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大附中高二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出题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题人:
2021.4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泽厚访谈录
新京报:李老师,国内现在关于《论语》的争论很大,但是现在我想暂时抛开这场争论。单纯地探讨
一下《论语》。
李泽厚:争论是抛不开的,今天要谈《论语》,自然就会牵扯到这争论。我们如何来读《论语》,今天
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是不是凭考证就能读通,都跟现在的争论有关。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读《论
语》背后的复杂因素。一些人正在大搞复古主义。结合各种民间迷信,花大量钱财建庙宇,立巨像,搞祭
拜。大倡立孔教,办国学;主三纲,穿汉服;贬五四,骂鲁迅。要用七夕代替情人节,用孟母节代替母亲
节,用孔子纪年代替公元纪年。形形色色,热闹得很。我说干脆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要过了,那也是基督教
的嘛。所以,我以为这场争论要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大环境中来看,它不只是如何读《论语》的问题。
新京报: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做一些深层次的探讨。现在的《论语》热,我觉得,不是因为于丹出现
了,《论语》热了;也不是因为李零出现了,《论语》才热了。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让《论语》热了起来。
这也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这两种热潮虽然不相干,但是热度很相近。《论语》为什么在这
个时候热了?不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李泽厚:“《论语》热”当然不是因为于丹或者李零,恰恰相反,大家想回归传统,他们才被推了出
来。“《论语》热”说起来原因也简单,在革命时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
人。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去年我在《罄问录》中说到“现在是‘四星高照’,声色犬马”。声就
是 music;色就是 sex;犬就是 dog,宠物;马是什么呢?汽车,car。这就是现代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在
这样的状况下,大家又都很迷茫,怎么样安身立命?怎么样为人处世?中国没有《圣经》,大家就都到《论
语》中去找了。但我以为今天中国最需要的,还是“德先生”和“赛先生”。
新京报:长期以来,我读《论语》,有一个疑惑,是关于《论语》的界限的讨论。我觉得《论语》作为
一个修身的文本,是一套非常完美的体系,一旦它跨越了这个界限,进入了“治国平天下”这个层面,是
非常要不得的东西。但这似乎是个悖论,后世人谈《论语》,津津乐道的恰恰是它“治国平天下”的功能。
您怎么看?
李泽厚:《论语》本来就是两派,曾子一派主张修身,子张一派主张治国。现在流传下来的《论语》主
要讲修身,它怎么能用来治国呢?但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有范导作用....。值得好好研究。
新京报:这也正是我想说的,恰恰在过去,《论语》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于过去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都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李泽厚:过去两德是一个东西,不可分开。从孔子到荀子,再到董仲舒,《论语》对社会制度有建构(不
只是范导)作用。儒家吸取包容了很多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东西,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的特色所在,有转
换性的创造,不盲目排外。
新京报:那您觉得我们今天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孔子?
李泽厚:我没有答案,我更愿意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我不赞成的是复古主义、民族主义的孔子。
汉代有素王的孔子,宋儒有圣人的孔子,康有为民主的孔子,孔子的形象是不断在塑造过程中间的。
新京报:您在《论语今读》中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那就是解读《论语》,第一步的
工作是解构,但是只有解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工作是重建。
李泽厚:这是很大的问题。与其现在言之凿凿地说如何重建,不如大家一起努力,尝试去做。重建的
难度,在于孔子不是神,假如孔子是神,就不难了。但《论语今读》说《论语》有“半宗教性”,就是想
为重建做些工作。
新京报:《论语》不单是一个阅读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落到实践上。您怎么看?
