:点线 面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长方形、正方形,线及其相 互关系,角、三角形、四边形、园,圆锥,三维视图等图形。在进行 图形的认识类知识教学时,我们建议的教学模式,基本的课堂教学环 节如下:经历情境,抽象图形 实践操作,感知特点 欣赏拓展, 回归生活。即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积累有关图形 的经验基础上,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在丰富的现实背景 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等体验常见的图形的性质,并运用 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观察物体、拼摆图形、设计图案等活动中,构 建空间观念;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体会图形在现实世界中的广 泛存在。具体阐述为: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全过程,从立体图形 到平面图形展开学习 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 经历从现实源泉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 的密切联系。过程如下: 生活实物 实物图 几何图形(模型) 回归生活 【案例 1】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一位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1)、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学生说的兴高采烈:扇子,红领 巾、书本、五角星、桌面、墙角等等五花八门,体现了生活情境的引 入。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实物如扇面、红领巾,桌面等, 并把有角的部分用红色醒目标示出来,体现了由生活实物到实物图的 初步抽象。 (3)、去掉课件中的实物部分,只留下红色显示的角的图形, 再让学生直观观察角的特点。就完成也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依据学生的生活背景与知 识背景,逐步完成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观察,非常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而且学生对角的认识也更加立体。 2、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等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图形的基本性质 “感知”是根据相应的学习材料,通过手、口、脑的并用,初步 地感受和认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活动经验的积累、图形性质的 体验等都是在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的。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折叠、剪拼、 画图、测量、建造模型、分类等活动,对图形的多方面性质有了亲身 感受,这不仅为正式地学习图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同时积累了数学 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所以我们提倡学生人人拿学具进行操作 实践,这样远比只是让学生看一下教师的示范和课件演示要获得远远 多的对图形的“洞察”和体验。尤其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 形、圆形等图形的认识,我们都要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 折、叠一叠、拼一拼、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描一描、比一比、 分一分、做一做等基本的实践操作活动,为正式的学习图形的性质奠 定基础。 【案例 2】如探究长方形的特征教学片断: (1)、创造图形:课前老师给每组发了一袋材料,你能利用这些 材料或是你自己身边的材料想办法创造一个长方形吗? (2)、展示成果:教师巡视,指名实物投影摆放。 方法有:摆小棒、画点子格、拼三角板、拼小正方形等等。 (3)、思考讨论:这些长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你用什么方法 可以证明?(先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办法验证?再操作验证, 并把你 的发现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看哪组想的办法多)。 (4)、汇报交流: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逐一演示: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折一折。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 充分的实践操作活动,如“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折一折”,对 长方形的特点感知也就更加充分。 【案例 3】如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观察教室 师:全体起立,观察教室的前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国旗、黑板、课程表…… 师:全体向后转,观察教室的后面,你看到了什么? 生:奖状、学习园地…… 师:向左转,你看到了什么? 生:两个门、一个窗户…… 师:观察教室的右面,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我们了解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观察讲桌 师:同学们学习离不开课桌,老师讲课离不开讲桌,老师请 4 名 同学来观察一下讲桌。 请你们分别站在讲桌的前面、后面、左面、后面,说一说你看到 了什么? 生:…… 师:4 位同学看同一张讲桌,为什么看到的不同呢? 生:…… 师:因为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有时是不一样的。 观察大公鸡 师:看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 生:大公鸡。 师:请 4 名同学到前面来观察公鸡,你们分别站在公鸡的前面、 后面、左面和右面。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 师:左面和右面看到的是不是一样的? 追问:不一样,哪不一样? 生:站在左面看到尾巴在左边、头在右边;站在右面看到尾巴在 右边、头在左边。 师表扬: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 分析:同样我们能够看出在这节课上老师让学生经历了从不同的 方位、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观察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 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实物与他们所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 系,从而形成他们对三维空间与二维平面之间的看法。 3、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设计,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形世 界,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案例 4】如在认识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后,教师安排了这样的 环节: 回归生活,赏析对称美 教师提供的素材主题有:京剧脸谱、剪纸艺术、建筑物体、平面 图形、字母等。 