李泽厚:我赞成你这种说法。《今读》曾引用程颐:“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之后又是此
等人,便是不曾读。”读《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
多德、柏拉图的“哲学”。但是孔子又不是神,他说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理。
(节选自《李泽厚:论语非圣经》,有删改)
1.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中所述“范导作用”的一项是( )
A.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B.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C.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
D.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京报》作为对谈方,聚焦于《论语》作为一个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就《论语》的界限问题、解读中
的重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B. 李泽厚作为受访者,回避了国内关于《论语》的争论,而是从“《论语》热”的原因入手,分析复古主
义思潮背后的复杂因素,立场中立。
C.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但精神迷茫,不知如何立身处世;《论语》正迎合了一部分人们回
归传统、确立信仰的需求。
D. 如何读《论语》,为什么要读《论语》,都不是简单的阅读问题。《论语》的意义与价值、孔子形象、儒
学思想,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所不同。
3. 请结合访谈内容,简要分析李泽厚关于“如何读《论语》”提出了哪些看法。
【答案】1. D 2. B
3. ①读《论语》要关注《论语》背后的复杂因素,放在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中去评价;
②《论语》主要讲修身,但《论语》对于历朝历代社会制度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也值得研究;
③解读《论语》既要解构,更要重建;
④《论语》不单是一个阅读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实践上。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结合“修身”“治国”等词语分析,所谓“范导作用”应该是对个人或者社会、国家在治理和到的养成等
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A.意思是“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
境内不安定”,可见强调的是对国家社会治理的引领示范性。
B.意思是“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可见具有对个体
人生或者做事态度、方法的引导作用。
C.意思是“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属于对国家或社会治理的引领示范作
用。
D.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可见选项谈
的是孔子的读书学习观,不能体现“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的“范导作用”。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回避了国内关于《论语》的争论”“立场中立”不合原文,受访者开宗明义“争论是抛不开的”,“但
我以为”一句代表作者是不认同复古主义思潮的。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读《论语》背后的复杂因素……我以为这场争论要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大环
境中来看,它不只是如何读《论语》的问题”可概括出①。
根据“现在流传下来的《论语》主要讲修身,它怎么能用来治国呢?但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有范导
作用。值得好好研究”可概括出②。
根据“您在《论语今读》中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那就是解读《论语》,第一步的工作是
解构,但是只有解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工作是重建”可概括出③。
根据“《论语》不单是一个阅读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落到实践上。您怎么看”“我赞成你这种说法……读
《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
可概括出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泪人
程世伟
他经受无数次“考验”,确实没流过泪。他的同伙称他是“硬汉”。有人愿以五十元人民币同别人打
赌,结果这个人没有输。
一次,他被驻街民兵抓住(“文革”期间),他们把他的两个脚趾绑在一起,吊在暖气的上水管,下面
只准脚趾着地,脚后跟至少要离地两寸。这种姿势不大好摆,要好一气调整才行。一个矮个子说:“你什
么时候哭,什么时候把你放下来。”他闭上眼睛,似乎在酝酿哭,眼泪却怎么也挤不出。六小时后,民兵
队长指令那矮个子道:“放下来,马上放下来!”
哦,他真的没哭。
又一次,他偷了一位妇女的钱包,那里面全是些内部食堂的饭菜票。他行窃有个原则:损人利己的干,
损人不利己的则不干。他决定把钱包还给那位妇女,尽管他知道“还”比“取”要难。那位妇女果然嚷起
来:“该死的,这里面有你要的东西吗?看看,二十多元,可不是人民币!”一个穿三接头皮鞋的中年人
首先飞起一脚,接着,雨点般拳头向他面部袭来。他倒在地上,任人们去踢,去打!血从他的鼻孔、嘴角
不断地往外涌,然而他铁青的左眼眶和馒头般的右眼竟没有挤出眼泪。
哦,他确实没流眼泪。
又一回,夜里,他听到继父与母亲吵架:“他若是我儿子,我就用刀砍去他的两只手,看他还怎么
偷!”“正因为他不是你儿子,你才说出这种话!”他母亲哽咽道。他猛地从被窝爬出,去厨房取了菜刀,
扔给继父:“你砍!你不砍你是我儿子!我要让你看看,没有手照样可以偷!”母亲抓起菜刀,朝自己脖
子抹去。他扑上去,抢下刀,他跪在母亲身边却没落泪。
哦,他果真没有流泪。
后来,他成了家,有了儿子。一天,五岁的儿子给他两个甜橘,他瞅着儿子,目光像两把剑。几天前,
他搞了一个水果商贩三斤多甜橘。他后悔那天不该带儿子去。他认为,这种事让儿子发现比让小贩发现还
要坏,他用颤斗的声音问:“哪儿来的?”
“我把帽子放在橘子上,再去抓帽子……可我的手没你的手大,一次只能藏一个。”
他咬着牙,眸子却失去凶恶的光。他举起手却没落在儿子身上。他突然跪在儿子面前大声喊道:“不
能学偷呀!孩子,万万不能啊!”
行窃以来,他第一次流泪了。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革”中被吊而不流泪的场面描写表明外在的肉体折磨对“他”很难产生重大影响。
B. 在母亲欲自杀的生死关头,他仍不流泪,“铁石心肠”的特点表现到极致,为后文蓄势。
C. “目光像两把剑”“眸子却失去了凶恶的光”前后对比,表现了他对儿子行为无可奈何。
D. 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惯偷父亲的流泪,揭示人们应该怎样对子女言传身教的重大主题。
5. 概括小说主人公“他”的性格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6.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标题“不泪人”的作用。
【答案】4. C 5. ①偷窃惯犯、知错不改。一次次被抓,一次次被打,却不悔改。
②一个铁石心肠的人。文革被吊而不流泪以及偷钱包后被打,母亲自杀都没能让他流泪。
③尚存良知。把只装有饭票的钱包还给被偷的妇女。因为爱孩子而不希望他也走上行窃的道路。
6. (1)内容上:①塑造人物形象。表现这个小偷无数次被抓、被打却始终不哭,不流泪的特点。
(2)表达上: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与结尾“流泪”形成对比,突出教育言传身教的主题。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现了他对儿子行为无可奈何”错,“眸子却失去了凶恶的光”并不是无可奈何,而是一种悔恨和良
知发现,因为他不想让儿子学他去偷东西。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文革期间偷东西被吊起来,偷妇女的东西被打,当儿子面偷橘子等,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偷窃惯犯;
偷窃很多次,被抓很多次,也被打很多次,但他不悔改,由此可知他知错不改;
文章在文革期间偷东西被吊起来,“他真的没有哭”;偷妇女钱包被打时,“他确实没流眼泪”;母亲拿
刀抹脖子,“他果真没有流泪”。这说明他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
当他发现妇女的钱包里只是内部食堂的饭菜票时,他决定把钱包还给那位妇女;当他知道儿子的橘子是偷
来的时候,他“第一次流泪了”,这说明他是一个尚存良知的人;
分点概括,然后再进行分析即可。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关于“不泪人”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因为文章塑造的就是一个小偷,他偷盗很多次,也被抓很多次,并且因为偷盗被打好多次,但他始终没掉
一滴眼泪,因此说,“不泪人”这个标题,体现的就是这个小偷的特点,因此作用可以说是“塑造人物形
象”或“突出人物形象的特征”;
从表达效果来看,为什么有“不泪人”,他因何“不流泪”等 ,这样可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为“不泪人”,但是当他得知儿子的橘子是偷来的时候,他“第一次流泪了”,标题与文章结尾形成
对比,从而可以起到突出“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这一主题。
综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然后加以分析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 7 小题,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选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乙】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
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
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
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
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
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
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
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B.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
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C.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
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D.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
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尧舜时期已然出现,西周开始全面革新、完善和推行,春秋后期礼崩乐坏,二儒家作为三代礼乐文
化的继承者和接受者,“守礼”“复礼”,后世更是崇尚“礼”。
B. 子夏,擅长文典,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和德行突出的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口才比较突出的宰
予,子贡;精通政事的子路,冉有;擅长文献典籍的子游并称“孔门十哲”。
C. 寡人,天下没有能够与之并列的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沿袭了诸侯寡人
的谦称,晋人喜欢以之自称,唐朝以后,只准皇帝用寡人作谦称。
D. 孝悌忠信,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是孔子德育的精髓,也是人生“八德”的重
要组成部分。“孝悌忠义,礼义廉耻”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命脉。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
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B. 乙文中,孟子分析了梁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而施暴政,并论述了用棍棒和刀子杀人,不顾人民死活
的做法是无效的,借此来劝其施行“仁政”。
C. 乙文的论证由小及大,从举例入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和排比的句式,全文逻辑谨严,层层深入,气势