分析:一下子把学生带到美妙的数学生活中,既再一次体会了轴 对称图形的特点,又充分感悟到生活中轴对称的美,感悟到数学之美, 实现了课堂的升华。 (二)、图形的测量 同传统教学相比,《标准》在图形的测量部分加强对量的实际意 义的了解。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动手操作,掌握测量的方法。注意对 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的选择,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误差)。重视 估测,弱化了单纯的计算(周长、面积、体积)为中心的传统框架和 无实际意义的单纯量的单位换算。据此,我们建议的教学模式,基本 的课堂教学环节如下:结合情境,理解量的意义 操作体验,建立 单位的表象 探讨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具体阐述为: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注意对所测量的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对于周长、面积、体积等的学习,首先要理解它们的意义。这不 等同于记忆他们的定义,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 【案例 5】如《周长》教学,教学情境如下: (1)、创设情境 感知概念 ①.动画引出“一周”“首尾相连”(板书一周)。 ②.揭示“首尾相连的图形”就是“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 形)。 (2)、判断封闭图形为揭示概念打基础 ①.先判断,找出封闭图形。 ②.描出这些封闭图形的一周。 ③.揭示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 板书及时补充完整) (3)、联系实际生活 摸一摸身边图形的周长。 学生:桌面 数学书封面 一些实物。 老师:摸黑板封面(体现没有摸满一周)。 (4)、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①.出示问题,讨论交流。 师:你用什么方法测量下列图形的周长呢? 师:每种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测量工具呢? ②.提问测量方法及使用工具。 ③.请测量它们的周长并填写在报告单上。 ④.实物投影展示测量结果。 (5)、总结 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②.在实际生活中都有那些地方用到了周长呢? 分析:本案例通过创设动画情境、活动情境在活动中感悟周长的 概念,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了周长的意义。尤其突出了充分探索测量周 长的方法。] 2、在测量过程中,体会建立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度量单位 的实际意义 对于测量单位的学习,首先要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的机会,鼓励 学生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并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建立统一计 量单位的必要性。 如:讲长度单位,让学生先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 度,在学生得出这个物体的长度是“几个一乍的长度”“几个一支铅 笔的长度”“几个一本书的长度”“几个一把尺子的长度”等,再引 出长度单位,这样做就是为了使学生感悟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产 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获得对度量单位的初步体验。] 学生还需要通过实际活动建立对度量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1cm 到底有多长,1cm 到底有多大,1cm 到底占多少空间,要使这些单位 变得直观具体,必须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操作活动,并让学生列举生 活实例加以说明。 [【案例 6】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完“千米的认识”后写的教学随 笔。 我校的操场地面是用水泥方砖铺成的,我带孩子们去数方砖,再 计算出操场的长度,长度正好是 50 米,一个来回是 100 米,我让孩 子们走了一个来回,10 个来回是 1000 米,又叫做 1 千米。 我留下了家庭作业,“从家到学校大约多少千米。”让家长协助 完成,学生和家长共同行走一千米的路程,对一千米都有了很好的感 知体验。另外,我还留下了让孩子们了解和搜集各种交通工具的时速 问题,让孩子们自己测一下自己的步行速度…… 分析:通过教师的教学与作业布置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特别注 重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经历对度量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从而建立对度 量单位的表象,可以说学生不仅仅记住了一个计量单位一个名称,更 重要的是感知了这个量的大小多少,这个认识是丰富 的、 立体的。 3、重视估测,掌握估测方法 在测量的学习中,应该始终重视估测的重要性。估测有助于儿童 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测量单位大小的认识。 如,在长度单位的学习中,要安排估计身高,步长、臂长、凳子 的长度等活动;对面积单位的学习中,要安排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教室地面的面积、学校操场的面积;对容积的学习,我们可以安排估 算粉笔盒的容积、卡车汽油箱的容积,水桶的容积等活动。这些活动 会加深学生对量及其实际单位的理解,发展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要坚持先估测后验证的原则。 对大数目的估测,要关注学生的估测方法。如,对于长度 1 千米 的估测,当然可以让学生实地走一走,再回头看一看,脑海里想一想 有多长,我们也可以先让学生确定 100 米的长度,再定 500 米的长度, 500 米里有 5 个这样的 100 米长度,最后再感悟 1 千米有两个 500 米 的长度,这里不是简单的数学推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的感悟 1 千米到底有多长。 4、探索规则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套用公式进行计算上,以至于将这部分内容 简单地处理为计算问题。实际上,对于规则图形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探 索和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对于学生认识图形的 特征和图形间的相互关系,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对发展空间观念也 是大有好处的。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情 境中,让学生经历猜测、观察、操作、归纳、建立数学模型、实践应 用的数学发现过程。可以用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 积和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的体积;可以用转化思路教学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体积(包含不规则的图形)。 【案例 7】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你们学过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没有。 师:今天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请你们先看看书,想一想:怎 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看书后汇报:书中先讲了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你们齐读三边。 