磅礴,成为后世典范。
D. 通过甲、乙两篇文章不难看出,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敬父母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都是合乎“礼”的要
求,这是“仁政”带来的好处。
10.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2)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译文:
【答案】7. B 8. C 9. D
10. (1)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2)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
少收赋税,提倡精细耕种,及时锄草。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原句翻译为: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
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
领野兽来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
“此……也”是一个判断句,“也”后断开,“食”与“人”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第二
处“率兽而食人”与第一处“率兽而食人”结构内容完全相同,“兽”作“率”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 D。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天下没有能够与之并列的人”错,“寡人”是寡德之人。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都是合乎‘礼’的要求,这是‘仁政’带来的好处”错,甲文认为“孝”合乎礼,乙文认为“仁政”
使百姓能尽“孝”。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弟子、先生,后辈,长辈;服,承担;馔,吃; 曾是,难道这样。
(2)得分点:地方,土地方圆;可,可以;以,凭借;王,推行王道;省、薄,减免;易耨,除草;王如
施仁政于民,状语后置。
参考译文:
【甲】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
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
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向孔子问孝道。孔子道:“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子由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
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
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乙】
梁惠王说:“我乐意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问:“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
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
率领野兽来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
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
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
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
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
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
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
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
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
有谁能跟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其二)①
杜甫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鹡鸰②。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③。
【注】①大历二年(767),杜甫客居夔州,其弟杜观由长安途经江陵,将达夔州。②鹡鸰:一种水鸟,《诗
经·小雅·棠棣》:“鹡鸰在原,兄弟急难。”③星星:指稀疏的白发。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得知弟弟杜观即将到达的消息,忍不住再次作诗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B. 诗人责怪乌鹊消息不灵,等待中内心焦急;又见乌鹊尚在枝间,内心喜悦。
C. 鹡鸰在原,喻兄弟曾处于困境之中,此为悲;拿书信给鹡鸰看,此又为喜。
D. 诗人见到兄弟后,详细叙谈十年来的苦楚,正是当年的极愁,头发才变白。
12. 颈联写“嫌津柳”“数驿亭”,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答案】11. D 12. ①诗人嫌渡口的柳树挡住自己的视线,想象弟弟数着经过的驿亭。②虚实结合,烘托
出诗人盼望兄弟团聚的急切心情。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D.“诗人见到兄弟后”说法错误。根据诗歌的题目“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和注释内容可知,诗人的弟
弟杜观由长安途经江陵,即将抵达夔州和诗人见面。“应论十年事”中的“应”字也表示此时诗人与兄弟
并未见面,是对兄弟见面之后场景的设想,是虚写,并不是“见到兄弟后”的实景。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表达技巧和评价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诗歌内容上看,“嫌津柳”是写诗人登上江边楼阁,希望快点看到兄弟所乘船只的帆影,但令人讨厌的
是渡口的柳荫遮住了诗人的视线,使诗人无法极目远眺。“数驿亭”是写诗人想象着兄弟也一定在来船上
数着经过的驿亭,急切盼望着早些见到自己。
从表现手法上看,“津柳”是实景,是诗人在江边楼阁中所见到的景象。诗人嫌渡口的柳树遮挡了自己的