学生:齐读三遍。 师:用字母怎样表示哪? 用字母表示就是 s=a×b 或 s=ab 师:好,我们讲应用题。 分析:这就是一个教学反例。在案例中,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对长 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有效的探究,学生靠机械记忆知道了长方形的面 积=长×宽,却并不理解公式的由来与意义,对公式的掌握就不会深 刻熟练。再看下面的环节老师要“讲应用题”也可以想象出是对公式 的单纯应用,而不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识的价值性就无从体 现了。] (三)、图形与变换 这部分内容包括平移、旋转、反射和对称,分别在二、五下、六 年级学习。了解图形的变换,对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形成 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对图形美的感受和欣赏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 画简单的对称图形和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有趣的图案,有利于 学生初步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针对这 部分内容我们建议的教学模式,基本的课堂教学环节如下:发掘现象, 感悟特征 实际操作,体验方法 灵活运用,创新实践。 具体阐述为: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变换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 形经过变换后的图形。 其实,学生很早就有了物体和图形运动的经验,他们通过折纸、 转风车、照镜子等等获得诸如平移、旋转、反射和对称的体验。我们 要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大量的变换现象,如旗帜升起、螺旋桨转动等以 及建筑、植物(枫叶)、动物(蝴蝶)等来感知认识变换现象的整体 特征。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要讲清方法,关注 学困生。 2、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图形变换的方法 考虑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所以“图 形与变换” 中四条具体目标的阐述有着明显的特点——每条目标都 对图形变换的操作方式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比如,“用折纸等方 法……”“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在方格纸上将……平移或旋 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等。这种阐述旨在要求以直观操作的方 式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与变换”的数学内涵。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应单纯地介绍图形变换的知识,而 应组织学生实际操作,从而体验图形变换的方法。 [如,可要求学生利用图形变换制作一个美丽的图案。这是一个 开放式的活动,学生可以从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图形出发,按照自己的 设想进行变换,得到新的图案,并可以不断地改变操作过程,使所得 的图案更美,进而相互交流各自图案的特点,相互欣赏、评价图案的 美以及设计的创新] 3、注意让学生欣赏并体验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组合进行图形设计 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教材(或多媒体手段)呈现的美丽图案,让学 生在观察图形时,发现熟悉的图形;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图案是否运 用了变换;欣赏各具特色的图案,发现其中蕴涵的对称美、和谐美、 简洁美;将以此为启发,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亲自动手设计图 案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从中体会创造的乐趣和辛苦,领略 图形世界的神奇。 (四)、图形与位置 这部分内容包括“位置”——上下、前后、左右;“位置与方 向”——东、南、西、北等;“位置与方向”——含有横轴、竖轴和 夹角的坐标图;“位置”—— 坐标数及综合。分别安排在一下、三 下、四下、六上年级学习。我们建议这部内容的教学模式,基本的课 堂教学环节如下:联系生活,感悟知识 活动结合,掌握方 法 拓展延伸,体现应用。具体阐述为; 1、结合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进行教学。 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天然的联系,应 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性,有 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和经验,提高感知的效果。 【案例 8】如关于“方向和路线图”的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到操 场上,让他们说一说早晨的太阳在什么方向。让学生面向东站好,告 诉他们背对着的方向是西;再让学生伸开两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 右手指的方向是南。从而利用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 与东、南、西、北建立起联系,帮助他们认识这四个方向。然后,结 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 建筑物所在的位置。 2、注重结合丰富的活动情境开展教学 [【案例 9】如在“确定位置”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1)让个别同学介绍自己在第几组第几个,从说自己的座位抽 象出“数对”这个概念。 (2)通过口头练习,让学生看一看用数对的方式说一说自己的 位置。 (3)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对方式向大家介绍家乡的美丽风光。 (4)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创造。 分析:这样就能集合学生的参与性、活动性、体验性,提高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 3、回归生活,运用学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 10】如方向与路线的课尾环节,可以安排由学生描述从 家到学校的路线、途经的主要建筑物(参照物)以及相应的距离等, 并根据描述画出简单示意图,在交流中加以修改、完善。 分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借助不同参照物确定 物体的位置,并画出示意图”,这样一个数学方法,而且体会到了这 个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需要提醒的是在教学这部分内容,要注意: (1)、不要死记硬背,通过活动感悟、理解概念; (2)、允许学生有个认识过程,有些知识如“左右,南北”等 不是一节课就能使学生人人都过关的,是要经历反复的经常的认识过 程; (3)、认识图上的位置和实际位置相结合; (4)、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相结合; (5)、左右有相对性,以“人的左右意识”为标准。 三、完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有了课堂模式(基本的课堂教学环节),可以说是有了上课的框 架(这种教学模式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在具体实施中, 还需要相应的教学策略相支撑。