视线,使自己不能远眺,不能尽早看到兄弟的来船。因此,嫌津柳”是实写。“驿亭”是诗人不曾见到的
景物,“数驿亭”是诗人想象着兄弟也和自己一样,急切地盼望着早些相见,正在来船上数着经过的驿亭。
因此,“数驿亭”是虚写。“嫌津柳”“数驿亭”,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诗人觉得自己在这里嫌津柳之
密,进一步地想象兄弟也一定在来船上嫌驿亭之多,这样的手法将彼此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深沉,有
力地烘托出诗人盼望兄弟团聚的急切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11 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选修教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课中,孔子通过人与道的关系,勉励世人须慎独自修以提高
自身修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选修教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课中提到,孔子能安于“_______,_______”的生活,执
着于对道义的持守。
(3)选修教材《有教无类》一课中,能够体现孔门教育“学思并重”这一重要教育方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蜀道难》中,写到蜀中要塞,群峰如剑,两山如门,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1). 人能弘道 (2). 非道弘人 (3). 饭疏食饮水 (4). 曲肱而枕之 (5). 学而不思则
罔 (6). 思而不学则殆 (7). 肉食者鄙 (8). 未能远谋 (9). 剑阁峥嵘而崔嵬 (10). 一夫当关
(11). 万夫莫开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弘”“疏”“肱”“罔”“殆”“鄙”“峥嵘”“崔嵬”。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 7 小题,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以其天才的创作艺术塑造了一批成功的艺术形象,而曹操是其中性格最复
杂、最丰富的艺术形象。罗贯中对曹操的刻画,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使人物傲然独立,不流于俗,因此
显得血肉丰满、( )。
小说中曹操是以奸雄的面目出现的,( ),胸怀大志,有( ),同时又敏感多疑,狡诈无比。
曹操这种多疑的性格使他尝尽了苦头,正因为多疑,怕被欺骗,周瑜使他中了反间计,错杀了蔡瑁、张允。
他失去了两员深谙水军的将领,以致最后赤壁一战,败走华容道。诸葛亮也正是抓住了曹操多疑的个性,
才冒险草船借箭,不仅不费( )得到十万支箭,还极大地挫败了曹军的士气。
由于自身的多疑性格,往往使他失去很多优秀人才,民心相离,最后只能占天时,却无法得到人和。 他
在有生之年没能实现统一中原的野心,而且正是因为多疑的个性才错失治愈风疾,最后英雄殒命。
可以看出, , ; , , 。 , ,是他性格
特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栩栩如生 斗筲之器 经天纬地 吹灰之力
B. 栩栩如生 豁达大度 雄才大略 吹灰之力
C. 有板有眼 斗筲之器 雄才大略 犬马之劳
D. 有板有眼 豁达大度 经天纬地 犬马之劳
15. 在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罗贯中以其天才的创作艺术塑造了一批成功的艺术形象,而曹操是其中性格最复杂、最丰富的艺术形象。
B. 曹操这种多疑的性格使他尝尽了苦头,正因为多疑,怕被欺骗,周瑜使他中了反间计,错杀了蔡瑁、张
允。
C. 由于自身的多疑性格,往往使他失去很多优秀人才,民心相离,最后只能占天时,却无法得到人和。
D. 他在有生之年没能实现统一中原的野心,而且正是因为多疑的个性才错失治愈风疾,最后英雄殒命。
16. 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影响到周围的人和社会 ②虽然性格包含很多内容
③曹操的多疑在时间上不是偶尔出现 ④而是严重超出正常范围
⑤而是贯穿他的一生 ⑥在程度上不像常人那样轻微
⑦但过分多疑绝对是曹操的主人格或核心人格
A. ②⑦③⑤⑥④① B. ③④⑥⑤②①⑦
C. ⑥④③⑤②①⑦ D. ③⑤⑥④①②⑦
【答案】14. B 15. A 16. D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有步调。此处根据前
文“血肉丰满”可知,是指塑造的人物逼真,故选“栩栩如生”。
豁达大度:形容人宽宏开通,能容人。斗筲之器:筲,仅容一斗二升的竹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与“豁
达大度”词义相反。此处根据后文“胸怀大志”可知,此处填写的词语与其词义差不多,并且与“斗筲之
器”意思相似的“同时又敏感多疑,狡诈无比”是在说完这情况后的另一方面,故此处不能选“斗筲之
器”,应该选“豁达大度”;
雄才大略:具有杰出的才智和宏大的谋略,多作宾语、定语。经天纬地:形容有治理天下的经世之才,多
作谓语、定语。此处作“有”的宾语,只能选“雄才大略”。
吹灰之力:比喻极轻微的力量。犬马之劳: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此处表达的是诸葛亮能轻
松取得十万支箭,故选“吹灰之力”。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结构混乱,前一句“正因为”的主语是“曹操”,后一句主语变成“周瑜”,中途易辙,将“周瑜使他
中了反间计”改为“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
C.成分残缺,滥用介词“由于”,导致句子没有主语,去掉“由于”,或将“往往使他”改为“他往往”。
D.成分残缺,“错失”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治愈风疾”后加“的良机”。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排序的能力。
第二、三两个括号中间是分号,分号前后至少可以填入两个句子,刚好可以在六句话中找到两组“不是……
而是”句式,这就排除了 A。
⑤中的“一生”对应了③中的“时间”,④中“严重”的对应了⑥中的“程度”,这就排除了 B。
C.把第六句放到最前面,没有陈述对象,且先②后①是讲不通的,所以要排除。
故选 D。
17. 下面是一份求职信的正文部分,在语言表达方面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本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专业,是一名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建筑设计师。得知贵公司招聘人才,我很希
望能到贵公司高就。现附上我设计的几张建筑图,恳请你们慧眼识英雄。不胜感谢!
A. “人才”应改为“员工” B. “高就”应改为“就职或工作”
C. “恳请”应改为“承蒙” D. “慧眼识英雄”应改为“考察后聘用我”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C.“承蒙”,套语,多亏受到(您的好意)。此处公司还没有任用,用在此处不合适。
故选 C。
18.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希恩斯缓缓点头:“我是这样想的,”他抬头看看众人,目光中充满着无助和迷茫,“我想,我是这样
想的。”
B. 古典小说继承了这一传统,刻画人物要求尽量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唐代史学家刘
知几《史通》中的观点)
C. 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种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
雪的预兆。
D.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观众分享
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括号中的内容是注明引文出处的,要紧贴引文,将句号移至括号后面。
故选 B。
19. 下列对诗句所用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
用了拟人的手法。
B.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
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C.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
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D.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
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D.“‘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错误。“合”是“环绕”的意思,“斜”
是“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这里是用景物描写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
有人的感情。
故选 D。
20. 试从下面的材料中归纳出著名绘画大师林风眠先生写于 20 年代末的《致全国艺术界书》一文的三个特
点(每个特点不超过 12 个字)。
首先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时林先生不过 27 岁,面对封建军阀混战纷争、传统关系盘根错
节的现实,他虽全无政治经验,但热血奔突,跳荡着生猛、率直的真性情,“我入地狱”的信誓和出自真
我内哀的血色剖白处处可见。
第二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篇长文中,林先生不仅控诉了军阀割据、外敌入侵的现实,而
且怒斥了传统势力对艺术创造精神的压制,抨击了恶势力压制之下艺术上呈现的因循守旧的致命倾向,在
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这种无畏的批判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第三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辞采重于考据,抒情胜于直叙,满纸有热血激情和狂飚突进精
神,似乎不像正规的美术学论文,但同时,林先生又牢牢把握层层推进的理论框架,脉络清晰地守住学理
的核心,舒卷自如地吐纳理性的分析。
【答案】 (1). 富有热血青年的率真 (2). 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3). 激情文采与理性相结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以及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热血奔突,跳荡着生猛、率直的真性情”概括出富有热血青年的率真;
第二处,结合“在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这种无畏的批判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概括出强烈的现实批
判精神;
第三处,结合“满纸有热血激情和狂飚突进精神”“脉络清晰地守住学理的核心,舒卷自如地吐纳理性的
分析”概括出激情文采与理性相结合。
五、作文。(60 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航天飞船叫“神舟”。
华为的操作系统叫“鸿蒙”。
中国航天登月探测器名为“嫦娥”。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叫“悟空”。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名为“墨子”。
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计划”。
……
从这些命名中我们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那么传统文化对国家的发
展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究竟有何实质意义呢?