在空间与图形部分,我们给出教学策 略建议为: 教学策略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呈现现实情景 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给“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现实 的有趣的素材。几何教学的过程就是把各种对象由具体的事物变成抽 象的几何体进行研究。学生理解几何知识时,需要把几何体与具体的 事物联系起来,经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 思维活动来实现,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感性直观材料的支持。 1、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选取与呈现现实生活情景和生活现象作为“空间与图形”学 习的内容,可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 ,由“严肃” 变为 “亲切” ,有助于增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觉到数学 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愿意亲近数学,想学数学。 【案例 11】如“直线和线段”的教学就可以呈现“四组镜头”让 学生观察。镜头一: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 的毛线。镜头二;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镜头三:一个女孩在打 电话,用手指绕着弯弯曲曲的电话线。镜头四:建筑工地上用绳子栓 住重物往上拉的画面,突出表现笔直的钢丝绳。然后提问:“刚才你 在屏幕上看到了什么?你能给这些线分类吗?说说你的好办法。” 分析: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不仅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更激起 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 2、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小学生对“图形与空间”方面的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几何 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 感体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 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究。在实际应用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所带来的愉悦 和成功。 教学策略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几何特征 观察是学生获得“空间与图形”知识体验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 中要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一年级辨认图形的观察活动(辨认长 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选定参照物辨认方向等);对演示实验 或操作的观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实验);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认 识长方体时,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让学生一一观察;利用实验或 演示发现棱与面,面与面,以及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这样, 有关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就比较容易形成。 教学策略三: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 式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操作是数学课标倡导的学生学习方 式,也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根据这一方式,提出解决重 点、难点问题的三部曲: 1、独立探究,发展个性。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进行充分的 独立探索,学生发现的每一种方法,每一个特点、性质、规律都是学 生自己的,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一种创造,从而弘扬和发展了学生 个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2、组内交流,学会互助。要求学生把各自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讨论,得出小组内的结论,也要求组内学生互帮互学,共同进步。这 一步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尤为重要,我们要以知识为桥梁,也就 是说借助知识来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质疑。 我们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方法和策略,二人交流是基 础,三人交流是关键,四至六人交流是提升。 3、组组交流,全班展示。在组内交流阶段,学生都已经尝试了 解决问题的过程,找到了方法,得出了结论,但是每组的结论方法和 叙述形式不尽相同,这就为组组交流、全班展示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 性。同时,不同的思路、方法、结论,也是课堂新的生成,是新的课 程资源。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清晰表达本组的意见,还要倾听 他组的意见,我们要通过学生组组质疑、组组争论、组组辩驳这一讨 论形式,最终形成教师指导下的全班同学自己的知识或结论。 关于 “三部曲”要注意四点:(1)教师要做好创设问题情境的 设计。(2)自主探索时间必须要充分,还学生发展个性的空间。(3) 合作交流的必要性和时间的充分性,蜻蜓点水的讨论不仅达不到思维 碰撞的效果,而且会使学困生一无所获。(4)教师需要发挥指导作 用,树立“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的理念。 教学策略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地创设出优化的 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高效率学习。计算机被人们认为是“教学过 程中优化学习环境、辅助学生学习的有效的认知工具”。它在帮助学 生掌握知识及技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等方面创设的学习环境, 有其自身独到的优越性。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 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 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把运动和 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 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空间观念的 建立、理解上,有些时候语言的描述繁琐、苍白,甚至无能为力。通 过课件展示就能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从而也帮助学生打通了具 体直观与空间想象之间的障碍,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建立起空间 观念。

资料: 6197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