如果你是学校社团“古风社”的社长,请就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写一篇文章,用于招新宣传,
吸引更多同学加入社团学习传统文化。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古为今用 共塑文明
亲爱的同学们:
在“古风”骀荡的今天,在传统文化火热的当下,我们“古风社”的大门一直向你们真诚地敞开着。
“古风”,以古为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古风社”的责任和义务,当然,也是我们大家
共同的期望。
我们把中国航天飞船叫“神舟”,因为我们一直有着横渡天河的愿望;我们把华为操作系统叫“鸿
蒙”,因为鸿蒙代表着一个充满元气和新生的时代;我们把中国航天登月探测器名为“嫦娥”,因为飞天
的梦想长存于炎黄子孙的内心;我们把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命名为“悟空”,因为我们开启了宇宙空间探
索的新征程;我们把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取名为“墨子”,因为我们的祖先从不缺乏文化自信和科学精神;
我们把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计划”,因为夸父逐日的精神一直都激励着后人。我们可以发现,先民
们寄寓于神话传说中的浪漫想象正是现代科技的萌芽,传统文化的身影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从未
断绝。
现代生活不止于科技,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止于对科技的影响。传统文化绵亘数千年,早已积淀出中
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内涵。如,古人以“孝”治天下,遂有孝道传千年。在家尽孝,方能为国尽忠。于是,
又产生了崇高的家国情怀。古有屈子披发行吟于泽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文正公在
岳阳楼上,高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有无数中华儿女,以国为家,以“梦”为马,
坚定不移地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而奋斗。再如,传统文化中“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
朴素民本思想,迢递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多次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原则。又如,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华民族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从不干涉
他国内政,在国际事务中积极主动地担负起大国的责任,其至是以德报怨,“仁德”满天下。
其实,传统文化不仅从大处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铸就我们中华文明的底色,而且,在我们现代生
活的细枝末节中,也投下了无处不在的光影。我们读国学经典,挖掘文化典籍中的优秀基因,让我们的现
代文化更为博雅厚重;我们穿唐装汉服,在飘舞的长袖和曳地的裙摆中,让僵化呆板的现代服饰更加轻灵
放逸;我们看《百家讲坛》,登《中华诗词大会》,让我们渐趋干涸的心灵尽享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更
有水墨山水文饰的服饰成为都市时尚男女的新宠,甚而有“故宫口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因子与时尚的
现代生活的完美“邂逅”。
同学们,我们虽然身处现代生活,但无时无刻不在传统文化的濡染之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
将其发扬光大,是我辈应尽的职责。加入“古风社”,让我们一起努力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吧!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情境任务型作文题,虚拟情境为学校“古风社”进行招新宣传,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以“古风社”
社长的身份,就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写一篇文章,以实现吸引新同学加入社团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
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的理解,不能脱离材料的内涵。以“神舟”“鸿蒙”“嫦娥”“悟空”“墨
子”“夸父计划”等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称谓命名中国当下的科技成果,可见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
科技的发展。
“神舟”乘载着我们先民们的飞天之梦,而今中国航天飞船让梦想成为现实。
“鸿蒙”乃东方之野,日出之处,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个时代,传说在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
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因此把那个时代称作鸿蒙时代,将华为操作系统命名为“鸿蒙”,标志着
华为科技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寄寓了中华民族的科技自信。
我国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将中国航天登月探测器命名为“嫦娥”,反映出我们从未停止过探索月
球奥秘的脚步。
“悟空”是《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神通广大,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正暗合了暗物质粒子探测
卫星对宇宙空间研究的重大意义。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之所以取名“墨子号”,一方面是纪念中国的科学圣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科学的
历史底蕴,以及中国的文化自信、科学自信。
“夸父”是神话中的逐日英雄,不懈地追赶太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将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取名为“夸父
计划”,反映出中国科研人员舍生忘死的科研精神和坚定信念。
神话传说寄寓了先民们对宇宙奥妙的探索精神,包含着科学意识的萌芽。梦想通过神话传说一代代传递,
逐步催生、促进科技的发展。可见,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国家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传统文化,而
传统文化也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深刻地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具体行文,可以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以突出思辨性力量,要注意的是,写作
主题要突出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意义,而非单一地只谈“传统文化”。文章体式可以是发言稿、倡
议书,或是一般的议论文。
【立意】1.传统文化铸就现代生活的底色。
2.传统文化是现代生活的“精神原乡”。
3.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现代生活魂无定所。
4.传统文化塑造现代公民人格。
5.传统文化引导现代生活价值观念。
【素材】【事例素材】
1.6 支口红外观从后妃服饰与绣品上汲取灵感,以黑、白、赤、青、黄五色体系结合“宫廷蓝”为底色,管
身整体匠心独具,尽显古风神韵。“故宫口红”的推出,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邂逅”。
2.传统节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洋节”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3.年轻人不爱“西装”爱“汉服”,大袖飘飘、长裙曳地的唐装汉服如鲜花般绽放于大街小巷。
4.《百家讲坛》《中华诗词大会》节目家喻户晓,火遍神州。
【精彩语段】
传承传统文化,要善于在坚守中创新。传统文化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怎么变迁,我们都要坚守和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内心,
融入每个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这里所说的坚守并不是故步自封、一成不变、一味死守。否则,不但提不
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无法激活传统文化里面的元素,传承效果也可想而知。传承传统文化,坚守
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要在守正中学会不断创新、与时俱进。